㈠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教師新課程實施能力
一、提高認識,深入理解素質教育
經過幾年的改革,我們仍對素質教育有些錯誤的認識:教學偏重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偏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偏重教師權威,片面強調共性,無視學生的個性、感情、興趣、愛好、差異和人格;偏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包辦學習過程,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壓抑學生的自主性。這樣的結果是學生馴服奴化,人格失調;思維定勢,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懷疑;因循守舊,不能創新;缺乏闖勁、不善競爭。因此,發揚「尊重人格、尊重差異、思想自由、個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發展」的人文主義精神,推進小學教學人文化改造,培育自尊、自強、自立的有獨特個性、有完善人格、有創造精神、敢於標新立異的人才,是當前小學階段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
我們一定要提高對素質教育的認識,只有認識上有了高度,落實起來才更具效果。作為教育者一定要深入理解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加強學習,要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更新素質教育的觀念,不斷發掘素質教育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過程中更好地發揮教育潛能。
二、加強師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出的受教育者的素質會更高,那就得有相應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高素質的教育者不光是對認識素質教育的理念上有高度,更要在業務素質上精益求精。所以要想大力推行實施素質,必須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提高教師資源利用率,適時增加教師數量,配齊配全各科所用的專任教師。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大潮,為全力推行素質教育奠定基礎。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現代化的教育就要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三點一式」的教學手段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必會減緩素質教育的進程,只有加強資金投入,為師生解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為推進素質教育保駕護航。以我縣為例,縣城的學校雖然略好於農村,但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如今還沒有一個學校在班級內安裝多媒體,每校大多一個多媒體教室,這哪能滿足上千乃至幾千名學生的需求呢?其它方面就小烏見大烏了。城鎮尚且如此,農村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加強學校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與時代接軌,才能培育出一批批的優秀人才。
三 做好培訓,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中國是窮國辦大教育,在教育投資十分短缺的情況下,不切實際地增加教師總量只會進一步加劇教育經費緊張的狀況。但如果不解決好這個問題,定會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與發展,更不能很好地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受害的是那些無辜的受教育者。
不過,為了減緩矛盾,可以加大現任教師的培訓力度,特別是所任專業性較強科目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學、培訓、網路學習等各種形式,對教師基本技能,如最基本的「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思想教育」「電教知識」等一般基本功外,尤其要加強「語言」「板書」「教具學具的使用與製作」「組織管理」「與他人合作」「開發課程資源」及「教學機智」等基本技能的培訓,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課程改革之中,達到快速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當然也可以學校自己解決資金,對教師的再學習進行一定的投入,不斷提高教師主動學習與培訓的積極性,也好早日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素質教育的教育者。
四、開齊科目,讓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一要面向全體,二要全面發展,三要主動發展。但是一些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只重視語文、數學和英語,課表是寫給別人看的,只發書不上課的學校也不是沒有,特別是國家級課程《綜合實踐》、必開的地方課程根本沒上,校本課程更是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主要是為了過於追求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成績,硬佔了其它學科的時間;還有就是能真正勝任「副課」學科教學的教師很少,課表形同虛設也就不足為怪了。雖然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應要從開足開齊課程著手,但絕非易事。很多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根本就沒有上過或上好所謂的「副課」。一些學校由於沒有音樂、美術、體育等專業教師,「副課」的教學都是由教語文、數學、英語的老師兼任,由於專業知識不夠,上課時以應付了事為多。再加上缺少必要的器材,一些在音、體、美上即使有天賦的學生也不能被發現、被培養,甚至有的學校連國家規定的每天一小時的大課間活動也給剝奪了,這樣如何能培養出健全的體魄的孩子呢?因此,首先要開齊三級課程,開足、上好所有課程,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全面發展的原則,便學生主動發展。
當然,為緩解小學專業教師緊缺的矛盾,可不妨讓有專長的教師,以某一所學校為根據地,在附近幾所學校輪流送教,讓孩子們唱起來、跳起來、畫起來;也可以相關機構組織舉辦各類培訓班或速成班以解燃眉之急。
五、落實目標,讓學生學好各科課程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相比,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的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課程標準是各科教學的綱要性文件,只有落實好課程標准,才能真正完成好各科的教學,才能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課程標準的落實首先要求主抓領導要熟諳標准,要每名教師人手一冊標准,要定時學習,不斷提高標準的解讀與運用能力,還可以開展多種競賽活動,刺激教師積極主動學習課程標准。當然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實事求是地理解和落實標准。可是現在我們的教學質量總感覺提不上去,原因就是沒有實事求是地理解和落實課程標准。
我們在上一堂課的時候,總是想要定出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相照應的多項要求,結果卻是哪個目標也沒實現好。原因是理解和落實課程標准,是需要有層次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課標」要求雖然一樣,但是落實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們在課標的落實上,絕不應該要求雙橋小學和紅山嘴小學一樣的教學難度、教學進度與考試評價。條件較差的學校,學生基礎較弱,講得淺、講得少、講得慢,學到哪考到哪,學得淺考得淺,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落實」課標,才是真正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
老師總擔心學生考不好,可是原本按照「課標」要求設計的教學難度和內容安排,學生聽不懂,不是沒有了效果。就像農村人大提琴、小提琴可能聽不慣,可拉個二胡,敲個鑼鼓,他倒很痛快。所以,我們要讓受教育者對你提供給他的東西感興趣,願意參與和呼應,那才是最好的。其實很簡單,實事求是地對學生落實教學目標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
六、各科共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教育受傳統教育影響太深,傳統教育創新思想較弱,中國出不來貝爾獎獲得者與此關系很大。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再重要不過了。華羅庚老先生臨終前的一席話,讓我們搞教育的人不得不反思,我認為就是我們忽視了對受教育者創新能力的培養。
誠然,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光是一科兩科的任務,應該是所有學科共同的任務,各科一定要把培養創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去落實,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如下幾點。一是創設民主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慾望。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尊嚴」,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創新能力培養打下基礎。
各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來靈活運用,誘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引導學生放飛想像,拓展創新思維。想像力是一種酶,能夠活化知識、開發智力、拓展思維,使學生融會貫通地發掘事物,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只要老師創造條件,正確引導,學生就會邊學邊在頭腦里浮現畫面或符號,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四是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學生的疑問往往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他們活潑好動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遇到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教師要善於發現這個閃光點,以此切入,水道渠成;五是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多給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啟發學生提出多種不帶結論性的設想,盡可能將已知信息沿著不同的途徑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訓練學生的思維變通性,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七、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居易一歲識字,六歲作詩,十六歲名揚天下;愛迪生只念三個月的書,但新發明卻無數。這些都是因為有了興趣。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動力,興趣最為主導,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不怕沒有學不好的了。可是單靠課堂教學一種渠道,難以完成教育、教學和培養的任務,更不能培養好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隨著社會信息化、學習化的發展,課外教育活動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了。
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學校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和進行素質教育而言,兩者缺一不可。課外活動決非可有可無,也不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或「延伸」,而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根據各學科教材特點、各年級學生特點和學校具體情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必然。有的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很有效果的,非常有益於學生興趣的養成,不但不耽誤學生的學業,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他們的特長、興趣、愛好的發展創造彌足的空間,同時對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大有益處。
八、培養習慣,為學生終身學習所用
「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好習慣造就輝煌,壞習慣毀掉美好。禮貌是一種習慣,走到哪裡都能彬彬有禮;微笑是一種習慣,可以預先消除許多不必要的怨氣。所以說,習慣決定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並非天生具有的,一定要通過後天來培養,特別在小學階段,習慣的養成極為重要。其中有五種習慣一定要重視培養:一是積極思維的習慣,二是高效學習的習慣,三是鍛煉身體的習慣,四是廣泛愛好的習慣,五是快速行動的習慣。在培養過程中也要注意方法,一要從小培養,二要約法三章,三要言傳身教,四要注重強化,五要循序漸進,六是要注重周期,七是要家校結合。
「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習慣能成就一個人,也能夠摧毀一個人」,習慣決定人生。所以一定要注重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訓練與培養,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勝過給他們一切物質財富。
九、重視德育,培養品學兼優的受教育者
小學時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時代良好道德觀念的樹立,正是為青年時代人們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打基礎、做鋪墊。因此,小學不能忽視和放鬆德育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堅持正面灌輸。少年時代,腦子是一張白紙,施朱則赤、施墨則黑。灌輸的內容是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優良道德品質教育。灌輸的目的是最終把學生培養成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要「言教」和「身教」相結合。「言教」是重要的,學生能親耳聽到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應該做到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身教」更為重要,學生能看到怎樣做是正確的,怎樣做是錯誤的。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一是要講求細心和耐心。了解學生年齡、性格、思想、愛好等。二要注意靈活性,切忌呆板說教。躬身而行,榜樣作用都是可取的。三要因人而異地進行疏導。行之於理,導之於細,注重細節,以理曉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四要善於激勵。善於發現閃光點,正面激勵,以正面的長足發展壓制負面的不良行為。
心有千萬兵馬,如若用於不當之處,必將成為社會的一大禍患,所以從小學階段就要加強德育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十、改革評價,發揮評價的真正功能
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機制與體系,現在的評價名字上起的好聽,但評價的方式還沒有走出原來的困囿,大多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過程性、多元性的評價還不佔主導地位,所以一定要改革現在的評價體系與機制,使評價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
日前,福建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後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出台,因為這是2006年該省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後對應出台的高招改革方案,所以備受社會關注。
福建省實施課程改革,以發展素質教育。在新的高招改革方案中,素質教育的考核得以具體化。該方案提出建立和完善對普通高中學生的綜合評價制度,分為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根據方案,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評定採用等級制,其中書面考試科目按照A、B、C、D(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第評定;操作考查項目按照合格、不合格兩個等第評定。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由學校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維度。根據綜合素質的不同維度及其表現特點,對評價結果採用不同的呈現方式:「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審美與表現」的評價結果以優秀、合格、尚待改進三個等級呈現;「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評價結果以A、B、C、D四個等級呈現;「運動與健康」的評價結果以良好、一般、差三個等級呈現。
這個方案有些素質教育的影子,但與真正能夠全面性地評價學生的素質還是有些距離,評價永遠是個研究不完的課題。
總之,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要靠教育戰線上的同仁們共同努力、共同奮斗。在實施素質教育雖然存在許多困難,但我們應該相信這些困難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在不久的將來素質教育定會取得輝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