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知識與技能 目標:
主要包括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
目標:過程——指應答性學習環境和交往、體驗。方法——包括基本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具體的學習方式(發現式學習、小組式學習、交往式學習……)。過程與方法貫穿於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全過程,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表達與交流七個環節。不同的環節採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的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❷ 小學畢業一般都考什麼樣的課外閱讀 作文
課外閱讀可以看看書後的選讀課文(我姐姐畢業時就考那裡面的) 作文就看每個單元課文的類型,或者是現在比較新穎的話題,一般都是敘事類的文章,不會考什麼散文議論文亂七八糟的。放好心態,平時練習怎麼寫這次就怎麼寫,可以准備好一個任何情況下都能用的事例,然後加加工,就可以用了,同時要知道書信格式,因為可能會考一封信。有些人升學考試好像是兩篇選一篇《同學之間》和《寫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
畢業的題目忘了不過我套了《寫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的故事。
升學考試字數比較多,我們是五升六要求500多字,但格子要600多格,我們老師要求要寫滿。
《寫給小學老師的一封信》這樣寫信的事情不要寫多一兩件就夠了,主要寫要感謝老師,可能地方不同要求不同。
升學考試題目很怪,我們復習了好久結果題目一道都沒復習到。不過都不會很難。
畢業的不難,像平時單元考的。
一般以成長這個話題居多,各地都不一樣,但是這個還是很靠譜的
六年級常考的有
《敬重卑微》 ①我偶然讀到一篇英文課文,講的是螞蟻。 ②螞蟻家族和和睦睦,忙忙碌碌,母蟻生兒,公蟻持家。他們在原野、荒灘上搬運食物,建設家園。想不到小小生靈,竟活得如此滋潤,活得如此有秩(zhì cì)序有意義。尤其令我震驚的是它們面對災難時的行為。 ③當野火燒起來的時候,你知道螞蟻是如何逃生的嗎? ④眾多的螞蟻迅速聚擾,抱成黑團,然後像雪球一樣飛速滾動,逃離火海。 ⑤每讀起這段文字,我就淚眼模糊,深為它們的行為所感動。我彷彿看見洶涌的火山在燒,一團黑風正沿著山脊(jí jǐ)流動;我彷彿聽見噼里啪啦的燒焦聲,那是最外一層的螞蟻用軀體開拓求生之路。 ⑥假如沒有抱成團的智慧,假如沒有最外一層的犧牲,渺小的螞蟻家族絕對全軍覆滅。 ⑦生命的渺小、體力的(單薄 卑微 微薄)並沒有什麼可怕,甚至命運的(單薄 卑微 微薄)也不能決斷什麼,可怕的是看不到(單薄 卑微 微薄)的力量,忽視了內在的精神。 ⑧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嚴肅,看得深刻,看得偉大而堅強。像一根細小的針,螞蟻以它的精神穿過我的外表,刺痛我的靈魂。比起螞蟻,我們有什麼理由言渺小、說卑微?有什麼理由自暴自棄、玩世不恭? ⑨世上稱得上偉大的東西,往往( )體積,( )精神。千里之堤(tí dī),潰於蟻穴,這是卑微者的威嚴和挑戰。
題:1.將短文括弧中不恰當的拼音或詞語劃掉;在第⑨自然段的括弧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7分) 2.括弧中的詞有一個是帶點詞的近義詞;在這個詞的下面畫「 」。(3分) 尤其(實在 特別 其實) 開拓(開展 開辟 開闊) 決斷(決定 決心 堅決) 3.「和睦」可重疊成「和和睦睦」,「忙碌」可重疊成「忙忙碌碌」,這樣重疊後,意思有什麼不同?(3分) 「偉大、深刻、模糊」這三個詞語中能這樣重疊的詞是 。 4.比較句子,寫出帶點詞語在句子中的作用。(2分) 想不到小小生靈,竟活得如此滋潤,活得如此有秩序有意義。 小小生靈,活得滋潤,活得有秩序有意義 (1)「想不到」、「竟」: (2)兩個「如此」: 5.聯系短文內容理解句子,然後回答問題。 (1)短文中共有三個問名。(3分) 第一個是設問句,它在文中起 作用,第 自然段是這個設問句的回答。 第二個是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應為 。 第三個也是反問句,這句話實際上是啟發我們:要 。 (2)體會短文中的兩個比喻句。(2分) 螞蟻是黑的,雪是白的,在第④自然段中,作者為什麼把「抱成黑團」的螞蟻比作「雪球」? 在第⑧自然段中,作者把 比作了「一根細小的針」, (3)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運用了「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個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千里長的大堤,由於小小的一個螞蟻洞而潰決。它常用來比喻 。這里用這個成語是為了說明 (2分) 6.讀第⑤、第⑥自然段,按要求回答問題。 (1)第⑤自然段中「每讀起這段文字,我就淚眼模糊,深為它們的行為所感動」這句話與前文「 」這一句相照應。用「 」在這一自然段中畫出由事物引起的聯想的句子。(2分) (2)第⑥自然段中,作者為什麼說螞蟻「抱成團」是一種「智慧」?(運用你已有的知識,結合短文內容回答) 。螞蟻家庭「抱成團」逃離火海,避免全軍覆滅的行為體現了這樣兩種精神: 、 (6分) 7.回答問題。(4分) (1)「我」為什麼要敬重卑微?(用短文中的話回答) (2)你最敬重卑微者的哪一點,為什麼?
答:1、秩序(劃掉cì) 山脊(劃掉jí) 千里之堤(劃掉tí) 體力的(單薄) 命運的(卑微) (微薄)的力量 ⑨世上稱得上偉大的東西,往往(不是 )體積,(而是 )精神。 2、尤其( 特別 ) 開拓( 開辟 ) 決斷(決定) 3、這樣重疊了之後,使和睦、忙碌的程度更加深。 模糊 4、強調了作者的驚訝、意想不到及發自內心的贊嘆,使文章更加生動。 5、(1)第一個是設問句,它在文中起承上啟下 作用,第 4自然段是這個設問句的回答。 第二個是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應為 :我們沒有理由言渺小、說卑微。 第三個也是反問句,這句話實際上是啟發我們:要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努力進取不要自暴自棄、玩世不恭。 (2)因為「抱成黑團」的螞蟻快速滾動像「雪球」一樣快。 (3)「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這個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千里長的大堤,由於小小的一個螞蟻洞而潰決。它常用來比喻:小問題不注意會釀成大禍。這里用這個成語是為了說明小螞蟻的內在的偉大的精神。 6、(1)第⑤自然段中「每讀起這段文字,我就淚眼模糊,深為它們的行為所感動」這句話與前文「眾多的螞蟻迅速聚擾,抱成黑團,然後像雪球一樣飛速滾動,逃離火海。」相照應。聯想的句子:我彷彿看見洶涌的火山在燒,一團黑風正沿著山脊(jí jǐ)流動;我彷彿聽見噼里啪啦的燒焦聲,那是最外一層的螞蟻用軀體開拓求生之路。 (2)犧牲了外面一層的螞蟻卻使更多的螞蟻活了下來。兩種精神:舍己為人、團結合作。 7、(1)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嚴肅,看得深刻,看得偉大而堅強。 (2)我最敬重卑微者的舍己為人、團結合作精神。因為它使我把生命看得嚴肅,看得深刻,看得偉大而堅強。啟發我:要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努力進取。
(小技巧)
文中題目的作用:
1、是文章線索 (事物性或敘事性文章) 2、揭示了文章什麼什麼的中心(敘事性、事理性)
句子賞析:
1、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並寫出那個修辭手法的表面作用(比如生動形象啦、更有氣勢啦等等)
2、如果是寫人的,要說出表現出的人物性格
3、要答出作者和文中人物的情感
能不能換詞:
1、一般情況下答「不能」
2、說出原句要表達的意思,再說出換過後的意思
3、答出「這樣換過後就改變了原句意思,不能突出文字的准確性,所以不能換」
句子含義就是賞析句子。但是僅限描寫性句子
但是賞析句子我有一點沒說,就是哲理性句子的賞析,給你說下:
1、說出句子表面意義
2、說出在文中的作用(比如點明中心、揭示主題等)
3、自己舉個例子證實這個哲理句(這個可以視情況而定,如果實在舉不出來或者題目沒要求,可以不答)
(希望能幫到您~~~望採納!!!祝天天向上)
❸ 小學生適合看什麼書請推薦
適合小學生讀的書有:《窗邊的小豆豆》、《列那狐的故事》、《城南舊事》、《夏洛的網》、《唐·吉訶德》。
1、《窗邊的小豆豆》
《窗邊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首次出版於1981年。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5、《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恰」,拉著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作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蘇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❹ 幫寫一個畢業論文,題目:課外閱讀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謝謝各位大俠!
課題提出的背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關系是一個語文教學的老話題,早有定論。閱讀多、閱讀廣泛促進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發展,而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也必須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階段目標第一學段中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閱讀淺近的童話、語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第二學段中指出:「……初步學會默讀……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中指出:「……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
時代在發展,電視、錄像、廣播、網路等媒體對學生深深吸引,造成學生對文本的不喜歡。因而學生厭讀課外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學校老師比較重視語文課堂教學,但對課外閱讀並不重視,甚至不問不管。即使向學生發出課外閱讀的號召,也不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
當前,對課外閱讀指導與培養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相關研究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教師無從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農村文化環境較落後、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學生接受各種教育的途徑少、家長適時引導教育孩子的意識較差。因此,與城市學生相比,口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較差。
二、課題研究目標
(一)我們知道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即增加語言文字攝入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通過哪些有效途徑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擇哪些閱讀材料或內容?採取哪些閱讀方式以及給學生多少閱讀量,有利於培養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能力?而在讀與寫之間,如何藉助讀提高寫的能力?這里有許許多認識上和實際操作上的模糊之處。同時,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內容、方法在各年級段上如何側重?特別是高年級段寫作能力的培養如何實施,課外閱讀與語文課教學如何相兼容?如何結合?如何與我們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結合?尋找有效的途徑,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
(二)具體目標
第一階段(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要求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在兩年內突破認識1173個常用字的界限,達到能認識2000個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識字量,學習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每學年背誦30篇以上優秀詩文。閱讀淺顯的兒童讀物,能大致了解內容。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
第二階段(中年級):以閱讀教學為重點,輔以作文教學。在聽、說、讀、寫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年閱讀量達到300篇左右)來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包括理解水平、記憶水平與閱讀速度),能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每學年背誦30篇左右優秀詩文。能藉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外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三年級不少於15萬字,四年級不少於30萬字。
第三階段(高年級):以作文教學為重點,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其他文章,稍作準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默讀速度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每學年背誦2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於50萬字。逐步培養讀書記筆記的習慣。在聽、說、讀、寫過程中能寫出有中心、有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做到在40分鍾內寫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三、實驗對象、實驗方法和理論依據
(一)實驗對象的確定
我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所有的學生都是我們的實驗對象。但是,考慮到師資、時間與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問題,我們決定分階段定班級進行實驗。實驗班級是隨機抽樣確定的,在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各確定一個實驗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實驗班與對照班級情況基本一致。
(二)實驗方法
研究方法以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為主,並與教育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相結合,通過制定研究計劃、實踐、反思、分析、不斷調整,使課題研究穩步實施。同時,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階段的初步成果,並通過文獻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導我們的課題研究。
(三)理論依據
我們提出實驗課題的理論假設就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分階段(低年級段、中年級段、高年級段)突破閱讀關。這個實驗構想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出現質變。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認識一個個漢字,達到一定的量,就能閱讀;閱讀達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雲:「能讀千賦,則能為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許多矛盾,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矛盾是識字。如果在這個階段集中解決了識字問題,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則是閱讀。當閱讀突破一定數量,學生具備閱讀的能力以後,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級以作文訓練為重點。
2、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漲落導致有序。漲落是指系統某個變數和行為對平均值發生的偏離,它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狀態或軌道。系統處於不同狀態時,漲落起著迥然不同的作用。當系統處於穩定狀態時,漲落是一種干擾,它引起了系統運動軌道的混亂,導致了無序。此時,系統具有抗干擾的能力,它迫使漲落逐步衰減,使系統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和軌道。如果系統處於不穩定的臨界狀態,漲落不僅不衰減,反而放大成為「巨漲落」,使系統從不穩定狀態躍遷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耗散結構理論還認為:遠離平衡(即非平衡)的開放系統,才能不斷地獲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維持系統的生存,並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穩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結構——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是:小學語文教學新體系要成為宏觀有序的耗散結構,必須要形成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的巨漲落。在漲落的過程中,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的訓練要遠離平衡態,使各個子系統之間產生相干效應。識字教學高潮階段,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要為識字服務;閱讀教學高潮階段,識字教學、作文教學要為閱讀服務;作文教學高潮階段,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要為作文服務。此外小學語文教學要做到課內帶課外,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3、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博覽課外書籍,就得先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興趣之火。有了飽滿的讀書興趣,學生才會對課外閱讀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參與的原動力,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教師必須創造某種條件或利用他們已有的其它行為動機和需要的遷移,使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例如,利用晨會課,借用講故事或內容簡介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一本好書。在給孩子們講故事講到最緊張的時候,突然剎車。學生總催促教師講下去,這時可把書借給他們看,學生一拿到書就會如飢似渴地去讀,教師可趁勢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其它作品。這樣一來,課外閱讀也就成為同學們的一件樂事,一種享受。教師要善於喚起和利用學生讀書興趣,促使他們興味盎然地去閱讀、體會,積累語言信息,使語言倉庫里有豐厚的積蓄,需用時,才能游刃有餘,寫起文章來,才能妙筆生花。
實驗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得學生對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就能變「要我閱讀」 為「我要閱讀」。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蓄了足夠的內存,還怕大量而快速的輸出嗎?
四、課題的實施過程與措施
(一)研究的主要階段
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00年至2001年9月,即課題立項之前。這一階段是課題研究及課題立項的准備階段,主要是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現狀,作一些調查研究,建立課題的實驗設想,撰寫研究方法和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為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這是初步探索階段,主要工作是建立課題研究組,進行課題成員培訓,各實驗班級擬定各自的實驗計劃,進行初步的實驗工作。
第三階段為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這是深入研究階段,主要工作為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定期開展實驗研究課,研究交流實驗計劃、實施辦法,定期進行形成性檢測和階段性小結,並在實驗基礎上匯總並修訂學生使用的閱讀材料,以及資料收集和成果總結工作。
第四階段為2003年9月至2003年12月。這是總結思考階段,主要工作是課題組整理資料、進行數據處理、結果分析和撰寫研究報告。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措施
1、識字教學——一字帶多字。
為了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使學生盡快掌握2500多個常用字,在識字教學中,低年級學生從閱讀帶注音、圖文並茂的作品入手,以逐步認識與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展開豐富的聯想,帶出並學習多個生字。多次反復運用與鞏固,熟能生巧,通過已會的漢字帶出一些常用字,突破識字關,提高閱讀能力。
2、閱讀教學——一篇帶多篇。
閱讀材料大量涌現,而現行語文課本課文少,學生語文學習的時間又有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必須改革閱讀教學方法。
學生在課內閱讀了一篇課文,在課外就配合著閱讀幾篇思想內容或體裁寫法相近的文章。例如,《一個蘋果》是以一物為主要線索貫穿全文,配合這篇課文,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一片松葉的來歷》《一把軍用小刀》等文章。這樣,學生就能夠及時地運用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方法,舉一反三,聞一而知十。
為了使學生在小學中年級段突破閱讀關,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了「一篇帶多篇」的方法。根據教材安排的訓練重點,教師教學一篇課文後,帶出類似的幾篇文章,讓學生自學運用,大大地增加閱讀量。
(1)基本程序:在閱讀教學一般程序的基礎上,根據「一篇帶多篇」的特點,建立了這樣的教學基本程序。第一步示範學習一篇(段),學習閱讀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嘗試學習一篇,鞏固前面所學到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第三步帶動自學同類的文章一篇或幾篇,運用和發展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2)帶動課外閱讀:每周開設1節課外讀書課,指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增強閱讀能力。
(3)帶動語文實踐:定期開設語文實踐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
3、作文教學——讀多篇寫一篇。
從教學法的角度看,作文過程是運用語言文字對思想內容進行整理、加工的過程。葉聖陶先生說:「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見,多閱讀、從閱讀中得到「寫作的榜樣」,是作文教學的實質之所在。
為了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突破作文關,我們主要採取了「讀多篇寫一篇」的作文教學方法。按照狀物、記事、寫景、寫人的順序進行分類訓練。
低年級以句段狀物為主,寫寫花草樹木、瓜果蔬菜、家畜動物、莊稼食物、房間教室等;中年級以段與篇為主,寫一些熟悉的人、感興趣的事、喜歡的物、四季景色、家鄉山水、美麗校園等;高年級則以想像作文為主,比如:二十年後的世界、正從東方崛起的中國、十年後的蘇州、騰飛的蘇州高新區、展望滸關工業園等。再如寫一些感想作文,讀後感和觀後感,劇評和影評等。
以讀帶寫,讀多篇寫一篇。即讀完在內容上或寫作方法上相類似的幾篇文章,指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方法寫一篇。
4、把握課外閱讀的時機。
學生對課外閱讀光有興趣還不行,我們還得通過課外閱讀這一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能力,結合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抓住以下兩大時機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條件、機會。
(1)著眼課文學習進行的課外閱讀。
從課文這個出發點,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讀一篇課文,可以帶讀許多相關的書,如《麻雀》一文,它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視角獨特,語言精練,文字優美。要想體會他的風格,同學們課後可以閱讀他的代表作《獵人筆記》。從另一方面,《麻雀》一文表現的是偉大的母愛,我國古代有位詩人也寫了一首詩來歌頌母愛,那就是孟郊的《遊子吟》。如此引導,足可見圍繞課文進行課外閱讀,天地是多麼廣闊。
(2)圍繞課內寫作進行的課外閱讀。
作文,多少學生對它朝思暮想,多少學生為它傷透了腦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師講,學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閱讀量後,學生才能悟出來。因而,圍繞課堂上的寫作訓練,輔之以適當的課外閱讀,以讀來促寫。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範文中的寫作因素,尤其是針對學生的寫作實際,提供可資借鑒的寫作方法,同時,還注意學習作者是怎樣觀察和構思的,又是怎樣遣詞造句的,針對學生在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學生的習作練習要以範文為榜樣,以模仿為手段,以生活經驗為內容,以片斷訓練為形式。每次作文後,讓學生把優秀作文謄寫出來,裝訂成冊,張貼在「學習園地」中,特別好的學生習作向外投稿,既鼓勵作者,又鞭策讀者。
5、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
開展圖畫作文、音樂作文、活動作文訓練;組織學生學當小記者,開展采訪活動,為廣播電台、報刊寫稿;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小報告,舉行「與好書交朋友,做有理想的人」等讀書活動。
(1)舉辦「圖書展覽會」。
每學期舉辦一兩次「圖書展覽會」,比如展出記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振興中華而斗爭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同時受到他們為祖國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關我國和外國科學家的故事,學習他們專心致志於科學事業的精神。除了圖書以外還陳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還有生動有趣的文藝讀物,啟發閱讀興趣。
(2)充分發揮圖書室功能,開設讀書課。
閱覽室定期開放,由專人負責,創設閱讀氛圍。每周安排一節讀書課,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布置一定的課外閱讀作業。定期交流閱讀情況,比比誰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讓學生在競爭中閱讀。
(3)訂閱報刊、設立「中隊圖書角」。
低年級至少人手一刊,中年級至少一人兩刊。各班發動學生把自己的圖書帶到班級,辦好「班級圖書角」。可在圖書角上張貼「愛護書籍公約」,教育學生愛護圖書,並選好圖書管理員認真負責借書還書,另外教學生修理書的本領,學會給書包皮、製作美麗的書簽,小書架等,從小培養隊員愛護圖書的良好習慣。
(4)背誦優秀的詩文。
背誦優秀詩文,增加學生的語文積累。定期與不定期開展賽詩會、故事會等,並評出每期「古詩狀元」「故事大王」等。
(5)分階段定類別增加語言積累。
老師利用班會課、班隊課、活動課等有利時機,啟發、引導學生閱讀,以增加語言積累。
低年級:閱讀兒歌、謎語、童話故事和神話故事;
中年級:閱讀歇後語、寓言故事和成語故事以及一些古今名著;
高年級:閱讀現代詩歌、名人故事和歷史故事以及一些中外名著。
各班在黑板報上開辟「每周一詩」(三年級起改為「每周兩詩」)、「名言警句」等欄目,定期定時更換,由課代表帶學生閱讀、背誦。黑板一側開設「好詞佳句」欄,內容可有老師提供,也可由學生輪流提供。
(6)寫讀書筆記。
在學生產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學會分析和思考,有效的辦法是指導寫讀書筆記。學生語文水平有一定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採用了不同的訓練形式,低年級只要求簡單地記下讀書年月日、書名、書籍作者。三年級增加一欄,簡要講述書的內容和自己喜歡的地方。四五年級寫讀後感,摘錄書中精彩的詞句,摘抄佳作寫一兩句點評,寫讀後感。班級舉辦優秀讀書筆記展覽。
(7)開展「讀書討論會」。
在班裡舉辦讀書討論會、讀書報告會、心得交流會、閱讀方法交流會、知識競賽等,可以從知識、能力等角度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正英國作家肖伯納所說:我的思想交流給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給我,那麼我們倆人同時掌握了兩種思想。實際上,這也是把個體閱讀納入群體閱讀的一種努力。選擇能引起朗讀興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確定書籍後,出好討論題,討論前,每個學生讀完並寫出感想、體會,作為會上主要發言。
(8)「紅領巾讀書月」活動。
為引起隊員對書的熱愛,舉辦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我們愛祖國讀書月活動」,以閱讀科普讀物為主題的「十萬個為什麼讀書月活動」,以學雷鋒樹新風為主題的「學習雷鋒讀書月活動」等等。
五、研究的成效
(一)通過課題研究,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提高了寫作能力,提高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
1、課題的實踐研究,促進了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教師在閱讀與寫作關系處理上意識增強,摸索到了增加學生閱讀量、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2、教師學會了課題研究方法,獲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在語文教學上形成了敬恩小學的學校特色
通過課題研究,語文教師善於把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與語文課堂教學相結合、善於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使閱讀、作文、課堂教學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六、存在的問題與結改
通過兩年多的實踐研究,我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師生文章大膽地向外投稿方面還比較欠缺與保守。今後,在這方面我們要好好努力,下大力氣改善。
實驗中,我們應該讓教師穩定,跟班教學。這樣,實驗的條理性、層次性、循序漸進性會更強,取得的實驗效果也就會更好。
要形成屬於我們自己的一套特色化的理論與實驗方法,有待進一步加強系統性、科學性。
❺ 孩子馬上就要小學畢業了,可是語文閱讀量特別少,孩子自己也不願意讀課外書,初中可怎麼辦啊
首先要培養文言文語感,要多讀文言文,大聲地讀,要做到你讀文言文時腦中想到的不是翻譯出來的現代文而是文言文的語言方式文言文最好是一段段地讀,單句讀會使上下句聯系不緊密,往往背了上句忘下句,或者是語序顛倒,或是漏掉句子,而整篇背又太長,所以我建議還是一段段地背文言文前兩遍讀很重要,一定要讀准讀細,不要錯字,尤其是句末的感嘆虛詞再往下讀兩遍目的是讀順,下面再讀的話就要試著背,可以是看句子的前兩個字然後不看書試著把整個句子背下來,這樣做一遍後再讀,目的是檢查自己有沒有背錯,接下來就要慢慢脫離書本,直至熟練背誦一般情況下最好分兩至三天背完,第一天無論你背得多熟,第二天你都會忘記一大半,所以最好第一天只要求會背,不要求熟練,第二天就要要求熟練背誦,第三天如果你還能熟練背誦的話你就可以等幾天在復習會背後一定要默寫下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考試的分,就算你背得再熟,你不會寫也得不了分,另外默寫會加深你對課文的印象,你還會發現你平時沒有注意到的許多細節。可以去北京新東方優能中學的高二提高語文班去看一下,相信可以幫助到你,加油。
❻ 小學畢業時課外閱讀總量不低於多少字
這算什麼啊,計劃閱讀? 喜歡讀就讀咯。對小孩子別那麼認真。太認真就是逼迫了回。應該循序善誘地教導答,或跟小孩子一起閱讀。
如果你是名家長,你該懂得跟孩子交心是很容易的,譬如讀讀書跟他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❼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多少萬字以上
《語文課程標准》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該是145萬字以上。
詳析:《語文課程標准》對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是這樣要求的:
第一學段(1—2年級):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7)課外閱讀適合小學畢業的擴展閱讀:
語文學習的階段目標
第三學段(5~6年級)
(一)識字與寫字
1.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
2.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3.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4.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5.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7.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10.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11.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4萬字。
❽ 適合六年級學生看的課外書有哪些
《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迅漂流記》、《小王子》、《我是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愛的教育》都適合閱讀。
小學六年級正是培養小孩正確三觀的關鍵時候,所以以下書籍能對孩子培養良好品質起到一定作用。還有許多關於體育,繪畫,鋼琴等這一類的書籍也能培養孩子的興趣,增加孩子的活力。
《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譚》。該作講述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後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復。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使國王愛不忍殺,允她下一夜繼續講。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因其內容豐富,規模宏大,故被高爾基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
拓展資料:
兒童讀物(children』s books or reading
matter)是指少年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知識讀物、連環畫、游戲樣式讀物等的總稱。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
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在時間上的變化過程。一般指從出生到成熟(青年初期)的過程,也有一些學者從胎兒期開始進行研究。兒童生理方面的發展表現為身長、體重、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結構和機能的變化。
兒童心理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心理活動從簡單、具體向復雜、抽象發展;心理活動的隨意性、自覺性不斷提高;從出生時僅存在一些素質差異到逐漸形成個性。兒童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階段性指一定年齡階段的兒童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發展特性。例如,學前兒童的共同點是各種心理過程都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根據兒童發展的綜合特徵(活動形式、智力水平、個性、生理發展和言語水平等),一般把兒童發展分成以下幾個階段:乳兒期(出生至
1 歲),嬰兒期(1
歲~3歲),幼兒期(三歲至六七歲),兒童期或學齡初期(六七歲至十一二歲),少年期或學齡中期(十一二歲至十四五歲),青年期或學齡晚期(十四五歲至十七八歲)。連續性表現為:下一階段的一些特徵在上一階段末尾已開始萌芽,而上一階段的一些特徵在下一階段開始時常常仍留有痕跡。例如,形象思維是幼兒期思維的特點,但在幼兒期初期還留有上一階段直覺行動思維的痕跡,而在幼兒期末已開始有抽象思維的萌芽。兒童心理發展與多種因素相關,如遺傳因素、生理發展、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以及兒童的活動和兒童本身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等。兒童發展是一個由低到高,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❾ 小學語文畢業測試卷7.課外閱讀一答案
她希望活著的人可以珍惜每一天,不要有人輕言放棄生命,想要讓世人明白人活著不是為了拋棄生命,而是為了征服生命。
❿ 幫寫一個畢業論文,題目:課外閱讀對於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謝謝各位大俠!
課題提出的背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與口頭表達、書面表達的關系是一個語文教學的老話題,早有定論。閱讀多、閱讀廣泛促進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發展,而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也必須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階段目標第一學段中指出:「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閱讀淺近的童話、語言、故事……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喜愛圖書,愛護圖書。」第二學段中指出:「……初步學會默讀……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中指出:「……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高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
時代在發展,電視、錄像、廣播、網路等媒體對學生深深吸引,造成學生對文本的不喜歡。因而學生厭讀課外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學校老師比較重視語文課堂教學,但對課外閱讀並不重視,甚至不問不管。即使向學生發出課外閱讀的號召,也不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
當前,對課外閱讀指導與培養學生口頭、筆頭表達能力的相關研究可供借鑒的經驗不多,教師無從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農村文化環境較落後、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學生接受各種教育的途徑少、家長適時引導教育孩子的意識較差。因此,與城市學生相比,口頭表達和寫作的能力較差。
二、課題研究目標
(一)我們知道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即增加語言文字攝入量,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但是通過哪些有效途徑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選擇哪些閱讀材料或內容?採取哪些閱讀方式以及給學生多少閱讀量,有利於培養閱讀興趣和提高閱讀能力?而在讀與寫之間,如何藉助讀提高寫的能力?這里有許許多認識上和實際操作上的模糊之處。同時,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內容、方法在各年級段上如何側重?特別是高年級段寫作能力的培養如何實施,課外閱讀與語文課教學如何相兼容?如何結合?如何與我們學校的具體情況和特點結合?尋找有效的途徑,這是本課題要研究的。
(二)具體目標
第一階段(低年級):以識字教學為重點,要求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在兩年內突破認識1173個常用字的界限,達到能認識2000個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識字量,學習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每學年背誦30篇以上優秀詩文。閱讀淺顯的兒童讀物,能大致了解內容。二年級課外閱讀不少於5萬字。
第二階段(中年級):以閱讀教學為重點,輔以作文教學。在聽、說、讀、寫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大量閱讀(年閱讀量達到300篇左右)來有效地提高閱讀質量(包括理解水平、記憶水平與閱讀速度),能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每學年背誦30篇左右優秀詩文。能藉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外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三年級不少於15萬字,四年級不少於30萬字。
第三階段(高年級):以作文教學為重點,閱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其他文章,稍作準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默讀速度每分鍾不少於300字。每學年背誦20篇以上的優秀詩文。學習瀏覽,能根據需要收集有關材料。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於50萬字。逐步培養讀書記筆記的習慣。在聽、說、讀、寫過程中能寫出有中心、有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做到在40分鍾內寫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寫作水平。
三、實驗對象、實驗方法和理論依據
(一)實驗對象的確定
我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所以所有的學生都是我們的實驗對象。但是,考慮到師資、時間與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問題,我們決定分階段定班級進行實驗。實驗班級是隨機抽樣確定的,在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各確定一個實驗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實驗班與對照班級情況基本一致。
(二)實驗方法
研究方法以經驗總結法、教育實驗法為主,並與教育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相結合,通過制定研究計劃、實踐、反思、分析、不斷調整,使課題研究穩步實施。同時,進行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階段的初步成果,並通過文獻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導我們的課題研究。
(三)理論依據
我們提出實驗課題的理論假設就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分階段(低年級段、中年級段、高年級段)突破閱讀關。這個實驗構想的理論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出現質變。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認識一個個漢字,達到一定的量,就能閱讀;閱讀達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雲:「能讀千賦,則能為文。」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著許多矛盾,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主要矛盾是識字。如果在這個階段集中解決了識字問題,中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矛盾則是閱讀。當閱讀突破一定數量,學生具備閱讀的能力以後,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級以作文訓練為重點。
2、耗散結構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漲落導致有序。漲落是指系統某個變數和行為對平均值發生的偏離,它使系統離開原來的狀態或軌道。系統處於不同狀態時,漲落起著迥然不同的作用。當系統處於穩定狀態時,漲落是一種干擾,它引起了系統運動軌道的混亂,導致了無序。此時,系統具有抗干擾的能力,它迫使漲落逐步衰減,使系統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和軌道。如果系統處於不穩定的臨界狀態,漲落不僅不衰減,反而放大成為「巨漲落」,使系統從不穩定狀態躍遷到一個新的有序狀態。耗散結構理論還認為:遠離平衡(即非平衡)的開放系統,才能不斷地獲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維持系統的生存,並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穩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結構——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是:小學語文教學新體系要成為宏觀有序的耗散結構,必須要形成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的巨漲落。在漲落的過程中,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的訓練要遠離平衡態,使各個子系統之間產生相干效應。識字教學高潮階段,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要為識字服務;閱讀教學高潮階段,識字教學、作文教學要為閱讀服務;作文教學高潮階段,識字教學、閱讀教學要為作文服務。此外小學語文教學要做到課內帶課外,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
3、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博覽課外書籍,就得先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興趣之火。有了飽滿的讀書興趣,學生才會對課外閱讀產生強烈的需要,積極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參與的原動力,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教師必須創造某種條件或利用他們已有的其它行為動機和需要的遷移,使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例如,利用晨會課,借用講故事或內容簡介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一本好書。在給孩子們講故事講到最緊張的時候,突然剎車。學生總催促教師講下去,這時可把書借給他們看,學生一拿到書就會如飢似渴地去讀,教師可趁勢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其它作品。這樣一來,課外閱讀也就成為同學們的一件樂事,一種享受。教師要善於喚起和利用學生讀書興趣,促使他們興味盎然地去閱讀、體會,積累語言信息,使語言倉庫里有豐厚的積蓄,需用時,才能游刃有餘,寫起文章來,才能妙筆生花。
實驗教師利用各種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得學生對閱讀產生極大的興趣,就能變「要我閱讀」 為「我要閱讀」。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蓄了足夠的內存,還怕大量而快速的輸出嗎?
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