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2015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論文

2015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08 23:42:43

A.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論文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反思品德與生活學科的教學設計必須密切聯系生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品德來自於生活,生活的點滴中也必定含有道德。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真的是這樣,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永不存在。聯系自己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第二、了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裡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孩子都是有各自獨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學生的前提下下結論,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B. 論文品德與社會課如何滲透誠信

論文需要自己寫,這里只能提供相關的資料,如果需要詳細的資料可以網路文庫下載

應試教育下的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的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使學生感覺學習枯燥無味,缺乏興趣,以至影響學習。以上原因,集中體現在學生身上就表現為「厭學」。怎樣在現有條件下,盡力去改變這種現狀,促進教學教育工作的開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結合教學中的經驗和自己的理解,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規范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

《品德與生活》課本的內容和編排都緊密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質和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我們可以多方面採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入淺出,讓課本上的圖畫,課本上的事例活起來動起來,讓事實說話,將遙遠的拉近,讓歷史復活……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如在學習《與鄰里和睦相處》一課時,上課後我就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昨天我的鄰居老張突然跑來找我說:「新搬來的李某好可惡!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我非常同情他說:「的確可惡,你沒有馬上報警?」他說:「沒有。我就當他們是瘋子,繼續聽我的爵士樂。」一則小笑話引發了學生們廣泛的討論,讓他們列舉發生在他們身邊鄰里之間許多凡人小事,如爸媽不在家時鄰居是怎樣幫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樣幫助鄰居的、你是怎樣幫助鄰居的等等,通過學生講自己的故事,讓他們自己明白與鄰居相處,要互諒互讓,說話、做事要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盡而引申到對鄰居的困難要熱情幫助,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像《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和動物交朋友》等課,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通過對身邊的事的回憶、講自己和小動物的故事,通過積極參與老師精心設計的體驗活動,學生們對理解保護好眼睛、愛護小動物,一定會有更深的理解,他們的認識會達到更高的層面。

二、聯系時政的品德課是最鮮活的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喜歡是最主要的,課堂上學生喜歡的事情會讓他們聚精會神,興致勃勃。教師應投其所好。當教師的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課下與學生聊天時,提起神州5號、神州6號、嫦娥一號來,學生們都津津樂道;提起奧運會、提起2007抗擊雪災,他們都會娓娓道來,其興致遠遠超過課上的一些內容。我們為什麼不能把課下的事搬到課堂來做呢?簡略課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鮮活的時事引發學生的興趣是學習品德課的最佳途徑之一。如講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跡,劉翔、姚明、楊利偉等新聞人物的靚麗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實讓每個學生在討論中感受的是真情實意。《我們的爺爺奶奶》中,通過對「老人行為」的分析,來感受老人的希望和家的溫暖,結合生活實際來教育學生要尊敬和孝敬老人;在學習《祖國江山的保衛者》一課時,通過「98 解放軍的抗洪搶險」、「2003年的SAS的防治」、「神5」「神6」「嫦娥1號」的成功發射、「青藏鐵路的通車」、及2007年抗擊雪災的回憶,以及發生在學生生活中擁軍愛民的感人故事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安危、我們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我們的解放軍,激發學生向解放軍學習、熱愛祖國,為維護祖國統一、保衛國家安全,建設祖國而發奮學習;通過《人類的家園--地球》的學習,聯繫世界環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等的設立的理由,讓學生知道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必須要保護好它、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並回家告訴家人告訴我們周圍的人,告訴社會上的人怎樣保護好地球。

三、詼諧幽默的品德課是最快樂的

今天的課堂,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學生也可以是導演更可以是演員,而且是這部戲的主角,師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輕喜劇。正如海菌茲·雷曼麥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提出更能為人們所接受。」所以教師採用詼諧的故事、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富有生機,讓整個課堂充滿快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到某公司應聘求職,主考人問他:「你幫母親洗過腳嗎?」大學生回答:「沒有。」「那你幫母親洗一次腳再來吧。「大學生出於完成任務,回家幫母親洗腳,當他脫下母親的襪子時,他內心震顫了,為了承擔家務、教育孩子,母親的一雙腳歷經風雨,已經變得那樣粗糙、僵硬。當這個大學生再去公司時,他平靜地說:「即使你們不聘用我也沒關系,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大學生最終成了這家公司的一員。一則小故事,一節課讓沉重的話題變得輕鬆起來。當然,教師的語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精彩的台詞,教師幽默的語言可以讓課堂「活」起來。誇美紐斯說過:「一個能夠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語言就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理,把知識一道帶進去。」一個優秀的品德教師的語言就應像一個強大的磁場,緊緊地吸住著學生。大家都知道趙本山每年的春晚都拿大獎,那正是他的語言技巧。

四、形式多樣的課堂是最開心的

經調查,88.2%的小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是活動課。活動課以多彩的課程內容,活潑的授課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我們的活動化、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活動課、情景劇的形式引入到課堂,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們不喜歡反復出現的老面孔,我們為什麼不可以使之不斷更新呢?課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樂競答」、「挑戰高手」、「芝麻開門」、「幸運52」「智力快車」等電視節目形式,也可以用 「圓桌會議」、「小學生辯論會」、「開心家庭組合」等比賽形式,還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識銀行」、「我來當老師」「今天我是班長」模擬形式等等進行授課,還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頭、工廠、社區等都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學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種種表現,表演遵守交通規則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禮貌待人、愛護公共設施、愛護班集體等等情景。在舉行「圓桌會議」時,可改變原有的橫平豎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讓學生圍坐在一起,教師就在學生當中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一個零距離互動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審判那些不道德、不講誠信、破壞環境、獵殺動物、審判那些因無錢到網吧上網而勒索他人錢財的人,他們可以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詮釋小學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頭當一次交警,走到田間第一回農民,走回家庭當一天家庭主婦…我相信這樣的課收效一定很大。老師們,「參與是開心的,體驗是開心的,成功更是開心的!」這是小學生發出肺腑的感嘆。

五、學科整合的課是最喜歡的

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需要我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新課標非常注重學科間的整合。新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本身就滲透了多個學科的知識,這是一大優勢。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應用各個學科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綜合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等綜合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自然類課,像「留住春天」、「留住秋天」時,可以讓學生先找到的春天、秋天,怎樣留住呢?可以畫下來,拍下來;貼在牆上,夾在樹里,記在日記里,留在心裡。如在上「誇春天誇秋天誇祖國」時,就讓學生寫出贊美春天秋天祖國的詞語及詩句進行比賽,唱出心中贊美之情;在上「自尊、自負、自卑的區別」時,就讓學生演講自己是怎樣做的,應該怎樣做;在學「小學生該不該上網、壓歲錢怎麼花」時,就讓學生展開辯論等等。

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中適當地穿插一兩首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歌曲,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不覺得課堂枯燥無味,又達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如在學習《我的家庭》時,可播放《吉祥三寶》、《母親》、《讓愛永駐我家》,會讓人為之心動,產生共鳴;講《讓爺爺奶奶放心》,可播放《常回家看看》;當講到青藏高原時刻播放《青藏高原.》、《天路》《喜瑪拉雅》等 。這樣,學生可以調節一下課堂氣氛,有些更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的理解,對提高課堂效率起到推動作用。總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美術、數學、語文、藝術、法律、音樂等學科進行教學,使學生很喜歡我們的課。

老師們,體驗成功的品德課就像品嘗一杯醇香的美酒、像聆聽一首動聽的歌曲、欣賞一幅精美的油畫,使人彷彿進入了藝術的境地,它像快樂的輕喜劇,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開心中受到教育。這是每一位品德教師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現在的小學生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自主意識強,思維日益成熟,若再把他們看作小孩子,隨意支配,不僅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反而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集思廣益,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六、貼近生活的品德課是最親切的

結合時政的品德課是最鮮活的,詼諧幽默的品德課是最快樂的,形式多樣的品德課是最開心的,學科整合的品德課是最喜歡的。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比較多。只要老師們遵從新課標理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一定能會使我們的課堂達到和諧高效。最後用毛澤東主席的話來結束我的發言吧: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老師們努力吧!

C. 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章要寫出摘要和關鍵詞

論小學德育課程的理念呈現及其特點摘要:「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通過對小學德育課程的內容目標、學生的社會生活及學習者自身因素多層次的高度整合,課程理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呈現為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優化形式,使內容設計表現出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及時代意識的培養。關鍵詞:小學德育課程;品德與社會;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課程的實施和開展已有三年,三年來從事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的各方人士進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來這兩門課程所做的探索,可以發現,作為一門新型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課程和社會課程以知識邏輯體系組織內容,只重灌輸,忽視學生所處的社會生態以及學生的個I生特徵,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兼顧考慮教學的內容目標、學生的社會生活以及學習者自身素質,整合三個方面的因素,建構體系結構,使小學品德教育最終走向「回歸兒童生活世界」的建構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現形式多樣化的活動整合內容目標因素。新課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體地看待知、情、能的培養目標,將目標寬泛化,將認知活動、體驗活動以及探索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整合到目標當中,使標准所要求的教學內容重整,與知、情、能的整體目標相融合,採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f生發展,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識。以同心圓擴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會生活因素。提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導,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學內窖點。課程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兒音網 童的經驗范圍為選擇面。根據學生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特點,採用「同心圓擴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在空間上以身邊的生活環境為起點,向家鄉、社區,進而向國家、世界拓展;在時間上以現在為圓點,向過去和未來延伸。同時,為解決過去教學中知識板塊分割,內容缺乏整合的特點,新課程還從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個主要的方面選擇內容要點,以面為依託,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將內容與過程及方法整合起來,穿插在各主題情境和課題之中,不完全強調各主題情境、課題內容上的一統性和邏輯性,而側重兒童能在社會生活過程中豐富生活經驗,體驗生活過程,提高社會適應和參與的能力,掌握相關的社會認識和技能,鍛煉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以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學內容動態整合學習者因素。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意識,反對一味地進行知識的外在灌輸,以引導的方式利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自主建構活動和學習意義,達到整體目標的實現。學習者既是德育的對象,又是德育過程的主體I生因素,學習主體既具備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維素質,又是處於社會生活當中的成員和角色之一,這兩點在圖1、圖2的截面圖中已分別說明。但兒童社會生活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過程,是一個立體的成長過程,而非平面的簡單構造,個體的知情能發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體提升的結果,這個提升的過程是主體處於不斷擴大的日趨復雜的社會生活領域中,伴隨體驗、認知、探索等活動,循序漸進地被潛移默化的。因此,兒童社會生活目標的實現,不是簡單平白的書本知識灌輸,新課程就綜合了圖1、圖2展示的內容,在引導建構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發展規律,採取先易後難,由淺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學內容和序列,並且將不同的內容綜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內容本著從直觀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學過程,即使是同一內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齡段、不同主題情境中重復出現,但要求深度卻有層次上的遞進。這種綜合考慮內容目標、社會生活因素和學習者因素的形式,能夠有效地做到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中心,從而將德育生活化、德育社會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體呈現在小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具備比以往同時段同類課程更為優化的嶄新特色

D.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優秀教學論文論文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1.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2.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E. 求篇<江西省省情教育>論文

各縣區教育局教研室、市直有關學校:
省教研室定於2009年3月起,舉辦江西省第三屆小學品德優質課評比暨品德、社會、省情教育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現將參加這一活動的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總體要求
評選工作是對新課程《品德與生活》課在我省實施情況的一次全面展示檢驗,對推動新課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各參評單位要高度重視,認真負責,嚴格把關,關注評比的全過程。要自上而下統一安排,自下而上逐級推薦。要使評選工作真正發揮激勵功能和正確的導向作用。
一、品德優質課評選
參評對象:參與國家新課程《品德與生活》、地方課程《省情教育》課實驗的教師和《思想品德》課教師。
參評內容: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正式審定通過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不分上下冊)教材,執教者選擇其中一個主題進行一課時的課堂教學。
參評方法與前三屆相同。逐級評選後報省教研室,由省教研室組織專家進行審查和現場課評比,評出一、二、三等獎及組織獎,省教育廳頒發獲獎證書。
請各單位於5月10日前將市級參評材料(1、各縣區參評排序總表;2、優質課教師個人參賽表;3、優質課教學案例;4、教學經驗材料;5、指導教師300字左右的教學點評)報市教研室。上交材料一律用A4紙、4號宋體字列印。
二、優秀教學論文評選
參評內容:要求在敘述品德、社會等學科教學以及德育活動「親歷」的教育教學事件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體會、反思、斷想、感悟。要事件真實、文風朴實、觀點明確,立足一點,把問題說透。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具體要求:論文字數在2000-3000之間,用A4紙、4號宋體字列印,按照統一格式裝訂。獨立撰寫,作者超過2人者不予評獎。發現抄襲和書面錯誤較多者取消評獎資格。要求以縣區為單位集體報送,填好參評總表,論文交文字稿和電子稿各一份(各縣區的電子稿可集中在一張盤上),5月10日前報市教研室。

XX市教學研究室
二OO六年三月十七日

F. 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的實效性研究論文

一、要有好的導入
導入的心理任務在於激發興趣和情感,產生學習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因此,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導入的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漫畫導入法、歌曲導入法、實例導入法、小品表演、游藝活動、啟發談話、設置懸念等等。我們要根據具體的教材靈活運用。在教學《我的家鄉》一課時,用了歌曲導入法。如在教學《集體的事誰說了算》一課時,用實例導入法,我們學校有個班的班長老師不在時他什麼事情都說了算。比如他做主讓誰寫多少作業就寫多少作業,大家都得聽他的。對此你有哪些看法,進而引出新課。這就變單純的說教為中心的指導,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訓練,增強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二、要讓課堂更加有序
課堂教學組織是一項融科學性、藝術性和創造性於一體的工作。在新課改中,新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養成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可見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才能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每次安排活動之前都會提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留意全體同學的表現,同時採用許多組織教學的方法。如:手語提示法,聲音控製法,情感暗示法,設疑吸引法、競賽刺激法等等。
三、提問要有技巧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適時提問,啟迪思維適度提問,追問釋問以升華提問,從而提高品德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專家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古人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因此要提高教學的高效性,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重視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適時提問,啟迪思維適度提問,追問釋問以升華提問,從而提高品德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四、要有好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評價具有指導學習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給與激勵的作用,它們幫助學生定義「什麼是高質量的學習」。由此可見,評價是我們進一步改進教學完善課程的依據,也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我們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引入評價機制,可以評出方向、評出動力。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每一個人的內心深層都具有得到別人賞識和表揚的願望,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需要從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和表揚里感受成功。」教師在評價時要做到激勵為主,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這樣才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閱讀全文

與2015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