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班級心理健康工作計劃,小學心理健康工作怎麼制定計劃
當今,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遇到挫折容易走向極端。比方,報紙上經常有這樣的報道:某某學生離家出走、有的患有精神失常症,甚至有的輕生自殺等。這與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生沒能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教育不夠有關。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一種內在的自信心和樂觀的情緒,培養學生受到挫折後的恢復能力。那麼,在學校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基層組織,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於學校的班級管理之中。本文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談談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德國教育家斯普郎格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知識的傳授必須與社會發展、人的價值觀念、人格的完善、心理的健康、自我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因此,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為學生創設一種能夠進行創造學習和活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具有的能夠成為一個「最好的學生」的潛在能力。這樣,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品格,使之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個性,優良的品質,較完美的人格,也有助於能在良好的心境中學習新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著名的心理健康專家喬治·斯蒂芬森博士告訴我們:當你苦惱時,可找你所信任的知心朋友傾心交談,當你的情感遭到激烈震盪時,宜將感情轉移到其它活動中去,忘我地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當你遇到較大刺激時,最好暫時離開你所面臨的情境。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學生中去,留心觀察,耐心指導,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注重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蘇霍姆林斯基教給我們:「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際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使每一位學生能辨真偽、知榮辱、識美醜、揚善惡。能按社會認為模範的准則來約束自己。勇敢地面對現實、面對挑戰,成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此所謂: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三、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可以定期召開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例如:「如何面對挫折」、「順境成才與逆境成才」、「我自信,因為……」等。這需要班主任事先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一些名人、偉人遭受挫折,戰勝困難的典型事例供學生們學習,從心理、情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向學生講述「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活生生的榜樣。」所以,教師可以言傳身教,講述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何處理終至成功的,用來感染和激勵學生。還可讓成功的學生講述自己的事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利用學生的從眾心理,營造氣氛,製造聲勢,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四、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懂得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應僅僅局限於學校。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主張學校與社會聯系。青少年成長是接受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多方面的教育。因此,要使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必須重視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協調一致,才能提高教育效益。教師要及時與家庭相溝通,建立家校聯系卡,共同探討,統一教育。班主任應定期召開家長會,提醒家長注意對孩子進行意志品質的磨練。孩子在學校的競爭中受挫折、失敗是正常的,這不是壞事,只要有信心,跌倒了爬起來後走的更穩更快。還要指導家長讀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向健康方向發展。「要從小把孩子當作獨立的社會人來養育。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走上社會就能夠成為獨立的社會的人。」社會的發展要求學校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優秀素質人才,而「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健康的心理。」所以,面對這種要求,教師的整個教學應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策略,提高工作的預見性,把握教學各環節中學生的情感因素與心理效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日常的班級教學管理中去,從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學生的個性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增長知識、形成良好思想品質的關鍵時期。講究心理衛生,維護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不僅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發揮競賽技能。心理健康的學生,精力充沛、朝氣蓬勃,學習效率高,競賽中能正常發揮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績。相反,如果過於緊張,心煩意亂,將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技能的發揮和成績的提高。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學生的智力潛能的發揮及個性的和諧發展。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充滿自信,性格開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展和完善個性。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會嚴重阻礙其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心理健康的學生才容易養成良好的品德,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以至最終走上歧途。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關繫到祖國下一代能否茁壯成長的大事。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與學生的遺傳因素有關,更取決於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環境的影響。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扮演好「心理醫生」的角色。 一、分析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因素,為學生創設安定愉快、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家庭就是一所學校,父母就是第一任老師,這種先入為主的定勢作用,不可忽視,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望子成龍」仍是家長們的普遍心態,這種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屬於正常的,但是易使家長的期望高於子女的實際能力,或與子女的自我實現目標不一致等,所有這些對子女的心裡都會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其心理健康受損,盡管家長們是無意的或不自覺的。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氣氛中,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健康、快樂的成長,一般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小。而那些生活在父母離異或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家庭中的孩子,這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不良影響,遭到難以彌補的心理創傷。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環境,我在工作中注意多與家長交流,同家長電話交談、家庭走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幫助家長營造和諧的家庭氣氛,不斷改善家教方式。學校環境,尤其是班級體的氛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在工作中,我特別注意發揮班級體的作用,盡量讓每個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感受到友誼、尊重、支持,獲得安全感。尤其是對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幫助的與關心的學生,我更是加倍小心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以誠懇、鼓勵的態度面對他們,以客觀、公正的標准評價他們。例如,我們班曹XX同學,父母離異,跟著奶奶生活,是一個不愛學習、不守紀律、不尊敬老師、經常遲到、不按時完成作業的頑皮學生,我發現他小號吹得好,節奏感強,就選他為小號組組長。在此基礎上,鼓勵他課堂上用心聽講、遵守紀律,提高學習成績、爭取文化課和特長學習雙豐收。從此他經常為班集體做好事,學習成績和紀律表現都比過去有很大進步。社會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社會上的不良文化,特別是影視廣播中的不良宣傳會給學生純潔的心靈帶來污染,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關心他在看些什麼、聽些什麼、想些什麼。發現問題,及時教育幫助。總之,只有家庭、學校、社會步調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為孩子們撐起一方潔凈的藍天,讓他們信服、愉快、健康的成長。二、 不斷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心健康發展。班主任是學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的一言一行、為人處事的態度都會對學生長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樂觀的心境感染,當工作中遇到挫折時,要一如既往的、充滿自信的面對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來影響、教育學生。班主任平時還要注意選擇一些勇敢進取的人物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學習中表揚先進,激勵落後,此外,許多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都具有超常的心理品質,不但可以使學習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而且也可以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培養。其次,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個人的心理適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在生活實踐中磨練出來的。課內和課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外活動能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同樣至關重要。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有讀書報告會、文藝聯歡活動、團隊活動、體育活動、知識競賽、興趣小組活動等。創設活動中良好的交際環境,使學生在同齡人中說說笑笑、唱唱跳跳,逐步擴大學生交往圈,能使內向孤僻的學生合群,參加群體交往,找到知心朋友,把所有的憂愁煩惱拋卻。對於經常被一些無謂小事纏繞的學生來說,在群體交往中能使之具有廣闊的胸懷,保持樂觀的心境,學會控制情緒,對不良心理反應進行自我疏導。同時,活動能使教育者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心理行為從而對症下葯,找到矯治的方法。興趣小組的活動,如文學寫作、集郵、棋類活動、美術、書法、舞蹈等,能使學生沉浸在業余愛好中,沖淡和忘卻不愉快的生活瑣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激動時,會在大腦皮層出現一個強烈的興奮中心,這時如果另找到一個新的刺激,引起新的興奮中心,便可以抵消或沖淡原來的興奮中心。所以,應讓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去干一些引起他強烈興趣的事,即使與當前的學習無關也未嘗不可。注意力轉移,就不至於「越想越別扭,越想越傷心」了。三、培養學生自信心,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實踐證明,較強的自信心不僅能使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大成功,也會使他們在日後的社會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們長年的教學研究中發現,一些智力超常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都有爭強好勝的精神,具有很強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頭腦不聰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於他們的智力低下,而是由於他們缺乏足夠的自信。因此,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堅定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必須探索的課題。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目標。我們知道,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以外,還有文藝、體育、演講、組織、交往等方面的才能。針對受教育主體的個體差異,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應採取多元評價標准,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使學生對自我價值有正確的認識。調查中我們還了解到這樣一種現狀,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總覺得低人一等,對自己的認識總是停留在自己的不足方面,而沒有發現自己的「亮點」,從而造成自卑心理的產生。所以,對這些學生進行教育,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就顯得特別重要。優等生、普通生與差等生相比,就學習成績而言,差距比較大。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分類指導,因人而異,幫助他們制定符合自己實際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當中學有目標,也才能激發他們的潛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走向成功。 用局部的成功來激勵學生,使其鼓起生活的勇氣。我們應該幫助學生樹立這樣一種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會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挫折和不幸,只要能繼續,就能謀生存,就能走向成功。學生盡管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有時甚至會心灰意冷。這時,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懂得欣賞我們的學生,對學習基礎比較差、意志力弱的學生,要善於發現他們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對優勢,讓他們在回答問題、順利地完成作業和發揮特長活動的過程當中,不斷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逐步地樹立自信心。在這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不能只靠講大道理,從小事做起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例如,我們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前面靠近教師的位置,總有一部分座位空著,大部分學生總是往後坐。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往後坐的人,總希望自己不要太顯眼。而他們怕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有助於學生建立自信,尤其是對那些嚴重缺乏自信心的學生來說,坐在前面比較顯眼的位置,能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很多學生甚至是一些思路敏捷、天資高的學生,在教師提問或在開展各項活動中不願發言,原因是他們總怕在發言中出現錯誤而不敢實踐,因此錯過了鍛煉自己的機會,也就愈來愈喪失自信。究其原因,仍是自信心缺乏所致。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爭取發言,就會增強信心,所以指導學生多作發言,這是增強他們信心的「維他命」。 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蓬勃發展的階段,他們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所以,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老師、父母和全社會的足夠重視,要端正教育思想,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3.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學生心理障礙情況分析
現代科學認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當前有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厭學情緒漸長
近幾年,我們注重了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但有的學校仍以學生統考成績衡量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個性創造力受到壓抑,缺乏自覺學習的激情,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厭學情緒卻日趨嚴重。
2. 惰性心理滋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辦事效率越來越高。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許多家長總讓自己的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使他們惰性心理滋長。難怪教師無奈地說:「現在的學生怎麼這么懶,真難教。」
3. 逆反心理生發
在課程緊張,家長與教師期望值過高,同學之間互相競爭的情況下,由於學生的努力得不到及時的體現與肯定,一些學生由此產生自暴自棄的逆反心理: 一方面對家長與教師的正面教導持「對著干」的態度,以「反其道而行之」為快; 另一方面故意壓抑自己,做出與自己主觀意識相違背的行為。
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壓力,激發鬥志和增進心理耐力和承受力。
1. 教師要更新觀念,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由於受傳統觀念及分數衡量質量的觀念的影響,教師仍存在著只注重學生在校安全,忙於抓班級常規,或偏重於對學生灌輸知識、技能,喜歡聽話的學生,習慣於對學生發號施令等。這樣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作為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有傳授知識的本領,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心理診斷、心理治療等知識,從而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落實。
2. 教師要熱愛、尊重和了解學生,消除學生心理壓力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界中最寶貴的營養。只有沐浴在愛的甘露下的學生才會有安全感,才能適應學校環境,學會與同學、老師交往,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而尊重學生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是學生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教師還要了解每個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學生的所作所為,耐心細致地觀察、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真誠關懷的態度去對待他們,使學生的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滿足。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
3.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學校可通過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舉辦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專刊;開設心理健康咨詢活動,結合早會課、班隊課、思想品德課教學,給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心理學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培養,提高學生心理抵抗能力和承受能力,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 創設良好環境,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品質
首先,教師要加強自我心理衛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學生。其次,可用開晚會、聯歡會及各種比賽和各項評優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鬥志,培養集體榮譽感。第三,開展美術、作文、象棋、籃球賽等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質。
5. 家校結合,對學生實施行為指導
近年來,學生產生情緒和心理問題的人數比例在上升,這與家庭也有密切關系。為此,教師和家長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必須保持一致。教師要主動與家長聯系, 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採取行動,消除學生心理障礙,保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
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是整個社會的職責。它體現了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的需要。心理學家、教育家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能夠適應學校正規的課程安排,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尊敬教師、團結同學,以當小學生為自豪;有較強烈的求和欲,勤奮好學,能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有集體榮譽感,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我認為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培養」強於「防治」
人的心理素質是可以培養鍛煉的。通過培養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鍛煉與提高,減少心理問題產生。就正如加強體育運動,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不致於生病一樣,何必等學生有了心理問題之後才去防治呢?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被動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應當力爭主動,減少被動,這對於提高整個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 非智力因素重於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是由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大部分組成的。因此,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也包括這兩個方面。事實表明,非智力因素重於智力因素。從心理健康的標准來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問題。從心理活動的積極性來看, 只有非智力因素參加到智力活動之中後,智力活動才會有積極性。從心理活動的穩定性來看,智力因素是比較穩定的,而非智力因素則不然。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非智力因素健康上,並以它為中介來促進智力因素健康。
3.「激勵」 優於 「說服」
我班有個學習成績不穩定但愛畫畫的學生。上課時,他經常在抽屜里畫畫。課後,我找他談話,說服效果不佳。後來我組織了一次畫畫比賽,才知他的棋藝果然不錯。於是我就藉此機會表揚他,然後曉之以禮。結果,這位學生變化很大, 後來成了個能合理安排時間、品學兼優的學生。實踐證明,教師了解、關心學生, 減少學生心理壓力與心理疲勞,抓住機會表揚他們點滴進步或閃光點,讓他們有機會咀嚼成功的喜悅,這比「純說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人格的全面、 和諧、 健康發展提供幫助,為其他學科的正常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