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利用思品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性的綜合課程。教材從內容上選取了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貼進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學內容。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關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如在三年級《在集體中成長》單元中,《我們是一個集體》一課,從了解集體的構成、集體的活動以及集體成員間的相互關系三方面著手設計了「我們的班級體」「集體有紀律」「我為班級爭榮譽」三個主題活動。從學生最熟悉的班級,從學生最喜歡聽的故事《嚴守紀律的邱少雲》,從學生自己為班級爭得的榮譽幾方面來說明集體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集體的責任感。《快樂的集體生活》一課,是學生在認識了我們是一個集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集體組織的活動,為學生的生活增添情趣,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課,是在認識了「我們是一個集體」「在集體中快樂生活」的基礎上頭,再來介紹同學間的友情,使學生明白同學之間應真誠相待。教材中還有小博士總結的經典的真實的資料以及名人名言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諸如討論、辯論、精讀、表演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對這些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從而導行。
二、 在活動中感受德育。
《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以學生生活為主線,設置綜合性的活動主題,體現了教科書的生活化和綜合性。本套教科書著重於學生生活的實踐,小至生活習慣的養成,大到體驗地球村多元情懷的培養,都包含在教科書之中。如「我是家裡的小主人」主題設計了在家裡堅持做一件家務的體驗活動。做一件家務並不難,難的是每天堅持做一件家務。自己堅持做一件家務都難,而父母每天所要堅持做的決不只是一件家務,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父母家務勞動的辛苦,從而培養學生對父母辛勞的理解以及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心。又如「在生活中消費」主題中設計了通過賣報、賣酒瓶去獲取兩元錢收入的體驗活動;在「在學校工作的人們」主題設計了當一天班主任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掙錢的不易,做班主任的不易,從而養成不亂花錢,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等良好品質。
三、 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德育。
前面提到社會是萬花筒、赤橙黃綠,五彩繽紛。社會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羅萬象。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受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影響的,其中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少年兒童由於認識、知識、經驗等方面的限制,對一些社會行為、社會現象、和社會事物的認識往往出現片面、模糊甚至是錯誤的看法。如何在教學中既「真實反映社會」又能做到積極引導兒童生活呢?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簡單說品德的形成過程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的過程,活動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內容。教師應尊重學生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帶領學生從學校到社區再到大社會(祖國和世界),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讓他們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如開展「垃圾帶來的煩惱」主題活動,教師可通過帶領學生到周邊去調查、參觀、訪問,然後交流匯報等弄清「垃圾從哪裡來」 「垃圾的危害」以及了解「垃圾的處理」,激發學生憎恨垃圾、為消除垃圾而投身環保的情緒體驗,同時陪養學生能用自己學到的方法去處理身邊垃圾的自覺行為。
學生生活在學校、家庭之中,同時也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之中,德育無處不在。願我們廣大的德育工作者攜起手來,利用好各種德育教材,組織開展好各種德育實踐活動,為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吧!
②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近幾年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推進,學校工作已經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我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更是對小學生進行系統的品德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在小學教學中舉足輕重,因為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項長期的育人工程。《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課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可見,品德與社會課承擔著德育任務,是學校實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它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著一定的導向作用。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義不容辭的。那麼,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化整為零,適時滲透 。
德育內容是一個整體,我們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節課把德育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只有化整為零,在每一節課適時滲透一個主題,才能收到實效。品德與社會課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全面把握目標,在每一節的品德與社會課都可以滲透一個德育主題。如我在三年級的教學中突出了"正確認識自我、恰當處理人際關系、遵守活動規則和學校紀律、樹立安全意識"等教育活動;四年級的教學中探究了"學會合作、敢於挑戰、誠實守信、做有道德的社會人、熱愛家鄉"等活動。
這些主題教育活動都是在完成課堂知識探究的同時穿插滲透的,也就是常說的寓德育於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這是我一貫堅持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化零為整,系統教育 。
在教育教學中,我還力圖讓學生系統把握德育的體系。道德內容非常豐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從知識體繫上了解了道德包括傳統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內容。我不僅讓學生掌握道德知識體系,還根據不同時期的新提法,讓學生豐富自己的道德知識結構,做到與時俱進。比如,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做"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到"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從二十個字的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到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所有這些不同時期賦予道德的新內涵,我都要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及時掌握、牢記在心並努力踐行。
三、情境育人,以情感人 。
德育方法多種多樣,德育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師、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德育內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簡單的說教方式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內容要活動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內化。這就要教師創設情境,如我在四年級的《我們和誠信在一起》這一課的講授中,我給學生講了一則"誠信銷售彩票"的故事情景,說的是廣東省一彩民電話訂購彩票中了500萬大獎,業主林海燕沒有貪戀之心,及時通知該彩民取票兌獎,學生聽後踴躍發言,同學們被她那種誠實守信的品質感動了。接著我創設了同學們生活中不講誠信的情境:抄襲作業、遲到了編造理由騙老師等。在這一正一反的情境中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也接受到了誠信教育。情境是一種很好的育人形式,學生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
實際上任何一種育人形式都需要教師情感投入,都需要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一個沒有情感的教師是培養不出有感情的學生的。我校吳海芳老師用真愛、真誠、真情註解"情感教育"的真諦,給了我很大的啟迪。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在選取典型事例的同時,用飽滿的熱情、真摯的情感去打動、感化學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在小學教育中有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育人功能。德育教育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須與教學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教師若能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有機地滲透德育工作,學生定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成為建設未來祖國的棟梁之材。
③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有效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當代小學生責任意識淡化,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過重的壓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等多種原因,導致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弱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崇尚個人自由,淡化個人責任;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精神;強調自我實現,淡漠社會責任;注重個人享受,忽略奮斗意識。
那麼,在具體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如何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責任品質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結合教材,注意德育滲透的自然性
教師在教學品德與社會時要結合其學科的特點,把德育教育附著於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學科的綜合性、生活性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緊密結合,達到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這樣,德育教育就自然滲透於教育教學之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學科特點,注意德育滲透的生動性
生活性強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特點,只有滲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發揮本學科的優勢。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品德與社會學科「生活性」這一重要特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例如:學習《貼春聯》一課,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感受濃濃的春節氣息,通過對家鄉民間文化傳統的認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德育內容要科學化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學科,學生年齡相對小,心理思維不成熟,向他們滲透德育教育易於接受。教師把德育內容蘊涵於知識內容之中,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不同教育階段和不同年級的道德發展水平加以組織和安排德育內容,從而體現其內容的科學化。
四、加強德育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品德形成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品德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知識去傳授。品德與社會學科加強了德育與生活的聯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把學生置於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呈現了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
總之,德育教育在品德與社會學科中的滲透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生活經驗的點滴積累,讓學生從小事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
④ 做一名合格的初中思品課教師要具備哪些素養
一、思想政治素質
作為政治教師,首先要增強信心;堅定意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嚴格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的教育方向,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情操。其次要使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質過硬,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和教育理論,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過硬的政治教師素質是做好教書育人的基礎。有了這些素質,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同祖國的繁榮昌盛和民族的興旺發達聯系起來,產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教育教學責任感,才能自覺對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革命傳統等教育;讓其做一個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人。
二、道德品質素質中共中央關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發,明確規定了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而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師德比其他職業道德應有更高的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塑造學生靈魂的政治教師,其道德品質自然就應高於一般的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是學生道德的啟蒙者和設計者,同時也是全民族道德規范的促進者,這就決定了政治教師道德品質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熱愛思想政治課教育,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誨人不倦,公正廉潔是教師道德品質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核心。著名教育家凱洛夫說過:「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感情,就不會具有強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夠熱烈地把這個志向體現於事業之上。」一名教師,如果不熱愛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不願以自身全部的心血、智慧和品質情操去灌輸和培養學生,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其次,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言行一致,率先垂範。這是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規范,有位哲人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教師只有嚴格要求自己,在**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以身作則,表裡如一,才能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信任和尊重。
三、文化專業素質
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教師構建復合型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既是通曉專業的「行家」,又是具有廣博知識的「通才」。
首先,要具有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這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起碼條件。中學政治教師的專業知識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等。掌握這些理論要做到「精」「新」結合。所謂「精」,就是要系統、全面、完整地掌握這些理論知識。所謂「新」,就是要正確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其次,要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方面的知識,教師只有掌握了教育學,才能懂的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並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實際選擇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政治教師掌握心理學知識十分重要的。因為教師要想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就必須對學生心理活動,個性差異和年齡進行分析了解。教師如果不懂得教學規律和方法是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因為教師具有了淵博的知識,只是具備了上好課的前提條件,還必須通曉教學藝術,鑽研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由此可見,政治教師只有通過勤奮學習,努力鑽研相關學科知識,建立起博大精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當代和未來教育事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四、業務能力素質
當今教育戰線用人機制「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已是潮流,不可阻擋。業務能力素質是教師淵博的知識,執教的熱忱得以充分發揮的實際工作本領。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保證。
首先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常聽學生說,思品課枯燥乏味,沒興趣。這除了教師的教法選擇不當外,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有直接關系。曾有位教育家說過: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化的、靜止的學間,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這說明提高政治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增強思想政治課感染力的有效途徑。其次是選擇教學方法的能力。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所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現代教學方法的特徵表現為以學為重,以培養能力為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妥當,是教師教學才能高低的體現。隨著政治學科內容的調整,考試方式的改革,政治教師必須選擇開放式教學方法,使思品課上得生動、有趣,意味無窮。再次是教研、教改能力。教研教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催化劑。「教而不研則淺」。教學研究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而不改則舊」。如果把教研成果,教改成功的實踐上升成為理論,寫成經驗文章,推而廣之,就會產生教育教學的效益。
綜上所述,政治教師的工作能力取決於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取決於教師的文化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素質,而教師的道德品質則是教師工作有無成效的重要因素。願新時期的所有教師都具備這幾個方面的素質,盡快成為教育的「行家」,「能手」。
⑤ 想撰寫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滲透的論文,哪有思品教育論文的參考文獻
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 2011(38)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學語文的德育滲透 -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 - 2010(1)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 新一代(下半月) - 2010(4) 大陸與香港小學語文教科書道德教育要素比較研究 - 2007 中小學語文課堂教育中的德育途徑 - 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 2009(3) 春風化雨潤童心——淺談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點滴體會 - 科教導刊 - 2010(21) 語文教學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淺談 -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 2011, 25(4) 讓德育之花綻放在語文教學中 - 中華少年(教學版) - 2010(12) 有教無痕——小學語文德育"滲透"藝術解析 -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 2010(26) 淺談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整合 - 中華少年(教學版) - 2011(3)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 2010(9) 如何發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資料 - 2010(35)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 - 2011(45)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 2008(10)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廣東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學家 - 2009(14)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無痕滲透 - 教育教學論壇 - 2010(34)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 學園 - 2010(2) 讓語文教學揚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風帆 - 大眾文藝 - 2009(15)內隱性·情感性·形象性--論語文德育的學科個性 - 語文學刊(高教版) - 2005(7)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與語文德育 -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 2006, 11(4) 試論語文德育的人性化建構 - 2004 簡論戰爭題材的課文與語文德育 - 四川三峽學院學報 - 2000, 16(1) 讓語文融入德育的天空 - 文教資料 - 2008(14)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語文德育的特點 -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8, 29(1) 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德育的思考與實踐 - 2010 潛心悟其神,入境始與親——中國傳統文化視閾下的現代語文德育 - 當代教育論壇 - 2008(15)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也談語文與德育 - 考試周刊 - 2007(32) 小學低年級語文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實施途徑 - 文教資料 - 2010(31)淺談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 都市家教(下半月) - 2010(6) 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 2010(9) 如何發掘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育人因子 - 文教資料 - 2010(35) www.lunwen36524.com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 - 2008(10)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 - 廣東教育(教研版) - 2008(2)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的反思 - 青年文學家 - 2009(14) 把思想品德教育統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 2011(8)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無痕滲透 - 教育教學論壇 - 2010(34)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 學園 - 2010(2) 讓語文教學揚起思想品德教育的風帆 - 大眾文藝 - 2009(15)侯冬梅.劉艷芳 淺析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思想滲透教育-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7) 王愛娟 淺談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
⑥ 如何落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落實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課程的追求的技巧:
一、在游戲中探索增長新知
轉變《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把課堂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通過組織學生自學感受、游戲體驗、討論交流,促進學生思想認識的內化。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活動的親歷者,方能成為學習的主體,進而愉悅的和老師一起學習。
先進的教學理念,提示我們組織課堂教學要重視創設情境,有效引進社會生活事件和生活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和游戲體驗,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和游戲體驗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感悟。如教學《我和太陽做游戲》一課時,我將學生帶出教室,請同學坐在花壇邊,坐在草坪上,聽著悠揚的音樂,伸出雙臂,用雙手去迎接太陽,感受太陽的溫暖;接著,我和學生在陽光下自由地吹泡泡,觀察陽光色彩的變化;然後,讓學生自由組成6人學習小組,分小組尋找、觀察,探究有陽光與沒有陽光對花草樹木生長的影響等等;最後,組織學生圍坐在一圈,暢談在自主或小組活動中的趣事、認識和感受,在交流和爭辯中,初步了解一些和太陽有關的知識。學生在這樣愉快活動中較好地增長知識,這樣的教學實踐了行知和諧並存共促發展的理念。
二、在體驗中感悟提升道德認識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倡導聯系社會生活,以在活動中感受、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認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驗,用自己的思維去碰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等等,正是順應了課標的要求和先進的教學研究成果。
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前幾天,我們發揮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作用,搜索並組織觀看電影《一樣的人》。可意外的是在看電影時,有些讓人落淚的畫面,在很多學生的眼裡卻成了笑點,看影視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這樣的結果,讓我進一步感受到「生活體驗」的重要性。在教學《他們需要關愛》的前一天,我布置了「生活體驗」作業――以3-5人為活動小組,根據自己所見到過的殘疾人的情況,每人體驗一小時殘疾人的生活,並且做好當時感受的記錄(描述)。學生在小組內感興趣的去完成這個作業,有的體驗盲人,有的體驗聾啞人,有的體驗一隻手或者一隻腳壞了的殘疾人……
有了模擬一小時殘疾人的生活體驗,在上課時,再請「殘疾人」體驗式生活,交流親身感受,課堂上就變得很嚴肅,也沒有出現鬧笑話的場面……體驗活動讓同學們真實感受到作為一個「殘疾人」生活的不方便,從中體會到作為一個殘疾人,是多麼悲哀不幸。這節課後,學生不再譏笑殘疾人,對殘疾人也多了幾分的可憐和同情。雖然這些收獲及其細微,但是其影響是深遠的。
三、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拓展知識
《品德與社會》課程實施新理念的教學,倡導教師以組織學生參與有效的學習實踐活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直接參與的這些學習實踐活動中,都離不開討論、辯論、匯報等交流環節。「交流」是展示個體獲取信息,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鍛煉表達能力等的有效方式;「交流」也是有效的取長補短的合作學習的具體體現。交流活動的呈現可以在學習小組內進行,也可以是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
在組織開展《小種植活動》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一個周期的親身實踐,同學們增長了許多認識,水到渠成舉辦一場交流活動更能收到集思廣益拓展知識的效果。在交流會上,同學們有備而來、暢所欲言。有的提出問題:「我播下黃豆,可是發芽時豆豆是綠顏色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有的說:「我發現培育綠豆芽時,種子要多泡一些,因為我在姥姥家和奶奶家都進行培育,奶奶家的綠豆多,綠豆芽很難發現異常,姥姥家的豆子少,綠豆發芽明顯少於所投放的豆子,可見,不是所有的種子都能發芽。」學生交談中,還出現了相互出點子的情況,有的同學問:「我家中沒有種子,哪位同學先給我一些。」馬上有同學提議:「你如果著急用,可以先到菜市場或種子市場去買。」還有熱心的小夥伴說:「我還有,我明天拿一些給你。」還有的同學給大家介紹了可以利用來做花盆的器具,如:一次性紙杯、飲料瓶、暖瓶蓋兒、葯盒、冰淇淋盒等等……有效的實踐與交流,讓全班同學加深感悟,取長補短,增長了見識,也培養了合作互助的道德情感。
四、在社會調查中感受遵守規則的重要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而達到的。」先進的教學研究成果一再警示我們組織教學――用反復強調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不如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換句話說,組織同學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這應該成為我們組織教學的首選方略。
教學《珍愛生命遵守規則》,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居住環境的交通狀況,了解遵守交通規則帶來的便利,違反交通規造成的危害。要讓學生較清晰地了解這些信息,不僅僅只是教師在課堂上拋出一組組數字,強調違反交通規則的危害性和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是組織學生到公路上進行實地勘察,引導學生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注意觀察,記錄違反規則的次數;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的時間,組成考察學習小組,進行交通現狀以及遵守交通情況的考察與訪問,進行社會調查等學習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路了解全國重大交通事故及違反交通規則種類和造成的嚴重後果等等。
⑦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科學教學中滲透德育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當今社會渴望並呼喚人性的回歸,這促使我們更加註重提高德育實效。而思想品德課在學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著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任務,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既是學校傳授文化知識和技能的主陣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兩者要相互滲透。要使這一思想教育落到實處,首先要認識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號,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輸。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學習有關法律、法規外,還必須深入學習課程標准和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把德育內容科學、靈活、生動地融會於教學過程中,把德育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任務來完成。
一、充分利用教材,科學地滲透德育
初中新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因此,德育必須深刻剖析教材,積極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性。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於知識之中,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育的對象,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既遵循學生認知的規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規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性,這是發揮德育功能的關鍵。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內容,確定德育目標,並在課堂教學中將它突現出來。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此,教師在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要指導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並在現實生活中,知道怎樣按道德規范去行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我們身處的社會精彩而新奇,充滿著無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正確地對待誘惑、利用誘惑,能使學生取得進步。十三四歲的少年正處在人生的花季,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在他們的思維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時,分析判斷能力還不成熟,加上社會經驗的缺乏和同齡人的相互影響,當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脫離正常的人生軌道,釀成終生遺憾。根據青少年學生這一年齡段的主要心理特點和面臨的主要社會生活,我結合七年級上冊第八課「學會拒絕」內容,和學生共同分析了可能會面臨的種種誘惑及其表現、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並為學生提供了戰勝不良誘惑的有效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此外還要求學生實施「抗拒不良誘惑」計劃。其目的在於讓學生知行統一,將自己在思想品德課上學到的知識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三、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特色是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講究對知識的體驗和感悟。這就要求全體主動參與,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比如討論式、啟發式、成果分享、自主合作探究等。常常使用表揚和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大膽地表現自己。每一課,都盡量創設大量情景並提供廣泛的活動材料,讓學生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和感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很多結論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這時候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就教學方法來說,我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家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是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的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這就無形中讓他們從小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好習慣。
四、適時抓住教育契機,增強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去發現和矯正錯誤的心理狀態,有利於改變一味灌輸的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也體現了知行一致的原則。思想品德課本每篇課文或單元中都有社會實踐的內容,教師不僅可以利用這些內容,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內容結合社會實際情況進行一些非常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把思想品德課的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德育切實地融入進去。如在講完八年級第二課《我與父母交朋友》後,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在所任教的8班召開了《說說心裡話》主題班會,孩子們的肺腑之言真誠而坦率,而教師的鼓勵與評價,也使每一位學生重新找到自我。課後,班上學生還積極參與學校開展的獻愛心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將認知層面的道德知識上升為道德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達到知與行的統一。這就變單純的說教為精心的指導,變知識的傳授為思維的訓練,增強了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提升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師要不斷轉變德育觀念,提升德育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於全面轉型時期,德育建設面臨諸多挑戰。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和權益觀念在逐步增強。教師必須以全新的視覺審視和解讀當代青少年,如要樹立「以人為本」、「愛的教育」等德育觀,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識。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是無聲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帶任何強制性,完全是用示範作用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可以說,身教是一種最具體、最形象、最有說服力的直觀教材。因此,「打鐵先得本身硬」,我們必須重視自身建設,堅持不懈地致力於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才能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培育自我道德發展能力是提高教師德育能力的根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德育能力,把握主流文化,才有資格、有底氣教育青少年。(1)從道德認知角度看,教師要有適應時代道德發展總體趨勢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德育敏感性。蘇格拉底曾說:「美德即知識。」即人的行為之善惡取決於他是否具有相關知識。(2)從道德行為角度看,在新道德價值觀的指引下,教師應自覺投身於現代道德風尚的建設之中。古語雲:「君子自重則自威。」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教師,往往受學生擁戴。教師的言談舉止、道德修養、處事方法、人格品性,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要把道德的種子播撒人間,還要讓道德生長的力量見證於自身。我覺得要學生遵守的規矩,我們自己先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慈愛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響他們,用我們溫柔的話語感染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⑧ 小學思品和社會課堂如何增強德育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品德與社會》課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品德與社會》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作為總目標。可是,由於許多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使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常常偏離和違背了這一教學的總目標。在具體的執教過程中,教師應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小學品社課的教學呢?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源於現實生活,注重學生體驗。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二、揪住問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品社教師要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並結合教材資源,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如《平安回家》一課,就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去實地了解交通標志、交通信號、交通標線,走進生活的教學要比把學生關在教室里死啃書本強得多。
小學生道德的形成,源於兒童社會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小學生品德的形成取決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採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要改變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推行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為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為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為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為渠道,以主體參與貫徹始終,以提高品社教學實效為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終極目標。筆者認為開放性的品社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情趣性原則
學生通過情趣性活動,調動起學習慾望,才會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並積極把知識內化為操行。教師在創設品社教學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用他們能夠接受的的形式進行,才能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讓所謂的枯燥「說教」,轉變成學生自覺學習的願景。
(2)開放性原則
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學生對事物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容易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習慣和操行的。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創設品社情境,要具有博大的開放性,敢於挑戰學生的心理與課堂常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採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活課堂。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因是學生對所學教材有內在的興趣。」在小學品社課堂教學里,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情緒、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教師利用現代媒體創設情境,能充分激活學生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其對品社知識的吸收率,並促進知識向道德能力的轉化。以「孝敬父母」為例,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們聽一段截至網上的錄音《給媽媽的一封信》。在時而深沉舒緩,時而高亢鏗鏘的鋼琴聲中,黎平對母親那深情的話語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媽媽,那記載著辛勤勞動的白發和皺紋竟過早地爬上了你的頭和臉,而那討厭的病魔也終於纏上了你……。當錄音機中傳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時,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課堂氣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發學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學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滿足,對所學的事理能銘記不忘。
五、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要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1.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設計活動形式;3.根據學生
⑨ 談談如何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德育作用
文昌市重興中心小學 馮鳳麗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2011年版)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對少年兒童的思想品德教育直接關繫到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前途。而品德與社會課程又是在小學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綜合課程。由此可見,通過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學習對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當前小學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一, 在其生活和勞動方面。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都是溫室里的花朵,在家裡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其勞動觀念淡薄,認為幹家務等勞動是家長的事,認為看電視、玩電腦才是自己的事;來到學校,其勞動的主動性差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差,有些高年級的孩子住校,衣服不懂洗、被子不懂疊等等。
第二, 社會公德方面。就比如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隨手丟垃圾的現在並不少見,隨地吐痰也不少有,還有平時對水電的浪費行為,甚至平時嬉戲時還出口成臟。
第三, 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更是令人擔憂,由於有些學生受到自卑、嫉妒、多疑及報復等不良心理的影響,當與同學發生矛盾時會耿耿於懷,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首先,我們從一個小家庭來看。父母對子女的過分呵護,事事順著孩子等行為已經造成了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以致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乃至道德水準的下降。在我身邊就有過這樣真實的例子:一位媽媽,早晨要騎車送孩子上學,當孩子背著書包出來,發現他媽媽已經把車推出門口了,便大鬧起來,弄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他
其次,我們來從學校來看。一個就是教師人員的緊張,造成大部分品德與社會教師都是兼職的,這樣,上這門課的老師對這門學科就沒有深入的研究,教師不能運用正確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師缺乏對教學理論和策略的學習。因此在上課的時候,教學方法體現出明顯的單一性,從而導致我們一直以來都講把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當成是所謂的副科。
第一, 要想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須深化教師隊伍。我認為只要我們重視某一事情,就會認真去做。盡管大部分的小學農村品德與社會教師是兼職的,只要我們學校組織教學該課程的老師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習,充分發揮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讓其課程回歸生活。
第二, 要想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須使教材資源和生活得到充分的結合。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我們不難發現可愛的卡通畫、親切的生活照和簡潔的提示語,既富有童趣有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和生活邏輯,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而不再是由老師讀、學生背的機械運動。因此,只有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生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才能鄭振發揮其德育教育。
第三, 要向充分發揮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德育功能就必須建立開放型、多元化的學校家庭互動的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在學校的其餘時間大部分都是和家人在一起,因此對一個孩子的教育只有做到學校與家庭的互動,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例如,學校可以經常開展家長會的形式與家長溝通。
總之,要想學生的道德素養得到提高 ,我們就得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新課程的德育功能,不斷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促進了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