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中提出四方面的內容: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由此可見,《數學課程標准》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可窺一斑。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要善於把課堂中、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通過知識的運用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實踐,即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課前精心准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激起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來自於生活實踐,也服務於生活實踐。就小學生來說,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有關知識前,先安排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提前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級學生學習分類知識之前,組織他們到百貨商店去參觀,並要求他們注意觀察商店裡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商店裡的衣服、日用品、文具、電器等等都分類擺放著。這樣,學生在參觀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一定的分類知識。為幫助二年級學生建立「克」的概念,我們先讓他們到生活中調查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然後再掂一掂所調查的物品,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這樣,再來學習「克」的知識,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數學發現活動是比較高層次的實踐活動。活動前,我們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注意發現數學問題,還記得我們曾到鎮里的國防教育基地去參觀,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有的發現坦克的火炮口徑用毫米做單位,射程用千米做單位,重量用噸做單位;還有的從道路兩旁的樹,想到了樹的種植問題,如果不是通過精確地數學計算和丈量,是很難做到這樣整齊的……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深深體會到了數學的廣泛應用性。
二.課上認真觀察,為學生提供素材,培養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學習的環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五年級進行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拿出自己收集的實物,分小組藉助直尺、線繩等工具來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把一隻水桶展示給學生,問:工人師傅做這樣的一隻水桶要用多少鐵皮,你能算出來嗎?各小組展開激烈討論。有的說,把鐵桶剪開,量一量有關數據,就計算出來了。有的說,不用剪開,也能計算出來。因為鐵桶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底面是圓形的,只要計算出長方形和圓形的面積就解決了,也就是說只要量出水桶地面的周長和桶的高,就可以算出做這只水桶用多少鐵皮了。
三.課後延伸鞏固,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我們大幅度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給學生更多的課外實踐活動實踐,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 設計合理的課外實踐作業。如:在教學了百分數以後,可布置學生統計家裡的一個月的電話費、水費、煤氣費、電費、生活費等,並計算出每一項開支佔一個月總開支的百分數。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解決了生活實際問題,為家庭節約開支提供了依據。
2、創辦「數學手抄報」並舉行數學手抄報展評,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3、每周組織一次的數學校外實踐活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門,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我們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認真鑽研教材,更新教育觀念,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多層次、多方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或幾人就能形成的,所謂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只要人人都做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心人」,我們的學校教育定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B.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首先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求,專滿足學生內部需要屬。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置的作業也應該具有不同層次,體現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學習的趣味性。心理學家認為,當某種事物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時,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激情的。
C. 如何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1、教師應當接受專業的培訓;
2、教師應當積極參與教育科研;
3、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思維方式與心理情感;
4、教師應當靈活使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5、教師應當做好課外的工作;
6、教師應當認真研究教材;
7、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
做為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錘煉崇高的品德,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
拓展資料:
教師,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按照行業規范,在時間節點內,根據職稱和專業,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經驗技術。他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對學生來說,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起主導作用的,他是學生們身心發展過程的教育者、領導者、組織者。教師工作質量的好壞關繫到我國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質提高的程度,從而影響到國家的興衰。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
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或者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
教師角色是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實現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教師通過與其他角色——主要與學生——互動,建立起一定的關系,發揮著自己的角色功能。這里就有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問題。教育活動主要發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因此教師的角色地位主要通過師生關系來確定。
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關系,是孰為主體孰為客體的關系。
對此,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學生處在絕對的受支配地位。這種觀點是「教師中心論」。
第二,學生為主體,教師完全受制於學生的要求。這種觀點是說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處在絕對的被支配的位置。這種觀點是「學生中心論」。
第三,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
教育活動中,教師作為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承擔起了一定的教育任務,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雖然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但是學生作為有一定認知與實踐能力的人,也是作為主體在活動著。針對教師作為主體所開展的教育活動,學生也在這種活動中主動地認識著、實踐著。學生也把教師及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教育資源作為認識與實踐的對象。
鑒於教師與學生互為主客體的關系,在現代教育思想中,人們一般認為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發揮著主導的作用,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
D.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摘 要] 培養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一項重要目標,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筆者在多年的一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直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積極探索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筆者就結合實踐經驗和體會,從四個方面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 小學 數學 學生 實踐能力 培養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和內容。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於學以致用,即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於周圍的生活實際和解決生產勞動中的簡單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的實踐與思考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一、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實踐興趣
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和興趣,是人生求知慾旺盛的黃金時間。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就要因勢利導,根據教學目的需要,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情境,激發他們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體積」內容時,筆者組織學生在新課前五分鍾復習了已學過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體積的基礎上提問學生:「圓錐體是我們新認識的一種『不規則物體』,那它的體積又將如何計算呢?」這時全班一片寂靜,大家冥思苦想卻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時的課堂氣氛如此沉寂,我便進一步引導學生:「記得五年級我們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時候,都是化難為易,變生為熟,把它們轉化成已經學過簡單的平面圖形面積進行計算,那圓錐體是不是也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物體體積進行計算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稍微一點撥,一些學習靈活的同學頓時在困惑中找到了靈感,紛紛舉起小手,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於是我叫了一位成績中等的同學回答,他流利響亮地回答道:「我認為圓錐體比較接近圓柱體,它的體積計算方法應該和圓柱體體積計算有聯系」。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也都贊同這個觀點,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判斷,但不急於下結論。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既然同學們都認為圓錐體體積和圓柱體體積有關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課前准備好的學具通過動手實踐把兩者的關系探究出來呢」?這時,全班學生學習熱情無比高漲,異口同聲地說:「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馬上動手實踐探究其中的規律。可見,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學生的實踐興趣能夠充分的激發出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果。
二、指導動手操作,創造學生實踐機會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實際,創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多想多動中理解知識,加深印象。如同樣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錐體積」內容時,筆者提前一天就在班上布置學生准備好明天上課用的學具,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課前五分鍾復習和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實踐興趣的基礎上,在學習新課環節,自己親自下去認真觀察和指導學生利用手中學具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猜想的探究過程。在學生動手探究過程中,我觀察到全班學生都充滿興趣,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大膽交流,最終探究出圓錐體積等於三分之一與其等底等高圓柱體體積這一正確結論。這樣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親自實踐,讓每一位學生既動手,又動口,還動腦,積極主動去探求數學規律,不但能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得到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而且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三、 精心設計練習,培養學生生活技能
課堂練習是強化知識、形成技能、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教材的內容,精心設計各種實踐性練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體會數學知識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努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體積」內容時,為了使新知識盡量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突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這一新課程理念,有效培養學生生活的基本技能,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
(一)一個圓柱形水桶,從裡面量它的底面直徑56厘米,高87厘米,求這個水桶可以裝多少水?
(二)一個圓柱形杯子,從裡面量它的底面直徑8厘米,高10厘米,現在有一袋498毫升的牛奶,問這個杯子能不能裝下這袋奶?
(三)學校建了兩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花壇的底面內直徑為3米,高為0.8米。如果填土的高度是0.5米,求兩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方?
(四)一個圓柱形糧囤,從裡面量得底面半徑是1.5米,高2米。如果每立方米玉米約重750千克,這個糧囤能裝多少噸玉米?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可以靈活地掌握知識,並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實踐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生活技能。
四、 重視課外實踐,鼓勵學生學以致用
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除在課堂上創造實踐的條件外,課外還應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數學知識學以致用,以達到把數學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的目的。如還是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體積」內容時,臨近下課3分鍾筆者布置了一道這樣的課後動手操作實踐題:「請同學們利用教科書第121頁的附頁1,動手剪下圓柱側面和底面,然後粘貼成一個圓柱體,並用尺子量一量相關長度,算出它的體積,明天數學課上同學們彼此展示一下自己動手做的圓柱體,比一比,賽一賽,看誰做的圓柱體比較美觀,看哪個同學比較心靈手巧,又看哪些同學正確地計算出它的體積?」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 「比例尺」內容時,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通過比例尺計算兩地的實際距離或圖上距離的基礎上,筆者布置了這樣的課後實踐操作題:「請同學們課後認真觀察校園文化長廊上的中國地圖,找到這幅地圖的比例尺,並用直尺在地圖上量出廣州——香港的直線距離,再利用我們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計算出廣州——香港實際直線距離」。每節數學課筆者都通過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後操作實踐的作業,這樣,學生既鞏固了知識,又有效地培養了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總之,我們一線小學數學教師只要轉變教學思想,增強實踐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始終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採取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和信心,創造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關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努力鍛煉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一定會在教師的關愛和指導下得到快速地發展和提高。
E. 小學生學習態度實踐能力有哪些
00小學生學習態度
00所謂態度,是指個體對某一對象所持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是由認知、情感與意向三因素構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個體內在結構,是調節外部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態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一個人所持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往往與其立場、需要直接相關。
00學習態度受學習動機的制約,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獲得一定的經驗而習得的,學習態度也是可以改變的。它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00在學習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上,小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對班集體的態度、對作業的態度和對評分的態度是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001.對教師的態度。
00低年級小學生無條件地信任和服從教師,他們對教師懷有一種特殊的尊敬和依戀之情,教師具有絕對權威。因此,在這個時期,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
00從中年級開始,小學生逐漸以選擇、批評的態度來對待老師。只有那些思想作風好、教學水平高、對兒童耐心、公平的教師才能贏得兒童的尊敬和信任,兒童也更願意接受這些老師的教育。
00總之,教師可以親切而機智的關懷,與小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獲得小學生的信任與尊敬。這對於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是十分有益的。
002.對班集體的態度。
00小學時期是兒童開始形成「幫團」的時期,兒童開始產生了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因此,這是培養兒童正確的集體觀念和形成良好的集體關系的重要時期。
00班集體的形成是形成兒童對學習的自覺負責態度的重要條件。剛入學的兒童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集體關系。這時候的班集體只是一個鬆散的編湊在一起的團體,兒童之間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關系。在教學的影響下和教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小學生在同學之間建立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關系的基礎上才逐漸發展成具有明確的統一目標和形成一定輿論的最初的集體。從小學中年級起,小學生初步開始了比較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初步形成集體的觀念,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逐步把集體的要求當作自己的要求,把集體的榮譽當作自己的榮譽,服從集體的要求,完成集體所交給的任務。與此同時,集體輿論的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兒童開始意識到要以優良的成績和行為取得班集體的肯定的評價。
003.對作業的態度。
00小學生學習態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對作業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剛入學兒童還沒有把作業看成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能按時完成作業,有時可能因貪玩而完不成作業。隨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小學生對作業的態度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逐漸學會安排一定時間來完成作業,能夠自覺停止其他活動,准備功課,同時他們開始能按一定順序來完成作業,如先寫生字,再做算術題,而不是東摸一把,西摸一下。另外,他們也逐漸學會按老師的要求集中精力細心地完成作業。
004.對評分的態度。
00進入小學以後,兒童就要經常接受各種分數評定,這些評分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要通過兒童對評分的態度而產生影響的。
00一般而言,評分被視為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客觀指標。低年級兒童已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但他們常常把分數意義絕對化。如,認為只有得高分才是好學生,得到好分數就能獲得教師和父母的獎勵。從中年級起,兒童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並樹立對分數的正確態度,開始了解分數代表學習的結果,代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把優良的分數理解為學生對本身職責具有忠誠態度,並且高質量地完成本身職責的客觀表現。
00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師對分數態度的影響。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確認識評分的意義,對學生獲得的分數持積極的態度,切不可以挖苦、諷刺、打擊的消極態度對待得低分的學生,也不應對得高分的學生給予不切實際的稱贊和表揚。對待分數的不客觀、不正確態度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其錯誤學習態度的形成。
00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00在新課的理念下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實踐的能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00從生活實際中獲得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兔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例如, 學習《單價x數量=總價》時,教師可以採用集體購物的方法,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就生活實際中獲得新知識,認識和理解《單價x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問題。教師善於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看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00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教師不僅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在學生的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把生活問題數學化,而且要善於把課堂中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通過知識的運用、實際問題的解決,又能反向促進學生對知識更深層理解的目的。如學習量角器後, 學生自已測量各種物體圖的度數。使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了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體現了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
00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通過實踐,可使學生直接體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F.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所以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運用各種方式去還原、去豐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讓學生在有限的時空中,透過語言文字去領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對社會生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一、緊扣教材,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科書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之一。因此,我們以教材為依據,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陣地,把生活中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料與教材相結合,建立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有針對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資源,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教材上的許多文章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怎麼辦?以往,一般都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或請學生幫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導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從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做,扼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慾望,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盡量引導學生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比如:在上《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這類課文時,學生對文中的科學現象既好奇又不解,於是我鼓勵他們回家動手試試,然後在課堂上陳述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情緒高漲。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自然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2、利用圖書館、網路等渠道獲取信息,培養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會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們了解的信息有時比老師的還要多。在語文課上,有時我在介紹文章時代背景等有關資料時,有的學生莫不關心,或者根本就不聽,因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而當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靠課文不能解決的疑問時,他們就變得很有興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匯報交流時還非常積極主動。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小動物過冬》《稱象》等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通過網路等渠道搜集資料,處理資料,通過自己的努力認識課文中的人物,結果學生們了解到的資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聽了他們的匯報交流,我自己也增長了見識。 3、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課堂上分小組進行學習,是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有效形式。如教學《荷葉圓圓》一課,我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小組討論,選擇喜歡的段落,選擇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我負責巡視,指導學生的學習。匯報交流時,小組長先介紹學習情況,然後組織大家匯報。這樣的學習活動,改變了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讀的形式,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 我認為,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既注重夯實基礎,又注重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二、走出教材,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課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如,風景名勝、博物館、紀念館,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的大課堂中觀察、調查、獲取信息,學習語文;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技能恰如其分地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例如,我們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身邊的垃圾》,就是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調查了解當地的環境、以及生態情況,並在此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和環保建議,編輯「環保小衛士報」……。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自己的愛鄉,積極為家鄉的環保出謀劃策,並自覺做綠色家園小衛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要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條件,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室里張貼學生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發動學生精心布置班級的「圖書角」,「我會讀」「我真行」評比欄,「看誰寫得棒」習字欄,在校園的草坪寫上「小草正在睡覺,請不要打擾她」等充滿愛心和詩意的話語,讓學生在多彩的校園環境中,通過讀讀、寫寫、畫畫、看看、比比、做做等各種形式,感受語文、學習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結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實踐證明,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就必須改變日復一日口耳相授、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採取能夠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與實踐的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時空領域,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在體驗、研究、交際、習作、評價等活動中促進發展,形成扎實的語文能力。三、聯系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同樣應該千姿百態。如果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站、學生坐,作為語文教學最主要的外部形態特徵。學生在單一的課堂形態中,所形成的技能,就難以適應生活對語文的全方位需求。語文教學應更開放,運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活動,去鍛煉學習的認知能力、組織能力、競爭能力和挫折能力等,讓生活中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得到操練。
教學中可採用以下幾種形式:1、多演。讓學生扮演角色,再現課文中的故事情節,進一步擴大對教材內容理解的廣度與深度,更重要的是體驗角色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從而體驗到每一個角色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狐狸和烏鴉》,在演中能體驗到狐狸與烏鴉豐富細膩的內心情感。2、多做。現實生活說少做多,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過一遍,智慧出於手指尖。語文實踐也一樣,從文到物,需要一個轉換過程,心靈與手巧是相互促進的。語文學習中的多做主要有這幾種類型:(1)積累性。如摘抄、剪貼、收集等。(2)驗證性。如《畫風》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弄清"想的角度不同,樣子也不一樣。"(3)探索性。如《動手做做看》,依據文字說明製作一個風向袋,探索文字敘述與實際操作是如何轉換的。(4)創造性。如自創小報,據文字(如詩句等)結合自己的感想創作圖畫等。3、多賽。有競賽就有輸贏,讓學生不斷領會自然界賦於我們的生活准則――優勝劣汰,學會勝不驕,敗不餒,跌倒了爬起來,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和挫折能力。競賽給語文活動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主要有兩種競賽:一種是選拔性的,如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一種是鞏固性的,如成語接龍、比講故事、比誰讀得好等等。四、回歸生活,布置靈活多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指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的作業,因大都帶有強制性,對學生的語文實踐具有指向性。這種留有時間,目標明確的作業,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可布置三種作業:觀察性作業。觀察性作業主要有:a、熟悉了解。如學習第二冊的《識字八》,要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初一到十五的月亮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自己了解月亮變化的規律。b、擴展知識。如教學《地球爺爺的手》,請學生觀察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說明地球爺爺是有手的。體驗性作業。如,教學《春天的發現》,請學生在學校、池塘或公園觀察春天,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教《愛吃的水果》,讓學生嘗嘗各種各樣的水果,體驗一下吃各種水果的感受和滋味。操作性作業。如教《我們的小製作》,讓學生製作各種各樣的小製作。 語文教學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復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完善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外在內化與內在外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G.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小學生語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或者是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予以糾正,可以採用學生口述的形式開始教學, 同時又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積極創造課堂發言氛圍,對於家長 而言,要根據教師推薦的方法, 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提高語言表 達能力、積極營造學生交際環境、創設課內外真實的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生活化的交 際情境 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是能夠創造真實的或者模擬交際情境 來鍛煉學生。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創設形式 多樣的語言交際情境,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文,使之更好地全面發展。教師在進 行作文教學時,只有通過三者的共同努力,便於同學和老師理解,要充分開發身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自評自省、如何傾聽,再通過自己的語言 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所見。對於一些有條件的地區,這樣做其實不利於學 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生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時候。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有 些類型作文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體驗自然,使學生的作文描述能夠條理分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積極主動 發表自己的觀點,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技巧、語文,語言表達過程中要做到雙向互 動,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准確表達自 己意見、有效開發,讓家長督促和引導孩子學習和 模仿、和諧和互動的學習氛圍,口語 能夠幫助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能死死管住學生 嘴巴。語言表 達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一些雙向互動 活動,掌握課 堂教學的主動權,學生還可以藉助肢體語 言。」可見,在提倡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語 言表達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廣西省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一小學 張永青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課程,語者,除了利用口語之外,在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能夠使 小學生漸漸形成思維體系。 【總結】 總而言之,對教材中口語交 際話題進行充分挖掘,是目前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報刊或者是電視節目等,自己可以成為課堂主人。教師與學生家長之 間應該建立緊密聯系,並對教材內涵充分挖掘,向家長傳授培養孩子語言表達 能力的方法和技巧,對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加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盡情表達自己的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表達空間,並且能夠加快信息的傳播,讓生活成為課堂,比如教師在課 堂教學中要示範如何發言。 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 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創設同樣的情境,讓學生的 學習更加歡快自由,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不能照本宣科,為學生創造歡快的課堂氛圍、婉轉流利並且生 動有趣、民主、並且用 心感悟自然、如何評價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學表達存在的不足,採用這種方式開 展的語言表達實踐活動才能突出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課堂教學中要 讓學生處於主體地位,來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促進自身全面發 展。改變語文教學中重文輕語的現狀,使學生能夠流暢表達,還不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家長與學校應該進行 有效互動,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言機會,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對學生進 行全方位訓練,有利於小學生思維的轉化。通過特有的語 言表達藝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家庭與社會的學習資源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並非是單方面原因所致,真正提高學生語言 表達能力,還要有 其它方面做鋪墊。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開 展語言表達能力培訓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現階段由於人際交往溝通越來越復雜,在日常生活 當中, 對於教師而言,以提高學 生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出發點,家庭。 二,家長可以利用網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定期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 能力,也 越來越重要,並且提出合理的建議等。但 是現階段的語文教學、營造和諧,才能 夠有效解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缺乏的問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內學習如何描寫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以 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作為出發點。 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並沒有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本文從充分利用家庭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非常重 要、互動的談話氛圍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進行重點工作是幫助學生消除 心理障礙,學生 學習語文知識處於被動狀態,加大對生活當中學習資源的開發力度,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 四。此外學生還要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另 外、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語表達、所聞以及所思和所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 達能力。 本文對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進行分析,讓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 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進而影響學生 語文知識的
H. 簡述教師應具備哪些教育教學能力
(一)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學生,這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制定計劃、動員發動、培養和使用骨幹、組織指揮、總結評比等;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啟發誘導,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善於機智地處理偶發事件等。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既需要知識經驗,又需要滿腔熱情,更需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研究、總結、磨煉。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發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要簡練明確,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要合乎邏輯,語法正確,流暢通達;要富於感情,有感染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
(五)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使之不斷升華,達到理論的高度;要能夠自覺地運用、驗證教育理論,從大量的現象中研究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改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I. 怎樣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反思平時課堂教學,我發現課堂動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現象。如:有了動手操作就沒了數學思考。尤其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動手能力比較弱,課堂上動手擺一擺,動一動,做一做,忙著關注身體動作方面的指導和課堂紀律的維持,較少的顧及數學內在的思維活動。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經學習並進行教學實踐,有了一些收獲。一、優化教師的語言指導,讓學生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在操作前,教師要設計好探究性的問題,以激起學生操作的慾望,引導學生把探究引向深入;在操作時,教師又要以明確的語言指導學生「做什麼」和「怎麼做」,動手操作時,指導學生先怎樣操作,再怎樣操作,然後怎樣操作,引導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後,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准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比如;一年級上冊有一課:《整理書包》,教師先准備一個裝的雜亂無章的書包讓學生觀察,師問:「這么亂,應該怎麼?」讓學生產生整理的強烈慾望。接著引導學生有序地先把書包里所有書本拿出來,擺在桌子上;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類動手擺好,速度較快的已有一種擺法的同學可以嘗試其他的擺法,然後在進行交流匯報。學生在已有的舊知識分類基礎上,加之親自動手實踐,學生課堂就匯報出了可以按學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還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理解不同標准下的分類」,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保證操作效果。如何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呢?我會耐心地給學生講:學具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准備學具要認真,操作學具要細心,桌面要整潔,收藏學具要有序等。我在學習新課前一天,就告訴學生應該准備些什麼學具,指導學生自製一些學具,比如小棒,用硬紙板剪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操作中,訓練學生認真聽老師提出的操作要求,認真看老師的操作示範,引導學生學會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識。比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9+5=,這樣的進位加時,課前會讓學生自己准備20根小棒,記得課堂上有孩子帶了學具袋裡現成的綠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帶了20根同樣大小的吸管,有的帶了20根牙簽、、、、、、一開課就要求學生放在桌角,沒有擺一擺的要求不允許隨便動,要先靜靜地聽要求,直到老師說「開始」再動手擺,有孩子動手能力強,很快就擺好了,有孩子平日家長包較多,動手能力弱,擺的比較慢,老師會幫他或請速度較快的同桌幫他。有了小棒這一直觀教具,學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結果是14,關鍵是通過挪一挪的方式,10個湊成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湊10法的好處。從孩子們臉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已經體會到了動手操作帶給自己的樂趣和收獲。最後引導學生輕輕地快速把小棒收下去,後面沒有操作需要不允許看或摸,以免影響後面的課堂學習。三、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做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像、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空間觀念」。在幾何知識教學中,過去只重視教師的演示教具,只重視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而匆視了學生的空間概念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畫畫,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在操作中、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尤其顯得重要。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時,也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學習二年級《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一課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特徵,之後學生就邊操作邊匯報。有的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有的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折紙得出來的,學生先上下對折,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兩條邊一樣長,再左右對折,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左右邊也一樣長,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時這樣折,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說明正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課堂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兩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明確了兩概念間的共性和個性,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四、讓操作與思維同行,發展操作活動的邏輯性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以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操作活動必須與思維活動同時進行,才能促使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過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把直觀感知內化為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藉助操作活動,讓學生按一定的邏輯思維逐步發現知識建構規律,形成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動手操作的過程,應該伴隨著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總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這樣才能促使操作活動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煉,體現出動手操作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