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小學教育學考試重點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1、 識記教育心理學的定義與發展歷程
(1) 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節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2)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A. 初創時期【20世紀20年代以前】
1903年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教學心理學》
B.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50年代,程序教學和教學機器的興起,同時資訊理論的思想也為許多心理學家所接受
C. 成熟時期【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重視探討教學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人本主義思潮也前期李一場教育改革運動。
重視研究教學中的社會心理因素
D. 完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後】
皮亞傑、維果斯基理論的傳播
1994年布魯納總結教學心理學發展的成果:a. 主動性研究
b. 反思性研究
c. 合作性研究
d. 社會文化研究
2、 理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及其基本作用
(1) 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內容
A. 學習與教學的要素 【5要素】
a. 學生
b. 教師
c. 教學內容
d. 教學媒體
e. 教學環境
B. 學習與教學的過程 【3過程】
a. 學習過程
b. 教學過程
c. 評價/反思過程
(2) 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作用
A. 幫助教師准確地了解問題
B. 為是教學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C. 幫助教師預測並干預學生
D. 幫助教師結合實際教學進行研究
第二章 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1、 識記心理發展、自我同一性、學習准備、最近發展區和關鍵期等基本概念
(1) 心理發展 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四個基本特徵:A. 連續性與階段性
B. 定向性與順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異性
(2) 自我同一性 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一致性形象。
(3) 學習准備 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4) 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多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
(5) 關鍵期 【勞倫茲】在某一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2、 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A. 感知運動階段 【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B. 前運算階段 【2~7歲】
開始內化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別是語言的出現和發展。主要有一下特徵:
a. 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b.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c. 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
d. 思維不具可逆性
C. 具體運算階段 【7~11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能夠進行邏輯推理。
標志: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D. 形式運算階段 【11~15歲】
a. 命題之間的關系
b. 假設-演繹推理
c. 抽象邏輯思維
d. 可逆與補償
e. 思維的靈活性
(2) 心理學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A. 認知發展制約著教學內容和方法
B.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 自我意識及其發展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自我意識的發展:
A. 生理自我 3歲左右基本成熟
B. 社會自我 少年期基本成熟
C. 心理自我 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3、 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點,認知方式的差異,智商的含義,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1) 認知方式差異
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在知覺、思維、記憶和解決為等認知活動中加工和組織信息時所顯示出來的獨特而穩定的風格。
A. 場獨立與場依存
a. 場獨立 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b. 場依存 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B. 沉思型與沖動型 【反應時間與精確性】
a. 沉思型 深思熟慮且錯誤較少
b. 沖動型 很快地檢驗假設且常常出錯
C. 輻合型與發散型
a. 輻合型 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答案
b. 發散型 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2) 智力差異
A.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際年齡(CA)*100
B. 智力的差異
a. 智力的個體差異
常態分布(中型分布)
b. 智力的群體差異
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體相等,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
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
(3) 認知差異的教育含義
A. 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B. 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主要影響學習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並不影響學習是否發生。
C. 要求我們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努力因材施教,做到:
a. 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年齡分班教學、能力分級制】
b.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是教學方式個別化 【布盧姆 掌握學習理論】
c. 採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斯金納 程序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
(4) 性格差異
A. 性格是特徵差異
a. 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b. 性格的理智特徵
c. 性格的情緒特徵
d. 性格的意志特徵
B. 性格的類型差異
a. 根據個人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分為 外傾型、內傾型
b. 根據個人獨立或順從的程度,分為 獨立型、順從型
(5) 性格差異的教育含義
性格不會決定學習是否發生,但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性格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性格的性別差異又會影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選擇,還會影響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和個體社會化。
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應更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4、 評價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及其教育含義
(1) 人格發展階段
A.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B. 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C. 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D. 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E.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18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F. 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
G. 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
H.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2) 影響人格發展的社會因素
A. 家庭教養模式
B. 學校教育
C. 同輩群體
(3) 人格發展階段的教育意義
第三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1、 識記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和學習結果分類、先行組織者
(1) 加涅學習層次分類 【8類】
A. 信號學習 【巴普洛夫 經典條件反射】
B. 刺激—反應學習 【桑代克、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C. 連鎖學習
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D. 言語聯結學習
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即言語連鎖化。
E. 辨別學習
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並對每種刺激作出適當的反應。
F. 概念學習
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並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徵作出反應。
G. 規則或原理學習
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H. 解決問題學習
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 學習結果分類 【5類】
A. 智慧技能
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學習者的環境,使學習者能處理外部的信息。
B. 認知策略
表現為用來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它是在學習者應付環境事件的過程中對自身認知活動的監控。
C. 言語信息
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D. 動作技能
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E. 態度
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㈡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
在很多人眼裡,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很難做。其實,只要你找到了方法,這些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全是書上的。我向大家推薦一些小冊子:《題典速查》,不管你是在平時復習,還是在考場上找答案,絕對能讓你提高10倍以上的速度。
說是《題典》,因為這本小冊子綜合了市場上正規出版的所有資料,並且刪除了重復的小學教育學考試試題,讓你一冊在手,就能最大限度地覆蓋最多的考點。
說是《速查》,這就是這些小冊子最大的優點。市場上的那些資料,就是一本撕去了拼音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又打亂了頁碼的字典。讓你找其中的一個字,容易嗎?我的《題典速查》採用獨創的「索引法」,讓你找答案,如同查字典一樣簡單,讓你看一眼就能做一道題,讓你的學習效率提高10倍以上。詳細描述還是到我「網路空間」看看吧,有圖文並茂的描述。
㈢ 小學教育專業基礎知識包含哪些內容
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學制二年,按三年業余學習時間安排教學計劃。
本科為學制四年。
實行學分制。學生注冊後八年內取得的學分均為有效。
專業設必修課、限選課、選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
1、必修課:10門(42學分)
2、限選課:2門(8學分)
3、選修課:文史方向16門(共76學分,任選18學分即可)、理科方向17門(共63學分,選18學分即可)
4、集中實踐環節:教育教學調查、教育實習、調查報告(共8學分)文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現代漢語基礎、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基礎寫作、書法、文藝理論、兒童文學、中國文明簡史、聲樂基礎、美術基礎、人文社會基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法、小學藝術課程教學法、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理科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高等數學基礎、數學分析、代數學、幾何學、數學史、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自然科學基礎、數學實驗、計算機基礎、人口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史、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法、小學自然科學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英語
教育學、普通心理學、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語法、英語口語、英語寫作、英語歌曲與表演、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學概論、小學英語課程教學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德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統計與測評分析學、現代教育技術、班主任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參與式教學、微格教學、普通話
㈣ 小學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的目 錄
第一部分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2)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8)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18)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20)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22)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24)
第五節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27)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概述(32)
第二節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36)
第三節 小學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特殊任務(40)
第四節 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4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46)
第二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50)
第三節 我國小學教育目的及其培養目標(54)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概述(59)
第二節 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和發展(63)
第三節 義務教育制度與終身教育制度(65)
第六章 學生與教師
第一節 學 生(71)
第二節 教 師(75)
第三節 學生與教師的關系(82)
第七章 小學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88)
第二節 課程目標(92)
第三節 課程設計(94)
第四節 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99)
第五節 我國現行小學的課程(103)
第八章 小學教學
第一節 教學概述(110)
第二節 教學過程(113)
第三節 教學原則(118)
第四節 教學方法(122)
第五節 教學手段(127)
第六節 教學的組織形式(129)
第七節 教學評價(135)
第八節 教學模式(138)
第九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47)
第九章 德育 第一節 小學德育概述(160)
第二節 小學德育過程(164)
第三節 小學德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167)
第四節 中外德育思想與理論(170)
第十章 班主任與班級
第一節 班主任工作(177)
第二節 班級管理(183)
第三節 班級活動(190)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作用(196)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199)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201)
第二章 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小學生心理發展概述(208)
第二節 認知發展與教育(210)
第三節 社會性發展與教育(213)
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216)
第三章 學習理論
第一節 學習概述(224)
第二節 聯結學習理論(227)
第三節 認知學習理論(231)
第四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35)
第五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237)
第四章 學習動機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242)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246)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249)
第五章 學習遷移
第一節 學習遷移概述(256)
第二節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259)
第三節 學習遷移與教學(261)
第六章 知識的學習
第一節 知識學習概述(269)
第二節 知識的獲得(273)
第三節 知識的保持(277)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節 技能概述(286)
第二節 操作技能的形成(289)
第三節 心智技能的形成(293)
第八章 學習策略
第一節 學習策略概述(302)
第二節 典型的學習策略(303)
第三節 學習策略的訓練(309)
第九章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第一節 問題解決概述(316)
第二節 創造性及其培養(321)
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330)
第二節 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333)
第三節 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336)
第四節 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338)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節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45)
第二節 心理評估(348)
第三節 心理輔導(350)
第十二章 教學測量與評價
第一節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意義和作用(358)
第二節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和技術(360)
第十三章 教學設計
第一節 設置教學目標(369)
第二節 組織教學過程(373)
第三節 選擇教學策略(378)
第十四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 課堂管理概述(386)
第二節 課堂群體的管理(388)
第三節 課堂紀律的管理(392)
第十五章 教師心理
第一節 教師的心理特徵與職業成就的關系(403)
第二節 專家型教師與新教師的比較研究(405)
第三節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408)
第四節 教師的心理健康(410)
㈤ 求小學教育學的名詞解釋匯總
1、廣義的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狹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5、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6、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7、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8、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
9、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0、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於人的一部分。
11、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12、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13內發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14、外鑠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16、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17、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
18、成熟:是指兒童個體生長發育的一種狀況,指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與能力都達到比較完備的階段,即已由兒童成長發育為成人。其主要標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
19、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環境的性質來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環境的范圍分,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
20、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保證。
21、個性:亦稱人格,指個體特定的心理特徵,具有整體性與獨特性。個性又是人的共同性與差別性在每個個體身上的具體統一。
22、心理斷乳期: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
23、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24、培養目標: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人的特殊要求,我們習慣上稱為培養目標。
25、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26、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27、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29、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31、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32、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師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本領,具體表現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師的人格特徵: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35、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
36、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37、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38、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礎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
39、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知識與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並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拓展型課程常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40、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國家級課程是一級課程。
41、地方課程:是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可安排必修課,也可開設選修課。
42、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3、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准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44、教學計劃:是指導和規定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制定分科標准、編寫教科書和設計其他教材的依據。
45、教學大綱:又稱學科課程標准,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的與任務,知識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有關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提綱、參考書、活動指導書以及各種視聽材料。
47、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48、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
49、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並據此做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50、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51、智力:一般指人們的認識的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徵。
52、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53、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
54、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5、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能根據需要迅速再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
56、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58、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59、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60、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演三種方式。
61、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話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
62、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性實驗或採取現代化視聽手段等,指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演示的特點在於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64、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並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通過條件控制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知識的方法。
66、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
67、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68、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69、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准確性程度。
70、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
71、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73、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74、分組教學:就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
75、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後,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徵,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76、學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據特定社會要求和德育規律,對受教育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培養他們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
77、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
78、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和主體設計,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准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它關繫到用什麼道德規范、政治觀、人生觀、世界觀來教育學生的重大問題。
79、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進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80、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為達到德育目的在德育過程中採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和。
82、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83、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84、班級: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從事集體活動、結交好友的場所。
85、班級管理: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採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帶領班級學生,對班級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以實現教育目標的組織活動過程。
86、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87、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88、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
89、班級目標管理: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進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90、班風:是一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名詞解釋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規律的科學。
認識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在心理學上的稱謂。
心理過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統稱為心理過程。
個性差異:人們之間的個性差異主要體現在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等。
個性心理特徵:是個性的外在表現,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
有意後注意:指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稱隨意後注意)
注意的廣度:(又叫注意的范圍)指在同一時間內人所能清楚地覺察到對象的數量。
感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個體屬性的反映。
知覺:是對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反映。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間接的反映。
發散思維:又叫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
動機水平:指對問題解決的迫切程度,它決定於被主體解決問題的需要所誘發的情緒狀態。
原型:在解決問題時,對於新假設的提出有啟發作用的那些事物。
遷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識經驗在新情況新問題中的應用。(正遷移、負遷移)
定勢:指人在進行心理操作活動中的一種准備狀態。
想像:是人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幻想、理想、空想
意志:(意志過程):是人自覺地確立目的,並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的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個性: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
需要:是對客觀事物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
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達到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也是激勵人行為的原因,是以需要為基礎的,但動機產生還必須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
能力: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並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指受先天因素影響較大的,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動力方面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
氣質的動力性特徵:指心理活動發生的速度,強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徵。
角色沖突:指圍繞角色目標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礙的斗爭。
心理調適:就是在沖突中減輕壓力,保持正常反映狀態的心理過程。
學習:廣義上:是人和動物憑借經驗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的相對持久性的變化過程。狹義上,是人類的學習。
成熟:是指個體生理方面的發展,包括個體的各種生理組織結構和機能以及本能行為,也即個體的生物學方面的發展。
變式:是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時,經常變換呈現形式。
知識的鞏固:就是採取某些強化措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識記,並持久保持的過程。即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頭腦里。
技能:是通過練習而鞏固的,自動化了的動作活動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智力技能(又稱心智技能):是反映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進行的並近於自動化了的智力活動方式。
學習遷移:是指學習一種知識、技能對學習另一種知識、技能產生某種影響
正遷移:是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影響,即起促進作用。
負遷移: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產生消極影響,即干擾作用。
思維定勢:指過去思維活動的經驗使當前思維活動處於一種准備狀態。
逆向遷移:是指後學習的知識、技能對先前學習的知識,技能產生影響。
學習策略:學習者對學習目的的認識、學習方法的採用以及對學習過程的調控過程。
元認知體驗:是個體伴隨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
元認知監控:指個體在認知活動進行過程中,對自己的認知活動積極進行監控,並相應地進行調節,以達到預定目的。
記憶策略:指在元認知的作用下,具體調節記憶方法的策略。
規則的發現學習:指在教學情境中,教師先呈現規則的若干例證,然後,讓學生在例證中概括出一般規則的學習方式。
品德:指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行動時所表現的穩定特徵成傾向。
道行認識:是對關於是非、好壞和善惡的行為准則及其意義的認識。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內心體驗。
道德行為:指一個人表現的有關道德方面的言論、舉止和行動。
道德概念:是對社會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徵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對道德准則和規范的確信,並願以它作為行動指南的意識傾向。
幼兒期:指兒童從三歲到六、七歲這一年齡階段。(幼兒園--幼兒期,入學以前--學前期)
依戀:指幼兒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系。
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
發育性學習障礙: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正常顯露的許多心理和語言功能發展的偏離,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由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准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
社會性認知: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價值觀:是個體對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帶有根本性的總觀點,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識水平、生活環境等因素決定的,同時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動機、立場態度等個性因素所制約。
心理教育:指依據心理活動的規律,採取各種方法和措施,以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校心理輔導:指學校心理輔導人員運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創設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給學生以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認識環境,根據實際情況確立合理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社會適應性,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個別輔導:以個別學生為對象,以學生問題和需要為基礎,用尊重、接納和理解的態度、科學的方法,通過聆聽、疏導、咨詢、活動等途徑,予以適當啟發和誘導,使學生能夠從有心理問題發展成為心理健康。
聆聽法:即咨詢者認真、耐心地傾聽來訪者訴說的方法。
鬆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從頭到腳逐步放鬆的方法。
系統脫敏法:指有步驟地由弱到強逐漸適應某種過敏反應的刺激源。
分題計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某一問題各抒己見,經過計論成爭辨得出結論的一種學習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來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種心理因素,優化學生心理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增進文化的同時,以潛移默化方式獲得滲透性心理教育,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快樂學習: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雙邊的積極性都受到激發,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都有積極的情感投入。
班集體良好心理氛圍:指在班集體中占優勢的認知態度,意志品質,行為特徵,情感傾向的綜合反映
觀察法——觀察,旨在自然條件下,人們為一定目的而對事物所進行的有計劃的知覺過程。觀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動為先決條件,與積極的思維相結合,系統地運用感官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
自然實驗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況下,根據預定的計劃,有意識地引起或創造所要研究的現象
反射——是有機體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對體內外刺激所做出的規律性的應答活動。
反射弧——是實現反射的生理結構。它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反饋和效應器。
無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是先天的、生來就有的不需要學習就會的反射.
條件反射——是後天的,是在個體生活過程中經過學習而形成的反射.
興奮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相對休息狀態轉向活動狀態.
抑制過程——是指有關大腦皮層區及相應器官的機能由活動狀態轉向相對休息狀態
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當大腦皮層的某部位產生興奮或抑制時,並不是停留在原發點不動,而是向周圍的神經細胞傳布開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擴散.擴散到一定限度後,又向原發點聚集,這就是興奮和抑制的集中.
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是指一種神經過程能引起與它相反的神經過程的增強.
第一信號系統——是具體刺激物引起的條件反射系統
第二信號系統——是由詞語作為條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條件反射系統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預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無意注意——是一種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對象或活動上的特徵。
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需要,主動及時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的特性。
感受性——感覺器官對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感覺閾限——是指能引起感覺持續一段時間的刺激量。
分析器——是一種復雜的神經裝置,由感覺器官、傳導神經(包括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和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三部分組成.
適應——由於刺激物的持續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變化叫做適應。
記憶表象——被感知過的事物不在面前時,它的形象仍能在頭腦中呈現出來,這個現象叫記憶表象。
識記——就是通過反復感知從而識別、記住某種事物,並在頭腦中留下映象的過程。
保持——是識記過的材料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人腦的保持量是相當大的。
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叫前攝抑制.
倒攝抑制——後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叫倒攝抑制.
再認——是識記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面前,能夠把它認出來的過程。
重現——是指經驗過的事不在眼前時能夠把它回想起來的過程。
遺忘——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再認或再現,或者錯誤的再認和再現,這種現象叫遺忘。
無意想像——是沒有預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產生的想像.
有意想像——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在意識的控制下,自覺進行地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據詞語描述和圖樣示意,在人腦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創造想像——是人運用已有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地心理過程。
幻想與個人的願望相聯系並指向於未來想像。
動作思維以實際動作為支柱的思維叫動作思維.
形象思維以直觀形象為支柱的思維叫形象思維.
抽象思維——以概念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叫抽象思維.
發散思維——朝著多個方向,形成多種正確答案的思維,叫發散思維.
集中思維——朝著一個方向,導出單一正確答案的思維,叫集中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