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小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的良好方法。一個對學科知識無興趣也無需要的學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學習這門學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適時地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進行巧妙恰當地呈現,製成課件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補充學習的知識背景,使課文內容形象化,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題產生深厚的興趣,必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會為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一些很抽象的問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學生"啟而不發,思維受阻"時,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厭煩情緒,教師可使用多媒體以活化課文內容情景,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其充分感知體驗。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教學的指導有了針對性,也可以實現語文教學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同時讓呆板的課堂活潑化,讓學生處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中。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現代教育觀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教育才有效。如何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關鍵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這一問題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師決定,學生只是接受者,是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處於被灌輸的狀態。而現代技術教育手段,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造更好的學習情境,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有利於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1、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識字能力。
在小學識字教學中,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只重視識字的數量,而忽視以上所列兒童識字能力的培養,是一種相當錯誤的教學觀。兒童識字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兒童能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准確讀出字音;能否運用字的各種結構規律,分析、記憶字型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據詞定音的方法等方面。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於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學習過程中的無意注意佔優勢,而有意注意佔劣勢。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只有著眼於識字能力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技能、技巧,最後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利用多媒體的直觀進行識字教學,分析結構,比較筆畫,用色彩、閃爍、字的放大、縮小等手段來化難為易,能使學生快速牢固的掌握。《課標》要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認真觀察每一種筆畫,了解筆畫的特點並記住名稱,知道每個字的筆畫組成,為今後識記字形,特別是識記獨體字的字形打基礎。
多媒體識字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圖像,他們看著畫面,聽著教師的點撥,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解。例如教「閃」,屏幕上出現扇門,一個人迅速從門里閃過。反復幾次後,屏幕打出「門+人=閃」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個字的意思。而且知道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意思。又如:教學「山」「田」「木」「目」這些象形字時先用課件出示這些字相應的具體圖片,再由具體圖片逐漸變化為方塊字,這樣做既有助於學生了解漢字據形知義的特點,掌握象形字的形、義、音,又有利於教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把合體字分成部件,用不同顏色對比顯示。如:稍、情、棒、珠等合體字,部首是紅的、偏旁是黑色,這樣的色彩鮮明對比,會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感知偏旁部首的概念,學習利用部件識記合體字;還可以利用動畫,讓筆畫一筆一筆地飛入田字格,這樣學生記住了筆順筆畫,書寫起來更容易、更規范,漢字的學習變得更加簡單直接,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學習部首相同的字時,可以用動畫換偏旁,變出新的漢字,把識字這種抽象思維的過程變得比較直觀易懂,降低了學習漢字的難度。學生的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以往的閱讀大部分都是文本閱讀,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超文本閱讀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學習之中。它可以運用圖形、圖像、聲音、視頻、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給予人們直觀、立體的感受,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的速讀、略讀水平的發展。如:在教學《春筍》一課時,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他們上網收集和「春筍」有關的詩歌、散文、故事、童話等等。在完成教學後,讓他們互相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互相閱讀,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量。學生的只有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文本、超文本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真正領略讀書的樂趣,從而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寫作教學中顯示了其無比的優越性,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有著神奇而獨特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要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使我們的作文教學更精彩。
中年級學生,由於生活范圍狹小,不可能達到見多識廣的地步,再加上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所以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說,所寫的作文乾枯無味,似乎在記流水賬。在教學中,只有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生活才能迅速提高學生習作水平,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經常讓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走出校門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是不現實的。多媒體集聲音、圖象、文字、動畫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具有圖象直觀、色彩鮮明、音響逼真、動靜結合的特點和優勢。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路資源運用於作文教學中,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
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良好學習習慣。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現代教育技術是以學生主動建構為指導思想,採取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優化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任意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各種工具。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完成的,真正實現個體化的教學。在個體化教學過程中,採用人機對話,互交性很強,充滿人性化的界面設計,學什麼內容,什麼層次,練習,測評等都是由學生自己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點選。在輕松自然的環境下學習,能夠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不局限於相同的學習起點,只求人人都有所提高,這在傳統教育中很難做得到的事情,在這里可以輕松實現。我們要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於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讓學生從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中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系,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來實現認識的深化。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面向學生的畫面生動活潑,色彩鮮艷,聲情並茂。這就改變了以往課堂上學生只能看黑板、聽老師講的單調的模式,使得課堂變得絢麗多彩、富有趣味,大大優化了教學氛圍,使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豐富而生動,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合諧的教學情境,極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備課質量和學生網路學習的積極性。堅持科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積極的作用。作為一位語文老師,要盡力開發和利用學校的一切可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積極地探索一些新的應用技巧,不斷完善學校的學習環境,使其真正成為一個支持和促進每個學生學習的場所。我們努力,讓學校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主陣地,讓老師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者和應用者,讓學生都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受益者和學習者,中國教育的明天會更好。
⑵ 如何在"作業"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鑽研教材到位。在備課時,除了正常的備課外,特別重要的是教師應站回在學生的立場上,即以學答生的身份對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操作。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學生操作的結果與教師備課中希望達到的目標出現很大偏差。如果教師能以學生的身份親自完成學習任務,則教師講課內容會更豐富,同時將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課前有個心理准備。當然最重要的是,由於是以學生的身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就能體會到學生是否樂意去完成這個任務、完成任務後是否有收獲、是否有成就感。
2.了解學生深淺。信息技術課不但要有教師自己的上課教案,還應提供給學生操作步驟。在課堂上,教師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簡單,學生在聽課時也沒有感到有多少困難,但學生自己操作時卻經常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因此,還應給學生提供有關操作步驟的學案,以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教學任務。
⑶ 如何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生課程,尚無系統而又完善的教學方式供我們參考,有待教師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總結出有本學科特點、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有了一些體會。
一、精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每節課我都注意選擇好的導入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教學「電腦繪畫」,我通過電腦演示幾幅本校學生的精美電腦繪畫作品導入,在學生一片贊嘆聲中,我趁機插入:「同學們,這些圖畫都是我校學生通過電腦畫出來的。畫出它們其實也不難,只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也能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有時我又以游戲導入,如教學「指法」這一內容,我演示一個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練習游戲,同學們在感受「緊張」氣氛的同時,興趣大增,一個個躍躍欲試,這為講授新課創造了良好條件。所以說,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注重實踐,體驗過程
信息技術課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讓學生掌握單靠教師講授不行,必須進行大量實踐。如教學「CapsLock鍵的作用」時,我首先讓學生擊26個英文字母鍵,並觀察顯示屏上顯示的內容,然後再讓他們擊一下CapsLock鍵,之後再擊26個字母鍵,看顯示屏上出現的又是什麼,引導他們把兩次出現的內容作比較,這樣做了之後,當我問他們CapsLock鍵的作用是什麼時,他們都能很准確地回答出來,並且記得非常牢,比以往直接把CapsLock鍵的作用告訴他們的效果好多了。這正體現了「我聽到了,可能會意識,我看到了,可能會記住,我做過了,便掌握了」的道理,符合學生在體驗、探究中掌握知識的新的教育理念。再如教學「繪圖工具的使用方法」,我講解了畫矩形的方法和要領後,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去畫圓角矩形、橢圓,學生反復實踐後,大部分能夠把畫矩形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畫圓。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輕松,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分層教學,滿足不同需要
隨著高科技產業的突飛猛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電腦開始走進了家庭,這樣就使部分小電腦愛好者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學生個體間也存在差異。根據這些情況,我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做了適當調整,按照不同學生的情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因材施教,進行分層次教學。具體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對內容進行整合,把知識分塊,將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分成若干小組,通過教學網「分組教學」的功能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對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給難一點的知識,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從簡單的指法、滑鼠的使用方法教起。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
四、成就激勵,保持興趣
適時進行成就激勵是保持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些實踐,比如在教學「畫圖」工具的使用時,我首先演示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後讓每位同學用這些工具畫出一幅想像畫,並把它保存起來,最後把他們的作品收集起來,在同學之間或班級之間進行評比、交流、學習、借鑒,這無疑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師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版教學,使學生獲得具體的權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和策略。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激發學生自身擁有的巨大潛能,並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激勵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的教學活動。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所以應多探索,並且要通過反復思考日常教學來改進不恰當的教學行為。
⑸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清楚多媒體技術「用來干什麼」的問題,才能根據使用目的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手段、製作相關的教學軟體;只有清楚「怎麼用」的問題,才能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功效,服務於教學、服務於學生。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運用中,要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實際來靈活設計教學軟體,注重各種媒體的有機組合,結合先進的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服務。
⑹ 如何在"作業"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鑽研教材到位。在備課時,除了正常的備課外,特別重要的是教師應站在學生的內立場上,即以學生的身容份對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進行操作。不然的話,就會出現學生操作的結果與教師備課中希望達到的目標出現很大偏差。如果教師能以學生的身份親自完成學習任務,則教師講課內容會更豐富,同時將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在課前有個心理准備。當然最重要的是,由於是以學生的身份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就能體會到學生是否樂意去完成這個任務、完成任務後是否有收獲、是否有成就感。
2.了解學生深淺。信息技術課不但要有教師自己的上課教案,還應提供給學生操作步驟。在課堂上,教師演示的操作自己感到簡單,學生在聽課時也沒有感到有多少困難,但學生自己操作時卻經常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因此,還應給學生提供有關操作步驟的學案,以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教學任務。
⑺ 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摘 要】課堂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與推進的主戰場。大家都在說「要向四十分鍾要質量」,也就是說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課程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大家都在嘗試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探究。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比較難組織好的,如果教師不講究教學藝術,老是採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慢慢變淡,只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講究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欣賞學生 教法多樣化 分層次教學 注重溝通 激發興趣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課改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師要吃透教材,還要有豐富的相關知識和良好的組織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認知的方法,養成探究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的「有效性」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學有效性既指如何教,同時學得如何也是重要的考量標准。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的有效教學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能提高學習效率,獲得學習結果,強化了學習體驗。那麼,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這是所有信息技術教師都關注的問題。下面來談談如何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一、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學會欣賞學生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學會去贊賞學生。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學會欣賞學生。例如,在上機操作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耐心地加以指導,如果總是大聲責怪學生,學生往往會產生畏懼心理,就不敢大膽動手操作了,這樣會約束了學生的發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所以,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對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要適當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
信息技術不同於其它學科,有其很鮮明的特徵: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並重,包含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課時安排少,間隔周期長。我們不能完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有信息技術課的特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剛開始學習計算機,覺得計算機很神秘,並且覺得可以玩游戲,非常想學,但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有的內容要理解、記憶,枯燥無味,難度增大,學生的興趣就慢慢地降下來。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結合新課程的要求,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常見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完成法、興趣激勵法、游戲引路法等。結合不同的學習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求知慾望,比如:在講《信息與信息技術》一課時,通過師生列舉生活中的各種信息實例來講解什麼是「信息」,信息和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生談生活中的實例,有話可說,而且易於理解。讓學生對「信息」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拿每天大家都看電視來說,我們從電視上能獲取各種信息,如廣告、招生、天氣情況等信息。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理解「信息就是對人們有用的消息」這個概念。這樣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將難懂的理論形象化;又如,在教學計算機的組成時,我拆開一台計算機,對主機內各個組成部分及作用逐一進行實物演示講解,讓學生對計算機的硬體有一個感官上的認識。在學習難掌握的操作時,教師首先進行演示,讓學生明白正確的操作步驟,然後再讓學生去操作,學習效果會更好。而對於比較簡單的操作,主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可以讓優生輔導後進生,教師只作個別指導。
三、採用分層次教學,實現個性化學習
在教師系統講解保證每一個學生達到了本課基本要求後,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練習,練習的內容有容易的,也有難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自由選擇練習內容,這樣讓所有學生都有事做,就不會出現不會做在那兒玩的現象。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超前學習新知識或自學其他軟體,挖掘其潛在能力,實現個性化學習。
四、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
在平時的教學,我很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特別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單純師生交流之外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補充。在學生自主學習時,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向老師請教,同時也可以向同學求助。這樣,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得輕松,很願意去學習。這樣,自然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五、藉助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課堂教學強調學生參與,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思考,豐富了他們的感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把教學內容通過文字、圖表、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呈現,改善了傳統教師枯燥的板書和講解,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指法時,通過多媒體課件,能夠更清晰地講解如何進行正確的指法操作。首先通過展示手指分工圖,講解正確的手指分工,讓學生對雙手的分工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然後再通過播放指法操作示範錄像,讓學生對正確的操作加深感覺上的認識。這樣,再讓學生去練習指法,教學效果會更佳。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大家在教學中不斷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去創新,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⑻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一、把握教材,精心備課,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
教師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才能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時該准備的教具一定要准備,生動的教具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其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經常出現教材跟不上時代的現象,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備課時,不能照本宣科,要適當調整、拓展教材的內容。
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逐漸地會產生一個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誘導即是教學思路,誘導的過程,即是教學思路在教學活動中的體現。一般地說,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循著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就有了鮮明的實踐性的特點。它不只存在於教師的頭腦中、教案中,而必須轉化為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路清晰,信息技術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教師的個人思維品質集中地體現在教學思路上,又以非常鮮明的個性化色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仔細研究學生、搞好學情分析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先了解學生對教材有多少認識,他們掌握了哪些相關知識,什麼地方需要重點評講、仔細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簡單交代。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好的構思和創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作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本人備課及實施所用。比如,學生在信息技術操作方面的基礎,有的學生在小學、初中階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礎,能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順利地銜接,但有部分學生在之前很少接觸信息技術課程,連基本的漢字輸入都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下來,都應該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做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對學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追問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礎,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學生心理傾向和認知規律,了解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學生與信息技術、學生與課堂的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民主、平等、融洽、開放、寬容的教學氛圍,是保證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