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智慧教育在中小學普及的怎麼樣
智慧教育對中小學來講,目前的主要作用是教學場景與教學資源的改善,嚴格來說,智慧教育目前還處在高速發展中。奧威亞也有參與建設
『貳』 中小學智慧教育系統里,米豬教育怎麼樣
米豬教育在中小學智能教育系統里是比較領先的
『叄』 對教育政策法規的認識
聽了《教育政策法規》這一課程的專題報告,我了解了各種各樣相關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規意識,更更新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還深刻體會到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終生受益的。
通過學習《教師法》,我知道了教師必須履行的義務:遵守法律、職業道德;為人師表;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國家的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對學生進行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文化、科學領域教育;組織和帶領學生開展有意的社會活動;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等等內容。
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不威脅、責難家長,處處「身正為范」。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成學生成長成才做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發的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糾紛與日俱增,學生家長因學生在校期間受傷致殘甚至死亡向學校索賠的金額不斷攀升。因此,《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適時出台,明確了學校對學生承擔的責任性質是教育、管理、保護責任,確立認定學校承擔責任的劃分原則是過錯責任,這對老師日常管理學生的工作中也提到了細致的要求,顯示出了老師的責任與義務。
學生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但每一棵都有其不同的特質。在教學中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澆灌。在教學組織中要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熱愛學習。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作為教師,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課。作為教書育人的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我們,只有學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的人。
教育政策法規學習心得體會2
對教育政策法規的認識,大多數人會標簽為枯燥、條條框框。但在許老師的圖文並進,案例視頻下,我們對新教師的職業標尺有了明白的認識:從獨角獸的公平正義講到了為什麼要為教師職業樹立職業標尺;從范跑跑講到了生命健康權的選擇;從笛卡爾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和萬偉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講到了教育既要有教法和學法,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從中信高級工商學校高振東校長講到了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生命成長;從懲戒和懲罰的區別講到了管理學生要適當、有目的、能斟酌利弊。
無規矩不成方圓,政策法規是國家發展的標尺,同樣,教育政策法規更是教育發展的標桿。俗話說「教師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受到很多社會道德的約束,但是,對一個新教師來說,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案例中教師的一些自以為合理的「措施」,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比如讓搗亂的學生坐在廁所門口,這像是在懲戒他,但坐廁所門口和不搗亂這兩者之間並無科學關聯,卻可能讓當事的孩子受到同學的嘲諷,旁觀的'學生學會了「看笑話」。這個案例像一面鏡子,讓我反思該如何更有效地運用懲戒權。
在許老師的影響下,當天晚上,我就看了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名患有閱讀障礙的小男孩,在經歷了學習的挫折,老師的責罵,家長的不理解下,被迫轉學。在新學校新美術老師尼克的細心幫助下,重新拾起自信的故事,故事的美好在於「世界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教師,擁有這樣的一雙眼睛,應該是必須的。但是,怎麼做到呢?
尤其當面對每個班八九十個學生,如何用適合每個人的方法教育他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是不允許悲觀思想的,智慧的老師會努力挪開教育路上的絆腳石。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不一樣的老師看到的學生,也會是不一樣的。
我是一名新教師,渴望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
『肆』 回歸教育是誰的觀點
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概念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辭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這是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 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在後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徵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 關於素質教育的含義,國家教委《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和意義,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也就是一個人的對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為人的「心態」.外在素質就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開教授的見素質分為心理素質,專業素質,整體素質.現行的應試教育被教育者以聽為主,而素質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動性為主.言簡意賅! 但是高度有限,只針對孩子,卻忽視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會人士. 1.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目的.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毛澤東思想下的社會主義社會,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胡錦濤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社會,都是高素質的理想社會.沒有高素質, 「和諧」從何談起?沒有高素質,「社會主義」將是虛幻的理想社會. 2. 素質教育,應該從全社會的高度發起.CCTV-1的公益廣告,歷經幾十年,現在已經推起高潮.但是,素質教育不應該假借某某活動知名(如:學雷鋒日,奧運會,博覽會……)發起,社會是每一個個體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每一秒每一瞬間組成,每一個社會人,每一個生命活動都在體現你的素質.「橋上的人在看風景,橋下的人在看你.」每個人都責無旁貸. 3.素質教育應該從新聞人物做起,充分發揮新聞人物的社會效應.毛主席的時代,是特殊時代,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人民服務……那個時代,領導,榜樣,先進,模範,標兵,做老實人……當年令人激動萬分的一些詞語,現在已經慢慢淡出.可是現在只有政府官員,沒有了「領導」! 「為人民服務」換成了「形象重於生命」. 「是誰領導我們鬧革命,是誰領導我們翻了身?」——誰能領導我們搞教育革命,素質教育.——「我們的親人,毛主席!」「我們的親人,共產黨!」? 4.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領導帶頭,群眾加油!為全人類,為社會主義建設,加油!素質教育的目標
①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格,人格養成專家葉長強先生,因興趣使然結識眾多海內外文化大家、儒釋道等百家要人、社會精英人士及名人騷客.浸淫於浩若煙波的中華文化中,總結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補了國內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su質教育的靈魂
強調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為「靈魂」「核心」「關鍵」,是我黨三代領導核心一以貫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為重大的現實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廣大青少年學生表現出政治上積極上進,學習上勤奮刻苦,生活上豐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風貌.但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今天青少年成長的外部環境和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西方社會越來越把意識形態的滲透當做全球戰略的重要內容,極力通過多種途徑加緊進行思想和文化滲透,宣揚資本主義價值觀,同我們爭奪思想陣地,爭奪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使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變化,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會給青少年學生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另外,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影響也仍然存在,這些都必然影響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再加上一些地方和學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滯後於時代發展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不明確,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不落實;體制、機制、隊伍和投入政策措施不到位;重智輕德、重課堂輕實踐等傾向十分嚴重;思想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和青少年發展的特點;一部分學校忽視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教師不能為人師表,一部分地區的育人環境和輿論氛圍起著負面導向作用,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亂,少數青少年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編輯本段素質教育的本質
其實,對於什麼是素質教育的問題,回答應該是清楚的.李嵐清副總理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這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層次上對素質教育概念的一種規定,這一規定把素質教育與其他種種不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區分開來了. 例如,它明確地區分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第一,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犧牲其他方面發展為代價的.第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於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第三,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並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徵.編輯本段素質教育的機制
目前,我國教育界對中小學素質教育內涵的研究,由於角度不同,給素質教育下的定義(或作的解釋)不盡相同.有人依據「強調點」歸納「素質教育」有9類15個定義.這9類定義,有的屬於詞語定義;有的屬於哲學定義;有的強調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有的同時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有的強調公民素質;有的強調先天與後天相結合,有的把各種素質平列;有的試圖劃分素質層次;還有的強調通過科學途徑充分發揮天賦.綜觀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不一,但有著共同特點: 第一,認為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認為素質教育要依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有的定義雖然只提到人的發展,但並非是不考慮社會需要,而是針對「應試教育」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偏向而突出強調人的發展. 第三,在某種意義上,素質使人聯想到潛能.這些定義都主張充分開發智慧潛能. 第四,不僅主張智慧潛能的充分開發,而且主張個性的全面發展,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 作為定義,既要簡潔,又要能涵蓋要領的本質特徵.依據這一要求和以上的分析,可以試將素質教育定義為: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體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編輯本段素質教育的基本特點
1、全體性
所謂「全體性」,廣義地說,是指素質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任何一名社會成員,均必須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途徑接受一定時限、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狹義地看,素質教育的「全體性」,是指為全體適齡兒童開放接受正規基礎教育的大門.換言之,素質教育不要求也不允許對入學的兒童按照某種標准(例如種族、民族、性別、膚色、語言、社會和經濟地位等差異)進行篩選.「全體性」是素質教育最本質的規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什麼素質教育.為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把素質教育與實施義務教育聯系在一起,其原因就在於義務教育從立法上保證了教育機會的均等化與受教育權利的公平性. 堅持素質教育的「全體性」其主要定義在於:第一,保證使接受教育成為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接受教育是每一個兒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利.第二,保證使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絕新文盲的產生,中小學教育應為提高全體人民的基本素質服務,推進國家經濟發展與民主建設.第三,為貫徹社會主義「機會均等」原則,為每個人的繼續發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條件.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未來的合格公民奠定素養基礎.
2、基礎性
所謂「基礎性」是相對於專業(職業)性、定向性而言的.素質教育向兒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質」而不是職業素質或專業素質,是讓學生擁有「一般學識」(general learning)而不是成為某一專門領域的「小專家」或某一勞動職業的「小行家」. 堅持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其主要意義在於:第一,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基本素質,才有可能實現向較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的「遷移」.基礎教育以發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質為宗旨,因而不少人指出基礎教育的本質就是素質教育.第二,人類蘊含著極大的發展自由度,這就是人的可塑性.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強;反之亦然.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業,如果在基礎教育中充斥了定向的、專門化的訓練,而不是著眼於把普通的基礎打扎實,那就等於抑長趨短,將非特化功能倒退為特化功能,縮小了發展的自由度、窒息了人的可塑性.第三,從教育控制論的意義上講,教育是一種人為的、優化的控制過程,以便受教育者能按照預定目標持續發展.但如果把基礎教育局限於職業的、定向的訓練,就會使本來應得到擴大發展的可能性空間過早地停滯、萎縮,這豈不是同教育(優化控制)一詞的本義背道而馳嗎?怎麼能指望培養的學生善於應付社會繁雜多變的「不確定性」呢?
3、發展性
所謂「發展性」是指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知識與能力,真正把學生的重心轉移到啟迪心智、孕育潛力、增強後勁上來.這是強調培養能力、促進發展,是指在正確處理知識和能力之間的關系這一前提下而言的.知識與能力雖不是完全等同的東西,但是,如果學到的知識是「活化」的知識,是能夠「投入運轉的知識,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的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就能順利地轉化為能力,成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素質教育的「發展性」強調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學會生存」.真正的教育是形成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能力的直接動力是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素質教育倡導尊重、發揮和完善學生的主體性.它十分注意培養學生強烈的創造慾望、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從本質上說,「發展性」符合「變化導向教育觀(change—oriented pedagogy)」的趨勢,即把適應變化、學會變化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接受教學(教師奉送答案)向「問題解決」(教師引發思考)轉變.教師從一名鼓勵者、促進者、溝通者、幫助者和咨詢者等角色發揮作用.
4、全面性
所謂「全面性」,是指素質教育既要實現功能性的目標,又要體現形成性的要求,通過實現全面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個體的最優發展.因為,素質教育應該是完善意義上的教育,它是指向全面基本素質的.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當指出,「全面發展」已經列入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目標之中.但是,我們的任務是要在社會主義的素質教育中探索「全面發展」的具體規定性,我們認為,素質教育中的「全面發展」有兩個方面的具體規定性.第一,針對一個個體來說,它是「一般發展」和「特殊發展」的統一;第二,針對班級、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群體而言,它是「共同發展」和「差別發展」的協調.全面發展既要講共同性,又要講個別性,它決不排斥有重點地發展個人的特殊方面,允許在一個群體中各個體之間有差別地得到發展,全面發展決不能被理解為均勻發展和劃一展.全面發展實際上就是「最優發展」.最優化不等於理想化,而是力求取得對具體條件來說是最大可能的最佳效果.只有這樣,每個學生才能有信心根據他自己的特點找到發展的「突破口」或「生長點」,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 全面發展是最優發展,也是個性的最優發展.「發展個性」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最近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提出了「從系統一—結構觀點來分析個性」的建議,強調應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個性是社會實體的觀點,從人的心理的整體上把握「個性」.因此,可將個性定義為「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動態系統」,以此來表明個性是一般性和個別性、動態性和穩定性的統一體,是社會化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我們立足於教育學的基點,從實際出發,堅持素質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性,可認為「個性」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在每一個學生身上不同的優化結構」.其特點為:①「個性」必須首先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和為前提,它強調的是個性發展的共同性一面;②「個性」也是社會主義公民基本品質和素養的總的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不同結構.這種不同的結構是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個別對待的依據;③我們不僅要承認每個學生應該有不同的素質結構,同時還要使這個結構達到盡可能的合理化.優化結構,這是教育者應盡的責任.總之,把個性最優發展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這是實現將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5、未來性
所謂「未來性」是指立足於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學目標或就業需求.一般說來,教育具有較強的隋性和保守性,它總是在努力使年輕一代學會老一代的思維、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們在批評現代學校教育體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時候,往往批評它是根據「昨天」的需要而設計的.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標是使年輕一代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全面發展教育與素質教育
基礎教育是一個接受全面教育的基礎階段,一般含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指對年輕一代施以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屬於社會主義性質,屬於普通教育性質.一種屬於義務教育,指小學、初中階級的教育;另一種屬於非義務教育,指高中階段的教育,它是基礎教育的最後階級. 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鮮明的基礎性、相對穩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素質教育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素質教育是一種著眼於發展、著力於打基礎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這里的「基礎」內涵十分豐富,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審美素質在內的廣泛而全面的基礎.人在步入社會之前所應具備的最基礎的素質,都應在基礎教育階段打好.基礎必須扎實堅固,使學生形成繼續發展的堅實豐厚的生長點,這就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基礎性」.人的素質是一種「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教育和環境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的總和」.而素質教育憑借著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優秀文化成果來形成學生的全面素質,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必然要求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等相對保持穩定.無疑素質教育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相對穩定性.人的素質既有相對穩定性,也有時代性.因而要求學校教育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適當吸納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調整、充實和完善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以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世界多方面的挑戰.這就鮮明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時代性.」因為素質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因此,一定意義上講,素質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的基礎教育.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基礎教育返樸歸真,重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基礎教育.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嚴重干擾下,已異化為「應試教育」.這種異化使基礎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逐步被扭曲,背離了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教育、教學秩序和規范,導致了學生素質的片面發展或畸形發展.因此,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移是歷史賦予的重任.而轉移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基礎教育回歸自身、重新定位、尋求自身本質屬性和基本特徵的過程. 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關系,歸納有三類觀點:一種認為只有把全面發展落實到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只有把全面發展教育與素質教育聯系起來,才會有真正意義的全面發展和全面發展教育.因此,可以說素質教育乃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深化和具體化,是貫徹全面發展教育的必由之路.一種認為素質教育與以「五育」為核心的全面發展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甚至以此否定素質教育的提法,主張用全面發展教育為涵蓋.一種認為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關系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我們同意第三類觀點.具體分析如下: 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關系: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具有一致性.全面發展教育就是要促進人的智力和體力充分自由地、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就是要促進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興趣、特長和諧統一地發展,同時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審美情操的發展.素質教育同樣把教育工作的重點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上,這二者所要達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素質教育完善了全面發展教育.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全面發展就是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教育就是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的教育.並將它作為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在其指導下,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就發展的觀點看,它顯然存在不足.因為它只指出了全面發展的幾個主要方面,而沒有明確界定全面發展的內涵和外延.而且,嚴格講,德育、智育和體育都是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手段和途徑.至於德、智、體,雖然是全面發展的內容,卻缺少一個適當的定位概念來對它們的內涵加以概括.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概念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全面發展什麼?全面發展人的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的素質.可見,素質教育進一步完善了全面發展教育;素質教育深化了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根本途徑就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德育、智育和體育是促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的根本途徑.作為全面發展教育或素質教育的途徑,決不限於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其途徑也應有所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強調了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事實證明,這是完全必要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全面發展教育的途徑就此止步.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按照世界衛生組織觀點,「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而且是指身體上、心理上的完好狀態」.這一觀點在我國顯然還未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這更說明了,用「素質教育」的概念能更准確地表達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了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更強調個性發展的全面性和和諧性.素質教育不是選擇教育,它雖然不反對英才教育,而且積極創造條件讓所有可能成為英才者脫穎而出,但反對用英才傳統標准來衡量所有的受教育者,它更強調在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可能發展潛力的基礎上,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得到全面和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全面教育重視人的個性發展,素質教育更強調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過程中,要發展鮮明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這是社會發展到現代化和國際化時對人的素質的更新更高的需要,同時也是個人一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需要;素質教育指的是學校按國家對全體公民素質的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對青少年實施的教育.這種教育雖然也要求全面發展,不可偏廢,但其全面發展的要求重在基礎性,它是為以後的更高層次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並不要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發展的層次很高、發展很充分.再則是,素質教育一般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完成,而全面發展教育則不僅在基礎教育階段,而是貫串整個教育階段一直到高等教育,都要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編輯本段「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當前有三類觀點. 第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的.有的認為,素質教育是針對以升學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而提出來的命題.應與應試教育是對立的.因而,「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 第二、不能說「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的.如有的認為,教育與社會是互相照應、相依發展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都是社會發展在不同階段的產物;「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不能認為是對立的,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應試教育也在提高人的素質」,「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兩種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層次不同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低級階段,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提『發展』、『邁進』比『轉軌』更為合適」. 第三,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或「升學教育」部分對立,部分不對立.有的提出把升學教育分為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升學教育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升學教育,從而認為「升學教育與素質教育既對立,又不對立」. 我們認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否對立,關鍵在於如何理解「應試教育」的涵義.《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7條提出「應試教育」時,給「應試教育」四個字加上了引號,這就意味著不能簡單地把整個教育從上到下都歸結為應試教育,否則是不符合實際的.同時表明「應試教育」一詞有其特定的涵義,「應試教育」一詞是作為一個貶義詞而提出的,凡「應試教育」都是單純追求升學率的.而「素質教育」一詞誕生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它正是針對「應試教育」而出現的,是對「應試教育」的直接反駁.由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對立的.但這並不等於說全面否定我國過去的基礎教育,事實上我國過去的基礎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就教育不是對我國現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對我國目前存在的單純以應考為目的產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應試教育是一個貶詞,但不能說我國過去的基礎教育就純粹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也培養一些素質.應試素質也是素質整體的一部分,但不能以此認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看待「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著眼點,不是某些應試教育內容本身而是整個的辦學指導思想.「應試教育」關心的是如何考高分,關心的是應試能力,它不關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也不關心應試能力的社會應用.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體的、內在的目的.而素質教育是有靈魂的,它關注內在目的,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能割裂的,它不僅關注素質,而且關注對素質的駕馭.因此,雖然應試素質可以構成素質整體的一部分,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卻是對立的,這正如同片面與全面是對立的. 我們摒棄「應試教育」決不是要摒棄考試.相反,素質教育更重視考試,更重視改進考試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我們否定「應試教育」,反對片面追求升學率,並不等於反對升學率高的示範學校.升學率高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升學率高的學校,不一定完全實施素質教育,其真正的綜合教育質量,可能高,也可能一般.而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升學率一般並不比同類可比性學校低.素質教育並不是要求或鼓勵不及格,相反,實施素質教育必將碩果累累,高升學率僅是其中之一.
『伍』 蘇州吳中智慧教育平台小學初中報名怎麼進不去,點擊沒有反應
你好,可能是系統有問題,你或者換一個瀏覽器點進去看一下,看有看能能不能進去?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只能是問班主任
『陸』 「互聯網+」時代會對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
「互聯網+ 教育」布局中小學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 計劃。具體到教育領域,可大致概括為一個簡單等式: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我們將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推動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把智慧之樹和幸福之樹植根於孩子們心中。」
如今,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著名經濟學家湯敏曾有這樣一個設想:如果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課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輕人掌握了,10年後幾千萬甚至上億的印度年輕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畢業的。而中國的青年人才還是傳統教育教出來的,怎麼跟人家競爭?
時下,上網逐漸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學校網站上下載作業,在QQ群里討論功課以及上網搜尋資料等等已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習慣。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高科技的發展,以及家庭電腦和網路越來越普及,網路已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好幫手。通過網路,既有利於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同時,還可進一步增強與老師以及父母之間理解、溝通與交流,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在現代信息社會,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在中小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成為中小學生們學習的好幫手。這不但有利於提高中小學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養成中小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教育和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截止2014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5.57億,佔中國網民的85.8%。互聯網用戶從PC端向移動端遷徙已成定局。在線教育從PC到移動再到智慧互聯也已是可預見的未來。為此,通過在線教育,不僅能提高教育效能,而且還很可能使教育發生革命性改變。
「互聯網+教育」布局中小學教育「新征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計劃。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要一如既往地踐行「互聯網+教育」計劃,推動中國中小學智慧教育進程,把智慧之樹和幸福之樹植根於孩子們心中。要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難題,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建設基礎教育「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促進高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
讓「互聯網+教育」托起未來和希望。廣大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期盼。通過「互聯網+教育」計劃,助力國家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充分發揮網路的積極影響,增強孩子駕馭網路和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們逐步掌握從網路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信息的能力,從網路上獲取新知識,不斷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競爭力,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互相交流學習和方法,提高學習質量和效果,以達到學習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讓網路為我們的孩子所用,促進中小學生健康茁壯地成長,全面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柒』 中小學遠程教育要多少錢智慧課堂怎麼樣
現在網上有很多在線同步課堂的學習網站,新東方、智慧課堂遠程教育網等等。
每個人說的話都是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去說的
說它好的你會懷疑人家是托
說它不好的對方也有可能是這所學校的競爭對手故意誣陷
所以還是建議你自己親自看看
而且,你要真想在網上問的話,可以去智慧課堂官方網站瞅瞅,應該有網路客服什麼的跟你做介紹
我也是網上搜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望採納。
『捌』 甘肅省中小學教育雲平台怎麼登不上
www.egansu.com就這樣,登不上就刷新幾次,或者換個瀏覽器試試。
『玖』 智慧樹網課教育法規定中小學每班安排幾個班主任
根據辦公來廳轉發中央編源辦、、財政部關於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意見的通知:
城市小學的師生比是1∶19
縣城小學的師生比是1∶21
農村小學的師生比是1∶23
通知要求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准時,要嚴格區分教師、職員、教學輔助人員和工勤人員4類員工,重點保證教師比例,壓縮其他人員編制,教師與教職工的比例在小學要佔到91%以上。各級財政部門依據編制主管部門核定的人員編制,核撥中小學人員經費。
師生比例要班上學生過少,不容易建立起一定的學習氣氛和交流互動,班上學生過多不僅增加教師負擔,也不利於素質教育。一般來說,每班師生的比例最好在1:20以下,否則教師難以兼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