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經典閱讀心得
——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關系初探
2007、12、13
關鍵詞: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經典閱讀;生命超越;靈魂建構;讀書講座
摘 要:道德教育應涵蓋「道育」與「德育」,「道育」即「規律教育」包含諸多層面,而針對處於「第二次降生」生命時段的大學生,高校「道育」首先應注重「生命(規律)教育」。人類生命存在的精神性、超越性特徵,又決定了生命教育的核心使命應是靈魂生命的建構塑造。經典閱讀是每個個體生命獲得文化學意義上的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是大學生構建自我靈魂生命、提升自我生命境界的必經之途;因而經典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讀書講座則是目前高校實施經典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引導大學生經典閱讀、靈魂建構與生命超越的具體手段與最佳方式。
引 言:道德教育與讀書活動是濱海學院兩大辦學特色,這兩者之間的辨證關系是我自入濱海近一年來一直在思考探究的問題。2007年5月與11月,我根據基礎文科部德鐵嬰主任的安排,在學院3號報告廳舉辦了兩場面向全院讀書協會學生代表的讀書講座,題為《經典閱讀與生命超越——與當代大學生談經典閱讀》,學生反響強烈,效果較好。2007年9月至12月,我分別被吸收加入了三個科研課題小組或機構:基礎文科部思品教研室楊潔老師主持的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校本大學生德育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基礎文科部德鐵嬰主任主持的校級科研課題「讀書活動指導」;濱海學院德育研究會基礎文科部分會。作為一名從教18年的高校文科教師,我懷著一種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與對濱海德育理念的深深認同感,開始將自己近些年對大學德育的感性思考與初步實踐逐漸上升到理論層面,想對「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這一課題作出自己的探究和成果。現結合自己兩次讀書講座的心得體會,對經典教育、讀書講座與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辨證關系談談自己初步的思考與感悟。
一、道德教育:「道育」與「德育」
「道德」是一個寬泛的大概念,廣義的「道德」應包含兩個層面「道」與「德」,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篇即分為「道」篇與「德」篇。老子認為,「道」是存在的方式,「德」是存在方式之目的性,「道德」是一個存在論的概念,表明生活本意的性質,它不同於倫理,倫理表明的是社會規范的性質。老子主張遵從「道」的生活,而反對遵從「禮教」(倫理)的生活。但長期以來,我們既把「道德」與「倫理」混為一談,又把「道德」狹隘的理解為「德」而拋棄了「道」。所以,「道德教育」也應涵蓋兩個層面「道育」與「德育」,而我們傳統的道德教育只有「德育」,即品德(倫理規范)教育,而忽略乃至擯棄了「道育」,亦即「(生命存在)規律教育」。更有甚者,某些德育工作者把「品德教育」更狹隘的界定為「行為規范教育」與「時事政治教育」,這種籠罩在濃厚「官方意識形態」之下的「正統」德育觀,使得我們多年來的德育工作一直處於一種空洞說教與生硬灌輸的低效狀態,學生的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也始終是教師尤其是政治課教師最為頭疼的課題,當然也基本是學生最不感興趣乃至於厭倦排拒的課程之一。
究其實質,德育手段與方式的單一老套生硬刻板是原因之一,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德育內容的狹隘單調與老生常談,往往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筆者以為,德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教師,從根本的和終極的意義上去重新理解和界定。嚴格講,廣義的高校道德教育至少應涵蓋品德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審美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等,即「道育」與「德育」兩大層面的所有教育。對生命的尊重應是最大的「道」與最高的「德」,因而生命教育應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涵與最高境界。
二、 經典教育與生命教育: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一個核心概念,筆者在此不想追本溯源的去糾纏這個玄而又玄的本體概念,簡言之,「道」即規律,宇宙所有規律的集合:宇宙自然規律、人類社會規律、生命規律、文化規律、思維規律、人生規律、藝術規律等等。盡管我們的學校「道育」不可能同時涵蓋所有的規律教育,但是,根據18-22歲大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和理解感悟能力,至少應讓他們接受最基本的「規律教育」,筆者以為應是「生命規律教育」或簡稱「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近些年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一個教育和德育理念,廣義的生命教育其實涵蓋上述所有規律教育,狹義的生命教育則包括「肉體生命教育」和「靈魂生命教育」兩個層面,它「關注生命的完整,凸顯生命的靈動,張揚生命的個性,建構靈魂的超越性」(1),尤其強調對人的精神和靈魂層面的深度關注和人性潤澤。筆者以為,對處於「第二次降生」年齡段的大學生而言,即應主要對其進行靈魂生命的教育與喚醒,因為靈魂生命的喚醒與塑造關乎學生一生的生存質量與生命境界。本文中的「生命教育」概念也主要是在靈魂層面上來討論使用。
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追問生命意義、提升生命境界的教育。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應當怎樣活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命應當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劃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美學家宗白樺說人生有六個境界:功利境界、倫理境界、政治境界、學術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則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盡管分類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質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藝術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作為人之為人的精神標識。對現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靈,擺脫對物質和金錢的貪欲,回歸生命的本真,融入自然,融入宇宙,與天地萬物對話交流,培養博大深沉、悲天憫人的情懷,確認良知對人類的重要作用,培養健康和諧的心智人格,釋放自我生命潛能,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無疑是生命意義的首選價值。
教育是塑造靈魂、完善生命的事業,雅斯貝爾斯(K.Jaspers)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並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啟動其自由天性。」在這里,「生命內涵的領悟」無疑就是「生命教育」;「意志行為的規范」則是道德教育的一個方面;而「文化傳遞」與「文化遺產」則可認為是「經典教育」的使命和功能,因為經典是人類千百年智慧的結晶載體,是人類代代傳承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所以,從某種程度說,經典教育應是學校教育尤其是高校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一個核心手段和重要內容,經典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應是「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
「教育能否以人為本,能否給人帶來一種終極關懷,採取何種教育方式,將制約著教育的成效。」(2)卡西爾說,人是一種「符號動物」,而語言文字元號的創造和運用,即是人區別於低等動物的根本性標志之一。語言文字相對於其它符號形式和藝術手段,如音樂、美術、雕塑、舞蹈、戲劇、攝影等,對人的靈魂意識層面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更為深刻和持久,其對讀者心智人格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塑造終生難以磨滅。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教會學生閱讀經典好書應是喚醒塑造其靈魂生命的一條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捷徑」。因為經典著作是人類幾千年智慧的積淀和載體,是全人類共有共享的寶貴文化遺產和永恆的精神資源,是最優質的「文化母乳」,應是一代代青年靈魂發育不可缺少的精神養料。其價值的普世性、信息的全息性、內涵的超卓性、魅力的恆久性、全民共享性、雅俗共賞性等特徵,使其雖經千百年的淘洗而歷久彌新,擁有一種強勁的話語力量和持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經得起不同時代的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去思考詮釋和解讀,從中汲取人格生成和靈魂發育的優質養料,獲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和靈魂建構的價值導航。因而,我們可以說,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獲得文化學意義上的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是青年大學生進行靈魂建構自我超越的一條必經之途,而涵蓋人類生存和生活所有領域和層面的經典(閱讀)(與經典教育)則堪稱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與「高效」手段。
三、經典閱讀與生命超越:
人類生命區別於低等動物一個根本特徵,即在於人的生命具有超越性。生命的本質就在於它能夠「有意識」的支配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使生命體現為永不停滯的自我超越與自我發展,實現自我追求的發展和確證。舍勒說:「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話——能夠自己——作為生物——超越自己。」(3)布洛赫(Ernst Bloch)在《希望原理》一書中指出,人藉助於自身的主動性和超越性,為自身創造他的未來,他的生命進程就是不斷的走向一個他所期待的目標,即永遠「指向前面的意向」,亦即不懈的自我超越。保羅.蒂利希(Paul Tilich)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也指出,人是一種渴求無限超越的存在物,他既有物質的、世俗的需要,又有精神的、天國的渴求,而精神性存在是人的本質特徵,人的生存就是不斷超越物質的世俗的存在,從無限的可能性中不斷「站出來」的過程。弗洛姆(Frich Fromm)說:「人除了通過發揮其力量,通過生產性的生活而賦予生命意義之外,生命就沒有意義。」(4)人如果沒有來自生命深處的超越性,人就降格為動物。而超越性對人來說,追求的是生命的意義。「意義」成為哲學家衡量人之為人的根本。赫舍爾(A.J.Heschel)指出:「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它不能脫離意義而存在。」(5)蒂利希把人能否發現生命的意義,獲得生命的意義,看作人的存在的最後依據:「人最關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義」。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教授更是強調意義對人的本體價值:「人之為人的本質,就是一種意義性存在、價值性實體。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義的引導,成為『無意義的存在』,那就與動物的生存沒有兩樣,這是人們不堪忍受的。」(6)
而「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構建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7)教育必須超越功利主義和極端的現實主義,教人思考「為何而生」的意義,而不是僅僅教給其「何以為生」的技能。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超越意識,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建構豐富高貴的靈魂,釋放生命的潛能,實現自我生命價值,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大寫的人」。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8)然而,我們的當代教育卻是日益的走向市場化和功利主義,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正如西方學者達拉里(M.Dallaire)所言:「教育成為製造勞動者的一台機器,通過教育的塑造,人被變成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掌握生產技術成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這樣,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術和專業所束縛,愈失去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9)理查德.利文斯通(Richard Livingstone)一針見血的指出:「教育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誠然重要,但舍掉其精神性則是致命的,它之所以致命,是因為可能長時間都看不到缺少精神性,就如同一種不知不覺加重的病患一樣。一個國家會因此受苦,直到病入膏肓才認識到病情的嚴重。」(10)而經典閱讀與經典教育恰好能夠彌補我們的狹隘專業教育和傳統道德教育對生命的割裂和對靈魂的冷漠,給學生以生命的價值導航和靈魂的深層潤澤。
梭羅說:「經典作品是什麼?它是人類思想的最崇高的記錄。」高爾基說:「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塞繆爾.斯邁爾斯說:「書籍(經典)具有不朽的力量,它們是人類活動的壽命最長的果實。偉大的思想不受世間的侵害,世間的唯一的影響,是它把人類心智惡劣的作品淘汰掉,過濾掉,因為在文學中,只有美好的東西才能永遠傳下去。」國學大師季羨林特別強調要讀國學經典:「有一個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材頓悟: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有極大一部分是通過書籍流傳下來的。到了今天,我們全體炎黃子孫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每個人都迴避不掉的。我們必須認真繼承這個在世界上比較突出的優秀傳統,要讀書,讀好書(經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上無愧於先民,下造福於子孫萬代。」冰心給年輕人的讀書忠告是「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朱光潛說:「書籍(經典)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賬,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11)周國平說:「使靈魂豐富高貴的途徑就是讀書,讀好書,讀經典,非最好的書、非一流的經典不讀。你首先要相信要認識到這些千古不朽的經典巨著的巨大價值,你可以不相信一個時代的人的智慧,但你能懷疑人類幾千年來的全人類的智慧嗎?你能懷疑幾千年世間的殘酷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嗎?」(12)培根那段著名的論斷「閱讀使人充實,……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即是強調不同學科領域的經典閱讀對人生命的提升作用:我們可以在哲學名著中體悟生命的本質,關懷人類的終極價值;可以在歷史名著中感悟時空的浩淼、生命的短暫,進行歷史的解讀與還原;可以在文學名著中窺測人性的善惡,建構生命的超越和「詩意的棲居」;可以在美學名著中探討美的真諦,培養對美的敏感和創造能力;可以在科學名著中上窮宇宙之碧落,下及萬物之奇觀,體味科學精神的庄嚴和力量;可以在詩詞中吟詠,在戲劇中沉醉,在散文中沉思,在小說中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老人與海》、《魯賓遜漂流記》讓我們感悟人類生命的偉大與戰勝自然和自我的勇氣;《三國演義》、《水滸傳》給予我們處世權謀與人生智慧;《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給我們挑戰生命極限、創造生命奇跡的巨大震撼;《論語》與《道德經》讓我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恆久魅力;《毛澤東詩詞》、《魯迅全集》讓我們領略政治偉人的雄才大略和民族脊樑的靈魂吶喊……
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建構自我靈魂、完成自我超越、提升生命境界的必經之途,筆者在兩次讀書講座中將經典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歸結為十個「超越」:①超越有限:經典閱讀是有限人生獲取最優質人類文化資源、與聖賢先哲靈魂對話的最大捷徑;②超越生命:經典閱讀是生命個體獲得文化學意義上人的資格必須接受的「文化哺乳」;③超越人生:經典閱讀是追求人生價值、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徑;④超越苦難:經典閱讀是個體生命超越死亡、孤獨、苦難、虛無的精神導師;⑤超越自我:經典閱讀是大學生「第二次降生」建構自我靈魂並使之豐富高貴的必然選擇;⑥超越功利:經典閱讀是大學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審美教育的核心手段;⑦超越教育:經典閱讀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的忠實伴侶;⑧超越同類:經典閱讀是大學生提升自我綜合素養與未來綜合競爭力的明智舉措;⑨超越世俗:經典閱讀是詩意棲居、提升生存品位、獲取靈魂幸福的文化選擇;⑩超越當下:國學經典閱讀是承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重建價值根基的文化責任。
試問,世界上有哪一所大學、哪一種教育方式能夠「包羅萬象」、「一勞永逸」的幫助學生完成這所有的「超越」?任何的專業教育和通常意義上的道德教育,都只是教給學生某一方面的技能或德行,而經典教育本身就是一所「網路全書」式的「大學」,唯有這所「大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所有的「生命超越」,使他們的生命境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和完善。《思想的經典——清華北大學生必讀應讀的120本圖書》前言中這樣告誡大學生:「當代青年從古今經典名著中吸取養分,尋求大智慧,應該是全面造就自己的必經之途。」
四、 大學精神與靈魂建構:
鑒於大學生正處於18-22歲「第二次降生」的靈魂發育季節,大學及大學教師有責任引導激發其靈魂自我建構意識和自我負責意識,倡導學生追求靈魂的豐富性高貴性與生命境界的超越性。因為大學是「科學發展的火車頭,文化創新的策源地,思想碰撞的自由港,社會良知的大本營」;大學是誘導青年體認生命奧秘、追尋生命意義的智慧谷;是砥礪青年獨立踐行「精神成年禮」的神聖祭壇;是「高貴的精神隱修院」(羅曼·羅蘭贊其母校巴黎高師)。
大學不應是「職業培訓所」,而應是大學生「精神成人」、「靈魂發育」的「文化搖籃」,應為其提供最優質的思想資源和文化營養(大師與圖書館),引導學生進行意義追問、終極關懷和靈魂建構;真正的大學教育應涵蓋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審美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生命教育、經典教育。
實際上,廣義的「生命教育」涵蓋了上述所有的教育層面,因為人類所有的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是服務於人類的肉體生命和精神生命兩個層面的存在,使其更加健康合理、美好幸福。譬如人文教育,近些年關於人文精神的討論和呼籲已是深入人心了,其內涵包括三個層面:(1)人性,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2)理性,廣義的科學精神;(3)超越性,廣義的宗教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旨歸即是對人的尊重,尤其是對人的精神靈魂層面的深度關懷和人性呵護。濱海學院基文系教學樓走廊上有這樣一句話:「一個社會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人沒有人文精神就是一個殘缺不全的人。」一所大學如果缺乏對於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真正關注,即是對於生命的漠視和對於靈魂的遺棄。生命教育尤其是靈魂層面的生命教育,恰是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或者也可以說,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靈魂。濱海學院的道德教育和讀書活動兩大辦學特色,正是通過讀書尤其是閱讀經典好書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靈魂塑造、道德提升和生命超越的全方位人文熏陶,使其一生受益無窮。因為作為一所職業學院,專業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不可能涵蓋所有的人文學科,因為人文社科又稱「人學」、「人性學」、「精神科學」,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美學、教育學、邏輯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考古學、語言學等等,幾乎涵蓋人類精神層面的所有學科領域。而經典著作則幾乎能夠囊括所有的人類精神領域(也包括物質領域)的所有現象,所以說經典閱讀是對大學生進行廣泛而「系統」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無可取替的最佳「捷徑」!
再譬如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英語general ecation的譯名,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其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學院應該給青年一種general ecation,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盡可能綜合的教育,為學生提供所有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而引導學生閱讀古今各學科領域的經典著作即是其核心手段之一。西方許多國家的大學一二年級不分專業,先學習統一開設的通識課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大力倡導了半個世紀的「讀大書(經典)」運動,即是其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效果極佳,影響甚大。濱海學院作為一所新建的省內領先全國知名的教學型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為目標而實施通識教育實在是極富前瞻性的明智舉措,當然也是其必然選擇和重要使命。在濱海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五類規劃中,通過讀書活動考核來引導學生完成的經典名著選讀即是一個核心手段和內容。
總之,經典教育應是大學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大學人文精神、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引導其自我靈魂建構的一種核心手段,也是高校實施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
五、 讀書講座與國學經典:
通過讀書講座引導學生閱讀古今各個學科領域的經典著作, 「活人緊緊抓住死人」(馬克思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拿來主義」的汲取最優質的人類「文化母乳」,遠離「文化垃圾」和「文化吸毒」,即是幫助其自我靈魂建構與靈魂成人的一條「捷徑」。
鑒於大學生在讀書及經典閱讀方面存在的十大誤區(①不感興趣;②認為經典過時了;③看不懂;④沒時間讀;⑤不知道讀經典有什麼用;⑥不知道讀什麼書;⑦不知道怎麼讀;⑧讀書范圍狹窄;⑨閱讀的目標與期望值太低;⑩讀書意識、習慣、信仰沒有確立起來),濱海學院依據為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負責的辦學宗旨,及培養學生終生閱讀經典好書習慣、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與綜合競爭力的終極目標,自2005年開始實施讀書考試活動,旨在「培養適應新世紀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要的知識結構合理、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提高青年大學生的綜合素養」,「開展多讀書、讀好書活動,並作為學院的特色活動與四項基本技能同樣對待」,並採取嚴格的「讀書考試」方式「逼」學生讀好書,如果讀書考試不合格則拿不到畢業證。配合學院的讀書考試這種「強制性」督查手段,由基文系負責同時開展面向全院學生的讀書活動指導系列專題講座,旨在從理論和終極角度引導學生認識經典的不朽價值和恆久魅力,走近經典、親近經典、信仰經典、敬畏經典,從大學開始樹立終生閱讀經典的信念與習慣,讓經典閱讀成為自己的生存方式與靈魂呼吸,成為自己靈魂自我建構和提升生命境界的終生導師。
06-07學年第二學期(07年5月)與07-08學年第一學期(07年11月)筆者根據基文系部安排,舉辦了兩場面向全院讀書協會學生代表共約500人的讀書講座,學生們反響甚為強烈,效果極佳。第一次講座,筆者主要從生命哲學層面,闡述了經典閱讀無可取替的價值與意義,啟迪學生思考什麼是人、人性,人為什麼而活,人應當怎樣活,人應如何超越死亡、苦難、世俗與自我,如何在大學階段乃至一生,通過經典閱讀進行靈魂的自我建構,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提升生命境界層次,培養終身學習、終身閱讀經典的意識和習慣,把自己打造成為德才學識兼備的「全人」、「通才」。最後,我給學生開列了我個人推薦的經典書目,涵蓋人文社科各個領域:哲學、政治學、軍事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文藝學、美學、歷史學、 文學(中、外)。
2. 大學生醫保講座心得1500字
「三生教育」從提出到秋季開始實行,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構成的三位一體的生活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同情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人才培養上來說可以實現一個質的突破。
「三生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個目標點,其目的是通過認知以及實踐讓學生包括教師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促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健康的提高生存價值,明確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關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推而廣之關心朋友、他人的生命安全;掌握生存技能,強化生存意識,把握生存規律;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獲得生活體驗、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最終把學生塑造成一個比較有社會公德心,能應對生存壓力,以及樂觀心態的合格社會公民。
建立有效地「三生教育」機制,應當從三個角度出發開展:學校,家庭,社會。
一、基於學校的機制
學校作為教育輸出的主體,需要從理論上承擔三生教育的推廣,發揮教育職能的主體作用。完成對於三生教育活動的開展,最基本的是從學校課堂做起。學校在根據教育局的規定使用基於基本教材作為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當可以根據本校的特點實行差異化教學,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享有最好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同時也能讓學校「三生教育」不千篇一律。
從「生命教育」出發,學校教師應當教會學生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通過教材,圖片,游戲等形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認識什麼是真正的生命過程,學會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對於所有自然生物生命的一種敬畏和保護情感;從「生存教育」出發,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應對自然的生存常識和應對社會生存的方法,鼓勵學生勇於面對危機,培養學生危機處理能力。教會學生豁達的態度,從容的精神;從「生活教育」出發,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的一點一滴的灌輸中讓學生耳聞目睹,在自覺不自覺的環境中糾正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常識。逐步增加深度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心態,有正確的能力把握休閑與工作的平衡性。
二、基於家庭的機制
作為學生在課後的「三生教育」衍生部分,家庭教育機制同樣作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在實際課後操作上比學校老師起到的作用還要重要。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甚至是永久的。父母的言行在學生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榜樣作用。所以父母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學校也有義務幫助父母完成一定知識的建構以促進父母在課後對於孩子的教育的准確監督與指導。
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提供主要的理論指導,而家庭負責學生的課後持續發展,使學生把學校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此外,家長還應當與老師保持經常聯系,學校可以組織適當的家長培訓講座,幫助家長正確理解「三生教育」思想,同時掌握科學指導孩子的一些方法,鞏固孩子在「三生教育」課堂上的學習成果。
三、基於社會的機制
社會教育同樣是個重要的環節,無論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都離不開社會教育找個大環境,所以這是整個「三生教育」操作最為復雜的一個集合部分。社會環境對於「三生教育」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所以教育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個團體支持「三生教育」的開展。
某些特定的時間允許向學生開放特定場合。比如政府部門可以開放警察局、醫院、消防局、政府部門、郵局等場合,而商業部門可以開放某些公司給學生進行參觀,並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於一些知識的消化吸收以及利用。
另外有所針對性。針對城市學生還可以組織一些吃苦活動,比如把他們帶到鄉村進行一些生活體驗;針對鄉村學生可以組織一些城市教育,比如讓他們體驗城市的各種物質信息。政府部門在幫助學校開展活動的同時,學校也要主動聯系社會各個團體為學生創造好的教育環境,同時利用學生在學校所學知識影響社會人群,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從而在長遠目標上為和諧社會的開始做好鋪墊。
「三生教育」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培養的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身心健全、樂觀向上、積極開朗、人格完整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