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調查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07 09:05:04

1.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技術素養、計劃與准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

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範、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為發展性要求,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路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

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本標准根據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主線,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准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調查研究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規定:

1、依據課程標准、學習目標、學生特徵和技術條件,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確定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契合點。

2、設計有助於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信息化教學過程與學習活動。合理選擇與使用技術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3、預見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可能遇到的問題,制訂應對方案。利用技術支持,轉變學習方式,有效開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2.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共出現了三次浪潮,對應三個階段,也對應三個不同的熱點發展領域: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
第一次浪潮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重點是計算機學科教學,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標志性的口號是「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
發展脈絡:開課年級從高中、初中,再到小學;課程形式從選修課到必修課;課程內容一開始主要是程序設計,後來逐步增加了應用軟體的操作與使用;課程的名字也由計算機課改成內涵更為寬泛、更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技術課程」。
第二次浪潮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主要是開發教學軟體、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軟體,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標志性的口號是「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發展脈絡:教育軟體類型由「課件」向「組件」、「積件」發展,具有開放性的資源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的教學平台成為發展方向;計算機
輔助教學由以展示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發展為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的「課程整合」,即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由教師自己開發課件向教
師整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為主;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成為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三次浪潮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網路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
發展脈絡:建多媒體電子教室;建校園網;天網地網相結合,實施校校通工程;對學生開設網路課程;建網上教育資源庫;研究基於網路的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試驗遠程教學模式;目前仍處於積極探索實驗階段,發展勢頭很猛。
網路教育的重頭戲是教育部確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過近20年、三次浪潮、三個階段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三大熱點領域齊頭並進,並且有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

3. 如何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就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去——就象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二、「整合」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整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何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作為學校領導,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要把信息技術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深化《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繼續探索網路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加大軟體投入的力度,豐富教學資源。

2、突出重點,加大整合力度

我們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各個學校要在新課程標准改革的基礎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學校領導要對教師提出一個適度的要求,要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作為一個前提因素,要求教師利用網路收集教育教學資源,要鼓勵教師製作個人網頁,開發學科教學網站,選擇較強的學科組首先展開此項工作並及時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和宣傳。

3、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各個學校一定要抓好這項工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新的而又艱巨的課題。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學校都要進行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設備的作用,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

硬體建設是基礎,軟體開發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個網路教室,學生機60台,不能充分滿足師生的需求。我們本著邊建設、邊應用、邊研究的原則,走出一條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題為龍頭,通過課題研究發展教師,通過發展教師發展學生,通過發展學生來發展學校這樣一條特色之路。

5、整合的關鍵在教師。

對教師的培訓應該是全方位的,動態的,開放的,應隨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逐步升級而展開。今後,我們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將重點放在案例培訓上,在培訓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另外,進行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我們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搞好整合奠定基礎。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要抓早、抓緊、抓好,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區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動我區教育信息化進程。

4. 中小學教師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教學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 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應用意識
1.具有在教學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關注新技術發展並嘗試將新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意識。

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完善自身素質結構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編輯

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技術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術的主要理論基礎。
3.掌握教育技術理論的基本內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術研究方法。

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見教學媒體選擇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教學設計與實施
1.能夠正確地描述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並能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
2.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
3.能為學生提供各種運用技術進行實踐的機會,並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4.能應用技術開展對學生的評價和對教學過程的評價。

教學支持與管理
1.能夠收集、甄別、整合、應用與學科相關的教學資源以優化教學環境。
2.能在教學中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學中對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學中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管理。

科研與發展
1.能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教育技術應用的研究。
2.能針對學科教學中教育技術應用的效果進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業務知識,發展自身的業務能力。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就學習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就學生情況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廣泛開展合作與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教育管理人員就教育管理工作進行溝通。
5.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與交流。
6.能利用技術與學科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就教育技術的應用進行交流與合作。

社會責任/《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努力使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

有效應用
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健康使用
促進學生正確地使用學習資源,以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規范行為
能向學生示範並傳授與技術利用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和倫理道德觀念。

管理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度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推動在管理中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2.具有推動在教學中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意識。
3.具有支持教師運用教育技術不斷豐富學習資源的意識。
4.具有密切關注新技術的價值並不斷挖掘其教育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促進對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2.具有促進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促進對教學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管理的效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意識與態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實現管理能力與個人素質不斷提高的意識與態度。
3.具有利用教育技術為教師創造終身學習環境的意識與態度。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
4.掌握績效技術、知識管理和課程開發的基本知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掌握資源管理、過程管理和項目管理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方法。
4.掌握課程規劃、設計、開發、實施與評價的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決策與規劃
1.制定並實施教育技術應用計劃以及應用技術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條例與法規。
2.能夠根據地區特點和實際教育狀況,宏觀調配學習資源,規劃和設計教育系統。
3.能夠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和統計數據輔助決策過程。
(二)組織與運用
1.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保證教育技術應用計劃的貫徹和執行。
2.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促進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創建。
3.能組織與協調各種資源,支持信息化的教學活動。
4.能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
(三) 評估與發展
1.能使用多種方法對教師和管理人員的教育技術應用效果進行評價。
2.能運用技術輔助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行評價。
3.能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技術體系的不斷改進,支持技術的周期性更新。
4.能充分利用技術手段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的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5.能充分運用技術改善教育教學條件,並為教師提供教育技術培訓的機會。
(四)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學人員就教學工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技術人員就學習支持與服務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家長及學生就學生發展與成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事就管理工作進行合作與交流。

社會責任
(一)公平利用
能夠在管理制度上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二)有效應用
1.能夠促進學習資源的應用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2.能夠促進技術應用達到預期效果。
(三)安全使用
1.能確保技術環境的安全性。
2.能提高技術應用的安全性。
(四)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信息道德的宣傳與教育。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與言論。
3.具有技術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並能夠以實際行動維護這種知識產權。

技術人員教育技術能力標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意識與態
(一)重要性的認識
1.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的重要作用。
2.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3.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對於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應用意識
1.具有研究與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識。
2.具有利用技術不斷優化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意識。
3.具有積極輔助與支持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應用教育技術的意識。
4.具有不斷嘗試應用新技術並探索其應用潛力的意識。
(三)評價與反思
1.具有對技術及應用方案進行選擇和評價的意識。
2.具有對技術開發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3.具有對技術支持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具有對教學資源管理進行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終身學習
1.具有積極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術以提高業務水平的意識。
2.具有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個人素質的意識。

知識與技能
(一)基本知識
1.了解教育思想、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趨勢。
2.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概念和應用范疇。
3.掌握現代教學媒體特別是計算機與網路通信的原理與應用。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方法。
2.了解教學系統設計與開發的方法。
3.掌握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技術。
4.掌握教學媒體的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5.掌握學習資源維護與管理的方法。
6.掌握對教學媒體、學習資源的評價方法。

應用與創新
(一)設計與開發
1.參與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方案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2.能夠設計與開發本單位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能夠收集、整理已有學習資源並設計與開發符合教學需要的學習資源。
(二)應用與管理
1.能夠為教學人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2.能夠為管理人員的管理和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
3.能夠對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的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與維護。
(三)評估與發展
1.能夠對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的開發與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並提出發展建議。
2.能夠對自身的技術服務和管理工作進行評估,並反省自身的技術服務和業務水平。
3.能夠參與本校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並提出發展建議。
4.能夠參與制定本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方案並實施。

合作與交流
1.能利用技術與教師就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交流。
2.能利用技術與管理人員進行交流。
3.能利用技術與學生及家長進行交流。
4.能利用技術與同行及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社會責任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公平利用
能夠通過有效的統籌安排保障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發展。

有效應用
1.能不斷加強信息資源的管理。
2.能不斷提高教育技術應用的有效性。

安全使用
1.努力提高技術應用環境的信息安全。
2.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服務。

規范行為
1.努力加強技術環境下信息資源的規范管理。
2.努力規范技術應用的行為方式。

5. 如何加快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的應用已遍及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深刻的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活,是人類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著巨大變革。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學習技術,學習理念層出不窮。教育的信息化和技術教育使得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等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因此,加快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已勢在必行。
一、要從思想上重視信息技術教育
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學生具備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部分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受重視程度不夠,教育投入不足,教學設施缺乏,師資不足,這些軟硬體環境就成為信息技術教育部難於開展的關鍵。
因此思想重視是開展好信息技術教育的前提,不能再把信息技術教育看作是可有可無的科目,更不應該錯誤地認為信息技術教育會沖突其他學科的教學。要轉變觀念,通過宣傳,講座,觀摩等多種形式,不斷強化師生的教育意識,樹立信息技術教育是教會學生學習,通往科技海洋的必由之路,是關繫到能否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高科技人才的頭等大事。只有達成這樣的共識,才能使信息技術教育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加強硬體設施建設
由於教育理念的落後,教育體制的某種局限,教育投入的局限,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舉步維艱。要是中小學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必須加大教育基金的投入,改善教學條件,重點是改善硬體設施的建設,包括計算機、網路設備、衛星地面接收設備、有線電視、DVD播放機等,建設以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為主要依託,形成技術先進、擴展性強、覆蓋面達的校園主幹網路,將學校的各種PC機、終端設備和區域網連接起來,並與有關廣域網相連,同時配備其他各種分立的信息化化設備。配備供教師學生教育活動使用的多種軟硬體資源;支持辦公自動化、計算機輔助教學、數字校園文化和信息化科研;配備具有支持課件開發使用的課件開發中心;建立超級計算機系統。提高硬體的利用效率,滿足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在硬體設施建設方面,應根據教學發展的要求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滿足教學要求,堅持經濟實用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根據學校的經濟水平和應用水平分布實施,等條件成熟時再把硬體設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
師資隊伍的培訓是實施信息技術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擁有大批掌握並能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師是推動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因此,學校應分期、分批對任課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很快的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的知識,這樣既有利於信息技術教育的進行,也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做好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追求新知識,不斷提升自己。面對迅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作為新知識前沿陣地的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來講,不僅要關注信息技術教育的動態,更要掌握新知識,應用新技術,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信息人才。從發展角度來講,信息技術教師掌握新知識在教學中才能突出實用,注重效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為學生探索新生知識起搭橋作用。
2.掌握新知識,不斷武裝自己。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Internet進入千家萬戶,講課的內容自然要做相應的調整,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是學生探索知識的載體,是進行輔助學習的一種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以實用技術為主線,以應用技術為核心。所以,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只有根據時代要求,以新知識不斷武裝自己,拓寬知識面,才能把握知識的主線和核心,在這個信息社會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3.應用新知識,不斷完善自己。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師,不但要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且要掌握最新的知識。這樣其知識的先進性和領先地位也為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這就使其在內容上與時代同步,教學手段也不落後於時代。在教學中應不斷吸收新知識,引進新方法,改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所培養的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信息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掌握信息技術教育的技能應從中小學抓起,已成為一種共識,學校用新的教學手段來適應知識增長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信息技術教育的軟硬體建設逐步發展,到那時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必將邁入新的里程碑。

6. 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教育沒問題,就是說書籍的安排其實是沒問題的。
但問題出在學校,學校覺得在中小學重視信息教育是沒用的。
所以都是半開半閉,隨便做做樣子。
很多差點的學校開都不開這個課程。
所以關鍵在學校能重視這個課程,讓學生從小就了解到電腦,不只是會玩游戲就好了。
就是因為不了解電腦,才有那麼多孩子沉迷網路游戲。

7. 研究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展望的有什麼意義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共出現了三次浪潮,對應三個階段,也對應三個不同的熱點發展領域: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
第一次浪潮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重點是計算機學科教學,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標志性的口號是「程序設計是第二文化」。
發展脈絡:開課年級從高中、初中,再到小學;課程形式從選修課到必修課;課程內容一開始主要是程序設計,後來逐步增加了應用的操作與使用;課程的名字也由計算機課改成內涵更為寬泛、更與國際接軌的「信息技術課程」。
第二次浪潮從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主要是開發教學、課件和教育教學管理,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標志性的口號是「計算機與基礎教育相結合是國際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發展脈絡:教育類型由「課件」向「組件」、「積件」發展,具有開放性的資源素材型、工具型、型的教學成為發展方向;計算機
輔助教學由以展示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發展為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主體的「課程整合」,即將信息技術整合於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由教師自己開發課件向教
師整合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為主;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成為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課程整合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科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三次浪潮從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重點是網路教育,標志性的口號是「建網、建庫、建隊伍」。
發展脈絡:建多媒體電子教室;建校園網;天網地網相結合,實施校校通工程;對學生開設網路課程;建網上教育資源庫;研究基於網路的教學模式;探索基於網路的研究性學習;試驗遠程教學模式;目前仍處於積極探索實驗階段,發展勢頭很猛。
網路教育的重頭戲是確定的「校校通」工程,其目標是: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教育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
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過近20年、三次浪潮、三個階段的發展,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路教育三大熱點領域齊頭並進,並且有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

8. 談一談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存在什麼問題,應如何解決

標題好大--汗!問題關鍵--不重視,如何解決---上級領導重視

9.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研究課題有哪些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結構的研究

2、網際網路上教學資源的分析與利用的回研究答、

3、基於網際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

4、利用校園網進行教學的研究

5、在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教學策略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整合的教材的研究

7、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體系的研究

8、信息技術在學科課程中的應用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學設計研究

9、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設計研究

10、新型課堂環境教學模式比較研究

11、網路環境下的學習方式構建與實踐研究

12、以信息技術為支持環境的研究型教學方案與素材設計研究

13、中小學網路教育資源與學科整合教學的個案與評價研究

10. 如何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一、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興趣
由於多媒體計算機可提供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這有利於我們能更生動地創設教育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這一優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營造創新的氛圍,激發其創造的慾望。
在教學滑鼠器的操作時,為了不使學生由於單一的操作而覺得乏味失去興趣,教學中穿插了小游戲,如「小兔子吃蘋果」和「老牛過關」,而且採取比賽的方式,讓學生的情緒狀態保持適當強度。而且這兩種游戲除了要動腦,還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這就迫使學生自覺去學,主動去練,雖然也是「單擊」「拖拉」等操作,但學生卻學得津津有味,練得興致勃勃。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打開畫板程序,以「爭當小畫家」為激勵點,使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濃厚。我們教師也可以利用電子教室給學生播放使用美圖秀秀軟體給自己的照片添加背景,從而讓學生對圖片處理軟體感興趣,為以後的photoshop軟體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這樣,通過簡單的滑鼠操作,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處理好自己的個人照片。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動手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其創造的慾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使學生「學會學習」是新課程標准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之終身受用。良好的興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教師在不斷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的同時,還要特別注意自學方法的傳授,在實際教學中我利用任務驅動法和讓學生自己閱讀、理解教材完成任務來幫助學生完成課程的預習,上課之前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並且向學生展示本節課最終要完成的任務的結果,讓學生自學教材完成任務;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完成任務,當學生閱讀完教材,此時學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後教師提出完成任務的幾個難點問題組織學生邊看邊討論,討論之後大部分內容學生都已經知道如何完成任務,但理解仍是零亂不系統的,最後教師給予歸納總結,講解難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意識
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核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信息技術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信息技術課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整合英語、物理、數學、藝術等多個學科的資源進行教學,應把對其他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信息技術教育之中。我在給小學五年級學習pc-logo語言的時候要運用到英語學科和數學學科的所學到的知識。在第一次學習左轉命令和右轉命令的時候,我先讓同學們將英文的左轉(left turn)進行書寫。然後讓同學將英文left turn和老師書寫在白板上的左轉命令(LT)進行比較,要求同學分析一下我們的左轉命令是怎麼來的?很快同學們都發現原來左轉命令left turn兩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接著我讓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找出右轉命令的書寫方法。幾乎所有的同學在沒有老師教授的情況下學會了右轉命令(right turn)RT。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pc-logo語言命令,例如,在教學RT、LT命令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理解這RT(右轉)、LT(左轉)兩個簡單的基礎命令,我請同學們從座位上站起來,用上體育課的命令讓同學們原地轉向。學生覺的很奇怪,為什麼老師上信息技術課卻在教室里上起了體育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馬上就被調動起來了,學習興趣也就被提起來了。接下來,讓學生自己親身體會、觀察、比較,得出海龜轉角度與上體育課轉向的相同之處,讓學生手腦並用,動腦筋去思考,動手去做,這樣也可以發散他們的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的抽象思維意識。
四、注重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使學生的自我創造的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或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個極好的途徑。
如在講授能力風暴機器人——走圖形這節課時,以研究機器人走圖形為主線,在課上設計3個研究任務:1.機器人走直線,讓學生學會用「執行器模塊庫」中的「直行」模塊編寫程序,通過調整該模塊的速度和時間參數值,讓機器人走得距離再長一些;2.機器人轉彎,讓學生學會用「執行器模塊庫」中的「轉向」模塊編寫程序,通過調整該模塊的速度和時間參數值,讓機器人轉向自如;3.機器人走正方形。引導學生分析問題,鞏固和提高前面學過的知識,進一步體會調整兩個模塊的參數的方法,讓機器人行走的更自如。
通過讓機器人「走直線」、「學轉彎」、「走正方形」等不同層次的任務設計,完成對學生知識能力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與總結的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本節教學環節中,我在鼓勵學生探究的同時比較具體的引導學生學會設置直行模塊的參數,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和方法自己進行上機嘗試並學會轉向模塊的參數設置。通過調試兩個模塊的參數,讓學生體會運用兩分法解決問題的好處。在拓展練習中,給學生留有一些空間,充分發揮其自主性,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創新,讓機器人走出形狀不同的圖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在編寫和調試程序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編寫程序的目的是要讓機器人聽人的指揮,能夠控制機器人,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校教育、學科教育、課堂教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要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揮,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會學生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在這個主陣地,我們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由「傳授知識」向「培養能力」轉化。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樹立「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學校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主陣地,應加強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力度,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新課程標准實施為契機,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的改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結束語
總之,教師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多思、敢問、敢做,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加強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思維意識。通過訓練實物機器人和模擬機器人,來參加兵團級別和二師師域內的機器人競賽,更大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合作能力與競爭意識,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整正做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調查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