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談農村小學怎樣擔任班主任
農村教育在義務教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農村小學教學又是整個教育的關鍵和難點,要搞好農村小學教育必須注重班級管理。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而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聯系班級與科任教師、溝通學校與學生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力量的橋梁。要管理好農村小學的畢業班,必須分析農村小學畢業班的現狀,根據實際採取相關措施,農村小學教育教學才能與時俱進,走上正規化、系統化的道路。記得有一位班主任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有班主任在,學生能做好,這個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學生能做好,這個班主任很優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學生仍不能做好,那麼這個班主任無疑是失敗的。」我信奉這段話。要管理好一個班級,尤其是農村小學的畢業班,班主任工作非常關鍵。在這里我談談自己任畢業班班主任以來的一點膚淺的看法:一、農村小學畢業班學生的現狀分析現在農村小學的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完成學習上的任務,但是少部分學生自製能力差,不願寫作業,學習意識淡薄,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覺性,學習馬虎、紀律鬆散,這些學生的這些表現主要原因為農村條件差,很多家長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增多,孩子一般由不識字的爺爺奶奶帶,學習上缺乏監督人,由於嬌慣,養成了一些壞習氣,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使得一些教學點撤消與合並,學生集中到相對路遠的完小。而現在的農村小學生嬌慣脆弱,受不得一點委屈,如果不搞好管理,將會對他的健康成長不利。這就要求班主任必須從各方面,用多種方法盡早了解學生情況。從實際情況出發,因材施教,把特殊兒童引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因此,我認為作為班主任,僅僅抓好學習成績做嚴師、抓好生活做慈母是不夠的。尊重與關愛並存。要想做學問,首先要做人,而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生如何做人。那麼,作為班主任應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呢?冰心說得好:"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所以,我認為,尊重與關愛是教師育人的關鍵。對學生的關愛不僅表現在對他們人格、興趣的尊重上,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習慣、學習方式等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因人而異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使他們逐漸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二、親近學生,研究學生,展現自我,樹立威望。我認為班主任是學生的老師,但在人格上是和學生平等的,所以在教育學生時要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充分信任每一個孩子,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能敞開心扉。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應該是學生的知心朋友,應該秉持欣賞的態度,用心傾聽學生的心聲,對於學生的意見也要誠心接受。當學生出現錯誤與不足時,班主任要多一點寬容,引導學生改正錯誤、彌補不足。教師只有尊重學生,他們才能有學習與進步的內心需求,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我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止一次地體會到:被教師贊同、尊重的學生,會充滿自信,並且感到與教師更加親近,於是就會努力按教師的要求去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農村小學孩子習慣的養成一般都是在學校班集體的大家庭中。「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就應當了解班風、學風、學生的個性特徵,了解個人的生活環境,掌握哪些是積極分子,哪些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學生等等。給孩子同等的愛,這是班主任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在親近與研究學生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交流,讓學生感到老師無私的愛和深切的關懷,感到班主任是最信任的人,是有話最可訴的人,樹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這樣,班主任和學生的思想溝通了,那麼教育學生改掉壞習慣、壞行為也就容易多了,教育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班上,我按照《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三、結合實情創建有特色的班級因為現在的孩子得到的愛很多,有時會認為教師對他的愛是理所應當。所以,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只是付出愛心是不夠的,嚴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說,在班級管理中奉獻愛心與嚴格要求要共同存在。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選擇地吸收他人的成功和經驗,從班級實際出發,努力創建特色的班級管理體系,雖然嘗盡了「酸、甜、苦、辣。」但我深深地體會到選擇教師這一職業,也就意味著選擇吃苦耐勞,選擇了無私奉獻,班主任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不斷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教訓,虛心求教,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因此,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各項學習,認真鑽研教材,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其中也不乏有班主任管理方面的知識。要嚴愛共存。孩子的成長既需要鼓勵、贊賞、體貼、關愛,同時也離不開嚴格要求與批評。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什麼時候把愛奉獻給學生,採取怎樣的方式對學生付出愛,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我們的心。四、建立班級競爭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要正班風,樹學風 。良好的班級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班風,因此在每學期開始,學生、班主任統一思想,達成共識,使班級的
B. 淺談農村小學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現在是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在是一個信息瞬間萬變的社會,將來衡量文盲的標准不是有沒有文化,而是會不會學習。因而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把自主學習放到第一位,弘揚人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是一種學生自主的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其重要含義是主動學習。主動性是自主學習的基本品質,它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於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
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在小學階段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由於小學生年齡的特徵,他們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教師的指導作用尤其重要。有些人把學生的自主學習當成了學生的自由學習,任憑學生隨心所欲,認為只要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有價值的,不管它是否符合我們學習的目標需要,語文教學的課文是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一味地滿足他們的興趣是不恰當的,我們教師需要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具體的學習對象,有針對性地去弘揚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點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教師在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對他們放手的時候,教師仍應時刻注意學生的動態,及時了解情況,及時予以輔導,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應隨身攜帶,切記操之過急。自主學習,學生如風箏,線應在教師手中,及時收收放放,才能飛得高,飛得穩。
關鍵詞: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已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從積極意義來說,課堂「教學」正是為了課外「自學」,「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聖陶語)。在平常教學工作中,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創設情景,使學生萌發自主學習的願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善於模仿,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兒童的注意力又較容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集中注意力並能持久。因此,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樂學、善學、會學。
農村的孩子社會交往活動很少,生活視野比較封閉,個性心理較內向、害羞。教師應以平等的尊重、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以貼近農村生活反映農村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世界出發去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有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能給孩子春雨潤物般的熏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自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提倡自讀自悟、自學自得。
二、教會學生預習方法,為自主學習提供條件
南宋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因此,安排語文課前預習其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布置預習後,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課文,讀第二遍課文就沒有興趣;或者教師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就讀一遍課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讀的目標,更沒有讀的方法。學得被動,讀得無力、無味。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說形象一點:人走過去了,沒有留下足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甚至會養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良好有效的學習習慣。它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良性行為,又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主學習強調的是自由、自主創新。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發展自我的舞台。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精神,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那麼,怎樣教給學生預習?我在教學中規定了預習五步走:
第一步、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並劃出不懂的字並查字典。
第二步、找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如作者的生平、寫過的作品及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材料等。
第三步、再讀課文,使自己能獨立把課文讀熟。
第四步、三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什麼?
第五步、四讀課文。畫出文中你覺得重要或優美的詞語和句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寫在旁邊。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他們要通過默讀或朗讀來了解課文內容,要自己動腦筋完成預習提示或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然而,我們的預習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布置預習作業之後,檢查學生落實情況這一環節不夠到位。我認為,檢查學生預習,不僅僅是檢查學生做了沒有,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學生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了學習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賞和肯定,課堂交流,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勞動成果的空間,是他們的成就感的到滿足,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
三、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對學習習慣的培養。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回答問題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課外,我常常輔導學生學習,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如:每次作業,要求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評,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畫、摘,每人都有摘錄筆記,每周進行筆記傳閱。不斷積累新知識,及時解決新問題。習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語文教師持久地培養,語文課上,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並逐步達到自動化。
四、注重學生質疑,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說:「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學習的主動力。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有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像,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摒棄疑慮,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前提之一。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相信他們都能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樹立起樂於質疑問難的信心。教師還要放下架子,主動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融合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和學生一起質疑、探究,從而使學生在平等的和諧氛圍中大膽地質疑問難。其次要巧用矛盾,激發學生質疑興趣。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能調動其積極性,打開其思維,積極進行探究,不斷提出疑難。因而,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內在的驅動力,再加上正確的讀書方法和主動質疑的探索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葉老所說的「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境界。
五、積極評價策略,增強孩子信心
小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表揚,老師的表揚能積極推動他們的學習。運用富有靈活性的表揚語肯定學生,他們會因此而繼續努力。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准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但教師母愛般的關懷,能激勵學生自信地學習。平時,我在教學中,時時注意課堂上表現最活躍的學生和進步的學生,經常給予積極的鼓勵。特別是有點淘氣頑皮的學生,他們的逆反心理極強,但他們卻需要真正發自內心的母愛般的關懷。因此,每當這些學生哪怕是表現出一丁點的進步,我都會依在他們的身邊,輕輕地拍拍他們的肩膀或是投去一個肯定的眼神來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自信,激發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另外評價者還可以是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對同伴的評價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氛圍的寬松與自由,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熱情。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真實體現。我們的農村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農村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
C.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位名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細小的情節,把細小的地方想到,把細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鑄就偉業,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有一個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簡述
在農村小學任教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注意觀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由於個人素質和家庭教育比較好,學生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主動,認真踏實,成績優秀並能協助老師做好班級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習慣表現一般,其特徵是管理到位,他們的表現就較好,成績還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現就差,影響學習;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其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差,表現為不講個人衛生,衣冠不整,上課不專心聽講,不積極思考,對學習持無所謂態度,校內校外屢犯錯誤,作業書寫極不認真,校內作業要在老師的及時督促下才能勉強完成,課外作業從不主動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學習成績明顯落後於整體平均水平,各項能力幾乎談不上,成了拖後腿的問題學生,為此老師傷透腦筋,為他們付出多於別人幾倍的心血。
二、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生成的原因
現在農村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並不好抓。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養偏低,家長的不良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負面影響巨大。現在的農村家長,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們對現在的知識缺乏認識,由於工作和勞動的關系,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新時代的知識信息,去觀察指導自己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學習態度方法等,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對子女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出現了真空地帶,無疑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責任,也降低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2、社會不良導向帶來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而且這個成長的時段有些因素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如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輸量大,速度快。社會上的信息好壞參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影響了青少年學生,使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
3、現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樣。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早些時候的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雷鋒等眾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而現在的學校很漂亮,很氣派,可是已經沒有了那會說話的眼睛了。英雄、榜樣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
三、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完善的對策
面對客觀現實,針對困難與問題,作為在農村小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在抓養成教育工作中,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營造有利於養成教育實施的氛圍。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校園內可設置醒目的標語、牆頭板報、花園警示語、人文景觀雕塑、德育教育專欄、法制教育專欄,開辦校園廣播溝通師生心靈,報道發生在校園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學校把衛生間文化當做一件學生養成衛生文明習慣大事來抓:雪白的牆壁上懸掛著「舉手投足下、干凈你我他」「你講文明、我講文明、人人都講文明」等大幅禮儀標語和衛生間管理制度,使學生在如廁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言傳身教,帶動養成。
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有研究調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學家成功的秘訣,而學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效仿。俗話說「什麼樣的教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可見示範的重要性,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親可敬的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著學生接近、模仿,激勵其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處處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教師要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而對學生言傳身教;在勞動課中,老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的認識,不能認為老師的責任只是教育學生,而忽視「律己「和「垂範」。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切實做到對學生的「身教」。
3、積極評價,引導養成。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從評價的內容上,學校可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可採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的作法;從評價的方式上則採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採取「班級創星台」,頒發「五星」 「四星」 「三星」流動紅旗,激勵學生爭先創優。在評比的過程中,領導親自檢查評比,親自頒發流動紅旗。通過檢查、評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班級之間形成一種你追
D. 淺談農村小學低年級作文教學的幾點心得
本人從事多年農村語文教學工作以來,深知寫作文一直是擺在老師和學生面前的一大難題,作文難,起步更難,農村學生寫作更是難上加難。農村的小學生打小就都用方言,沒有較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只有在他們入學後,課堂上讀書時或回答問題才用到普通話。以致學生老愛講「土話」,更別提寫作了,簡直是土話連篇。如何改善目前這種狀況?在經歷這10年的摸爬滾打,我體會到低年級作文教學以下幾點心得。
一、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一)看圖寫話
這是比較直觀、比較適於教師課堂指導的形式,也是一年級寫話教學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一年級學生進行單幅圖的寫話。比如,出示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什麼地方?圖上有誰?他(她)們在干什麼?他(她)們幹得怎麼樣?先說一說,再試著寫一句或幾句話。
(二)簡單的觀察生活寫話
比如,春天來了,你注意到周圍的哪些變化了?先說一說,再用一兩句話寫一寫;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寫句子的能力,要寫得完整清楚。到第二個學期時還應要求學生合理地用上句號、問號、感嘆號等常用標點符號。到了二年級,學生對寫話已經比較熟悉了,認知水平也有了提高。這時,我對寫話提出了稍高一點的要求:寫一個字就要寫正確,寫一句話就要寫完整,寫幾句話就要寫通順,前後要連貫。標點符號要認真打好。要注意基本的格式,如每段話開頭要空兩格。如果是寫日記,還要寫上日期、天氣等。訓練的形式也有了拓寬:通過一、二年級的扎實訓練,學生們的識字、寫字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當學生的觀察能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時,則必須教會他們通過觀察去寫真人真事,進行寫實性記敘文的初步訓練。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要重視觀察習慣的培養和觀察方法的指導;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展開想像的翅膀,運用比喻、擬人和聯想的方法生動形象地描述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為了表達時的輕松自如,老師還應要求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學會收集和整理,充實自己的常用詞彙。
二、強調閱讀積累
閱讀文章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作文水平。閱讀各類文章,對作文來說,就是揣摩文章的作法,古人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驗之談。可見文章的作法實際上都體現在無數範文中。農村的孩子很少能讀到課外書,所以教師應從課文入手,因為教材中許多課文文質兼美,易學易誦,可供學生鑒賞或臨摹。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摘抄好詞句和精彩片斷,有一些課文非常接近農村孩子的生活,學完之後,我讓他們悟其法、學其法、用其法,熟讀成詠,強化背誦,勤寫多練。古人讀書十分重視背誦,背誦能為思維和寫作積累語言材料,提供「范型」。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寫作時構思行文、布局謀篇、遣詞造句、表達方法、修辭方法最直接、最原始的素材。當我教到《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課文對青蛙進行了一段描寫,於是我著重分析指導這段話,並要求學生背誦。過後我又布置了以「我喜歡( )」為開頭寫一種小動物。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學以致用借鑒模仿課文描寫青蛙,甚至有個別學生還描寫到青蛙在田間捉害蟲的情景並贊美青蛙。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閱讀與作文結合緊密,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好「有意、有機、有序、有效」地原則,以讀促寫,以寫帶讀,即從閱讀教學中學習寫作的知識和方法,由於寫作的需要帶動了大量的閱讀,使閱讀與寫作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三、引導學生借鑒和模仿
最開始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十分逃避給學生上作文課,何況是學生呢?一遇到寫作文,學生總是說也說不出寫也寫不來。後來我發覺農村低年級學生不像城市的學生那樣有豐富詞語量和語感,所以我在平常注重讓學生閱讀積累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生懂得借鑒和模仿,我跟學生說「我們要去『偷』,去『偷』別人優美詞句,讓那些優美詞句變成為我們的。」
從讀學寫、讀寫結合歷來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一條捷徑。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其創新能力有限,讓他們從閱讀中特別是課內閱讀中借鑒模仿作者的一些寫法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能提高習作的水準,如能逐漸內化還可提高其自身的習作能力。可引導學生藉助小學語文課文,在課內閱讀或教學後之後開展閱讀借鑒模仿的訓練,教師要想辦法為學生架設遷移的橋梁,通過引導,培養他們模仿寫作的能力。
如學了兒歌《春風吹》,在口頭練習了「春風吹,春風吹,吹�了梨花」等句式後,我就鼓勵學生「你可以再去觀察觀察,把你看到的也寫一首呀。」於是,有學生就寫出了:春風吹,春風吹,吹黃了迎春花,吹紅了杜鵑花。春風吹,春風吹,吹綠了大地,吹暖了天氣,吹得我們可以春遊啦!這樣富有情趣的兒歌,充滿了稚氣,又蘊含了無限的想像力。
作文訓練的本身提倡「由仿到創」,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學會「仿」,即指導學生通過模仿,逐步掌握思想表達的要領,把範文的寫作技巧轉變為學生自己運用自如的表達技能,從而實現由仿作到獨立寫作的發展,達到「創」的境界。
四、讓學生學會觀察
魯迅曾經說過: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這就明確地指出學會觀察對寫作的決定性作用,因而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是提高作文質量的關鍵。而且小學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往往也是從觀察訓練起步的。根據我的體會,開始對小學生進行觀察訓練時,切莫要求學生「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要盡可能把觀察范圍縮小,引導學生具體觀察「一個」事物。只有集中精力「眼觀一路」,才能觀察透徹,作時才有話可寫。
五、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語文標准》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語言文字具有一定規律,但不限於一種方式。利用這個特點,我把這個訓練當作啟蒙作文教學的基礎,先從最簡單的字詞入手,讓學生積累教材中的重點詞語。當他們對詞語有一定認識後,於是我著手制定「串詞訓練」的計劃,讓他們能盡量地用上幾個現成的詞,說一小段話。但不能是單純的造句。為了避免盲目性,我決定先搞一個「特區」,把班裡較能說的同學集中起來,讓他們一次次地鍛煉,並對其不斷地進行引導,而且也鼓勵一部分學生寫下來,並把寫下來的好的作品進行修改,然後帖在「展示台」,讓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先當幾回小聽眾,把別人的所想進行內化。過了幾天,相當部分同學都能加入到這個活動中,並能用上這些詞語,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總結「特區」的基礎上,我開始引導全班同學學著想,學著說,學著寫。鼓勵用自己的大腦獨立思考,插上想像的翅膀,盡量編出與眾不同的故事。
如「夏天」「雪人」「高興」「高山」等,當我出現這些詞時,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的說:夏天到了,常熱得我滿頭大汗,我想,要是這時下場大雪該多好哇,我們可以堆雪人、滾雪球、打雪仗,哎!可現在是夏天,這是不可能的。不過想想也挺高興的,讓我覺得涼爽多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更有趣的是,有些小朋友還編了童話故事,大意是:兔媽媽上班去了,小兔一個人在家沒意思,他到門外,堆了個大雪人,天天和雪人玩,可高興了!可是後來天氣暖和了,雪人越來越小,小兔急壞了。後來,他想了個辦法,把小雪人放進冰櫃里,到了夏天,他還可以和雪人玩……一個個多麼新奇的世界,讓我一次次體會到了想像的藝術,讓人回味無窮。雖然其中還有不流暢的語句,但可以肯定他們是想像的天使,難怪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在他們的世界裡,只要展開想像的翅膀,他們就可以「種一個太陽」,「一個送到南極,一個送到北冰洋,一個掛在冬天,一個掛在晚上。」而每一次想像力的鍛煉,便是一次生命的拓展,創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E. 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論文
學生怕作文,尤其農村學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學生與農村小學生在習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農村學生相較於城裡學生而言,他們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鮮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無法與城裡孩子相比;他們眼界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匱乏,對於這些困境和現狀,相信每一個在農村從事過教育工作的人都會有更多的體會。筆者在農村小學擔任語文教師已有六七年的時間,在作文教學中花了不少心智,可謂煞費苦心而收效平平。從前每次在學生作文前,從選題到開頭結尾,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每個環節都指導得有板有眼,滴水不漏,可最後換來的還是學生乾巴巴、令人沮喪的文字。在一次次失望和無可適從中我開始反思我所運用的指導方法是否最適合我指導的對象,其得到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一般的作文訓練方法,運用在農村學生身上,必然要碰壁的。那麼如何做到,既能夠立足現有作文教學理論和成功方法的同時,又能夠在這些理論和方法中尋求突破,走出一條更有助於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的訓練方法,這就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努力探詢的作文教學中的「循規」與「尋變」,在此將本人的思路和經驗提出與大家交流。
一、長篇短章,詞彙先行
「詞彙積累——作文訓練的基石。」 引導學生積累詞彙,讓學生在習作時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這點對於無論是城裡還是鄉下的語文教師,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做法。但同樣的「積累詞彙」,其實施過程城裡鄉下卻有著本質的不同。對於城區的小學生,老師要想讓學生積累詞彙,可能只要簡單的布置和適時的檢查這么簡單,然而在農村,那可要費些心思和體力的。
首先,學生從哪兒獲得詞彙的積累?農村孩子手中可供閱讀的書籍少之甚少。本人所在學校,初步調查發現每個學生手上平均沒有一本象樣的課外讀物,在這種狀況下讓學生去閱讀,去積累詞彙,不是紙上談兵是什麼?為此,我在班級中增設了「班級圖書角」,把學校閑置的舊書架拿來放在班級教室的一角,讓學生盡可能地把個人的藏書拿到這里來,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將給學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業,那就是讓家長給自己買一兩本有意的課外書籍,甚至還推薦性地開出書目,從而使家長們由沒有習慣為孩子買書變成一種自覺的習慣。通過幾個學期的堅持,圖書角里的圖書已經相當可觀了,極大地克服了農村孩子可供閱讀的書籍少的不足。
其次,對於積累的詞彙的理解、分類、優化和運用能力,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也有很大差距。由於城市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高,他們在這項工作中充當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農村孩子在積累詞彙的過程中幾乎失去家長的作用,如果老師在這當中又缺少科學合理的指導和監督力度,那麼詞彙積累只能變成徒有形式的做法。因此我找到了幾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第一,專門開設閱讀課,臨場指導閱讀;第二,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每星期、每月評出「閱讀之星」、「詞彙大王」等,同時注意遏制學生積累中的片面貪多求次情況;第三,積累的詞語佳句要讓學生盡量理解,平時通過多和學生溝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詞義,用自己的感情朗讀詞彙等做法,強化了學生對詞彙的理解,培養了語感。
二、題材拓展,農村娃也可寫城市事,國家事
筆者在網上曾研讀過一篇題為《農村作文教學的困境與出路》一文,作者提出的作文題材出路就是:寫農村景色、寫農村語言、寫農村生活、寫農村變化。乍看上去,似乎是些不錯的點子,可仔細想來,難道農村學生的作文只要把農村的一切寫好就大功告成了嗎?現階段在整個教材普遍帶有城市化傾向的形勢下,必然要求農村孩子的作文也能寫、會寫除農村以外的事物。可農村孩子生活中接觸的新鮮事物少,眼界狹小的的客觀事實,成為阻礙學生作文題材豐富性,多樣性的最大頸瓶。怎麼辦?思來想去,農村孩子最熱衷的事情莫過於就是看電視,電視成為他們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而新聞的價值也許正是我所尋求的拓寬學生作文題材的最好出路,並且筆者也的的確確為這個所謂的「新聞引路」構思摸索了近四年時間。
首先,培養學生關注新聞的熱情。經常利用班會,自習課等時間,開展「會聲會色說新聞」、「新聞小博士」等活動,而到了高年級後期,還增加了帶有評議性質的「今日新聞之我見」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密切了新聞和學生間的聯系,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視野。
其次,老師參與其中,事半功倍。學生對於新聞的搜集不免有著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搜集渠道單一;新聞素材有些大而不著邊際,有些小而索然無味。要克服這些不足,這時教師就有必要參與其中。我經常從報刊、電視、網路中搜捕一些生活氣息強的新人新事,然後與學生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以新聞的方式拓展題材的做法,已經小有碩果,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在筆下寫出新鮮事物,這讓筆者尤感欣慰。
三、模仿入門,例文作文教學法
有人提出,作文訓練應當經歷「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不斷練習中提高作文能力」三階段,本人對此非常贊同。那麼如何做到「掌握作文特點」「掌握寫作方法」呢,這就要發揮例文的強大作用。在長期的工作中,筆者總結了一套尤其適合農村小學生的例文作文教學法,現用一具體實例來談談。有個「××人二三事」的作文習作,在指導前我在網上一下找了23個各具特色的同類型的例文,然後運用「農遠」的多媒體資源,在電腦中將它們逐一出示,對每篇例文條分縷析,層層駁繭,重點放在講解例文特點,分析作者如何圍繞人物選事,最後把所有例文概括成四類結構類型。由以上例文的講解指導,從而生成建設性的指導方案:
這種例文作文教學方法看似老套而又缺少創造性,而它在小學作文訓練的初、中期卻非常有效,它可以運用在每次作文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上手,但這種方法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智慧。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它有著固有的原理和方法可循。作為一名鄉村小學教師,在作文教學這方面我很慶幸自己在「循規」中不忘「尋變」,從而找出一種適合自己教育對象的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往往視作文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愛寫、不會寫。提到作文,許多學生唉聲嘆氣。作文難,難在哪裡呢?難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那麼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對寫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願意寫作、樂於寫作呢?
一、注重積累,通過多種渠道豐富作文內容
(一)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日記的內容很廣,自己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都可通過日記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可以給學生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比如:結合農村小學生的實際,可讓他們動手植樹、養花、種菜,也可以飼養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後把栽種或飼養的過程以日記的形式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既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又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寫起作文來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的寫作興趣會逐漸被激發起來,寫作素材也會逐漸豐富起來。
(二)通過平時的課內外閱讀來積累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思想,把閱讀教學始終貫穿於作文教學之中。無論是低年級的用詞說話、看圖說話,還是中高年級的讀段、寫段和寫一篇完整的作文,這一系列的作文訓練,都要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把閱讀中的作文知識有效、合理地切入,通過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訓練這一個個訓練環節,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得有廣泛的閱讀。農村的小學生所處條件有限,腦海中的詞彙單一,往往表達非所想。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彙的積累,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採取以下的做法:鼓勵學生積極借閱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閱讀,另外利用每周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為了避免學生讀書的盲目性,使課外閱讀能真正落到實處,每次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讓學生選好書,然後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他們運用所學的讀書方法進行有目的地廣泛閱讀。同時,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個「采蜜本」,鼓勵學生把課外讀物中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摘抄下來,也可把對文中主人公的評價及自己讀完後的感受寫出來,隨時翻閱欣賞、細細品味。最後每月開展一次「讀書成果匯報」活動,在活動中把自己的「采蜜本」拿出來相互交流、欣賞,激發了學生讀書興趣,樹立了讀書信心,享受到了讀書帶來的成就與快樂。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寫起文章來,那些優美詞句就如泉水般湧出,運用自如,得心應手。
二、堅持以「說」促「寫」,穩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在語言方面則是口頭語言的發展先於書面語言的發展。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充分發揮學生說這一優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寫。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為孩子創造演講的機會。教師利用每天10分鍾的早自習時間,讓學生輪流上台「自由講話」,內容不限,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但說話時間由短到長,說話要求也是由易到難,分時間段逐步深入。通過這個活動的堅持開展,筆者發現班上原本內向的幾個女生到後來上台時臉不再紅了,聲音也洪亮了,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文直接掛鉤,由觀察到說話、由說到寫,讀寫結合、以說促寫,不斷協調說與寫的關系,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自然會得到穩步提高。
三、重視作文的評改,讓學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寫作文難,批改作文更難」。詳細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簡單批改,又怕達不到效果。那麼如何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筆者認為師生不應把作文當成孤立的個體,而應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種閱讀的交流、一種心靈的溝通。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中,讓作文批改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場地。
在評改學生作文時,可以採取兩種方式:自主評改、交互評改。學生自改,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當然老師在讓學生自改作文前應進行指導,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自己的內容是否切題;其次,讓學生檢查文章的條理、詳略的處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實具體;再次,檢查是否有病句或錯別字;最後,看看採用修辭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學生自改後,小組同學參與互改,筆者發現小組同學在互改交流中,無拘無束、樂於交流,敢於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他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他人評價時,無疑能讓自己大受啟發,以廣闊的視野對習作進一步修改;評價他人時,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利於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中嘗到了「自改成果」,教師也能從精批細改的主體地位中脫離出來,成為作文批改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交給批改的方法,給學生以指導。既促進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學作文教學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努力讓學生對作文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
F. 淺談農村小學班主任如何關愛留守兒童
1.積極組織集體活動 班主任扮演者班級活動的組織者和構建者的角色,是班級內的「大家長」。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自己身邊,大都缺少安全感,留守兒童與外界之間的交流較少,班主任在組織集體活動時應著重考慮整個群體的感受。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班主任可以徵求班級內所有學生的意見,通過構建各種類型的活動,讓班級成為一個有向心力的集體。例如,為了增強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可以利用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讓每位學生談談自己近段時間的所感、所想、所困,讓留守兒童切身感受到來自班主任的關心和愛護。學校的相關領導還要不定期的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生活。班主任應使用正確的方法積極指引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不斷增強整個班級的榮譽感和凝聚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消除學生之間的不平等性,避免在留守兒童心理滋生挫敗感,確保留守兒童可以健康成長。
2.架起父母與其子女心靈相通的橋梁 現階段,農村中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外出打工的現象較為常見,由於父母一年到頭在外面打工,平時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少之又少,有一部分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聯系幾乎為零。父母只有過年才會回家,彼此就如同陌生人,父母除了關心孩子學習和生活外,幾乎沒有任何溝通,父母和子女之間漸行漸遠。對於班級內父母長期在外的留守兒童,班主任應不定期的與孩子的父母進行溝通,向他們詳細說明孩子的相關情況,要告訴他們加強與子女之間的聯系,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另外,在課下,班主任也要主動與每一位留守兒童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並告訴他們父母在外的辛勞,讓他們定期主動向自己的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縮小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疏離感。
3.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需要老師的幫助,同時還需要各個家庭的配合。除了學校外,家庭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只有確保家庭環境和諧穩定,才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那些支離破碎的家庭很容易給學生的心理產生壓力,學生會背負起沉重的責任,這也是一部分學生誤入歧途的主要原因。另外,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班主任應將這些學生列入為重點「保護對象」名單。班主任是家庭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的媒介,在周末、放學或者是假期內,班主任可以深入到每位學生的家庭中了解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惑,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班主任要適當的進行家訪,為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應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
4.建立信息檔案,深入了解學生 班主任要將班上的每一個學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平常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他們。對每個學生的思想、性格以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了解,應建立起學生家庭檔案和個人檔案,並開展針對性教育。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方便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還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學生會將自己心裡所想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就能第一時間向學生答疑解惑,進而幫助學生盡快樹立起健康的心理認識。實際上,學生每天接觸最多的是自己的班主任,易獲得學生信任和尊敬。特別是對於農村的留守兒童來說,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這種信任關系可以有助於排除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
G. 淺談農村小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 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觀念
要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指導,解放思想,尊重教育規律,開拓創新,迎接挑戰。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農村小學孩子們的父母作為勞動力大量輸入到城市,孩子們缺少了父母教育這一環,多的只是爺爺、奶奶的溺愛,我們必須要從這一現實出發,身兼老師與父母的雙重教育責任,從這兩個角度,去鼓勵、引導、啟迪孩子的求知慾、主動性和創造性,多一點關愛、少一點訓斥,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嚴厲,多一點引導、少一點灌輸,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我們學校提倡這「四多四少」,已經收到了明顯成效),以此為前提,「傳道、授業、解惑」,為孩子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好扎實基礎,使孩子們在德、智、體、藝、勞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素質提高、個性發展、具有創造精神和能力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新世紀、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以適應全球競爭與合作的環境。
二、抓好領導隊伍建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
著力建設一支事業心、責任心、進取心強的班幹部隊伍,在班幹部中提倡「誠信、務實、績效」。引導班幹部刻苦鑽研,做好本職,取信於學生;提倡務實精神,堅信有付出就會有收獲,在工作中既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又要樹立憂患意識;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鑽研,創出特色,使學生有所得,成績有提高,在工作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人生價值。做到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善於與人合作,表現教師的良好修養和風度。
要立足本職,勤學習、勤思考、勤工作。嚴格要求、敬業實干,主動服務,淡泊名利,廉潔自律,勇挑重擔,敢於負責,勇於爭先。圍繞各自工作目標,圍繞教育教學質量,踏踏實實抓出成效。真正做到: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人,以實際行動帶動人,形成一個理論學習好、團結協作好、廉潔自律好、工作實績好的強有力的領導集體。
三、 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
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關鍵。常言道:「打鐵要自身硬」,必須不斷提高教師的素養。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更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忠於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愛生重教,為人師表、樂於奉獻、淡泊名利,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除了上述基本要求,我要求我們學校的教師要做到「四能六有」,即:能說、能寫、能教課、能管班;有愛心,有研究能力,有強健的身體,有醫治學生心理疾病的能力,有良好的個性和特長,有現代意識。在日常工作中,就一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一些好的經驗、創新舉措,開展經常性的教育研討,並在實踐中積極調整提高,使「學、練、用」相結合,練中學,用中練,學以致用,使每名教師既全面提高,又身懷一手「絕活」。
四、 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
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要優化課堂教學。備課、授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輔導、監測與考試都要規范化,使得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標准。在具體教學中做到「三個結合」即:傳授知識與發展學生技能相結合、重視智育與重視德育相結合、重視教法教改與重視學法指導相結合,以強化課堂教學的「精品」意識,真正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同時,要堅持「六為主」、實現「五要度」,優化其結構,即以育人為主要目的,以培養能力為主要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主要依託、以練習為主要手段,以誘導為主要方法;復習鋪墊要「高效度」、導入新課要「強力度」、傳授知識要「參與度」、鞏固練習要「多角度」、課堂總結要「高濃度」。還要堅持「四著眼」來優化教育方法,即著眼於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眼於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眼於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眼於指導,變學會為會學。
H. 淺談農村小學怎樣開展德育教育
一、改變觀念,加強領導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沒有被重視,落實的首要原因就是領導版沒有引起足夠權的重視,領導輕描淡寫,教師和學生就不言自明了。所以學校的領導首先要革新觀念,通過廣播、牆報等多種信息渠道開闊視野,認清方向,深刻認識德育工作的
I. 淺談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幾點感悟
一、率先垂範,做為人師表的模範
一是以教師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嚴格遵守教育部十條禁令以及教育部關於《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的規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從規范自己的行為開始,從提高自身的素質做起,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自己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以優良的品行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二是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首先,堅持向書本學習,學習新的教育思想、現代教育理論、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藝術。其次,虛心向同行學習,經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優秀班主任學習,同他們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再次,主動向家長和學生學習。現在各種信息傳播渠道暢通,好多知識教師並不比學生和家長知道得多,特別是一些家長有他們獨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這就要求班主任虛心向學生和家長學習,以虛心學習的態度引導學生快樂學習。
三是時刻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範,做到事無巨細,事必躬親。要求學生關心集體,班主任應先為班集體著想;要求學生在勞動中積極肯干,班主任就不能指手劃腳,袖手旁觀;要求學生上課不遲到,班主任應先做到不遲到;要求學生不亂扔臟物,班主任應先做到不亂扔臟物,以文明的言行激勵學生形成好習慣。
二、加強班級管理,形成優良的班風
優良的班風是一個班集體團結向上,凝聚力不斷增強,正能量得以釋放的體現。良好的班風需要班主任精心培育,悉心呵護,需要班主任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形成。
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紀律教育,認真貫徹落實《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並制訂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班規,便於規范學生言行。
二是選好班幹部,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使全班學生在班幹部的帶動下,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三是鼓勵競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結為競爭夥伴,確定競爭目標,並朝著確定的目標努力奮斗,不斷超越自我。
四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班級爭光,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五是加強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習慣,增強他們的安全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
J. 淺談農村小學如何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學校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學校的師生,更是校園文化的活載體。因此,學校將不僅僅要求每一門課程而是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著文化氣息,都應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活動中,加強農村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課改工作能在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里進行,這將無疑是推動課程改革科學有序健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為主體,以課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徵並且向外延伸的一種群體性的文化。它對學生的知情意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我們完成育人的任務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創設一個良好、和諧、規范的校園文化氛圍,應該成為課程改革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它將直接影響到課程改革是否能向縱深發展的關鍵。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做為農村小學的我校在重建學校新文化上著重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創建生命化的校園環境氛圍 1、校園文化環境的重建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在一種文化環境熏陶下對人才成長的作用。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師生,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如學校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僅反映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學校的校風,很難設想一個環境骯臟,秩序混亂的地方,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學校文化的今天,做為一個管理者,要善於創設一種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環境文化,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講求環境建設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范性,精心創設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種場所,烘托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此,我校在校門口左右兩邊建造兩個花壇,配合極具個性化的學校大門,給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覺到學校的文化氣息濃厚,校園優美。學校兩個宣傳欄書寫了課改的語絲,向社會、家長宣傳課改。教學樓從左到右設置有祖國版圖、世界地圖、學校規范圖,意在讓學生天天看到三幅圖,使學生放眼世界,胸懷祖國,心中裝有自己的學校,再依次是教風、班風、學風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小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國旗,國旗兩旁寫著熱愛祖國,勤奮好學八個大字,寓示著中華兒女應胸懷祖國,長大為祖國作貢獻。教師辦公室《教師職責》、《班主任職責》等一一上牆,旁邊配有梅蘭竹菊四幅圖畫,不僅明確規定了教師的職責,並要求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具有梅蘭竹菊的品格,把校規、校訓放在最顯著的地方,黑板報內容定期更換,裝貼名人畫像及名言,建設校園文化長廊等,使師生無時無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實現讓學校的每塊牆壁都會說話。同時,學校上下操場栽種芒果樹,開辟了一條綠化帶,創設了兩個園型的花壇,栽種塔柏樹,真正做到了陽春蔥籠滴翠,盛夏鮮花似錦、涼秋紅楓似火,寒冬松柏長青。置身其中,給人以秀麗清雅、生機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優美、恬靜、整潔的校園,不僅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和美的享受,發揮了育人的作用。 2、師生精神文化的營造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學校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的氛圍,無疑會對師生心靈熏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為此,作為學校管理者,要善於運用學校的種種設施,活用教學資源,以增多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大自然機會,讓學生暢游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知識就是力量。這些前瞻性名言、古訓,均為我們揭示出讀書文化的重要性。為此,我校開展的作文、數學、美術、音樂、書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興趣小組活動,開放圖書館的圖書資料,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並定期舉行一些讀書比賽,學生創作手抄報,開展美術、書法、作文課外活動等。把學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學校開辟的二個欄目:《才藝大比拼》,《放飛想像》,《遨遊蒼穹》,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同時,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安全衛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助人為樂、團結協作;勤奮好學、不斷進取。一股正氣尉然成風,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在教師中成立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校本教研活動,開辟問題中心,充分利用一切閑暇時間,進行研討。通過這些群眾性組織的構建,既能做到把師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健康活動上來,又可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再者,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少先隊活動是主要育人載體,這種育人活動可以通過學生的興趣點擴散和滲透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之中,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能力,較易為學生接受。鑒於此,學校與集新的果林場進行定期掛鉤,充分利用這個實踐基地,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了解果樹栽培種植的技術,懂得管理果樹,同時也受到勞動思想教育,不僅豐富了校園課餘生活,而且對於穩定同學情緒,陶治情操,培養健康心理,開闊眼界等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於形成祥和寬松的校園氛圍,對於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創設和諧的校園心理氛圍和諧的心理氛圍是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心理融通。師生間的心理融通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被理解、被關注、被接納、被支持的寬松環境,讓每一個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老師的愛,用愛心澆灌花朵。近幾年來,我校利用業務學習時間,學習師德師規,以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約束自己,以名人為表率,開展敬業愛崗,無私奉獻、依法執教等系列活動,並開展了如何處理偶發事件,如何實施減負的大討論,創造性地總結出本校的工作方法。特別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的教師應有了正確的育人觀,學會了欣賞學生,懂得尊重學生,能夠善待學困生,甚至要偏愛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我們的教師是採用傾斜政策的辦法,即:增加一點感情投資,優先一點學習指導,多給一點鍛煉機會,放寬一點表揚獎勵。使他們感到教師的關注和期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鼓起了上進的勇氣,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與壓力,讓他們同樣享受到做為人的尊嚴與待遇,這也正是新課程理念所提倡的。三、形成規范的校園生活氛圍規范的生活氛圍指學生生活的規范化,包括文明得體的行為舉止,合理的作息制度、良好的生活秩序。規范的生活氛圍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和法律修養;有助於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提高學習效率;有助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指導,制約行為的正確思想的形成;有益於學生的身體健康。規范的生活氛圍來源於嚴格而科學的管理。我們制定了《集新小學生一日常規》、《集新小學日常行為規范》、《優秀中隊評比細則》、《班主任考核細則》、《五有五無評比細則》、《文明班級評比細則》等規章。有了制度,必須嚴格執行,否則,規章就只是一紙空文,對學生缺乏規范作用。我們利用少先隊值日員檢查落實。每周一公布,還開展規范教室、文明班級評比活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我們每學期規定開學初的第一個月為日常行為規范強化月。通過看、練、比的方法,使他們在短時間內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四、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 21世紀的學校是開放的學校,它將不再是閉關自守的,而是存在於社會大文化背景下,它與社會上的各種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充分利用各種德育陣地,加強與社區的交流與互動,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努力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例如請老協、關工委來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開座談會、講座、心理輔導課,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共建活動。讓學生深入社區、農村、工廠,進行實習、考察,調查研究。做好家校聯系,辦好家長學校,及時向家長宣傳課程改革的重要性。能與家長緊密聯系,接受群眾的監督,與家長共同商討教育好下一代的良策。許多家長能夠為了改善學校辦學環境,支持學校課改工作出力。形成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校園文化的建設,既包括軟體的、精神方面的內容,同時也含有硬體的、環境建設的因素。在深化課程改革的活動中,我們要力求突出濃厚的文化氛圍。校園是一塊凈土,在這里只有書聲,只有快樂。為此,我們要營造一種充滿生命氣息的文化,使學校成為師生舒展心靈、放飛想像的處所。使教師在充滿人情味校園文化中,懷著快樂的心情為學校工作,努力實現人生價值;學生能夠拓寬發展空間,胸懷遠大理想,讓師生用智慧啟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用自己的生命之光與被點燃的火種交相輝映,從而使校園成為師生不斷學習、交流和提高的場所。使師生時時處處都感受到知識殿堂的神聖,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