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教育理論基礎知識的目 錄
第一部分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2)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8)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18)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20)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22)
第四節 教育與文化(24)
第五節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27)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發展
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概述(32)
第二節 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36)
第三節 小學教育促進兒童發展的特殊任務(40)
第四節 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42)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46)
第二節 我國的教育目的(50)
第三節 我國小學教育目的及其培養目標(54)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概述(59)
第二節 我國現代學制的確立和發展(63)
第三節 義務教育制度與終身教育制度(65)
第六章 學生與教師
第一節 學 生(71)
第二節 教 師(75)
第三節 學生與教師的關系(82)
第七章 小學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88)
第二節 課程目標(92)
第三節 課程設計(94)
第四節 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99)
第五節 我國現行小學的課程(103)
第八章 小學教學
第一節 教學概述(110)
第二節 教學過程(113)
第三節 教學原則(118)
第四節 教學方法(122)
第五節 教學手段(127)
第六節 教學的組織形式(129)
第七節 教學評價(135)
第八節 教學模式(138)
第九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47)
第九章 德育 第一節 小學德育概述(160)
第二節 小學德育過程(164)
第三節 小學德育的原則、途徑與方法(167)
第四節 中外德育思想與理論(170)
第十章 班主任與班級
第一節 班主任工作(177)
第二節 班級管理(183)
第三節 班級活動(190)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和作用(196)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199)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與方法(201)
第二章 小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
第一節 小學生心理發展概述(208)
第二節 認知發展與教育(210)
第三節 社會性發展與教育(213)
第四節 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216)
第三章 學習理論
第一節 學習概述(224)
第二節 聯結學習理論(227)
第三節 認知學習理論(231)
第四節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35)
第五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237)
第四章 學習動機
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242)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246)
第三節 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249)
第五章 學習遷移
第一節 學習遷移概述(256)
第二節 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259)
第三節 學習遷移與教學(261)
第六章 知識的學習
第一節 知識學習概述(269)
第二節 知識的獲得(273)
第三節 知識的保持(277)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節 技能概述(286)
第二節 操作技能的形成(289)
第三節 心智技能的形成(293)
第八章 學習策略
第一節 學習策略概述(302)
第二節 典型的學習策略(303)
第三節 學習策略的訓練(309)
第九章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第一節 問題解決概述(316)
第二節 創造性及其培養(321)
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330)
第二節 小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徵(333)
第三節 態度與品德學習的一般過程與條件(336)
第四節 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338)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節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45)
第二節 心理評估(348)
第三節 心理輔導(350)
第十二章 教學測量與評價
第一節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意義和作用(358)
第二節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和技術(360)
第十三章 教學設計
第一節 設置教學目標(369)
第二節 組織教學過程(373)
第三節 選擇教學策略(378)
第十四章 課堂管理
第一節 課堂管理概述(386)
第二節 課堂群體的管理(388)
第三節 課堂紀律的管理(392)
第十五章 教師心理
第一節 教師的心理特徵與職業成就的關系(403)
第二節 專家型教師與新教師的比較研究(405)
第三節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408)
第四節 教師的心理健康(410)
❷ 小學教學技能和教育理論知識是什麼
一、關於文化科學方面。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進步突飛猛進、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數學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要求也同樣如此。因此,要適應現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備如下的文化科學素養。
1、要具有人本意識。新課程標准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健康的成長。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具有人本意識,不是把學生當作我們教學的對象,而是當成與自己平等的數學學習的夥伴,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尊重學生學習數學的差異性。
2、要具有數學專業知識與理論。必要的數學專業知識與理論是小學數學教師學科素養的基礎。教師對自己所教的數學知識應該懂得其來龍去脈,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
然。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掌握必要數學思想和方法。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游刃有餘,才能把學生教活,使學生的學習觸類旁通。
3、要具有語言藝術。現代數學觀認為「數學是一種語言」。數學符號、數學圖形、數學文字都是數學的語言。有學者認為,數學語言是世界唯一通用的語言。這就說明數學語言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和精準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能嚴謹的運用數學語言。不僅如此,還要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嚴謹規范地使用數學語言的習慣。除此以外,小學數
學教師還應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因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將直接影響著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
4、要具有的創造性。教師的教學工作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優劣,完全取決於教師的創造能力。如果一個數學教師只會拿著教材照本宣科,那這個教師就沒有創造性,這樣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
5、要具有較強的管理水平。數學的教與學組成一個系統。如果這個系統是有序的,其教學效率就高。反之,其教學效率就低。教師的管理水平就體現在對教與學這個系
統的調控,使之始終保持有序。要提高這種管理水平,教師就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控制論等方面的理論與知識的學習。
二、關於業務能力方面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要做一個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至少要具備以下專業技能。
1、鑽研教材的能力。「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有效的數學學習的素材。數學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師不能直白乾癟的將教材交給學生。而應該在深入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將教材和相關資源重組後再呈現給學生。因此,鑽研教材是小學數學教師必備的業務能力。
2、課堂組織的能力。這里所說的課堂組織能力並不是說教師要成為課堂的主宰,老師忽視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人的存在,將課堂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指老師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以及進行學習交流的能力,這是新課標的要求。
3、有效評價的能力。「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新課程標准強調評價的手段和方式要多樣化,要以過程評價為主,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以考試為單一評價手段的作法,探索並運用符合新課標評價理念的評價手段和方式。
4、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非常實用、有效的輔助手段,可以大大的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❸ 從一名小學老師的角度來論述什麼是知識什麼是課程對自己未來的小學教育教學有
從一名小學老師的角度來論述。知識就是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的最基本元素。
❹ 小學教育學哪些課程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等。
1、教育學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解決教育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教育學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它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2、心理學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
3、邏輯學
邏輯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指導人們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的學科.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原則性的一門極為重要的科學,純粹理念就是人類大腦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4、普通話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
5、教師口語
《教師口語》再版,說明"教師口語學"研究勢在必行,前景光明。要開好"教師口語"課,必須加強"教師口語學"研究,必須建立"教師口語學"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已成為近年來廣大口語教學研究工作者的共識。
❺ 小學教育學是什麼概念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及意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原則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目的性。教學活動永遠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目的進行的,教學原則要能夠指導教學工作,必須與國家所規定的教育教學目的一致,必須是有利於這些目的實現的。
同時,教學原則的概念還表明了教學原則的合規律性。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活動中的,需要通過人們的認識才幹獲得,而人們在認識規律時,並不總是能夠得到與之相符的結果,由人們提出的教學原則既可能是符合規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規律甚至完全與規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經過長期實踐證實確實能給予教學工作準確指導的原則,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學規律的。歷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無數的教學原則,而真正能夠保留下來的只是極少數。
一般地說,教學活動越是能夠符合教學原則,教學活動就越是輕易成功;反之,教學活動越是脫離教學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就越是可能失敗。但由於教學活動是在不斷發展的,並且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教學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學原則與之相適應,因而教學原則也處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之中。
二、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原則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殊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假如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稱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詳細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詳細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應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陌生難解的理論知識。
一般地說,直觀的詳細手段有以下三種。
1.實物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兒童生活中比較陌生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夠最為真實有效和充足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須的感性經驗。
2.模像直觀。模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仿,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實物直觀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由於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模像直觀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實物直觀的缺憾,特殊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模像直觀的范圍更加廣闊,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結構,都能夠藉助某種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觀相比,語言直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掙脫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為便利和最為經濟的。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徵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說,在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比較陌生,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是感性經驗,而教學的基本任務在於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留意指導,比如通過提問和解釋鼓勵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區分主次輕重,引導學生思索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
(二)啟發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足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有領導的認識」是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生是不可能自行達到社會對於他們的要求的,教師對於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優劣都負有主要責任。然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離開了這一點,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生態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緊張、活潑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鍛煉發展。因此,啟發應當選擇那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但又是他們通過自覺積極的思索能夠得到基本准確結果的問題來進行。簡朴的事實和記憶性的知識,即使順利地「啟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切合學生實際時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啟發才可能是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
3.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式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問和思索。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將自己當做人格上與之完全平等的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地調動起來。
(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置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系統的反映,並且樹立在小學生發展一般規律之上,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基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基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置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詳細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並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聽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於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四)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訓練、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於強化舊知識,也有助於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留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於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認識並且善於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詳細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製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並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海內若干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重、睡眠不足是相稱普遍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作業量偏多。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兒童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國家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和睡眠時間都有正式規定)。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小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於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學素養,及時掌握心理學的新進展。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教師准確理解和貫徹量力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了解學生發展的詳細特點。年齡特徵和發展階段主要是揭示個體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體現在小學生的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是極為多樣化的。教師要詳細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預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當地掌握教學難度。什麼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詳細標准,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詳細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掌握,這是教師勞動發明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索、不斷解決的問題。
(六)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小學開設的各門課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標選擇安排的,一般地說,在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證的,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作用必然是積極的和肯定的。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憑借科學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價值去直接、自動地發揮作用是不夠的,需要教育者引導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熏陶作用,對於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處於十分稚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總是會投射到教學活動中,假如教育者在這方面與課程所體現的方向存在差異,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這一原則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准確的方向。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要主動、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提高對是非、善惡、美醜的認識。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公民,教師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學,堅持和維護社會基本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不能用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隨意地影響學生。這是由教師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
3.實事求是。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學,不能穿鑿附會、生拉硬扯。那種「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違反這一原則的,從長遠看其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4.講究教學藝術。要善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任務的詳細特點,自然地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發明了寶貴經驗,廣大教師應當善於從中學習。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一原則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問題而提出的。
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書本學習的。這種狀況很輕易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其來源和去向脫節: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產生的,又不能夠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供和發明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使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會思想觀點、態度信念等的形成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意義。
在當前,貫徹這一原則還特殊應當強調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在二十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學生是在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帶有許多新的特點。教師對此要有足夠蘇醒和自覺的意識,而不能夠簡朴地以自己的經歷套用到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哪些知識在過去是生活常識,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完全陌生,哪些知識在過去是專業性很強的,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非常認識。與此相應,在教學中應當選擇什麼事例,應當設計哪些實踐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思索,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進行安排。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實際是相對理論而言的,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就降低到了兒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學校教育的優勢和意義。
2.留意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與課堂學習相比,聯系實際的實踐過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去嘗試和探索,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發展。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與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再次,應當留意
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小學生的行為自覺水平和反思水平還比較欠缺,不大善於分析、總結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的收獲,聯系實際輕易流於形式化。教師要加以引導,提供機會並提出要求,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示感受。特殊應當提出的是,總結收獲留意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能夠人為地拔高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八)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置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由於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中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徵,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興趣、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此因材施教要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的教學實踐就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如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他膽子大,敢作敢為,因此我要壓壓他」。朱熹總結孔子的教學經驗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國目前的小學教育普遍班級大,學生人數多,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毫無疑問,教師應當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地付諸實踐。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足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答應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詳細條件幫助他獲得最相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足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正如杜威所說,「假如從個人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假如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
❻ 小學教育專業考研可以考哪些科目
小學教育專業考研方向:
小學教育專業考研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該學科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正朝著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論綜合和不同學科教學論專門化研究的方向發展。
小學教育專業考研方向:教育學原理
教育學原理,原稱"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它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綜合性的研究成果。
(6)小學教育課程理論擴展閱讀:
考研科目:
1、政治一
2、英語二
3、專業課一教育基礎綜合333(總分150分)
4、教育學專碩專業課二(總分150分,專業課二有教育管理學,教育心理學,學科基礎等,根據自己報考的專業的不同,考試科目不同)。
❼ 請問小學教育教師招聘專業知識考哪些
小學教育招聘專業知識考試范圍與內容
教育專業知識主要考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規、新課程理論和教師道德修養等5個模塊的相關知識和應用能力。
(一)教育學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質
2.教育與社會發展
(1)教育的社會制約性(社會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科學技術、人口等對教育的影響)
社會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科學技術和人口對教育發展的影響和制約
(2)教育的社會功能(文化對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的反作用)
教育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當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與挑戰
現代化、全球化、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多元文化與教育變革
3.教育與人的發展
(1)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2)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其中教育制度、素質教育也需要看)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2)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3)當代中國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針
5.課程
(1)課程、課程類型及其特徵
(2)布盧姆、加涅的目標分類理論
(3)課程開發及其影響因素
6.教學
(1)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2)教學過程的本質和基本規律
(3)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及實施要求
(4)小學教學組織形式與課堂管理
(5)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6)教學評價的作用(即功能P156)、類型、原則(P158頁知識拓展)和方法(補充內容:觀察法、測驗法、調查法、自我評價法)
(7)教學模式的概念、國內外主要教學模式
7.德育
(1)德育及其意義
(2)品德發展的基本理論(教育心理學P428-430)
(3)小學德育目標和內容
(4)小學德育的基本原則、方法和途徑(中小學一樣)
8.班主任工作
(1)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和作用(中小學一樣,按照書上復習即可)
(2)小學班集體建設和班級管理(中小學一樣,按書上復習)
(3)小學班主任工作的原則(補充:學生主體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集體教育原則、民主公平原則、嚴慈相濟原則、以身作則原則)、方法(補充:說理教育、榜樣示範法、契約法、獎勵法、懲罰法)與藝術
(4)小學班級隊活動的策劃與組織、管理(中小學一樣P197頁)
(5)學校與課外教育活動、家庭聯系及協調
9.學生
(1)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年齡特徵 包含身體和心理,重點掌握心理方面P341)
(2)小學生認知發展、學習方式的特點與教育(認知發展主要指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記憶等方面P235頁心理學第二章認知發展與教育,重點看下小學生的認知各方面處於何種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做)
(3)小學生個體差異(認知差異、性格差異等)與教育(P351-353)
(4)特殊兒童的概念、類型及其特殊兒童的教育
補充:
1.特殊兒童:指與正常兒童在各方面有顯著差異的各類兒童。這些差異可表現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既包括發展上低於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於正常發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
2.類型:(1)需要了解的:智力超長兒童、智力落後兒童、特定認知或學習障礙
(2)重點掌握的:學習困難生(後進生)、與先進生(P197頁對後進生的教育和先進生的教育工作)★
10.教師
(1)小學教師的職業特點(中小學一樣)
(2)小教師專業要求、專業發展的階段(P86頁拓展知識)與途徑(P86)
(3)良好師生關系及其構建
(二)心理學
1.小學生認知發展
(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質、注意的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2)感知覺的概念、感知覺規律的應用、小學生觀察力的發展與培養(中學一樣按照書上記憶)
(3)記憶的概念、記憶品質、記憶過程、記憶規律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4)思維的概念、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及其培養
(5)想像的概念、小學生想像力的培養(P262-163按書上內容記憶)
(6)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P271思維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教育心理學部分P420)
2.小學生情緒、情感、意志
(1)情緒的概念、情緒的種類
(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種類
(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質
3.小學生個性發展
(1)需要、小學生的興趣及其培養(P308-309)
(2)智力的概念、智力理論(P312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智力發展的個別差異(P350)
(3)能力的概念、能力的類型、影響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能力的培養
(4)性格的概念、影響性格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4.學習與學習理論
(1)學習的概念、學習分類
(2)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3)學習動機的概念、學習動機分類、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學習動機激發與培養
(4)遷移的概念、遷移的種類、遷移與教學
(5)知識學習的類型、知識學習的過程、學習策略
(6)動作技能的概念、動作技能的形成階段、影響動作技能形成的因素(即動作技能的培訓要求P416屬於外部因素,內部因素:(1)個性:在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學生個性特徵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進行某種動作時,人的個性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也不同。(2)智力:關於智力和動作技能的.關系,心理學家的探討結果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日本心理學家松原把眾多的研究結果歸納為兩種情況第,當學習者的智力處於正常水平時,小肌肉動作技能的學習和智力之間有較低的正相關,智力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好;大肌肉動作技能的學習和智力之間幾乎沒有什麼相關;通過心理訓練所進行的動作技能的學習與智力之間相關不大。第二,當學習和智力之間是清晰的正相關,智力越低,學習進步越慢。(3)知識經驗與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技能,但技能的形成必須軍用知識,知識愈豐富,對克服技能學習的難點愈有幫助。但是只學習理論,不學習操作,很難形成任何動作技能。因為知識和運動分析器沒有建立起聯系。只模仿操作,不學習有關理論,其技能也不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理論可以加快動作技能的獲得,可以免去或減少動作技能形成過程中的錯誤。有心理學家曾對電器裝配工人進行過實驗研究。一組工人只是機械地、重復地學習技能,而對另一組工人則講解操作原理。結果發現,兩組工人最初的水平差不多,但後來第二組工人的績效遠遠超過第一組工人的績效。)
(7)心智技能的概念、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心智技能的培養
5.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標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主要途徑(P470)與方法(P471)
(補充: 原則:教育性原則、全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活動性原則、保密性原則)
(3)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4)教師的心理壓力與應對(P489-490)
(三)教育法律法規
1.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P534)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框架(試行)》(明尚教育網站)、《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明尚教育網站)、《安徽省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試行)》(明尚教育網站)等
2.教師權利和義務
(1)教師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國家有關教育法律法規所規范的教師教育行為
3.學生權利保護
(1)學生的法律地位、權利和義務
(2)未成年人保護與犯罪預防
(四)新課程理論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目標及基本理念
2.《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主要內容(網上有下載看一下即可)
3.課程標准、課程標準的基本框架
4.新課程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
5.課程資源(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6.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
(五)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1.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安徽省中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辦法(試行)》(2013年)
2.教師職業行為
(1)教師職業行為規范的要求和主要內容
(2)加強師德修養的途徑、方法
四、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1.考試形式:閉卷、筆試。
2.考試時間120分鍾,試卷分值120分。
3.主要題型:選擇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解析題、案例分析題等。
4.內容比例:學科專業知識約佔70﹪,運用專業知識能力約佔30﹪。
❽ 小學教育的論文選題有哪些
你要看一下你自己究竟研究的是哪一方面,您小學教育只是代表你的專業,要看你具體研究的哪一個專業方向,跟你所擅長的去確定題目,你也可以找你的老師去商量。
❾ 小學教育專業考研 可考哪些專業
1、高等教育學專業
高等教育學是在教育學專業的基礎上設立的,是培養從事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新學科專業。南昌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的研究方向有:地方高等教育研究、高校教學管理、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
本專業培養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意識、能從事高等教育領域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學生必須掌握高等教育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及其相應的技能與方法,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2、課程與教學論專業
課程與教學論是「教育學」領域的一個概念,屬於是「教育學」的二級學科。
目 前,一些部屬和省屬師范院校都招收「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少數學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下面有包含有「課程論」、「教學論」「學科教學論(語文教學論、數學教學論、物理教學論、化學教學論等三級學科)」。
3、教育心理學專業
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主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心理學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和心理測量的基本能力。
4、教育哲學
教育哲學是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基礎學科。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的一些根本問題進行哲學探討,以為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指導。具有概括性、規范性和批判性等特點。19 世紀末成為獨立學科。
5、教育社會學專業
教育社會學是以社會科學為原理,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與社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的學科,是教育科學的重要分支。
教育社會學是介於教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它和教育學都以教育作為研究對象,但二者又有區別。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及自身規律的一門科學。
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質、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社會學則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系統,研究它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並分析教育的社會過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等教育學專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與教學論專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心理學專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哲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社會學專業
❿ 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有哪些
1、主要課程
主要開設課程有:教育通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哲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課程與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法、小學英語教材與教學研究等。
2、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施素質教育能力的,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滿足基礎教育對小學教師的人才需求,在院、系辦學思想的指導下,積極實踐以人為本、整體教育、目標培養、實踐體驗的教育理念,構建2111人才培養模式。2111即可擔任小學語文、數學2門主課的教學,兼顧1門其它課程,指導1門活動課程,專長1門課的教學。
在構建課程結構體繫上堅持體現「三性一體」的特徵,三性指高等教育的共性、高師教育的特性、與小學教育專業的個性,一體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為一體。
在培養工作中堅持大學通識課、基礎專業課、學科專業課、公共選修課、活動課、社會實踐課六個課程平台以小學教育專業實踐和小學教育研究一線貫穿,並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綜合培養、學有專長的2111人才培養特色。
小學教育的作用
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為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
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因此,在小學階段,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發展智力,還要在學習上對他們進行嚴格的訓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思想品德上要有嚴格的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