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窗邊的小豆豆主要內容
主要寫了一個淘氣調皮的孩子——小豆豆,因為古怪的表現被學校開除,然後內來到了巴學園——個由許多巴士容組成的學校。在這里的學生都與小豆豆一樣淘氣,但是校長先生對待他們友好,教育他們許多道理,像他們的大朋友一樣。
巴學園的教育非常獨特,善於因材施教,有許多能培養人好的品行和品性的游戲。小豆豆在這里茁壯成長著,後來因為戰爭等其他原因。巴學園關閉了。
(1)小學校長教育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窗邊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徹子也就是小豆豆在成年後經常想起巴學園、小林校長對她的影響,在某一天晚上就總是在想這些,然後半夜她從床上跑下來。
她就忽然想起要寫一本關於巴學園,關於小林校長的書,於是在那個夜晚奮筆疾書,寫了滿滿幾頁三百格,寫成了《窗邊的小豆豆》的第一章《第一次來車站》。
「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校門,它是由兩株矮樹組成的,樹上還長著綠油油的葉子,用小豆豆的話就是「從地上長出來的校門呀」。「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教室,它們是一個個廢棄不用的電車車廂,是小豆豆的電車教室。
⑵ 我要找一篇作文
農村小學教育的希望--人性化教育
近年來,農村小學教育和城市小學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學設施。城裡小學高樓大廈,農村小學變化不大,雖有個別學校因危房改造等個別原因蓋起了教學樓,但教育教學設施仍和城裡的小學沒法比。農村小學自96年普九以來,教育教學設施一直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換和補充。
二是師資。城裡老師的待遇高於農村,受尊重的程度好於農村,在教師分配之初,教育行政部門就偏向城裡的小學,有能力的教師和有關系的教師留在了城裡。分配時,城裡小學教師的質量就比農村小學的好,數量上也比農村小學的多。分配之後,因為城裡老師佔有的教育資源比農村的優越,城裡老師的成長和進步比農村學校的當然就大。如此一來,城裡老師和鄉下老師的差別就越來越大,城裡小學的師資比農村小學的要好很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生源。城裡的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和素質普遍高於農村,城裡的學生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普遍高於農村。城裡鄉下的學生自然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最近幾年,農村一些先富起來的和先覺悟的人家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紛紛給孩子往城裡轉學。農村小學的生源問題,更成了大問題,不光生源不好,而且越來越少。城裡小學的班額越來越大,有的達到一個班80多人,農村小學的班額卻越來越小,有的一個班只還有10多個學生。一個學校,6個年級6個班,學生在100--200之間的學校在農村占很大的比例。
農村的孩子也是孩子,農村也需要好的教育,而眼下,政府又不可能把農村的每一處小學都建設成「實驗小學」,城市農村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沒法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思考農村小學教育的希望和出路的問題。
農村小學的客觀條件比城裡的差,農村小學的教育就一定比城裡小學的差嗎?很多悲觀的農村小學校長、教師和社會人士也許會默認這個結果,但我覺得未必。因為農村有農村的優勢,如果農村的小學教育不跟著城市跑,把眼睛放在農村這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之中,承認現實,然後立足現實,揚長避短(我們現在是取長補短),發揮農村小學教育的優勢,農村小學一定會有所作為,農村的孩子在農村一樣可以接受到優質的教育。
那麼,農村小學教育的優勢在哪裡呢?優勢就在生源少上。
農村小學一個班只有十幾或二十幾個人,從因此而得到的學雜費上看,這是農村小學的劣勢。
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育經歷了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現在提倡的是「人性化教育」。什麼是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是通過人文關懷,培養一個人獨特的發展,用「人」的方式去對待人、理解人、關懷人。人性化是教育的應然走向。人性化教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人性化教育尊重學生,呵護學生的內心世界。人性化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使學生成為獨立的價值主體。
實施人性化教育的關鍵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了解每一個學生,然後對學生因材施教。要想做到這一點,學生越少,越容易進行。反之,學生越多,進行人性化教育越困難。
如此看來,生源少,正是農村教育的優勢。實施人性化教育才是農村教育的希望和出路。
既然如此,為什麼沒有人這樣去做呢?農村教育為何還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呢?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理論和實踐脫節。對人性化教育的研究,理論家一味地研究理論,這些理論還沒有同實踐相結合,或者說,這些理論只在部分地區或學校同實踐結合了。
二、全社會對教育的偏見。為什麼讓孩子接受教育?應該讓孩子接受怎樣的教育?怎樣讓孩子接受教育?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在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之間還沒有真正得到解決。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目的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有些人雖然擺脫了,但又陷入「讓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為了將來有個好職業」等思想的圈套。全社會對教育都有些急功近利,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關注太多,直接後果就是使教育成了學生的負擔,學生越來越厭學。
三、農村小學校長和教師沒有得到專業引領。在農村工作的小學校長和教師長期工作在農村,看到了農村教育的弊端,但沒有及時得到專業引領,他們看不到改進的方法。時間長了,農村教師只好把教師僅僅當成職業來看待,不願改革。農村小學校長只好把校長當成「官」來看待,認為別人這樣當校長行,自己這樣當校長一定也行,不思進取,不顧及學生的感受,不想去適應教育的新形式。
在農村小學推行人性化教育勢在必行,現在缺少的是「先吃螃蟹的校長」。如果有人敢並且想先吃這個「大螃蟹」,應該如何去做呢?
一,要轉變教育觀念,確立人性化教育為學校的辦學方向。人性化教育,就是學生最需要的教育。學生需要什麼,學校和老師就給學生什麼。
二,要合理分配教師資源。班額小,學生少,配備的老師的數量就有限。以我們這里為例,一所200人以下的完小,一般配備9個老師。目前,大部分學校是這樣分配老師的,一年級二年級需要老師包班,也就是一個老師包一個班。三四五六年級安排四位老師教語文同時任班主任,三四年級的數學需要一個老師教,五年級的數學需要一個老師教,六年級的數學需要一個老師教。科學、思品、社會、音樂、美術、體育、英語要全部再分給三四五六的老師。僅從教師任課上看,目前的學校把語文數學兩學科當成了主科,老師們也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語文數學的學科教學上,至於其它學科,特別是小學生最感興趣的音樂、體育、美術形同虛設。連素質教育要求的開足開齊課程都達不到,學生習慣和興趣的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更不會被老師重視了,學生蛻化成了工具,不越學越厭學才怪。我認為一定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讓老師與學生交朋友,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然後注重語文數學以外的學科的教學。9個人可這樣安排,一個老師教音樂,一個老師教美術,一個老師教體育,剩下的6個老師分剩下的課,可採用一個老師任一二年級兩個班的語文兼一個班的班主任,一個老師任一二年級兩個班的數學兼另一個班的班主任,三四五六年級參照一個年級的做法分課。
三,課堂上實施小班化教學。農村小學是自然的小班,不用控制,在課堂教學上要實施小班化教學。小班人數少,老師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更好地進行個別化的教學。每個學生有更多被關注的機會。孩子每節課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師生、生生接觸就多。孩子得到的鍛煉就多,受到老師表揚和鼓勵也就多。可大大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而且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更好的備學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導、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體到人!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分成設計a、b、c三個層次符合學生不同的需要。
小班化教學的理論基礎(來自網上)
1、心理學理論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越受老師關注的條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馬利翁效應)。小班化教學由於班級學生數的減少,使得教師比較容易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
2、教育學理論基礎。「新基礎教育」(葉瀾教授主持)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創造性的轉換,逐漸完成個人精神世界對社會共有精神財富具有個性化和創生性的佔有,充分發揮人類創造的文化、科學對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教育價值;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系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系,這種關系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小班化教學使得學生的自主探索成為可能,也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成為可能。
四,做好配套改革,減輕教師的負擔。實施人性化的教育,要建立人性化的校園文化,要建立人性化的人際關系,要實施人性化的管理,學校要為教師著想,教師要為學生和家長著想。而這一切都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減輕老師和學生的負擔,讓老師以教為樂,讓學生以學為樂,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到學校中來。對教師來講,要改變現有的評價手段,引導教師改變現有的教育教學手段。比如備課,有人批判當前的老師寫了一輩子教案,但教育教學的能力一點都沒有提高。我認為不該為寫備課本浪費老師的時間。可以搞備課改革,怎麼改,備課本不使用表格式的,就用白紙,只要寫清每堂課教什麼,怎麼教,教後有何感想就行。
五,做好家校聯誼,取得家長和村裡的支持。實施人性化教育一定要得到學生、家長、社會的支持,因為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學校的事情,它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對小學生來講,特別是要有家長的理解、支持、配合。學校家庭社會分工合作,才能把孩子培養好。目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時候甚至出現相左的情景,這不好。作為學校要經常把家長請到學校來,讓家長為孩子的教育出謀劃策,畢竟,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何況,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當父母的素質也需要提高,誰來幫助他們,我認為學校有這個責任。
該在農村推行人性化教育是一回事,在農村扎扎實實地推行人性化教育是另一回事,如果推行,一定會碰到許許多多的想不到的事情,至於會碰到哪些事情,應如何解決,只有實踐了才知道。願致力於農村教育的有識之士做些研究和實踐,要記住:時不我待。
⑶ 適合小學生讀的經典名著有什麼
1、《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生活在黑暗和寂靜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和贊嘆。海倫.凱勒,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弱女子,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並且用畢生精力創建了多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謀求福利,成為了一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人物。
2、《小公主》一個十歲左右的女孩,富貴時不張狂,失意時不沮喪,對惡勢力不卑不亢,對弱小者心存憐憫。在她的心裡,沒有等級意識,沒有貧富之分。她用純潔的眸子打量世界,她用真誠的愛心善待別人。
3、《我要做好孩子》中的主人公金鈴是一個成績中等,但機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她為了做個讓爸爸媽媽和老師滿意的「好孩子」作出了種種努力,並為保留心中那份天真、純潔,向大人們作了許多「抗爭」。
4、《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她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為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彌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但也是必然。
5、《小王子》——二十世紀流傳最廣的童話,全球閱讀率僅次於《聖經》。問世六十多年來,已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小王子》是一部篇幅短小的童話,但裡面卻充滿了智慧的光芒。作者通過一位來自不同星球的小王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了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動的韻味。整部童話文字很乾凈,甚至純凈,形式很簡潔,甚至簡單。整部童話充滿著詩意的憂郁、淡淡的哀愁,讀起來讓人回味無窮。
6、《寶葫蘆的秘密》小學生王葆,好吃零食,又愛幻想,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一個像寶葫蘆一樣的寶貝,可以不費事不操心地獲得一切。一天,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他有了一個寶葫蘆,心裡想要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擺在他的眼前。什麼金魚、畫報、玩具……要什麼便有什麼。他和同學下象棋,想吃掉對方的某一隻棋子,那隻棋子會倏地飛進他的嘴裡。他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領,為班裡做一個起重機模型,這個模型即刻在教室里出現。
⑷ 曹文軒《草房子》主要內容
一、內容簡介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過對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銘心而又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的描寫,講述了五個孩子,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紙月和油麻地的老師蔣一輪、白雀關系的糾纏和孩子們苦痛的成長歷程。
六年中,桑桑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
在體驗死亡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裡。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
二、人物介紹
1、桑桑
桑桑是《草房子》這部小說貫穿始終的人物,他也是油麻地的見證人,很不幸,作家拿出了最大的苦難來考驗他——但也許這反而是一種幸運,因為考驗,桑桑才可能得到更多生命的領悟並成為本書的第一主角。
桑桑這個人物,以及他的成長經歷最能表現作者對情感、悲憫精神的詮釋。他推動了蔣一輪,與白雀愛的演繹;他對紙月關心並有著朦朧的感情;當眾人都排擠秦大奶奶時,他沒有。他是杜小康的競爭對手也是最懂他的人。他淘氣又善良,魯莽也細膩。
當他得了一種怪病而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作品的情感內蘊也隨之被推向高潮。他參與的每一個畫面都如此溫情脈脈和如此感人:他幫細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給一個飢渴的過路人;他甚至為羊為牛為鴿子為麻雀們做任何一件事情。
他背著妹妹去古城牆上看風景、唱古謠,盡顯可貴的兄長情;嚴肅的父親背著他,四處求醫,帶著他酣暢淋漓地打獵,重拾起曾遺失的父愛;紙月跟隨父親遠走他鄉,留給他的親手刺綉的紅蓮書包。
桑桑沒有死,這種團圓式的結局並沒有損壞精神上的崇高感,相反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敬重和眷戀,對世間真情的渴望與珍惜。
2、禿鶴
「禿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隨著日子的流逝,六年級的「禿鶴」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是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禿鶴為此做出了反常之舉:他用不上學來逃避同學異樣的眼光;用生薑擦頭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後長出頭發來,用戴帽子的方法企圖遮掩自己的禿頭。
當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時,他索性在「廣播操比賽」這樣的重大日子裡,把自己頭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導致全校的廣播操失控,而錯失了「第一」的榮譽,「就這樣,禿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
「禿頭」陸鶴堅守著人格的尊嚴,他在學校的文藝演出中活靈活現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3、杜小康
杜小康從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驕子」,突然之間經歷了家境的敗落,在被迫輟學後,隨父親遠走蘆盪養鴨,放鴨失敗後,他把五隻很大的、顏色青青的雙黃鴨蛋全部送給了桑桑。
這五隻鴨蛋,大概是他從大蘆盪帶回來的全部財富,而桑桑為了杜小康也把自己心愛的鴿子賣掉了,將錢統統給了杜小康幫助他渡過難關。
兩人之間的友誼純潔透明,真摯無私。杜小康在杜家山窮水盡遭到滅頂之災時,勇敢地站了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到最後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留給我們的是他成長中閃光的人格魅力。
4、細馬
細馬是一個領養來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感覺到了被別人排擠,無法適應新的生活。他選擇了逃避,拒絕和同學交談,選擇了與羊為伍,開始了放羊生活。當他能聽懂當地的方言時,他用笨拙的「罵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別人的「招惹」,以泄他對在教室里讀書孩子們的嫉妒。
在與邱二爺邱二媽的相處中,從最初的沖突排斥到最後與邱二媽相依為命,倔犟的細馬咽下委屈,當養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沒後在本可繼承的房產盪然無存之時,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擔,立志為媽媽造一座大房子,儼然成長為一個獨擋一面的男子漢形象。
3、作者
曹文軒
1、作品影響
曹文軒的經典長篇小說《草房子》自1997年面世之後,暢銷不衰。各個版本累計印次已接近300次,被翻譯為英文、法文、日文、韓文等。
《草房子》出版後曾榮獲「冰心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協第四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四屆國家圖書獎,並入選「百年百部中國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同樣引起轟動,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牛獎以及影評人獎,還有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等。
2、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出生於江蘇鹽城,中國兒童文學作家。197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1]。
1991年,推出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說《草房子》,並擔任改編電影編劇。1999年,出版小說《根鳥》。2005年,推出小說《青銅葵花》。
2016年4月4日,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同年8月20日,曹文軒在紐西蘭領取國際安徒生獎,這也是中國作家首次獲此殊榮。 2017年3月31日,獲得2016-2017「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7年12月,憑借特殊文體長篇小說《蜻蜓眼》獲得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
⑸ 袁隆平主要事跡。
袁隆平是我們家喻戶曉的「大明星」,雜交水稻專家,其以90歲高齡自稱為「90後」。
海水稻項目
袁隆平一生的榮譽滿滿,其也有很多傳奇故事袁隆平團隊在阿聯酋挑戰人類糧食歷史的奇跡,2017年在迪拜沙漠地區開展試種海水稻,並且測產成功,這是人類史上的第一次。
迪拜發展海水稻技術,不僅能夠養活當地100萬人,同時也可以拉動「一帶一路」經濟投資,至少帶來1000億以上的投資收益。這就是袁隆平團隊傳奇的地方。
袁隆平還有一個很傳奇的地方,那就是他和英國女王一樣,全世界上唯一開車可以不用考駕照的。
袁隆平爺爺為了雜交水稻奉獻一生,祝願他健康長壽,開開心心,實現禾下乘涼的願望。
⑹ 對教育政策法規的認識
聽了《教育政策法規》這一課程的專題報告,我了解了各種各樣相關的法律知識,增強了法規意識,更更新了教育觀念,樹立了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學生觀,還深刻體會到師德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忠誠,決定了教師執著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就是一部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終生受益的。
通過學習《教師法》,我知道了教師必須履行的義務:遵守法律、職業道德;為人師表;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國家的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對學生進行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文化、科學領域教育;組織和帶領學生開展有意的社會活動;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等等內容。
在學習了《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後,我更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該履行的義務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在工作中,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不威脅、責難家長,處處「身正為范」。對於後進生,不拔苗助長,不諷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成學生成長成才做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發的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糾紛與日俱增,學生家長因學生在校期間受傷致殘甚至死亡向學校索賠的金額不斷攀升。因此,《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方法》適時出台,明確了學校對學生承擔的責任性質是教育、管理、保護責任,確立認定學校承擔責任的劃分原則是過錯責任,這對老師日常管理學生的工作中也提到了細致的要求,顯示出了老師的責任與義務。
學生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但每一棵都有其不同的特質。在教學中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澆灌。在教學組織中要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調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熱愛學習。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並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作為教師,知法是重要的權利義務,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守法是重要的師德內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課。作為教書育人的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我們,只有學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培養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的人。
教育政策法規學習心得體會2
對教育政策法規的認識,大多數人會標簽為枯燥、條條框框。但在許老師的圖文並進,案例視頻下,我們對新教師的職業標尺有了明白的認識:從獨角獸的公平正義講到了為什麼要為教師職業樹立職業標尺;從范跑跑講到了生命健康權的選擇;從笛卡爾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和萬偉老師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講到了教育既要有教法和學法,也要有自己的認識和思考;從中信高級工商學校高振東校長講到了要關注學生的整體生命成長;從懲戒和懲罰的區別講到了管理學生要適當、有目的、能斟酌利弊。
無規矩不成方圓,政策法規是國家發展的標尺,同樣,教育政策法規更是教育發展的標桿。俗話說「教師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受到很多社會道德的約束,但是,對一個新教師來說,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案例中教師的一些自以為合理的「措施」,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比如讓搗亂的學生坐在廁所門口,這像是在懲戒他,但坐廁所門口和不搗亂這兩者之間並無科學關聯,卻可能讓當事的孩子受到同學的嘲諷,旁觀的'學生學會了「看笑話」。這個案例像一面鏡子,讓我反思該如何更有效地運用懲戒權。
在許老師的影響下,當天晚上,我就看了電影《地球上的星星》,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名患有閱讀障礙的小男孩,在經歷了學習的挫折,老師的責罵,家長的不理解下,被迫轉學。在新學校新美術老師尼克的細心幫助下,重新拾起自信的故事,故事的美好在於「世界從來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教師,擁有這樣的一雙眼睛,應該是必須的。但是,怎麼做到呢?
尤其當面對每個班八九十個學生,如何用適合每個人的方法教育他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教育是不允許悲觀思想的,智慧的老師會努力挪開教育路上的絆腳石。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不一樣的老師看到的學生,也會是不一樣的。
我是一名新教師,渴望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
⑺ 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的故事:
1、攆出學校:
1855年,他開始上學,那所學校只有一個班級,校長和老師都是恩格爾先生。因為愛迪生有刨根問底的天性,在上課時經常經常問老師問題一些另類的問題,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就被老師以「低能兒」的名義攆出學校。
2、亦師亦母:
因為母親南希當時是一家女子學校的教師,是一個富有教育經驗的人,她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兒」,因此南希自己教授愛迪生。據南希平日留心地觀察,愛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兒」,而且時常顯出才華。
南希經常讓愛迪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有一次講到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時,南希讓愛迪生到自己家旁邊的高塔上嘗試,愛迪生拿了兩個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並同時從高塔上拋下,結果兩球同時落地,愛迪生覺得很神奇並興奮地告訴母親實驗結果,這次實驗也銘刻在愛迪生腦海里。
3、閱讀書籍:
由於母親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愛迪生認識到書的重要性。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並過目不忘。
愛迪生在母親的指導下閱讀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莎士比亞、狄更斯的著作和許多重要的歷史書籍,如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大衛·休謨的《英國史》,他還讀過托馬斯·潘恩的一些著作,愛迪生被書中洋溢的真知灼見所吸引,並一直影響他的一生。
4、研究化學:
1857年,愛迪生開始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書做實驗,並且經常搞得事故頻繁。
1859年,愛迪生為了有足夠的錢購買化學葯品和實驗設備,他開始找工作賺錢,經過一番努力他找到了在火車上售報的工作,每天輾轉於休倫港和底特律之間,他一邊賣報還一邊捎帶著水果、蔬菜生意,但只要一有空他就會去圖書館看書。
1861年,愛迪生用賣報掙來的錢買了一架舊印刷機,開始出版自己主編的周刊《先驅報》,創刊號是在列車上印刷的,他既是社長、記者、發行人,同時也是印刷工人和報童。在愛迪生工作的火車上有一間休息室由於空氣不流通,所以沒人去那休息成了空房間。
因為愛迪生天天都在火車上奔波,每天很晚才回家,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愛迪生認為如果把那間休息室改為實驗室的話,在返回休倫港的途中,就可以做實驗了,在徵得列車長的同意後,那間無人的休息室便成為了愛迪生的實驗室。
雖然做實驗方便了很多,但意外也時常發生,有一次他的實驗室中的化學物品突然著火,造成了損失,列車長一氣之下把他的實驗器材被扔出車外。
5、第一項專利:
1868年底,愛迪生以報務員的身份來到了波士頓,同年他獲得了第一項發明專利權,這是一台自動記錄投票數的裝置,也就是「投票計數器」。
愛迪生認為這台裝置會加快國會的工作並且會受到歡迎,但是一位國會議員告訴他有的時候慢慢地投票也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因此愛迪生決定再也不創造人們不需要的發明。
⑻ 《愛的教育》講了哪些人和哪些事
寬容隨和的老師波巴尼——勞累過度病倒了,在病床上還不忘叮囑鼓舞恩利科學習算術。
高尚的同學卡羅納——代課老師來了,大家看他好欺負,就亂成一團,卡羅納毅然站出來,憤怒地維持課堂秩序,贏得了代課老師的感激。三四個同學欺負母親是賣菜的,一隻胳膊殘廢的科羅西,模仿他的殘臂掛在脖頸上,學他母親買菜時的樣子,氣得科羅西擲墨水瓶,一下子扔到了老師的身上,卡羅納替科羅西承認,老師贊揚了卡羅納,批評了肇事者,在卡羅納的說服下,老師也寬容了肇事者。
有人欺負瘦弱的小駝背奈利,卡羅納把欺負者打的轉了三個圈,從此便保護奈利,奈利的母親聽說之後,親自來到學校感謝他。
「小商人」卡洛斐——
卡洛斐打雪仗時不小心用雪球砸碎了玻璃,傷了一位老人的眼睛,卡羅納鼓勵他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卡洛斐去看望受傷的老人,老人原諒了他,卡洛斐交出自己最心愛的郵集以答謝老人的寬容。老人又還回了郵集,還添了兩張瓜地馬拉的郵票,這正是卡洛斐苦苦尋找的,他都快高興得要發瘋了。
優秀的班長代洛西——
代洛西學習好,品德也好,年紀十二歲,是個富商之子。班裡沒有一個敵得過代洛西的人。他什麼都好,無論算術、作文、圖畫,總是他第一。他一學即會,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凡事不費什麼力氣。學問在他好像游戲一般。
瓦梯尼嫉妒代洛西徵文比賽得了第一,寫了張紙條誣陷他「我並不羨慕那些因為老師偏心而得一等獎的人」,旁邊幾位學生取笑瓦梯尼,給他畫了個塗有黑蛇的紙獎章,代洛西要過去把它撕掉了,瓦梯尼揉爛了紙條吃掉了,從此不在嫉妒代洛西。
惡毒無情的弗朗蒂——
老師讓弗朗蒂抄課文,他卻點燃了一隻爆竹,氣憤的老師把它趕出了教室。
弗朗蒂的母親趕來苦苦央求校長讓弗朗蒂返校,校長動心了,而弗朗蒂卻在那裡發笑。
恩利科和父親在大街上見到了人們用擔架抬著一個從五樓摔下來的泥瓦匠,而諾貝斯和弗朗蒂卻在那裡發笑,遭到了一個大鬍子的唾罵。
弗朗蒂用石子打碎了玻璃卻不承認,斯代地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告發了弗朗蒂,弗朗蒂被開除了,忌恨斯代地,就趁他去女校接妹妹的時候截道打他,甚至還拿出了刀子,斯代地為保護自己的妹妹,勇敢的同他打起來,終於打贏了。弗朗蒂被送進了兒童教養院。
⑼ 聽完講座後的心得和感悟怎麼寫
寫作方法
1、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3、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一般事件的材料有主次之分,能體現文章中心的材料是主要材料,這部分要詳寫,次要內容可略寫或不寫,主次分明,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4、要把事情寫具體。能不能把事情寫具體,那就看你是不是善於把事情一層層展開記敘,即把事情分為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寫出事情的發展變化。這樣,文章的內容才會具體、生動。
例文:
這個周四的下午在學校聽了家庭教育講座,是本市的中英文學校的校長彭文明校長主講的。本次講座是的主題是《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首先彭校長通過幾個小故事講了習慣的重要性,其中講了一個宇航員加加林的故事,十幾個宇航員一起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
進艙門時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就是這樣一個動作讓設計師非常感動,加加林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這個故事讓我們了解了成功就是從好習慣開始。還講了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段名言:「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反射行為,行為的習慣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
哪裡有習慣,哪裡就有神經系統在工作。烏申斯基認為,經過教育,經過培養,人是可以形成新的習慣,新的反射的,人是可以把握自己命運的。彭校長還講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共處,要學會四會首先就是要培養好習慣。
接著彭校長講了習慣培養的重點一、做人的習慣,二、做事的習慣,三、學習的習慣,四、交往的習慣,並根據這四大點列舉了36種具體的習慣。強調了我們家長們在生活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好習慣和哪些不良的習慣。
感謝學校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么好的教育講座,通過這個講座讓我更加了解了要教育好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也學習到很多培養好習慣的方法。記得巴金先生曾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讓我們一起從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