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為什麼要對小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為什麼要對小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發布時間:2020-12-06 04:10:36

① 對犯錯的小學生,愛心教育更有效還是懲罰教育更有效

肯定是用愛的教育效果更好,但是愛不代表一味縱容,對於一些比較皮實的孩子,管教也是需要的,愛和管教不沖突,在愛中進行管教,不帶情緒,對事不對人。

② 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心能力

愛心是美麗的心靈之花。培養孩子具有愛心,是培養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礎。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一位兒童教育家也說過:「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在當前尤為重視學校德育教育、提高小學生素質的今天,要加強對他們進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養小學生的愛心,讓愛在孩子的心靈生根發芽,讓愛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顯得非常重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一、 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愛心 培養學生的愛心,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愛心比培養學生的成績更重要. 對於教師來說,重要的不是評價孩子的愛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愛心,從而放大並培養孩子的愛心。因為培養學生的愛心是我們的責任!事實上,愛他人,獻愛心往往只需舉手之勞。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在教室樓道里,主動幫老師抱作業本;主動關心生病或有困難的同學;或在路上熱情耐心的回答一位外地人的問路等。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主動去幫助別人,自己會感到幸福,也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在班上召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獻愛心活動,其中有一個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同學捐了1元錢,同學中有人嘲笑他捐的少。我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捐獻不在於數目的多少,而是一份愛心。我們國家十三億人口,如果每人一元就是十三億元,可以給災區人民解決好多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挖掘可以進行愛心教育的材料,並要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此外,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組織一些活動,如給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電話問候、親自看望等方式對他們進行關愛教育等,使學生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有新同學轉入,請同學幫助照顧;幫助比自己小的同學;在班級和走廊的窗檯上擺滿花盆,讓學生主動幫助教師澆花、除草,讓學生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在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逐漸萌發愛心,體驗奉獻愛心帶來的快樂,學會關心別人。
二、 在教學中培養孩子的愛心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陣地,也是進行愛心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靈活地滲透愛心教育。充分挖掘學科教材中蘊含的愛心教育因素。比如,在教學《七顆鑽石》時,我是這樣做的:這篇文章講的是在一次全球性的乾旱中,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許多動物和人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給生命垂危的母親找水。她由於飢渴和勞累而昏倒在路邊。她醒來的時候水罐里裝滿了水。她沒有喝一口,而是趕回家救媽媽。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她遇到生命垂危的小狗,她用一部分水救了小狗,小狗變得歡喜起來。回到家,媽媽並沒有喝水,而是把水留給了女兒,正當小姑娘准備喝水的時候來了一個過路人討水,小姑娘毫不猶豫得把水給了路人,這時候從水罐里跳出七顆鑽石,湧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水??故事很有教育意義。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小姑娘的無私的愛和博大的胸懷。教師抓住此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愛父母、愛動物、愛弱者的教育。並通過本文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即使你身無分文,只要你擁有一顆愛心,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筆者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孩子們進行愛心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愛心
培養學生有愛心,要時時圍繞德育活動中的「心中有他人」的教育目標,在不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愛心,運用各種教育渠道。例如:新學期開始班級都會轉來新學生,我就趁此時機運用班級已有的班級氛圍和良好的同學間關系培養學生的愛心,具體做法是:組織歡迎新同學的聯歡會,首先大家鼓掌歡迎新同學,接著表演文藝節目,然後可請新同學到前面介紹一下自己。教師接著問:「新同學剛來,對班級、對學校都不熟悉,誰願意來幫助他們呢?」這樣在同學們的不同回答中思想有了升華,課後同學們就能主動帶他們參觀校園,有的領他們認識老師辦公室,有的幫他們認識同學;有的和他們一起做游戲??這樣,一次迎新活動,就可激起同學們愛心、幫助新同學的思想感情,新來的同學也感到新集體的溫暖,更重要的從活動中培養了同學們的愛心。另外,充分利用每周的班會課,教師有意識地選擇能培養學生愛心的主題來進行,如「我幫媽媽做家務」、「我愛爸爸、
媽媽」等等,這樣使對學生有愛心的教育有目的進行,潤物無聲、潛移默化。
四、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愛心
盧勤老師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你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請你在家庭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具有比較密切的情感聯系,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現在的家長普遍更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而忽視對幼兒進行關愛的培養。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虧,受人欺,對孩子消極引導,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長自身缺乏同情心,給孩子負面影響;又有部分家長只知道給孩子愛,而不教孩子如何去關心和幫助別人。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數孩子在關愛方面表現較差。因此,教師要強化指導,並定期召開家長會,請家長共同參與,做好家長宣傳工作,轉變家長觀念,引起家長高度重視,使他們認識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同時要注意隨時利用身邊的小事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家長認識到,只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開發是不行的,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社會性教育,使他們從小善良,對人關心、體貼。這樣不僅能使孩子終身受益,而且有助於家庭生活幸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更好的和家長溝通和教育家長,筆者鼓勵孩子抓住節假日的機會主動關愛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主動向家長問好,如三·八節、母親節懂得為媽媽送上自己的小禮物等來表達自己的愛心,重陽節為爺爺、奶奶做一件好事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同時也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愛心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還間接地改善了教師和家長的關系,使他們成為培養孩子愛心的可靠的同盟軍。
總之,培養孩子的愛心應在生活中、教學中、活動中、家庭中多為孩子創造奉獻愛心的機會,並注重影響孩子成長的各方面的因素,持之以恆,讓愛在孩子心田發芽,茁壯成長,為他們將來成為有愛心的社會成員打下堅實的基礎。

③ 如何對幼兒進行愛心教育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都抱怨自己對孩子疼愛有加,而孩子卻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父母、關愛他人。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並不是孩子生來就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父母對孩子的溺愛、不注意教育方式等,把孩子的愛心在不經意間給剝奪了。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富裕的環境中,根本體會不到他人的貧困、不幸。在家裡,孩子享受很多「特權」和「優惠」,大人總是不知不覺地讓著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把孩子帶到艱苦的農村,讓他接受磨煉教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讓他們養小動物是最能讓他有愛心的,小魚、小雞、小鴨,不貴也不麻煩,還是孩子們的最愛! 愛心需要一個慢慢培養的過程。在家庭教育中,要善於發現孩子們身上點點滴滴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家長要從點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尊敬長輩、同情弱者等,這些都是愛心的表現,對孩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帶來好處。但是現在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還存在誤區,只看重孩子的成績,以為孩子有好的成績,就有好的將來。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事業有成的老闆和妻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好飯菜要獨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幫穿、脫;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對父母卻從不關心,就連父母生病了也不聞不問。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最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自私自利」「自我中心」是愛心的大敵,但它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渴、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假如只管耕耘不問收獲,那麼這種父母之愛,就很容易變成一種對孩子的私愛、溺愛。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繫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下面就問題談談自己膚淺的看法。
第一,愛心要從小抓起。父母要經常愛撫孩子,對孩子微笑,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這是孩子萌生愛心的起點。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夥伴,陪孩子游戲、聊天、學習,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為孩子奉獻愛心打下基礎。 第二,愛心要榜樣示範。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愛心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孩子。孩子時時刻刻把父母作為自己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身教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父母平時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等,讓孩子覺著父母是富有愛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里來吧。」鄰居老人生病,家長帶著孩子去探望問候,幫老人做事。新聞報道有人缺錢做手術,生命垂危,家長帶孩子去捐款,獻上一份愛心……經常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他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 第三,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所謂移情能力是指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讓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的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長啟發孩子:「想想你摔倒時,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難受,快去扶起他,幫他擦擦臉。」某地發生災情家長可引導孩子:「那裡的小朋友沒有飯吃,很餓,沒有衣服穿,凍極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裡,會怎麼樣?我們去捐點衣服、食品送給在區的人吧!」 第四,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許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愛孩子,卻忽略了給孩子提供奉獻愛心的機會。其實施愛與接受愛是相互的,如果讓孩子只是接受愛,漸漸地,他們就喪失了施愛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並且覺得父母關心他是理所當然的。有的父母以為給孩子多點關心和疼愛,等他長大了,他就會孝敬父母,疼愛父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你沒有給孩子學習關愛的機會,他們怎麼會關愛父母呢?還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學習好了,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於是什麼事都為孩子著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習慣、品質、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成才更重要,並且這些都需要在生活、學習中培養的,不會一蹴而就。持之以恆的培養才會使愛的種子在孩子心裡紮下了根,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第五,保護好孩子的愛心。有時候父母由於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愛心視而不見,或訓斥一番,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之中。比如有個小女孩為剛下班的媽媽倒了一杯茶,媽媽卻著急地說:「去去去,快去寫作業,誰用你倒茶」。再如有個小孩蹲在地上幫一隻受傷的小雞包紮,小孩的媽媽生氣地說:「誰讓你摸它了,小雞多臟呀!」孩子的愛心就這樣被父母剝奪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在不經意間傷害或剝奪孩子的愛心。盧勤老師說:「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你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請你在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吧。涓涓之水,匯成江海,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 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家長平時注意對孩子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在平時生活中關注孩子,培養孩子的愛心,那仁慈博大的愛心,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並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我們的每個孩子都有一顆仁愛之心,愛父母,愛朋友,愛老師,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我們每個人未來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詳。

④ 家長應如何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

由於家長和幼兒之間具有比較密切的情感聯系,家長又是幼兒認同、模仿的主要對象,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在他們的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培養孩子同情心、愛心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所做的「幼兒同情心、愛心缺乏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表明,家庭教育的影響佔有很大比例,其中突出表現在:家長普遍更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而忽視同情心、愛心的培養;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虧,受人欺負而對孩子進行消極引導,等等。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一、家長的觀念,引起家長對同情心、愛心培養的高度重視每到周末,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到處奔波學習藝術技能,這反映了家長過渡重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而恰恰忽視了培養孩子對人的良好的情感、態度的行為。為了能讓家長從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轉變為重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上,我們首先請專家座談,闡述了愛心培養對孩子一生的重要影響,分析當今孩子在同情心、愛心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孩子日後的重大危害,並引導家長們進行討論。通過講座和研討,家長們認識到,只重視知識教育和智力開發是不行的,要對孩子進行良好的社會性教育,使他們從小養成善良、對人關心、體貼的好習慣,

⑤ 求幾條小學生愛心教育的格言或警句

伸出愛心之手——愛心溫暖希望。

撒向人間都是愛.

苦不能苦未來棟梁,
窮不能窮社會希望!

感動中國,從葵花開始;
收獲希望,用愛心導航;
扶手互助,點滴堆積,我們共同為祖國的花朵鑄造希望!

也許我們個人的幫助是有限的,但不要忘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真理,相信通過我們的奔走相告,通過我們的一傳十,十傳百,會有更多朋友加入到這個愛心隊伍當中,至少,你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奉獻出你的這一份愛心!

水滴再微也能折射太陽的光輝,愛心雖小卻能改變世界的走向。

愛,在你我間傳遞
心,在溫暖中融化!

愛心是一股清流,滌盪著世間的塵埃;愛心是一片陽光,掃除著人們心底的陰霾,伸出您的友愛之手,獻出您的關愛之情。

雨中送傘、雪中送炭、奉獻愛心,增進團結、體現中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體現自我價值。

這些可以嗎?望採納!!!

⑥ 愛心教育和體罰教育哪個更有效為什麼

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中國的傳統。
但我建議你把辯題改成「懲罰比愛的教育更有效」,畢竟現在不提倡體罰,犯法的
懲罰嘛,確實有比愛更立竿見影的效果,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韓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學校可以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實施體罰。但是,體罰有嚴格的執行程序,學生可以申請用為學校做好事的方式來代替體罰、彌補過錯。雖然世界上反對的聲音不少,但是韓國依然根據自己民族的特點確定了體罰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覺得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適度的懲罰,包括適度的體罰,對未成年人而言,有一個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價值:樹立他們的規則意識。

我們知道,人的本性中有惡的一面,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抑惡揚善,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且,讓他們知道,做了不該做的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樣,懲罰的誡懼效應,使得當事者明白了這個社會有一種規則必須遵守,否則就要付出代價。這種規則意識會使他們終身受益,使社會受益。我想,韓國教育體罰的積極意義也正在於此。

這就像教育小孩子時,家長告誡孩子的叨嘮是最不受孩子歡迎的。我想,不妨讓他吃點小虧,比叨嘮有效得多。當我們告訴孩子燭火燙人時,他常常是要試一試的,我們不是厲聲斥責,就是趕緊將他拉走。可是,常常在我們不在場、不注意時,孩子被燙傷了,可能是很嚴重的燙傷。於是,我想,不如在他試圖摸燭火時,先告訴他燙人,摸不得,如果他非要摸,就讓他試一下,當然,家長的責任是注意盡量減少傷害。這一次疼痛的經歷一定會讓他銘記終身的,一同銘記的還有一個觀念——不聽父母的告誡是要吃虧的!初看起來,父母好像是狠心的,可是這個狠心是為了孩子有正確處世觀念,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老師的懲罰,包括體罰,就像燭火,只不過盡量減少傷害的責任要由老師來把握。而我們的現實是,法律的一概禁止使得老師沒有了燭火,因而只能變家長的叨嘮為教師的叨嘮。因而有人戲稱,老師要具有《大話西遊》中唐僧的說功,要能說得學生五體投地、不得不服!玩笑中自有苦澀的味道。

這年頭一個比一個叛逆心強,你所謂的「愛的教育」很可以被他們理解成大話西遊里的那個唐僧婆婆媽媽嬤嬤唧唧。

我們東北有句俗話「小樹不修不直流,人不修理根啾啾」也就是這個道理了,俗語往往比名言更能反映問題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那屬於政治范疇.他在教育上的准則是有教無類而非愛的教育.同為儒家的荀子有這樣的著名言論,即人之初性本惡.不錯,愛的教育的確可以使人由惡轉為善,但與體罰相比其效果顯然是略遜一籌的.
也許有人會說,體罰有可能激起學生更大的反叛心理,一定程度上會使他們走向更惡的一面.但是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掌握適度原則.
CCTV曾經播過一期節目,說的是一個工作室通過一系列活動教育某些網癮少年.在那裡定期舉行遠足等活動----這可不是春遊那種不疼不癢的遠足,而是十足的急行軍式的風格.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適度體罰.中途休息時記者對一些參與者進行了采訪,從采訪中我沒有看到他們絲毫的叛逆情緒,我看到的只有服從和堅持.另外說明一點,那些學生都是家長和老師勸說無效後才被送到工作室接受教育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體罰比愛的教育更有效.

懲罰教育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懲罰教育運用得適當,它可以維護學校的紀律和規章制度,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缺點。
我方認為懲罰教育比愛的教育更有效,因為現在的說服教育不是萬能的,沒有懲罰教育怎麼得了!國家不是辦了那麼多監獄用來懲罰犯罪的犯人嗎?如果說服教育那麼管用,這還用得著監獄嗎?再說,國家那麼強大的宣傳教育機器都不管用,為什麼要單單要求學校,要求老師不能用懲罰教育,而又要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呢?
我們現在應該知道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總希望自己超越別人,當他們遭受失敗或遭到懲罰時,就會從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中警醒自己,喚起自我意識,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奮發向上。
對於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說理教育是不奏效的,對於他們的錯誤行為如果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無疑是對他們的放縱,其結果是使其越來越任性而難於管束,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在教育中,當孩子犯錯時,運用一定的懲罰是必要的。再加上所謂懲罰並不等於體罰。懲罰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體罰只是一種很原始的教育方法。
現在的孩子已經知道你的寬宏大量,他不會當你是在教育他,而只會認為你是在嘮叨,這時你的苦口婆心是沒有用了,而他會越來越任性,還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方堅持認為,懲罰教育比愛的教育更有效。

我認為在尊重人格的原則上進行適當的懲罰對學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錯受到社會輿論刑法等處罰,小孩犯錯也就當受處罰!讓他知道犯錯的機率要降低最低,才能快活地生活著。
對一些任性的孩子,光靠說服教育是很奏效的,而如果對於他們的錯誤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無疑是對他們的放縱。其結果是使其越來越任性而難以管束,所以為孩子的將來,在教育中當孩子犯錯時,運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懲罰是完全必要的。
我們都經歷過兒童的時代,那時的你不一定沒犯過錯誤吧?但都會在父親的大巴手下屈服,然後再讓母親為你擦去傷痛的淚水,那時的你心裡就會唱講,「世上只有媽媽好」而攜刻下父親給你的疼痛。不明白,不明白為什麼會這么痛,可是後來你會明白,你很幸運地生活在:「慈母嚴父」的家庭,而不至於成為一個敗家子。
正如我國在倡導以德治國的同時,更迫切的是完善法律體系,對於成人來說都有抵擋不了的誘惑,我們又憑什麼能讓自製力差的同學學好,那你不能只掛在口頭上。

觀點一:適度的懲罰具有喚醒作用,懲罰能使錯誤的孩子認識錯誤,並為自己的過失負責任
觀點二:懲罰具有警示作用,一個班級一個群體中的一個學生犯了錯誤,教師給予他恰如其分的懲罰,會使其餘同學受到教育輻射從而懲前毖後。
觀點三:「懲罰具有激勵作用,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總希望自己超越別人,當他們遭受失敗受到懲罰時,就會從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中警醒自責,喚起自我意識,引發危機感和焦慮,從而吸取經驗教訓,奮發向上。
並且再補充幾點:
1、懲罰是以理解善待學生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懲罰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長知識為目的。
2、在學生犯錯後,要透過錯誤的言行,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妥善引導,讓閃光點得到發揚。

⑦ 如何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轉)

那麼,美國人是怎樣對孩子進行這種愛心教育的呢? 在幼兒園里,阿姨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保持周圍的環境干凈整潔,會教育他們:在地上看到一片糖紙、一個果皮,揀起來,扔到垃圾箱;或者引導他們去做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告訴他們,這樣做了,可以為其他小朋友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上了小學後,孩子們就開始接受公民教育。 這時,孩子們除了課堂聽講外,還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老師引導他們在參加社區活動中,幫助別人,做有益的事情。在實踐中,學生們體會到做為一個美國公民應該有哪些義務和權利,應該怎麼樣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同時,老師還組織學生進行有關愛心問題的討論。 談論的問題常常有這樣一些內容: a.我的存在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什麼? b.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C.我能給別人做些什麼? 在談論中,熱心公益,愛護環境,尊重別人,自我尊重,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等的想法和表現,都會作為公民的美德,而受到老師的表揚、支持和鼓勵;相反,對周圍的一切不聞不問,對他人的困難漠不關心,這樣的態度都會被視為不道德的。 從小學到中學,美國孩子有一個課外成績單。這就是「服務精神」的記錄。這個成績單主要有這樣一些內容: a.參加社區志願者活動。 b.幫助照顧養老院老人。 c. 為殘疾人做的事情。 d.為保護環境出力。 e.其他助人為樂。 其中,美國孩子特別被鼓勵個人發揮作用,比如,某一次活動的組織者,或者在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常常受到特別的嘉獎,成績單上往往有記錄。 在美國,孩子們的這些助人為樂的行為不是隱名埋姓,而被—一記錄在案,成為每個學生的道德光榮,這也是以後升學考查的一項內容。在選擇學生時,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他們之中的課外「服務精神」成績單。 2.愛心缺乏症的治療 盡管美國父母重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但是,由於美國社會的利己性,還是有許多孩子患上了「愛心缺乏症」。兒童心理學家總結「愛心缺乏症」 的症狀是: a.與人打招呼總是「喂、喂、喂」地叫。 b.對師長動輒威脅、要挾,在任何時候都是強調自我。 C.對同學的困難漠不關心。 d.對公共的事業冷淡,沒有熱情。 美國人認為,孩子還小,意識到「我」和別人不同,甚至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名字,這時候,如果父母依然處處對他遷就,百依百順,那麼,就容易形成他的「自我中心」,忽視別人的存在。如果家長經常滿足孩子爭先佔光的慾望,將強化他的「自我中心」,長大以後,他就會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為他人著想,這對孩子的人格建構將造成缺陷和影響。 針對孩子的「愛心缺乏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心理專家弗爾·卡博教授提出了如下的治療方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弗爾·卡博教授說,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具有3個推進式的特點: a.會善待自己,珍惜寶貴的時光,矢志進取。 b.能善待他人,體貼別人的痛苦,廣交朋友。 C.會善待世界,注重溝通,付出愛也得到別人的愛。 (2)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 在這方面,弗爾·卡博教授認為,遠大的志向是與博大的愛心融為一體的。 少年華盛頓從小就立志一要為美利堅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結果他追求真理、努力奮斗。華盛頓的一生,充滿了對他人、對民族的愛,終成一代偉人。 (3)讓孩子心存感激之情。 這樣治療「愛心缺乏症」,可收到持久的「療效」。 弗爾·卡博教授認為,有些孩子在接受別人照顧時,還一個勁地埋怨別人照顧不周,在他的心裡沒有"感激"二字。有些孩子雖然在接受幫助時嘴裡說「謝謝」,心裡卻認為他本該受到他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也是難得有「愛心」的。 因此,在美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注意教育孩子,讓他們懂得「感激」、同情、尊重。因為這些情愫匯集到孩子的心靈里,就會迸發出「愛」來。
3.父母怎樣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埃麗的兒子倫倫今年7歲了,他沒有獨生子女常有的那種專橫、霸道、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埃麗高興地向朋友們說「他的好脾氣和愛關心人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當人們向他請教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良好品性的方法時,從倫倫的成長過程,埃麗列舉了這樣一些經驗:(1)父母要做關心別人的模範。 埃麗認為,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她說:「我和愛人都受過高等教育,知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成長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們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正面的教育。我們孝順長輩、關心親朋、鄰里關系和睦,並且,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 每當逢年過節,埃麗總給老人們買些東西,送些禮物,也經常主動幫助社區里的一些有困難的人。這些,「我們總是讓倫倫知道,還常常請他發表意見。」(2)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埃麗認為,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相互恩愛、體貼;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餐桌上,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他和丈夫不忘給愛人也夾一筷;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叮囑愛人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他們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一個西瓜切開來,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偶爾一方不在,總是跟倫倫商量著,把剩下三分之一留給爸爸或媽媽吃。(3)學會與人分享。 美國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堅決推辭,哪怕只是象徵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了謙讓和與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學會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4)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情況。 作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這在中國和美國都是一樣的。但是,美國人對此的看法卻又有些與我們不同。 他們認為,盡管我們自己面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穩,好象生活沒有風,也沒有雨,總是一派艷陽天;這樣會有許多副作用。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其實也是錯誤的。讓孩子學著承擔一些父母的喜怒哀樂,這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一種途徑。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美國,一般來說,父母不會刻意地去掩蓋生活的另一面,常常會讓孩子從小學著和自己一起去分擔生活的不容易。他們相信哪怕只是讓孩子了解、理解以下生活的不易,這樣也會促使他們學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學會關心別人。(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美國人認為,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只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所以,他們在培養孩子的愛心的時候常常會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並且,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埃麗說。 4.愛心教育的關鍵:教孩子學會分享 在美國人的眼中,孩子「小氣」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如果什麼都不願意與人分享,獨占意識特別強,那麼他就很難有強烈的愛心。因此,美國人認為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是培養孩子愛心的關鍵。 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呢? 美國一些父母的做法是: (1)不要溺愛孩子。 美國的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吃獨食,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好玩的東西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讓父母分享,父母卻在感動之餘,常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會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會形成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自私自利的不正確意識。(2)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 專家們認為,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樣才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作用。 因此,美國的家長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想到自己的時候,還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成員關系,自己有願望,別人也有願望,把好東西與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3)讓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因此,美國的家長在理解孩子的這種「難割捨」的心情的同時,往往注意使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 孩子獨立心很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們常常教導孩子: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4)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訓練從嬰兒開始。 專家建議的做法是:讓孩子拿著鏡子,家長拿著匙,家長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匙,然後,又從他手中拿走鏡子,通過這樣的反復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5)給孩子分享的機會。 a.經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 b.經常提供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機會。如家裡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進行表揚,強化他的分配和分享的意識。(6)不要矯枉過正。

⑧ 愛心教育的意義

愛心教育的意義:《一》 愛心教育就是有效提升學生對正義的、善良的、美麗的、悲弱的人和事的愛心奉獻程度的教育,是培育和弘揚學生的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壓縮和取締學生的人性中邪惡的一面的教育,是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動力。 愛心教育是由具體的感性體驗達到理性思考的、不間斷循環往復的、逐層有效提升思想認識的教育過程。它圍繞一次次具體的獻愛心體驗(愛自己的,愛同學的,愛老師的,愛父母的,愛班級、學校、社會、祖國的)的具體開展,通過主動計劃、積極實施、記錄討論、理性思考,並不間斷周而復始的進行,促使每一位學生逐步建立並增強對自我、對師長、對同學、對班級、對學校的愛心,有效克服學生不良傾向的影響,真正啟動學生學習內動力,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讓學生學會做人;促使每一位學生建立一種高層位的、穩固的、內在的對祖國的摯熱的愛心,使愛國成為永恆的義務、強烈的責任、堅定的信念,讓學生做一名熱愛祖國的人;促使每一位學生有效提升自身道德水準,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質,逐步確立正確而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名綜合素質強的人。《二》愛的意義。 愛心教育中的愛是一種大愛,這種愛是關心、幫助、給與、奉獻,是理解、體諒、尊重,是義務、責任、原則,是博大的、理性的、公平的、高尚的愛,是心與心的真誠溝通。

⑨ 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有何生活意義和教育意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生活中,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個真誠的微笑,都在傳遞著愛的真諦,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愛像生命中的一縷陽光,能把心靈的冰霜融化,又像春雨能滋潤心田,愛是無私的,博大的。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處在中心地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整天被愛包圍著,任性、自私心理普遍存在,更談不上愛心和同情心了。長此以往,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我才把愛心教育列入本學期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一、在主題活動的實施中培養中學生的愛心教育 中學生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明確指出:萌發中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培養中學生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感和能力。 本學期的教材內容有關「愛」的方方面面可真不少,我結合本班中學生年齡特點,在以下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特別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愛心教育。如:《溫馨感謝》教育中學生感受並懂得回報他人的愛,會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引導中學生理解「愛不單包括他人對自己的關心愛護,也包括自己對他人的關心愛護。」為了達到教育的目的,我首先給中學生講了一個《愛》的故事,然後組織中學生圍繞」愛「,討論愛是什麼?愛就是心裡呀要裝著別人。《留下我的愛》我針對小朋友馬上就要畢業了,教育中學生要珍惜在中學生園的生活,告訴中學生:「老師是多麼愛你呀!你將怎樣表達對老師的謝意?」有的小朋友折了千紙鶴送給老師,有的畫了一幅最美的畫獻給老師,還有的說出心裡祝福的話。最讓我感動的是:惠玉瑩小朋友摟著我的脖子,悄悄地跟我說:「王老師,我家有你的電話號碼,想你的時候,我會給你打電話的。」天真稚嫩的話語,留下多少孩子對老師的的愛。在學習《好朋友檔案》這個活動時,我請小朋友說出自己喜歡的好朋友是誰?為什麼喜歡他?使中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朋友,鼓勵中學生在朋友的交往中,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朋友在一起的快樂,對培養了中學生的愛心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二、一日活動中貫穿愛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都擁有愛心,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生活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發生了變化。中學生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關鍵是成人怎樣正確引導和培養。人們都看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可以看出,孩子們是渴望愛心教育的,愛心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中學生園是孩子生活的大集體,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對他們極其重要。作為老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例如:「三八」節到了,教育中學生給媽媽一個驚喜——唱歌、畫畫、講故事都可以;國慶節到了,組織中學生開展「祖國在我心中」的演講比賽,激發了中學生的愛國之情;游戲時,教育中學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當不小心碰著別人時,要主動說聲「對不起」。別人有困難要熱情地幫助別人。……正是因為我樂於幼教,喜歡孩子,所以我善於觀察,捕捉中學生一日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生活片段,對中學生隨機進行愛心教育。最典型的教育案例------《快樂的生日會》:我們學前(二)班共有四十二個孩子,我特別喜歡他們,每天和他們在一起,生活的很充實,很開心。我心裡裝著所有的孩子.孩子也樂意圍著我說東道西。我和孩子們曾經立下約定:只要某某小朋友過生日,大家就為他祝賀,給他唱生日歌,還獎給特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我告訴小朋友:「母愛是最偉大的。生日就是媽媽生你的那一天,是媽媽給了你生命,你應該幫媽媽做點小事情,聽媽媽的話,讓媽媽高興才對。媽媽為了你付出很多的愛,這一天你應該感謝你的媽媽。將來你還要把你的愛回報給媽媽。」細微的愛心舉動,使孩子們感到大家庭的溫暖,我也分享了孩子成長的快樂。雖然每個人只有一個生日,但是我們班四十多個孩子,一年就有四十多個這樣快快樂樂的日子。通過《快樂的生日會》,對中學生進行了愛心教育,使中學生懂得了一個道理:快樂的事情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樣一份快樂就會變成許多快樂。在分享的過程中,培養了中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我還通過歌曲《讓座》,教育小朋友要尊敬老人,有禮貌;還給孩子們講《孔融讓梨》故事,教育小朋友兄弟姐妹之間也要互相謙讓。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愛是相互的。愛心教育貫穿滲透在中學生的一日活動中。 三、利用家園、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強化中學生的愛心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中學生園的最佳合作夥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是社會和中學生園無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戀的是家庭,最親近的是父母,最愛做的是游戲,關鍵時刻配合中學生園共同教育,會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人生的路途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向導,第一路標,在愛心教育中家長對中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有的中學生在家和中學生園出現「一個寶寶兩個樣」,針對這種反差現象,我通過多種形式——家訪、電話、便條的形式,與家長密切配合,積極宣傳愛心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家長樹立正確兒童觀、教育觀,向家長提供培養孩子愛心的方法,以身示範,做孩子的榜樣。我還通過家長會,共同商討培養中學生愛心的途徑,家長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更加重視中學生的愛心教育,主動在家中強化中學生的愛心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豐富的社區資源也是向中學生強化愛心教育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今年五一期間,我目睹了千載難逢的視覺盛會「千手觀音,讓愛飛翔」萬分感動,於是我把精彩的一幕——千手觀音與您牽手的彩色照片帶回來,裝飾了孩子的展板,為孩子創設了愛的氛圍。孩子們看了驚叫起來:「快看呀!春節晚會的千手觀音都是聾啞人。」「是啊!站在最前面領舞的邰麗華還是個聾啞人呢。他們的舞跳得那麼美,一定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也一定經受了無數的考驗,她們驚人的毅力、超難度的動作,震撼全國,紅遍了大江南北,引起了人們情感的共鳴。各企業、事業單位的職工積極參加了「慈善一日捐獻愛心」活動。我們小朋友現在不能掙錢,也要投身到愛心大活動中去,請拿起我們手中的畫筆,圍繞「愛」這個中心,畫幅畫表達我們的心意,學會回報社會,強化自己的愛心意識,從小學會關愛他人,才能培養良好的品質。 由此可見,對中學生進行愛心教育是中學生園教育的一個永恆話題,也是對中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奠基工程,愛心教育的實施對中學生一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促進性的作用。是啊!孩子的童心需要百般呵護,只要在孩子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一定會受到豐碩的果實。

⑩ 如何加強小學生的愛心教育

第一次的愛和孝順,要從娃娃抓起,父母有孝順父母,是豐富的。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版母的影子。只有照權顧父母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作為他們的榜樣。他們的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身教勝於重於言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通常需要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孝敬老人,關心孩子,關心他人,樂於助人,讓孩子覺得的父母有愛心的人,他們必須做一個孝順的。
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並談到的父母要學會放手。喜歡的衣服,讓你的床上,和小夥伴們做游戲,讓孩子做,做的不好可以重新開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自信心變強。
舉的例子來說明一個觀點:孩子不能總是躲在背後的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獨立生活的機會,即使它會下跌會為你帶來一些麻煩,這是孩子們長大方式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因此,父母需要做的是:信任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要對小學生進行愛心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