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進行生命教育

小學語文實踐活動進行生命教育

發布時間:2020-12-06 00:24:06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好生命教育漫談

一、抓住語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題材,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的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處處蘊含著「生命情感的信息」,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些素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解讀生命,領悟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二、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
1、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首先要讓學生知道生命來之不易:任何一個生命從他在母體內開始孕育,經歷了十月懷胎而後呱呱落地都歷經了重重的磨難,可以說每一個降生到人世間的生命都是不平凡的。
2、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作文教學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每學年都有數量可觀的書面作文或是口語訓練的要求,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寫作的環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也就充分發揮了作文教學對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較好發展的作用。習作很大程度上源於人們對生活的感悟。無論是家庭、社會和學校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其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無形中對學生的感悟頗深。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去發現,感受伴隨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然後讓他們記錄下來。
三、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還要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藉助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感受生命的可貴,感受人類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小草憑借那稚嫩的身體,也要頑強的鑽破土層的束縛來迎接春風,陽光和雨露的洗禮。學生們從自然界中的生命的力量,從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獲得感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欣賞他人,欣賞世間的萬物。
四、引導學生學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1、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還應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培養他們去欣賞生命。在不斷挖掘教材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挖掘自身資源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教育學生要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利用一切機會向學生傳遞積極的信息和樂觀的心理。這樣的生命教育才更有說服力和教育意義。
2、拓展延伸,利用課外閱讀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歷史上許多文學家都具有同樣的生命意識與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只有在充滿對生命尊重的語文教育中,才能使無數孩子的靈魂被喚醒,以充滿人性的關懷去溫暖別的生命;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形成一種和諧的美。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方式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善於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更多地感受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美麗的,語言文字是美妙的,很多感情是有價值的。讓語文課更多地和學生的內心情感、人生發展相關聯,讓正義與課堂同在,讓真善美與課堂同在,讓每一個生命更加美好。

②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進行愛護生物資源的滲透教育。愛護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綠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圍的環境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花種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環保的好行為。因此在教《養花》一課時可通過讓學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熱愛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個有豐富文化知識的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教養,熱愛生活的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愛好綠色,追求綠色環境。有無綠色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素質的標志之一。啟發學生像老舍那樣,熱愛花草,愛護環境,積極種花養草,參與學校的各項種養活動。
2.進行珍惜水資源,愛護江河海洋的滲透教育。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離不開「水」這樣寶貴的東西,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據統計,地球所擁有的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卻僅僅只有2.5%呢!但在這些淡水資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資源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家庭和市政用水僅只有佔10%。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起了「節約用水」這四個看似簡單,可是一當做起來難上加難的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與水資源有聯系的課文。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資源,折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是民族靈魂的載體,其他學科在這此方面是無法繼承。語文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佳作,有描寫大自然山河之壯美,有體現人間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語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以及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學會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學會如何解決生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生長的甘露,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生命即成長過程,自然會遇到諸多艱辛險阻、挫折困惑。這和幸福喜悅一樣,都是伴隨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語文課文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教者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種子的力量》一課,課文描寫了種子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的事例,表現了小草不屈不撓、勇於磨練、堅韌不拔的可貴精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小草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學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心靈有所感悟,在語文課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課文外,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及教師將課文排成話劇,通過同學們表演來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如在指導課外閱讀《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做好延伸,組織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做好的手抄報和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演講。通過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會」、辯論賽等讓?他們散發出對生命無比珍惜無比眷戀的情愫。
3 通過習作教學,滲透生命寶貴的教育
作文就是鏡子,它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且通過寫作展現個人的風采。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題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著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從中感悟生命的偉大、生可貴、可敬。在常規教學、班集體活動中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本質、規律、內秀。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的動植物生命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視生命意識,已達到「生命誠可貴」的效果。
習作教學時,教師應從身邊實際情況出發,指導寫作,體現文中的生命意義。譬如我班同學在學校舉行冬季5項比賽失利3項後,灰心喪氣,此時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比賽過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參與,鍛煉身體。其中2項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訴學生這點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歷練,以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還會遇到的,告訴學生勇於面對,自我總結。此時教者順情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來寫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4 利用課外閱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紀念館,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體現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救人而捨去自己的生命的韓余娟、張森等(宿遷人)、羅盛教等,教者國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現代的魯迅、巴金、張海迪……國外的鐵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展,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描寫,體現文中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化教育,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及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中言談舉止要身正為范,讓學生受到生命誠可貴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去珍愛生命,從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④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小學生培養生命意識,提升生命質量,為小學生擁有幸福和美好的人生奠基。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有責任,更有義務充分挖掘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那麼,如何滲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應當與生命教育有效融合起來,引導學生體驗生命,培養學生生命意識,實現語文教學的「生命化」。
閱讀教學需要對話,這是文本生成的過程,也是生命體驗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理解文本「就是當我們去解釋文本時,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對話的關系」。沒有對文本的對話,就沒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激揚自我,表達自我,在對話中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教師應抓住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引導他們在無數或習以為常、或難得一見的生命動態中感受各種生命奇跡;抓住每一事件,讓學生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切實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生命為前提,尊重他們的情緒、意願和來自生活的各種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真誠袒露心跡、熱誠擁抱人生。
要更好的實現「生命」教育的滲透,教師就應該深挖文本,對教材中的生命資源進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來說,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詩的字面意義上,那麼蘊涵在李白身上的那種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在失意痛苦之時,李白不放棄自我,在山水間尋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難以為學生體會和感悟,也就會錯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機會。筆者認為,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孤、「獨」等關鍵字眼的理解體味詩中李白的那份孤獨,聯系李白在不同時期的作品,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該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同時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極情緒來告訴學生,我們面對沉重打擊時,可以讓自然的景緻幫助自己重新獲得「戰斗」的勇氣,回復平和的生活心態。以此來完成一次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通過學習古人的精神,幫助學生從小培養珍愛生命,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在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和溝通的訓練」(余秋雨語)。很大程度上,寫作源於人們對生活的感悟。
「一隻小蟲子被一根小棍子攔住了去路,艱難攀越著,反復失敗著……我靜靜看著小蟲子不停的掙扎著,看到它對生命的執著,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我只不過被一道數學題暫時難住了,難道就裹足不前嗎?小蟲子終於翻過了樹枝,繼續前行。我為他它的勝利感到高興,我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勇氣打倒我學習中的攔路虎。小蟲,我們一起加油吧!
……
小蟲子的路是那樣的崎嶇,它嬌小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麼渺小,我漸漸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卻能感受到它的力量,感受到它無窮的能量。
……
一位同學在作文中寫到:一個小男孩上山割草,不幸被毒蛇將左手食指咬傷,疼痛難忍,眼看指頭紅腫了,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就會有生命危險。身邊求助無人,自己又不知道什麼草葯可治。他不想死!於是他盯著自己右手中的鐮刀,閉著雙眼,狠下心,咬緊牙,使勁將被蛇咬傷的指頭剁下……他終於活下來了。這個故事啟迪我們:生命是寶貴的,只要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會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可見,作文教學對生命教育的滲透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三、在自主探究中滲透生命教育
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主要體現在教學的中間環節。在教學中,對詞語、句子的理解,重點語段的分析,往往都可以滲入生命教育的話題。如在設計小組討論分析《小英雄雨來》一文時,兩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教師通過適時引導,啟發學生把小雨來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給學生予於教育,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小雨來之所以能成為學生們心中的英雄,就是源於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經受各種考驗的精神支柱。這樣的課堂教學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起到了對學生人格培養的作用。同時,也有效地實現了情感目標的完成。
四、在課後小結中滲透生命教育
一節完整的語文課,應該有課後小結。課後小結是對一節課所要解決的知識點以及重難點進行的有機整合。文章的主題所涉及的某種品質和精神風貌就是文中主人公的價值體現。教師可抓住學生凝神回味的機會,對他們進行情感目標的教育,震撼學生的心靈。比如在教《花的勇氣》一文時,當把文章的脈絡梳理完後,板書顯示:「花的勇氣→失望→吃驚→遺憾→驚奇→怦然一震。」由此總結文章的中心句:「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勇氣。學生從小花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氣魄,得到了人生的感悟。花如此,難道人不應該這樣嗎?其中的哲理應運而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多麼弱小,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思索、尊重與敬畏生命,幫助學生尋找生命價值實現的途徑,這是一個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課題。以上是我從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學生的自主探究及課後小結幾方面,談了對生命教育與語文教學如何融合的一點看法。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如果能重視生命意識的滲透,那無數孩子的靈魂將被喚醒,生命意識將得以增強,學生將會懂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⑤ 如何在現代教學中構建語文生命化課堂

課堂教學模式體現新的課程思想與教學價值觀和教學的前沿思維,是教學思想、教學觀念體系與教學實踐契合的生長點。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意味著教學效益的確定,良好模式的推廣即是效益的放大。教學價值觀念的嬗變使人們重新審視既有教學模式的利弊,重構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理念的新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生為本的生態模式。華南師范大學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概念,並在他主持的全國教育「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本教育的觀念和實踐模式研究」中對此作了深刻的理論探索,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成效。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生本教育實驗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教育對生命的皈依。本文試圖結合工作實踐和對生本教育理念的思考,就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基本內涵
現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追求的是這樣一種課堂教學環境,即讓生命實體在良好的條件下地和諧自由地生長發展。正如詩人特奧多爾·馮塔內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旨在努力為毫無依靠的幼樹提供一根拐杖,從而使其能在純凈的空氣中自由自在地、無憂無慮地成長,那麼,我們則接受了非常不錯的教育。」傳統教學倫理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社會關系:人──人」,把人當作社會工具來看待,把課堂作為培養「社會工具人」的「教堂」,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生命實體──教師與學生。郭思樂教授在《經典科學對教育的影響及其與教育生命機制的沖突》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動的過程。」「教育中生命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存在這種可能性,使生命調動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斷地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生命會從中受到鼓舞,從而收獲豐富和充實的人生。」「我們的教育必須創造這樣一種人的整體生命投入的生態。」生本教育觀念指導下的小學語文生命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把課堂教學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課堂教學中創造一種人的生命存在,成長和促進人的生命完善發展,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生態模式。此模式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各要素內部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溝通關系,四個要素整合在一起則形成了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教學課堂環境。具體地說,就是要建立溫暖的、學生彼此熟悉的、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課堂應是和諧、活躍、民主、平等的,是讓每個學生身處其中都會感到安全、親切、有歸屬感的課堂環境。可以說,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要求和願望。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建構
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教學與傳統的課堂環境下的教學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課堂環境過分強調學習的預設性和封閉性,學生與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在原先設定的框架之下進行的,從而使教學變的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即使有也很有限,且都被老師牢牢控制。這樣,就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且老師即將傳授的知識和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也就不能成為一個正比,最終使得課堂教學不能圓滿的完成。但是,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卻不然,它強調學習的開放性、不確定性,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它有更溫情、以人為本、注重人性化的特點。總之,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的布置、課桌的擺放等狹隘因素,而是要求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四要素的完美結合。力求營造一種和諧的、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性的教授知識和交流知識的「生態環境」。
1、拋棄傳統的教師行為中的專權控制,重視師生間的互動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課堂教學最主要的形式。而在互動中,主要是教師發揮作用,常常是「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記;教師考,學生背」,而學生提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生自主學習的互動則很少。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求教師成為語文活動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學習,丟棄傳統意義上的專權控制,敢於承認自己有不如學生的地方,主動放下架子進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所以,教師應轉變觀念,要樂於向學生學習,這並不是什麼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師不肯放下架子,不肯加強學習,不主動與學生交流、交談,就不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其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
2、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在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構建中,要求傳統的個體學習讓位於更富有生命力的「合作學習」。這種「合作學習」是指教師或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它包括三種形式:師與師之間的合作、師與生之間的合作及其生與生之間的合作。這里所說的主要是生與生之間的合作。這種合作分工一般為4—6人為最佳,人數如果過多,就會出現分工不明確、混亂的現象。而人數過少,又起不到交流合作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最佳分工狀態中學生之間才能積極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才能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並能互相信任,有效解決問題。「合作學習」將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同時,也有助於教師的因材施教,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語文上有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目標。
3、課堂實施的核心——學生參與教學
生本教育觀認為,課堂不再只是承載特定知識的文本,而演變成為了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承載著的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體驗來獲得。學生必須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否則課堂內容無法理解。這樣的語文教學解放了學生的嘴巴。在此觀念指引下,語文課一改以往的沉悶壓抑,營造提問、讀書、表達的氛圍,學生發言踴躍、辯論積極。傳統的師生單向信息傳播,變成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要實現這三個維度目標,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通過參與課堂來達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全面落實的標准。因此說,學生的是否願意參與教學已經演變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學習的標准。
4、尊重學生個性,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學說認為,學生與生俱來各不相同,他們沒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傾向,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強項和弱項,人的本能是多元的。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以相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學生,而每個學生又以相同的方式學習相同的語文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也提出了統一的教學目標。這種看起來相當公平的教學是以假設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智力為基礎的。然而事實上,依據多元智力理論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立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合在一起的。為了建構新型的小學語文 「生命課堂」,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的、適宜的、能夠保證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和策略,使每個學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並給與學生最大的發展機會來解放自己的頭腦。鼓勵學生放飛想像,從不同角度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換角度、多方位探究,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使學生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
5、發揮評價的建構功能,關注學習過程
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發揮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關注學習過程。這里的判斷,不只是好不好,對不對式的簡單判定,而是在辯是非中幫助學生總結、反思經驗,真正提高學生能力。我們列舉一個鏡頭說明。
鏡頭:「你讀得真有感情!」
教師說:下面請小朋友讀課文《淺水窪的小魚》,看誰讀得好!第一個學生拿著書讀了一遍,教師評價:你讀得真棒。 「小青蛙表揚他」 (示意學生表揚)。學生機械地齊聲喊道:「呱,呱,頂呱呱」。第二次叫了一位朗讀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他有點緊張,讀得沒有激情。老師隨即說:「你要繼續努力,誰還來試試」。於是此生低著頭坐下。第三位是女生,聲音清脆,教師給她的評價的是:「你讀得真有感情,我們向她學習。」於是學生齊聲呼喊:「向你學習。」
鏡頭中,一節課下來,掌聲、喊聲、表揚聲,不絕於耳;「真棒」「頂呱呱」「真有感情」交相輝映,課堂氣氛熱烈,似乎學生的學習勁頭很高,學習自立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但我們也應理智地看到這些漂浮在表面上的模糊評價,在學生學習中起的引導價值有幾何?原來低沉的課文格調也被激揚的表揚聲淹沒,課文朗讀反而顯得不倫不類。「真棒」學生真棒在哪裡,不知道;「真有感情」,學生朗讀何處感情處理的好,沒點出;充滿怎樣的感情,弄不明白,只能是「霧里看花」。此時的激勵性評價只是起到單純的肯定作用,而那些被表揚的學生的朗讀水平得不到深化,還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卻自鳴得意;有些因得到表揚,而不時地眉飛色舞,卻不知下次應如何適用朗讀技巧。再看那位讀得不怎麼樣,令老師不太滿意的學生,他因此更是摸不著方向。原本朗讀技巧沒有掌握好的他,在當眾「獻丑」後,沒有得到老師的點化,讓他朝哪個方向「繼續努力」。難道我們的教師只聽得先天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的表演,卻不能為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給予點拔嗎?這些判斷式的模糊評價,沒有起到提升和延伸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沒有推進作用。這樣的評價是膚淺的,與學生學習發展無多大引導價值,也有悖於「生命課堂」的構建特徵。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構建「生命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活力時,不應只從概念上理解,從形式上改變,應著眼於語文教學的本質,從文本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出發,對學習有困難者,給予點撥,給表現優秀者在表揚的同時,又應幫其反思經驗,再提供指引,幫助學生提升,延伸學生思維空間,使每位學生都主動建構知識,技能與文化心理。這就需要教師們進行建構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判斷、提升、延伸功能。如果教師對第一位學生評價:「從你低沉的語氣中,我聽出了你此時的心情是多麼的難過。」相信此生會主動建構起朗讀此類情感基調句子的技能的經驗,並鞏固下來,對以後的朗讀具有啟發性的作用。
建構性評價理論主張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學生的思維、情感與表現,判斷他們的認知與情感層次,再進行指導,發揮評價的提升功能。如教師在評價那位讀得不怎麼好的學生時,先要分析他對課文的理解與自身投入的感情程度,對他的認知與情感層次作出准確的判斷,確定他對課文情景理解不深刻,朗讀時才不能如身臨其境,以及他掌握的朗讀技能的缺乏,之後方可進行相應的建構性評價:「如果把課文中的描述的情節浮現在腦海里,注意語氣和表情隨著句子意思變,肯定會讀得很棒!」。那麼,不但該生在朗讀過程會主動建構起自我評價,提升了原有經驗,促進其文化心裡結構的形成,而且對於全班的學生,這樣的評價也是生長性的學習,從而真正構建起具有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
建構性評價以建構為目的,評價過程中尋覓幫助學生建構的路經,給予必要的支持。幫助學生延伸思考的空間,如教師所叫的幾位學生的朗讀後,可先肯定他個性化的理解與表現,再把他們的思維性向深度引——如果你就是這條魚,你能說說當時的感覺嗎?向廣度上引——你(小魚)面臨這樣的處境,想到了什麼?向長度上引——故事會怎樣發展。這樣的評價和誘導,就是建構性的,如果教師一味的只是表揚讀得好,就只能讓學生在願地踏步,不利於他們進入故事的情感世界中去體驗,不利於他們主動推進學習過程。
6、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 「生命課堂」不僅要關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現實生活經驗,使之成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在與社會的互動中獲得完善和發展;同時,還要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把學校、家庭、社區和教育行政部門等各要素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課堂生態」的孤軍作戰。作為學校應對構建良好的語文 「生命課堂」所需的硬體設施給與充分的支持;作為教師,不但要解放學生的空間,而且還要立足課本、放眼課外,讓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作為家長應努力配合教師的教學,多與學生以及教師進行溝通,及時反饋和交流各種信息,讓教師能更全面的了解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時修正課堂教學;作為社區,應關心社區內學生的成長,並為社區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各種有益的硬、軟體設施;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應整體上把握教育動態,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標、政策,並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做出修正,而且還應引導社會各成員有一個健康、正確的教育觀和學習觀。
三、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建構對教師的要求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它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潛心教學而不循規蹈矩,不懈的探索創新,由「教研」而「科研」,由借鑒而創造,從而轉向「科研治教」的共同目標。新課改的推出給語文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以說,小學語文「生命課堂」 的建構將使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隊伍發生一次巨大的變化,而每一位教師都應在這場變革面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因為新語文教材60%以上的選文都是新的,閱讀量翻了幾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了新的轉變,教學評價有了新的標准。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就必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拓展自己的學科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構建「生命課堂」,教師不僅要「洗腦」,而且還要「充電」,閱讀是教師的必修課。教師的閱讀不僅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教師的閱讀不再只是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有思考的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更重要的是人生體驗,是閱讀過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體驗。
1、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要求
構建小學語文「生命課堂」,彰顯學生生命活力,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師生的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2、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要求
(1)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語文教師須從學生細微的表現中,洞察到他們的知識、智力和個性發展的情況,及時掌握學習情況,了解教學效果,而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的能力。
(2)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持久的記憶力。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完善的知識結構,以便與教學中能夠得心應手,也能為學生的語言積累起示範作用。
(3)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創造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對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極為豐富的想像力。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師對課文中的人和事進行再造想像,獲得充分的體驗,才能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
總之,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永遠是一個與時代同行的話題。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生命課堂」的構建是以生命合作活動為宗旨,把討論作為常規化的教學策略;同時把領受、整體領悟和點化升華結合起來,這預示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效益和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美好前景!

⑥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三生教育

一、充分挖掘課文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通過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的主體認知和行為過程。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篇都是文字雋永、文質兼美的佳文,有描寫大自然旖旎風光的、有謳歌世間真情的、有闡發真理的……構成了色彩斑斕的語文百花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留心周圍,及時采擷一些繽紛的生命小花,饋贈給學生。面對蘊涵豐富的課文,教師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抓住時機進行對學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啟迪。要善於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解讀,通過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來喚醒學生自己的生命意識,從而讓學生關注自己的生命,提升人格。

二、感悟生命,體驗生活,在習作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葉聖陶先生曾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可見寫作教學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抒寫的生命話題,讓學生探究生命的規律、內涵和本質,對自然界生命和人類自身的生命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質量。

三、將語文教學內容作為生活教育的鮮活事例     

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為教育、生活規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個組成部分。生活行為教育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及生活觀念,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生活規范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從道德規范、社會規范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自我約束能力和調節能力。

例如,通過《七月的天山》《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課文的學習,了解祖國河山的壯美秀麗,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等課文讓學生領略異國風光的同時,用開放、廣博的心胸去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把語文知識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 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態度,學會生活, 享受幸福的生活。

⑦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教育不僅要關注人類的發展,更應該促進人類的發展,當今社會,「生命教育」是非常值回得人們深入討論的話答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課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在日常教學中發現,語文這門學科在滲透生命教育這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⑧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的統一體,缺乏關愛生命終極意義的教育,無疑只能讓生命停留於生物的層次。加強生命教育,強化生命意識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語文的人文性賦予了它生命教育的深刻內涵。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完整的、人文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個體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呢?
1 挖掘教材資源,折射生命教育
語文教學是民族靈魂的載體,其他學科在這此方面是無法繼承。語文教材中的篇篇課文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佳作,有描寫大自然山河之壯美,有體現人間真情的德育,有感悟人生的哲理……語文教師的目的是通過自己的教學以及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同時,學會認識生命,懂得生命,珍愛生命……學會如何解決生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使語文教學成為學生生長的甘露,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生命即成長過程,自然會遇到諸多艱辛險阻、挫折困惑。這和幸福喜悅一樣,都是伴隨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學會欣賞生命、體驗生命。語文課文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教者要善於挖掘文章的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教材中《種子的力量》一課,課文描寫了種子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中能夠頑強地生長的事例,表現了小草不屈不撓、勇於磨練、堅韌不拔的可貴精神,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欣賞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從自然生物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取生命力量,同時從小草的身上認識生命的意義,欣賞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從而讓學生領悟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頑強,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一絲生命的土壤,它們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從而潛移默化的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2 做好教學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意義
生命教育要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讓心靈有所感悟,在語文課上,除了有感情朗讀課文外,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及教師將課文排成話劇,通過同學們表演來感受「真實情景「中人物的各種情緒,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在實際體驗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別人的需要和處境,進而學會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如在指導課外閱讀《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做好延伸,組織一次體驗活動,讓學生做一回盲人,聾啞人,殘疾人,再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與大家交流。學生在活動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站在殘疾人的角度談感受,對殘疾人能積極面對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時也為自己是個正常人而高興,都認為應該珍愛生命,好好的過好每一天,對生活中需要幫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做好的手抄報和黑板報。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演講。通過開展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知識競賽」、演講會」、辯論賽等讓?他們散發出對生命無比珍惜無比眷戀的情愫。
3 通過習作教學,滲透生命寶貴的教育
作文就是鏡子,它不但能反映一個人的靈魂,而且通過寫作展現個人的風采。在作文教學中注入生命的題材,引導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形式,生命活著的目標以及生命的意義,從中感悟生命的偉大、生可貴、可敬。在常規教學、班集體活動中將生命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進去,讓學生體會生命的本質、規律、內秀。對人類自身及自然界的動植物生命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培養積極進取的生命意識及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珍視生命意識,已達到「生命誠可貴」的效果。
習作教學時,教師應從身邊實際情況出發,指導寫作,體現文中的生命意義。譬如我班同學在學校舉行冬季5項比賽失利3項後,灰心喪氣,此時不僅要安慰他們,還要鼓勵他們,告訴他們比賽過程努力就行,目的重在參與,鍛煉身體。其中2項勝利,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告訴學生這點小失利,小挫折是人生中的小歷練,以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還會遇到的,告訴學生勇於面對,自我總結。此時教者順情以《怎樣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為題,讓學生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來寫一篇作文,定能有所感悟。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到了生命的價值,
4 利用課外閱拓展延伸,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拓展空間,可以帶領學生參加紀念館,有目的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來體現生命的意義,珍視生命價值的體驗。如救人而捨去自己的生命的韓余娟、張森等(宿遷人)、羅盛教等,教者國古代的屈原、范仲淹……現代的魯迅、巴金、張海迪……國外的鐵托、海明威等等都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都是課外閱讀中生命教育的典型題材。語文教師可以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適當地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體會作品的人物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求,用他們的人格精神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適當的拓展,指導學生選擇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文本進行閱讀,有意識地進行生命教育的課外延伸。比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讓學生去閱讀《張海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描寫,體現文中主人公對生命的熱愛,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總而言之,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生命化教育,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及以後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引導作用。教師在生活中言談舉止要身正為范,讓學生受到生命誠可貴的熏陶。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觀、生命價值,引導學生擁有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使其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而去珍愛生命,從達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⑨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效滲透親情教育

感恩教學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好好賞析,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體驗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尤其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情感體驗比較少,比較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更深刻的感悟。
一、閱讀教學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愛生命就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對於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對,去感謝才會更好地擁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文本,凸現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生命意識。如教學課文《丑小鴨》中,丑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生活環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後,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雞啄,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它,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它。可憐的小鴨只好離家出走,但仍然擺脫不了小鳥譏笑,獵狗追趕的厄運。盡管遭遇如此凄涼,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對美麗生命的深情嚮往。結果,竟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這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丑小鴨為什麼能成功?最後感悟到文章的真諦,人生的真諦:因為他堅持,所以成功,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人生是充滿希望的。
教學課文《淺水窪里的小魚》時,我緊扣「在乎」來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對生命的珍重,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抓住重點句「那你為什麼還在撿?誰在乎呢?」引導學生感悟。
師:是呀,誰在乎呢?
生1:在別人眼裡,可能覺得不就是小魚嗎?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沒像他們那樣認為,所以我很感動。
生2:小魚自己在乎,因為它們還想回到媽媽身邊,回到大海的懷抱,她還不想死。
生3:小魚的親人在乎,小魚那麼可愛,它死了,親人們會很難過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保護她們。
師:如果你就是淺水窪里的一條小魚,就是那苦苦掙扎的小魚,你在乎什麼?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為我想繼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大海中遊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點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結束這痛苦的時間。
生3:我在乎小男孩這個非常重要的幫助,因為我實在沒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師指導讀「這條小魚在乎!」
師:蔚藍的大海在召喚它們,可愛的親人在盼著它們,海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沙灘上的這些小魚都在乎,請你大聲對人們說「這條小魚在乎!」
師:這一條又一條的小魚都在乎,讓我們和這可愛的小男孩一起,懷著真誠、善良的心將這些小魚送回到大海的懷抱,開始它們生命的又一個旅程。(讀:「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們扔會大海。」 )
面對這樣一篇蘊涵豐富人文精神的絕佳文本,我不妄想通過一節課一篇文章就讓這種人文精神滲透、甚至是紮根於學生心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結合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特點,讓他們試著對課文中的那個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所感動。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養靈魂的養分。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蘊涵的感情,通過朗讀體驗小男孩為我們構建的震撼、感動——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從而讓學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對父母,對社會,對自然最好的回報,都是感恩的表現。
二、閱讀教學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懷抱是寬容的,無論我們怎樣對待她,她都給予我們很多很多:太陽給予我們光明和溫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撫育了生靈……因此,我們要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天空、大地、陽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樹,一朵無名的小花,並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命中能有它們的存在。學會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們就會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圍繞「環保」這一專題,選材新穎別致,如教學《清澈的湖水》中,課堂內,我圍繞「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這一目標,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體會景色美;找一找,讀一讀,體會小潔的行為美;評一評小男孩和小潔的行為,感受自然之恩,增強環保意識。課堂外,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郊遊,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讓學生欣賞風景照片,並簡單介紹,還讓學生寫一句保護花草樹木的公益廣告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淺水窪里的小魚》、《父親和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賜予之恩。
三、閱讀教學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種愛,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暖流。這種愛就是深厚的父母之愛,這種感情就是濃濃的愛子之情。是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命,締造了我們的靈魂,也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時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愛、親情、友情)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的可貴,認識到家庭、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教學《三個兒子》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說自己只看到一個兒子?」學生通過討論知道,雖然三個兒子都為父母帶來了快樂,但第三個兒子做的是最實際,也是最真切的,因為此時母親正需要有人來幫助她分擔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1)開展我對父母說、寫幾句話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愛心家庭作業,如講一個故事,送一句祝福,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第二天,家長們都十分高興地向我表示感謝,紛紛誇獎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謝謝老師的教誨,並希望今後經常進行此類情感教育。
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四、閱讀教學中感祖國之恩。
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一年級下冊園地六讀讀背背《祖國多麼廣大》是一首簡短的兒歌,描繪的是祖國南北方向同一季節不同的景色,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我讓學生藉助拼音拼讀,啟發學生邊讀邊想像,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除此以外,我還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如課文《王二小》,我通過朗讀課文,欣賞圖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讓孩子們彷彿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聽到他樂觀、豪爽的笑聲。認識到王二小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那平凡的事跡,卻永遠被人們謳歌,被萬人傳誦。讓孩子們仔細閱讀,仔細欣賞,讓王二小英勇的壯舉一次次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體會到什麼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感受祖國之恩。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
總之,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長期滲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一個方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讓我們不斷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我們堅信,通過感恩教育的扎實開展,這些學會感激、經常心懷感激的莘莘學子,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腳步將會更加堅實,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璀璨多姿。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實踐活動進行生命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