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你知道義務教育的兩免一補是什麼內容嗎 2、你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我們成長的關愛嗎
第一,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生免收學雜費。免收對象:在市區、縣城城區以外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的中小學生(含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執行時間: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執行。
第二,對農村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享受對象: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依法由社會福利機構監護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補助標准:每學年每生小學90元、初中160元、特教100元。執行時間:從2005年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擴大免費提供教科書范圍,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生由政府免費提供教科書。
第三,對農村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中小學寄宿生補助生活費。享受對象: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中的寄宿生。補助標准:每學年每生補助300元。執行時間: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執行。
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始,擴大寄宿生補助生活費范圍,對全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寄宿生補助生活費。補助標准:一般中小學生每學年補助300元;農村低保家庭小學生每學年補助600元(並繼續保留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享受的每學年300元補助);農村低保家庭初中生每學年補助900元(並繼續保留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享受的每學年300元補助)。寄宿生生活補助費只能以飯菜票形式發放給學生本人或部分以實物形式向學生本人提供免費餐,不能發放現金。
以上三項政策規定簡稱為「兩免一補」政策。
B. 義務教育學生關愛五大工程是什麼意思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大力開展關愛活動,切實做好留守少兒及殘疾少年兒童的關愛工作。促使我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工作目標
通過組織實施「關愛工程」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讓留守兒童、殘疾少年兒童的情感上得到關注,學習上得到關心,生活上得到關愛,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三、工作內容
(一)為留守兒童建立快樂的學習家園
1、建立一個陣地,「留守少兒之家」。
做到四有:有活動陣地、有足球、羽毛球、籃球等活動器材,有一部親情電話、有圖書等,設立「三室」圖書室、心理咨詢室、活動室。
2、加強兩個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1)成立「關愛工程」工作小組。組長:張*,副組長:李*、吳*,成員:張**及各班班主任。
(2)建立留守少兒學校檔案和聯系卡,各班級建立留守少兒個人檔案,學校統一管理,檔案資料應反映留守少兒的各方面情況,隨時與打工父母溝通的方式代管人的基本情況,與代管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導。
3、試行「3+2」組織模式,實行兩個優先。
建立互助小組,對留守少兒實行學習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每位教師擔任2名「留守少兒」的代理家長(或愛心媽媽)每周三班委會組織「3+2」小組開展互動活動。
(1)學習上優先輔導,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留守學生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以及練習等,並定期檢查。
(2)生活上優先照顧,結對子的教師要時刻關注留守少兒的衣食住行,噓寒問暖,注重生活飲食,營養搭配等,指導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
4、構建四大網路,形成關愛合力。
(1)健全以留守少兒親屬為主體的監護網路,每個留守兒童至少有一名親屬監護,每學期期中召開一次家長會,便讓家長和教師互相了解該生的具體情況。
(2)由政教處牽頭,建立以學校教師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路,建立與監護人的溝通聯系機制,每月與監護人溝通一次。
(3)由教導處牽頭,建立學校、家庭、學生三級聯動的教育網路,兩個月進行一次「三級聯動」。
(4)建立法律保護網路,由政教處牽頭,每季度請校外法制副校長上一次法制教育課,切實維護留守少兒的合法權益。
5、落實「四大活動」搭建關愛平台。
(1)「親情交流」活動。留守兒童每月給父母親寫一封書信(或打一次電話或網路視頻)講講心裡話,匯報在校學習情況,班主任每月與外出家長聯系一次,老師、家長、孩子經常進行交流。
(2)「心靈港灣」活動。班級開設心理健康課,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由高瓊瑛主任負責,每月一次與留守少兒進行談心活動。
(3)「榜樣示範」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每班每學期評選3名關心留守兒童的先進典型,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導同學們對留守兒童進行關心和幫助,教師要善於發現留守兒童的閃光點,記錄他們的點滴進步。
(4)開展「春暉助學」活動。班主任摸清本班學生的家庭情況,建立貧困學生登記冊,學校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通過「手拉手.獻愛心」和「愛生日」的系列活動,將關愛送入孩子的心中,將特困寄宿學生生活補助落實到特困家庭學生的手中。
(二)為流動人口子女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
建立流動人口子女花名冊,維護學生在校的正當權益與本校生享受同等的待遇,讓他們感受教育的公平。
(三)為殘疾少年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
對「三殘」兒童不能就讀荊州區特殊學校的,讓其隨班就讀,建立「三殘」兒童檔案和幫扶制度,給特殊兒童特殊的愛。一是教導處建立「三殘」兒童檔案;二是班級有本班「三殘」兒童的詳細資料,讓健康兒童與「三殘」兒童結對幫扶。
關心下一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將關愛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議事日程,讓其關愛工作經常化、社會化、制度化,為祖國的明天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C. 如何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小財政辦大教育
為山區孩子鋪平求學路
馬山縣林圩鎮伏興小學是一所貧困縣的山區小學,整個校園潔凈寬敞,教學樓樓道畫上了漂亮的圖畫、掛著勵志的標語;教室內整齊干凈,桌椅嶄新;學校還設置了標準的科學實驗室、圖書閱覽室等功能室。「在這樣漂亮的校園里上學很開心。」學生覃鎮說。
這所學校的改變,是馬山縣堅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縮影。按照國家要求,馬山縣到2019年要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為了讓全縣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早日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資源 ,國家貧困縣馬山縣本著「再窮不能窮孩子」「扶貧從教育做起」的理念,主動作為、自我加壓,提出了提前4年,即2015年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標。
●加大投入力度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
2015年初,馬山縣成立迎接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工作領導小組,縣長張自英任組長,成員由27個單位部門及11個鄉鎮政府組成。縣四家班子領導不定期深入學校,研究解決辦學難題。從2015年開始,該縣每年從非常吃緊的財政中安排不低於3000萬元的教育發展專項資金,並建立逐年遞增機制,以助推全縣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馬山縣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強化基礎教育地位、夯實義務教育基礎、均衡配置資源,逐步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不僅推動了縣城學校的發展,也給農村學校帶來了巨大變化,讓農村孩子享受到了更多實惠。2016年,馬山縣新建教學樓、綜合樓24棟,總投資4848萬元,建築面積2.7629萬平方米;投資3500.18萬元,開展學校牆面「黑改白」、運動場改造、門窗修繕、校園綠化美化等工程,校園面貌煥然一新。2013—2015年,該縣累計投資8262.5萬元用於添置儀器設備、圖書、課桌椅、床架等,儀器配備日益完善。
學生營養方面,率先在全區建成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遠程監控平台,實現全縣村級小學以上監控全覆蓋,受益學生達15萬人次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互聯網+科技+校園管理 」的新模式,實現學生營養餐加工過程透明陽光。
「小財政辦大教育」「窮縣富教育」的成功實踐,為山區的孩子們鋪平了求學的道路。
●強化制度建設 確保教育公平公正
為確保每一個孩子享受到無差別的義務教育資源,馬山縣全力保障入學公平,2013年以來1287名隨遷子女全部安排到公辦學校就讀;堅持就近入學、免試入學、免費入學,縣內不設重點學校,校內不分「重點班」「快慢班」;實行縣重點中學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制度,定向招生比例從2013年的35%提高到2016年的50%,從源頭上促進教育公平。
在保障入學公平的基礎上,馬山縣進一步完善資助體系,努力做到應助盡助,不讓一個孩子因困失學:2013年以來,資助家庭困難寄宿生9.9017萬人次,金額5760.04萬元;資助非寄宿制困難學生7531人次,金額332.01萬元;為家校距離3公里以上的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發放乘車補助106.57萬元,受益學生9854人次。全縣無一名學生因經濟困難失學。
針對留守兒童問題,該縣研究制定《馬山縣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實施方案》,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台賬,完善「代理家長」「一對一」等機制,讓留守學生「學業有教、安全有保、親情有護、生活有幫、困難有助」。
●深化教育改革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放學前的課余時間,馬山縣百龍灘中心小學校園內響起了節奏感十足的馬山會鼓聲,這是馬山縣「文化三寶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目前百龍灘小學的鼓隊有隊員150餘名,自2010年成立以來,少年鼓隊每周邀請壯族會鼓老師指導一次,在豐富孩子們課餘生活的同時,也讓當地兒童從小感受本土歷史與文化的魅力。
在均衡發展教育的基礎上,深化素質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深化特色辦學,這是馬山縣一直秉承的辦學思路。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馬山縣堅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辦學思路,開展「馬山文化三寶」進校園等活動,將素質教育與本地優秀民間文化有機融合,建立城北小學三聲部民歌教育基地、百龍灘勉圩小學會鼓教育基地和加方初中扁擔舞教育基地,並通過基地示範引領,不斷傳承發展馬山非物質文化遺產。
除了平時的文化課,該縣還將德育工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三節三愛」、「道德講堂」等有機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舉辦體育節、藝術節、鼓號隊比賽、歌詠比賽等,促進體育、藝術「2+1」深入開展,深入開展「灑掃應對」「美麗馬山」「學雷鋒活動月」等主題實踐,將德育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西鄉塘區
建立「五關愛」體系
讓更多孩子享受均衡教育
模型課上,在孩子們的靈巧操縱下,飛機模型飛向藍天;科學營內,孩子們操作「穿針引線」、創意積木等科普器材開展競賽;實踐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本地經濟作物產業流程……近日,記者走進西鄉塘區的鄉村學校,被豐富的校園少年宮活動吸引。
為了讓轄區的孩子享受同等優質教育,西鄉塘區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調整學校布局,著重抓好「兩為主」政策落實、「三保障」機制以及「五關愛」行動等舉措,積極推動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調布局優資源 努力實現「兩提前三連跳」
作為南寧市人口最多的城區,西鄉塘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參評學校多,涉及面廣、基礎薄弱。參評學校共計118所,其中西鄉塘區屬91所,高新區屬18所,市直屬7所,區直屬2所;二是實現市政府提出的「兩提前、三連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兩提前」指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由原計劃2018年通過國家評估認定提前到2017年,後又提前到2016年評估認定。「三連跳」指西鄉塘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評估驗收工作在2017年初努力實現「市級復核、區級評估、國家級認定」目標。面對挑戰,西鄉塘區主動作為,努力實現「兩提前、三連跳」目標。
調布局,優資源。近年來,西鄉塘區按照「初中向城鎮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教學點向行政村集中」的工作思路,從滿足群眾需求出發,調整中小學布局。2013年以來,新建中小學6所;撤並整合小學18所,教學點7所,做大做強一批農村小學;逐步落實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集中鎮中心校寄宿教學工作。撤並調整後,教育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西鄉塘區通過組建12個城鄉中小學教育共同體和創建「一校一品牌」工程,評選命名53所學校為「特色學校」(其中農村學校佔13所),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縮小了校際差距,緩解了「擇校熱」問題。
●縮差距促均衡 基礎教育設施提質升級
縮差距,促均衡,西鄉塘區有三大法寶:
一是保證「三個增長」。 「教育是百年大計,再怎麼投入都不為過。」這是西鄉塘區始終堅持的辦學情懷。按照「三個增長」「兩個比例」的要求,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並重點向農村學校和城區薄弱學校傾斜。2013年至2016年,西鄉塘區教育投入實現了教育財政撥款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在校學生人數平均教育費用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二是推進學校校舍建設。城區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綜合使用各方面資金,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三是均衡配置教學儀器設備。添置理化生、音體美等儀器設備及圖書,增設「班班通」設備,實現教學班全覆蓋。每校都有計算機教室,基本做到上計算機課時一人一機。
教育經費的足額投入,使西鄉塘區基礎教育的設施設備產生了質和量的變化,達到國家評估標准。這對人口多、學校多、基礎薄弱的西鄉塘區來說著實不易。
●關愛特殊群體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西鄉塘區注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讓特殊群體學生能融入城市或鄉鎮學校生活,得到各方關愛,進得來、留得住,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西鄉塘區積極落實「兩為主」政策,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入學權利。2016年秋季學期,安排在城區公辦學校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共計41119人,佔在校生總人數的37.3%;安排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達68.32%,佔南寧市總量的38%,占廣西總量的12%,是全市接收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人數最多的城區。
與此同時,西鄉塘區還建立特殊學生群體關愛體系,有效保障特殊群體學生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讓「愛均衡」成為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
關愛孤兒。辦好廣西唯一的一所孤兒學校——明天學校。從2000年辦校以來,政府承擔孤兒在校學習生活的一切費用。至今,已幫助238名孤兒順利完成義務教育和高中學業;正幫助203名孤兒在讀中小學和高中。2015年政府征地近100畝,投資2.2億元,擴建孤兒學校。2018年竣工後,將惠及更多的孤兒和適齡兒童。
關愛留守兒童。建立健全787名留守兒童檔案,安排教師開展「一對一」幫扶。
關愛貧困戶學生。結合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攻堅戰,幹部或教師精準幫扶城區1920名貧困戶學生。
關愛困難學生。2013年以來,城區投入2852.12萬元,資助困難學生48678人次,10.74萬人次學生享受國家「兩免一補」政策。
關愛殘疾兒童。在衡陽路小學等4所辦公學校開設特殊教育班,隨班就讀及在轄區特教學校就讀的「三殘」兒童共201人,送教上門的重度「三殘」兒童57人。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