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課課通語文六年級上答案
╭^^^╮
{/ o o /}
( (oo) )
) ))
2.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課課通16課草原答案
一、課文簡說這篇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朴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贊頌之情;二是在閱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了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二、詞句解析1.對句子的理解。(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碧」是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這句話寫出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不因空曠而顯得蒼茫。這句話也是這一段的中心句。(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渲染」「勾勒」均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塗抹畫面,以取得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勾畫出輪廓。「翠色慾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老舍將草原擬為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突出了草原的遼闊碧綠,小丘線條的柔美,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置身於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會驚嘆、並產生舒服之感,因此,既願久立欣賞,又想吟誦詩篇。(3)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回味」,細細地回憶,品味。這里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風光如詩如畫,有著無限樂趣,因此連靜立的牛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這種擬人的寫法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增強了草原風光的感染力。(4)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身著節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5)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詩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麼捨得馬上就分別!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涯,邊際。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餘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舉目皆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2.對詞語的理解。境界:事物所到達的程度和表現的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灑脫:本指言談舉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迂迴:迴旋,盤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拘束:過分約束自己,態度顯得不自然。
3.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課通
什麼叫我們窮啊,我們是來不及了,在網上買來不及了,現在這時間上哪買去,所以才在網上找的什麼叫窮啊!
4. 六年級語文下冊<<魯賓孫漂流記>>課課通的資料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後,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彷彿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壓倒魯濱孫,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孫的困難,對於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孫無一倖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岩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孫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裡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牆,作防禦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孫不但把落下來的鬆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孫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孫無意中掉在牆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孫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孫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麼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孫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孫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於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麼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堅毅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7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勤奮勞動,把小島經營得有條不紊。他在逆境中鍛煉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這本書教會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只有實幹才能讓我們擺脫困境,實干比信念更重要……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給分不?
5. 小學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三單元課課通成語解釋
不修來邊幅bùxiūbiānfú
[釋義自] 修:修飾;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借指人的儀表、衣著、生活作風。比喻不注意衣著、儀容的整飾。常指不拘小節;生活懶散。
[語出]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
[正音] 幅;不能讀作「fǔ」。
[辨形] 修;不能寫作「休」。
[近義] 不衫不履 不拘小節
[反義] 衣冠楚楚
[用法] 形容人不注意儀容、衣著。一般作謂語、定語。
6. 六年級數學課課通上的題
一、填空題。
1.兩種( 不同 )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重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 )一定【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相關聯的量 ),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 相互成正比例關系)
2.(實際距離 ):(圖上距離 )=比例尺,當( 比例尺)一定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
3.甲數的五分之二和乙數的四分之三相等,甲數:乙數=(15:8 ),甲數與乙數成( 正)比例。
4.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的平方 )成正比例。
5.如果5A=4B(A、B均不為零),那麼A和B成( 正)比例。
6.X和Y成正比例關系,請你將表格填寫完整。
X 2 (2.4 ) 四分之一
Y 3 3.6 ( 3/8 )
二、問答題。
一台織布機的生產情況如下表。
工作時間(時) 1 2 3 4 5
工作總量(米) 16 32 48 64 80
(1)表中有哪兩種量?他們相關聯嗎?
有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兩種量,相互成正比例關系。
(2)寫出表中兩種量所對應的幾組數的比,求出比值。這些比值保持一定嗎?
都是1:16
比值保持一定
(3)第(2)題所求的比值表示的意義是什麼?
意義:織布機1小時會生產16米。
(4)表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兩種量是不成正比例的,因為他們的單位不同。
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平行四邊形的高一定,它的面積和底
是 S=a*h
2.每箱蘋果的千克數一定,箱數和總千克數
是 總數=單位數*箱數
3.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不是, S=a*b
4.出油率一定,花生仁的千克數和榨出油的千克數
是 花生仁千克數=油量/出油率
5.買同樣的戲票的張數和所付的錢數
是 總錢數=票價*張數
6.圓的周長和圓周率
不是 圓周率是定值,圓的周長是與周長成正比的。
填空.
每公頃的產量 * 公頃數=(產值 ),(每公頃的產量 )一定時,( 產值)和( 公頃數)成反比例。
分子一定,分母與分數值成(反 )比例。
已知A和B成反比例關系,將下表填寫完整。
A 2 (8/3) 二分之一
B 3 4 ( 3/4 )
從24的約數中選出4個,組成一個比例式( 1:2=12:24 )。
問答題。
某計算機廠裝配一批計算機,每天裝配的台數和需要的天數如下表。
每天裝配的台數 60 45 30 15 10
需要的天數 3 4 6 12 18
1.表中有哪兩種量?他們是相關聯的量嗎?
每天裝配的台數和需要的天數兩個量, 是相關聯的量
2.計算表中兩種量幾組數的積,這些積保持一定嗎?
保持一定,數值都是180.
3.第2題中的積表示的意義是什麼?
第2題中的積表示計算機廠需要裝配的總台數。
4.表中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成反比例。
因為他們的積是定值,一個增大多少倍,另一個量就會減少多少倍。
7.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用非常課課通好還是教材全解好
總歸是教材全解,我一直用的那個
8. 六年級下冊數學課課通創新版答案
建議先自己做,如果不懂的可以上公中號手電筒校園
看看,里邊什麼答案都有,你可以試試,希望能幫到你
9.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24課課課通
《金色的腳印》講的是正太郎和三隻狐狸之間發生的事。正太郎家裡抓來一隻小狐狸。晚上,正太郎看見小狐狸的爸爸媽媽引開狗來救它,但他們發現鐵鏈是咬不斷的,只好給小狐狸餵了奶,然後悄悄地走了。後來正太郎發現老狐狸在地板下做了窩,而且一有機會就咬拴鐵鏈的木樁。於是,正太郎每天都給老狐狸投送食物。老狐狸和正太郎熟悉了。有一天,正太郎發現小狐狸被安田先生帶走了,於是連忙去安田先生那兒。在途中,他一不小心掉下了懸崖。朦朧中,他看見一隻大狐狸舔著他的臉,另一隻蹲在他身上溫暖著他。最後,他和爸爸一起把小狐狸放了。
「迎著耀眼的陽光,狐狸們的腳印,閃著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處。」這是文章的結尾。這種「金色的光芒」不就是寄寓著一種溫暖、一種關愛、一種和諧嗎?正太郎能和狐狸和諧相處,難道別人就不能嗎?人類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動物,動物之間難道也不可以和諧相處嗎?人類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也就破壞了動物的家。可憐的動物無家可歸,自然就滅絕了;人類捕捉動物,穿山甲成了桌上的美味,藏羚羊成了身上的披肩!如此下去,人類不僅不能和動物和諧相處,還成了它們的天敵了!也許,最後一個滅絕的動物就是人類!
我們不能再讓動物滅絕了!我希望有一天,人類能和動物和諧相處,共同快樂地生活在世界上。
11*金色的腳印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狐狸一家及它們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懂得與其他生命互愛互助,和睦相處。
4.知道本課故事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什麼。
【德育滲透點】
1.透過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間的不可割捨的親情,進而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激發學生回報父母的情感。
2.透過「我」的做法,體會到「我」的善良,從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美育滲透點】
感受文中人與動物間的和諧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教學重點】
了解故事的內容及意義。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設計思路】
通過啟發點撥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討論交流、深入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課題
1.啟發談話: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習了《狐狸和烏鴉》的有趣故事。後來又學習了成語故事《狐假虎威》。請問,在你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請三、四名學生說。可以談對狐狸的印象,也可以講狐狸的故事。)
看來狐狸在大家的心目上不是好東西,今天我們再來學一篇關於狐狸的故事的文章,學了以後,也許你會給狐狸「平反」了。
2.板書課題:11*金色的腳印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輕聲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A課文重點寫了哪幾個角色?B老狐狸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做了哪些事?C當正太郎失足受傷時,狐狸們是怎麼做的?
2.讀後講討論交流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完成板書:
小狐狸
餵奶 要回
咬木樁 放歸樹林
餵食
老狐狸 正太郎
搭救
3.根據板書,讓學生簡要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起因、經過、結果怎樣?
三、自主探究,討論交流
1.過渡談話:剛才同學們圍繞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認真地進行了研究和討論。但請大家記住: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除了這些問題,你還能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嗎?(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點撥,把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組討論。)
2.分組討論:A老狐狸為什麼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小狐狸?B正太郎為什麼能和狐狸建立親密關系,並能得到狐狸的救助?C課文為什麼以「金色的腳印」為題目?D課文哪些地方給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討論後各小組選一個代表在全班交流。(交流過程中適當播放多媒體課件。)
4.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真的給狐狸「平反」了。老狐狸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小狐狸,使我們明白,動物之間也像人類一樣有著不可割捨的親情,尤其是作為父母的老狐狸對自己的孩子小狐狸非常關心和愛護。(動物如此,何況人呢?)另外,我們還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才更加美麗!
四、讀寫結合,升華主題
1.啟發談話:是的,能夠回到屬於自己的家是多麼幸福的事。請看看這幸福的一家。(出示圖片)
2.看到如此幸福的一家,你會想到什麼?請以《相親相愛的狐狸一家》為題,續寫這個故事。
10.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課通
額的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