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少數民族小學雙語教育規劃

少數民族小學雙語教育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04 16:56:39

A. 如何提高小學雙語教學質量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 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有五十三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我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計算機科技以及通訊、媒體等的迅速發展,對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有了更高的要求。少數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好國家通用的漢語,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國家的文化和經濟建設中來。
雙語教學,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科目知識來達到掌握該語言的目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雙語」教學是指少數民族學校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言組織教學的一種教學形式。由於經濟發展、教育基礎和語言環境的差異,決定了新疆「雙語」教學模式的多樣化。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母語授課、加授漢語的教學模式;二是漢語授課、加授母語的教學模式;三是部分課程使用母語授課、部分課程使用漢語授課,其中以少數民族中小學數、理、化等課程使用漢語授課,其它課程使用母語授課的教學模式居多。
雙語教學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洋務運動時期,我國就出現了採用雙語教學的軍事學校。民―漢雙語作為雙語教育下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卻不夠成熟。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是在少數民族學校里有計劃地開設漢語文課程,以達到少數民族學生自由運用漢語進行口語和書面交際的程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與其說是各級黨政在引導推進「雙語」教學,不如說是老百姓在推動「雙語」教學,這種無形的助推力量,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強大支撐和堅強後盾。因此,大力推進中小學「雙語」教學是順應民意的重大戰略決策。毋庸置疑,推進「雙語」教學是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提升各民族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是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是廣大人民群眾融入現代社會生活的客觀現實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必由之路。
推進「雙語」教學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充分認識推進「雙語」教學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又要善於突出重點,抓住根本,尋求新的突破。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雙語」教學工作必須「從小抓起」,從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抓起。經驗證明,發展學前教育對鞏固提高「普九」水平,發展各類教育,構築終身教育體系,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60年代以來,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方面眾多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早期教育在人一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產生的強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科學的早期教育不僅有利於開發嬰幼兒的學習潛能,而且能促進處境不利的幼兒較好地適應小學以後的學習,使輟學率下降,就業率提高,有利於社會消除貧困。通過學前教育激發這些兒童巨大的學習潛能,特別是學好漢語,將極大地提高教育水平和國民整體素質,對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樣,「雙語」教師是推進「雙語」教學的中堅力量,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沒有高素質的「雙語」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雙語」教學,因此,深入解決好「雙語」師資問題,已成為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
在日常教學中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每堂課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思。
總而言之,「雙語」教學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努力,既要增強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又要分類指導,循序漸進。各級政府將擔負起對「雙語」教學的領導責任,堅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因地制宜」的原則,統籌規劃好本地區的「雙語」教學工作,既要開拓創新,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又要實事求是,注重實效。推進「雙語」教學是一項戰略任務,既要從現在做起,加大推動力度,又要樹立長期作戰思想。從現階段抓起,把「雙語」教學延伸到各個學段,逐步扎實地推進雙語教學工作。

B. 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意味著什麼

以後能夠更好的與人溝通,因為他們只懂自己的母語,普通話一般不會講,要求教師能講他們的母語,也能教他們講普通話.

C. 少數民族地區為什麼要實行民漢雙語教育

中國的族際語是漢語,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並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中國各民族自願的選擇。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統一國家,擁有已確認少數民族語言61種。現階段,除了滿族、回族、土家族使用漢文外,其他少數民族使用的少數民族文字共有39種。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民族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漢族遍布全國各地,各少數民族也以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區與漢族交錯雜居。這種分布特點不僅造成了中國語言的復雜性,同時也造成了不同類型的雙語社會和雙語人,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復雜的雙語現象。因此,要制定雙語教育教學政策並實施,不能不考慮我國民族地區自然形成的雙語現象,全國大多數人口所持有的漢語自然而然地成為56個民族的族際語而被納入雙語教育中。
一方面,語言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載體,只有通過雙語教育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傳承,形成多元民族文化,不斷為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另外,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發展各少數民族的民族語言本身就是發展多元文化。
另一方面,我國在發展少數民族語言的同時,向各少數民族同時進行族際語即漢語教育,是為保證國家統一,為各民族提供一個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工具56個民族是兄弟姐妹,不可能互不往來,各民族之間為了更好的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互通有無互相交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必然要有一個統一的語言文字作為工具,而使用人口最多最廣的漢語,不可避免地充當了這個工具。

D. 如何做好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縣級教研尤其是雙語教研工作

絕大都是維吾爾人都反對雙語教育,在這個背景下做好雙語教育不容易。內 其實這些都容是將心比心的。 不要把對象當做異族不要特殊對待就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對於一些少數民族學生會有抵觸心理,這是不能避免的。 其實雙語教育歸根到底就是失敗,既然政府出台政策就硬著頭皮做吧

E. 石河子大學在211高校中處於什麼水平

作為石河子大學的萌新,轉眼一年過去了。記得在分數線和成績出來以後選擇志願的時候,因為是疆內的考生而且我的成績剛過一本線,如果去內地的學校可能就只能被迫去二本院校了,能上一本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這時候我選擇了新疆兩所「211」之一的石河子大學。如果你也是超一本線不多的童鞋,我覺得同其他學校相比石河子大學會是性價比很高的選擇了。

學校的學習氛圍很好,學風嚴謹,老師的教學水平比較高,好老師還是很多的。而且經常能看到博學樓里小黃桌座無虛席,桌上放滿了學習資料,石河子大學的考研率還是挺高的。經常有對口援疆的高校派出名師到石河子大學交流援助,就算在大西北也能有機會聽到各種985高校教授的課,而且不管是哪個院,每年都會有去內地對口高校交流學習的名額,只要成績好,各種校級和國家級獎學金都有,就資源來講還是得到了國家相當大力度的支持的。最重要的是跟其他學校相比學費也很便宜。

F. 如何推行少數民族的素質教育

一、如何融民族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於思想政治建設之中,是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
思想政治建設是保證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人的精神導向的建設,直接決定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燦爛的民族文化精髓和獨特的人文精神。這決定了每個民族自己的精神風貌、道德准則和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的各異。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要實施素質教育,忽視思想政治建設無疑是一句空淡。而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離開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更是無稽之談。如何融民族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於思想政治建設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提高民族素質,適應新時期發展的先決條件。
首先,應在各種教育中立足民族傳統文化與民族人文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激發民族自強心。各民族都有其悠久的歷史和璀燦的文化,更有其人文精華。這決定了他們各具特色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景觀,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揚各民族優秀傳統、采擷各民族燦爛智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造福人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其次,不同心理素質、不同地域環境、不同語言文字和不同歷史背景決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認知接受能力,因而在思想政治建設中如不以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必將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不可能確實起到提高民族素質的作用。只有切實以各民族光輝歷程、先進人物、光榮事跡為模範進行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當是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走的一條大道。
二、如何改革民族教育結構,構建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是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保證。
由於歷史等主、客觀因素,民族教育結構單一性現象十分嚴重,這些直接受制約於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同時又大大扼制著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教育程度結構、教育專業類別結構、教育空間結構以及教育形式結構等方面的單一性問題上。而這些又受制約於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勞動技術結構、產業人才結構、布局結構以及民族傳統文化結構,同時又反作用在這些經濟結構上。因此,如何解決教育結構改革問題是提高民族素質,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有力保證。

三、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手段與傳統教育方式接軌,培養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新型高科技現代人才,是二十一世紀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師學歷達標率低,接受繼續教育難的問題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師資力量薄弱的重要因素。據有關資料反映,2003年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37.2%、86.1%、96.2%。但由於種種原因,部分達標率仍含有一定水份,整體水平讓人擔慮。同時,教師結構不合理,人才流失大,在職人員接受繼續教育難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尤其是「雙語」師資更甚於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歷史背景下民族傳統教育方式不適合於普及。如藏族的寺院教育、貴族教育,伊斯蘭教的經院教育,都不能使廣大平民階層的人接受平等的文化教育。現情況下,通過狠抓基礎教育和普初工作,該問題基本解決。但由於地域差異、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等主客觀因素,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與內地普通學校的差距仍然很大。現代教育手段的推行,給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機和富具操作性的機遇,但具體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仍需要下大功夫去研究。
首先,應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利用「雙語」教學的地區教材的適合問題。現行的各民族「雙語」教材,都是以省區為單位,甚至是全國統一的教材,且知識明顯滯後,不完全符合各地區的實際需要。不同地區文化層次上的差異,迫切要求各地區自行調研編纂適合本身教育發展的教材。這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因地區差異而造成的起步不同,最後卻必須達到同一標準的問題,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討論研究。
其次,科學有效地使用現代教育手段,使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跳躍發展是21世紀對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要求。針對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層次的教育現狀,利用現代遠程教育的特點,通過多種媒體的傳播途徑,達到教育的目的,是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現代教育的最終目標。利用電信網、電視網和模擬課堂錄音、錄像等不同傳播手段進行少數民族地區的現代遠程教育,可因省、地(州)、縣(市)、鄉、村的不同接收條件分類進行。在這一教育手段的具體實施上,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可實行高校對口支援、兄弟學校互相幫攜帶和以模範學校為樣版製做優秀課堂教學錄音、錄像帶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原則,可達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四、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在職教師接受繼續教育難的問題,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前提下提高師資水平,是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學歷亟待提高,知識陳舊,教學觀念、教育方法落後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一不能等、二不能靠。如何使在職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接受繼續教育,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教學業務素質,無疑是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首先,在學校師資寬裕的情況下,通過脫產、半脫產方式參加自學考試、委託培養、進修深造等方式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和素質。分批派骨士教師利用學習、考察等手段,學習先進的教學管理方式方法,掌握科學的尖端教學技術技能,從而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整體素質。
其次,在客觀因素限制,脫產、半脫產接受繼續教育困難的情況下,充分發揮教學骨乾的作用,通過模擬課堂、公開教學等手段,在本單位、本學科、本教研室內部形成幫、帶、扶的良好教風,充分發揮中學教研究「教」的功能的同時挖掘「研」的力度,是自身提高教師素質的又一有效手段。
再次,克服地區資金困難,力所能及的加大教育投資,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工作,是少數民族地區加強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水平,實施素質教育的又一途徑。
同時,在職教師接受繼續教育過程必須科學化、合理化、實效化。即要利用教育主管、督導部門簽訂培養合同以防止人才流失,又要注意培養方式上的改革。以前接受培訓、進修的在職教師,往往採取同等學歷跟班、插班深造的方式,忽略了繼續教育對在職人員培訓的實效性,致使其結果是「耗了油而燈不亮」。所以,如何科學、合理、實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問題,不僅是接受教育方要考慮的問題,更是負責培養培訓的校方應研究的課題。

G. 黨和國家發展少數民族和地區科技、教育、文化的措施

《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白皮書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中國憲法規定,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少數民族加快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措施,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支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鼓勵各民族加強文化交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
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20世紀50年代,國家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查,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建立民族語文工作和研究機構,幫助創制或改進民族文字。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語言,有22個民族共使用28種文字,其中壯、布依、苗等12個民族使用的16種文字是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目前,中國少數民族約有6000萬人使用本民族語言,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0%以上,約有3000萬人使用本民族文字。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語言的廣播電視機構154個,中央和地方電台每天用21種民族語言進行廣播。民族出版社從1978年的17家發展到目前的38家,分布在北京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字種類由5種發展到26種,2008年出版少數民族文字圖書5561種、6444萬冊,分別比1978年增長6.41倍和6.37倍。內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區,制定和實施了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有關規定和實施細則。
為了使少數民族群眾共享信息化時代的成果,國家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和信息處理工作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家已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朝鮮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編碼字元集、鍵盤、字模的國家標准。在國際標準的最新版本中,正式收入了中國提交的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朝鮮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編碼字元集。開發出多種電子出版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建成了一些少數民族文種的網站或網頁,有些軟體已經可以在Windows上運行。
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召開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少數民族教育工作。在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都明確規定了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的條款;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中專門設立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負責貫徹執行國家的民族教育方針政策,研究處理特殊問題;在中央和地方設置民族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以解決民族教育中因民族、地域特點在經費開支上的需要。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師資培養、「雙語」教學和民族團結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02年,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加快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對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強調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貧困地區、邊疆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
近年來,國家先後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區「兩基」(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攻堅計劃等工程,中央財政先後投入290多億元,極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區辦學條件。目前,全國建有民族小學20906所、民族中學3536所。其他各級各類學校也全部面向少數民族招生並實行一定優惠。2004年,國家從西部農村地區開始實行「兩免一補」(免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寄宿生生活)政策,惠及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2006年起,率先在西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國家對特別困難的民族和地區,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補助。如,每年安排1.2億元資金,對西藏農牧區中小學實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截至2008年底,民族地區實現「兩基」目標的縣已有674個,占總數的96.6%。
為增進各民族間的了解和溝通,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多年來中國政府致力於在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民族語言和漢語)教學,並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7年,全國共有1萬多所學校使用21個民族的29種文字開展「雙語」教學,在校學生達600多萬人。

國家通過開展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與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區高校、加強特色學科建設和學位建設、擴大招生規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區發展高等教育。目前,民族地區已有普通高等院校167所,高等學校專任教師7.7萬人,在校生123.5萬人。國家大力扶持民族地區發展職業教育。2008年,中央政府向5個自治區投入8.27億元,支持建設了83所縣級職教中心和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以及145個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和10所國際示範性高等職業學校;下達給5個自治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國家助學金達9.74億元,資助83萬多人,佔在校生的90%。

經過60年的努力,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總數為2199.6萬人。其中,普通小學少數民族在校生數為1070.8萬人,占學生總數的10.4%;普通中學少數民族在校生數為680.2萬人,占學生總數的8.5%;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在校生數為133.9萬人,占學生總數的6.2%。少數民族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明顯提高。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朝鮮、滿、蒙古、哈薩克等14個少數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學生,維吾爾、回、朝鮮、納西等十幾個少數民族每萬人平均擁有的大學生人數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國家成立了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和辦公室,對少數民族古籍進行挖掘、整理、保護。截至2008年底,已搜集少數民族古籍數百萬種,整理11萬余種。《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一、二批已收錄少數民族古籍377種,中國民族圖書館等5個單位列入第一、二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其中,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中國政府設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藏族)、《江格爾》(蒙古族)、《瑪納斯》(柯爾克孜族)專門工作機構,收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近年來,國家撥付巨資支持校勘出版《中華大藏經》計150部。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組織3000多名專家學者,歷時30多年完成了中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簡史叢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和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等五種少數民族叢書的調查、編纂和出版,合計403冊,1億多字,發行50多萬冊。近年來,國家又組織對這五種少數民族叢書進行了修訂再版。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國家組織開展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民間文藝資源的普查、挖掘、搶救整理工作,並組織動員10餘萬人,歷時30年,完成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十部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出版298卷,全部450冊,約5億字。此外,組織完成了國家藝術學少數民族各類藝術理論著作108種,約2500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投入巨資對西藏拉薩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爾寺,新疆的克孜爾千佛洞等大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和1000公斤黃金、大量白銀等珍貴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2001年起,撥專款3.8億元,用於維修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十一五」時期,國家將安排專項資金5.7億元用於西藏22處重點文物的維修保護。自2005年以來,國家安排專項經費4億元,用於「十一五」期間新疆20餘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的保護。目前,民族自治地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66個,世界文化遺產有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麗江古城等2個,世界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黃龍風景名勝區和「三江並流」自然景觀等3個。

國家重視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02年至今,中央財政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達3.86億元,約有四分之一用於民族地區。國務院公布的兩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28項中,少數民族項目有367項,佔35.7%。55個少數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少數民族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393名,佔26.4%。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

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建立了由各民族演員組成的中央民族歌舞團。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以及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大力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和改善少數民族群眾文化生活。到2008年底,全國民族文化事業機構達10282個,其中藝術表演團體651個,藝術表演場所191處,圖書館604個,群眾藝術館80個,文化館643個,文化站6859個,博物館240個。目前,民族地區每10萬人擁有的文化單位數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國家積極保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已有500多年歷史的藏戲得到保護和發揚,在每年的雪頓節期間與其他歌舞、話劇相映生輝,使雪頓節成為藏族歡樂喜慶的綜合藝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回、維吾爾等民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壯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傳統節慶活動得到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已挖掘、搜集、整理出290多個,各項活動得到蓬勃發展。藏族壁畫藝術不斷充實,唐卡藝術得到保護,維吾爾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掛行銷全國,布依、苗、瑤、仡佬等民族的蠟染,土家、壯、傣、黎、侗等民族的織錦技藝,圖案、花樣、品種都有很大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技藝重新煥發生機。

少數民族文藝人才輩出,文學藝術創作日益繁榮。全國5個自治區和雲南、貴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藝術院校,專門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會員比例已超過10%,人數近600人。一大批優秀少數民族文藝人才,少數民族題材的優秀電影和少數民族文化歌舞品牌脫穎而出,少數民族歌舞傳遍大江南北,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國家用法規的形式規定每四年舉辦一次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已舉辦三屆;每五年舉辦一次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已舉辦八屆。定期舉辦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電視、文學「駿馬獎」評選,開展各種類型的少數民族歌舞比賽,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等推出少數民族文藝節目,推動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精品的創作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扶持民族醫葯事業發展

民族醫葯是中華醫葯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發掘、整理和研究推廣,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35個民族發掘整理本民族醫學資料,民族醫葯得到廣泛開發和應用。1992年,國家確定了蒙葯、藏葯、維吾爾葯的制劑中心,將傳統醫葯與現代研製技術相結合,已生產十幾種劑型,上百種藏葯、蒙葯、維吾爾葯品種。全國共有縣級以上民族醫葯科研機構35所,科研人員近1500人。國家組織《中華本草》藏、蒙、維、傣4種民族葯卷的編纂,收入藏葯396種、蒙葯422種、維吾爾葯423種、傣葯400種,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國家大力扶持民族醫葯機構建設。截至2008年底,15個民族設有本民族醫葯的醫院,全國共有民族醫醫院191所,床位8694張。其中藏醫院70所,蒙醫院51所,維醫院39所,傣、朝、壯、苗、瑤等民族醫醫院31所。從2006年開始,國家重點建設包括藏、蒙、維、傣、朝、壯、苗、土家8種民族醫葯在內的10所民族醫醫院,努力推動民族醫整體診療水平的提高。

國家在14所教育機構開展民族醫葯專業教育,大力培養民族醫人才。其中高等民族醫葯院校5所,中等民族醫葯院校4所,設有民族醫葯專業的非民族醫葯院校5所。目前,全國民族醫葯院校在校生約1.7萬人,畢業生3964人。藏、蒙、維、傣、朝、壯等6種民族醫納入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民族醫葯專業人員達1萬多人,為各族群眾健康素質的不斷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證。

H. 美國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組織

一、基本情況
聯邦教育部(Department of Ecation)成立於1867年,1980年升格為內閣一級的教育部。現任教育部長(Secretary of Ecation)為羅德里克·佩奇(Roderick Paige)。目前,教育部還設有常務副部長(Deputy Secretary)一名,副部長(Under Secretary)一名,助理部長(Assistant Secretary)八名。
美國教育部現有4700多雇員,其中大約3600人在首都華盛頓,分布在四個不同的辦公地點。另有1000多人在教育部十個地區辦事處辦公。
教育部全年總經費420億美元,管理200多個項目。教育部的行政運作費用占教育部總經費的1.9%。
二、歷史沿革
美國聯邦教育部的前身為美國聯邦教育局(Department of Ecation),成立於1867年,至今有130年的歷史。當時的教育局是一個非內閣成員的獨立政府機構。它的職責與現在的教育部有很大的差異,只限於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和整理有關學校機構、管理、體制和教學方面的信息,然後將所得信息和成果提供給政府機構和公眾,以便進一步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當時的教育辦公室很小,除局長(Commissioner)外,只有3個工作人員,經費有限,每年約13000美元。
聯邦教育局成立之初,主要通過信息報道來反映各州教育的優劣,介紹各地教育實踐的成果和創新的範例,基本不具備行政指揮的職能。1890年,第二個《莫里爾法案》(Second Morrill Act)通過後,其職能有所擴大,負責管理新成立的贈地院校系統。
然而,自聯邦教育局成立以來,對其職能一直存在爭議,為防止聯邦教育局過多干預各州學校事務,因此對它的權力進行了很大的限制。1869年之前,教育局是一個獨立的政府機構。1869年起教育局被改為置於其它聯邦政府部門之下的一個辦公室:1869年至1939年,該機構由聯邦政府內政部(U.S. Department of Interior)管轄,先改稱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Ecation),不久又改成教育局(Bureau of Ecation),1929年又改回到教育辦公室;1939年至1953年由聯邦安全總署(Federal Security Agency)管轄, 稱教育辦公室;而從1953年到1980年它又由美國聯邦衛生、教育、福利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cation and Welfare)管轄,稱教育辦公室;1972年,聯邦衛生、教育、福利部增設國家教育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ation),教育辦公室及國家教育研究所共同由一位助理部長領導。
作為內閣成員的聯邦教育部是在卡特總統任職期間建立起來的。當時,國會認為美國有一些教育事務是地方政府和學區所不能單獨完成的,需要全國范圍的協調和統籌,如弱智人教育、殘疾人教育、掃盲教育、教育貸款以及科技教育等,因而,有必要成立內閣一級的教育部。新生的教育部於1980年5月4日正式開始工作。
1981年,里根當選總統。此時,聯邦教育部存在還不到一年。里根認為在美國聯邦政府中沒有必要設教育部。因此,他向國會提議取消教育部這個機構,將教育部當時的7700雇員減少至1000人,終止一批教育項目並將一部分教育項目轉交給其它部承辦。然而,里根的這一提議並沒有被國會接受。這也是教育部至今還存在的原因。盡管如此,由於里根對教育部的態度,教育部的工作還是受到一定的影響:雇員削減了1/3多,項目和經費也相對減少。
三、地位及作用
盡管聯邦教育部存在已十多年,但美國憲法將管理教育的權利只授予州政府,而並沒有規定聯邦政府對教育的義務,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聯邦教育部作用的發揮。美國大多數的教育政策不是由聯邦政府而是由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具體由各州教育部門及地方約15000個學區(School District)中的教育董事會(Board of Ecation)來負責實施。
在美國教育體系中,州和地方的重要作用從教育經費支出也可以得到充分體現。2000/2001年度,全國教育總經費為6500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7.3%),其中91%以上來自州、地方及私人捐贈,聯邦政府撥款僅佔9%,大約600億美元。聯邦政府的教育經費分由教育部、衛生部以及農業部掌握,其中教育部所掌握經費約為420億美元,僅為教育總經費的6%。
四、任務(Mission)及職責(Responsibilities)
根據1980年成立教育部時美國國會通過的「教育部機構法」規定,美國聯邦教育部主要任務有以下七個方面:
(1)保證聯邦政府人人得到平等接受教育機會的承諾得以實現;
(2)在各州、地方學校系統以及公私立非盈利教育機構、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家長及學生辦學或參與教育的努力的基礎上,採取補充措施,使教育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3)鼓勵公眾、家長和學生積極參與聯邦政府實施的教育計劃;
(4)通過聯邦政府支持的教育科研、評估和信息發布來促進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5)加強對聯邦教育項目的協調;
(6)加強對聯邦教育事務的管理;
(7)對總統、國會及公眾負責,不斷提高聯邦教育項目執行效果(accountability);
教育部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職責:
(1)對美國教育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提供指導和合作。
(2)作為國家教育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機構,收集並傳播優秀的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
(3)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獎學金和貸款,使他們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4)幫助地方社區及學校解決學生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如增強學生的達標能力,改善學校治安,鼓勵家庭參與,提高教師素質,幫助各州及學區滿足學校和學生的其它特殊需要,等等。
(5)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幫助學生做好就業准備。
(6)保證所有公民都有平等享受聯邦教育基金資助的權利,不受種族、膚色、國籍、性別、殘疾或年齡的影響。
五、內設機構及主要職責
美國聯邦教育部除了部長辦公室和副部長辦公室外,下設16個辦公室(英文均用Office,實際相當於我們的司局級單位,其負責人有許多是助理部長),辦公地點在首都華盛頓。此外還設有10個地區性辦事處。
聯邦教育部機構設置包括三個組成部分:領導機構、業務機構及行政部門。
1、領導機構(Management)
(1)部長辦公室:教育部長負責教育部的全面工作,是總統有關聯邦教育政策、項目及其它教育活動的顧問。
部長辦公室主要工作人員:
辦公室主任(Chief of Staff)
主要政策顧問(Counselor to the Secretary)
高級顧問(Senior Advisor)
教學特別顧問(Special Advisor on Teaching)
日程和簡報處主任(Scheling and piefing Staff Director )
行政秘書處主任(Executive Secretariat Director)
(2)常務副部長辦公室:常務副部長實際行使首席行政長官的職責,負責教育部的內部管理和日常工作,是部長最重要的政策顧問。
常務副部長辦公室下設兩個委員會:
一個是行政管理委員會(Executive Management Committee),委員會每周開會討論並就教育部日常管理及改革措施需要做出決定的事項,向常務副部長提出建議,其成員的任命需經參議院確認,他們的主要職責是教育部的管理。
另一個是發展協調委員會(Reinvention Coordination Council),該委員會是一個協調機構,就教育部發展及提高教育質量向常務副部長提出建議。
常務副部長辦公室主要工作人員:
辦公室主任(Chief of Staff)
教育技術主任(Director of Ecation Technology)
(3)副部長辦公室:副部長主要負責監督政策發展、教育預算、計劃與評估工作。
副部長辦公室下設兩個部:
一個是預算部(Budget Service),規劃和管理教育部所有項目的預算、政策和立法程序。
另一個是計劃和評估部(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ervice),協調政策及長遠規劃工作,並就現行及計劃中的教育政策對經濟、社會及機構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
副部長辦公室主要工作人員:
預算部主任(副助理部長)(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and Director/ Budget Service)
計劃和評估部主任(Director/Planning and Evaluation Service)
2、業務機構(Program Offices)
美國教育部對教育的支持是以項目的形式出現的,教育部目前管理200多個項目,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教育部的中小學教育項目為全國15000個學區的5000萬中小學生提供服務,同時為全國800萬接受高中後教育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貸款和勤工儉學資助。教育部現設有7個業務機構,他們是:
1)雙語及少數民族語言辦公室(Office of Bilingual Ecation and Minority Languages Affairs):負責資助那些母語為非英語的兒童,使他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本民族語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輔導。
2)公民權利辦公室(Office of Civil Rights):負責實施聯邦法律,以確保不同種族、膚色、國籍、性別、年齡及殘疾狀況的人,具有同樣的機會接受聯邦政府教育基金資助。
3)教育研究與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E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負責向全國的高等學校、教育研究機構、全國各地的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教育圖書館系統等提供資助和項目經費,鼓勵它們開展教育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提供給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機構,從而改善學校的教學。
4)中小學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cation):負責向州和地方的教育機構提供經濟資助,以維持和提高公私立學前教育及中小學教育。該辦公室最大的教育項目稱為「第一章項目」(Title I Program),旨在資助那些來自經濟貧困、教育落後家庭的兒童和成人。
5)高中後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Postsecondary Ecation):制定、協調和推薦政策,以指導向符合條件的學生提供財政資助的項目;改善高中後教育設施和項目;招收和培養處境不利學生接受高中後教育;促進國內對外語和國際事務的學習、研究和交流活動。
6)特殊教育與康復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Special E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負責資助那些在生理上有缺陷的兒童的教育,為殘疾成人提供職業教育和康復教育服務設施,並就如何提高殘疾人的生活進行研究。
7)職業和成人教育辦公室(Office of Vocational and Alt Ecation):管理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掃盲教育的資金、合同、科研以及技術資助,該辦公室與勞工部有合作關系,共同管理「從學校到工作機會計劃」,該計劃旨在幫助州及地方設計並建立富有創建性的程序,以便為年輕人上大學和就業做好准備。
8)學生財政資助項目辦公室(Office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t Program):負責管理教育部所有學生財政資助項目。
3、行政部門(Staff Offices)
1)總財務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Financial Officer):該機構是教育部長的財務顧問,負責重大項目及部內財務管理、財務控制及會計工作。
2)總信息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這是一個新成立的機構,負責向教育部長及高級官員提供有關信息技術的情況,保證信息技術的應用及信息資料的管理符合1996年制定的信息技術管理改革條例的要求。
3)總法律顧問辦公室(Office of the General Counsel):負責向教育部相關人員提供法律咨詢。在涉及教育有關立法時,有指導、協調和推薦對策以及提供法律文件的義務。
4)總監察長辦公室(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負責審計教育部所管理項目的運行情況,以提高效益和效率,發現並杜絕弄虛作假、浪費及濫用,並通過司法程序,追回濫用的聯邦政府教育經費。同時,與司法部合作,對有犯罪行為者進行起訴。
5)政府、機構間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Intergovernmental and Interagency Affairs):該辦公室是教育部與聯邦政府其它機構、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聯系的機構,目的是與家庭和社會各界建立夥伴關系,以保證教育部的措施得以貫徹。
6)立法和國會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Legislation and Congressional Affairs):該辦公室在國會就教育及其它問題立法時,充當教育部長的法律顧問;同時,國會需了解有關教育問題時,充當教育部與國會的聯絡人。
7)行政辦公室(Office of Management):負責教育部的內部管理,如人事、機構、預算、財務及合同等。
8)公共事務辦公室(Office of Public Affairs):負責管理和協調教育部的公共事務,該辦公室負責人同時是教育部的發言人。
此外,美國教育部還設有一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cation Statistics),由教育部的教育研究與發展辦公室直接領導。
地區辦事處(Regional Offices)
教育部在全國設有10個地區性辦事處,辦事處負責人是教育部長任命的地區性代表(Regional Representative),負責聯系美國州、地方以及私立教育機構,特別注重學生經濟資助、公民權利的實施以及殘疾人再就業服務等方面的工作,積極倡導實施教育部的各項政策。
六、與中國官方往來
美國教育部同我國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之間的高層官方往來較少。
1987年6月,原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應邀訪美;同年9月,美聯邦教育部助理部長金柏林訪問中國;
1998年6月,原教育部副部長呂福源訪美,會見賴利部長;
2000年3月,美聯邦教育部長賴利訪問北京,與陳至立部長簽署兩國教育交流合作協定;2000年11月,中國教育部長陳至立訪問美國並會見賴利部長。

I. 如何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雙語教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雙語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雙語人才。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傳統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以下簡稱傳統雙語教育)開始呈現出與時代發展的不調適。當代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需要突破傳統制約,進行新的戰略定位。

雙語教育應該注重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
當代雙語教育要將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作為教育的重點,充分發揮雙語教育在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上的天然優勢。雙語教育在少數民族母語的教育上一開始就占據了制高點,因此,在教育中,雙語教育者要認識到母語對民族文化的承載作用,將那些積極的、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文化與雙語教育連接起來,將發掘出來的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充分結合起來,形成民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互動交流。在雙語教育中,要發揮語言文字的作用。對那些有自己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能夠激發他們學習和了解民族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們學習民族文化的能力,樹立民族語言文化保護的自覺,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傳承形成良好氛圍。
要在雙語教育中使學生形成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省、自信、自覺。在雙語教育中,我們要通過生動的例子,說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的引導,寓民族語言文化教育於雙語教育之中,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形成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思想意識,使他們擔當起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責任,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自覺。通過教育,培養出一部分懂得保護傳承自己民族語言文化、能夠順應主流文化需要、能夠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去、能夠清醒認識到民族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能夠通過身體力行去保護民族語言文化的人才。
在雙語教育中,要讓學生形成團結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護的有利環境。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雙語教育,不但要面對少數民族學生,而且還要面對漢族學生。因此,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教育者要充分發揮中介和引領作用,引導漢族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之間形成源流共識、兄弟共識、國家共識,不斷培養他們平等、團結和互助的意識。在雙語教育中,要使他們認識到中華文明自始至終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到各民族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體的共生關系,祖國是共同棲居的母親,從而形成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習慣和認識,為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促進民族團結創造良好環境。

將雙語教育提升到國家創新層面上並有所作為
要認識到雙語教育是國家創新的重要源泉。語言是人類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綜合體現,是人類思維和智慧的集中表達。不同語言代表著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思維方式則是創新必要條件。雙語教育必須認識到語言對思維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民族語言的能力。若沒有語言,各民族之間思維和實踐的交流也就無從談起。不同的思維,才會產生不一樣的可能性和創新的無限性。囚禁在一種單一的思維、智力和精神狀態下的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和與時俱進的偉大民族。要是我們過分強調語言文化的一元,我們的思想就會僵化,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國家和民族的創新就無從談起,可能就會變成一個只會復制的國家和民族。因此,從事雙語教育工作的各級部門、團體和個人,要認識雙語教育在國家創新中的作用,把雙語教育提高到國家創新的戰略高度,而不是當成可有可無的工作。
國家在雙語教育的創新作用上應該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確定雙語教育在國家創新中的地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語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創新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創新能夠更加持久的動力源泉,沒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創新將難以為繼。雙語教育的創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車輪不可逆轉的現實背景下,發揮雙語教育在創新上的作用就顯得迫在眉睫。國家應該從長遠出發,在實際操作中發揮制度設定和制度執行作用。一是實現雙語教育的國家立法。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是實現雙語教育規范化的根本途徑,是擴大雙語教育影響的有力舉措,更是確保國家創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雙語教育應從國家文化安全的層面上進行戰略考量
要認識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當前,西方對我們的文化滲透和文化入侵有增無減、無處不在。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一貫的選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當下的很多年輕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計其數,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對自己文化的主導權,就會讓別人的文化佔領我們的陣地,我們自成體系的文化系統就會受到破壞。中華文明是各個民族在幾千年的過程中不斷匯集而成的偉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種文化的支撐,中華文明這一座大廈的穩定型就會受到破壞,國家的文化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筆者認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漢語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對國家文化安全的熟視無睹。因此,雙語教育應該在角色上進行戰略換位,不能停留在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為。必須在雙語教育中將民族文化的教育貫穿始終,通過語言文字文化的系統教育和交叉教育,培養學生中華文明自信,使他們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覺抵禦西方文化霸權入侵的防線。
強化學生國家文化安全教育。雙語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斷向學生傳播國家觀念、中華民族意識,為國家的文化安全營造良好氛圍。要在雙語教育中通過語言文化教育、歷史教育等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源流關系。中華文明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組合而成,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輝映形成中華文明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個系統的平衡是中華民族穩定發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威脅。當我們面對文化生態系統受到破壞而熟視無睹、無動於衷,這對於文化安全來說就是一種災難。
在教育中凝聚共識。一個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態系統,才能夠保證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繹。如同我們看到的自然生態系統一樣,要是這個系統只有人類,沒有了鷹擊長空,沒有了游魚戲水,沒有了野馬奔騰……,那這個世界將是一個毫無生氣、多麼可怕的世界,一個成熟的文明生態系統是多元統一的系統。因此,國家相關部門要對當代雙語教育在國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進行戰略考量,通過強化雙語教育的功能,使民族與民族之間突破思維鴻溝,超越文化界限,樹立國家觀念,凝聚更多人心,匯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識、民族共識、國家共識。

參考: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的戰略選擇
http://dzb.gzmzb.com/P/Item/11416

閱讀全文

與少數民族小學雙語教育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