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衛生健康教育有哪些內容
不要偏食,少吃零食,少喝飲料,講究衛生(不隨便吃小攤上的食物,不吃放的過久的食物,特別是霉變的食物,睡前一定要刷牙等)注意加餐和吃水果,注意戶外活動。
② 小學生健康教育資料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1988年第13屆世界健康大會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它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傳播和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促進人類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影響健康因素,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能力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所負的責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組織、立法、政策和經濟等綜合手段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以促進人類的健康。
健康促進模式(略)
我國的健康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三個階段。三者的關系是後者包容前者,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其不同點在於:
衛生宣傳=知識普及+宣傳鼓動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社會支持
(四)健康促進的領域
健康促進涉及的5個主要活動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的含義已超出衛生保健的范疇,把健康問題提到各個部門,各級政府和組織的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明確要求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更容易作出更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2、創造支持的環境
健康促進必須創造安全的、滿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保證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於健康的發展。
3、加強社區的行動
提高社區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力量是他們自己。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挖掘社區資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發展個人技能
通過提供健康信息,教育並幫助人們提高作出健康選擇的技能來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都要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促進中的衛生服務的責任由個人、社會團體、衛生專業人員、衛生部門、工商機構和政府共同分擔。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和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資源上對健康需求和有利於健康的活動給予支持,並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經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政府行為和行政干預來支持和推動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的問題時,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擇。通過提高社區自助能力,實現社區資源(人、財、物等)的開發。
3、創造有益於健康的外部環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逐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把社區、學校、企業等建成「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工廠」等。
4、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部門觀念與職能的轉變,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在全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相關學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主要來源於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普學、統計學、美學等學科。在諸多相關學科中以預防醫學、社會醫學、教育學、傳播學、健康心理學、健康行為學等關系最為密切。
1、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作用的規律,採用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
2、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社會因素和健康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以制定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借鑒社會醫學研究醫學問題時所側重的戰略性、理論性、方向性和思維觀念,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
3、教育學:健康教育是健康與教育的有機結合。人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改變,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教育對象的需求,熟練掌握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文化,設計教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技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並進行效果評價。
4、健康傳播學:主要研究健康信息傳播活動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策略的選擇與拓展。
5、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健康心理學要在研究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論、策略、具體措施和方法學方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為學:健康行為學是近年來隨著健康教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也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著眼於個人、群體乃至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健康行為學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學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為改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信 息→ 知 →信→行→ 增進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圖
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以吸煙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吸煙有害健康、吸煙引發的疾病以及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煙的健康行為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行為方式感到害怕(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人們堅信一旦改變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後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後,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2、健康傳播技巧
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衛生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並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
人類的傳播活動多種多樣。但按傳播的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不同及其特徵,大致可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自我傳播」四種基本類型。健康傳播也離不開這幾種傳播方法。
(1)人際傳播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人際傳播具有針對性強、交流充分、反饋及時等優點,這種傳播方式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尤為常用和有效,社區全科醫生、衛生工作人員應該是該社區健康問題的權威和 健康傳播者,可以應用在診病時、病人咨詢時、出診家訪時——「個人與個人」;組織專題講座、授課、演講——「個人與群體」;座談、討論——「群體與群體」這幾方面進行人際健康傳播。
人際傳播要獲得好的效果,傳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際傳播要成為互動式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的。首先,人際間要溝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護對方的隱私;第二,對社區內人群的健康情況應有所了解,回答咨詢、專題講座、授課、座談等都應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對方產生興趣、共鳴;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對不懂醫學的人使用了很多醫學術語,對方理解不了醫學術語的含義,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最後要有科學性。
(2)大眾傳播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要藉助一定的媒體;其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社會人群;信息傳播距離遠、覆蓋面廣、速度快;大眾傳播是單向的,雙方信息反饋不足。
(3)組織傳播是指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即發展為公共關系學。
(4)自我傳播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屬於心理學研究的范疇。
3、健康相關行為干預模式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⑴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煉、有規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⑶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污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
⑸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⑹遵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信息傳播、組織與法規、環境改變、培訓與指導、咨詢以及從行為醫學移植過來的行為矯正等。這些方法與策略分別作用於影響行為的產生、保持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健康教育方法學的重要內容。行為干預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成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採納促進健康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為矯正技術是本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各種促進健康的行為的系列性技術,在健康教育領域內廣泛運用的矯正技術主要有脫敏法、示範法、厭惡法、強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測量及指標
健康測量是將健康概念及與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量化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規則,根據被測對象的性質或特徵,用數字來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健康測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負向測量逐步擴大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正向測量;從對生物學因素的測量擴大到對心理、行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綜合測量。
1、健康測量指標:
為適應現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標,如心理指標、行為指標;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原有的死亡指標和疾病指標,對他們進行改進和發展,如利用死亡資料和疾病、殘疾資料計算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們的生存質量。
單一指標:群體健康測量指標(如死亡率、發病率、患病率、死因構成比等);個體健康測量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在這些健康測量指標基礎上演變的指標(如期望壽命)。
綜合指標:是通過某種方法或法則將多個單一指標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新指標。其特點是將反映健康狀況的多方面資料概括起來,用一個數值來表示,以提供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的多維測量和簡單評價。如生存質量指數、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評分等。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健康指標
⑴死亡指標:包括總死亡率、性別年齡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期望壽命;
⑵殘疾指標:殘疾率、殘疾原因構成;
⑶疾病指標:發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營養狀況指標:日攝入某營養成分總量;
⑸生長發育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等,可計算這些生長發育指標的年增長值和增長率,或進行相關分析;
⑹心理指標:包括對人格、智力、情緒、情感測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個性量表、Beck抑鬱問卷(BDI)、焦慮自評量表(SAS)、UCLA孤獨量表、個人評價問卷等;
⑺行為指標:行為模式(A型行為與B型行為的測量、得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生活方式(生活豐度、生活頻度、活動譜、生活滿意程度等得測量)、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數)、個人地位和個人經歷的測量指標;
⑻人口指標:人口數、人口的性別與年齡構成、人口的文化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人口的職業構成;
⑼綜合指標:
症狀和功能指標:常用症狀和功能調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生存質量指數、功能狀態量表和生存質量量表;
其他: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等
③ 怎樣確定中小學健康教育內容
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人體認識與保護知識教育、體育鍛煉與健康、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教育、環境教育、營養教育、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預防教育、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性教育。
1.人體的認識與保護知識教育
通過接觸常見的動物和植物,使學前兒童初步認識生物體簡單的結構和功能及其生長和發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地且粗略地認識人體各部分的解剖生理特點。學習保護身體的一些方法,逐步建立關心、保護身體健康的意識。
2.體育鍛煉與健康
通過體育活動,培養體育興趣和鍛煉的習慣,促進學前兒童身體發育,增強體質,並促進學前兒童智力、品德、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園可以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活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體操:包括徒手操、輕器械操、模仿操等(各年齡班具體內容見戶外體育活動設計流程體操部分)。
(2)體育游戲:是幼兒園體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內容。它是以基本動作為主要內容,以游戲活動為形式,以增強幼兒體質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活動。 (3)「三浴」鍛煉:所謂三浴鍛煉即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氣、水對學前兒童進行身體鍛煉,增強學前兒童的體質和抵抗能力。
(4)其他體育活動:不同地區學前兒童可結合本地氣候和地理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如爬山、遠足活動、民族、民間地域性體育活動等。
3.個人衛生和生活習慣教育
通過教育和訓練,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理發、洗頭、洗腳、洗澡、剪指甲、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用自己的水杯和手帕、不挖鼻孔、不將異物塞入耳鼻內等。讓學前兒童逐步懂得個人衛生不僅是個人的私事,還關繫到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合乎社會公德和公共衛生的要求。通過教育和訓練培養學前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作息、早起早睡、每天參加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按時進餐和排便等。
4.環境教育
教育和訓練學前兒童養成維護公共衛生的意識和習慣。讓學前兒童參與力所能及的公共環境的清潔衛生活動,遵守公共衛生准則,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不隨地大小便,不破壞公共衛生設施,懂禮貌、講文明、不打擾他人等。
加強對學前兒童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讓他們懂得生活環境被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增強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意識,從而促進全社會都來保護環境。
5.營養教育
讓學前兒童懂得常見食物對機體生長發育的作用,知道營養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愉快地進餐,定時定量,不挑食、偏食或過食,細嚼慢咽,不撒飯菜,用自己的食具,飯前洗手,吃飯前後不做劇烈運動等。
6.疾病與意外傷害的預防教育
讓學前兒童初步了解身心疾病和缺陷的預防知識,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積極主動地接受醫生體檢和預防注射,認識到傳染病不僅引起自己得病,還可以傳染他人,初步懂得一些預防措施。
意外傷害包括了意外事故和人為傷害,通過安全教育,加強學前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會發生意外傷害進行自救和向成人求救的方法及措施。
7.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教育
培養學前兒童健全的個性和良好的情緒,學會友好與人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注意培養學前兒童健康的心理品質、協調的行為、適度的反應、較強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際交往,為他們提供學習經驗,學習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合理及時梳理不良情緒,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要讓學前兒童學會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懂得分享和合作。樂於幫助他人,熱愛集體。
8.性教育
讓學前兒童認識自己的性別,並對自己的性別產生正確而恰當的認同,防止「性混淆」。對學前兒童提出的性問題要自然、簡略、科學的回答,不迴避、不說謊、不指責,讓學前兒童懂得存在男女差別是很自然的事,是沒有什麼神秘和可怕的。注意糾正學前兒童的一些不良習慣,如玩弄生殖器。學前兒童的性教育可以從動植物的生殖現象入手。
④ 小學健康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一、身高 體重與健康 1、掌握正確測量身高和體重的方法。 2、了解身高與體重的關系。 3、懂得必須均衡營養、合理鍛煉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二、認識眼睛 愛護眼睛 1、初步了解眼睛的重要作用。 2、知道保護眼睛要做到「三注意」(看書、寫字時眼睛離書、本至少30厘米;看書、寫字半小時左右要休息幾分鍾;字要寫大些,要寫得整齊、清楚) 「兩不看」(光線太強或太暗時不看書、不寫字;躺著、走路和乘車時不看書)。 3、糾正學習生活中不利於保護眼睛的壞習慣,學會正確用眼。 三、看電視的衛生 1、了解電視對眼睛和電磁輻射對身體的影響。 2、懂得看電視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衛生,明白過度或近距離看電視對眼睛和身體的影響,不做「電視迷」 。 3、懂得做眼保健操能預防近視、解除眼疲勞,培養每天做眼保健操的習慣。 四、保護耳朵 1、知道耳朵的結構和基本功能。 2、懂得怎樣保護耳朵。 五、保護鼻子 1、知道鼻子的結構和基本功能。 2、懂得怎樣保護鼻子。 六、口的功用 1、認識口腔各部分名稱及功能。 2、知道怎樣保護口腔裡面的器官。 3、懂得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重要性。 七、防止誤吞東西 1、讓學生知道不能隨意將異物放入口中。 2、防止誤吞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