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自身素質
一、勇於更新觀念,學習教育理論
新時期的教師應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且不可「因循守舊」、「閉關自守」,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學生主體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學觀,科學的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是創新的基礎,做為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不斷學習和把握新的教育理論,認真學習,把握國家教育方針、英語課程標准,不斷鑽研英語相關理論書籍,以此指導自己的英語教育教學。
二、樂於參與科研,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參與各級教研活動與實驗課題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各種教研活動及實驗研究中學習了相關教育理論,並且在實驗中將這些教育理論進行了消化、理解、吸收,從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能力,我積極參與市級課題,緊跟區英語教改潮流,不僅提高了自身素質,而且使自己的課堂這一教學實踐有了實質改變。
三、積極參加比賽,賽中促進提高
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活動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方法,參賽者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一定要花很多精力、時間去准備,而在這個准備的過程中,恰是一個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積極參加區及各項教學活動評比,努力走得更高更遠,在觀摩中借鑒學習,在評比中激發潛力,漸漸我深切地感受到:積極地參加各種英語相關比賽,為了比賽取得好成績,自己准備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升自己的過程,相信,在各種各樣的比賽中,伴隨著努力,伴隨著榮譽,自己已不知不覺地成長、成熟起來。
四、不斷勤奮學習,提升專業水平
人類已進入了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每個人都要學會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1、進行在職進修或參加專業培訓。做為年輕的小學英語教師,為了提升自己,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學歷進修。積極把握各種機會進行相關業務培訓,本年度我參加了上海方略遠程培訓和訪學活動,認真參與山東省教師遠程培訓活動,收獲頗豐。慶幸我還有時間與精力,為了提升自己,決定督促自己去參加一些英語口語等專業學習與培訓。
2、閱讀觀看最新英語書籍、影視作品等。
現在的書店各種英語書籍、影視作品等琳琅滿目,應接不暇,閑暇之餘,經常去網上瀏覽,遇到好的資料,及時收藏與分享。第一線的資料恰如新鮮血液,使我的英語教學充滿了活力。另外,經常看看英語版電影、學唱英文歌曲也不失為學習英語的好辦法。
3、訂閱英語報刊。
訂閱《英語輔導報》、《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等報刊,它們與教學同步,按期寄送,不僅可以閱讀上面的文章,還可以參加這些報刊上組織的一些活動,真是一舉多得。
4、利用網路進行學習。
網上的英語資源非常豐富,從上面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一些資料,另外,上網也可以結交一些英語同行的朋友。現在就結交了幾個優秀的英語教師朋友,與他們交流,學到了很多的教學經驗。
五、力爭筆耕不輟,寫中升華自己。
每每教學之餘,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記錄下來,並修改成文,投寄到相關報刊或參加教學論文或設計評比,這也是提高自己的一個好辦法。
『貳』 小學英語理論學習筆記5000字
教師理論學習材料(五)
新課改基本理念集錦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准: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啟發學生的思維及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教師教學的重點不應是教材內容的完成,而是學生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訓練和培養,使學生由能學會真轉正為能會學習。
14、教室是實驗室:教室不是教師表演的專用舞台,而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一個場所;教室不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而是教師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教室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應該是探究知識的場所。
15、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應是學生(學生的態度、情感,體會、經驗、發展等)而不應是學科,教師的講解、輔導、指導、展示、演示、釋疑、評價及組織操作觀摩等都應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盡可能做到認知和情感的統一。
16、課堂教學注重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會學」而不是只關注學生的「學會」,教師的教學設計應以改變學生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而設計,應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過程。
17、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18、新的教學觀: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19、新的教師觀: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和建設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與學生的關繫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學生觀:學習的主體,人格獨立的人,有個體差異的人,個性豐富,富有潛力的人。
21、新的質量觀:實現由「以分數為標准」到「以每個學生德、智、體等諸方面素質與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為標准」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22、自主學習: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相對於被動學習)。
23、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相對於個體學習)。
24、探究學習: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相對於接受學習)。
25、評價內容多元化:不僅重視語言能力與數理邏輯能力評價、也要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
26、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除筆試外,口試、答辯、操作考試、聽力考試、過程檔案記錄(成長檔案袋,科學、藝術活動夾)、鼓勵性評語、預測性評語等等。
27、過程與結果評價並重:過程評價主要在於促進發展,結果評價則有比較明顯選拔甄別功能。
28、發展性評價:要求關注全人發展,關注個性發展,關注發展過程,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以來,使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過程成為評價的組成部分。
29、教師專業發展:簡單說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發展。
30、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視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自我監控能力形成和提
『叄』 怎樣做好一名小學英語教師!
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播者,是教育最實際的執行者。一切理論方法和環境必須為教師掌握才能發生力量。一切教育政策必須通過教師時間才能實現,教師是教育實施中的主腦,是最終處在指導的地位的。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唐朝的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我國古代對教師角色行為、義務及權利比較精確的概括。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國家已經有近千萬小學生及低齡兒童開始學習英語。小學的英語教學既是入門與啟蒙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的奠基工程。在這一階段他們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將會影響他們的終身。如何使教師這支隊伍成為稱職隊伍?
1. 必須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
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一個整體結構。西北師大陳冠英教授認為「人的素質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個性和品格,兩者互相作用,相輔相成」。
(1)培養和連就高尚的師德
作為小學英語教師,首先應具備敬業精神,以及良好的師德和心理素質。「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心理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使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無法代替的。它不僅表現為一種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成敗,而且作為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熱愛英語教學,對教學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愛自己的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課才能上好。如果以為自己英語本科或大專畢業教小學師大材小用,於是工作敷衍,以高傲或冷淡的態度對待學生,就會引起學生的方案,繼而厭學。同時,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特點還要求教師性格比較內向,活潑熱情,風趣幽默。這樣才能適合教學需要,深受學生喜愛。
(2)基本語言素質
小學英語教師應該經過專門培訓,達到大專畢業水平,具有系統而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有較高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能夠熟練地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對於小學英語教師來講,口語自然流利,語音語調正確尤為重要。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小學階段師形成正確語音語調的關鍵時期,教師的語音語調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發音。」目前,不少小學英語教師存在發音不正、板書不規范的問題。每位教師必須加強專業訓練,特別是聽說方面的訓練。堅持聽地道的英語錄音和廣播,多模仿,反復說,主動找機會與英語人士交談,練就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
(3)具有一定水平的聽、說、讀、寫、唱、畫、演的教學基本功。
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英語教學的目的,又是英語教學的手段。小學英語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起始階段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和交際呢管理的訓練,教師自身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另外,為了使學生能在真是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學和用,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小學英語教師還必須較為熟練地掌握以下教學技能:①能唱:結合學習的進程教唱課本中所有英語歌曲,會編寫學生喜愛的歌曲;②會畫:運用簡筆畫於教學中;③善表演:利用體態語,以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表達意義和情感,
(4)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英語教師應對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有所了解,以便在教學中得體地運用語言,幫助學生了解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
2.樹立新的觀念,遵循新的教學原則,採用新的教學形式與方法中國傳統的教學觀念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傳統的知識傳授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學生記。這種教學觀念和方法應該改變了。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引導學生樂於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防止和糾正以教授語音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為主的做法,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地和興趣上。我們應該接受新的英語教學觀,採用新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教學中遵循新的教學原則。尤其是以下的原則方法:
(1)興趣第一的原則。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興趣師推動的內在動力。小學生對英語的想去只要由英語活動本身和英語學習的目的、任務引起的。教師應根據小學生好奇愛動、求知慾強的特點,堅持愉悅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唱歌、畫畫、猜謎、表演、做游戲等活動中學習英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 極性。教師要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把對學生的愛、期望和鼓勵傳遞給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成就感是推動學生努力獲得成就的動力,成功的換了往往促使兒童產生好好學習的願望。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哪怕是很小的成績或微小的進步,都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一朵紅花,一面小旗,一聲「Good!」、「Great!」就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功欲。
(2)在活動中學英語、用英語的原則。
「小學英語教學要創建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活動化,活動交際化。」這兩個原則強調英語學習要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強調開展以學生為主題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採用聽、做、說、唱、玩、演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側重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幹活搜和初步用英語進行聽、說、唱、演的能力。
(3)「習得」和「學得」結合,穿設真是的外語環境。
所謂「習得」,通俗來說,就是在所學環境中自然地獲得語言能力。「學得」是指通過教師教學、自學等方式的學習來獲得語言能力。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圍繞數字、顏色、天氣、食品、玩具、動植物、家庭、學校、同學等與小學生生活貼近的話題,「創造盡量豐富的外語環境,由老師利用這中環境,通過各種方式(包括課上、課外活動、多種媒體)來教會兒童掌握外語技能。在習得的基礎上學得外語。」
3.學習現代教育基礎理論,重視教學研究。
英語教學實踐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富有成效。小學英語教學與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有密切聯系,英語教師應學習、掌握這些學科的基本理論。
外語教學史上有種種流派,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情景法、交際法等,還有自然法、暗示法、全身反應法等。這些教學法的產生有各自的理論依託和背景。英語教師必須了解這些教學方各自的長處和不足,取其之長,為己所用。
『肆』 怎樣把多元智力理論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
一、多元智力理論的基本內涵
多元智力理論的亮點之一是:突破了傳統的以「語言」和「數據」為核心的智力觀,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多種彼此獨立的智力,這些智力以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智力的差異.多元智力理論的始創人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語—語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和邏輯—數理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兩種基本智力以外,還有其它七種智力,它們是視覺—空間關系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音樂—節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體—運動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際—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反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觀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人類至少擁有七種智力,每個正常人或多或少地擁有這七種智力,只是每種智力的發揮程度和各種智力之間的組合不同.而教育的起點不在於一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怎樣使一個人變得聰明和在哪些方面變得聰明.這一全新的智力理論為我們的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對小學英語教學過程本質的理解
(一)小學英語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
現代認知心理學對學習實質的不斷深入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在生活中的興趣愛好、活動經驗、學習方法與知識的積累過程,都在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學習的意義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用已有的知識、方法去處理各項新的學習任務,通過多方面的交流實踐、溫故知新,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有這些,都必須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活動中進行,在教師的引導和參與下展開.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最重要的工具,英語學習強調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習得,使得英語教學活動具有其自身特殊的方法和要求.新的課程《標准》充分注意到這一特殊性,強調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師生互動和全員參與.《標准》明確指出:要求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應用能力,開拓視野、培養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修養.
1.英語教學活動應該是讓學生親歷「英語化」、「人文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培養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生動、活潑的交流、對話、表演氛圍,使學生通過在身臨其境的感受、體驗、思考和應用中得到語意理解和運用技巧的升華,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去親歷「英語化」課堂情景發生的全過程,讓學生用心去體驗英語課堂中「人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從而形成課堂教學的激趣性,促成每個同學有躍躍欲試的沖動.只有在情景交融、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最佳的學習、理解方法,提高自己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能力,真正感受到「英語文化」的真諦;只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實踐建立起自己對英語的感悟、理解時,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學好、用好英語,實現語言使用的「再創造」.而讓學生經歷「英語化」、「人文化」 、「再創造」的活動過程,正是為學生的切身感受、體驗和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置身於「英語化」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在已有的經驗和認知基礎出發,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聽、說、讀、聊、演、寫等多種活動形式,逐步培養自己語感的敏銳性和應用的創造性,也可以讓學生在使用交流過程中不斷地掌握語言的准確性和習慣性,使學生自發地形成用英語思考、推理問題的習慣.通過這種「英語化」、「人文化」的教學活動獲得的語言能力,與被動接受、強化儲存獲得的語言能力相比,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經歷「英語化」、「人文化」的活動過程中,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體驗,從而更好地培養自己對英語的使用能力,更好地認識、理解、獲得豐富多彩的語言結構和表達方式,真正認識學好英語、用好英語的價值,從而激發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2.英語教學活動應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
我們知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活動經驗的知識積累,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識處理各項新的學習任務,通過感化與順應等心理活動和變化,不斷地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教師必須善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設計英語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這需要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和體驗.「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情感和策略上的調整,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與主動的學習方式,促進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從而促進認知結構的構建與完善,逐步把客觀的語言內涵和運用技巧內化為自己知識結構中的成分.這些都是新課程標准下對英語教學本質認識的深化和發展,需要我們教師轉變教學思想和方法.在傳統的英語教育教學觀念、模式和方法的束縛下,這種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當困難的,對我們教師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但我們必須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圍繞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進行積極大膽的嘗試,努力按照這一目標去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並逐漸形成一種自覺的教學行為.
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應該在促進學生有意義的語言文化活動中進行,通過創設恰當的語言情境,在體驗、參與、合作和交流中激活學生的的思維活動,使學生主動地、興趣盎然地參與到英語教學活動中來.新課程標准列舉了大量豐富的實例,要求將各種多樣化和靈活化的學習活動滲透到各項教學活動中,其主要目的正是為了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
3.英語教學活動要凸現師生互動過程
無論是讓學生經歷「英語化」、「人文化」、「再創造」過程,還是幫助學生構建和發展
認知結構,都需要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進行和完成.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英語教學,重點強調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以及詞彙的記憶和語法的分析,教學方式大都是灌輸式的講授法,學生基本上處於被動地聽講、模仿、強記和再現教師講授的內容.很少有學生自發的再創造.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可能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作用,缺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沒有這種互動,就不可能營造出「英語化」、「人文化」的課堂氣氛,也就不可能使學生在語言實際運用過程中達到「再創造」的境界.英語教學的本質是為了在實際交際過程中的運用.如果缺少這種互動,就勢必扼制學生的積極情感和實現「再創造」的慾望,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使他們覺得學習英語不好找感覺、沒有實際感受和演練的場所,無法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導致教師控制過多、學生主體參與不足的局面.
強調師生互動是對英語課堂教學本質認識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因為學生需要在活動中通過互動體驗、合作交流來激活思維、構建和發展他們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教師要善於多渠道地獲取英語教學信息,廣泛調動各種英語教學資源,主動了解異國文化的內涵與背景,要長遠地、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設計諸如對話表演、幽默短劇等各種形式,模模擬情實境、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和諧舒暢、歡快熱烈的氣氛中學到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英語的興趣,煅煉他們應變和創新能力,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自信心,使他們能經常體驗到成功和進步的喜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素養、形成奮發向上的意志品質.
在上述例舉的各項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設計者、組織者,是導演和演員兼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學生忠實的合作者;同時,教師也要善於引導、調動學生成為英語教學活動的設想、創意者,鼓勵學生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將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並經常展開自我評價、交流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及效果等活動,漸進式、多角度地構建和發展學生的語言知識結構和語言學習能力.
當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教師首先要在情感上給予鼓勵和關愛,幫助學生樹立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信心和勇氣;同時,學校、教師必須為學生創造一片互動的良好環境和活躍的互動氛圍,要經常主動地了解、探索、設想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出現或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包括心理上的、基礎上的、認知方法上的,針對發現的問題,教學上做出及時的調整、給學生以熱情的幫助,使得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更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構建和發展認知結構.
(二)英語教學是師生共同發展語言能力的過程
教學應該促進師生共同發展,這是新課程標准對教學本質認識的提升,是教學相長的發展.現代教育的最基本理念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突出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與多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
1.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英語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人的思維方式和完善人的表達能力方面,起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新課程標准糾正了過去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倡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模式.然而,學校英語教學活動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在全面發展學生的英語知識和綜合應用技能方面受到了諸多局限,在貼近生活、體驗真實方面還沒有引起普遍的重視,存在許多疏漏,這直接影響了學生語言運用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為了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首先我們教師對每堂課的基本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要有新的定位和認識,摒棄教學為學生升學服務的思想,通過各種交流渠道與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體驗到發展語言能力的價值所在,為促進他們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事」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宗旨,隨著我國WTO的加入,國際交往必將更加頻繁,對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更應體現這四大宗旨,利用英語學科自身的特點,努力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要以發展的觀念來認識和進行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更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策略,因為這是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發展的保證.
2.英語教學必將促進教師自身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
前面已經談到,英語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參與為主體,同時突現師生互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完全由教師控制、主宰課堂節奏和方向的格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對課堂教學的傳統認識,轉變的關鍵是教師要由傳授知識者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樣的轉變,無論是在教育觀念和教學經驗上,還是在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把握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都會產生對教學內容安排、活動方法、認知情感上等多方面的沖突,如何面對並處理、解決這些沖突,這就迫使我們教師去思考、去學習,為了探索研究問題產生的源由和應對方法,這就促使我們積極主動地設計、組織好每一次教學活動,為了盡可能地減少、避免這些沖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正因為此,我們教師就有了全面提高和發展自身素養的過程.
(三)英語教學是師生共同增強世界文化意識的過程
人類文化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發展,最終以「文化的多樣性」的形態而存在.為了闡釋並保存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增強我們在世界文化多樣性背景下產生的對實際問題的理解和行為能力,使我們能夠在文化多樣性中學到更多、更新的人文與科技知識,共同提升我們的生存智慧和改善生活質量,英語教學必須增強世界文化意識;「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跨文化交際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英語課程標准解讀》如是說.說明增強世界文化意識將有利於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激發學生了解世界、在將來各種可能的國際交往中學到更多知識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的沖動和慾望,這種熱情必然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正因為此,我們教師率先要有增強世界文化意識的強烈願望,主動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使自己的英語教學充滿文化韻味.因此,英語教學必然是師生共同增強世界文化意識的過程.
1.英語教學是使學生由體驗異國文化差異到融入世界文化意識的過程
文化是語言的基礎和內容,而語言是傳播和交流文化的載體,如果語言沒有文化內涵,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筆者認為,英語語言學習的最大障礙來自於兩種文化差異,如何使學生拉近兩種文化理解上的差異,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關鍵.要使學生拉近對兩種文化認識和理解上的差異,我們首先要在各種教學場合考慮設計能體現這種差異性的情景、情境和情節,讓這種差異性生動、有機地展現在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和日常生活實踐中;讓這種差異性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以具體生動、幽默詼諧的方式體現出來、並廣為傳播,使學生加深對這種差異性的體驗和理解;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學生自覺地通過書刊閱讀、實踐交流廣泛地獲取這兩種文化的差異性,達到積累、豐富的效果.體驗的不斷積累必然產生意識上的升華,對兩種文化差異了解的不斷積累,也必然促進學生對世界文化意識的逐步形成.學生對世界文化意識的逐步形成過程正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方法、興趣和對語言文化加深理解的過程,反之,這一過程也同樣加快了學生對語言文化差異的體驗到融入世界文化意識這一心理認知的發展過程.
2.英語教學是教師自覺增強對世界文化意識的體驗和理解的過程
學校文化教育的主要功能體現在文化內涵的傳承上.要做到這一點,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否則,就會把英語教學理解成為單純的知識積累過程,這與英語新課程標准要求的教學目標是不相符的.而作為我們教學經歷並不十分豐富的青年教師,對使用英語語言國家的歷史故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等缺少直接、真實的體驗,這就造成了每當觸及英語文化的實際內涵時,往往不能給人以眉飛色舞、聲情並茂的感受,這樣就使得原本就缺少真情實境體驗的學生更加置身於虛幻縹緲的感覺之中,影響了他們世界文化意識的形成.
改變上述狀況的途經就是要求我們自覺地開發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跨文化交流.這種交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教師親身體驗英語文化的內涵,提升自己對英語文化內涵的理解,並逐步形成「個人實踐知識」,通過這種實踐知識的廣泛積累而進一步形成作為英語教師應有的「個人文化意識」.只有具備這種具有明顯個性特徵的個人文化意識,才有可能隨著對文化理解的深入,進而發展成為世界文化意識.作為年青的英語教師,上述發展的動力自然來源於對事業的追求和英語教學的熱愛.開放、創新、任務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必然要應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而這種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對兩種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之中.所以,教師形成「世界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學的需要,是伴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教學實踐的豐富而產生的.
(四)英語教學是師生共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
「人的素養」指的是時代對人的總體要求,具有整體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等特徵.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對人的知識素養和人文素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英語作為傳承文明與傳播科學知識的載體,已被大眾作為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和使用工具之一;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體現「人的素養」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這也逐步成為大眾的共識;而如何通過英語來教學提高和發展學生、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是當前值得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1.英語教學是促進學生提高「人文素養 」的自然、漸進式的過程
對教育的目的概括,簡單一點來表達,就是「致人性於全」,也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此,學校在注重對學生進行邏輯數理思維演練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對人文、情感、人性的陶冶,英語教學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英語教學內容的不斷深入,異國文化中所體現出的富於哲理、幽默含蓄的小故事等不斷為學生所熟悉,異國文化中的風土人情、社交禮儀、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地理氣候等也必然為學生所逐漸認識.這些間接的對異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自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人文養料,隨著了解的增加與理解的深入,學生的「人文素養 」就呈現出自然、漸進式的增長過程.
2.英語教學是英語教師教學水平與「人文素養」同步提高的過程
作為英語教師,首先必須掌握英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將之體現在自身的個性品質中,並與自己的信念、興趣、情感和思維方式相結合,體現在自己的生活和各項教學實踐中,也只有當在其思維、情感、能力中體現出關心學生成長的品味,才能在實踐中有關心和培養人的行動,這種行動從某種義意上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素養.要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一種超越自我、催人奮進的境界,就必須融入自己對英語文化內涵較深層次的理解,只有當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折射出自己的「人文素養 」,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藝術達到爐火純青、引人入深的境界.一方面,真正符合時代潮流的英語教學需要我們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因為,英語教師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蘊,是激發教學智慧的保證,是我們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中發揮創造能動性的前提;另一方面,作為要求提高自己的英語教學藝術水平、力圖精益求精的英語教師來說,他必然會主動、積極地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會對中西方文化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以關注,這就形成了英語教學促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人文素養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環過程.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作為年青的英語教師,我們雖然將會遇到許多困難,但這必將更快、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成長,必將促進師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必將促使我們對英語教學的本質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學可以從多元智力理論中獲取很多有益的借鑒.要把多元智力理論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英語教師應該樹立這樣的教學思路,即「為多元智力而教」和「通過多元智力來教」.前者可以看作是我們對教學目的的新思考.它強調多元智力並重,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後者則是教學方式上的新探索,它強調不同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的不同作用,主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只有這樣,小學英語教學才能正在凸現新課標的精神,體現「為了每個學生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理念.
『伍』 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哪些技能
能夠調動小朋友的積極性,1.有一些才藝,2小學英語老師發音要准確,一年級是打基礎階段,是培養學習主動性的時候,3.老師多積累一些課外英語小常識,故事。 一、英語專業知識 英語是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對於從事未來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師來說,掌握系統的英語專業知識是適應未來英語教學的保障。盡管小學英語教學的內容是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教師如果沒有扎實、系統的英語專業知識是很難勝任未來的小學英語教學工作的。英語專業知識一般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方面的內容,還包括准確而流利的英語語音語調,一定的貼近兒童生活的詞彙量,牢固的語法修辭及文體方面的知識以及本國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政治結構、價值觀念等領域的文化知識。 語言基礎知識包括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功能、話題、文化修養幾方面。良好的言語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等幾方面。小學英語教師應具備聽、說、讀、寫等教學理論與技巧,應該具有如何培養兒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以及具備上好新授課、復習課等課型的良好的專業授課技巧等。此外,他們對語言測試評價的理論和實踐也應有所了解。國家教育部門規定,小學教師應達到大學專科水平,那麼,小學英語教師的英語水平就應該達到英語專業大學專科水平。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具有較為系統和扎實的現代英語語言知識,具備較高的英語聽、說、讀、寫的技能和綜合運用能力。只有達到這樣的專業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學生提出的與課內外知識有關的問題。總之,學習外語學科的語言知識、基本技能及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加強自己所教語言材料的儲備能力對小學英語教師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二、理論素養.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還涉及到相關的其它專業知識。就理論素養而言,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具有現代外語學習理論、二語習得理論、外語教育心理學、課程理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1.外語學習理論。母語與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英語測試、英語教育史、英語教學法等對小學英語教師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這些知識有助於小學英語教師充分認識小學階段英語教學規律及科學的教學測試評價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的必備知識。不掌握現代語言學習理論,就不能使自己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自覺、准確地定位。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外語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教學法知識。外語教學史上有多種外語教學流派,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暗示法、沉默法等等。這些教學法都是在一定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小學英語教師應了解不同教學法的歷史和體系的特點,汲取長處,掌握外語教學中的最基本的教學原則和方法,豐富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知識和教學技能,改進課堂教學。2.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具有科學性,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離不開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的指導,特別是素質教育更需要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心理學理論的指導。21世紀的小學英語教師,必須掌握小學教育學、兒童心理學、外語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遵循教育規律,了解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兒童學習外語的心理特徵,如兒童的記憶、觀察、思維和興趣、習慣、意志、性格等心理現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育現代化的新成果,如課程、教育測驗與評價、教育研究方法等,特別對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和在兒童發中的啟蒙作用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對兒童發展的內涵和特點、教育對兒童發展的作用有清晰的了解。小學英語教師要善於把教育科學理論與小學英語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自己把理論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使教育科學理論真正發揮作用。此外,教師還必須懂得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外語學習心理。少年兒童學習外語具有記憶力好,心理負擔輕等特點,這正是兒童學好英語的優勢所在。但是他們注意力不易長期集中,不喜歡單詞的重復和機械的訓練。如果讓他們背記語音和語法規則,理解復雜的語言知識,就忽略了兒童學習語言的優勢。所以,教師要對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規律和教學方法進行研究。教師要重視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根據小學生動機和興趣形成的特點和規律,培養和激發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根據小學生觀察的特點和思維的規律安排教學內容,恰當地選擇和調整教育教學策略,設計恰當的真實語言情景和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指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根據小學生的記憶規律和遺忘規律布置作業,組織復習;發揮小學生的年齡優勢,在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訓練中側重聽說;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根據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生理特徵和認知過程,了解學生的情感和需求。高超的教學藝術應該建立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智能發展和英語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努力提高外語教學的組織能力和教育實施能力。所以心理學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對於小學外語教師也是十分重要的。3.課程理論知識。了解課程方面知識是未來小學英語教師必備的素養。在新一輪課程改中,小學英語教師首先應當明白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因為小學課程是基礎中的基礎,身心各方面都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兒童遠遠沒有定型。在小學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和自主性探索學習方式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目前小學階段的活動課程中,能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自主性探索活動,豐富他們的親身經驗,鍛煉他們的各種能力,培養他們積極的態度、情感,使得英語課程對小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能夠實現。小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課程方面的知識。以往教材的編寫、審定與一線教師沒有多大關系。教師就是一絲不苟地把課程知識系統地教給學生,以應對各種檢查,主要考慮的是如何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的問題,而不是課程設計的問題,充當的是一個課程執行者的角色,而不是參與者的角色,課程理論知識比較少且淺。而本次課程改革以及(標准》提出了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方面的目標,要求教師至少理解分科課程、綜合課程、活動課程、課程結構等理論知識和觀點;應該懂得課程設計、開發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對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有深刻的了解,對課程理論方面的知識和教學大綱設計原理,以及對小學英語教材的分析都應該具有相當的認識。能夠清晰地解讀<標准》,在小學英語教材的選用和校本課程的開設、活動課程等方面都應有較好的基本素養。
『陸』 如何轉化小學英語學困生的理論依據
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個思想感情、興趣愛好、學習習慣、學習基礎各不相同的人.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樹立信心,不迴避遇到的困難,通過主動獨立思考的積極學習,來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
一個學校,一個班集體,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層面上是出不了成績的,也不叫素質教育.我們更應該充分調動學困生的積極性.學困生是指普遍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也稱後進生.讓學困生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揭示學習規律,教給學習方法,發展他們的能力.由此可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對於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長期的、艱難的,整個過程都需要耐心、愛心和信心陪伴.作為教師,首先要對這些學困生充滿愛心,使他們能充分信任你,同時對你所教的學科也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善於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信心,讓他們到享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對他們的轉化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甚至還適當的對他們傾斜,發現積極因素和可利用的因素,積極有效地提高學困生的英語水平,促進了他們的轉化.
教育學家布魯姆的研究表明:95%的學生智商差異不大,低智商的學生約佔5%.除了極少數具有先天智力缺陷的後進生外,在大多數後進生身上,存在一定的客觀因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後進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與其學習背景、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等密切相關.如父母疏於管教和關心孩子;孩子的愛好、特長受到壓抑;學習挫折使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喪失集體友誼;以及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等.那麼如何做好後進生的教育和轉化工作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後進生充滿愛心,贏得他們的信任.
古人雲:「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冷漠是離心力,對後進生批評和處分只會使他們離我們越來越遠.後進生表面上逆來順受,但內心渴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就像久旱的小苗,渴望得到甘露一樣.只要我們心中有一份真愛,就沒有打不開的死鎖.所以,我們必須對後進生傾注愛心,在師生間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橋梁.對後進生來講,老師的每一次鼓勵,每一個微笑,都是一種安慰和激勵,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也就縮短了.老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寫周記等方式,進行朋友式的談話,獲得學生的信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過我們教師:「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裡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些在學生階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後來卻成了世界名人.讓我們摒棄對後進生的偏見,改變「朽木不可雕」的觀念,用愛的涓涓細流去澆灌他們乾涸的心田,消除他們的敵對心理,取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使他們能夠愉快地接受幫助和教育.
在一次班會課上對學生「你最想對我(老師)說什麼?」的問卷調查中,發現這些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老師要講誠信,說話算話;上課輕松幽默、公正公平;作業布置適當;學生犯了錯誤不能當全班學生的面批評,小錯誤指出就行,大錯誤可嚴厲批評.是啊,不管是無意的,還是故意的,誰都不想犯錯誤.相對而言,後進生受批評的機會較多.他們往往因自身學習成績不好或受批評而變得自卑,而與老師同學不太親近.其實,他們內心深處也渴望與老師同學親近,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尊重學困生的人格,理解他們的心態.甚至要有所偏愛,讓其體驗到老師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例如在我執教的四(1)班的孫振華同學,由於成績差,且書寫潦草.平時課上一言不發,課後也默不作聲,總是低著頭做作業或是坐著發呆.通過觀察,我發現該生對自己缺乏信心,自卑感強,有厭學情緒;不過對老師布置的任務能主動積極完成.我就在下課時,同他聊天,讓他感覺到老師沒有瞧不起他;下課總是讓他幫我拿教具什麼的,借機問他上課所學的內容是否已掌握,給予他充分的關愛和信任.等到他開心扉接受我的親近後,我就同他和他的家長一起分析英語成績差的原因,為他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每天背3~5個單詞,第二天默寫;同時也安排一個成績優秀的同學幫助他,在學習上給予他幫助.對他的點滴進步予以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到最後期末考試的時候,他的英語成績從以前的五六十分一下子上升到八九十分,他看到了努力的成果,信心也慢慢地回來了,書寫也端正起來了.後來在上英語課時,還能經常看到他那充滿自信的手舉得高高的.只要關心、愛護學困生,真誠和藹地對待他們,並且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喚起他們對老師的信任,對學習的興趣.
二、保護後進生的自尊心,對他們的進步寄予誠摯的期待.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前進的潛在動力.」兒童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特別是後進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情感波動大.他們表面上可能傲慢驕橫,內心卻又常常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表面上也許對很多事情都滿不在乎,內心卻蘊藏著要求進步的「火種」;他們表面上表現出對人對事漠不關心,不太合群,內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渴望得到友誼、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有時老師一個細微的動作可能會增強後進生的自信心,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能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從心理學上分析,教師對學生寄予誠摯的期待時,就會用贊賞的情緒因素對待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給以肯定與鼓勵,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快會感染學生,學生就會更加信賴老師,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並積極做好.
「表揚學生微小的進步,要比嘲笑其顯著的惡跡高明得多」.在每節英語課上,我總是把較容易的留給這些後進生.或叫他們朗讀事先讀過多遍的單詞,句子和對話;或叫他們記憶簡單的單詞;或叫他們進行簡單的對話表演……當他們讀對了,表演正確了,我總不忘送給他們一句 Good,you are clever! 或者面帶微笑地朝他們豎起大拇指.而他們往往會因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而激動萬分,往往會讓他們感覺到「我也行」,「我也是可以完成老師提出的任務的」,「我並不比別人差」,從而使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如四(1)班有一個女生,內向的性格,導致她成了英語後進生.上課時,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從不舉手發言.在一堂課上,原本要叫優等生回答的一個難題「How many pencils are there?」,我誤點了她的名,正在我不抱希望時,她卻出乎我的意料回答了出來 There are fifteen pencils.雖然聲音很低,但很流利.我激動的表揚了她:Good,you are clever! 全班同學也不約而同地給予她熱烈的掌聲.從她那發亮的眼中,我看到了她對自己的肯定.在以後的課上,我經常把難度適中的題目留給她,經常性地給予她表揚和鼓勵.一個學期下來,她雖然動作是慢了點,但對自己充滿了學好英語的信心,在期末考試中英語取得了九十二分的好成績.
三、挖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利用集體的幫助,樹立信心.
據研究表明,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其能力僅能發揮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後,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曾聽說過這樣一個事例:二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招募了一批行為不良的新士兵,做了如下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信,說自己在前線如何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半年後,這些士兵變化很大,真的象信上所說的那樣.這就是「標簽效應」.後進生在學習進程中反復經歷失敗,普遍會給自己加上「失敗者」的標簽,在同學、老師和家長面前總覺得低人一等,處處表現出自卑感.歌德有一句名言:「你失去了勇氣,你就什麼都失去了.」因此,要使後進生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是關鍵.
對於一個好學生,多一次或少一次稱贊可能會無所謂,但對於一個後進生,那怕是一次小小的表揚,他們也會欣喜若狂,銘記於心,覺得老師看得起他、信任他,可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和與師生之間的隔閡.他信服老師,就會聽從老師的勸告,取得進步.其實,即使再差的學生也總有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比如他們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或者是在文體活動、書法、繪畫等方面有一技之長.老師要抓住後進生轉變的良機,細心觀察,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特長或者是微小的進步給予肯定,及時強化積極因素,使他們逐步實現由「量」到「質」的根本轉變.我有一個學生在課後悄悄地對我說:「老師我很喜歡您,因為您表揚過我.」普通的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渴望得到表揚的後進生呢?我們可以開展一些評「星」活動,讓後進生享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體驗成功的喜悅,這對後進生的轉化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要善於挖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但決不能袒護其缺點,降低要求.我們要把熱情關心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要使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逐步提出要求是對他們的信任,對他們的愛.當然,對後進生的逐步要求也要考慮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恨鐵不成鋼」.對不同的後進生有不同的要求,培養他們的責任心,轉化才有實現的可能.
我們還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開展「一幫一」活動,以及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各種競賽等,使後進生融入愉快的集體生活中,同時,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表現才能的機會,逐漸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改變他們的孤僻性格.不難想像,在一個團結友愛的班級中,後進生也能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在良好的集體氛圍中逐漸往好的方面發展.如我們班裡有個男同學,平時不遵守紀律,學習成績差.我在一次班級比賽活動中,發現了他有樂於助人的優點,就在班上對他進行了突出的表揚,並表示出對他的信任.我有意把一些工作交給他去完成,並讓他當小組長,在學期末他獲得了學習進步獎,也得到了大家的贊許.到了第二個學期,根據他喜歡運動又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特長,我讓他當上了體育委員,使他在前進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總之,閃光點就是施教的支點.我們不能讓後進生成為被冷落,被遺忘的對象.而要善於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美,要善於挖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弱的一點,也要千方百計發揚光大,架起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讓他們確信自己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有很強的潛能,只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做好,就一定能成功.我們要幫助後進生樹立信心,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求知慾,用鼓勵揚起他們人生的風帆.
四、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痛苦的學習,是沒有效率的學習.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用盡量採取生動的教學方式,以良好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老師在設計課堂練習和試題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使他們「跳一跳,摸得著」,經過努力能逐步達到要求.並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提出稍高的要求,讓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體會成功的喜悅.
在學習方面沒有捷徑可走,但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引導後進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就等於幫助他們找到了學習的「金鑰匙」,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趣.英語教學本身包含著許多枯燥的因素.如單詞、短語、句子和課文的記憶,都需要學生進行重復地讀,重復地背,而這對於那些貪玩懶惰的學習困難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件令人頭疼的「苦差事」.如何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那就要靠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了.如記憶單詞,我平時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背,而是採用游戲或競賽的方法來促使學生主動地去記憶單詞.而游戲 Turn over and say 無疑是最受學困生的喜愛. 這個游戲的方法很簡單,教師將學過的所有單詞的圖片放在一起,用洗牌的方式洗一下,然後讓每組每個學生輪流抽一張,並且讀出和拼出該圖片所代表的單詞,對了,就把圖片「吃下」.最後統計出各組圖片的總數,多者為勝.後進生為了不拉自己組的後腿,活動前,就會想盡辦法多記單詞,碰到不會讀的,也會主動請教他人.活動時,他們為了替自己組多奪取圖片,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一段時間下來,他們記住的單詞越來越多,為本組奪取的圖片也越來越多,從而受到組員的注意,贏得了他人的重視,嘗到了付出的甜頭.又如在操練句型時,我在上 What's he /she doing? 句型時,請一個後進生上台做動作,其餘學生猜 What's he doing? 對猜對者和表演者均進行獎勵,學生覺得既簡單又有趣.在教學中,我經常精心設計,安排每堂課中的Free Talk.在Free Talk中穿插已學教材的主題.一天一主題,以經常重現所學內容.《英語新課程標准》中提出,「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教師神聖的天職.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通過其學習和考試來淘汰一部分不適合學習英語的人,而是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英語語言素養.除此以外,我還常常要求學生利用單詞和句型自編兒歌,自製謎語等.而這,同樣能引起學困生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學英語有趣,從而激發學好英語的信心.
2.在教學中尊重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教師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充分考慮到基礎差的學生個人的具體情況和水平,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學.例如:對於英語學困生,我在提問題時,會考慮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小組活動,像「Practise in pairs.」「Practise in groups.」等,在這種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我又非常注意學生座位的安排,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交錯安排,並設立「英語小組長」,負責任務的安排,學習的指導.到交流的時候,我的評價主要以「組」為單位.因此,各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極具團隊精神,這樣對於英語學困生無論是在「習得語言」方面,還是在培養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一節課的教案應該有共同基礎內容和擴展內容;有操練性活動和創造性活動;還應該有個體活動和交互活動,此外,聽、說、讀、寫應該有主有次,互為支撐和發展,這樣使學困生在下課的時候,也能這樣說:「上了今天的課,我覺得有很大的收獲.」
3.注重輔導,鞏固基礎知識.在新知識的教學中,考慮到後進生的特點,對新內容各知識之間的連接進行了過渡,使教學內容從易到難,降低了坡度,重點處放慢速度,以適應他們的接受能力,基本做到重點內容人人過關;及時釋疑,鞏固練習時選擇、編排一些較簡單、基礎的題目給他們,適當幫助他們理清思路,鼓勵他們消除懼怕的心理大膽發言,說錯了也沒有關系.課後作業的安排中,我給他們一些淺顯的稍加思考即可完成的作業,有難度的作業由他們選做,並合理的安排作業量,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即可.同時在班級上開展「一幫一」活動,一名成績好的幫助一名成績差的同學,負責輔導、解疑,並要求每人不要把疑問留到明天.通過一學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後進生都基本達到了預定目標,同時他們也找到了自信,願意去積極學習.
五、在教育轉化工作中要使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
在後進生轉化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對他們的積極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上的有益活動,增強精神「免疫力」;如請公安幹警到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帶學生參觀本地的經濟建設成果展覽;和學生一起參加公益勞動等;都能起到教育後進生的作用.當然,我們還要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積極與家庭配合,真正為後進生營造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學困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學困生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有長期、耐心教育他們的思想准備.要知道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長時間,更何況塑造一個人的靈魂呢?我們要抱著滿腔熱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地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路.讓我們用融融的師愛,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柒』 如何使網路教學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相整合的研究中的反思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當前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過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個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
小學英語學科有其顯著的學科特點,也有其突出的學科要求,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聽說訓練,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交際訓練,再比如語言學習必要的環境與情境等等。從學科特點及要求上看,小學英語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有其突出的必要性,實際上我們也一直在做這方面的探索與研究,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關於有效性的分析:
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的理論、實踐、方法及策略之中,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生成,使學生認識信息技術、樂於使用信息技術,並真正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自己學習實踐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研究依據
理論依據:從教育發展的宏觀背景來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是我們所處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不僅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與技術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有的教學要素,同時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帶來教育教學領域新的變化。變化的根本就在於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為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如何廣泛、充分、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並全方位、多角度與學科教學整合,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有知識、有素養、有能力的人才,是我們面臨的嚴峻課題。從北京市的發展角度來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全市中小學全部開設了信息技術課,高標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網路化的學校環境。我們面臨著十分有利的條件和可貴的機遇。不容質疑,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根本條件和重要保證。全面提速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來挑戰,是一項緊迫的教改課題。
現實依據:本課題組組長是我校校長、法人代表趙文紅同志。趙校長是市級骨幹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較強。本課題的具體負責人系我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小學高級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教科研工作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研究材料和經驗,在「九五」期間曾承擔國家級課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EPD)》課題的研究工作,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市區級獎。其他成員中有市級骨幹、區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級骨幹5人,有6人參加過市級課題培訓,其餘人員均參加過區級培訓。關於課題的研究成果曾經多次在市、區級刊物上發表或在論文評審中獲獎,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教育教學經驗,具備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十五」期間曾承擔多外國家、市、區級課題的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因此可以這樣說:我校具有完成課題的條件和保證,幹部、教師也有決心完成課題研究工作。
三、目標和內容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1. 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的研究,探索並總結實現教學最優化的途徑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價值的、可推廣的研究成果,進一步促進課程改革的深化。
2.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並總結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基本方式,形成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
3. 通過本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的優秀教師。
4.通過本課題研究,豐富學校的教學軟體資源庫,開發一批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的教學軟體。
5.通過本課題的實踐與研究,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內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教師教學方式的研究。如:傳統信息技術媒體錄音機的有效性使用;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有效地組織開展課堂教學;網路教室中融合方式的有效性探索等。
3. 利用廣域網實現家校教育課內課外、家庭與學校教育的有效整合。如:教師研究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教學的遠程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廣域網實現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等。
4.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融合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如:如何使學生更有深度及廣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參與課堂學習。
5.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方面的素養與綜合的信息技術素養方面的研究。
6.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有效性整合資源開發、應用等方面的研究。
綜合研究內容: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認知工具,融於小學英語學科學習之中的理論、實踐及方法、策略。
本課題的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本課題的設立強調整合的「有效性」。在評價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術,用多少、用多長時間的信息技術為標准,而是以「是否有效」為唯一準繩,對於那些「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我們是持反對意見的。作為本課題的實驗教師,一定要站在「有效性」的高度上領會與認識本課題,研究與實施本課題,摒棄「為了用信息技術而用」的現象,摒棄「技術學習與課堂教學實際相脫節」的現象。
四、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實驗班級為各年級段的2班;對比班級為各年級段的1班。通過前測,我校同年級段班與班之間各方面均無明顯的差異,教師配置合理,為開展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比較理想的實驗條件。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實際的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實驗教師創造性的工作為切入點,在研究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提高,力爭實現師生的雙自主發展。為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有效性整合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將發揮學校優勢,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適應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根據問題-計劃-行動-觀察-反思等相關步驟,對一些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出行動與研究目標中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系統地、科學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群眾性的教學實踐活動,研究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學中開展研究,現時在研究中深化教學。
2、實驗法。通過一堂堂實驗課來探索媒體與課堂教學的很好整合,來觀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來研究怎樣合理有效在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
3、觀察法:對學生的發展作動態的觀察,包括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合作意識、參與程度等為主要內容。
4、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現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資料,包括論文、軟體、課例、文件等,進行歸納總結。
本課題的研究將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調查法、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的途徑主要有:學習理論文章,參加媒體培訓,上好實驗課,撰寫論文小結等。
五、研究過程步驟與步驟
研究過程:
(一)領導重視,為課題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並及時予以積極的指導。
1.成立者課題專項小組,以校長趙文紅為組長,副校長祝友軍、主任丁建芳為副組長,做好理論指導實踐引領。由英語學科及信息技術學科優秀教師做骨幹開展實際研究。
2.加強資金投入,強化軟硬體環境。學校於2007至2009年先後為計算機教室更新設備,新建多功能大廳,為各班配備多媒體設備,使學校硬體水平有質的提高;學校每學期為專任教師購買課改及教學相關書籍,力爭使每位教師每學期有一本專業讀物,不斷提高教學業務素質;中心校為青年英語教師搭建良好的交流學習平台,與市區教研中心聯系,由教研員為青年英語教師作專項培訓;組織教師積極開展研討交流,快速提升教師業務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研究能力。
(二)教師加強學習,全面深入理解整合
1.強理論學習,以「建構」理論指導實踐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是從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而來的,這種發展脈絡符合教育技術的發展,也符合學習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建構元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生觀察外在事物後的探索,體會與反思等,思考活動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在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知識創建的協助者,學習與教師的關系也由:「向教師學」轉變成「和教師一起學」。
通過學習,英語組教師逐步明確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知識工具。而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正是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網路的自我構建。
2.《課程標准》論證課題
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地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適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了解中外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使他們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今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的《英語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已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啟發思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指導作用;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學會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課程標准》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這些目的要求與建構主義理論不謀而合。信息技術豐富的資源又為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及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熱愛和私揚祖國文化等提供了廣闊的平台。通過學習與論證,英語組教師明確了課改的目的與方向,課題研究體現了《英語課程標准》的精神,能更好地促進《英語課程標准》的實施,達到了《英語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目的與要求。
3、信息技術培訓,加強整合的進程。
教師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教師設計控制課程教學的流程是整個教學的主導力量,而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是為教師提供一個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導入模式,使教師體會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點,避免深奧的計算機技術嚇走他們。因此,為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學校分期分批組織全校教師進行課件製作及其它電腦操作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了教師們的信息素養。
教師們學會了使用計算機通過Internet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教師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和製作簡單適用教學課件及網頁的能力以及運用整合搜索,親的教學方法的能力,從而提高了教師素質,教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三)整合從理論出發與活動相結合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科學的整合,就是要鼓勵各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作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情感鼓勵工具和信息資源,改革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實踐思考和綜合運用的能力,最終達到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的目的同時將傳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轉變為自主性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即優化課堂教學。
整合理念下的英語教學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進,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的發展。
點面結合,發揮研究課、公開課的示範作用。我校每學期都和區信息中心合作開展研究課活動,英語組都要推出兩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課公開課。開課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准備,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其他教師提高觀摩、評議,也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繼而在各自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探索,從而起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效果。
(四)整合從實踐出發與反思結合
從2007年開始我校組織了信息技術與英語學科整合的教學活動,全組教師根據我校的英語現大辯論,以素質教育和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綜合語言的能力為目的,根據外語學習規律,積極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通過PPt課件,網路課件,力求從英語教學的目的、觀念、內容、策略、手段、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發展、研究、討論等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向、多層次的師生互動和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顯著成效的論文、案例成果。
研究步驟:
(一)選題論證與確定階段:2006年6月——7月(兩個月)
2006年6月——7月:研究方案論證、子課題申請
(二)第一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6年9月—2008年7月(兩年)
2006年9月——2007年1月:研究方案的進一步論證;撰寫具體的、可行性的研究報告;
2007年2月——2007年4月:組織實驗教師學習本課題的研究報告;
2007年5月——2007年7月:自學與組織學習相結合,深入領會本課題的主旨,為本課題的開展打好理論基礎;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實驗教師確定研究子目標,布置布點課;
2008年2月——2008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三)中期評估階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半年)
總結上本階段研究成果;
追蹤重點教師及重點班級;
完成課題的中期評估報告,為下一階段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四)第二輪研究與實驗階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一年半)
2009年2月——2009年7月:實驗教師自主進行子目標的研究,可運用理論研究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等;
2009年9月——2010年1月:布置第二階段課題布點課;完成第二階段布點課;
2010年2月——2010年7月:實驗教師小結本階段研究成果,撰寫並交流研究論文。
(五)形成最終成果和總結驗收階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半年)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教學設計及教學軟體集錦;
完成課題研究優秀課堂實錄集錦;
完成課題總研究報告。
六、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研究成果
1、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
從預初時部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比較差,不敢說也不會說,到現在課堂上學生能積極流利地開口說英語。在家長開放日和公開課上,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了聽課老師和家長的贊揚。
2)學生的成績取得進步
在質量監控中,實驗班與對照班班的學生成績變化比較明顯,其中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學生的優秀率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大部分的優等生進步更為突出,而差等生的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
3)學生信息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通過任務布置,引導學生從網上收集信息,學生能夠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重新利用。使學生具有了一定收集、整理、利用和分析信息資源的能力,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2、專業水平得到發展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對課題組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今,課題組的每位教師都能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將信息化社會的生存需求融入到現行的教育活動中去,盡快地適應了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
『捌』 小學教育專業都要掌握哪些專業技能
小學教育專業知識技能:
1、掌握該專業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文化素養;
3、了解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
4、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懂得教育教學規律;
5、具備運用教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初步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從事小學教師職業的自我發展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體魄和正確的審美觀。
小學教育專業主幹課程:
1、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應用數學。
2、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
(8)小學英語教師理論學習計劃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自考課程:
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二)、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課程與教學論、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中小學教育管理、比較教育、小學藝術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學習心理學、教育哲學。
『玖』 做英語教師都要具備什麼條件
條件:要當老師要有教師資格證的。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非師范類和其他社會人員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除此之外還需要:
1豐富的知識
身為英語教師必須精通英語語音、詞彙、語義以及語法方面的知識,英語上的聽說讀寫能力更是要突出。而且要流利地在課堂上運用英語知識教學,並把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活動中
2 人格的魅力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同學,一個學識淵博風度優雅的英語教師會很受學生喜愛,而學生喜愛老師便會在學習上更加努力,成績有所提高。
3 一定的英語教學法知識
英語老師應了解,在一定的語言學和心理學理論背景下產生的多種教學流派,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暗示法、社團學習法、咨詢法、沉默法,因為這些流派各自有其特殊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 ,充實自己的教學實踐知識和教學技能。
(9)小學英語教師理論學習計劃擴展閱讀:
凡報名當年年底未達到國家法定退休年齡,具備《教師法》規定教師資格條件並願意從事教師工作的中國公民,均可申請並依法認定幼兒園、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含實習指導)教師資格。
1.普通話水平應當達到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准》二級乙等及以上標准。
2.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按省教育廳部署補修教育學、心理學課程,並由省教育廳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申請者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免於教育學、心理學考試)
3.各級各類學校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申請教師資格應參加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組織的說課(說課分為:面試、試講)。(申請學歷為師范專業畢業人員如能提供3個月或以上的教學證明,可免於面試、試講)
4.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按《申請認定教師資格人員體檢標准及辦法》,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
5.報名需要學歷證、身份證、照片。
6.沒有教師資格證的是肯定無法取得正式編制的。
具體的報名時間和地點可以通過當地教育局、或者教師資格證報考點。
『拾』 小學英語教學目標舉例 從知識 技能 情感三個方面 至少五個 英文版 謝謝
英語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
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今天,我們在關注教材教法及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同時,未能對學生的情感方面予以應有的重視。早在1987年我國學者張正東就把「注重情感因素,排除心理障礙」視作英語教學原則之一。劉學惠(1988)也曾撰文指出,重視外語教學的情感因素,不應僅僅出於手段和策略考慮,而應同時從外語教學目的本身來考慮,並呼籲 「將發展情感作為外語教學目的之一寫進有關文件」。時至本世紀之初, 「情感態度」作為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目標之一已寫入教育部頒布的《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本文試圖對此作理論探究,以期為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改革更好地實施情感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一、 情感及情感目標
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情感是人在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有的態度體驗,是以客觀事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為中介的反映。人的情感與認知過程是緊密聯系的,任何認知過程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同時,情感又對人的認知行為起著積極和消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當人處於某種消極的情感狀態時,認知活動自行停止,即便不停止,認知活動也不會有什麼實際效果(Arnold,1999)。
情感不僅僅是教學手段,而應首先作為教學目標來優化教學。以布盧姆為代表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創立者們構建了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體系(克拉斯沃爾等,1989)。其中,情感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的發展分為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及價值體系的性格化五個層次。層層遞進、緊密銜接的情感心理的內化和升華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目標體系,從單純的接受開始,經過一系列的復雜階段,最後達到性格化。情感目標的漸進性表明教學活動中目標實現的不可逾越性,即:學生必須在達到某個水平後,才能在下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出現標志著情感因素獲得了與認知因素一樣具有作為教學目標來考慮的重要地位。
二、 英語課程目標中的情感態度
《課標》指出: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情感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通過英語課程,增強祖國意識,拓展國際視野。
情感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生只有對自己與他人、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抱有積極的情感態度,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不斷取得進步。《課標》中所列的都是一些積極的情感,即有利於學生發展的情感態度。情感態度還包括一些消極的因素,如焦慮、抑制、過於內向、害羞、膽怯、缺乏學習動機等,這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課標》還對不同學段的情感目標做了一定程度的細分,這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情感發展的漸進性與差異性的特點。在小學階段,關鍵是讓學生體會學習英語的樂趣,使英語學習成為低齡兒童心智發展的一部分,而不宜過多地強調學習英語的實際作用,特別是不要過分強調英語的工具性。進入初中階段後,可以逐步引導學生認識英語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中表現的情感態度與英語學習的結果有密切關系,要特別關注英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高中階段,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發展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與其他學科領域相比,語言與情感態度的關系更為密切,情感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和傳遞。因此,英語課程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方面發揮著特有的作用。目前,我們關注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問題,特別是將情感態度作為英語課程目標之一,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Arnold,1999)。第一,解決情感問題有助於提高語言學習效果。消極情感影響學習潛力的正常發揮。如果學習者受消極情感影響太大,再好的教師、教材、教法也無濟於事。與此相反,積極情感(如自尊、自信、移情、動機、愉快、驚喜等)能創造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狀態。Brown(1987)從他本人及別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出結論,即情感因素在第二語言學習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都可歸咎於各種各樣的情感障礙。第二,解決情感問題也是促進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情感已經不是語言教學的問題,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人的發展問題。但過去的教育過於強調大腦的理性和認知功能,卻忽視了非理性方面的發展,造成「情感空白」。與其他學科一樣,語言教育也應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將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
三、 情感態度作為英語課程目標的理論依據
(一)情感的神經生物基礎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各種感知系統獲得信息,神經科學家認為這些信息就是各種各樣的刺激。大腦是一切認知活動發生的場所,而認知過程又是神經中樞發揮作用的過程。Schumann(1994)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的發生經歷這樣幾個過程:對外界刺激的感知,對刺激的情感評估,對刺激作出反應,刺激在記憶中作為信息保留下來,在行為活動中對信息的再次利用(提取)。在對信息感知和作出反應之間,有一個對信息進行評估的過程,即刺激的情感評估。在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評估的背後有一個神經生物系統在起作用,它判斷刺激是否符合學習者的學習情感和學習動機。如果神經生物系統認為刺激符合學習者的學習情感和動機,就對刺激作出肯定評估;否則作出否定評估。就語言學習而言,肯定的評估促進語言學習,否定的評估阻礙語言學習。
情緒心理學家Scherer對刺激評估的標准曾展開廣泛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進行刺激評估時參照五個方面:刺激的新奇度,刺激帶來的愉快感,刺激與目標和需要的關系,對刺激的應付能力,刺激帶來的自我及社會形象。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專家調查學習動機時也發現,肯定評估促進語言學習,否定評估阻礙語言學習。
可見,人的情感有其神經生物基礎,並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力求使來自外界的語言刺激符合學習者的內在情感與動機,促進肯定評估的形成。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教學觀
20世紀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Carl Rogers將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領域,從發展學生潛能的教育目的出發,提出了以「真誠、尊重和理解」為特徵、「以學生為中心」、促進有意義學習的人本主義教育教學觀。
Rogers認為,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融為一體。理想的教育就是要培養「身體、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為一體」的人,既用認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完人」。所以,現實的教育目標應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知道如何學習的人」(Rogers, 1983)。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該創造一種特殊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任意發揮好奇心,不怕錯誤和失敗,既可以從書本和老師那裡學習,也可以從環境、同學和個人經驗中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自由的,而自由學習必須是有意義的。所謂有意義學習,不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有意義的學習結合了邏輯和直覺、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經驗、觀念和意義。若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學習,便會變成完整的人」(Rogers,1983)。
人本主義教育教學觀突出了情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正是英語教學應當借鑒之處。
(三)語言習得中的情感過濾
情感過濾這個概念最初由Dulay和 Burt提出,旨在說明情感因素對語言輸入起著過濾的作用(1977)。Krashen在此基礎上將其發展為情感過濾假設,認為「情感過濾是阻止語言習得者完全吸收所獲得的可理解輸入的一種心理障礙」(1985)。可理解輸入只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第二語言習得的進程還受到情感因素的影響,它包括動機、自信心和焦慮程度(Krashen, 1982, 1985)。Krashen將情感因素看作是可調節的「過濾器」。語言輸入只有通過過濾器才能到達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並為大腦所吸收,最終發展成為習得能力。
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設至少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情感因素在外語教學中起著不容忽視或低估的作用。情感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至少和認知因素一樣大,甚至更大(Stern, 1983)。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增強自信心,創設低焦慮的心理空間和學習氛圍是我們從中獲得的最基本的啟示。
(四)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啟示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信息簡單地從外到內的單向輸入,而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雙向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即學習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它強調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主動地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藉助於他人和環境的幫助,通過獨特的信息加工過程,注意並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肖川, 1998)。學生作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建構意義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應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形成穩定的學習動機;重視學生的健康情感的培養;通過師生間的平等對話與意義協商,促進協作學習。
Vygotsky(1986)從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等方面提出了學習者認知能力「最近發展區」的概念,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建構主義理論,為其具體應用於實際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最近發展區」是指比學習者現有知識技能略高出一個層次、經他人協助後方可達到的水平。同樣,在學習者的情感世界中,也應存在相應的「最近發展區」。和認知行為一樣,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動機、信心或焦慮等情感態度不會在短期內發生突變,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情感作為一個教學目標,通過師生交互活動,使得各個情感因子在其「最近發展區」起著微妙的變化,朝著既定的情感目標發展。
四、 結語本文著重探討了情感態度作為英語課程目標的理論依據。在我國英語作為外語教學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情感、認知與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仍待進一步論證。對英語教師運用情感因素的教學狀況及學生對待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急待展開大范圍的調查,從而正視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知輕情的教學現狀,以期更好地發揮積極情感態度對外語教學的促進作用。在神經生物學、教育心理學及語言習得學等理論背景支持下,開展情感教學的課堂實驗研究,積極推進英語課程的實施,是廣大課程實施者面對的一個全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