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農村小學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小學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12-03 08:58:28

小學生家庭教育有哪幾方面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如下:
①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③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④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⑤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⑥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⑦及時教育與持恆相結合。

在世界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很多很多,各有各的奧妙和方法,因而要把世界上成功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集中在一起或用於一身,是很難很難的一件事情。在此,我們只能簡要地研究和介紹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和方法。各位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時,如能將此作為參考,最根本的,則是應該從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實際出發。因材施教。這才是最根本的,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家長既是孩子的老師,又是孩子的朋友

在當代,家長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首先應當認識當代家庭中人際關系的新特點。由於社會的變遷和進步,人們的民主意識普遍增強,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已不是封建家長制下的子女對父母絕對服從的關系,而已經成為父母加朋友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應當堅持家長既是孩子的老師,又是孩子的朋友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當代家庭中人際生態系統的新特點,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建立起既親密又寬松的新型親子關系,從而為搞好家庭教育從根本上奠定基礎。

在這樣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慈相濟,寓教於愛。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寬松一些,寬容一些,多些談心活動,少一些命令主義,多些勸告,少些專斷,多些笑臉,少些怒容。多些朋友之間的友誼,少些父母、教師身份的威嚴。這樣,親子之間的關系就會既親密,又寬松;既有利於子女獨立人格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既搞好家庭教育,又能建立起親密的新型家庭人際關系。

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子女應該做到言教身教並施,身教重於言教。

所謂言教身教並施,就是說對子女進行教育,既要靠語言(也包括筆教),又要靠行動。言教,包括當面用語言的教育,勸誡、開導、鼓勵、批評等。也包括用文字、書信、立家規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重要的,不可廢止和輕視。它是了解孩子諸方面的情況,交流感情,溝通思想,進行指導,傳授知識,進行勸誡、鼓勵、批評的主要方法和渠道。文字、書信等筆教,是在特殊的情況下使用的言教方法,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得相見,也就只好用文字、書信等文字形式了。總之,言教是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和方法之一。

所謂身教,就是靠家長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子女,帶動子女。,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教育者本人首先應該做到,職在施教中要求子女尊重老人、孝敬父母,那麼,教育者本人首先應該尊重老人,孝敬自己的父母,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兒女作榜樣,使自己的兒女效法。如果自己對自己的老人都不尊重,而是要求自己兒女尊重、孝敬自己,也就難了。再如,如果要求自己的子女勤儉節約,自己本人就應該這樣,而不是揮霍浪費或揮金如土。如果要求自己的子女愛學習、工作要認真,自己首先就要愛學習、認真工作,如此等等。總之,凡是要求子女做的,自己要用自己的行動為子女做出示範和榜樣,否則,教育的效果是不會好的。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就是在教育子女時,多用自己的好的行動來影響、感化、感動自己的子女,而不能只靠發號施令來要求子女這樣或那樣,自己說的是一個樣,做的是另一個樣,在家庭教育中,只要真正能做到言教身教並施,身教重於言教,一般情況下,家庭教育是能夠搞好的。

二、堅持嚴格要求與耐心說服相結合

家庭教育,大師的是思想教育工作,是對自己子女的思想轉化工作,是指點方向,糾正錯誤,破除迷霧,塑造子女的靈魂、品德、個性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關鍵是轉變人的思想觀念、認識態度,調動人的積極性。強制命令,只能約束人的言行的一時一事,而不能約束人的一生一世,因此家庭教育,應該嚴格要求和耐心說服相結合的方法。由於家庭教育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是親子關系;期間存在著父母之愛,兒女之情,其親密程度遠遠超過其他人際關系,因而,只要堅持嚴格要求與耐心說服相結合,教育就能取得較好或很好的效果。所謂嚴格要求,就是對子女的要求,內容要正確,要求標准要高,孩子違背要求或犯了錯誤,不能聽之任之,不予追究過問,必須讓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不能姑息遷就,任其發展、壯大。

要摸透孩子的脾氣
孔子教育學生的小故事:
一天,學生子路問他:「聽到就干起來行嗎?」孔子說:「不行。」學生冉有又問:「聽到了就干起來行嗎?」孔子說:「可以。」學生公西華不解地問孔子:「同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你的回答不一樣。」孔子說:「冉有平時膽子小,做事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子路膽子太大,做事莽撞,所以我壓壓他。」
要尋找孩子的閃光點
俗話說:「寸有的長,尺有所短。」拿別人孩子長處比自己孩子的短處,往往壓縮和抹殺了自己孩子的長處和特點,使孩子感到事事不如人,生活在錯誤里,極容易產生自卑。
家長要敏銳地觀察和分析孩子的情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長處和積極因素,並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加以肯定和引導。要善於發現孩子向上的閃光點,使之發揚光大。
*愛因斯坦小時候和小朋友去公園遊玩。開始時,愛回斯坦和小朋友一道做游戲,後來,別的小朋友到另外地方玩,愛因斯坦卻坐在地上一動也不動。有的家長向愛因斯坦的母親說:「你的兒子精神一定有毛病。」「沒毛病!他在深思,將來一定是個名教授。」愛因斯坦的母親沒有被別人的話所左右,因為她是了解兒子的。
*愛迪生在上小學的時候,一次二加二等於四的問題沒有回答出來,被老師、同學譏笑為「糊塗蟲」。後來成績差被開除了。但愛迪生的母親南希頗有見地,她認為孩子的成績差,主要是教師的方法不當,並決定自己擔負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盡管那時她已年近半百。
南希知道愛迪生對死啃書本沒有興趣,對科學實驗特別感興趣,好就想方設法去買來有關科學實驗內容的讀本,還在家裡提供了實驗條件。後來愛迪生終於成了世界大發明家。
南希在家迪生被趕出學校時,如果也認為兒子是糊塗蟲,是不可救葯的,或棍棒相加,或放任自流,愛迪生這一生很可能碌碌無為或走上歧路,一個發明家就夭折了。
*本世紀初,英國有個理相.席格蒙迪的孩子被人稱為呆若木雞。他從小聽覺就不好,10多歲時幾乎失聽。父母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孩子的視力特別好。一般人在陽光下才能看見空氣中的灰塵,可他不在陽光下也能看得十分清楚。對孩子的聽力不好,父母認為劣勢可以轉化為優勢,聽不見,可以更專心致志地搞研究。在別人面前,母親總是誇孩子有一雙天才的眼睛。席格蒙迪在父母的鼓勵和自己的努力下,成了有名的科學家,並獲得諾貝爾獎。
要少說多行
教育孩子,家長採取少說多行,用身體語言,以行動教育孩子,此無聲勝有聲,更有效果。
前蘇聯衛國戰爭英雄舒拉,小時候,一次跟別的孩子打架,把新大衣撕破了。母親看到剛買的大衣就破了,又氣憤又痛心。但她沒有訓斥,沒說一句話,而是默默地一針一線地縫補著大衣,一睦到深夜。這種長時間的沉默,是對舒拉一種嚴厲的批語,使他在母親的一針一線中受到良心的責備。舒拉自己說,是「經受著一種難於忍受的、痛苦的、心靈的鞭策。」舒拉一直慚愧地注視闃母親,最後實在忍不住了,撲倒在母親的懷里,痛悔地說:「媽媽,我以後永遠不再這樣了。」從此舒拉再也不和小夥伴們打架了,但他在和德國法西斯作關鍵時卻非常英勇。
讓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孩子有了過失,批評是必要的。怎樣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有的家長把孩子批評,變為讓孩子自己批評自己。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三個女兒,自孩子出生後,他們夫婦從沒有罵過孩子一聲,更沒有打過孩子一巴掌。三個女兒都培養得很好。他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自我教育。
一次,馬克.吐溫想帶著女兒們到郊外度假,一家人坐在馬車上,悠悠晃晃,飽覽著田園風光,這是女兒們心想已久的事。
可是,就在出發前,大女兒蘇西動手打了妹妹克拉拉。怎麼辦?根據馬克.吐溫的家規,孩子有了錯,由孩子量弄,自己提出懲罰辦法,經父母裁決後,付諸實施。蘇西想了幾種處罰辦法,猶豫了好長時間,終於下了決心對母親說:「今天我不去旅遊了,它會讓我永遠記住,不再犯今天的錯誤。」
吳青在回憶冰心時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媽媽對我們說臟話、假話有著一各獨特的懲罰辦法:由自己用肥皂水洗嘴。」讓孩子自己教育自己,促使孩子自責、自省,有利於孩子改正毛病,健康成長。

❷ 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很多農民為改變貧困的生活而進城務工,但是由於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他們往往沒有辦法和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值得大家關注的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戶籍所在地,並需要其他監護人照顧的年齡在十六歲以下的孩子。[1]據最新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關心和教育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農村,在父母離家的情況下,家庭結構往往處於不穩定狀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不容樂觀。孩子的家長由於長時間與孩子分離,缺乏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由於自身文化素質水平的限制,缺乏對孩子的科學指導,在教育的內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缺乏與孩子的耐心溝通;由於感覺對孩子虧欠,很多父母用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於是就形成了「重物質,輕精神;重學習,輕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導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容易放縱自己,而由於工作辛苦和忙碌,農村家長採用得更多的是消極、粗暴的教育手段,大部分家長意識到打孩子並非是特別有效的方法,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長明確意識到打孩子是不好的,並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大部分的家長對「打」、「罵」等教育方式的採用是隨機的,沒有考慮這些方式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後果
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的,在任何社會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代管人有時監管不力,會出現一系列「留守綜合征」,這對農村留守兒童本身,以及他的家庭和社會產生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一)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個體產生的不良後果。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習。
父母外出進城打工,孩子由於常常思念父母,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後,沒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難以完成課外作業,根本談不上主動預習或復習功課,學習成績顯著下降,厭學情緒嚴重,最終逃學甚至輟學。調查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中成績優秀的不足3%,成績中等或偏下的佔80%以上。[2]學習困難成為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此外,輟學現象也比較嚴重。
2.家庭教育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產生了不良影響。
留守兒童處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親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溝通,忽視對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導,使他們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內心缺乏親情和信任。留守兒童常表現出情緒紊亂、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情緒煩躁、有失落感、不願與人交際、封閉自己,有時還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甚至有暴力傾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心理問題。[3]
3.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所謂的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獲得自己的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4]在孩子社會化過程的階段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從小就面臨著與父母分離的情況,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不能接收到父母過多的言傳身教式的社會化信息,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化進程,外在表現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交能力較差。
4.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農村留守兒童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
調查研究發現,部分留守兒童的性格行為在向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感到父母保護的缺失而變得膽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兒童因為沒有父母的約束而行為失范,變得脾氣暴躁、任性、好勇鬥狠等。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不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著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習慣行為不良的問題,例如不講衛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腳;部分留守兒童習慣行為較差,不聽長輩教導,我行我素,說謊騙人,小偷小摸,等等。
(二)家庭教育缺失對社會產生的不良後果。
留守兒童終有一天要成為「社會人」,可是如果他們在成長初期,在家庭這個初級群體中社會化缺失,社會角色培養失敗,將來在融入社會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由於在童年期間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兒童的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弱,內心壓力較大,踏上社會後總是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無形之中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較大。親情關愛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犯罪率劇增。這些兒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會的有效管教,以後將對社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充分發揮家庭教育職能,不僅關繫到子女成長、家庭興衰,而且影響著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因此,整個社會必須攜起手來共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一)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增強家長監護職責。
1.留守兒童父母要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應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後應盡量參加諸如「家長學校」等培訓活動,聽聽專家們的教育經驗和指導。要教育好孩子,父母或監護人首先要通過自我教育不斷地完善自己,多學點家庭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特徵,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規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責任感,關心子女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子女良好的習慣、獨立自強的精神、遵紀守法的觀念。
2.留守兒童父母應盡量與孩子加強親子互動,做到缺位不缺職。
留守兒童的父母要用一顆溫暖誠摯的心去和孩子溝通,加強親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這樣既可以和孩子增進感情,又可以讓孩子見見世面,同時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以激勵他們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父母盡量通過各種方式與孩子做心靈保健互動,多鼓勵孩子寫信,多聽聽孩子的傾訴,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職。
3.留守兒童父母應改進家教方法,調整家教內容。
父母或監護人應端正教育思想,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深信「沒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爭取用較為民主和諧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加強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孩子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在家庭教育的內容方面,美國家庭教育專家史蒂文先生對此說得非常透徹:「家教最基本的內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教會孩子怎樣與他人建立聯系,怎樣面對困難,怎樣處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難題。」[5]父母和監護人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同時還應與時俱進,對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時調整教育內容。
(二)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發揮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學校應多開設一些培養孩子素質能力的活動,鼓勵孩子們互相幫助,利用同伴友誼、師生情誼彌補家庭缺失的親情,增加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的機會。建議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在鄉鎮中心區域或者人口密集區建立寄宿制小學。近年來,重慶已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作為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2010年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480所,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重慶提前兩年高質量解決了101萬農村留守兒童的讀書問題。同時,要改善寄宿學校的設施,切實解決學生宿舍、食堂、廁所等設施不足的問題,改善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環境。學校可以安裝「親情電話」,為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和交流創造條件;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開辦心理輔導室,注重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及時發現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三)政府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領導,充分發動社會各方力量,關心幫扶農村留守兒童。
政府為主導,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一是把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中,從宏觀政策方面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建議將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確保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設法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難題,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後顧之憂。另外,政府部門應制定正確的政策措施,改善務工人員待遇和居住條件,加強務工人員的家庭教育指導。二是加大農村中小學教育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加強監管,專款專用,改善辦學條件;同時要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三是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引導並加快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在本地就業創業的機會,為他們的子女創造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❸ 鄉村學校如何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

李雲鳳(雷波縣永盛區順河鄉中心校 四川 雷波 616550)
從事鄉村教育已快十年,「望子成才」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也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工作。然而每個家長對待如何實現這個願望的做法卻大不相同,特別是我們偏遠區鄉的家長,他們都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有用的人才,遠離偏遠,遠離落後,能學有所成,然而他們一味的覺得教育就是學校的事、老師的事,既然把孩子送到了學校,老師就該負起教育學生的全部責任,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對學生的教育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培養孩子成才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指培養人的艱巨和繁重。人從胎兒到成人,要經過幾十年的培養教育,甚至終生要受教育;人從小到大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但要接受各類文化科學知識教育,還要接受思想、品德、精神文明教育。學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不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也無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如何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1.改變家長的認識
鄉村的家長大多數受教育的層度較低,致使他們對教育的理解還很狹窄。他們一直以來的意識就是教育學生是老師的事,家長的任務就是提供吃穿給他們。我們班的一位學生喬茂良,長期不完成家庭作業,我到其家裡家訪,家長卻說:「老師,我們也沒辦法,乾脆以後你就把他留在學校里把家庭作業做完了才回來吧!」這樣的家長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希望老師能把一切的事情都做完,一味的推卸自己的責任。的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做一個好人。但這僅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三分之一,要教育好學生,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應跟上。面對這樣的家長,只有改變家長的認識,才能達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2.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出生以後,在與外部世界的密切接觸中,他們的心理活動也逐漸豐富和復雜起來,尤其是家庭的一切,包括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家庭的陳設布置等都給孩子留下最初也是最難忘的印象。顯然,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學校,而父母則使他們的啟蒙老師,在孩子以後的成長中,更是由於經常不斷受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將不同程度打上家庭的烙印。很多孩子身上的學多小毛病,就是從父母的身上學習來的。家庭中父母文化素質高些的孩子,在學校里都表現得懂禮貌;家庭成員中文化思想素質低一點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就特別的愛說臟話;家裡的父母尊老愛幼,一家人和諧相處的孩子,在學校里大多就懂得禮儀相讓;然而家庭中長期吵鬧的孩子,在學校里性格就比較孤僻、暴躁,很難和別人和睦相處。一位學生的奶奶,來學校向我反映她的孫女長期的亂罵她,讓老師教育一下。就此,我專門找這小女孩談心,讓其明白要尊老愛幼,該學生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表示要改正。然而沒過多久,這個小女孩的奶奶又來了,又反映的相同的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我就覺得奇怪了,怎麼才教育了又犯錯呢?我告訴老人家,我會找小女孩來問問,但希望這件事她可以給他的兒子說說,讓兒子教育教育自己的孩子。老人家的回答卻讓人吃驚,原來他的兒子也是長期的亂罵她,她的孫子就是學她兒子的……由此可見,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便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的言行直接的影響著孩子的思想與行為。
3.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3.1家長會;家長會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聯系的一個最好的途徑。每學期定期的召開家長會,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了解學生在校的各方面情況,老師可以和家長共同的探討一下如何的教育學生。在家長會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暢談我們對這個班級的管理目標、管理方法,以及如何具體的操作,使家長對我們有信心;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誠懇地邀請家長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建議,使家長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家長明白學校和家庭教育合作的重要性。
3.2家訪;家訪是單獨反映個別孩子、了解個別,溝通教師、家長、學生心靈的橋梁,拉近了彼此心理距離,有利於交換意見,也有助於達成共識,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上門家訪,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這對學生是個激勵,對家長也是個觸動,容易形成教育合力,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家訪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身上,通過與家長談話,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社會交往情況,以及在家庭做家務中的表現情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徵,窺探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通過了解學生的全部生活內容,發現學生的特長,依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也讓家長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
3.3電話聯系;電話聯系是現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溝通的最好的方式。鄉村的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外出務工,但他們還是很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各方面情況的。將孩子的情況及時的反映給孩子的父母,不光要反映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父母能協助共同教育,也要反映孩子進步的地方,取得成績的地方,讓父母及時的了解孩子的情況,進而達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的結合。
3.4帶小紙條;很多家長因為條件較差,沒有電話等通訊工具,又忙於家事無法到學校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家離學校較遠,老師無法做到有什麼問題就去家訪,這種時候要想讓家長配合管理教育好孩子,我們就採用了帶小紙條的方法。將學生存在的問題,家長需要配合的事情,逐一寫在小紙條上,讓學生帶回家,讓家長過目。這樣就能及時的和家長達到共同合作的效果。
總之,家庭教育打基礎,使幼苗茁壯成長;由學校在成長期精心培植,使之更好成熟;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的結合,經過日積月累、堅持不懈地加強修煉與父母、師長的精心培養教育,相信所有的子女、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心理健康,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❹ 農村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農村留守兒童

隨著改革開放,大量農民工奔赴城鎮謀生活,導致農村有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許多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周圍親戚一起生活。

留守兒童缺「愛」

對於農村這些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童年是缺乏父愛和母愛的。每當他們父母回家的時候,他們對自己的父母以陌生人來看待,慢慢去接觸父母,當他們相互之間都很熟悉了,可是,父母又不得不外出打工了,這完全可以想像在孩子們的心裏面有多少個不舍,竟而是自己對於父母留戀的絕望,慢慢地自己身心已經麻木,目光呆滯了。

沒有父愛和母愛的農村留守兒童們,大都是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現實。可是自己也是無奈,不得不勇敢地面對困境。

在很多的留守兒童家庭里,婆婆們在很多時候,自己事情特別多,於是,經常打罵,甚至侮辱留守兒童,讓他們屈服於自己權威。

這樣做的後果會很嚴重,可能直接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尊嚴,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學習這一塊,一旦他們沒有自信心,學習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被動的,自己長期處於自卑狀態,未來的他們也會是平平庸庸的生活著。這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現在農村出人才越來越難了。

留守兒童的「孤獨」

所以農村的家庭教育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影響到個人的狀態,生活習慣等,而且教育孩子方式的不同,也會直接導致他們未來的路。

希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時刻關心留守兒童,他們才是最缺愛的!

❺ 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與學校哪一個更重要

我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更重要一些。

❻ 家庭教育對子女的影響多大

一、家庭教育:

過去的認識里,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後,家庭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又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確實,家庭教育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❼ 家庭教育的預防作用是什麼

【案例】

2004年春節期間,某市警方破獲了一起勒索、搶劫的犯罪案件,其成員由近10名無業青年和10多名流浪社會的少年組成。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團伙的「老大」是一個只有13歲的少年。這名叫王某的「老大」以前在學校曾經是一名廣受老師、同學、鄰居、親友喜愛的好少年,擔任過少先隊中隊長、學習委員等職,還被評為「三好學生」。他的蛻變過程引人深思。

王某出生在當地的一個貧困的礦工之家。上有年過七旬的爺爺、奶奶,下有哥哥、姐姐、妹妹。全家7口人,經濟條件極為困窘,爺爺、奶奶長年卧病不起,負債高達5萬多元,唯一的指望是王某父親每月的幾百元工資。因為家貧,王某的哥哥、姐姐都沒念完小學就輟學,靠每天爬上幾十米高的矸石山撿煤核來維持生活,清償大山一樣的債務。王某上學的第一天,母親殷殷囑咐他:「孩子啊,好好上學,學好了考大學,進北京……」

懂事的王某噙著淚答應了母親的要求。貧寒的家境讓王某在學習上分外刻苦,剛上小學二年級,他就被老師任命為學習委員,加入了少先隊,不久,擔任了中隊長。看到班裡富裕人家的孩子吃巧克力、車接車送,兜里掏出花花綠綠的鈔票,嘲笑自己的寒酸,王某咬緊嘴唇,暗憋一口氣:有什麼了不起的,又不是自己掙來的。我只要好好學習,將來一切都會有的。王某學習成績優秀、有禮貌、幫助同學,他的作文成為範文張貼在學校的牆報上,在學校、區、市的數學、語文比賽中多次爭得榮譽,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王某的家像普通、困難的礦工家庭一樣,父親是這個家庭唯一的頂樑柱,但父親也是一個脾氣暴躁、嗜酒如命的山東漢子。王某最恐懼的是父親的喝酒:父親一喝上酒,就把滿腔的怒氣往妻子和子女身上發泄,經常把母親打得鬼哭狼嚎,哥哥、姐姐們被打得抱頭鼠竄,王某常常驚恐地望著父親。

小學畢業了,王某一心盼望升入中學,但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父親勒令他退學。王某捨不得老師、同學和學校,但抵擋不住父親的拳頭、皮鞭,只好含著眼淚默默地告別了校園。從此,王某和哥哥、姐姐們一樣背上撿煤口袋,爬上了又陡又臟的幾十米高矸石堆中,從岩石縫中撿煤核。

一次,王某正低著頭撿著,突然,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直奔王某滾來。「弟弟,閃開!」身後的姐姐向他喊。但王某閃身不及,石塊已經砸中他的右腿,一陣鑽心的疼痛,鮮血從褲腿流了出來,哥哥、姐姐急忙把他背回家中。正在家中喝酒的父親一見王某被背回來,不僅沒問王某的傷情,反而把他臭罵一陣,氣極了的王某一下子掀翻了父親的酒桌。暴跳如雷的父親用錘子般的拳頭沒頭沒腦地向他打來。哥哥、姐姐見拉不住父親,急忙出外找鄰居來拉架。鄰居們把王某解救出來,見到鼻青臉腫的王某滿臉血漬,就紛紛數落王某的父親。王某瘸著腿,一歪一跛地走出了家門,走向了茫茫的夜色之中……

王某走出沒有溫暖的家庭後,只好走進游戲廳、網吧打發時間。當地有個叫張某的流氓,一次,他驚異地發現了龜縮在角落裡的王某,遂向他招手。王某知道張某是臭名遠揚的人物(張某,22歲,無業,曾因搶、偷竊被勞教3年),不想答理他。但張某強拉著王某走進一家小飯館,叫了滿滿的一桌子菜餚,給王某的杯中倒滿啤酒。

三兩杯啤酒過後,張某問起了王某的情況。

王某講了自己在家中的遭遇。聽罷王某的講述,張某頗仗義地一拍胸脯:「兄弟,沒事,只要你從今往後跟定你大哥,保證讓你吃香的、喝辣的、有玩的,成為『人上人』。」說完,張某與王某碰杯,王某認了張某為「大哥」。

從此,王某成了張某的「跟班」,每天跟隨張某出入游戲廳、網吧、歌廳、飯店。王某看到:只要張某一走進游戲廳、歌廳、飯館,人們對他畢恭畢敬,張某頤指氣使,像主人指揮奴僕一樣驅使恭敬他的人。漸漸地,王某原來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嬗變:能驅使、命令人是多麼威風,多麼的有能力。

由當初對張某的厭惡到艷羨,最後直到效仿,王某開始往黑色的道路上滑行。王某第一次伸出黑手是在張某的「指導」下進行的。張某和王某瞄準了一家建築工地,經過「踩點」後,一天深夜,他和王某悄悄地來到工地,把已經配好的鑰匙插入庫房門鎖上,不大一會兒,張某從庫房裡抱出幾大捆銅線,王某心驚膽戰地給張某放哨。

一個多小時後,張某和王某把盜來的銅線賣給了一家郊區的廢品收購站。張某和王某打了一輛計程車回到租房中,張某抽出幾張鈔票甩給了王某:「兄弟,瞧見沒,錢就是這樣來的,以後咱們有了錢,也可以開個公司,過一過當董事長、總經理的癮。」

王某顫抖著手,不想收張某給的錢,張某把眼一豎:「怎麼,小子,莫非想壞我的事兒不成?告訴你,咱哥倆可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出了事誰也別想好!裝起來吧,如今這社會,有錢才是大爺,沒錢的是孫子。」

王某在張某的哄騙威逼下,收起了不義之財。以後,張某和王某又連續幾次偷竊礦山、工廠、工地上的建材,所得錢財均揮霍一空。

張某在實施盜竊犯罪活動中,為了減少風險,讓王某組織了一個由10多名十幾歲少年組成的「少年隊」,自己躲在幕後當「老闆」。不久,張某被公安局抓走了,王某則成為少年隊的「老闆」。此時的王某再也不是原來的那個心地善良的少年了。在王某組織的「少年隊」中,12名少年中最大的15歲,最小的10歲,他們都是一群由於各種原因離家出走,有家不歸的孩子。為了實現「稱王稱霸」的目的,王某和一位外號叫「大飛」的社會青年「叫板」。

2003年初,王某和「少年隊」正在一個胡同口分贓,被大飛看見,過來就要搶。突然,從另一個胡同里沖出來了王某埋伏好的人馬,只見這些「小將」手中拿著長刀向大飛奔來,就在刀口馬上就要「招呼」到大飛身上時,王某高喊了一聲:「住手!」王某望著臉嚇得煞白的大飛,拍拍大飛的臉蛋:「怎麼,還不服氣呀?叫『大哥』,從今往後,我就是『老大』!」大飛眨巴眼睛,望著這些「狼孩」生死不懼的樣子,豆粒大的汗珠滾落下來,口中連連喊道:「『大哥』,我服了。以後您是這里的『老大』。」

13歲的王某從此成為了「大哥」,不僅統領了「少年隊」,而且還成了近10名18歲左右的犯罪團伙的「老大」。此後,他們不僅偷盜公共財物,勒索學生的錢財,進而發展到搶劫計程車司機。至警方抓獲為止,他們已搶劫計程車司機10多起,涉案金額達10000餘元。令人吃驚的是,在警方審訊時,王某竟輕狂地叫囂:「我的目標是要做『大陸第二個張子強』!」「你知道張子強是干什麼的嗎?」警察問他,王某用鼻子哼了一聲:「張子強是大富豪,是大英雄,他是我心中的偶像。」「王某」和「少年隊」現象引發了人們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注。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曾經得到老師、同學、鄰居、親友一致好評的少年、學生幹部、「三好學生」蛻變為「黑老大」?由未來的有用之才成為社會的危害?

【評析】

青少年犯罪正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據全國的統計數據表明,刑事涉案的青少年數占同齡人口的比例,10年間翻了一番。目前,18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占犯罪總人數的14%,讓人觸目驚心,更令人憂慮的是青少年犯罪呈現出的發展趨勢:犯罪主體低齡化。據調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齡比70年代提前了2~5歲,13歲以下的犯罪明顯增多;犯罪手段惡性化,青少年犯罪雖然年齡小,但作案手段十分兇殘,他們人小膽大,不計後果;犯罪行為頑固化,違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屢教不改,多次「進宮」者大有人在,並且反復作案比例不斷增大以及犯罪形式團伙化、犯罪類型多樣化等。

殘酷的事實令人憂心如焚。青少年犯罪已成為繼吸毒販毒、環境污染後的第三大社會公害,也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可以說,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已經成為全社會必須全力以赴去抓並且要抓好的當務之急。其意義不僅在於減少青少年犯罪數量,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維護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保證21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後續力。

1999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吹響了全社會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號角。同時為開展此項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法律武器。應當說,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從個人原因看,既有個人思想、道德、素質、修養、法制觀念的原因,也有個人心理、生理發育的原因,從社會原因看,既有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也有不良交往、社會道德規范弱化等原因。其中,青少年成長的家庭結構的缺陷、家庭教育的偏差或不完善等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王某和「少年隊」成員都是因為家庭中缺少溫暖而一步步誤入歧途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王某這名曾是「三好學生」、中隊長、學習委員的好少年之所以會蛻變成「黑老大」,與他的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果王某不是生活在極端貧困的礦工家庭,不是生長在缺乏家庭溫暖的「暴力家庭」,他可能不會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據對「少年隊」成員的調查,80%的家庭處在一個經濟困難、缺乏溫暖的家庭條件中,造成離家出走,有家不歸的原因是「家」對於他們失去了溫暖,沒有「吸引力」可言。這些「另類少年」坦言,父母大都是工人,缺少文化,家庭暴力成為「日常功課」,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了極大傷害。尤其令人吃驚的是,不僅「少年隊」成員100%為輟學、失學少年,並且連其他的成年團伙成員90%也是失學、輟學者,最高文化程度僅為初中。失去教育,沒有文化,缺乏家庭溫暖是以王某為首的「另類少年」走上犯罪的第一個重要因素。

從我國立法實踐看,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對預防青少年犯罪,保護青少年權益方面負有最直接的法律責任。《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1/5篇幅的條文規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和預防青少年不良行為等方面的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將家庭保護作為對青少年的「五大保護」之首專章作出規定,從而在立法上突出了家庭教育、家庭保護的重要地位。家庭作為青少年的人生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作用。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歸根到底是由於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和不完善,其具體表現形式包括:

1.現階段家庭結構變遷的現狀。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四世同堂」等傳統家庭模式日趨瓦解,代之以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在農村,由於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廣泛運用,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使得大量農村青壯年男女流入城市且常年在外,造成農村家庭結構的失衡,農業生產和家庭教育的重擔落到了一個人的肩上;在城市,由於城市婦女普遍就業,城市雙職工家庭已相當普遍。據有關資料表明,城市雙職工家庭所佔比例超過80%。

在這種家庭中,父母們整天忙於工作、家務,無暇顧及子女的事情。而孩子放學回家後,因父母不在家,生活上無人照顧,學習上無人輔導,在遇到挫折時,又無人商量和給予幫助,實際上等於有父母的「孤兒」。家庭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多少溫暖和吸引力,很容易受社會的不良影響或壞人的引誘而誤入歧途。目前,廣泛存在的家庭結構現狀,即父母整日不在家或長期與子女不在一起,大大削弱了父母與子女的聯系,降低了父母對子女的直接影響、教育和監督作用。

2.缺陷家庭。

所謂缺陷家庭又稱破裂家庭、不幸家庭,通常指因父母分居、離異、死亡等原因導致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的家庭。家庭結構缺陷對青少年心理上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當前,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受到挑戰,離婚率上升趨勢明顯,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這對青少年子女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照顧,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慈愛,有時甚至處於被遺棄的狀態。這些孩子很容易因此變得孤僻、自卑、抑鬱,從而對家庭及周圍一切產生猜疑、蔑視和仇恨的態度,而且很容易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他人和社會上,以致產生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

3.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

目前,家庭教育的偏差與青少年犯罪有著直接的聯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思想上忽略對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一些父母在對子女應盡的義務上存在著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他們往往只知道撫養子女是自己天生的職責,盡量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但卻忽視對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不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片面地認為教育孩子主要是學校的事,是社會的事;錯誤地堅持「樹大自然直」的想法,認為孩子大了自然會學好,因此疏於教育,忽視8小時以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致子女由小毛病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2)溺愛型家庭教育。現代家庭結構變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獨生子女的增多。由於眾多長輩看護一個孩子,盲目溺愛現象也隨之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家庭中,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是家裡的「小皇帝」。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滿足他們一切的物質享受;有的家長不管子女的要求是否合理,一概予以批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袒護包庇,縱容放任。這些行為的後果往往造成未成年子女沉溺於物質享受之中,養成不思進取、自私、任性的性格或者嚴重的心理依賴,導致其社會化的不完全,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極易產生偏差行為。古人雲的「寵子不嬌,嬌子必歧」也正是這個道理。

(3)專制型家庭教育。對子女盲目溺愛、袒護包庇容易導致不良行為,但對他們的過錯施以極粗暴的體罰也會造成嚴重後果,「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信條也是一種失敗的教育方式。①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少年期(青春期)的青少年有強烈的獨立意向和自尊心,易感情用事但又不善於控制,常因一點小事被激怒而表現出反抗行動。有關數據表明,許多經常受父母打罵的少年,暴力和攻擊傾向嚴重。特別是在父母的粗暴壓制情況下,極易被激化而爆發。浙江某地一中學生殺母案就說明這一點。②家長專制使親子關系緊張,從孩子不對父母說知心話、貼心話,發展到孩子對父母的對抗心理。由於缺乏家庭溫暖和關懷,時間一長,未成年子女就會想方設法到家庭之外的社會上去尋找所謂的「溫暖」,從而過早踏入社會,其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③父母專制使青少年的人格特點畸形發展。有的孩子在外面做了錯事或成績不好,為逃避父母的體罰,慢慢地學會撒謊、欺騙的手段和方法,形成孩子說謊、欺騙和虛偽的不良心理品質,這正是孩子變壞的基礎。

(4)庇護型家庭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實質是溺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一種極端發展。當自己的子女有不良行為或呈違法犯罪之後,家長不是主動地同社會有關部門一起,對其進行教育、挽救,幫助其改正,而是千方百計地袒護、包庇甚至慫恿,使未成年子女在違法和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遠。過去一個即將走上刑場的罪犯咬掉親生母親乳頭的故事,早已揭示了這種庇護式家庭教育的失敗。

4.不正常的家庭環境。

所謂不正常的家庭是指家長間關系不睦,家庭關系緊張或者父母自身道德不良、行為不端的家庭。父母榜樣的影響對未成年子女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和培養具有重大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這樣描述父母對自己行為要求的重要性:「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育、吩咐他們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兒童。在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教育著他們。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都對兒童有很重要的影響。」

不正常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是十分嚴重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父母關系不睦,家庭氣氛緊張會對青少年的心靈產生嚴重的創傷。在父母關系惡化的家庭中,家庭生活氣氛總處於緊張的狀態下。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一方面未成年子女得不到正常的引導和教育,更為不幸的是他們往往成為父母爭吵的「出氣筒」和「發泄對象」。孩子得到的不是父母的親近、溫暖和體貼,而是疏遠、冷淡和怨恨,因而很容易養成暴躁、冷酷、孤僻、厭世以及不信任他人的病態性格。有的孩子由於不堪忍受而離家出走,流浪社會以致失足犯罪。

第二,父母不道德行為的消極影響。對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的結果表明:青少年許多不良品質往往是其父母生活習慣、價值觀、品德的反映,是未成年子女模仿和潛移默化感染的結果。突出表現在:①父母的道德狀況直接影響到子女的道德狀況;②父母生活的不檢點直接導致青少年性犯罪的增加;③個別父母直接唆使未成年子女違法犯罪等。

在本案中,王某就生長在一個專制型家庭里。父親既是這個家的頂樑柱,同時又脾氣暴躁、嗜酒如命,是家裡的專制君主。在王某的生活中,充滿了家庭暴力的陰影,使他的身心受到了無法彌補的創傷。這樣的家庭環境最終使他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事實證明,家庭暴力是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的催化劑。家庭暴力給青少年帶來的不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家庭暴力加劇了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產生和親子沖突。事實上,打罵孩子不僅沒有制止反而加劇了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後果,不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嚴重的問題是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並成為「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

經常在父母的打罵中生活的孩子,極易產生不良的性格特徵。性格暴躁是青少年犯罪的內在動因,而父母的打罵則是青少年不良性格產生的重要根源。父母的暴力行為成為孩子的攻擊性示範。兒童具有強烈的模仿他人行為的傾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對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權威性越強,孩子模仿得越起勁。孩子長期受到父母打罵,就會模仿父母的懲罰性行為,學會粗暴、打鬥、殘酷,並依照父母的這種示範來攻擊別人。

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教育是指父母從思想品質、遵紀守法上關懷培養子女,這是為人父母者的法律義務。當前,獨生子女多,家庭教育越來越顯得重要。愛子女,不僅是生活上的關心照顧,更重要的是為子女的健康成長作長遠考慮。教育子女懂是非,明愛憎,培養子女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材。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規定,父母教育子女應負的義務和責任是:

1.教育青少年不得吸煙、酗酒。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都應當倍加關心、愛護和保護。吸煙、酗酒是有害健康的不良行為。如果青少年小小年紀就染上了抽煙、喝酒的不良嗜好,成癮以後將很難戒掉,將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法律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都負有責任和義務,教育青少年不得吸煙、酗酒。

2.對夜不歸宿的青少年應當及時查找。一方面,由於青少年智力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社會經驗還很少,缺乏對復雜事物的判斷能力和鑒別能力,也缺乏對不良行為的抵制力。如果青少年夜不歸宿,更容易受到社會不法分子的教唆和引誘,染上一些不良習慣。另一方面,監護人負有保護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的義務。青少年如果夜不歸宿,其生命健康和安全會受到較大的威脅,極易受到傷害和侵犯,如被強暴、拐賣等。其他人慾收留夜不歸宿的青少年,應當事先徵得青少年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或者在留宿青少年時起24小時內,及時通知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學校或者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

3.發現青少年組織或者參加實施不良行為的團伙,應當及時制止。一些青少年平時不注意品德修養,愛講「哥們義氣」,拉幫結伙,實施不良行為。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如果發現青少年組織或者參加實施不良行為的團伙,應當及時予以制止。通俗地說,監護人要管住青少年,發現青少年組織或者參加打架、偷竊、賭博等團伙的,應當及時制止,使其脫離該團伙,並且不再實施這些不良行為。但是,家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暴力、體罰、虐待等簡單粗暴的管教方法,並不利於使青少年真正遠離不良行為,也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而應當注重說服教育,注重做思想工作,使青少年真正意識到不良行為的危害性,自覺抵制不良行為。

4.發現教唆、脅迫、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應當向公安機關報告。社會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無知、幼稚、缺乏判斷力和抵制力,為了達到其不可告人的非法目的,實施教唆、脅迫、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行為。教唆,是指以演示或傳授方法,鼓動、唆使他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脅迫,是指以威脅的方式迫使或者促使他人實施不法行為;引誘,是指以金錢、物品、名利等做誘餌,誘使他人實施不法行為。這些不法分子所實施的教唆、脅迫、引誘的行為本身,就屬於違法犯罪行為,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如果發現有教唆、脅迫、引誘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以便公安機關及時偵破案件,對這些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人依法予以查處。

5.不得讓不滿16周歲的青少年單獨居住。不滿16周歲的孩子,身體和智力發育尚未成熟,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智力上正處於接受教育階段,對於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和行為又缺乏判斷能力和抵制能力,這時正是需要監護人盡監護職責的時期。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旦脫離家長的監護,單獨居住,一方面由於生活上缺乏家長的照顧和撫育,健康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孩子的教育也會受到影響,這里的教育即包括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道德品質和做人准則的教育、法制教育等。更為嚴重的是,青少年單獨居住,容易染上不良行為,侵犯他人權益;而且,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也失去了家長的有效保護,也容易受到他人的傷害和侵犯。因此,未成年的家長必須盡到其應盡的職責和義務,不得讓未滿16周歲的青少年單獨居住。如果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讓不滿16周歲的青少年脫離監護,單獨租房居住,就是未盡到其法定的監護職責。

6.不得放棄監護職責。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青少年不得放任不管,也不得迫使其離家出走,放棄監護職責。現實生活中,有些青少年的家長或者只顧自己做生意,或者因貪杯酗酒,迷戀賭桌、舞場等,或者是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而對孩子放任不管,任其自流,孩子的生活如何、學習怎樣,根本不聞不問;或者對孩子採用棒打、體罰、虐待等簡單粗暴的方法,迫使其離家出走,完全放棄自己的監護職責。這些家長的做法和行為是違法的,應當予以制止。青少年離家出走的,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及時查找,或者向公安機關請求幫助,公安機關應當盡其職責。

7.離異父母雙方對子女都負有教育的義務。近年來,離婚家庭不斷增多,父母離異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教育都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許多單親家庭的家庭教育非常薄弱,孩子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況,這也是孩子沾染上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保護離異單親家庭孩子的正常成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這種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作了專門的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離異的,離異雙方對子女都有教育的義務。」毫無疑問,這里的教育義務,既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知識等方面的教育義務,也包括人格、品行、道德、法制等方面的教育義務。任何一方不得因離異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

總之,家庭是預防青少年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第一道防線,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必須盡到應負的責任和義務。

在本案中,王某長期離家出走,他的父母對其不聞不問,放棄了自己的監護職責。在王某受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教唆、引誘和脅迫,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並參加和組織犯罪團伙的情況下,也沒有及時發現和制止,未盡到作為青少年監護人的法定義務,是導致王某走上歧途的直接原因;導致王某和「少年隊」成員走上歧途還有社會不良文化、不良環境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切向錢看」、「有錢就是人上人」幾乎成了王某等人心中信奉的唯一準則,為了弄錢,王某等「另類少年」公然搶劫、勒索,並把臭名昭著的「張子強」作為心中偶像,宣稱要成為「大陸第二個張子強。」

價值觀念、價值取向錯位與影響青少年的社會不良文化有相當大的因果關系,尤其是一些宣揚暴力、兇殺的影視劇中,「黑老大」成為威風八面的「好漢」、「英雄」,這些影視劇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戕害,對青少年在是非善惡的辨別、認知方面進行了誤導。可以說,不良的社會文化、社會環境是造成「王某」們走上犯罪道路的外因條件。

從另一個角度看,王某從一名「三好學生」最終成為「黑老大」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法律意識、法制觀念缺乏的過程。普法教育必須從孩子們抓起,增加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第一步應從少年兒童身上抓起。王某蛻變成「黑老大」,在現實生活中給社會各界、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敲響了沉重的警鍾。

❽ 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的意義

教育政策變化對農村家庭教育消費的影響分析
摘要:從1985年開始的教育體制改革到2006年這22年間,中國教育政策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變化與發展,文章以江西省教育統計數據為依據,深入分析教育政策的變化對農村家庭教育消費的影響,並針對當前農村教育消費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升農村教育消費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政策;農村家庭;教育消費;影響

教育政策是實現整個國家教育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反映了政府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對教育發展不同途徑和方向的選擇,其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政府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志與願望。從1985年開始的教育體制改革到2006年這22年間,年均出台88.8件教育政策,這些政策的出台促進了教育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改變了家庭教育消費,特別對收入增長緩慢的農村來說,教育政策變化影響著他們的家庭生活消費。

一、教育政策的變化發展

(一)不同類型劃分的教育政策變化分析
1、教育管理政策的內容及主要變化。一是各種宏觀指導性的政策,主要包括法制建設、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內容,該政策的變化主要強調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弘揚社會主義精神風貌。二是教育經費的政策,主要包括撥款、學費、國家助學貸款等方面的政策,其變化始於1985年。在這之前,中國教育財政體制主要是單一的國家供給制,無論義務教育還是非義務教育,由私人分擔的比重都不大。1985年後,基礎教育實施財政分權改革,基礎教育投資責任層層下放,農村地區教育籌資負擔加重,特別是非義務教育收費制度改革提高了教育收費標准,使家庭分擔教育成本的比例不斷上升,其變化對家庭教育消費影響較大。三是教育管理的政策,包括教育舉辦權、後勤社會化等問題,該政策的變化強調了教育決策的自主權、不同層次辦學主體的資格以及高校後勤管理社會化的問題。四是教育環境的政策,該政策主要強調包括校園周邊環境、學生外出活動安全、校園文化建設等內容。
2、教育教學政策的主要內容及主要變化。教育教學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種政策:一是教學的各種具體政策,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劃等方面的政策;二是關於教師的政策,包括教師的培養、培訓、聘任等問題;三是關於學生的政策,包括學生的學習、思想、品德等問題;四是關於質量的政策,主要反映在優秀人員獎勵、教學評估等方面;五是有關學術的政策,包括學術組織建設、學科建設等方面的政策。這些政策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對教育教學單位自主辦學條件下的教學活動規范化管理,其變化對農村教育消費的影響很小。
(二)不同層次劃分的教育政策變化分析
1、基礎教育教育政策變化。基礎教育是提高整個人民群眾和民族的文化素質,關繫到整個民族文化和素質的根本。因此,國家不斷地集中精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制定和出台政策指導來支持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基礎教育投資責任的變化:基礎教育投資責任層層下放,農村地區教育籌資負擔加重,為了扭轉了農村教育政策不力的狀況,2006年起開始實行了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重要政策。
2、高等教育教育政策變化。高等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教育,它是一種非義務教育,且其常具有十分突出的專業性。中國的高等教育由過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眾化教育轉化,高等教育收費由國家主要供給逐步向個人負擔轉變,大眾化教育使得高等教育不斷擴展,特別是1999年後的擴招,高等學校的數量急劇上升,為了適應時代對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來規范和引導高等教育。這些高等教育政策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教育經費、教育教學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而且這些政策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產業化
和市場化。

二、教育政策變化與農村教育消費的影響

(一)農村教育消費變化狀況
本文以中部地區的江西省1995~2007年農村居民的教育文化人均現金支出為例來說明農村家庭教育消費的變化狀況。
1、農民家庭教育消費支出成為家庭消費的主要部分。從表1可以看出,文教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一直維持10%以上,最高達16.23%。對於廣大農村家庭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家庭來說,教育消費支出在農村家庭總支出中居於首位,這多是以農村家庭一部分成員取消享受資料、發展資料,僅維持低層次的生存需要為代價的。
2、農民家庭教育消費結構比較單一,學費支出成為教育消費的主要部分。農村教育消費比較單一,消費支出主要為學費支出,學費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5%以上,特別在高校擴招和還沒有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的那幾年,學費支出基本上占教育支出的80%以上,最高達84.94%。這一點說明農村除了繳納學費以外,用於提高綜合素質的其他教育卻很少。
3、國家義務教育免費政策使農民受益。2006年開始在西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實施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重要政策,從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農村教育消費占收入和占消費支出的比例從2006年開始有所下降,到2007年均下降近2個百分點。

(二)教育政策變化對農村教育消費的影響
教育政策對農村消費影響最大的政策就是教育經費的政策,其變化特點若拿「90後」的話來說就是「以前讀小學要錢,讀大學不要錢,輪到我們現在是讀小學不要錢,讀大學出大錢」,這說明了基礎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在收費方面的差異。由於目前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免除了學雜費、書本費,初中生每學年的收費僅400元至800元,對於農村來說負擔也不算不大。隨著中考和高考升學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進入高中或中職學習,非義務教育的高中(高職)及高等教育的教育消費支出大增。以江西省調查為例,高中生每學年的收費為2000~3800元,另外由於鄉鎮級的高中制學校較少,基本都集中到縣城及以上,所以農村學生多數都是住校,因此住宿費、伙食費等費用的支出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偏高。
另外,高等教育消費年年遞增,已成為一些農村家庭的最大負擔。從1995年至今,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飆升至4000-8000元不等,學費猛漲約15倍。40%的農村家庭認為教育消費支出負擔重,50%認為較重,只有10%認為輕。這道出了教育體制的改革使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由國家財政單一供給向多渠道籌集轉變,多種渠道的學校自籌經費在高校經費投入結構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這使得高校向受教育者收取較高的學費,這對大部分農村家庭的教育消費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三)教育消費支出對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影響
教育政策使農村的文化水平大幅上升,科技文化給農民增收帶來了收益,農村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農村教育消費支出增加。但在農村出現的教育消費型貧困與當前教育收費居高不下密切相關,使得農民不堪重負。從表1數據可知2007年江西省人均可用於儲蓄的金額最大為1102元(用收入減去生活消費支出),而1位大中專生1年的學費最低在4000元以上,也就是說,農民家庭中4人才能送1個大中專生上學。而因「家庭收入低-沒錢投資教育-子女就業機會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家庭收入低」,這成為一個貧困代際傳遞的「怪圈」,「教育消費型貧困」帶給許多農民擔憂的前景。

三、提升農村教育消費的對策

(一)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致富能力,提升教育消費能力
雖然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政策,使農村文化水平得以提高,但農民的教育消費質量和水平依然不容樂觀,現行的高教收費政策對廣大農民來說壓力依然巨大。因此,積極關注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出台具體的支農措施,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致富能力,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居民教育消費的承受能力。
(二)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教育投資回報率,增強農民教育消費的信心
對於農村家庭而言,接受教育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其接受教育是為了改善生存條件,但其收益卻並不明顯,這顯然會抑制農村教育消費的增加。各級主管部門、高等學校和用人單位要積極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組織指導和管理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活動,搭建各種雙選平台,提供公平競爭的就業機會,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另外一方面可以對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提供補助或提供創業基金,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消費的投資回報,提高農民教育消費的積極性。
(三)加強金融部門對農村教育國家助學貸款的支持力度,積極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
金融部門要在教育消費方面有所作為,積極配合政府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已經出台的各項助學貸款政策,及時了解掌握貧困學生助學貸款的實際需求,加強助學貸款品種和服務方式創新,探索將保險引入助學貸款業務的新途徑,對符合條件要求助學貸款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貸款支持。
(四)設立國家獎學金、助學金支持農村學生,減輕農村家庭教育消費負擔
政府可以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投放更多的資金用於國家獎學金、助學金項目,鼓勵學校通過各種途徑設立更多的獎學金項目,這樣既可以鼓勵農村貧困的品學兼優學生勤奮學習,有可以為農村家庭教育消費減輕負擔。

參考文獻:
1、謝維和.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教育政策數量變化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3).
2、蘇黃兵,李金花.對農村教育消費狀況的調查分析——以廣西上林縣為例[J].廣西金融研究,2008(5).
3、程林順.提升農民教育消費力的思考[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5(4).

❾ 我們為什麼要繼承和發揚重視家庭教育的光榮傳統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的榜樣,模仿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白紙一樣純潔的孩子,影響著孩子的一生。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卻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有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和諧,家長思想好,文化素質較高,教育方法正確,比較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但有些家庭關系緊張,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家長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有的溺愛、嬌慣,有的簡單粗暴、棍棒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父母多數在外打工,沒時間管孩子,完全把孩子交給了學校;一些家長單純地認為,只要孩子把學習成績搞上去了,一切都好了,他們常常在意識上忽視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有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態度不一致,經常出現父嚴母慈,一緊一松的不良現象,這種現象造成教育效果「正負相加結果為零」。
針對上面的現狀,加強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就至關重要。
由於家長缺乏科學教育子女的知識,任憑主觀意志進行教育,不是粗暴就是溺愛,有的家長忘了自己的職責,把子女的教育全部推給老師;有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提出許多不適當的要求。從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學校及時召開家長會,組織家長訪談交流,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讓家長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交給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這樣也能從家長那裡了解到每個孩子的優點和缺點,有利於我們有針對性的更好的教育學生,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為了能更好地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學校製作家校聯系卡,定期進行電話互訪和天天發簡訊交流,同時也將學校老師的信息製成卡片派發給每位學生家長,這樣家校雙方可以根據需求不定期進行互訪,掌握學生的表現。
目前很多家庭都配置了電腦,用於子女教育或上網獲取信息。學校應針對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網路的便捷條件,和部分學生搭建網上教育平台。教師可以通過網路聊天軟體、電子郵件等,與學生進行網上對話,從而更好地與學生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心理等狀況。
總之,培養人才是個系統工程,小學教育又是基礎工程,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教師和家長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社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作為學校要重視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好家長的力量,讓這兩者從自身的特點出發發揮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達到協調,統一,和諧,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多層次全方位、一體化的教育體系,努力做到學生校內校外有人管,離校不離教,形成良好的社會全員育人氛圍。
所以,要繼承和發揚重視家庭教育的光榮傳統

❿ 有關家庭教育學校化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這就說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近些年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越來越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家庭教育,更是談論的熱點.《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家長應當對社會負責,對後代負責,講究教育方法,培養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這本身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內的教育,也可以說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中是處於起點位置的.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新時期對人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家庭教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肩負教育子女的重要責任.從這個角度看,孩子不應該是僅屬於哪一個家庭的,應該看做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馬卡連柯指出:「現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締造我國未來的歷史,因而也是締造世界的歷史.」家庭教育已經成為全世界面臨的課題,並納入各個國家整體規劃之中.各個國家這么做的意義就在於都認識到了未來社會的競爭必然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競爭的結果是人才競爭;人才來自於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礎.就我國目前情況看,家長們對孩子們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但這種重視大都是學校教育,而對家庭教育的重視還不夠.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家長們還沒有把家庭作為教育的場所,也沒有把自己當作孩子的教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可以說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從人的一生教育過程看,家庭教育必然的成為人的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所充當的角色,以及承擔的責任是相當重要的.家庭教育的真正作用全在於使人類自身變得越來越聰明,是我們的後人增強生存能力,以致於生活得美滿而幸福. 沒有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聰明,也沒有哪一個做父母的不想叫自己的孩子有所造就,回答是肯定的,都想叫自己的孩子聰明成才。幼兒時期是人的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所受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請父母們相信,你的孩子所擁有的潛力比父母現在所能啟發的要多得多.盧梭曾經指出:「人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採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它們就會發芽滋長,及至以後採取手段去改的話,它們已經紮下了深根,以至永遠也把它們拔不掉了.」盧梭是從反面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現在的孩子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僅僅有智力和學習好還是很不夠的.家庭教育在大目標上,除開發孩子智力外,還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無意識教育,能夠從各個方面對孩子實施很好的影響.現代兒童教育專家研究認為,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非智力因素的積極特徵都是嬰幼兒時期起步的.父母擔負著育人的特殊職能,要孩子全面發展,家長必須樹立全面發展的思想,才能進行全面教育.父母們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長大了自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這是不正確的觀點.有的可能想等到學校去教育吧,父母管養,不管教育,這同樣也是不正確的.無數事實證明,人的成長和教育是從家庭開始.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

閱讀全文

與農村小學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