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內堂教學藝術的體現容,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
B. 求一篇小學素質教育論文
我也是這個專業的, 去年寫的論文,記得當時還是找聞聞論文網的老師幫忙的,很不錯,從開題報告到最後的修改定稿, 幫我省了好多事, 老師一會讓我改任務書,一會讓我給他看修改的稿件,聞聞論文的王老師都不厭其煩的幫我弄好 ,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如果想咨詢這方面的文章,可以參考下哦。~嘻嘻
C.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我個人認為,抄語文教師不應該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D. 如何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論文
一、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1) 研究學生,准確放矢
研究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實際,是提高學生學習素質的關鍵,因為小學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問題,更要解決學生信不信、願不願意學的問題。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學生,才能使教學有的放矢,提高實效,更著重了解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研究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接能力和思想品質的特點,了解家庭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要找准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2)「變式」導課,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恰當地破題導入,不但提出本課的教學重點,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預備狀態。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教材內容採取不同方法。「變式」導課,激發興趣,把學生帶入相應的情境之中,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為體會中心渲染氣氛。我常採用啟發談話,實物圖片演示,實際操作,講故事,學格言,設疑等形式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好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
(3)善於組織討論,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主要靠學生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強化,在語文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組織討論。善於組織討論,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民主,優化學習環境,實現自我教育;有利於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師講解的單向、單調,把知識強加於學生等弊端;有利於活躍學習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
2、加強學潔指導
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必備的素質。蘇霍姆林斯基說「不會學習導致不想學習,不想學習又導致懶惰」。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並對學習產生興趣。因此,教學應切實加強學法指導,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放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學會從「讀書」中自我獲取知識;學會以「因」導「果」的思維方法,養成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動腦習慣;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學會歸納總結。尤其要指導學生學會「以舊推新,知識遷移」,學會用舊知識去探索新問題,培養其自學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3、建立新的評價制度,全面落實素質教育
(1)建立了形成性評價制度,保證評價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學校制定評估辦法,成立了領導組織,專人負責學生評價工作的檢查與指導。班主任及各學科教師認真填寫評估手冊,及時與家長聯系,指導學生。
(2)建立了督導評估制度。不斷加大督導評估工作力度,督促學校做好學生質量的評價工作。督導檢查評估圍繞評價內容,採取隨機、隨時、不預先通知的抽測辦法,把抽測結果作為該項全年成績納入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獎懲。
(3)建立並不斷完善學生自評制度。學校定期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宣講開展學生質量評價的目的、意義和方法,並採取有力措施,倡導學生投身到評價中來,認真、自覺地開展評價。 二、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1、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
素質教育擔負著完成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質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每個人的創造性;另一方面要為培養能夠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2、素質教育是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要尊重和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和形成學生的健全個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在素質教育看來,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器,而是知識的主人;學生不僅僅是認知主體,更重要、更本質的還是在認知方面和非認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體。素質教育要指導學生怎樣做人,要指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根據促進主體性發展的要求,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應該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而不應以學科為中心。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教師要明確教學目的,也就是明確為什麼而教。教師不僅要為學科的系統性負責,而且要為學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負責。
3、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並得到廣泛的重視,人的可持續發展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著力培養學生具有一種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斷發展的素質。人們一旦擁有了這種素質,在其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續學習和發展。而這種素質的養成、發展與完善又是一個長期的甚至是貫穿人的一生的過程。因此,從這兩層含義上講,素質教育是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辯證關系。 使所有學生能夠在評價中既展開競爭,又互相鼓勵,共同進步。努力在學生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正常的激勵和制約機制,
E. 初中歷史素質教育論文3000及以上
現代教育在強調人對社會的適應、強調人面向社會的發展時,卻忽視了人的生存本身,忽視了「照料人的心魄」這一教育的永恆使命。常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對靈魂的深入關照恰恰是現代教育所欠缺的。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新頒布的中學課程計劃中,理科類學科的課時比例在相對減少,文科類、音體美等學科的課時比例得到保證或有所增加,研究性課程、活動課程得以凸現。這表明: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特徵是要大力加強人文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明確規定,歷史課程屬人文素質課程。而目前歷史課程的教學現狀都是功利性色彩濃,缺乏人文性。歷史學科是專門研究人類社會的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學科。歷史學科包含了許多鮮活的、富有個性的人物,包含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也包含了許多音樂、服飾、繪畫、建築等精彩內容。歷史學科曾是一門人氣比較旺的學科,招徠許多人士的關注和學習,普通老百姓也樂意了解一二。由於歷史學科人文精神的失落,出現了教材不關注「人」,教師不激發「人」,高考更不把人當「人」和教師講得起勁、學生背得賣力、考後忘個干凈的現象,以至於許多學生逐漸厭惡歷史、遠離了歷史,使歷史教學出現了人氣漸失的尷尬局面。過去我們簡單地看待歷史知識的過去性,把歷史知識等同與教科書,因此也把歷史教育中的傳承功能看死了,以致於民族認同、文化歸屬感、愛國心等深層次的課程功能,也都建立在「背」「考」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從目前整個中小學歷史教育課程體制看,一個人在義務教育階段可以學習三年歷史課程,內容為簡單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如果他能上高中,在高一年級能深入學習中國近代現代史。如果他選擇理科,則不再學習歷史課程。在通常情況下,大約5/6的高中生選擇理科,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人一生中只能接受3——4年的歷史教育,其中中國古代史與世界史只能有一次基礎性的學習機會(高中歷史新課程設置情況是:開設3門必修、6門選修課課程。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機會要多些)。又如在觀念上,關於戰爭史的內容很多同學都感興趣,但是一見到或一聽到戰爭的殘暴性有的學生往往會發出陣陣無謂地甚至認為有趣地笑聲,有學生還為希特勒辯護:希特勒是愛國的,他的種族理論符合物種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義是一種主觀的東西,戰爭是人類社會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只要有戰爭,就一定有傷亡,希特勒不對二戰中死亡的生命負責;戰爭不由希特勒發動,也將由x特勒發動。這說明:一、人文主義教育不足,致使學生缺乏對人類生命敬畏和對人類文明應有的尊重;二、世界意識教育不足,所謂世界意識,就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分析本國的作用和地位,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的意識。這也反映了學生人格的扭曲。
據2001年一份來自我國某地重點中學的問卷調查材料顯示,有69.6%的學生反映,他們上歷史課「習慣於照抄教師板書的內容」,而不是主動探尋問題的答案;有71.4%的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另有許多學生則坦率地承認,「上歷史課不是做其他的作業就是打瞌睡」 ,等等。盡管這份調查主要是在高二年級中進行的,有一定的客觀影響因素,但是,其中所折射出來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卻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過去傳統的歷史課堂,大多數充其量只不過是機械灌輸僵死的歷史知識和對學生反復施以機械式的所謂「強化訓練」的場所,而非生命活力不息涌動的生活場所。直言之,這樣的歷史課堂與學生的生活世界顯然是完全割裂開來的!
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究竟缺失什麼?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中學歷史課堂卻恰恰嚴重缺失了人文氣息這一重要特性。
一、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人」
這里所說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教師。我們的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擁有的主體地位基本上被剝奪殆盡,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也基本上被完全扼殺。於是,我們就會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在歷史課堂里,所謂「知識」完全變成了主宰一切的絕對力量,教師因附屬於大大小小的知識點而自然而然地成了課堂教學的惟一強勢權威者,學生則相應地淪落為可憐的被控制體和單一的弱勢被動接受體。在這樣的歷史課堂教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只不過僅僅是知識的簡單傳遞工具與機械接受容器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同樣都是非常可憐的。即,他們是工具,是「物」,但惟獨不是真正有生命意義的「人」。
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曾講過這樣一段真實的經歷——當年,他有一名在高考中歷史學科取得了優異成績的得意門生,在升入大學後的第一個元旦節給他寄來了一張精美的賀年卡。賀卡上寫這樣幾句頑皮的話:「親愛的老師,真抱歉,當我給您寄這張賀卡時,我才突然發現,您花費了那麼大的心血教給我的那些歷史知識,我已經將它遺忘在早晨長跑的跑道上了,湮沒在擁擠嘈雜的餐廳里了,丟失在周末聯歡的舞會上了……。真不好意思,現在,您辛辛苦苦教給我的歷史,我已經又把它們全部奉還給您啦!……」
這個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從這位剛剛離開中學校門的學生那略帶調侃意味的無奈話語中,我們從中能感悟到什麼呢?顯然,在傳統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對知識的傳授是備受推崇的,它一向被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中心任務來看待。然而,上述案例卻表明,事實上,在較長的一個時期里,即便是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做得最扎實、最有效的歷史基本知識的傳授,其教學效果也遠不是像我們主觀上估計的那樣高,那樣好。為什麼學生離開我們中學的歷史課堂才僅僅四個月就基本上將那些看上去已經爛熟於心的歷史基本知識很快遺忘了呢?為什麼在學生的心目中,認為除了知識點的接受之外,從歷史課上就再也沒有感受到還有其他方面的收獲呢?很明顯,一個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已經將歷史課完全窄化為只是歷史知識的單一授受與識記了,而且,這種對歷史知識的教與學又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與死記硬背。於是,學生就不再是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已經相應地變成完全喪失了「自我」的被動的知識「儲蓄罐」了。這樣,我們所傳授的歷史知識也就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與情感等豐富的生命意蘊,而變成一堆毫無意義的僵死的知識點、知識線或者知識面了。由此而言,我們不能不承認,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自
己把原本「活生生」的歷史抽去了靈魂而教「死」了。
二、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情」
所謂「情」,即情感。它是筆者所稱的「有生命的歷史」的內核,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傳統的歷史課堂里,教師卻往往是以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傳授著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以一種整齊劃一的設定目標來約束著原本個性鮮明的學生。比如,教師嚴格按照教材、教參規定的內容授課,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傳授與掌握,對學生現實而新穎的問題或想法要麼置之不理,要麼更是「壓制打擊」,使學生想說的話不能或不敢表達出來;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課堂紀律、秩序的良好,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被動接受性、封閉性,教師經常的教學語言是:「注意了,轉過身來」;「安靜下來,注意聽講」;「我們繼續講;你們不聽是嗎?不聽就算了。」這種過程其實教師反而是被動的,當然,也壓抑了學生歷史學習的好奇心與自主性,封閉不交流造成學生心胸狹窄,不願與同伴共同克服困難。也就是說,教師的勞動沒有把學生當成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的人,教師自己也成了一台沒有情感的機器了。在這樣的課堂里,既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動與智慧的碰撞,也不可能有生命激情與靈性的飛揚,更不可能有沁人心脾的詩意的生成。這樣,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固有的生命價值就得不到確認,情感缺少交融,人性的光芒被遮蔽,最終,「情感」也就被異化為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和可憐的認知工具了。
三、歷史課堂教學缺失了「魂」
這里所說的「魂」,即思想。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們「讀史」時並不懂得帶著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去審視、去思索,並且從中感悟和生成一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思想和眼光,以此來關注和審視現實,那麼,我們也就永遠不太可能達到「明智」的境界。所以,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當是教學生從歷史之中「學會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也就決定了「思想」應當是貫穿於歷史課堂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沒有思想的歷史課堂,就必然是「死」的課堂和「無用」的課堂。然而,如上問卷調查所列,在我們某些地方的中學歷史課堂里,居然有高達71.4%的學生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這就難怪為什麼在另外一些地方的調查問卷中,竟會有多達41.7%以上的中學生明確地認為中學歷史課是「可有可無」的了。
據報道,2001年2月初,北京零點市場調查與分析公司曾在我國文化教育水平比較發達的北京、上海、武漢和深圳等四個城市對14~28歲之間的1065名青少年,進行過一次《青少年中國歷史知識現狀》的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對祖國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是極不令人樂觀的。在這份范圍並沒有超出初中歷史課本內容,滿分為100分,而且絕沒有偏題怪題的問卷調查下,全體受訪者的平均得分僅為27.69分;如果以60分為及格,則全體受訪者的及格率只有1.5%。據披露,在回答是什麼人「1860年侵略中國燒毀圓明園」這一歷史常識性的簡單題目時,正確選擇了「英法聯軍」的只佔受訪者的31.8%。關於他們了解中國歷史知識的途徑方面,佔86.9%的受訪者回答是通過學校教育(課堂)獲得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學歷者對歷史的了解程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深,大專以上學歷受訪者的得分只比整體的平均得分僅僅高出5.77分;同時還發現,25~28歲的青年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要明顯低於17~24歲的青少年,盡管他們受教育的年限要高於該年齡段的青少年。
在這份調查材料中,有一個矛盾現象應當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即「高學歷者對歷史的了解程度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深」,並且「25~28歲的青年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要明顯低於17~24歲的青少年」。那麼,這種與知識積累規律似乎是相矛盾的狀況說明了什麼呢?顯然,這些受訪者在學校所接受的歷史教育基本上是「灌輸式」的或「強制性」的,而這種教育方式所造就的只不過是學生的機械「短時記憶」而已,並非「有意義」的學習,而且,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倦與反感。所以,一旦他們出於一種應試的功利性目的而不得不學這些課本上的歷史知識,在通過或考過之後,要不了多久必然會很快遺忘了。可見,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的話,那麼,我們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
當歷史的鮮活形象被分割成死氣沉沉的概念的時候,歷史本身即被窒息了,學生受得教育越多,他們的思想就越包裹在一層堅實的知識硬殼之中,在這之中,沒有個性、沒有創造,更沒有理想與熱情,他們既對生活缺乏正確的判斷,在未來的生活中就將是一個盲人。中學歷史教育必須改弦更轍,走出所謂「學科教學」的死胡同,還歷史課堂以生氣,還學生教師以生氣,養成人文素質,為學生未來的生活作盡可能全面的准備。學校的作用應該培養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主人,就目前看,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並不能完全稱得上上述意義的教育。
F.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論文1500字
先不扯別的現在應試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就是應試素質教育其實就是口號啥內P用不頂那幫人敲容鑼打鼓坐著蝸牛喊素質教育不管啥教育有利益關系想解決問題就難受益者不讓你啊?至於家長哪個家長不想讓教育好點?沒法子所以都得應試中國這個病已經惡性循環好多年了再循環下去後果人人皆知的
G. 人文素質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為了追求有價值的人生,我們需要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確定崇高的理想,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用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用美德充實自己的心靈;珍惜時間,勇於接受挑戰,善於把握機遇;與人和諧相處,增強合作和共贏意識;熱愛祖國,奮發圖強,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關鍵詞:價值 理想 追求 合作 愛國
1.何為人生價值?
魚翔淺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虎嘯深山。萬事萬物都在發揮著自己的極致,用各自不同的能力,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對於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說,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人生價值的含義:人生價值是人的價值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僅僅指人類個體的人生實踐活動的價值,也就是特定個體的人生實踐活動在滿足社會、他人和自我需要時所發揮的作用。總的來說,人生價值就是一個人在一生中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和所起的作用。一個人的一生是否有價值,就是看他的知識、能力、思想品德等及其生命過程中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如果個體的屬性滿足了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和自身完善的需要,他的人生就是有價值的,如果個體的屬性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需要,或者破壞了這種需要,他的人生就是無價值的。
2.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和高尚的人生目的
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噴泉的高度不會高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她的成就絕不會超過自己的理想。」所以,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對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必要的。
個人的人生價值取向體現了個人自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人生價值觀蘊含著個人對人生的自我設計、自我塑造、自我期待,決定著個人以怎樣的心態和意志去看待世界,對待人生。個人人生價值取向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個體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還是障礙力,也決定著個體的人生價值能否實現。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意志,每個人的價值取向,每個人的社會行為,都不等於零,他們都對社會歷史有所影響,每個人都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崇高的理想,可以點燃人們的生命之火,激發人們的聰明才智,喚起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理想不同於空想、幻想,它是建立在客觀現實可能性基礎上的,反映了人們對自己及社會發展前景的一種構想。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一個人一旦確立了崇高的理想並堅定不移地付諸實踐,它就會產生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意志。這種意志的力量,就是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的精神,就是一種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的大無畏氣概。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就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就會在艱苦的事業中保持高昂的熱情和不懈的勇氣,就會在祖國和任命需要的生死關頭毫不猶豫地做出勇敢的犧牲。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熱,是人生航行的指南針。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變得這樣甜蜜;正因為有了理想,生活才顯得如此寶貴!
3.修養與成才 健康心理 完善人格
一個人要健康成長、順利成才,離不開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和身體心理素質的有機結合。培養自身的高尚情操,提高自生修養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長的基石。大學生的心理正處於迅速走向承受有沒有完全定型的時期。大學新生從高考的喜悅中走進大學,面對的是從生活環境、生活條件、人際關繫到學習方式的一系列急劇轉折。並且,大學生正處在第二次心理斷乳期,由於遠離了父母親人,沒有了教育者的全面指導和督促,自己的生活尚未能完全自理,因此各種問題紛至沓來,交織在一起。面對這一切變化,大學生需要努力學習知識與經驗,積極適應新的環境,建立新的心理結構,重樹對生活的信心,重建心理的平衡。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言:「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思想道德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和人生的境界。古人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探討:「止謗莫如修身。」(《中論?虛通》)止謗是針對別人,修身是針對自己。評定一個人,最能說明問題的還是自己的內在修養展現給別人的印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書經》)
寬容和大度難為,確實大德,自古皆以為然。「餌之下,必有死魚。」(《經略》)貪欲乃修身大敵,拒絕香餌的誘惑比自身的苦修更為艱難。「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才是做人應有的風骨。「毋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修身養性,提高自身境界,讓自己如水般淡雅。
4.行動 主動追求 惜時
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現實是此岸,理想事彼岸,中間隔著一條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俄國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口頭的推測只不過是一些懸空的希望,實際的行動才能夠產生解決確定的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你看地平線上的月亮,跟著頭頂的月亮會覺得不一樣大。你躺著想一件事,也會不同。生活在現代,就得照著現在的步調。時代變,就得變。我們大學生要把滿足的准點設在比眼前能力更高的位置。飛蛾撲火,是用生命的代價去追求光明;曇花一現,卻是傾情的開,無悔的謝;流星轉瞬即逝,卻曾劃亮整個天空;鳳凰涅磐,卻於萬道霞光中獲得新生。……生命只要存在,便在不斷追求;靈魂因此不斷升華,生命也因此充滿色彩。選擇追求,不僅要明白追求什麼,更要懂得怎樣追求……魯迅說,追求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悲壯;周恩來說,追求便是「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激昂。選擇追求,才能讓我們獲得無悔人生。
5.競爭與合作,個人和社會
在一個人口急劇膨脹,知識經濟大爆炸的時代。競爭與合作成可一個不可逃避的話題:人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動物。所以不可避免,在學習上生活上充滿了競爭。在能力培養和就業的選擇上,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競爭能激發人的奮鬥力量和創新進取精神。很多時候,對抗外界壓力的最好辦法便是自身從內部產生相同的壓力去平衡。正是由於有了競爭對手的存在,才能激發潛力、觸發靈感,發現自己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法,進而有助於個人內在價值的實現。立志成材的大學生,應該正視競爭、參與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合作能增強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形式不斷增多,任何個人想實現自身價值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交往。同時,合作能強化人的協調意識,增強人與人的親和力。大學校園中,一項集體活動從發起到結束的過程往往是親密人際關系的形成過程。大學生的合作精神應從日常生活中作起,同學之間應經常交換思想、交流情感,相互關心在交往中共同體驗合作的快樂。
競爭與合作,恰恰是能形成真摯的友誼、尋覓到知心的朋友的。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與別人的相處向融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肖伯納曾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朋友,永遠是個人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6.總結部分 愛國
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只有一次。如果大學生能後在充滿「誘惑」的現實中,自覺的選擇和追求應有的人生價值,這對於大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國家。以爭取和維護全民族的統一為主要內容的古代愛國主義和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近代愛國主義啟示著我們,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跡感染著我們,我們應該牢記:「熱愛祖國」。弘揚民族精神維護祖國統一,做新世紀堅定的愛國者。我們大學生都想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我們需要刻苦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素養;與時俱進,保持蓬勃的朝氣;正確對待生活境遇,豐富自己的人生;奮力拚搏,全面提高能力;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的大學生才是社會的期盼、人民的期盼。為了人生的未來和未來的人生,為了社會的未來和未來的社會,讓我們不斷豐富自我,去追求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吧!
H. 求數學與素質教育論文
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質,而數學素質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成為每位數學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 21世紀是一個有著更多的機會和挑戰的世紀,要使我們的學生從小適應職業周期縮短,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數學將成為整個人未來發展的有力工具。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何其重要,這就意味著數學教育需要培養人的更內在的,更深刻的東西,這就是數學素質。一、數學素質概述何謂數學素質?有人認為:數學素質實質是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知識,建立不同水平的數學意識,具有不同程度的解決問題和邏輯推理與信息交流的能力,並形成堅定、自信的意志品格。還有人說:數學素質是一個社會化了的人或社會成熟的個性在數方面的特點和基礎,它無疑是在人的先天稟賦的基礎上,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我們從素質的定義與數學學習活動相結合來闡述:數學素質是學生(主體)以先天遺傳因素為基體,在從事數學學習與應用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主體自身的不斷認識和實踐的影響下,使數學文化知識和數學能力在主體發展中內化,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數學化」思維意識與「數學化」地觀察世界、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 《新課程標准》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入,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學生願意主動的學習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生數學素質,自此變得更加的重要。我們必須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數學。有的學生再信心十足,最終也成不了數學尖子。教師一定要客觀地對待這種差異,對學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評價,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學習活動中,通過對學生的具體幫助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漸形成的。二、學生數學素質及培養本著上述的理念,筆者認為,21世紀學生的數學素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從觀念層面考慮,應具備自覺的定量、定量化數學意識。(二)從能力層面考慮,應具備問題解決的數學素質。(三)從語言層面考慮,應具備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信息交流的數學素質。(四)從思維層面考慮,應具備數學推理能力。(五)從心理層面考慮,應具備良好數學心理素質。簡言之,數學素質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對數學素質的探討也可從不同方面來進行。1.培養定量化和定量思維的數學意識 你可以去論文圖書館 http://www.lwlib.com/ 這邊看看,有很多有關於這一方面的論文的
I. 小學素質教育畢業論文
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論文關鍵詞: 素質教育 課程改革 觀念 論文摘要 :素質教育在我國已推行數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教育界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是從目前的情形來看,不少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誤區,尤其是農村中小學,在面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情況下,思想准備不足,理念轉變不夠,行動遲緩,收效甚微,在響應上級號召下的教學改革換湯不換葯。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本文分析這些問題的原因,找出合理化的措施以促進農村教育的良性發展,使農村教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動力支持,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條件,促使農村教育與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200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同我國憲法關於「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www.lw5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