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小學擇校和教育公平真的那麼難解決嗎
近幾年各地中小學擇校現象較為普遍,掀起一股「擇校熱 」。擇校現象的產生有其特殊的社會原因,但這一現象已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導致了各種教育問題的出現,不利於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工作的全面進行。現階段只有通過科學的策略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推進教育前進。 關鍵詞:擇校原因;負面影響;解決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教育公平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促進公平的方法和措施也被廣泛議論。然而,近幾年出現的擇校問題卻大大阻礙了教育公平的發展。我們要認真思考其出現的原因,仔細分析其產生的影響,採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和管理,促進教育公平。
一、擇校現象產生的原因 1.由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矛盾造成的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服務於經濟和社會。擇校這一教育現象的產生也與社會密切相關。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矛盾,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便引起了擇校現象的產生。
(1)社會的發展不能完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文化的需求,希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在教育方面,人們渴望後代能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以此提升社會所需要的能力,不斷完善人格。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未能達到發達國家的層次,能提供的資源有限,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是擇校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之一。
(2)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從城鄉角度來講,農村義務教育缺少必要的教學資源,教育水平低下,相對而言,城市的經濟水平高,受扶持和關注程度也高,集聚了較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所以越來越多的鄉村孩子選擇到城裡讀書;從學校角度來說,因為我國的學校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所以在教育、教學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辦學好的重點學校成為家長擇校的首選。這也說明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和差異性是產生「擇校熱 」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存在具有客觀必然性。
2、教育政策不完善,在實踐中顯露出諸多弊端 一方面,在「應試教育 」背景下制定的重點學校制度,是破壞教育公平、破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針對擇校問題制定的就近入學制度,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擇校現象的產生,但這一制度的理論性和實踐性不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施就近入學後,無論學生成績好壞,都沒有權力去選擇初中,由此看來,就近入學不比按成績入學更公正、更有助於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它不一定能更有效地提高整個義務教育質量;再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教育政策的執行主體, 執行過程極具隱蔽性,出現了職能的缺失。它不能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制訂的方針政策,致使一些人鑽了空子,通過手中的權力和金錢為子女進行擇校。
3、生存壓力與就業壓力增大,致使家長不得不為孩子擇校,現階段由於一系列的社會原因,導致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 成為影響國家和個人發展的一大難題。為了能讓孩子發展得更順利,贏在起跑線上,家長紛紛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為孩子擇校。希望子女能通過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學校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追求也促使了擇校的產生。由於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一些學校為了提高自己的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採取了收取擇校費的方法來補充辦學經費,這也是擇校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二、擇校帶來的負面影響
1、導致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出現,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是指給公民和兒童以同等受教育的機會。要求用客觀、公正的標准和科學的方法來選拔、招錄學生、取消一切不平等的規章制度。
2、加劇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間的差距對於重點學校來說,一方面學校的生源會因為教學質量高而不斷增多;另一方面收取高昂的擇校費會使重點學校的教育資金更充足,辦學條件更好。與之相反,非重點學校因為缺乏充足的生源與教育經費而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辦學積極性也受到挫傷。辦學主體的教學資源相差太大,會致使更多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出現,不利於社會的正常發展。
3、給部分學生帶來了身心發展方面的不利影響繳納了擇校費就可以受到質量更高的教育,這樣會讓孩子覺得錢是萬能的,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從而扭曲了孩子們的世界觀。
4、導致教育行政部門的腐敗在擇校費制度的背後,往往潛藏著一條條很大、很強勢的利益鏈,隱藏著一起起腐敗案件。因為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制,所以這些腐敗案件也和政府部門相連,越來越多的擇校現象的出現,也加劇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腐敗。
三、解決 「擇校問題 」的策略 1.發揮政府對教育的規范和引導作用
(1)政府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 政府要運用法律的手段來制止擇校現象的進一步擴大。立法上,要保證法律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執法上,要保證過程的透明性和結果的公平性。中央政府從宏觀上引導法律的制訂、實施和監督,地方政府要保障和促進法律的運行。
(2)政府要擴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優質教育資源在經費投入上,國家要對薄弱學校扶持,通過設立薄弱學校建設專項資金,做到薄弱學校建設資金優先安排、重點保證,努力縮小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的差距。
(3)實行校長、教師流動制度,努力促進優質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校長流動制可以使學校間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方式相互交流、相互借鑒,進一步完善教學過程。教師流動制度即實行學區內、城區內的教師流動,骨幹教師資源由學區共享。區域性的校長、教師流動,既便於管理又促進了教育公平,具有可行性。
2、研究和借鑒國外科學的擇校制度歐美等國的擇校制度實施得比較好,有許多可取之處,我們可以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借鑒,使我國的擇校制度更加完善。
3、在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近進入公辦學校的前提下,發展民辦教育,提供選擇機會當代中國義務教育治理中,正在誕生著一個具有較強供給能力和對優質教育資源有著強烈渴求心理的家長群體。我們要在保證適齡兒童都能就近入學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民辦教育,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民辦教育的功能在於通過多樣的體制的競爭,來實現教育模式和培養目標的多樣化,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4、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個性和意願進行理性擇校作為學生家長不可盲目擇校,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進行選擇。在平時生活中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和興趣,並加以培養。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和長處進行擇校,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才是好學校,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名校,否則會適得其反,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
5、建立多元化的監督機制
(1)學生、家長對學校的監督 學生和家長與學校關系緊密,對學校的工作狀況較為清楚,因此能在學校對擇校制度、政策的執行方面進行全面監督。家長監督機制能使學校工作流程規范化,減少不合理擇校問題的產生。
(2)社會輿論對學校的監督由於電視、網路等媒體的時效性、廣泛性等特點,使社會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利用社會輿論來監督學校對擇校問題的處理過程和方法,對其做的不好的地方進行揭露和曝光,從而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學校間的相互監督 實行辦學主體間的相互監督,可以提高各自的工作積極性和規范性,促進學校間的良性 競爭。通過相互監督,可以保證各級學校沿著正確的教育方向發展,減少不合理的教育行為 的產生,有利於擇校問題的解決。
B. 中小學教育與大學教育 異同
中小學不能談戀愛,在大學可以
C. 五和鎮中心小學《和教育網》
怎麼了
D. 中小學教學通 一個關於教育和成長的公眾號 他到底有多好呢
不要隨便買參復考書。制若實在有此必要,最好咨詢老師的意見,選用一種質量高、信譽好的參考書。對每一本參考書,不做則已,做了就要有始有終。不要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參考書,更不要這本做三節,那本做兩章。這樣不僅不利於知識的系統化,還容易養成浮躁的作風。高三學生要重視前一年的高考真題
E. 請問一下事業單位中小學D類和教育理論綜合知識一樣嗎
事業單位中小學D類和教育理論綜合知識不一樣的。事業單位中小學D類考試科目均為《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和《綜合應用能力》,考試內容主要測查與中小學教師職業密切相關的、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 判斷推理、數量分析、策略選擇。
1、《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是針對中小學和中專等教育機構的教師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主要測查與中小學教師職業密切相關的、適合通過客觀化紙筆測驗方式進行考查的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 判斷推理、數量分析、策略選擇等部分。
2、《綜合應用能力》
是針對中小學和中專等教育機構的教師崗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而設置的考試科目,旨在測查應試人員綜合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中小學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本科目分小學教師崗位和中學教師崗位 兩個子類。
(5)中小學和教育下載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D類考試內容和測評要素:
主要測查應試人員的師德與職業認知、教育教學核心能力和 教師自主發展能力。師德與職業認知: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正確認知,能夠按照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分析和解決問題,依 法施教。
教育教學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學生發展指導能力、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教育組織與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評價能力、溝通合作能力等。教師自主發展能力:能夠主動學習和反思,自主進行專業發 展規劃,能夠在各種壓力情境下積極進行心理調適。
F. 中小學常用的教育學原則和方法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
(1)基本涵義
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教師要保證教學的科學性,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過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學會、學以致用的目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教師應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正確處理好教學中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講與練、學與用的關系,使學生掌握比較全面的科學知識,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與技巧。
3.直觀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應該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已有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全面地掌握知識。
直觀教學可以分為三大種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和言語直觀三大類。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②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起來。
③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烏申斯基指出,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
4.啟發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又稱為系統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循序漸進的「序」,包括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學生生理節律的發展順序、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和認識活動本身的順序,是這四種順序的有機結合。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教師的教學要有系統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按照學生的認識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教學。
6.鞏固性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准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於知識、技能的運用。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加強知識的鞏固。
②組織好學生的復習工作。
③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
7.量力性原則(又稱為可接受性原則)
(1)基本涵義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
②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8.因材施教教學原則
(1)基本涵義
教師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③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創造條件。
G. 中小學教育和中國教師哪個刊物更好
教師教育科學雜志是正規期刊嗎? ...是的,沒有問題,我查了一下,三號...64-41本刊為國家級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ASPT來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來源...
H. 中小學教育問題及現象
現在中小學教育存在著素質教育思想和實際客觀教育兩層皮,喊的是素質教育,實施的是應試教育。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教育管理者應該出台適應素質教育的考核方案,學生學習知識、技能、做人、形成良好的品質是必須的這也體現學生素質的幾個方面。如何把德、智、體、美、勞有機結合起來來衡量考核學生的素質是解決素質教育考核的關鍵。
I. 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不同
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不同點有哪些
(1)培養目標不同。中學教育是為了學生考上大學.大學教育則是為了學生進入社會。雖然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傳授知識.提升人的素質,延續人類文明,但是,中學是基礎性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中等水平的普通教育,為廣大學生的繼續深造和就業做一般性的基礎文化知識准備。中學教育強調學生會用書本知識解題,讓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嚴格訓練,順利通過高考選拔,進人大學學習。所以中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高一層次的學生。大學則不同,它面向社會,是一種專業性質的教育,其目的是從未來社會生產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盡可能照顧到學生未來具體職業的特殊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培養出不僅能夠獨立於社會,而且能夠擔當大任,為國家建設做出貢獻的高素質人才。
(2)培養方式不同。中學培養「考」生,大學培養「學」生。由於中學和大學的追求目標不同,對學生教育培養的方式也不同。在目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緊缺的情況下,高考競爭十分激烈,因此人們衡量一所中學教育質量高低的標准,很自然地就選擇了該校的大學上線率和考取高校的重點率,中學也就不得不實施以培養高分「考」生為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大學則不同,社會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有效、優質工作的人,要求工作者必須學識、素質、能力俱佳。不僅如此,在當今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還要求每個工作者具有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大學教育強調學生不僅僅是「學會」,更重要的是要「會學」。是培養現在學什麼技術最好的鑒別能力,而不是教你什麼技術都學的多面手。
(3)教育模式不同。中學是封閉式教育.大學是開放式教育。中學的教育內容是封閉的,所有學校都按照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來組織教學。教學模式也基本上是封閉的,都是按照「老師講授——解題示範一~課外解題練習」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而大學階段是開放式的教育,除了教師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性的學習,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去辨別真理,吸收真理。學生在研究性、創新性的學習中,學習如何去收集知識、鑒別知識、綜合知識、運用知識和創新知識。通過前瞻性、高效性、多維化和綜合化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改變理念,開闊視野,提升能力,知識、能力、素質均衡發展。我們經常看到,不少在校時基本上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大學新生,當畢業離開學校時,差距已是顯而易見。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所掌握知識的差距,更是理念的差距、視野的差距、能力的差距。
(4)教學方式不同。中學老師「逼」著學生走,大學學生「追」著老師走。大家都親身體會過,中學老師既是學習上的指導者,有時也是學生生活上的「監工」。為了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學習,他們天天圍著學生轉,時時「逼」著學生朝著考上大學這一明確具體的目標不遺餘力地拚命往前走。大學老師則不~樣,一方面他們希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老師不是teacher,而是instructor,他們起的是輔助指導的作用,關鍵在於學生自主地吸收知識,發現、解決問題。老師只是一種解答器,想要得到答案,學生得自己去點擊,自己給「它」輸入你的疑惑。另一方面,大學教師要同時承擔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的任務,精力不可能集中到教學一個方面的工作上,所以大學老師也不可能天天圍著學生轉,與學生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比中學要少得多。學生在學習或者生活上碰到困難,需要自己主動去尋找老師的支持和幫助。從這一意義上講,在大學應該是學生「追」著老師走。
5)學習狀態不同。中學是被控式學習,大學強調自主性學習。中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外部,中學老師發揮著主導作用。為了學生有效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學習時問都由老師做出安排,乃至學習方式、解題步驟、書寫格式也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可以說,在中學,學生就像是一隻被牢牢控制、在不斷抽打下被動旋轉的「陀螺」,一台被動學習的「機器」。在大學,學生必須自主自覺地學習,必須自己合理安排學習計劃,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投入課程學習。因此,大學生需要有自我加壓的意識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當前的大學生並不是缺乏理想和基礎實力,更多的是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
(6)學習方式不同。中學學習老師幫你掌控,大學學習需要自己經常「反省」。在中學學習,學生習慣於老師「一口一口地喂」,上課一般速度較慢,解題示範多,基本上能當堂消化,而且經常進行階段性的考試檢查,大家學的內容又都一樣,所以一個階段下來自己學得怎麼樣,考試成績一出來,與其他同學一比較,就會知道。而大學老師講課是精、少、快,一拉就是幾章幾節,而且抽象闡述較多,一般只講教材的重點難點、思路結構或者一些關鍵問題,絕大多數課程內容要靠學生自學完成。教師一節課的內容,學生往往需要幾倍的時問才能消化和理解。即使有課堂作業,也並不要求一定完成,多憑學生自覺,不像中學時那樣,有很強的強制性。所以大學學習特別需要學生經常「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提醒A己投入足夠的時間到課程學習上去,鞏固所學的內容。切記千萬不能自我放鬆!
(7)學習內容不同。中學大家忙一樣,大學大家不一樣地忙。在中學,可以說大家課內課外忙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高考要考的幾門課的學習上去。對高考要求以外的東西誰都不敢也不可能多去關注,即使對某一特長發展很有興趣,如果與高考准備有沖突,也只能暫時忍痛割愛。而大學學習則不同,因為大學是職業性的素質准備教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課程設置和學習要求,學習內容、教學模式和學習方法都會有所不同。特別是實行學分制後,學校允許每個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學習能力自由選課,即使同一個專業的學生.所學的課程也會有許多不同。另一方面,大學不光要求重視課堂的學習,也十分重視實踐訓練;不光要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實際工作需要的各種能力。
(8)學習要求不同。中學強調標准,大學鼓勵創新。在中學,不僅大家所學的課程相同,而且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和要求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老師為了避免學生考試失誤,甚至對學生的解題步驟乃至書寫格式都會提出一些「規范」標准。中學生似乎成了學校這座工廠培養出來的「標准件」。殊不知這樣做,學生在得到嚴格規范的思維訓練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被抹殺了個性和創造性。大學則不一樣,大學倡導學術自由,鼓勵學術創新。因為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也-是產生知識的地方,是發展科技生產力的「主戰場」,需要滿足社會對各種各樣人才的需求,能否為學生秉性和天賦的發揮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成為評價一所大學辦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所以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以「魚」,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以「漁」。
(9)思維訓練不同。中學學習越學問題越少越好,大學學習越學問題越多越好。正因為中學教育是為了學生高考取得好成績,所以中學老師的艱巨任務是帶領學生想方設法去攻克一道道難題。中學老師希望所教的學生越學問題越少。而大學則不然,大學需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這一層意義上講,大學生學習應該是越學問題越多越好,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和老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看到的問題越多,創新發展的機會也就越多。所以大學生要把訓練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學習上要培養自己的懷疑精神,要敢於向老師發問,樂於與同學討論,勇於向權威挑戰。
(10)管理方式不同。中學要求服從,大學倡導個性。中學生在許多方面都不夠成熟,所以老師對學生的管理非常嚴格,他們認為嚴格管理對學生的學習是有益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因此許多中學對學生採取的是「半軍事化」的管理模式,學生很少有自由進行自主安排,,久而久之大家也習慣了服從。但一進人大學就不一樣了,大學必須給學生自主發展、張揚個性的空間,以利於學生活躍思維,開發自身潛能,同時積極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提高自身的多方面能力,促使自己快速健康發展。正如以往同學描述的,「在大學里連落葉都帶有靈性,連空氣都充滿自由的清新氣息」。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真正地獨立成長。但是也有許多被慣壞了的同學,反而感到不自在了,還有不少同學理解不了大學這種「自由」的真正禽義,使自己這艘小船還沒出海就被「自由」的風吹得暈頭轉向,東倒西歪了。他們在失去外界強制約束的情況下,一開始就放鬆自己,最終走向失敗。
(11)承擔責任不同。中學別人把你當孩子看,大學別人把你當成人看。在中學,學生一般都沒滿十八歲,在他人眼裡還是個孩子。的確,這時候的你,還沒有完全長大,在法律上你也是一個需要父母監護的孩子。但是到了大學,雖然在自己父母眼裡你可能仍然是個孩子,但是在其他人眼裡,在法律的概念上,你已經不再是孩子了。十八歲,在法律上是一個重要的界線,到了這一年齡,就意味著你要獨立地承擔起作為一個公民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意味著你必須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特別是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12)生活方式不同。.中學靠別人管自己,大學靠自己管自己。在中學的時候,除了抓好自己的學習以外,很少有其他事情需要學生自己操心。那時的學生很少離開父母,即使是住校生,也不會離家很遠,每周都會回家一趟或者父母來看你,既沒有獨立感,也不會有孤獨感,一切生活上的雜事父母都會幫你處理好。而到了大學,絕大多數同學都要離開家鄉,遠離父母。父母的嘮叨聽不到了,同時他們的照顧你也享受不到了。學習與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依靠自己去做,碰到困難也要自己設法解決。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更重要的是自己管理好自己。畢競要學會獨立生活,學會在集體生活中與人友好相處,更重要的是自己選擇該走哪一條「路」。這是大學生最重要的一門必修課。
(13)學習視野不同。中學只要伏案學習,大學要站起來四面觀望。英國著名數學家、思想家懷特海說:「在中學階段,學生伏案學習;在大學里,他應該站起來,四面觀望。」這就是說在中學,學生只要管牢學習就可以了;而到了大學則必須明「目」擴「胸」,站起來朝四周探索,需要想「每一步我怎麼走」。在大學里什麼都得靠自己,醒著,還是睡著,人生軌跡就不一樣了。這些道理,我們不能等到讀完四年大學的時候才去細想,才想明白,不能等穿上學士服的那一刻再感嘆:「大學四年真是虛度,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在如此大的課堂里我似乎什麼都沒學到。」
(14)發展道路不同。中學靠別人幫助規劃,大學需要自己學會規劃。在中學階段,學生更多的是依靠別人的幫助規劃度過中學生涯,上什麼課,做什麼作業,怎麼樣復習,每天干什麼,考什麼大學,甚至填報志願等,都是在老師、家長的幫助指導下完成的。大多數情況下,你只須要服從,沒有太多的選擇權。而在大學,一切都由自己做主,自己說了算。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涯,這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大學階段要自己選擇的內容非常多:上什麼課?上多少課?選什麼樣的老師?怎麼學習?參加什麼樣的社會活動?是否要考研?„„這些問題你都會遇到,怎麼選擇?關鍵看你如何認識自我,自己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對自己及周圍的環境有深刻而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下決心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可以說.大學階段走得順不順利,主要取決於有沒有一份好的生涯規劃書。生涯規劃其實不難,掌握「知己,知彼,設定目標,切實行動」的大原則,你一定能順利走上自己喜歡的道路。
J. 小學需要下載中國移動和教育(家長版),提示說 百度知道 裡面有請問怎樣能找到
在網路搜索里搜索和教育就找到官網可以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