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莞清溪小學有融合教育嗎
東莞清溪小學有融合教育的,融合了幾家教育機構,合作的很好
㈡ 關於小學融合教育有哪些雜志書籍
小學融合教育是指什麼教育這樣才能推薦合適的雜志書籍
㈢ 童暉中英文小學的學校簡介
童暉小學是一所年輕的學校,雖沒有厚重的歷史,但是卻陽光向上,充滿朝氣。學校現有2560餘名學生135名教職員工。為了秉承「為每個孩子的人生負責,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學宗旨,學校本著「全員培養、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全員幸福」的「全員教育」原則,提出了具有童暉特色的「全納陽光教育」理念,努力達到「輕負擔,高質量,強體魄,多才藝」的培養目標,實現「讓每一個孩子每一天都快樂」的教育理想。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全納」即接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陽光」即沐之以陽光、浴之以空氣、潤之以雨水。陽光教育,就是引導師生形成陽光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師生身心健康得和諧發展。所以童暉小學實施全納陽光教育的三要素是:培養陽光少年、構建全納陽光課堂、打造陽光教師。
培養陽光少年:培養學生「品德高尚,求真向善 ;健康樂觀,自信自主;團結協作,樂於奉獻;」擁有開朗樂觀的陽光心態。
構建全納陽光課堂:就是打造全員快樂的課堂,學生思維自由,課堂氣氛民主,人人平等,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氛圍和諧;打造「全納陽光課堂」,就是讓陽光照進每一個學生心靈,感受成長的快樂!
打造陽光教師:要求教師「以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做到面對學生,能把陽光般的微笑和愛的雨露灑給每一個學生,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自己陽光,更給學生陽光,還能與學生共享陽光;面對家長,能如朋友般進行平等真誠的交流,心智互通,家校合力,將陽光帶進家庭;面對工作,有陽光般熾烈的熱情,盡心地工作,智慧地工作,創新地工作,享受教師職業的幸福;面對人生,有陽光般健康、平和、寬容的心態,熱情學習、快樂生活,向善向美,享受人生。
經過多年實踐與積累,童暉小學以她全納陽光的教育理念、雄厚的師資力量、鮮明的英語特色已經成為皇姑區一顆耀眼的新星。2014年9月童暉小學作為皇姑區首批「新教育」實驗校開始了扎扎實實的實驗研究。學校堅信「行動就有收獲,堅持創造奇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最終目的。祝願童暉小學在未來的辦學之路上能夠「童真永駐,熠熠生輝」!
㈣ 如何加強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
如何加強信息技術與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
學習了」技術改變教學「系列課程,我覺得要做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一、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 為特徵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 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並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採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 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① 創設情境 : 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② 啟發思考: 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並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於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③ 自主(或小組)探究: 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④ 協作交流: 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⑤ 總結提高: 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並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
㈤ 小學數學如何與生活有效融合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數學的認識不僅要從數學本質的觀點去領悟,更要從數學活動的親身實踐中去體驗」。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面向21世紀的數學教學,我們的理念是「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不同的人學不同的的數學」,「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新課標》又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通過反復思考,我就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於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讓教學內容與生活問題密切聯系起來
教學中尋找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當教學內容成為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對數學的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如教學「除數是二位數乘法估算」時,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先要把兩個因數後面的尾數省略,求出近似數,再估算。教師於是讓學生估算:同學們12人一組去郊遊,現在要去買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請你幫助算一算大約要帶多少錢?學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約要帶100元錢。此時,有一個學生說:「帶
100元錢是買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剛才用的估算方法錯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爭執中,學生暢談了自己的想法,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和務實創新的精神。
二、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解釋一下:我們住的房子的屋頂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師傅幫同學修理課桌為何要在桌腳對角處釘上一根斜條?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性請學生說明:為什麼拉柵門要做成平行四邊形的網格狀而不做成三角形?充分利用小學生已有的認知,激活了他們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再一次得以生動展現。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溝通知識與實際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現實生活中去用所學的數學知識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處處都在應用數學。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如教學「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當學生由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教師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題:教學樓牆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塊塊正方形瓷磚拼成的,請你動手求出一塊瓷磚的面積,然後數數總共有多少塊瓷磚,最後算出整個「名人名言」板塊的面積,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在這個過程中也進一步鞏固了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
四、向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
數學生活化作業是指作業內容緊密聯系生活或者是生活本身,完成作業的過程必須經歷生活實踐,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等能力的數學作業。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後布置如下作業:1、到超市或商店摘錄10種商品的價錢,再自由比較各種商品的價格高低,用「>」、「<」或「=」號連接,最後把所有商品的價格從高到低依次排列。2、到書上或其他地方尋找10條數據(至少有4條數據是小數),再把你認為可以比較大小的加以比較,並做好記錄。再如:在學習「統計」後布置如下作業:
1、了解班裡同學愛吃水果的情況,再製成統計表或統計圖。
2、觀察生活的各個方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做一次小統計,並製作條形統計圖,提出數學問題。這類作業雖然跟常規作業相似,但它的內容來自生活,完成時需要學生通過生活實踐。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及時收集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匯總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再把這些問題移進課堂,促進了學生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使學生在「生活」和「數學」的交替、互動中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
㈥ 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學德育教學中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學校教專育教學活動之中。要創設符合屬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質環境、人際環境、心理環境。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注重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
㈦ 如何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㈧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合德育教育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都要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然而,這一環節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一環。那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用教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德育教育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若教師在教學中,老闆著面孔,死氣沉沉,則教室的氣氛必然緊張、嚴肅,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他們學習的潛能就挖掘不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
二、利用教材內容,滲透品德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只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貫穿於知識教學中。如:在復習「時、分、秒」的教學,以課件出示北京申奧成功人們的喜慶場面為畫面。抓住這一素材,教育學生:中國申奧成功了,我們中國人期盼了多年的夢想,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我們身為中國人,多麼自豪,多麼驕傲。在教學圓周率時,可以介紹祖沖之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7位小數的人,這一成果要比外國數學家早一千多年。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六年級在復習「讀數、寫數」 的教學時,可以有選擇地介紹一些本地有教育意義的數據。還可以介紹我國的地形地貌特徵,如我國地域遼闊,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我國境內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長江,全長6300千米。教學「應用題」時,可以根據應用題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農業、科技、衛生等方面有說服力的數據,通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三、結合教學過程,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數學課不同於思想品德課,也不是少先隊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夠整節課對學生進行品德、說理教育,只能結合教學過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詞一句,一題一例,一圖一表,進行滲透。如,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選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節約用水、用電、改革前後的人均收入等,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學「時、分、秒」時,教師可在學生初步建立了時、分、秒的概念後,通過讓學生數心跳、讀書、寫字、拍皮球等,讓學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長,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節課40分鍾里有多少個1分鍾。從而適時地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在教學「元、角、分」時,可教育學生人民幣是國家的財產,代表著國家的尊嚴,我們應該愛護好人民幣。另外就拿教學方法來說,教師可以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嚴格要求,強化訓練。
數學的科學性和嚴密性要求學生學習要一絲不苟,在教學訓練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對於小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習慣主要是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實現。通過嚴格訓練,使學生形成對待任何工作都認真負責的態度,獨立思考,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敢於正視錯誤,改正錯誤的優良品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優良品德的訓練要有嚴格的要求,正確、積極地引導,從一點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漸進,又貫穿始終。如在進行計算能力訓練時,我先要求學生認真審題,邊審邊思考:「題目有沒有抄錯或者抄掉的現象?先計算什麼?再計算什麼?能否簡便計算?」在計算時要求學生一步一回頭,自覺進行檢查,做錯及時糾正,自覺分析錯誤原因,防微杜漸,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同時要求學生對題目中的數字、運算符號、小數點等必須寫清楚、規范,做完作業後要養成自覺檢查的習慣,端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五、聯系生活實際,收集有關信息。
數學是一門聯系性極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有關德育信息,及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教學「時
㈨ 如何讓小學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好的融合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恰是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 教師要改變觀念,確立資源意識,尊重並珍視個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意或無意地隱蔽一些個性的東西,而家庭生活卻是孩子個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間。同時,孩子在長期與父母的交往中,其智力的優劣與長短都會有較為充分的表現,父母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情感,對孩子會有深入、細致的了解。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溝通則為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現實的可能。 2、學校教學脫離生活的傾向可以在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中得到修正。教育教學的校家聯合互動本來就意味著校內外、課內外的溝通,這樣,學校教育的非情景化就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糾正。具體來說,一方面,學校教學要善於吸收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積累,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起點和智慧資源;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提倡學生把課堂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使書本上死的知識在生活的活水中涌動起來。 3、校家間在對孩子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這里的所謂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廣義的成為什麼樣的人,狹義的則具體學科學習的目標。在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常常會出現彼此脫節,甚至矛盾、音容的情況。校家結合,使得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的了解上達成了共識,為對學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證。 4、統一思想,共同教育學生。教師要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對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指導幫助。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長輩和父母過分溺愛,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驗;另一方面,父母們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一旦未能達到目標,就採取強制壓服、粗暴專橫的手段,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這些教育方式,都違背了教育規律,只有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才能使兒童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聯系家長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讓他們知道教育子女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對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時還要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提高了自身修養,才會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調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才能統一結合起來。 5、、常抓不懈,不能臨渴掘井。教育的長期性決定了教師應經常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情況。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現,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這也就要求教師平時多注意了解學生的表現,觀察他們的動向,及時及早地發現問題,與家長一道解決問題,使教育出現在問題發生之前,而不是問題發生之後。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能和家長不聞不見,缺少聯系交流,等到出現了問題再和家長取得聯系,商量對策,這樣的教育就顯得滯後,也非常被動,教育工作不能及時到位,學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6、形式多樣,創設聯系良機。在學校和家庭的聯系過程中,學校要採用多種聯系形式,積極創設聯系的良機。教師可以採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訪,通過這種形式,教師可以詳細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在家裡的表現,與家長充分交換意見。除此之外,學校、老師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一些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情況及工作計劃,向家長提出教育的具體要求,聽取家長的意見,同個別學生家長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問題。同時,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單純只請家長「校訪」來解決學生教育問題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徑地了解情況,這樣的聯系形式太過於單向化,不能深入徹底地教育好學生。 7、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評。教師在和家長的聯系中,應注意與家長全面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把學生的優缺點、學習生活與思想品德客觀、真實地告訴對方。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也應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們的閃光點。向家長反映問題時,不要只抓住學生的短處,一味地指責學生的缺點,批評學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學生的情況作全面客觀地分析,肯定他們的優點,正確對待他們的缺點,與家長一道找出教育學生的最佳途徑。而一味地批評學生,只會給家長難堪,只會讓家長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從而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內容、方式上進入歧途,給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8、及時反饋,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著連續性,學生身心發展也存在階段性和不穩定性。就學生某一方面的教育問題,學校和家庭取得了聯系,採取了行動,但還要注意這並不是教育的終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聯系的准備。「學生犯了錯改正得怎麼樣;學生對待學習的興趣是否依舊很高;小孩還內向嗎;下一步我們該怎樣去教育孩子」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再次聯系的內容。教師和家長把學生的情況相互作及時反饋,學校和家庭才能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把握學生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良性結合,其優點不勝枚舉。 總的說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聯系,既能給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機會,採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又能讓家長經常獲悉孩子學習生活的動態,做好教育准備。長此以往,學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㈩ 本科物理學(師范)專業能考小學教育或者小學教育(全納教育)的研究生專業嗎
是可以的呢是可以跨專業考研的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