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心理學試題
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心理學試題網上有很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
例如:
一、單項選擇題
1、1924年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廖世承 C. 潘菽 D. 蔡元培
2、若50人中只有5人通過某一測驗題目,那麼該題的難度為( )
A .10% B .90% C .55% D .45%
3、按照智力測驗的標准,智力超常兒童是指智商至少達到( )的兒童?
A .130 B . 140 C .150 D .160
4、任務促成的紀律的前提是( )
A .教師的監督、指導 B.同輩群體的壓力
C .個人對活動本身的充分理解 D .活動本身的吸引力
5、兩種任務在學習過程、學習材料、學習目標等方面具有的共同成分越多,遷移效果越明顯。這表明何種因素起主要作用?
A .相似性 B .概括經驗 C .學習策略 D .心向
6、學生在學習體操過程中,各種動作要素之間的協調性較差,常有多餘動作,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A .動作幅度 B .動作結構 C .動作力量 D .動作速度
7、關於成就動機的研究表明,與害怕失敗者相比,追求成功者傾向於選擇( )的任務。
A .比較難的 B .非常難的 C .非常容易的 D .難度適中的
8、遷移的關系轉換說強調
A .發展了的心理官能 B .學習材料的相似性
C .已有經驗的概括化 D .對情境關系的理解
9、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6——11歲的兒童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
A .自主感對羞恥感 B .主動感對內疚感 C .勤奮感對自卑感 D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10、有一種學說認為,學習是個體利用智慧對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該學說是的創立者是
A .布魯納 B .苛勒 C .奧蘇伯爾 D .加涅
……
省考教師資格考試考教育學和心理學,但國考教師資格考試內容是:幼兒教師資格筆試考《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小學教師資格筆試考《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中學教師資格筆試考和《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和《學科知識與能力》。
㈡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概念理解】發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一般了解】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
2、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3、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重點難點】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兼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大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
2、小學兒童的發展和小學兒童的教育。
【教學輔導】
一、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1、 學科性質。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兼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兩大領域的一門交叉學科,它關注發展與教育、學習與教學、認知與個性、一致與差異。其知識體系圍繞兩個核心問題:(1)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2)教育是發展的動因。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還是一門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學科。
2.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主要研究小學兒童發展和教育領域里的各種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
二、小學兒童的發展和小學兒童的教育
1、 發展的概念。
發展通常指人類從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身體和心理變化。
2、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小學階段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是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小學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心理機能的深化:興奮和抑制進一步增強;條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鞏固;第二信號系統在教學活動中以及人際交往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2)心理動力的轉化:兒童入學後從以游戲為主導活動轉化成以學習為主導活動,開始承擔社會的義務。學校學習的新需要與兒童原有的心理發展水平發生了矛盾,從而構成兒童心理發展的動力。
(3)認知活動的發展:①知覺從無意性、情緒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發展;②注意從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③記憶從有意識記逐漸超過無意識記並佔主導地位,對機械識記的依賴逐漸減少,對意義識記運用逐漸增加,具體形象記憶還占優勢,抽象記憶在迅速發展;④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但小學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
(4)個性品質的形成:情感逐漸豐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加速發展。
3、小學兒童的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以便塑造為一定的時代和社會所需要的社會成員。
① 應使學生具有符合其年齡的各種心理特點。
② 培養學生穩定的積極的情緒和情感。
③ 使學生的智力得到正常發展。
④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⑤ 樂於學習和工作。
⑥ 正確的「自我」觀。
三、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1、觀察法是在自然或真實生活條件下,不對有關變數加以控制,只記錄自然發生的事件,以獲取有意義信息的方法。觀察的形式有自然行為的偶然觀察和系統的現場觀察。
2、實驗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條件來引起某種心理現象以進行研究的方法。依據其實施的場地和條件不同通常可以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
3、調查法是通過搜集有關資料了解被試者心理活動的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有:談話法、問卷法、故事法。
[返回頁首]
第二章 心理發展的制約因素
【概念理解】遺傳;社會化;個性化;校風。
【一般了解】1、遺傳的影響力;
2、文化影響兒童發展的途徑;
3、社會文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4、家庭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及其家庭教育功能的特點;
5、學校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地位。
【重點難點】1、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遺傳影響力的三個基本觀點;
2、兒童的個性化和兒童的社會化(特點)。
【教學輔導】
一、遺傳及其影響力
1、遺傳的概念。
遺傳是指親代將自己的生物特徵傳遞給子代的生物學過程。
2.遺傳的影響力(從教育的角度看待遺傳影響力的三個基本觀點)。
(1)兒童個體發育發展的起源是遺傳,遺傳直接影響兒童個體體質方面的發育發展;由於心理或行為的發展歸根結底離不開體質因素,所以遺傳間接地成為兒童許多方面的心理發展或行為發展的基礎。
(2)遺傳規定了個體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或什麼范圍,兒童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3)兒童通過遺傳而繼承到的特徵,同這些特徵的實際表現程度不是簡單地一一對應的。
二、社會文化因素對兒童的影響
1、 社會化和個性化
①社會化是生物個體通過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學習掌握基本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遵從社會規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
②個性化是個體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是人的生物性與社會性統一的體現。
2、兒童社會化的特點。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兒童的社會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遺傳因素是兒童社會化的生物學基礎。兒童出生時就具備了人的自然屬性和身心發展的潛能,為逐漸適應人類社會生活和學習提供了可能性,為社會化奠定了生物學基礎。
(2)兒童期是人一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
(3)兒童的社會化是通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社會教化是兒童社會化的外部動因,個體內化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
3、文化影響兒童發展的途徑。
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最直接、最根本的就是文化的影響,其他各種客觀因素往往是通過文化這一中間環節去影響兒童的。文化影響兒童發展的途徑主要有三條:
(1)民族、地域、習俗、時尚的影響。
(2)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
(3)家庭、學校及夥伴群體的影響。
4、文化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1)社會文化因素對兒童社會認知發展的影響:兒童的社會性依戀;兒童的友誼認知;兒童的性別角色認知。
(2)社會文化因素對兒童社會行為發展的影響。
三、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社會文化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宏觀環境。對兒童來說,最接近、最具體的環境是家庭,家庭是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微觀環境,家庭不僅對兒童早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兒童一生的發展也會產生持續的影響。
1、家庭教育功能具有的特點是:
(1)啟蒙性。家庭是撫育兒童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社會化的啟蒙教師。
(2)長期性,家庭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
(3)感染性,家庭教育不受時間、形式的限制,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在與兒童的接觸交往中有意無意地根據社會規范、價值標准、風俗和傳統習慣去引導、要求兒童,並對不符合規范的行為予以限制和懲罰。
(4)情感性。
2、家庭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1) 家庭客觀因素的影響:家庭規模的大小;殘缺家庭;家庭中的人際關系;家庭經濟條件。
(2) 家長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家長的兒童價值觀;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家長的教養方式。
(3) 出生順序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四、學校教育因素的影響
1、學校教育是對兒童進行普遍社會化的較為理想的組織過程,在影響兒童心理發展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具有相對獨立性,能根據預定目的和自身規律連續而有效地對兒童實施系統的教育影響。學校教育能積極主動地影響、充實、優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具有可控性。
2、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
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
(1)教學內容的影響。學校教育對兒童施加影響是以一定的教學內容為中介的,教學內容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基本保證。教學內容實質上是文化的一種選擇結果,是對全部社會文化的一種不斷提煉、濃縮、改造和序列化,反映了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生產和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水平,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對人的發展的要求。教學內容不僅向兒童揭示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進行文化的灌輸,更重要的是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仿效的模式.
(2)教師的影響。教師是對兒童進行社會化的專職實施者。教師的期望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期望會成為一種外在的行為目標的誘因,喚起學生內心潛在的自我價值意識和對高尚目標的追求。教師以自身的完整人格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校風的影響。校風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穩定的校園風氣和精神面貌。校風是一種無形的感染力量,無聲的行動命令。校風是一種不成規章的行為准則,不成條文的心理契約,通過集體輿論對個體的品行作出權威性的肯定或否定,鼓勵或制止。優良的校風能陶冶師生的心靈,鼓勵上進,抵制不良風氣和行為方式
(4)同伴交往的影響。同伴交往包括兒童之間的個體的交往和兒童與同輩群體的交往。兒童同輩群體是由年齡、身份非常接近的兒童組成的群體。同輩群體使兒童的歸屬感得到滿足,又以群體規范約束兒童。同伴既是行為的強化物,又是兒童評定自己行為的參照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與同伴交往的時間逐漸超過與成人交往的時間,對同伴的依戀和友誼顯著增長。
㈢ 小學老師必讀哪些教育心理學名著
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夢》(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國古代教育論著選讀》
4,《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譯 者: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經濟價值》【美】舒爾茨著《教育的經濟價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響現代比較教育類理論]
6,《終身教育引論》[法]保羅 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專業必讀書目]
7,《明日之學校》(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義與教育》(寫於1916),[美]杜威,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楊漢麟譯,作者英)伯特蘭 羅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愛彌爾》[法]盧梭,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 1978年版
11,《教育過程》(美國,布魯納)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過程最優化》[蘇]巴班斯基吳文侃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13,《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展》[美國]羅森塔爾,雅各布森著,唐曉傑,崔允潡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們!你好!》蘇聯,阿莫納什維利著,朱佩榮先生翻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 》,《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
15,《學習,別聽學校的》(德國,菲拉 費 畢爾肯比爾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書為德國中小學教師必讀書)
16,《和老師的談話》(贊科夫)[蘇]JI.B.贊科夫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17,《多元智能》[美國]加德納著,沈致隆譯,新華出版社出版
18,《斯賓塞的快樂教育》(英國)斯賓塞著顏真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㈣ 教育心理學:小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具有哪些教育意義
中學教育學考試大綱整理
第一章 教育與教育學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廣義教育: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教育: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詞解,廣狹義都要說)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正規教育的主要標志是,近代以學校系統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為參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規教育歸為前制度化教育,之後的非正式、非正規化教育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
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始於人類早期教育,終於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實體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近代學校系統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意義上的學校教育系統在19世紀下半期已經基本形成。(填選)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從初等學校延伸到大學,並且,除了普通的學術性學習以外,還包括其它專業課程和機構。我國近代系統完備的學制系統產生於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及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我國頒布的最早學制。中國形成系統學堂與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相對於制度化教育,其所改變的不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現代教育制度的(二戰後)發展趨勢 簡答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相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並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某種程度的學校教育。180多國家中有2/3以上實行了9年或9年以上義務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一個以升學為目標,一個以就業為目標。出現了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渡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隨著一次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社會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學制、學位、學分等的互通性)
不同國家古代學校教育的形態(知識點)
▲古代中國: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
1)《孟子》中說「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
2)西周以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並有了「國學」與「鄉學」之分,並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
3)春秋戰國時,官學衰微,私學大興,儒、墨成為顯學。
4)漢代武帝以後,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5)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嚴格等級制度
6)隋唐以後,盛行科舉制度,限制了知識分子思想和人格
7)宋代以後,程朱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縮減為四書五經
8)明後,八股文被規定為考科舉的固定格式,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廢科舉開學堂
▲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教條是指導思想,《吠陀》是主要教育內容,僧侶是唯一教師
▲古代埃及:「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是其教育的一大特徵
▲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
▲古代斯巴達教育: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中世紀:神學教育,學習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其次是騎士教育
5、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徵(填空)
(1)階級性:統治階級享有教育特權
(2)道統性: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與倫理道德是唯一被認可的
(3)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灌輸的過程
(4)刻板性:教育方法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5)教育的象徵性功能佔主導地位: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受教育本身
6、近代教育(巨大變化)
(1)國家加強對教育的重視與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機械化工業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並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選擇題)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戰以後世界教育的新特點(簡答)
(1)教育的終身化:對於將人一生分為學習階段和學習結束後階段的否定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別是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脫盲
(3)教育的民主化: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並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教育學的目的:是深化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更新人們的教育觀念,並為教育的發展和改進提供依據,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水平提供理論選擇與指導。
1、歷史上的教育學思想
(1)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論語》中。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差異主要為後天形成
於是主張,有教無類——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應接受教育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重視啟發教育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強調因材施教
「學而知之」
▲墨翟:兼愛,非攻
▲道家:棄聖絕智,棄仁絕義,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
▲《禮記》中《學記》:成書於戰國後期,是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專著,主張: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的重要性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君子之教,喻也——主張啟發式教學
學不躐等——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古希臘三傑)
▲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而著名。
蘇格拉底問答法分三步:
第一步稱蘇格拉底諷刺;
第二步叫定義;(經過反復詰難與歸納,得出定義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過程中起助產作用。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理想國》中:通過教育,人 才能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亞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體現在《政治學》中:他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提倡對學生進行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這是後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1)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始於誇美紐斯(捷克)的《大教學論》(1632,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教育學形成規范學科的開始)(萌芽)(選擇)
▲誇美紐斯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年輕時強調教育的自然性:首先,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其次,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三是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盧梭《愛彌爾》: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存的環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造就健康的環境與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泛愛教育」
▲康德(盧梭對其影響很大)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的任務根本在於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人人都成為本來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進入近代,國家教育的思想與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身上得到集中體現。一方面,他提出「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且得出結論,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張的又是紳士教育……輕視國民教育。
(2)規范教育學的建立(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
▲從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說,通常以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為標志。 美國杜威及其《民本主義與教育》(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835年,赫爾巴特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其貢獻在於,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填空)
▲赫爾巴特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與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針鋒相對,代表作《民本主義與教育》在體繫上也與《普通教育學》大不相同。(選填)
▲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教學的任務不僅在於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他強調的「三中心」是「學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動中心」)
3、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 1939年,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凱洛夫的《教育學》,基本吸收了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分為總論、教學論、德育論、學校管理論四個部分。主要特點是重視智育,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人生觀;肯定了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該書1951年被譯成中文,成為我國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對我國教師產生過重大影響。
▲凱洛夫教育學之不足:
(1)在國家行政領導與學校關繫上,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
(2)在學校與教師的關繫上,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
(3)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繫上,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
(4)過於強調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它們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20世紀60年代以後,我國開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生論,贊可夫等人的教學發展思想……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
▲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學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的發展
▲教育受到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並對這些因素產生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科學技術發展功能。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的地位。」近年來,黨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培養什麼樣的人)
(4)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制度(不能忽視辦學規律,不能以政治取代教育)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接班人,這是教育作用於經濟的主要途徑)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第二節 教育與生產力
1、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1)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級教育的要求
信 息 革 命 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結構的變化(不同類型教育組合比例構成)
(3)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設備)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勞動力的質量與數量)
(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科學知識的學習掌握與普及傳播)
補:人力資本理論
傳統西方經濟學把土地、勞動、資本看作生產的三要素。1960年12月,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首)要因素。(舒爾茨推算,教育水平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33%)
第三節 教育與科學技術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記要點)
(1)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科學技術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
(3)科學技術可以影響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科學知識傳給更多的人)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職業科學家、科研機構的出現)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傳播知識的同時,直接進行科研工作)
(4)教育具有推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功能(科學成果在教育上運用的技術化要求)
3、信息技術與教育(簡答)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知識的觀念(數量與質量)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於學習和教育的觀念(師生交互模式,學習不受時空限制)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台(信息技術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真正成為現實;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成為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
▲信息技術三次革命性突破:
第一次是電報、電話、無線電的誕生與推廣應用;
第二次是電視機、計算機、人造衛星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以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時代。
▲傳統的學校教育與網路教育的不同?P35
(1)傳統學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網路教育是「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2)傳統學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篩選制度」評定優劣,網路教育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3)傳統學校教育是較嚴格的「年齡段教育」,網路教育是「跨(無)年齡段教育」;
(4)傳統學校教育存在時空限制,網路教育是跨時空的教育.
▲教育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判斷)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B.泰勒《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下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1)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傳遞和深化文化、構成文化本體的雙重性)。
(2)教育與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
●學校文化: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詞解)
2、學校文化的特性:
(1)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是一個社會組織)
(2)學校文化是一種整合性較強的文化
(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
(4)學校文化的縮影是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人們為保證學校中教育活動順利進行而創立和形成的一種特有的文化形態。
▲ 校園文化的構成:
(1)學校物質文化(包括校園環境文化、設施文化)
(2)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組織形態,規章制度,角色規范)
(3)學校精神文化
(4)學校各種亞文化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填空)
▲學校精神文化分為四種基本成分: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價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風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良好的校風具有鮮明的教育作用。
4、學生文化的成因: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
(2)同伴群體的影響
(3)師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5)社區的影響
5、學生文化的特徵:
(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介於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一種過渡性產物。
(2)學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學生文化具有多樣性(種族,民族,經濟背景,性別,年齡)
(4)學生文化具有互補性(對學校文化的互補)
㈤ 小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考試重點是什麼
教育學:1、教育與生產力的關系,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2、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3、制約課程的因素,課程評價模式和方法、課程的基本結構,我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4、教學的原則,常用的教學方法
5、在教學史上影響比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的基本程序,班級授課的類型和結構,教學過程的基本方法
6、德育的意義,德育過程的基本方法,德育的原則,德育的主要途徑,德育的主要方法
7、制訂教育目的的依據
8、教師的人格特徵
9、我過現行小學課程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教育心理學: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狀況
2、心理發展及學生心理發展基本特徵,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3、學習的定義,學習的主要理論,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論,當今建構注意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4、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5、遷移的概念及種類,學習遷移的基本理論,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6、知識與知識學習的類型,
7、心智技能形成有關理論
8、學習策略構成,教學中如何運用學習策略
9、問題解決的過程,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0、皮亞傑與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影響態度與品德形成的基本條件
11、心理健康的標准,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12、教學目標的分類及表述方法
13、課堂氣氛的影響因素。課堂管理的策略,問題行為的主要策略
14、教師應具有的特徵,教師期望的效應,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㈥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定勢的定義
《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定勢」的定義:
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准備狀態,它影響解決問題時的傾向性。定勢使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具有一種傾向習性,並影響問題是否順利解決。定雖然有時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但從總體上來說是消極的,它使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變得呆板。當定勢阻礙問題解決時,應暫時停下來,休息一下,或進行一些別的工作,過一會兒,定勢會自然消除。
心理定勢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准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熱練,甚至達到自動化程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會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代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㈦ 如何幫助小學生建立勤奮感教育心理學題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其實很普遍,由於家長是成年人,其習慣早已養成,往往很難改變。而作為還處於模仿階段的孩子,自然會把家長的習慣照搬過來,致使家長的身教對孩子習慣的養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孩子為什麼很難養成勤奮的優秀品質,很多時候,問題在家長。一個愛看電視,從不讀書學習的家長,幾乎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孩子。反之,一個貧窮但勤勞的家庭卻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那麼在教育的初期,老師應該充當什麼樣的角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同樣作為教育者,家長和老師在教育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側重於生活,學校教育則側重於學習。也就是說,家長應該負責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師應該負責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前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由於孩子在入學前往往已經養成了大部分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不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會影響或者延續到他的學習習慣中。因此,對於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講,老師不僅僅要在學習中樹立好榜樣,有好的示範作用,還應該與家長緊密聯系,密切配合,幫助學生改掉已有的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促進其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初期教育中,榜樣的樹立不能選擇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動物),因為這些人物(動物)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虛構的,他們的作用只能是暫時引起兒童的興趣,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榜樣不但變得越來越沒有說服力,還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他們會導致學生沉迷於網路游戲的虛幻世界中,不能自拔。
這個世界不存在超人,但在我們人類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德才兼備,並且曾經為社會做出過很大貢獻的人卻是數不勝數。從司馬光,范仲淹到曾國藩,錢學森,他們對學生而言,不僅僅是最真實,最具說服力的榜樣,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故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