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師怎樣教小學生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發展最快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個性開始形成,價值觀逐步確立,對小學生來講,閱讀的重要性不單是獲取知識經驗,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將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應注重各個環節,抓住語文知識的每一個方面。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引領學生暢游書海,無疑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親歷閱讀過程、提高語文基本知識和素養的有效途徑。閱讀,是提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也是體驗情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方法。 現今的閱讀教學可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種,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課內閱讀,封閉在課本之中,忽視了課外閱讀在培養學生能力、促進發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因此,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的閱讀教學,應該重視課內與課外閱讀的緊密結合。在閱讀教學中,課內閱讀是准備,課外閱讀是應用。閱讀能力的培養,單靠課內閱讀很難完成。不管課內閱讀的效率有多高,沒有課外的閱讀,都不可能獲得十足的成效。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進行多種方式的閱讀指導,才能培養熟練的閱讀技巧和較強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往往受其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內閱讀來啟迪、引導學生提高文章鑒賞力和審美情趣。課文是教師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指導如何進行閱讀的例子,也是教師引發課外閱讀的重要途徑。 通過課外閱讀,學生會驚喜地發現作品的精彩、豐富。他們身上的文化趣味性會增強,能夠自主選擇文本,閱讀文本。語文閱讀能力將得到很快提高。事實證明,只有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才能使閱讀能力的培養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拓展閱讀思維 「興趣是認識的內驅動力」,只要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了興趣,開展課外閱讀、拓展思維就會成為可能。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不穩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激發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當我們以檢查作業的形式去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時,會發現有很多筆記是應付了事,詢問起來,學生會告訴你他對老師推薦的書沒興趣。這就不能不引發我們對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思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那就是教師首先具備豐富的閱讀經驗與知識積累,再以恰當的方式點撥學生。試想,將所有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書籍擺放在學生面前時,冰冷的鉛字、厚重的版本,會讓他們望而生畏。如果作為教師,能以自己的閱讀經驗,講述書中某一動人的情景,告訴學生有關作者的趣聞、佚事,精選某人的代表作朗讀、背誦或講述,那麼學生或許就從此知道了魯迅、冰心、林語堂……聽說了王朔、劉墉、李敖……再捧起那些厚厚的書,也就不再那麼陌生了。 此外,故事會、朗讀比賽、出牆報、開展讀報活動等,都是交流閱讀成果的好方法。使學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時,激發更大的閱讀興趣。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厚積而薄發,注重閱讀積累 教育界把一個人生平的積累概括為三個方面: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對於小學生來說,積累閱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應當讓學生大量的背誦兒歌、淺顯的詩歌,記憶一些童話故事和一些優美的散文。這樣,小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越來越多,不僅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閱讀材料的更多積累,並且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小學生的思想單純,懂的知識少,理解力不夠,但機械記憶力特別強。最適合輸入大量的信息和強行訓練。因此,閱讀訓練的重要方法就是多讀。一是次數多,反復讀。從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對字詞句段和文章反復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第二個就是要數量多。新教材增添了課文的篇數,增添了口語交際內容,本意就是讓學生多讀多拼。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日向學生推薦1-2首古詩詞,讓學生背誦,使學生在大量的積累中感悟運用。 四、讀寫結合,發展個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讀錯音、寫錯字的現象較為普遍,用詞不當、語言匱乏的現象也很嚴重。而這些問題光靠我們的課堂教學是難以解決的。因此,就有賴於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由於自製力差,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是看熱鬧,不會自覺積累。這就需要我們加以正確地引導。有效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即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抄寫、仿寫。 讓學生抄寫一些優秀片段、好詞佳句,寫景狀物、人物外貌、內心活動、行動語言等。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才能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感情,才能使學生產生自己的領會,才談得上小學生個性化閱讀。 要促進閱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平時依照閱讀材料寫片段,鼓勵學生多作仿寫小習作。例如記錄難忘的人、事物或景色;堅持寫日記;寫一些散文、讀後感等等。在閱讀仿寫的過程中,自讀自思、自我感悟。這樣,學生在不斷的仿寫過程中,語言會越來越豐富,最終創造出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閱讀方式。 總之,課外閱讀應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主動發展為主旨,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閱讀書籍,以促進語文改革的步伐,提高學生認知水平。而學生也會隨著讀和悟的步步推進而由量變到質變,從而使身心在課外閱讀中得到健康的發展。
『貳』 老師該怎樣教育特別愛動的小學生
小學生愛運動
那是好事啊。
只要上課的時候
,他老老實實的
就好了。特別教育。
『叄』 小學班主任是怎樣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
一、小學生思想教育要堅持「愛」字當前
著名教育家捷樂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愛是學生的一種需要,對於學生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希望老師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愛護自己。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便會對老師產生依戀感、信任感、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當對他進行教育時,他們從心裡感到老師是在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才會很好地與老師配合,甚至做到「言聽計從」。有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 「這孩子就聽老師的。」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叛亂,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更不會相信老師。所以很多學生言行不一,校內、校外判若兩人,把老師的話當做耳邊風,甚至個別學生敢於唱「對台戲」。因此,我們要對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予和藹的微笑或一句關心鼓勵的話語,拔動學生心靈深處的弦。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相信老師的每一句話,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來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交流是人類群體活動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真誠的傳遞。長期以來,師道尊嚴一直被許多老師所遵從。不少老師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居高臨下,導致學生與之格格不入。有經驗的班主任總是彎下腰或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感到平等、民主,有親切感,從而願意接近老師,與老師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裡感受。用商量的口吻交流,學生會覺得老師信任他;能徵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會覺得老師尊他。學生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師進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體驗在許多地方,如師生見面時,通常是學生先向老師問好,老師要麼點點頭,要麼「嗯」一聲,這對學生來說很不平等。若老師先向學生問好,學生會從心底里敬佩老師,從而放下戒心,敢於向老師吐露心聲,坦露真言,這種平等的流,可以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老師更易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創建感恩平台,引導學生發現美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在當今的小學生群體中,缺少的正是這種「發現美的眼睛」。常常聽到、看到學生之間因為某種小事而發生矛盾。那些小事不過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學慣用品弄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後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長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綽號;有人弄臟了自己的 書桌……這些實屬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被部分學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 非要討個對錯或懲罰 一下對方不可。於是輕則口出臟話,重則施以拳腳。究其原因,根子在於現今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百依百順中成長,他們關注自己多,關注別人少,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容不得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的指劃。他們覺得若不那樣「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別人會更加 「欺侮」自己。
我們可以原諒他們的年幼無知,但不能任其發展,必須給他們以正面的教育。為此,可通過開展「誇誇我身邊的人」、「我要感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向學生傳遞學會感恩與寬容的思想;也可在班中設立樂於助人、待人有禮、關心集體等表揚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並把表現出色的同學名字寫在上面,漸漸地,他們學會了發現別人身上的美,也就不會對別人有過多的責難。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遵循基本的相處之道:一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學會欣賞別人,為別人的進步而高興,並且及時地送上最誠摯的祝賀;二決不能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目中無人。三要學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過失。
四、掌握批評的尺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意義在於使教育對象知美醜、辨善惡,明是非,其中批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明確批評的目的,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而面對學生長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批評,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其實使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老師批評他是為了讓他改下錯誤,使他進步,而不是「落井下石」。要讓學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學們仍然歡迎他,老師也仍舊喜歡他,另外,對於一些看似不大的「小事」認為可提事不提,於是漫不經心地進行批評,這樣的批評缺乏力度,學生不會裝進心裡,自然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怎麼會改正呢?所以批評重在掌握尺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物與地點、不同的事件,批評的的力度也就不一樣。要想得到學生的敬重,我們心中得有一把心子,在衡量學生時做到「榮辱皆忘」。只有掌握好了尺度,才能使批評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犯錯誤的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和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
五、換個角度,在 「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
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真不少,他們自卑、失落,他們懵懂無知,他們隨心所欲。如果一味地教訓、批評、教育收效甚微,且有時取到反作用。不如換個角度,改變一下思維定勢在他們的「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的種子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即使是很一般的學生,在老師充滿信心與深情的關懷、鼓舞下,也會變得自信、開朗,進步神速。老師要用愛心為孩子播種希望。教育是一門藝術,所以光有愛心還不行,還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一雙善於發現孩子長處的「火眼金睛」。老師要做播種希望的人,多給孩子表揚、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有學習的動力。
六、發揮同伴群體的作用,引導共同進步
一般的孩子從小便生活在一個同伴群體當中,然而同伴的群體關系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也很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社會性的逐漸發展,其對人際交往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一方面青少年對家庭與父母的擺脫,需要到同伴中去尋找歸屬和依託,同時,同伴關系也是他們尋求自我成長參照、獲得各種新信息和習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徑。 同伴們所公認的規范和標准在某些方面比長輩們的規范和標准在心理上變得更為重要,他們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認、理解和贊賞,開始建立自己的固定同伴網路關系,朋友在兒童生活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 角色。有的班集體,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為一小團體的不正確言論和意識所左右,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在此方面,我們要多做引導的工作,讓學生中的同伴群體正向發展。對於後進生,還可以發揮同伴群體的監督作用,從他們身上採集更多關於後進生的個人信息,為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據,促使群體中的成員共同進步。
七、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區」
俗語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因此,與家庭積極配合,有助於加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但現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區」。如其中一個「盲區」——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據有關調查,在七成以上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太嘮叨,難免會產生反感,可見「嘮叨」成為了當今父母的通病,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太在意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或擔心孩子不理解他們所說的話,於是反復說、反復叮囑、 反復強調, 而實際上有很多的話,家長只說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復說只會令孩子感到反感, 教育結果適得其反。當發現有此現象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家長多克制自己,並鼓勵家長多採用互動式的談話與孩子溝通, 使孩子有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教師除了在加強學校的教育工作外,還要密切聯系家長,溝通家校之間的信息,使教育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使家長成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力量。雙管齊下,共同管教,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健康的成長。
小學生思想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實現。但小學生的可塑性十分強,我們不要總是堅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熱情的雙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們這一顆顆稚嫩的心靈。
『肆』 怎樣教育小學生
小學教育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那些幼小的心靈,都應該有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態,這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認同,為越來越多的人日益達成共識。但是,重視小學教育是一回事,用什麼來教育及怎樣來教育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常常就是,僅知道要重視,「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卻所作所為常常事與願違,出現了不盡人意的大量「反教育」現象,費神費力費錢,卻在做一件摧毀孩子自信心、損害孩子身心健康的事情。如果我們在教育的問題上沒有經過認真思考,如果我們過於急功近利,如果我們用了錯誤的教育價值及教育方法,那麼還不如在孩子面前完全忽略了教育好。因為,完全沒有教育也遠比錯誤的教育要好。一個人在錯誤的道路上狂奔,還不如原地站著不動。然而,孩子在成長,情感在發展,作為教師的社會責任容不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不作選擇。我們常常只能是,不是作正確的教育,就是作錯誤的教育,不是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就是破壞孩子的健康成長。處於 「不教育」狀態,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不太容易出現的。因此,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教育的問題,作出謹慎的選擇。用什麼來教育及的問題 記得有人說「有愛才有教育。」難道老師不愛學生嗎?我們很多教師和許多家長一樣,希望他們認真完成作業,希望他們成績優異,希望他們出類拔萃,希望他們長大有出息。我們的心,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啊!可為什麼會這樣?教育僅僅有愛就行嗎?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恨鐵不成鋼式的批評、斥責甚至打罵結果常常是與我們的本意不同,甚至相反。愛需要通過很多正確的方式來表現——溫暖,關心,安慰,同情,溫柔,藝術技巧等等。 所以我認為教育小學生第一尊重學生,平等對話。 這里所言的平等,是教師在與學生談話的時候,二者要平等。我們不能認為我們是老師,是班主任,學生應該由我管,因而以管理者自居,對學生可以,隨意呵吡,大聲批評,不相信他的辯解,不尊重他的談話,一陣訓斥之後武斷的解決問題。這樣表面看來沒有問題了,實際上埋下了很深的隱患,學生對老師的處理敢怒而不敢言,不是陽奉陰違,就會以濫為濫,對老師不再信任,師生之間的溝通就此斷絕了,這只能使學生錯上加錯,違背了教育的初衷。當一個學生打斷我說話的時候,我是說「我希望把話說完。」去掉了原來的「安靜,你很沒有禮貌。」當我看到未完成作業的學生時,我是說「或許你遇到了麻煩,你的作業需要我幫助嗎?」「對此我很不滿,作業應該完成。」去掉了原來的「你真是只懶蟲!」」去掉了原來的「今天誰值日,地上怎麼那麼臟?」我發現學生變得做事情樂意接受了,而且能把事情做的不錯。 第二,教師要樂於奉獻,關心一切學生,關心學生的一切。 教師這一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職業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學生心中的形象。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為了完成或提高升學率,一些教師只重點關照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忽視甚至鄙視成績較差的學生。學生在學校是來接受教育的,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要普及高等教育不是很容易的,必定有一部分學生升不了學而走向社會,從人格上講這一部分學生與成績好的學生,甚至教師都是平等的,教師在課堂上的不公正待遇必然會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而使他們走向教師的對立面,在課堂上想方設法與教師作對,製造事端,影響課堂教學。為此,教師必須摒棄這種做法,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要關心他們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 第三,教師要放下架子,弱化權威,做新教師。 要融洽師生關系,做一個深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尤其是現在這個信息時代,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網路……學生幾乎被包圍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之中,面對目不暇接的信息世界,他們常常是只能狼吞虎咽地去吸納、去模仿,而很少進行理性的選擇。他們的生活很忙,但很精彩,溜冰、踢足球、看電視、唱最新流行的歌曲……他們很自豪地標榜自己是新新人類。相比這下,教師們接受這類信息的渠道少得多,他們會給學生講知識就是力量,他們會說牛頓和魯迅,當這樣的老師走進學生圈子中,就像一個土著走進外星人工智慧的沙龍——他們對這個圈子的話題幾乎一無所知,根本無法插嘴,又怎能對學生產生凝聚力和影響力?又怎樣融洽師生關系?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不一定是解題之道,「業」也不僅僅是作業,「惑」可以來自於所接觸的任何一個領域。正因為如此,新世紀的老師難當,因為他們可以為學生之師的范圍相對於學生日益擴大的信息來源說,正在漸漸縮小!這就導致了師生之間共同語言的減少,心理距離的拉開。而一旦心理上產生隔膜,學生對老師就會敬而遠之,老師對學生也會產生誤解。所以要融洽師生關系就必須做一個受新新人類歡迎的好老師,教師們就要放下架子,虛心學習社會上各種新生事物,對不懂的東西不能簡單地否定。就整體而言,教師所掌握的知識全面、系統,學生不如教師;但就認識發展而言,學生思維天生更具活力,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性,這就是所謂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第三,教師要敢於解放學生。 現今考試制度的改革無疑給融洽師生關系提供了土壤,我國現今的教育制度改革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即「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狂想、奇談怪論、離經判道」,教師不致於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符合所謂的標准答案而給學生以難堪,從而造成課堂氣氛緊張的局面,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把自己要說的話都說出來,老師在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才能把知識學得更扎實更全面。 總之,融洽師生關系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融洽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一教學新理念,使教學有一個新突破。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嘗試,努力搞好師生關系,把學生培養成為四有四自的新一代學生
『伍』 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如何教育小學生與同學相處
⑴強烈的以自我為核心,他人應該服從於我的傾向。這樣的孩子大多是被家長嬌生慣養的結果,心中只有自己,不願接納他人。⑵對同學或他人很不信任,他們在班裡朋友不多或不固定,很難獲得新朋友。⑶有與同學交朋友的意識,但缺乏交友技巧,朋友倒是有,但不夠貼心。這些交友問題正為我們展開具體工作提供了依據及方向。(二)具體做法1、創設交往機會,強化朋友意識(集體角度)孩子們在集體中會相互模仿,相互關照,教師積極利用集體這個場的作用,有意識地精心地設計一些以「交友」為主題的活動,運用「正增強」強化學生正確交友的觀念,能力,方法。在此,僅就曾經嘗試過的幾種做法來舉例:(1)「誇誇我的新同桌」的贊美活動班裡經常要換位子,為了使小同桌之間盡快熟悉起來,相互交上朋友,以融洽的相處,我要求孩子們在一周內觀察、了解自己的新同桌,並發現他的優點,看誰最先與同桌交上朋友。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挖掘同桌身上的優點。並用小報的方式製作出來,老師同時還提供他們在班上交流的機會。同學小A與一個曾發生過矛盾的同學坐在一起,開始時,他常會挑同桌的毛病。但在這個活動之後,她這樣評價他的同桌:「我以前特別不喜歡我的新同桌。我從沒想過和他交朋友,現在,我發現他心眼還是挺好的。星期一我生病了,他主動照顧我,給我倒水、盛飯,我很感動。後來我發現他還特別愛勞動,曾經被評為「勞動小標兵」。我現在很高興他和我坐在一塊兒,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誰要是把他要走我還不同意呢!」現在他們已經成為了好朋友。 「找優點」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他們相互賞識、誇贊,對對方產生良好的認知,為進一步建立朋友關系而奠定良好基礎。(2)「報喜會」朋友是貴賓 對於已經交上了朋友的孩子,則要有意識的引導他們更好的鞏固相互的朋友關系。可設計一些相關活動。如:在「報喜會」上體現「朋友情結」。每個被開報喜會的同學應主動邀請一個朋友前來參加。活動中,朋友可以是展示者的小助手,還可以作為參與者為朋友報喜,為了表示祝賀和謝意,朋友間真誠地握手、擁抱,場面著實感人。這樣的安排目的有二:強化學生在自己成功的時候不要忘了朋友這個重要角色,應該讓朋友與你共同分享快樂。被邀請的朋友心中自然會心存感激,產生被朋友認可、重視的自豪感,心中默默形成一種和這個朋友繼續交往的渴望,並想辦法牢固朋友關系。此外,還有「我為朋友做件事」「交友小博士」評選等被老師精心設計了交友環節的活動。2、針對不同交友問題展開科學矯正(個別群體角度)採取科學的行為矯正理論及方法對交友能力差的同學進行個別群體教育是很有效的。(1) 調節自我認識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夥伴提出的異議,難以接納的孩子衡量朋友的尺度是單方面的,在交朋友的過程中看中的是別人對我怎樣,而非我對別人怎樣,這樣的交往不成熟,禁不住考驗,難以交上固定的朋友。針對這一類的同學首先要引導他「自省」。利用「談話法」請他自己分析造成交友問題的內因,只有先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才能有調節自我的可能。第二步:學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老師為他安排一個交友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他的交友目標,鼓勵他自己做交友記錄。當他能耐心聽取他人對自己提出的意見後,可以在交友記錄上畫一個小紅旗。這樣做可以減少與他人沖突的機率。老師定期向他詢問交友近況,並指導他一些交往技巧。一旦發現他有進步就要及時表揚,增強他繼續交友的信心。第三步:鼓勵他主動為這個同學做一件事,給與他人幫助和關愛。 同時以表揚、報喜等方式給予肯定。第四步:鼓勵他主動向那個同學詢問能否建立朋友關系,如果可以,就算他交朋友成功了。以後還可以鼓勵他與其他人交朋友。通過這樣的指導和幫助,孩子能夠重新審視自己以往的言行,通過一步步的指導使他意識到:朋友是相互間的交往,「好朋友不是影子,陽光燦爛時才陪你;好朋友是拐棍,危難中總是扶持你。」朋友對自己應該這樣,自己對朋友也是一樣。這是真正的「愛」的體現。(2)交友技巧的總結良好的交往技巧有益於學生與朋友長期保持朋友關系。中年級學生應該能夠掌握一些交友技巧:① 語言技巧准則一:語言要清楚,具體。避免因表達含糊而給朋友造成誤解,做決定時要與朋友講清目的,說明道理,避免沖突。從而得到小夥伴的認可和信任,願意再次的合作。准則二:言辭應該合理,符合實際,切不可誇大。「你老是不和我玩」「你總不幫我忙」「你從來沒有┄┄」等這些帶有絕對色彩的詞句最好少用。准則三:行動應多於說話。「明天我要送你一塊橡皮」「你有不會的就問我」等這樣類似承諾的話,一旦說出來就不能光說不做,避免引起朋友的反感和不信任。② 學會傾聽傾聽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賞。傾聽他人談話的好處之一就是,小夥伴會更加尊重你,也就願意和你交朋友。運用傾聽這種技巧時,還應注意:真心實意,集中注意力;適時的用動作或簡短的言語進行鼓勵,表示你對朋友的理解;聽懂了別人的話,還應給予准確的反饋。這樣才能增強「傾聽」這一技巧的實效性。③ 陌生環境的交往技巧 有這樣一個案例:開學時班裡來了新同學,孩子們之間是完全陌生的,在新同學進行自我介紹之後,願意和他交朋友的孩子們可以向他進行自我介紹,表達想與他交朋友的意願,如果想了解新同學也可以向他隨意提問,如「你喜歡吃什麼?」「你愛看什麼書?」等。在交流中,孩子們很快的認識與被認識,一下課就有同學主動找他玩,不久他在班裡就有了朋友。這樣做是告訴孩子們,要想和別人交朋友,首先要自我開放,主動讓別人了解你,而對方也在信任你的同時,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表露出來,從而達到真誠的溝通。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開放可以產生開放」的雙向效果。
『陸』 老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養成教來育,就是培養習慣的教自育。
養成教育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最實、最具有操作性的抓手。
經過十年的研究實踐,我們賦予了養成教育更多的新內容,特別需要強調是,新的養成教育,因為青少年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在學習生活中度過,學習不好,做人就沒有信心。因此,從學習習慣突破,從而解放孩子的大腦,進而拓展到做人、做事和創造等習慣,才能全面豐收。
『柒』 應該怎麼教小學生英語
(一)、激發興趣: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也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有效途徑。興趣激發的方法很多,依據現行美術教材體系,從中高段美術教材的挖掘入手。
1、以新刺激:學生普遍具有一種獵奇心理。新奇的東西往往會激起他們探索事物的強烈慾望,這就要求教師挖掘教學內容有新鮮感。如,在上《水彩游戲》一課時,把三原色中兩種顏色相調和,就會出現另一種顏色,用新的顏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現另一種圖案,技法隨意或有意的進行創作。這一變化,學生沒有見過,覺得很新奇,很好玩,興趣頓生,個個躍躍欲試,學生們自己動手,調出了不同顏色混後出現的新顏色,最後學生自己發現了規律,知道了紅加黃變為橙,紅加藍變為紫,黃加藍變為綠,而橙綠紫三種色又叫三間色,學生們在動手中學到知識,在實踐中得出結論。
2、以情刺激:在繪畫教學中,有許多內容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學生的情感發展很快,教師要努力去撥響學生學習後的「情弦」。學生動了情,繼而就有了情趣,有了與教師、作品同頻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從而以情造像,圖情並茂。就會收到「唯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之響」的效果。
(二)、在溝通中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有助於學生的動手參與,有助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1、注重距離感。實踐表明,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強度及時間。因此,教師可採用主動在教室里來回走動的方式接近坐在後面的學生,縮短與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為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動手參與創造條件。
2、注重安全感。絕大部分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畏懼心理,為了使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從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創作的作品不論好壞,都不會影響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做得不好時不會受到批評與嘲笑。針對這點,多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動手參與,給學生改正錯誤的機會,使用一些使人輕松愉快的幽默,給學生安全感,那麼,即使沒把握,學生也會爭先恐後地參與。
3、注重成就感。為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應把難度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如何控制這個度,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隨機調節難度。當難度小時.教師可設置一些障礙;當難度過大時,教師要適當處理,分步進行。同時,當學生失敗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和鼓勵;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給予表揚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願意動手動腦、參與創造。
『捌』 教師如何與小學生溝通
恩施市第二實驗小學 陳紅艷 一、溝通情感 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犯了錯誤,一般存在恐懼心理,不能使教師了解把握學生的內心體驗和真實思想。要使學生從內心接受教師的正確觀點,首先就要形成開放狀態,把批評性談話的場所選擇在校園的一角等較為輕松的場合,師生同坐或同站,以形成師生間的融洽氣氛,消除情緒上的隔閡。其次,在進行批評性談話時,要尊重學生。如對拖拉作業的學生說:「一早來就補齊了作業,說明你還是想要完成作業的。」像這樣努力找出他的閃光點來打動他,表明教師對他沒有偏見,是尊重他的。這樣,學生對教師的話才能字字入耳,句句入心,收到教育的效果。 二、升華認識 孔子說:「弗學何以行?」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易受不良習氣影響,形成不正確想法和做法。如出錢請別人代做作業、以強欺弱等。因此,要使學生改正錯誤,用簡單粗暴地辱罵、罰站等形式來達到目的不僅不可能,而且也有損教者自身的形象,違反教育規則。這就要求教師在批評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 三、促進學生內化 幫助學生提高了認識,還要提出恰當的改正錯誤的要求。提要求時必須因人制宜,分別對待。低年級的學生知識水平有限,對他們提要求宜直截了當地提出。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強,適宜使用期待的口吻。如:「你學習成績很好,集體榮譽感強,如你以後再注意言談舉止彬彬有禮,那你一定會給別人一個全新的印象。」這種要求充滿教師的熱切期待,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防止反復 小學生普遍存在著言行不一致的現象及不良行為的反復,我們要認識到這種反復是由於學生自我控制力較弱引起的,要允許這種現象的存在。針對這種行為的不穩定性,我們要不斷地檢查督促,利用激勵機制和學校規章制度、班級輿論等不斷鞏固和強化他們的道德認識和行為,防止不良行為的反復,有效防止對其他學生形成不良影響,這樣才會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