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小學生培養計劃

小學生培養計劃

發布時間:2020-12-01 01:35:27

小學生怎樣養成七種好習慣

1.規劃時間的習慣
規劃、利用時間是一種能力,不能等上了中學再培養,從一年級就要培養孩子獨立規劃時間的習慣,例如:周日一天14個小時,讓孩子以小時為單位自己劃分、安排,想要做哪些事、各約需要多少時間等,然後鼓勵、協助孩子去完成他的時間規劃。這樣一項簡單的習慣將會是孩子終生受益。
2.制定計劃的習慣
設定目標、制定計劃是將夢想變為現實的基本功,需要從小培養,要啟發、引導孩子設定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自己想要達成的心願、想法、目標,例如:暑假2個月,想要做成哪些事情,如何分步驟去做;新學期開始了,想要取得哪些變化、怎樣一步步去實現。
3.收拾整理的習慣
能夠定期、主動的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房間、百寶箱是一種非常棒的習慣,「收拾」就是吐故納新,「收拾」就是價值的重新定位,「收拾」是對昨天的回憶、總結,也是對明天的暢想、希望。
4.系統閱讀的習慣
在網路技術越來越發達的今天,系統的閱讀、安靜的思考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品,但如果想要成長,就一定要具備系統閱讀的習慣,以某個主題詞、某個事物、某個觀點為線索,搜集相關書籍、資料,進行系統、廣泛的閱讀,將一個問題搞徹底、搞清楚。
5.承擔家務的習慣
承擔家務是最樸素、也是最有效的培養孩子責任心的辦法,在不同年齡階段,可以列出不同的家務,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堅持做3-6個月,孩子能夠完全勝任了,可以進行調整,以鍛煉起基本的生活技能。
6.收集錯題的習慣
無數的名師、高考狀元告訴我們,收集、整理錯題是最笨、也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因為如果我們不在同一問題上反復出錯,就是最好的進步。
7.關心他人的習慣
關心他人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今天更加重要,家長要給孩子創造關心他人的機會。關心他人,先從關心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開始。一個連爺爺奶奶都不會關心的人,去捐助愛心圖書、玩具、衣服,都是徒勞的。

②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劃

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培養學生有效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是我們教學的首要目標,也是提高未來社會公民基本素質的需要。可見,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過程中,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長期精心培育才能逐步形成的。
一、營造寬松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首先在於他能否把學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應該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能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是他成功的起步,生動活潑的課堂,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敢於提出問題、討論交流、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有養效提高。
二、注重實踐活動,培養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踐活動是兒童發展成長的主要途徑,也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為了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不斷增強思想意識,就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參與實踐,通過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分享,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得以發展,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多種途徑,培養解決問題的興趣與思維
學習是學生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自內而外的「生長」,它首先要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實現知識的建構。所以我們要重視學生生活經驗,把問題的呈現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生活情境,並利用已有的經驗,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為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創造條件。還要利用多種呈現方式,去發展學生思維角度。課標教材中的解決問題有圖畫、表格、圖文結合和純文字敘述等多種呈現方式,這幾種呈現形式都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學生大多喜歡圖畫式情境,因為比較有趣、直觀,一下子能理解題目意思,能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掌握解決問題的興趣與思維。
四、利用經驗,尋找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
我們要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鼓勵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常見的解解決問題策略。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學生在整理信息時必然會出現不同的策略。對於學生呈現的多種策略教師要給予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加一方面要養成回顧反思的習慣,去發展思維的策略。在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螺旋上升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嘗試、質疑交流、反思評價等活動,經歷將實際問題提煉為生活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初步獲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教學的另一目標,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去主動解決現實問題,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對策略的體驗。這種體驗不是形式上的會利用策略解決問題,更不是將策略作為附加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額外任務,是要讓學生理解解決同一個問題也不是只限於一種策略的運用,面對一個問題有時會有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並且在策略的提升時應與教學思想貫通。
總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③ 適合小學生的運動項目培養應該怎麼開始

小學生如何進行體育鍛煉:
1.幫助小學生制訂體育鍛煉的計劃:
家長和老師要與孩子商定一個詳細的鍛煉計劃,明確鍛煉的目標和內容,規定每天鍛煉的次數和具體時間。
2.實現鍛煉形式多樣化,培養孩子的興趣:
開展多種多樣,豐富有趣的體育活動,如象徵性的短跑,跳繩,踢毽子,拔河等。校外體育活動對增進學生身心健康,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等有重要的意義。
3.用耐心消除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抵觸: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習慣,首先必須消除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抵觸情緒,而這種情緒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此家長的耐心必不可少。
4.要創造條件以保障良好習慣的養成:
一切習慣的形成都要有相應的條件為基礎,社會、學校、家庭首先要在思想意識上支持小學生體育鍛煉,盡量減少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在場地器材的保障上要給予大力支持,只有硬體達到了一定水平,才有可能讓小學生有場地可動、有器材可用。學校也要有計劃、有安排地培訓家長,以便在節假或平時由家長監督,幫助學生參加體育運動。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培養問題意識的計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
關鍵詞:學生問題 意識培養 創新思維
平時聽課,教師都做了充分准備,課堂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師生互動,氣氛活躍,課上的是滴水不漏?,得到聽課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不過,總感到我們的老師對課堂的控制欲太強,學生的活動、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設計好的、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學生從來都不主動問問題,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權利向老師提出問題,這在根本上還未脫離教師主體地位這一傳統教學方式。這種現象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存在著很大差距。學生長期沒有自己的問題可提,思維被別人牽著走,怎麼稱得上「主動地發展」?學生長期沒有「疑」可質,對什麼結論都深信不疑,其創新精神又從何而來?當然,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學生心理上講是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所以有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認真思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據考察和研究,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類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第一類情況是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對教育者來說,是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激發的過程就是使潛在的、靜態的問題意識轉化為顯在的動態的問題意識,發揮其作用和價值。第二類情況是學生因教與學等多種因素,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善於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較少或沒有。對教育者來說,當前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我針對上面的情況和自己教學的一點經驗體會,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過硬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好奇,才有可能有問問題的意識和沖動。所以掌握過硬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討知識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靈活,學得輕松、有趣,對沒懂的、好奇的、有興趣的東西有問的沖動,有問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和訓練,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下掉下一大餡餅」,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緊張心理:害怕提問題,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再加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使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師則樂於以「教」為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讓它來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重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三、要給學生動手實踐、思考、提問的時間和空間。
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平時教學中,無論是概念教學,還是解題教學,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並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樂園,而不是老師代替包辦。例如:在幾何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來探索、證明定理、定義、推論等。在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碰到各種困難、發現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有問問題的沖動、需要,長期如此,就會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提供這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故意留點疑問,露點破綻,在講解過程中設置點誤區,引起學生的質疑,讓學生思考,利用認知沖突引起討論,甚至爭論,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真聽講,大膽發現,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也需有「度」。當學生已「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讓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有問題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課堂情境。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質疑釋疑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打破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喚起學生思維,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解答問題,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進行「太陽光和影子」教學前,讓學生觀察自己一天的影子變化,第二天上課時讓幾位學生講述自已觀察的結果,學生對這幾位同學觀察的結果很是懷疑,問了很多關於太陽光與影子的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在「人在太陽光下影子是不是如此-----」的情境中進行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產生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五、增強學生質疑能力,使學生會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問題,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促其得法善問,必須經常性地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例如,可從創設問題情景上質疑,從問題證明推理上質疑,從知識應用上質疑,還可以從內容的矛盾處、對比處質疑……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比較、歸納、篩選,使學生明白什麼是有效提問,什麼是無效提問,什麼是膚淺的問題,什麼是深刻的問題,從而影響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我還會讓會提問題的孩子講講他是如何設計提問的,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水平,其創新思維得到激發,就一定能提出有創造性的問題。質疑問難不僅僅是在學習新課前,也可以出現在對課文深入理解進行反思後。例如:在學習了幾何「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的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圖形是什麼圖形?」同學們通過猜測可能的答案,在猜想、說理中就會提出許多問題,有的是膚淺的,有的是有質量的,有學生就問到原對角線位置對新四邊形的結論有何影響?這就是一很好的問題。在數學學習中,有關概念、性質、法則、定律等基礎知識,只有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他們最大限度地去發現問題。
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評價,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師的欣賞和贊美,尤其是後進生,如果學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喪失提問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我們教師要耐心地傾聽並投以信任、贊許的目光,並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應採用與學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處提問,如學生提問出現問題或錯誤,教師不宜加以嘲笑,應肯定其大膽行為,發現其發光點。教師如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會更好地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於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採用「變式」以及問題的前後聯系來消除學生思維中的定向思維。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總之,批判性意識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導,批判性思維就可形成,而這種思維正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於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⑤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計劃

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什麼是習慣
1、習慣是一種行為方式。
2、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3、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二)習慣的分類
習慣簡單可以分為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三)為什麼要培養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1、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習慣就是素質,習慣影響人格。
2、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於父母,養成始於家庭,關鍵在於幼兒園和小學。
3、加強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應該求真務實,從培養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開始。
俄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後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麼?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子女從現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二、培養兒童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二)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
(三)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
我重點講講小學生的學習習慣。
我總結一個小學生學習好的三個關鍵要素是:1、學習的動力,就是愛學2、學習方法,就是會學習3、勤學習,就是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勤學習是學習好的保障。
小學生要培養的學習習慣有八個:
1、 明日學具,准備齊全
我在西城區一所比較不錯的小學做過一個調查,這個學校有一千個孩子,我在學校大門口站著看遲到情況,一千個學生竟然一個遲到的都沒有。等上課鈴聲一響,我就看見有八個孩子慌慌張張的往教室外跑,我就攔住他們問他們干什麼去。其中一個小男生說:「我媽沒把我的語文書裝我書包里,我得回家取書」。我又問另外一個:「你干嗎去?」答:「今天有體育課,我忘記穿運動鞋了」。我問你們都是幾年級了,他們說是四年級了。我就說這些事情不是你父母的事,是你們自己應該准備好的。你們早應該在一、二年級就養成這個習慣。
2、今天任務,今天完成
3、發現錯誤,及時改正
有一個小男孩,挺聰明,但是數學總是80多分,沒得到一回滿分。我就覺得奇怪。後來就知道怎麼回事了。這個小男孩到四年級的時候,班上剛換了一個男班主任,這個班主任老師看了這個小男孩的數學卷子就明白了,就把小男孩叫到身邊來,說:「過來過來,我考你一道題」。老師問:「7×8=?」小男孩說:「這太簡單了,7×8=58啊」。同學聽了都哈哈大笑。老師說:「你錯了,你都錯了三年了,你自己好好演算一下7個8相加是多少?」孩子演算完了說:「怎麼7×8=56啊,我一直以為7×8=58呢。」就是這么一個小故事告訴大家,孩子在第一次錯誤的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糾正,所以孩子才會一直把錯的當對的。學習上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知識上的錯誤,所以家長和孩子不要怕學習上出現的錯誤,錯了要馬上改過來。
4、專心學習,珍惜時間
六一節前我給孩子的家長咨詢發現家長普遍反映一個問題:孩子學習磨蹭。我建議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寫作業提出三個要求;數量、質量、時間。以前家長和老師只對孩子寫作業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但是現在不要忽視學習效率,重視學習效率就要重視學習的時間掌握。
5、讀書寫字,姿勢端正
現在的小學生很多讀書姿勢不正確,眼睛離書本太近,現在北京的小學生近視率達到百分之三十多,近視情況非常嚴重。我們家長一定要讓孩子讀書寫字姿勢端正,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
6、課前預習,單元復習
小學生要從二年級開始培養這個習慣,這個對學習非常重要。我這里提倡單元復習,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往往掌握的知識是分散的知識點,掌握系統的知識才會對學習的應用個更為有用。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注重單元的復習,學會把零散的知識組織成系統的知識。
我給大家介紹三個復習方法:正向復習法、橫向復習法、重點復習法。
7、讀書看報,查找資料
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讀課外書是浪費時間。其實讀課外書有四點好處:學會做人、增長知識、學會寫作、有助於課內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小學生要閱讀145萬字。對一年級小學生沒有要求,對二年級小學生要求看5萬字,三、四年級小學生各看20萬字,五、六年級小學生各看50萬字。學會查找資料最好的辦法就是上網查找,正是為了適應這個要求,我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
8、學有計劃,學有目標

⑥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研究計劃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需要和願望,才會出現一種激勵、推動自己去學習數學的心理力量,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願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考慮,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這樣設計:今天老師要給大家分月餅,請大家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並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後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兩個手指。我接著說,現在只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學生都難住了,有的學生伸出彎著的一個手指,問他表示什麼意思,回答說,這表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於是我進一步問: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被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慾望。 又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先創設了一個超市,出示一些商品和它們的單價,讓學生進行購物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讀出商品的標價,接著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結合教材進行觀察和討論,「這些數有什麼特徵?」、「這些數又叫什麼數?」等問題。這時學習小數已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當學生學會讀小數後,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小數點右邊的數和小數點左邊的數在讀法上有什麼不一樣?這個問題又激起了學生的探求慾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終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數學教學各個環節中,都應精心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學習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二、重視課堂的有效評價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和諧的課堂評價能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們都會使用評價,評價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稱贊的目光、親切的微笑等體態語言。如「你的想法很獨特,大家可以來討論一下。」假如學生提出的問題果真有價值,老師應該馬上肯定:「你的問題很有價值,老師很重視。」條件許可的話,可以組織學生一起來探討。有時,我們會在課堂上聽到「好的」、「不錯」類似這樣的評價。對教師來說是簡單了,可對於學生而言卻缺乏針對性,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主動性減弱。有效的評價既能指明優缺點,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力量。 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韓愈說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都曉得「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就會對該老師上的課青睞有加。現代教育家認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系基礎上,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所以,師生關系的和諧,既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讓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於和教師交往,增加學習興趣。有一次我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做我布置的練習。一生突然大聲說:「有一隻鴿子的信送不出去。」我微笑著詢問是哪一隻,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後地回答:「15-9」。 孩子們發現了老師出題的失誤並大膽的指出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想當時如果我對貿然出現的聲音立即批評,不僅使那位學生的思維停頓,連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受到影響。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捨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四、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動手實踐,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並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變枯燥被動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激趣樂學。而且通過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並且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了發展,收到較大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學「有趣的拼圖」時,通過以下四組活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滾一滾」,請小朋友按順序分別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各一個,把它們一起放在滑板頂端,觀察一下這四個物體同時往下滑,會有什麼情況出現。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滾」的過程中發現規律

⑦ 培養小學生國際素養計劃

(1)在教學觀念上,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2)將培養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作為教學目標。(3)在教學內容上,著眼於課程的綜合化。(4)在教學過程上,要著力於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⑧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研究計劃

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越來越多的發現,學生拿到一篇文章總是囫圇吞棗地讀,不加思索,很多學生依賴於老師課堂上的講解與分析,學完課文甚至讀得結結巴巴。學生考試最怕做閱讀題,每次檢測完做試卷的分析時,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這一塊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就其原因是由於學生的閱讀量少,沒有主動深入地去讀文章,閱讀方法不對。
新課程標准對小學生五年的課外閱讀量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然而現實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卻不容樂觀,尤其是對於我們農村小學生來說,真正達到新課程標准閱讀要求的學生卻並不多,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在農村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沒有形成。學生課余時間,完成家庭作業就萬事大吉了,一有時間便投入到精彩的電視節中,很少有學生能積極主動地閱讀一些有益的書籍。課余時間進行閱讀的很少。
2、農村小學生閱讀是勉強的,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更成為他們的負擔,不願意也不習慣做筆記,即使做筆記也只是完成任務,摘抄一些詞語、句子,並沒有自己的體會與感想。
3、閱讀方法不正確,只讀不思,思而不深,拿到書只憑興趣凡有生動的情節或新鮮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囫圇吞棗地讀讀。
二、研究內容:
1. 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願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興趣是組成學習動機的因素之一;興趣在動機中處於中心地位,是動機的最活躍的成分。
小學閱讀能力的培養由於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 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慾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並善於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 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慾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 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 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於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 大膽發言,敢於質疑,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 課外閱讀的習慣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練習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研究措施: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同時,課程標准還指出:「小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總量低段不少於5萬字、中段不少於40萬字、高段不少於100萬字)。閱讀教學是語文的半壁河山,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方法、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分析探討「自主閱讀興趣方法」對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影響,探討農村小學如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解決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不高的問題,以便提高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基。
1、首先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益的課外讀物,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計劃並規定課時,以確保學生在校有一定的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2、其次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幫他們找到課外閱讀的途徑和方式。還與家長聯手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讓家長也要認識到子女閱讀課外書是有益於、有助於文化學習的。教師要推薦適合當今小學生課外閱讀的讀物,並指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外讀書計劃,搜取學習資料,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四、預期效果:
通過此研究:
(一)、學生形成強烈的讀書願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學生掌握一些科學讀書的方法。
(三)、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師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指導方法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五)、整個學校會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望採納

⑨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計劃

小學教育處於教育的基礎地位,使學生受益一生的行為習慣有一些是在小學階段養成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你一輩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小抓起,從點滴做起,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葉聖陶先生曾說:「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間,加強橫向聯系,把單純的課堂教學擴大為多渠道參與的教育網路,創設全方位育人的環境,才能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談一下個人的粗淺認識。
一、提高認識,教師言傳身教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哪些行為習慣不能養成,為什麼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要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辨別能力,並通過與優秀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經驗,從而和自己進行對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別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讓學生形成共識,從而取長補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
1、師生認真學習有關條例,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准繩,重點抓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制訂開展養成教育的具體措施,教育學生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使用文明語言,禮貌待人,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
2、學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與教師在一起,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早晨,學校領導、學生代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師生互相問好;每個星期一舉行庄嚴的升旗儀式,老師正規的禮儀動作給學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給學生播撒了文明習慣養成教育的良種。
教師要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應該只教書,不育人,不能當「教書匠」。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認真探索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文明習慣的養成教育的規律,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的「教書育人」切實記在心裡,落實到行動上,自覺站在育人的高度進行教學。
二、根據學齡特點實施分層教育
1、低年級學生,通過各種競賽,通過得小金星,初步養成。
低年級的學生,最缺乏自覺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沒有意識。作業時常不做或忘記帶回家;廢紙到處亂扔,自己的課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麼,沒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鬧,當班主任的最頭痛,不管怎麼說都沒用,上課講了,下課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們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有好勝心理,也愛挑別人的毛病。我們正好可以利用這些讓他們形成自律。
我們可用「比比誰最棒」的方法。課堂上,把要求告訴他們:小朋友們,你們都很棒!但老師不知道,哪個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們來比比看,究竟是誰最棒。老師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們想要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只有達到老師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
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你可以布置任務和要求。但剛開始,要求不能過高,從淺入深,逐步提高。同時要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幫助別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這種方法也可評價學生的課下表現。
然後利用班會課,總結學生一周來的表現情況,指出缺點,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同時分發小金星。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語,也不要吝嗇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處,都可以得到,這樣更能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小金星可以讓學生自己貼到榮譽角上去,這樣更能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發現小學生的行為都有明顯提高,很多事情無需老師督促,學生之間便會相互指出,然後加以改正。
2、中年級學生,利用天天行為規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級小學生漸漸的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會主動思考,判斷是非對錯。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們的大腦里開始會比較,但出發點大多考慮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指責。他們所想到的還比較片面,有時還不夠成熟,自律能力還不夠強。
此時應當加強他們的行為規范。根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需要,利用班會課通過學生提議,老師完善,共同制訂「天天行為規范」, 每個學生都有一張,要求每個同學每天看一邊,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為規范」要求努力做到。經過幾個月的實踐後,每位學生都能自覺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看到水龍頭沒擰緊,他們便會主動上前擰緊;看到地面上有紙屑,他們能主動拾起來;看到小同學摔倒了,他們會主動上前將他扶起。由此看出: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學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師教育管理更加輕松。
3、高年級學生,利用榮譽,增強自身使命感。
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此時,老師會發現他們越來越難管,也越來越難溝通。他們似乎已經習慣於學校的條條框框,習慣於老師的嘮叨不休。對於行為習慣,他們很少違反,但也不會主動,看到不好的現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掛起。
對於高段學生,一味說教不行,採用比賽也無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怎麼辦呢?可採用多種方法結合。學校的競賽,要積極爭先,拿出榜樣作用。同時班級里開展「班級榮譽,我的責任」活動,以加強每個學生的班級榮譽感,同時把所有責任,讓每個學生承擔。中國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這種思想,讓人覺得彷彿好壞是所有人的責任,就可以減輕自身的責任,恰恰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有責任了。所以我們班級奉行「班級榮譽,我的責任」,誰犯了錯誤,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班級得到了榮譽,也是你的榮譽。
有了責任,才有動力,才會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養成自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教學中,學生行為習慣的好壞,對於教育任務的完成,對於學生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對於每位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不能只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單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家庭和社會也是小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密切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家校配合,構築良好育人環境。日本教育家福澤渝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品德的形成,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規守矩,家長首先要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並注意盡量避免消極言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我們主要通過家訪、舉辦家長學校、召開家長會和實行家長開放日等多種形式與家長取得聯系,指導家庭教育,開展「我和規范同成長」的家校活動。使家長了解並配合學校貫徹落實新《守則》和《規范》,改進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極做法,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2、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懂得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社會化的過程伴隨人的一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感受遵規守法對成長的重要。因此,學校要善於與周邊的社區單位取得聯系,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體驗活動,充分利用社會為我們提供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優良品德。比如培訓安全小衛士,讓他們不只在校內,在校外也要起到監督檢查的作用,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維護公共秩序的工作,讓學生從以往簡單、空洞的說教變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覺地養成了珍愛生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質。
四、注重反復,強化訓練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須依靠學生多次反復的實踐、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自製能力差,一些良好學習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復訓練,直到鞏固為止。同時設計一些簡單、易行、有意義的活動,讓他們通過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實驗證明,一項行為習慣至少要經過21天不間斷的訓練才能形成。可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長期堅持,反復訓練。
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來引導學生行為的自覺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實可行的行為要求,及時將本周學生行為與規范要求相對照。並且每月根據學生實際更換新的目標,鼓勵學生對照目標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同時,教師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校聯系卡」的方式及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對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長有的放矢地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當某種良好的行為或動作通過強化訓練,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個細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經中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這個時候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才能算真正養成了。我們只有立足於「知」「行」統一的原則,在課內外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行為習慣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各個細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良品德。

⑩ 怎麼給小學學校寫養成教育計劃

一、自主活動方法:
1、宣講《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實驗小學習慣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內容和標准。
2、全校各課堂統一形式,建立自主管理與習慣養成相結合的爭星陣地(加上習慣方面,細化)。
3、值周、衛生根據具體情況,每周養成一個或兩個習慣,加強微格訓練。
4、通過評比「習慣示範班」為各年級、各課堂提供展示平台。
5、通過調研和習慣培養研討會,逐步完善習慣培養策略,解決存在的問題。
6、學校將通過晨會、班會、班隊會、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講話、板報、主題教育活動等,加強養成性教育,糾正和矯正不良的習慣。
二、工作要求:
每位教師從自身做起,課堂領導和科任教師,各司其職、各司其責。課堂領導要做好課前規范學生習慣的准備工作,課後及時總結教育。科任老師在自己課堂上負起教師的職責。課堂領導和科任做好雙向溝通,及時反饋,形成合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培養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