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文明禮儀與習慣養成的演講稿500字左右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此句靈活採用)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古今教育家、學者非常重視幼兒早期教育對於人一生教育的基礎性作用,認為幼兒一旦養成了良好的習慣,行為將固而不化,長大後可以「正性」、「養心」、「成德」。所以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要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校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以政教處為依託,少先大隊和各班中隊為主陣地,狠抓學生養成教育,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葉聖陶先生生前呼籲:「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校領導班子通過學習、論證,轉變辦學思想,明確辦學重點,統一了辦學思路。一致認為,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習慣,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有一個好的學習成績。健康的人生的基礎是建立在良好行為習慣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還是較強的學習能力,一切都依賴良好習慣的培養,抓住了習慣培養這一條主線,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以主管德育和教學校長任副組長,以政教主任、教導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品德教師和骨幹班主任等為組員的養成教育領導小組,負責養成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組織與實施,評估與獎勵等全面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職責明確,分工具體,指揮暢通,運轉協調。保障養成教育工作的經費投入、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學校將養成教育納入整體工作計劃之中,做到有計劃、有措施、有檢查、有反饋、有成效。要求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前提是得讓他們知道要養成哪些好的習慣,哪些習慣是好的。我們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背誦活動。政教處、教導處、少先隊,以及校辦公室的領導入班逐人檢查,落實《守則》和《規范》的背誦情況。通過背誦,學生明確了要養成哪些好的行為習慣,更知道了已有的行為習慣哪些是好的,需要堅持;哪些是壞的,需要改正。
抓養成教育的關鍵是抓行為教育。我校的班主任、任課教師、中隊輔導員都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講禮貌的文明行為習慣、擁有良好的品德作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全校上下一致行動起來,通過舉行各班主題班會、全校演講比賽,促進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通過校園廣播、宣傳報欄樹立典型,激勵學生向榜樣看齊。
抓了一段時間,學校的養成教育初見成效:在自習課時間,你走進校園,學校中央挺立的的皂莢樹靜悄悄的,操場上盛開的白玉蘭靜悄悄的,花壇里的花花草草也靜悄悄的;走進教室,伴著舒緩悅耳的音樂,學生們有的看書,有的畫畫,有的練字……都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了。耳邊除了優美動聽的音樂,昔日的嘈雜、爭吵再也沒有了。這是多麼和諧的校園啊!在課間,學生們或在花壇之間,或在綠樹之下散步、談心、讀書;或在操場上、球場上跳繩、踢毽子、拍巴掌、跳皮筋兒……昔日的追逐、打鬧已無影無蹤了。這是多麼有序的校園啊!兩人相撞,怒目相向的沒有了,誠懇的道歉、真切的問候多了;校園教室,隨手扔紙的沒有了,俯身撿紙的多了;師生見面,形同陌路的沒有了,互相親切的問候、甜美的微笑多了;花壇之中,損花折樹的沒有了,澆水、施肥、除草的多了……這是多麼文明的校園啊!看著這些動人的情景,我們喜在眼裡,美在心頭,這都是養成教育結出的碩果啊!
抓養成教育的要持之以恆。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校要求全校師生都作長遠打算。教師,允許學生習慣形成有個過程;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師生密切配合,老師督促學生認真練、經常練,師生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
常言道,三歲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雲:「少年居性,習慣之為常。」而培根在《論人生》中便明確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應通過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可見,幼年養成習慣的好壞對人的一生有直接影響。少年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決定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基本素質程度,決定整個民族素質優劣的大事。我們作為教育者,肩負著社會賦予我們培養二十一世紀人才的重任,必將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嚴抓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我們相信,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隨著養成教育的深入,文明之花一定綻放在美麗的校園!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㈡ 關於 『養成教育』的演講稿,要深刻點的謝謝了
這是我找到的,看是否能讓您滿意~~
包括:
文稿,共5分:
關於小學回生的養成教答育
加強養成教育
開展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
幼兒養成教育簡議
電子書,共3本:
養成教育的內容
高校的學生行為管理與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是搞好德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請一定要嚴格按照以下步驟操作,確保您的下載成功~
第一步:打開下面的鏈接:
http://rapidshare.com/files/37746222/ycjjyjg.rar
第二步:選擇本頁面最下面的「Free」按鈕;
第三步:選擇Download From Level(3)前面的圓圈;
第四步:輸入下方圖片中的認證碼,點擊右側的下載按鈕「Download From Level(3)」。
注意事項:如果第一次下載失敗後請在15分鍾後重復下載~好東西就是不容易搞哦~~
我能容忍自己每個字都是錯的,但是卻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個字不是真誠的。
祝好運~~
㈢ 4-6分鍾的有關養成教育的演講稿,要有深意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始終覺得我們學生「學做人第一」。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據報道,今年的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老師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眾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試想,如果李力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會「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嗎?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會有這樣過激的行為出現嗎?更有使國人難堪甚至傷心的事情:有些外國旅遊景點竟然赫然用中文標示:請不要隨地吐痰!別人對我們如此「厚待」,作為泱泱大國的國民,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養成教育」是何其重要啊!
那麼,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這里,就我個人的經驗談談點滴看法。
一、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症下葯」。例如,當我發現班裡有一男生連續好幾天心神不定,總不斷吐唾液,就立即警覺起來,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沒事。真的沒事嗎?不可能,好端端的,吐什麼唾液!我跟其家長取得了聯系。家長說近幾天總發現衛生間有煙蒂。這很可能就是「吐唾液」的原因了。我馬上找了好多「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在班裡搞了個小展覽後,又搞了個討論會。這次活動後,全班同學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吸煙的危害性,「吐唾液」的同學也馬上跟我「私了」來了。他說,近來跟了幾個社會上的人,他們老叫他抽煙,從現在起再也不跟他們來往了,也不抽煙了。果然,沒過多久,這學生就不再「吐唾液」了。
二、家校聯系,不可或缺。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而是表現在「表裡不一」。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不善於掩藏,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了解。曾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是班長,各方面都很優秀。有一陣子,她上課時偶爾目光游離,還有時發呆。我跟她談心,她總說「真的沒事,請老師放心」。家長說家裡一切正常,孩子回家也跟往常一樣做家務和功課,就是近來有一男生常打電話來,孩子每次聽電話都有些不耐煩。憑我的感覺,這學生是有什麼說不出的事了。於是,我在她的周記里寫上這么一句話:「你還沒把 我當朋友嗎?」周記發下去後,她馬上就又交上來了,只見裡面寫著:「老師,我真服你了——我可什麼都沒流露出來啊。是的,我近來心裡很復雜,因為我碰到一件說不出來的事啊!我就在周記里跟你說,好嗎?」「心門」就要開了——在過後通過幾次周記交流中,她終於把心掏出來了。原來,隔壁班有一男生向她「求愛」了,說如果她不答應就不讀書了。她不可能答應,又擔心那男生真的因此荒廢了學業,又不敢告訴別人,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找到了「病因」,我就放心了。後來,在我的幫助下,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解決了。
三、以身作則,重中之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台邊抽煙邊教育學生抽煙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
四、教育形式,切忌單調。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裡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著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為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由於我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上花了不少的心血,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也相對較高,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幾率當然也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小學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小學才算是現代前進的小學。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麼,它只是一個小小書獃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
㈣ 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演講稿
我們始終認為: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近年來,本校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是——
一、課內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小至上課的一個坐勢,大至學習某類固定課型的學習方法,我們都要求貫穿於每一堂課的教學之中。上課時,如果有學生開小差,任課老師會有意識地、採取適當方法予以引導;有同學做小動作,老師會邊講課邊下意識地走到該同學身邊,直至專心聽講。學生聽課過程當中,我們最注重培養的是學生專心聽課的習慣。專心與否,我們用舉手率來衡量。一堂課下來,根據學生舉手次數多少來判斷其上課聽講專心的程度。有了指標,學生自然就有了積極性。有了積極性,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就不難培養了。
其次,重視培養學生作業清楚認真的習慣。對錯題和不清楚的作業要求重做這當然是首當其沖的措施,也是對每位學生的普遍要求。對一些腦子靈,因好動,做作業只圖速度,不求質量,常常出現這樣或那樣「低級」錯誤的同學,老師各顯神通,針對不同對象採取不同措施,以求得最佳效益。比如:我們學校四年級班主任江老師針對一位屢教不改的「粗心大王」,私下為他制定了一個稱「馬大哈」的計劃,意思是一次作業粗心了,給自己記一個「馬大哈」,看看一天能得多少個「馬大哈」。哪天他細心檢查得了100分,就在班上予以表揚。這樣,約莫過了一個月,這位同學養成了作業做完後細心檢查的習慣,「馬大哈」的個數逐漸少了甚至沒有,100分的次數愈來愈多,成績一下躍居前茅。對於一些聰明且小節也比較注意的優生,我們非常重視其自學能力、善於動腦筋、善於提問題習慣的培養,以至達到人盡其力的目的。
二、課外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常言道:「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舉止不文明、不規范即屬於沒有規矩。如何讓學生的行為文明規范?主渠道在課外;主方法多示範、多指導。另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舉例來說吧,自從我們學校開始實施《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計劃以來,我們提倡課間或其他課外時間,老師少坐辦公室,多指導和參與學生一起活動。在活動過程當中,一旦發現學生有不規范或不文明的行為,老師先是予以指出,接著示範,而後幫助其學生改正。諸如學生亂扔瓜皮、果殼、紙屑,我們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不知指導、示範了多少人次。正因為如此,才換得如今學生基本養成不隨地亂扔臟物的習慣,偶爾有同學扔了,學生之間也學會了互相監督、相互幫助。一個個舉止是這樣,一句句不文明的話,我們也不放過。只要機會一有,我們就予以指正。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我們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我們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階段性的潛伏期,我們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
另外,我們非常注重榜樣的示範。每隔一個潛伏期,我們都要進行一次評比小結,每次小結,我們都要評出一、二個典範。這個總結評比除了鼓勵的成分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樹立榜樣,示範帶動更多同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其良好習慣養成的監督、督促工作。小學生自覺性、持續性較差。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爭取家長配合學校,共同做好監督、督促工作,顯得尤為的重要。由於所在學校學生居住分散,離學校遠,我們採用互相通信的方式加強聯系。每學期期初,學校都向學生家長發一封公開信,普遍能受到學生家長地關注,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㈤ 以養成教育為主題班會演講稿
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
所謂「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積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的,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
二、什麼是習慣
「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習慣是經過反復聯系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復出現而又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並且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系,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所以說它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復強化的產物。從心理機制上看,它是一種需要,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如果不這么做,就會感到很別扭。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成自然」,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
養成教育和習慣對現在的學校教育中的德育問題有相當的幫助。現在的學生的道德水準越來越差。我們出門就要坐公交車,但是遇見的事情都讓感慨不已。每天人來人往,秩序相當的差。服務人員和廣播不停的提示要上車先下車,後上車,但是沒有人會去遵守這些規則的,你要是趕上早班學生上學或者是放學的高峰期,他們搶著上車,爭位的情形。有一次我坐車去上班,在九台路站上來了一個孕婦,但是在她附近的兩個學生似乎什麼也沒發生,廣播里傳出的「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可是他們都無動於衷。倒是我讓座了,但是我在那裡變成非常另類的人。學校德育沒有取得成效,主要是學生的道德習慣沒有形成。為了使德育取得預期的效果,應該在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習慣方面做好幾個協調一致。
1、學校內部要協調一致
2、家庭內部要協調一致
3、家庭和學校要協調一致
4、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要一致
以期形成一個持久良好講道德社會大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熏陶,並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因為持續強化作用才是使道德習慣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㈥ 關於「小學生良好習慣」的演講稿
在我國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小學生的健康人格顯得尤為重要,而培養小學生的健康人格需從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本研究主要是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現狀,針對現狀採取對策,在全校范圍開展「四個一「的習慣教育實踐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關鍵詞:習慣、人格、「四個一」實踐現在全國都很重視學生的德育問題,德育問題說到底就是習慣問題。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反之,從小忽略良好習慣的培養,而讓不良習慣發展成惡習,將貽誤終身。錯過了最佳時期,再想改掉惡習,更是十分困難。我們以往的教育常常是更注重分數,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往往忽視了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其結果是不少學生成績不錯,但起碼的做人規矩都不懂,前兩年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及剛發生不久的馬加爵殺人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證,這應該引起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研究表明,習慣養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們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學,走向社會,再回過頭來強調「節約糧食、尊敬師長」之類的要求,那是違背教育規律的。而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於學校要健全規章制度和嚴肅的規范訓練。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幼小稚朴的心靈烙下良好的印痕。我們推出「四個一」的習慣養成教育系列活動正是基於這種考慮。 另外,我們學校是縣級實驗小學,生源有的來自城市的高知家庭,也有的來自文化層次很低的菜農家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差異。我們要使所有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素質都能全面提升,就必須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所以我們決定先從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入手,在學生素質、素養方面下功夫,使學生能可持續發展,教育可持續發展。以下從A、B、C三塊報告。 A: 對學生習慣養成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 一、 調查目的為深入了解小學生習慣養成狀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每位學生成為誠實守信的文明小公民,同時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好堅實基礎,我校在《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為指導,以抓日常行為規范為突破口,於2003年1月份,對學生習慣養成情況進行了開題調查。二、調查對象及方法、內容本調查採用了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為二至六年級學生,採用各年級隨機選取一個班級。全班調查,發放280份問卷,回收280份,回收率100%。力求從整體上反映習慣養成的現狀。 「習慣養成」調查問卷,分學生行為習慣調查問卷和學習習慣調查問卷兩部分。由課題組成員完成問卷設計,其中行為習慣調查問卷中設置了文明禮貌、品德行為、衛生習慣等三方面內容。這些內容是課題組通過觀察課內外小學生養成教育實際表現,召開師生座談會、班主任會,分析學生在習慣養成方面存在的問題幾個環節確定的。 http://www.5igongwen.com/5iview-33178.html
㈦ 中學生養成教育演講稿(初三)急需~!!
上面可為手抄報版面。內容可改為:養成教育。
內容:
教育是慢的藝術
我常常發現,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養;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魯、卑俗,有時候這一切才是教育更為具體、尖銳的問題,但是它往往被各種任務、指標、困難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傾聽、觀察、記錄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細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人們通過接受教育,掌握了各種相關的知識。但是,教育留給人的最有用的東西,不是這些知識,而是在後天環境或教育的影響下,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即素質。即使人們把在學校學習的所有東西都忘記了,素質都是不會消失的。
養成教育應該是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是抓好「一言一行」,即學好每一課,讓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良好行為,以逐步形成習慣,內化為素質。下面筆者就低年級思品課教學中如何進行「一言一行」養成教育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讀懂課文,學習「一言一行」
低年級兒童思想單純,知識貧乏,可塑性很強。他們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處在直觀、具體的水平上;他們的道德情感具有較強的直覺性,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的;他們的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或效仿教師的情況下實現的。低年級課文正是注意了這些特徵,以圖為主,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寓「一言一行」的 養成教育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中。但低年級兒童識字少,閱讀能力低,教學中,教者更應該充分運用直觀形象的教材,靈活的教法,誘發情感,幫助學生看懂圖意,讀懂課文,認認真真地學習文中規范的「一言一行」 。
一般說來,低年級思品課課文都很短,甚至只有一兩句話,怎麼辦?我的體會是:將課文的重要環節編成 朗朗上口的兒歌,指導朗讀記憶。還可採用討論、提問、講故事、放錄音、演幻燈等形式,使道理通過生動的形象,進入學生的腦海。比如上《愛護課桌椅》一課,老師先讓學生看童話小電影《桌椅的悄悄話》,學生聽到桌椅真摯的語言,看到色彩艷麗的畫面,再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讀課文:「課桌椅,天天伴我來學習。不弄 臟,不損壞,我們愛護課桌椅」。這樣學生較深刻地知道了課桌椅是公共財物,是陪伴學習的好夥伴,要愛護 課桌椅。學生課上懂得了道理,課後就能做到不在桌面上亂寫亂畫亂刻,坐在椅子上,不翹椅腿,不搖晃。又如教《學會禮貌用語》,師生同唱《禮貌歌》揭題,出示幻燈學兒歌,重點指導學習禮貌用語:「你好!再見 !」並組織學生課堂表演加以練習。
思品教材第一至四冊都是彩色膠印。這些生動有趣的卡通形象,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因此,用活插圖,讓學生去模仿,學習圖中人物的言行,是強化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教第三冊《尊敬長輩 》時,要求學生仔細看圖,說說小華早晨起床後對長輩是怎樣說的?吃水果、看電視時對爸爸、奶奶是怎樣說 的,怎樣做的?教育學生學習小華尊敬長輩的「一言一行」。又如教《課間活動守秩序》一課,這一課的插圖是由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拍皮球四幅小圖構成的一幅雙頁滿圖。為了充分發揮這幅圖對學 生課間活動時「言、行」的指導作用,教學時,可採用貼圖的方法,先貼出底圖,上面有校門、操場、大樹、 滑梯,然後依次貼出小朋友玩滑梯、跳長繩、玩老鷹捉小雞和拍皮球四幅圖,逐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察和理解圖意。這樣做,學生的認識就在具體形象之中得到了提高,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課後,學生在玩跳繩、 扔沙包、拍皮球、老鷹抓小雞等游戲時,都能有良好的「一言一行」,做到守秩序、守規則,心中想著別人。
二、創設情境,訓練「一言一行」
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情愛憎的好惡態度,是伴隨道德認識產生和發展的一種內心體驗,它對道德行為起著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教學中創設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又能結合所學「一言一行」, 進行養成性的模仿練習。
電教設境。運用電教手段,可發揮其聲像之長,再現學生生活中的某些意境,從而在意境中訓練自己的言行舉止。如教第一冊《我們愛國旗》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國旗以後,播放一段全校師生在操場上隆重舉行升旗儀式的錄像,要求學生重點觀察老師、同學們的一舉一動。然後再放一次錄像,要求全班學生一起參加升國旗。此時此刻,學生都能像錄像中的老師、大哥哥、大姐姐那樣,立正站好,向國旗行注目禮或隊禮,還有的學生嘴裡自豪地唱起了國歌,愛國主義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表演設境。讓學生當堂表演,不僅僅是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們的道德認識,讓所學「言行」在操作表演中得到練習。如上《不打擾別人》,在教練習1第一幅圖時,我讓學生 先閉上眼睛,隨著我的描述,想像來到大家都熟悉的居民小區,人們都在睡午覺。這時兩個學生扮圖中的學生 ,突然喊叫起來,由於不知內情,全班學生為之一驚,隨之有學生舉手抗議:「老師,他們這樣做太不像話了 ,吵得居民們睡不好午覺」。那麼應該怎樣做呢?在學生有感而發以後,我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角色 練習「爸爸在收看新聞聯播節目時……」、「當我走進老師辦公室時……」同學們都能做到低聲說話,輕輕走 路:靜悄悄,不打擾。
仿圖設境。小學生喜歡模仿,善於模仿。因此在教學中,仿照課文插圖訓練學生的言行,效果是明顯的。 如教《對人熱情有禮貌》一課練習,我讓學生輪流上台照圖練習,向別人借東西應該怎樣說,怎樣做?碰掉了別人的東西應該怎麼辦?踢球把人家撞倒了怎麼辦?別人道歉怎麼辦?這樣,靜止的畫面活動起來,變成了一個個小節目。這樣做,學生看得見,聽得見,學得來,對養成良好的言行具有強化作用。
三、引導實踐,規范「一言一行」
道德行為實踐,是學生由知到行的橋梁,也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伸延和拓展,對於加深道德認識,提高行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較好地達到知和行的統一。
結合課堂教學,教者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鞏固教學效果,以便逐步養成習慣。
1. 與學校、班級教育的中心工作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尊敬老師》,結合教師節舉行《教師頌》主題班會,號召學生向教師獻愛心。又如教了《遵守課堂紀律》、《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認真做好作業》等課文後,要求學生嚴格執行學校規定的學生上課學習行為規范 ,做到「一個標准」,即上課發言要立正,聲音響亮,清楚,普通話標准;「兩個一致」,即上下課禮整齊一 致,課上坐姿一致;「三個整齊」,即課本、文具盒擺放整齊,舉手姿勢整齊、讀書時手、書的擺放姿勢整齊 ;「三個一」,即看書寫字時手距筆尖一寸,胸距桌一拳,眼距書本一尺。
2. 與社會活動相聯系,引導實踐, 規范言行。如市政府號召全市人民行動起來,為災區人民獻愛心。教者可在認真教學《心中有他人》一課後, 動員學生節省零花錢,為災區小朋友獻上一本書、一支筆、一個書包……,開展手拉手、心 連心活動;
3. 與家庭教育相聯系,引導實踐,規范言行。如教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課後,向學生提出幾條具體的生活自理的基本要求:如自己穿衣、洗臉、洗腳,自己系鞋帶,自己洗手帕、洗襪子,自己鋪床、疊被子等等。定期在班上進行洗手帕、系鞋帶、疊衣服比賽,評比勞動小能手,努力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
㈧ 關於"養成教育"的演講稿誰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於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始終覺得我們學生「學做人第一」。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至初中階段是形成性格的最關鍵時期。在此階段,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讓學生好好學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他們學到的課本知識再多,他們的腦瓜再聰明,也很可能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因某種原因而前功盡棄,或走上社會成為一個「半廢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據報道,今年的2月27日晚,大足縣雙塔中學發生一幕慘劇:該校初一(四)班學生李力(化名),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父親來到學校與班主任老師一起對其教育,李父讓其下跪認錯。不想李力竟當眾跑出老師辦公室,從3樓跳下自殺,搶救無效死亡。試想,如果李力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會「連續兩個通宵上網未回家」嗎?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會有這樣過激的行為出現嗎?更有使國人難堪甚至傷心的事情:有些外國旅遊景點竟然赫然用中文標示:請不要隨地吐痰!別人對我們如此「厚待」,作為泱泱大國的國民,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認識到「養成教育」是何其重要啊!
那麼,在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注意呢?這里,就我個人的經驗談談點滴看法。
一、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行為習慣。所以,作為教育者,一定要留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以期選擇最好的教育手段,「對症下葯」。例如,當我發現班裡有一男生連續好幾天心神不定,總不斷吐唾液,就立即警覺起來,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沒事。真的沒事嗎?不可能,好端端的,吐什麼唾液!我跟其家長取得了聯系。家長說近幾天總發現衛生間有煙蒂。這很可能就是「吐唾液」的原因了。我馬上找了好多「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在班裡搞了個小展覽後,又搞了個討論會。這次活動後,全班同學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吸煙的危害性,「吐唾液」的同學也馬上跟我「私了」來了。他說,近來跟了幾個社會上的人,他們老叫他抽煙,從現在起再也不跟他們來往了,也不抽煙了。果然,沒過多久,這學生就不再「吐唾液」了。
二、家校聯系,不可或缺。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是「在家是個好孩子,在校是個頑皮生」,有的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作出判斷。有的學生的「兩面性」還不是表現在家校的區別,而是表現在「表裡不一」。學生雖然大都比較單純,不善於掩藏,但個別學生還是可能因為成長過程、生活環境的某種特殊性而致豐富的內心世界與日常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這類學生還要通過老師的關愛、溝通,或日記交流等等措施去作全面了解。曾帶過這樣一個學生:她是班長,各方面都很優秀。有一陣子,她上課時偶爾目光游離,還有時發呆。我跟她談心,她總說「真的沒事,請老師放心」。家長說家裡一切正常,孩子回家也跟往常一樣做家務和功課,就是近來有一男生常打電話來,孩子每次聽電話都有些不耐煩。憑我的感覺,這學生是有什麼說不出的事了。於是,我在她的周記里寫上這么一句話:「你還沒把 我當朋友嗎?」周記發下去後,她馬上就又交上來了,只見裡面寫著:「老師,我真服你了——我可什麼都沒流露出來啊。是的,我近來心裡很復雜,因為我碰到一件說不出來的事啊!我就在周記里跟你說,好嗎?」「心門」就要開了——在過後通過幾次周記交流中,她終於把心掏出來了。原來,隔壁班有一男生向她「求愛」了,說如果她不答應就不讀書了。她不可能答應,又擔心那男生真的因此荒廢了學業,又不敢告訴別人,怕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找到了「病因」,我就放心了。後來,在我的幫助下,問題終於得到妥善解決了。
三、以身作則,重中之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教重於言傳」,這是好多老師都懂的至理名言。可「懂」不等於就能做得好。試想,如果一個老師對「有禮」的學生「疼愛有加」,對「沒禮」的學生愛理不理;或站在講台邊抽煙邊教育學生抽煙如何不好;或邊講粗話邊怪學生不文明,那後果會是怎麼樣呢?細心的老師不難發現,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潦草的;板書「煞有介事」的老師,帶出來的學生寫字大都是端正的。
四、教育形式,切忌單調。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我們在對其實施「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更會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們必須針對實際情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例如,在發現班裡不少學生對家長的苦心或苦衷不理解,在家亂使性子後,我著手組織了一個「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隊會,把了解到的案例都編進小品、相聲、短劇等等節目中去。家長也都請來參加了這次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家長是百感交集,學生是愧疚不已。當演到一個問題小品——《這褲子該不該買》時,節目的原型人物泣不成聲,當場向母親認錯。再如,在一次春遊活動中,有一個平時總喜歡搗蛋的學生「開小差」,自個兒到另一個地方活動,惹得大家人心惶惶,四處尋找。找到後,該學生雖然覺得過意不去,但也認為「不必大驚小怪」。針對這一情況,在隨後的一次語文考試中,我專門為此寫了一篇《找到小熊了》的童話,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作業後寫出讀後感。文章講的是:在去參加森林運動會的途中,小熊由於好奇心強,四處亂竄,最後迷了路。整個熊隊伍為了找小熊而錯過了比賽機會,熊媽媽還因誤中獵人獸夾而受了重傷。該生在完成這道題時,因想起數學老師為了找他而摔破手臂、鮮血沾滿衣裳的情景,後悔不已,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後感,此後,表現好多了。
由於我在學生的「養成教育」上花了不少的心血,所以他們的綜合素質也相對較高,無論是在求學的過程,還是學成之後走上社會,已具備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質都讓他們獲益匪淺,成功的幾率當然也相當高。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全體教育者:「小學不但要培養小學生,而且同時培養小先生。這樣的小學才算是現代前進的小學。如果只教小孩讀死書而不肯教人,那麼,它只是一個小小書獃子或一個小小守知奴的製造廠。」陶先生所說的「培養小先生」也是要求我們要重視「養成教育」,讓學生學到做人的道理吧。
㈨ 求一篇關於養成教育的演講稿
老師們、同學們:非常高興我們又相聚在這美好的早晨。不知不覺中,我們重返暨小又快一個月了,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成才先成人,愛國先愛校。講話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某公司招聘一名職工,應聘者很多,最後,一個其貌不揚的人被公司選中了,其他應聘者不服,就去公司問老闆。老闆說聘用他的原因是只有他帶來了許多「介紹信」:他在門口蹭掉腳下的泥土,進辦公室後隨手關門,說明他做事認真仔細;他看到那個殘疾老人,立即起身讓座,表明他心地善良、體貼別人;應聘時他先脫掉帽子,回答問題乾脆果斷,說明他既懂禮貌又有魄力;其他人都從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書上邁過去了,只有他俯身撿起它並放回桌子……這些不是很好的介紹信嗎?把工作交給這樣的人不是很放心嗎? 同學們,一滴水蘊藏著大海的本質,一束光反映了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也能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文明習慣是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行為情操的重要表現。一件事這樣做是文明的,那樣做是不文明的,道理並不復雜,但貴就貴在文明習慣的養成,難就難在長期的堅持。比如,有的同學吃了東西,隨手就把它撿起來,放到垃圾箱里。有的同學對在潔白牆壁上灑上墨跡毫不在意,而多數同學一到校就主動擦樓道或打掃包干區;有的同學課上聽不懂就想說話,而多數同學是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冥思苦想,絕不交頭接耳,惟恐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極個別的同學影響了他人,還橫眉冷對,沒事找事,而我們絕大多數同學影響了他人都能禮貌地說聲「對不起」。很顯然,以上所述,前者屬於不文明的,後者屬於文明的。開學以來,我們學校主要抓了三大規范訓練重點:1、文明上廁所2、物品擺放齊3、放學秩序好。一段時間以來,經過全體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比如,很多同學下課後上廁所不再擁擠,洗手時水龍頭不是開得很大,洗完後不向地上灑水,保持了地面的乾燥;再比如,各班衛生角內,掃帚橫七豎八的現象已經逐漸消失了,上課前文具用品准備好,放整齊,鈴聲響了,教室里立即安靜下來。大家最明顯的就是發現放晚學時,校園門口不再那麼擁擠了等等。我想,所有的一切是我們嚴格規范訓練、共同自覺遵守執行的結果。為了鞏固我們已經取得的成績,本周中,也就是在國慶之前這幾天中,我們學校決定對前三項規范訓練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督促,好的繼續發揚,不足的立即改正,對表現突出的班級和同學,學校將進行集體表揚和鼓勵(校園網、紅領巾小廣播中公布),並與五星學生、五星班隊的評比結合起來。 同學們,聽了今天的國旗下講話,你是否知道如何人對待手中的一張廢紙、學校潔白的一面牆壁、嘴裡的一口痰、教室內的桌椅公物,如何人面對每一節課、一次日常的作業、一次普通的考試?無論你們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你們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而一個人只有學會做人,學會善待這些小事,才算具備了成功的基礎。老師們,同學們,文明習慣無處不在,成才先成人,愛國先愛校,我們必須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長期訓練。學校是我們的家,建設靠大家,讓我們充分利用一切機會,把文明習慣的養成抓深抓細,持之以恆,使我們學校的校容校貌和人文氣質再放異彩! 最後,送同學們一句話: 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願同學們思想上重視,行為上落實。記住:好習慣,早養成,益終生!
㈩ 養成教育演講稿
養成教育——德育的根基
從小學到中學,常聽說班裡丟東西。起初是丟鉛筆、橡皮、刀子、筆記本之類的,後來是丟錢。最近聽我妹妹說,她的一個上了中專的同學的班裡,什麼東西都丟,丟錢不說,BP機、快譯通、CD機等都丟。也就是說,如今,對一些學生來說,拿別人東西不還甚至將別人的東西竊為己有已是家常便飯。這情形真令人不安和憂慮:不偷不盜可是人應當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啊。如此品行不端的學生,走入社會後將會怎樣?
可回過頭來想一想,如今,一些成年人的品行又如何呢?恐怕更令人汗顏。眾所周知的假冒偽劣產品的層出不窮和無孔不入,說假話辦虛事多吃多佔貪污受賄現象的逐漸蔓延和日益嚴重,不正是一些有判斷力有自製力的成年人所為嗎?毋庸諱言,當今國人已面臨能否守住倫理底線(即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自覺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規范)的問題,以致有良知的學者著書疾呼。北大倫理學教授何懷宏指出,「不殺人、不說謊、不欺詐、不姦淫、不偷盜,在市場經濟下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為人,但你不能損人利己;你可以不是聖賢,但你應該認同道義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須堅守,那是人類的最後屏障!」
為什麼我們這個德育在教育中始終占重要地位的國度,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如今卻連最基本的道德操守都已喪失?原因可能錯綜復雜,但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我們多年來養成教育的缺乏。長期以來,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多注重於用說教或抓典型、樹模範、大張旗鼓地搞宣傳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卻忽視了對個人良好習慣的教育培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教養」。而一個人道德品質的確立,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於一點一滴的養成。古希臘的哲人就曾指出:「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古羅馬的一位作家也曾說過:「在任何事情上,習慣總是極其有效的主人。」實際上,人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並非道德判斷之類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習性使然,所謂「習慣成自然」。比如說,誰都知道,闖紅燈、過馬路不走人行橫道是違反交通法規的行為,但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明知故犯?習慣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就是其品德、人格的體現;國民的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國家道德水準的體現(故有「德行」之說)。很難想像一個偷竊成性的孩子將來會是個廉潔奉公的人;也很難想像假話充斥、假貨泛濫的地方能有誠信不欺的社會風尚。
所以,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公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