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如何
德國的大學幾乎都是公立大學,現在對下學生不收學費。基礎教育就不一定了。德國也有富人上的學校和窮人上的學校技校什麼的。而且德國的窮人並不指望自己的孩子受很多教育,所以期望值也很低。
『貳』 德國的教育有什麼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嗎
德國,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教養兒童寫進憲法的國家。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而是德國的教育確實值得推崇。
結語
贏在起跑線,真的就是勝利嗎?看起來並不是,多少早早被沉重課業壓垮了笑臉的孩子最後厭倦了學習?為什麼不嘗試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呢?讓孩子在無憂無慮中自己探索學習,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叄』 德國的教育制度是怎麼的
德國小學有1-4年級,小學生10歲時畢業,家長、老師決定上哪類中學
德國中學種類版很多,我知道的就權有5種。我上過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簡單的,學生16歲(10年級)就畢業,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沒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繼續學習。當然理論上Hauptschule畢業生是可以考進Gymnasium的,但由於Gymnasium課程比Hauptschule難許多,所以基本沒人會去想這條路。
Gymnasium是最難的,只有這兒的畢業生才可以申請大學(18歲畢業,13年級)當然上什麼大學,什麼系是得看你的畢業考成績的(相當於國內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下午上課(因為德國中學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選修)。至於3外(正常學校有德語、英語)基本屬於選修,一般從7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選一門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學校而異)到11年級之後就可以不再學3外了。
『肆』 德國初等教育學制是怎樣的
德國的初等教育是在小學里完成的,大家都接受同樣的教育。一般為4年,生源是6~10歲的兒童。德國法律規定家長必須送子女去小學學習。孩子一到入學年齡,地方政府就會在開學前,給孩子的父母來函,指點、幫助、督促家長送孩子去小學,並申明在辦理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可向政府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小學教育一般含有學習語言、數學、美術、音樂、體育、手工及宗教等的課程。小學是公立教育的第一階段。
4年之後,家長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和成績擇校。是上國民學校、實科學校,還是完全中學。德國人認為,兒童修完基礎學校後應當進入最適合於他們學習能力的學校就讀。學習差、動手能力強的貧民子弟多上國民學校。學習中等、愛動手操作的學生上實科學校。學習好、今後想從事科研的人上完全中學,以便將來能直接升入大學。80年代產董了綜合學校。它試圖消除三類學校間的差距,給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機會。
完全中學學制為9年,完全中學5~10年級屬中等教育領域的第一階段,學生享受義務教育,11~13年級是完全中學的高級階段,這一階段實行課程制。完全中學以畢業證書考試告終,學生通過這一考試後即可進入大學學習。實科學校是一種繼續學校,實科學校的修業期為6年,學生年齡一般為11~16 歲。德國的實科學校於18世紀初就出現了,是一種既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 上述類型學校被稱為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既包括普通學校,也包括職業學校。普通學校是指完全中學高年級,完全中學又分為普通的和特殊的兩種。普通的包話:古典語、現代語、數學、自然科學、音樂完全中學。特殊的包括:經濟、技術、家政和營養學、農業、紡織完全中學、普教與職教結合的雙重文憑中學。各類完全中學是具有傑出才能的學生不約而同選中的學校。職業學校包括:雙軌制的職業學校、職業專科學校、職業進修學校、專科學生的實科學校大多數畢業的必讀學校。在德國,每個公民都必須接受完12年義務教育,否則不得就業。
德國教育體系的第三級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校有大學和各種專科大學之分,即學術性大學。學術性大學一般被認為水平高、貢獻大、學術地位高。學術性的院校包括:綜合性大學、技術性綜合大學、醫學院、獸醫院或體育、教會、哲學、神學院以及師范、教育科學學院等。此外,還有聯邦國防軍設的綜合性大學和遠距離大學。藝術院校和實用性的高等專業院三類。
繼續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中的第四級,也是最後一級。它包括:國民大學、職業補習學校、國民學校夜校、實科學校夜校、完全中學夜校和職業成人中學使得為每個人提供適應的教育成為可能。它保證了人們能夠不受時間、地點、年齡、學歷的限制,終身接受教育。總的來看,德國的教育體制,結構是非常自由、實用的。這與信奉自由主義、務本求實的德國文化傳統價值的觀念是相吻合的。
『伍』 我想了解德國的教育制度
德國小學有1-4年級,小學生10歲時畢業,家長、老師決定上哪類中學
德國中學種類很多,我知道的就有5種。我上過其中的Hauptschule和Gymnasium。
Hauptschule是最簡單的,學生16歲(10年級)就畢業,可以工作(前提是有人聘用你)如果沒被聘用可以上技校繼續學習。當然理論上Hauptschule畢業生是可以考進Gymnasium的,但由於Gymnasium課程比Hauptschule難許多,所以基本沒人會去想這條路。
Gymnasium是最難的,只有這兒的畢業生才可以申請大學(18歲畢業,13年級)當然上什麼大學,什麼系是得看你的畢業考成績的(相當於國內的高考),Gymnasium有很多AG,就是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下午上課(因為德國中學是半天值的,下午基本是選修)。至於3外(正常學校有德語、英語)基本屬於選修,一般從7年級開始,學生必須選一門3外,一般有西、法、拉(因學校而異)到11年級之後就可以不再學3外了(當然,如果你願意,可以繼續)
拉丁語並不是必須的,當然如果你想學生物活化學,最好學一下,大學招人時會優先考慮。
至於課表,我總計了一下(Gymnasium的)
德語
數學
英語
化學
物理
生物
政治 或 信息
宗教 或 哲學(宗教還分天主教和新教)
3外(11年級以後可以不學)
美術 或 音樂
地理
歷史
體育
AG
由於我只上過這兩所學校,其他的並不清楚所以不作評價!
總的來說我覺得德國教育存在很多不公平,在10歲時就把人分成369等,很不好。雖然有點因材施教的意味,但判斷但在10歲就決定今後的路(能否上大學,干什麼職業,甚至人品如何)是不是有點太早了?比如這次狂歡節放假,Gymnasium就比法定假期多放一天(這似乎已成慣例)但Hauptschule就不行,理有是Hauptschule的學生品質差,放假會到處亂喝酒,擾亂社會治安。這點我很不認同,因為這兩所學校的人我都接觸過,我覺得Hauptschule里的人的品質並不比Gymnasium的差,有些方面還勝過Gymnasium的,但Gymnasium的人就是覺得他們是天之驕子,看不起Hauptschule的學生。這太不公平了。我有一個朋友,喜歡畫畫,想當設計師,但不行,因為10歲那年別人認為他就是一當藍領的料,所以沒送他進Gymnasium,上不了大學,他就沒有資格去考設計,只能當建築工人了。可能這種體制是可以降低失業率,保證360行,行行有人干,但職業歧視也在這種制度下產生了,我覺得,可以分不同類的學校,可以在中學階段就決定你的將來,但可不可以晚一點?最好在14歲左右,讓學生成熟了以後,給出自己的想法,再參考老師、家長的意見,決定。而不像現在,由老師和家長決定一個人的未來。畢竟,大器晚成的人還是不少的。有人問我;作為局外人對德國教育制度怎麼看?我的回答就一個詞;Scheiße!
『陸』 德國的小學基本為四年制,為什麼只有柏林與勃蘭登堡為六年制是跟東德的政治有關嗎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柒』 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然不會。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德國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學校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並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錢,無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捌』 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玖』 德國和日本如何做教育教育跟他們國家的強大有何關系
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國土非常小,但是非常強大,一個國家是德國,德國是現代大學的起源,也是現代中小學教育體系的起源地。現在的學校制度就是基於德國普魯士的嘗試而建立的,當時的德國是沒有文化,也很貧窮的近乎野蠻人的一系列小邦國,被主流文明排斥。當時的德國皇帝,為了經濟自強,為了趕上英國的工業文明,為了社會培養合格的工人而建立的現代教育體系,後來成為大學和中小學體制的鼻祖。這個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德國皇帝威廉在當初國家依然非常貧困的時候撥款支持大學,支持學校教育,提供了非常寬松的條件讓歐洲的知名的學者到德國來做教授,而且他的大學里的教授可以罵他,他拿錢給它這些罵他的教授,這些教授甚至會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但他毫不在意,他說學校就應該是這樣的,學校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學術理想。因此德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包括現在的強國美國,其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他擁有全世界最好,最完善的大學。但這份文化遺產,也來自於德國,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學,根子都在德國。甚至現代研究漢學最好的兩個國家,德國就是其一,老子這部書的戶均擁有量達40%,列全世界第一。從這里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國民對於知識的追求。
我們國家曾經有一個領導者也做到了與威廉皇帝接近的教育觀,這個領導是誰呢?就是蔣介石,蔣介石在我們國家非常危難的時候,抗戰時期,那時候非常缺錢,戰爭需要大量的軍費,但他堅持支持了一所大學,不斷給它撥錢,而且這所大學的教授經常罵他,你們知道是哪所大學嗎?是的,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的人罵老蔣,批評他的政治政策,經常給他難堪,然後他還照樣給聯大撥錢,別人說把給這所大學的錢拿去組織一個青年軍,但蔣介石說了一句話,他說這筆錢當然可以組建一支軍隊。但是如果我們國家不拿錢來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我們國家的文化人的話,我們就算是能保住國家,也最終要亡國的。一個國家沒有文化就要亡國,因此他必須的保住這個國家的文化,讓這些人還有罵他的權利。這是一種真正為民族為國家作想的大境界。我們大家日常看到的東西,大家目前看到的歷史教科書,都是說蔣介石這個人就是上海灘的一個大流氓,如何迫害文化人士。迫害文化人最厲害的恐怕不是他哦,想想是誰啊?咱們就不說了,幾十年以後,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在發展教育,發展經濟,並涌現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知識經濟」時代,並直接引出了現在的信息技術時代。可是,與此同時,我國當時的領導人卻在大搞「停課鬧革命」,讓我們的大學停止招生,癱瘓了十年。號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把我們的青年趕到農村去「上大學」,把老師們趕去搞「五七幹校」,向工農兵學習,(把下鄉種田列為首要任務,顯然當時領導人的思維停留在千年前的農耕時代)。後來恢復大學,也只是認為理工專業有價值,文科無用,因此我們現在的大學基本上沒有文科(真正的文科),沒有真正的文科,社會自然沒有理想,沒有文化。至於知識分子稱為「臭老九」,很多名流被批鬥,被殺或自殺,破四舊,反封資修,在一系列的文化絞殺運動中,中國的文化傳統遭遇自秦以來最大的毀滅性打擊,這可是日本人想滅我中華做不到的,也是蔣介石所做不到的。這也是一種氣魄,敢於把數千年中華文化毀於一旦的氣魄,這也是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沒人敢做,沒人能做的大手筆,大氣派!
還是說西南聯大吧,這是我國唯一擁有過的真正意義上世界水平的大學,西南聯大出了什麼人了,大家看到中國的華人拿到諾貝爾獎的這批人不就是西南聯大出身的嗎?中國的兩院院士幾十號人不就是西南聯大出生的嗎?我們很多文學家,很多科學家不都出在西南聯大嗎?共產黨的兩彈(原子彈,氫彈),還有我們一度領先世界的衛星技術,這些人才是誰培養的呢?全是民國時期留下的老底子,別忘了,在那樣一個戰火不熄,連年戰亂的時代,居然還給國家留下了這一大批知識精英,多麼的難得。有人說,西南聯大以後,中國就沒有出過真正的大學。別人說武漢大學是什麼呢?寫[大學重建]的姚國華說過,武漢大學曾經是一所大學,這句話的意思大家去韻味吧,曾經是大學!
我們回來還是說德國吧,這個德國因為國家的皇帝,最高領導人很懂教育,很支持教育,所以這個國家的經濟百年來依然處於世界的前列,我國那麼大一個國家,跟那個小小的,只相當於我們那個省那麼大的國土相比,他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我們還高,人均就更不用談了,這就是重視教育的價值和功勞。還有另外一個國家,國土也只相當於我們一個省那麼大,但是他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超過我們國家,列世界第二位,那個國家是誰呢?沒錯,就是日本!
日本是這個世界上基礎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比美國還好!這與這個民族很重視教育很有關系。從歷史上來看,這個民族一直在跟當時的先進文化學習,從盛唐時期的遣唐使,到後期的荷蘭崛起世界時的「蘭學」,再到明治維新時期的「脫亞入歐」,主要向德國學習,以及戰敗後全面像美國靠齊,向勝利者學習,同時也很注意保存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絕對是一個很有學習力,很有競爭力的民族,反思一下我們國家曾經的國策「打倒封資修」:封----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打倒了,資----西方的先進文化被排斥了,修----我們的盟友蘇聯也不學習了,剩下來的還有什麼?當然就是一窮二白!相比日本,實在是慚愧!
日本重視教育,已經到了國民的骨子裡。國學大師徐復觀當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說起有兩件事令他對日本人印象深刻,一件事情是一個鍋爐工燒開水的時候,有空就拿一本書在讀。中國別說鍋爐工不讀書,大學生畢業後也有許多不讀書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有個中國人去日本妓院,回來後很不開心,問他原因卻說:日本的妓女在接客的時候仍然拿一本書在讀,讓他很掃興。那還是二三十年代,日本的教育之功,居然深入到市井最低層的民眾,我國即使今天,也未能有如此成就,反而在高考錄取人數突破五百萬的「驚人教育成就」之時,傳來中國人的閱讀率持續下降的調查報告。
日本在戰前如此,戰爭時代和戰後如何呢?當年日本二戰失敗,在日軍投降等待遣送回國的時候,一個國民黨的要員去日本的回國遣返難民營裡面看這些等待遣送的人在干什麼,然後他看見就是:難民營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日本的女人在教自己的小孩子認字,在教小孩子讀書。這個國民黨要員當時就說了一句話:這個民族非常非常的可怕!他們將來有一天還會起來的,還會強大的!那是在日本剛剛戰敗的時候他就作了這個預言:事實上證明他的預言兌現了。
戰後和平時期的日本,對於教育是如何實施的呢?人家對教育的態度是什麼呢?這里有一個對比的例子:如果各位現在給你們兩個職位挑選,一個是國家公務員,另外一個職位是中小學教師,你們會選擇哪一個?你們會想這還用問嗎?考公務員的排幾千人的隊,支教國家還要表揚鼓勵,武大的高才生那裡輪得到當中小學教師。所以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國人骨子裡是不重視教育的,結果當然就是我們永遠打不贏別人!日本的教育政策是這樣規定的,日本大學畢業生如果去當中小學教員,他的起薪(國外是講起薪的)是去做國家公務員的125%,而且教師的提薪速度要快於包括在公務員在內的一般職位上的提薪速度,因此日本的教師是很有地位的。在日本,去搞政治是被一般的有志青年瞧不起的,他們認為,只有三流的人才去搞政治,第一等的人才,都要去做經濟,文化事業,只有那些本領不濟,在產業,經濟,文化上都沒有機會出人頭地的人,不得已才去從政!而我們的大學生蜂擁去考公務員,大多數人連「從政」的意圖和理想都沒有,只是看中了一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一份沒有大多壓力的「好工作」而已。大家說,我們的青年一代都如此沒有志氣,跟日本競爭憑什麼贏?
十幾年前有個文章影響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中國小孩跟日本小孩之間的比較,叫[中日夏令營的較量],那一次咱們中國人是完敗,輸得很丟臉!現在如果再來較量一次,咱們只怕敗得更慘!日本的國民絕對比我們富,日本的家庭收入,比咱們國家這些自以為有錢的這些家長們多得多,但是他們更重視讓小孩子吃苦,他們小孩子很講次序,他們小孩子很有團隊精神,很多方面都表現的比我們的孩子更優秀,所以我說一句讓大家不開心的話,我也不願意承認,但這可能是事實:就是如果中日再打一戰,我覺得我們輸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我們的人不知道在做什麼,而日本的人始終知道在做什麼,甚至他們的小孩,在教育過程中他們始終在准備著未來在更艱難的環境下,他們該怎麼應對和生存。這就是教育,那麼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人,跟我們應試教育體制下只是為爭取一個飯碗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別。
有這樣一個事實:日本的學生在學校里組織活動的時候受了傷,可能撞了什麼要害地方,結果死了!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會怎麼樣啊?大家都知道,家長不得了啦,哭天喊地找到學校要賠,然後要上法庭打官司,然後追究學校責任,老師責任,班主任責任,同學責任,所有人都有責任,但是沒有人會認為這個學生有責任。家長認為我把小孩交給學校,老師和學校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態度,我們現在看的很多案例都是這樣處理的,即使明明與學校無關的事情,家長也會找學校,學校也會基於「同情」的理由給與一些所謂的「人道補償」,在我們看來覺得這很正常。但是日本人的處理方式就與中國人不一樣:孩子受了傷,死了,他當然很悲傷,但是他不會去責怪學校,更不會要求賠償。有中國人就說:哎,你幹嘛不去找學校算賬!家長反而很奇怪:這干學校啥事啊,跟老師啥關系啊?為什麼沒關系,他說其他的小孩子沒受傷,偏偏我的孩子傷了,那證明就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我的小孩子自己有責任,至少不夠謹慎小心,不注意自我保護,是他自己的失誤,家長還覺得對不起老師和學校,給老師和學校添麻煩了。這種邏輯對不對,各位思考一下。這種邏輯,絕對是培養一個強勢民族的正確邏輯,是培養整個社會和個人自我負責的精神,同時也最大可能地降低了社會資源的無效耗用。也讓老師和學校更加放手地組織各種活動,對孩子的教育和身心發展都是很有利的!因此在日本,組織小朋友出去過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老師和學校都沒有心理障礙,而且每個人都很自立很自強,為什麼呢,他必須依靠你自己,出了危險你自己承擔,而在中國出了問題,是學校要承擔,老師要承擔,OK,你要承擔,可以,但是呢我們學校老師怎麼承擔法,大家已經親歷過了,那種承擔方式也很簡單:既然出問題家長要找麻煩,那就盡量避免組織活動,即使有活動也組織盡量安排安全的,毫無風險的活動,因此中國的學校普遍不願組織對抗性活動,甚至連激烈一些的體育活動都不組織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就更是望而生畏,不組織任何有挑戰性的活動。還有些老師不僅不組織活動和游戲,甚至連運動場都不太讓你去,有些極端一點的,課間休息的時候也不讓學生出去活動,趴在桌上休息十分鍾就行,下課後敢讓家長接走,出了校門就不管老師和學校的事了。
所謂一物降一物,中國的家長自以為算賬精明到頂,半點虧也不吃,最終吃虧最大就是自己的孩子,經過三年五年十年的教育,孩子們離開校門一無是處,書沒有讀好,事也不會做,人情世故也不通,身體也不健康,毫無競爭力,這樣的人不是廢物嗎?武漢還鬧了個笑話呢:有一個女大學生到那個江漢路步行街玩逛街,摔了一跤,結果呢就摔死了,奇怪,為什麼會摔死呢,我估計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她命不好,平平的一條大街,為什麼別人都好好的,她大路上都要摔跤,還摔死自己。第二個呢,應該是平常太缺乏運動,呆頭呆腦的,平衡機能可能特別差,摔倒後特別容易出問題。其實只要你平常身體很協調,第一不容易摔,第二就算摔倒了也不會傷,像我們學堂的小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就比較強,不容易摔傷的,這就是結果啊。如果過分地保護孩子,其結果是把危險累積起來,在長大後沒有應付危險的能力,一點點很小的事情就會出很大的危險,這就叫教育的問題和差別。教育不是說你讀了多少書,有什麼學問,有什麼職稱和文憑,而是你怎麼面對生活,怎麼面對社會,怎樣面對你的人生,怎樣具有一種進取的能力,幫助你的國家,你的家庭都得以發展和強大,你能不能快樂,自信,成熟地面對人生的種種問題,而不是別的東西。那麼這種教育我們有沒有呢?我沒有發現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做這些事,除了連應試都應不好的應試教育之外,中國現行的教育根本就沒有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在日本,我們發現了真正的教育。
『拾』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