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園科學教育和中小學科學課的區別是什麼
全教育的話,主要是引發他的興趣,在尤其是在科學課上,更多的展現的話,是從現象的這種奇特性,或者說造成效果的,這種對孩子的吸引而斬展開的,對原理的探究的話,相對比較弱,而且中小學生的課程的話,更多的是進去之外的話,更多的展現的是一些基礎的常見的原理的開展,然後引發他對對對對的一個
Ⅱ 小學科學教育如何鏈接學生真實生活
《科學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這里的「探究」包含探究活動和探究技能。教學中應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有機結合,才能實現獲取知識、鍛煉技能、培養興趣之目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小學科學教學就在於適應這種需要,讓學生成為科學現象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何落實這種教學理念呢?結合我們自身的教學實踐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情境,引領發現
探究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而發現是科學探究的開始。兒童天生的好奇心又能夠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地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並提出問題,繼而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它的根本點在於突出了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回歸於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問題」的主體,成為一個個的「問題信息源」,那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學生提出的問題總是以自身的積極思考為前提,常言說得好,教師與其「給」學生10個問題,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
如在教學《哪杯水更熱》一課時,我們是這樣設計教學情境的:一上課,就為學生准備了兩燒杯同樣多、但溫差很小的熱水(杯子上方還飄著白氣),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桌面上的兩杯水,有什麼不同?再用手試一試杯子的外壁,感覺到了什麼?仔細體會這兩杯水有什麼不同?以上問題引導學生經歷了「看——摸——體會——比較——總結」逐層深入的五個過程,學生經過看、摸,體會到「這兩杯水都是熱水,兩杯水的溫度不一樣,」有的學生認為1號杯里的水熱,有的則認為2號杯中的水熱,從而引發了矛盾爭執,在爭執的過程中就產生了要「尋找解決矛盾的辦法」的時機。當這個時機成熟的時候,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到底哪杯水更熱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方法?」學生一下子從對體驗結果的爭執轉移到尋找問題的辦法上來。有的說用手仔細摸,有的說喝一口感覺一下進行比較,還有的說用溫度計測量……,因為學生尋找了眾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學生的爭論,互相指出對方方法的缺點。大家認為用手摸會有誤差,用眼看冒出的熱氣量又不穩定,喝一口既怕受到傷害又擔心難以分辨,只有用溫度計測量才能得到准確、科學的結論,最後學生統一了意見,決定採用溫度計來測量到底哪一杯水更熱,這樣在不斷的認識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生成「藉助科學儀器測量更加准確、科學」的觀點。
在這個環節中,之所以為學生提供溫差很小(差別在2℃左右)的兩杯水,就是為了創設「引發學生的爭執」的問題情景,便於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分歧,在爭執的過程中產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自行探究。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能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學生才能主動提出問題,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揮,才能體現真正地自主、探究和發現,整個的教學過程才能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課堂教學都需要像上述的事例一樣,需要教師利用實驗器材創設問題情境。有時,還可以利用提供探索性問題的方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增強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如青島版教材中的《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探究:
1.將兩團大小不同的橡皮泥(差距大些)浸入兩個放等量水的燒杯(燒杯也是一樣大的)中,觀察水位的變化,體驗:物體的體積不同,在水中占據空間的大小也不同;
2.用彈簧稱測出同一塊橡皮泥在不同形狀的情況下,在空氣中和在水中的重量,從中發現船形、空心餃子狀的橡皮泥在水中能上浮。從而得出結論:增大橡皮泥的體積,讓橡皮泥的中間變為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
3.承接上面的實驗,啟發學生思考:鐵塊在水中下沉,為什麼鋼鐵製造的大輪船卻能在水面上航行?之後,利用四個分別裝有水、沙、空氣、鹽水的乒乓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把裝有砂、空氣、鹽水的乒乓球與裝水的乒乓球用天平比較出輕重,再分別放入水中觀察現象,最終得出結論: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上浮,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下沉。鋼鐵製造的大輪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就是因為它比同體積的水輕。
至此,物體在水中沉浮
Ⅲ 淺談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幾點建議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思。
有一節三年級的科學課,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液體的相同和不同。講台兩側擺滿了各種實驗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蠟光紙、小燒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學生開始試驗之前,老師提出的問題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麼不同?學生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顏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覺、用途等等。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接下來,就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一下子蜂擁到講台上領取材料,想領什麼材料就領什麼材料。學生頓時忙開了,課堂上很熱鬧。聽課的老師問一個同學,你們在研究什麼呀?學生搖搖頭„„
這節課,教師准備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各種液體更多的不同,體會到探究的樂趣。由於教師沒有讓學生確定自己要探究的課題,致使學生盲目地忙亂了一節課,無論是在科學概念方面,還是在科學態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東西很有限。
對於小學生來說,探究絕不等於不要教師的指導,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有人認為探究就是讓學生獨立研究,只要老師指導了,就不是探究。那種「學生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學生想怎樣研究就怎樣研究」的做法實際上是不符合小學生學習實際的。
新課程改革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之後,該怎麼辦?這些問題是否都有研究的價值,是否都能當堂研究,學生是否具備研究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指導他們整理、篩選,然後確定研究的問題,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研究什麼,並緊緊圍繞這個問題收集信息。
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並進行匯報、交流」。每位科學課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麼,只能說是科學課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於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Ⅳ 小學科學教學的幾個注重方面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你能說出幾種啊?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課中演示實驗的教學反思
演示實驗時目的必須明確。演示實驗要達到什麼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這是必須要明確的問題。怎樣演示,突出哪些現象,得出正確結論,這是教師要明確的,並在實驗過程中讓每個學生都要明白,演示實驗不僅要指導學生觀察,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思維,分析現象,思考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得出結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演示的目的
重點還應該突出,每一個實驗必須要完整。怎樣提問題。引導觀察,怎樣突出重點,在演示過程中要層次分明。才能突出重點。突出重點應明確現象間的關系。多採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Ⅳ 科學教育和小學教育有什麼區別
幼兒園和小學是相互銜接的兩個教育階段。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性質、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有所不同。
1.幼兒園屬於非義務教育,而小學屬於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普及性」等特點,即讓每個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因此,家長必須將適齡孩子送到學校接受小學教育。
2.幼兒園「教養並重」,小學則「以教為主」。
幼兒園除了對兒童進行全面、和諧發展的啟蒙教育外,還要給兒童以生活照料和養育等。小學則要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准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德、智、體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每門課程都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還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3.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將各領域內容有機整合起來,以主題方式呈現。小學課程則以分科為主,如語文、英語、數學、自然、體育與健身、唱遊、美術等,還有各類興趣活動和探究活動等。
4.幼兒園以游戲為主,注重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小學則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除採用講授的形式教學外,還非常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操作、探究、討論、表達等方式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
教育內容的變化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的主要活動是游戲,小學教育是對兒童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的開始,學習成為孩子們主要的任務,孩子需要付出相當緊張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活動形式的變化
幼兒園活動生動有趣,孩子們不會感到枯燥,而小學是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的教學任務大多是通過講課、作業、檢查、考
試來完成,這對兒童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控要求的變化
幼兒園雖然也很重視幼兒行為規范的要求,但紀律的約束度沒有小學那麼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學,他們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要學習他雖不感興趣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因此兒童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必須有較強的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幼兒園是從尊重孩子角度出發,以孩子興趣點為重.
所以,我們更側重對幼兒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為幼兒跨入小學更能適應小學生活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Ⅵ 小學科學教學片段典型案例(教科版)
到http://wenku..com/link?
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18/01/4344065_117564130.shtml看看。應該有收獲的。
《奇妙的指紋》是教科版小學科學第一冊中的一堂課,本課主要在學生了解指紋的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設法自行深入探究,從而建構指紋的獨特性及規律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能力。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用條條框框的實驗步驟去約束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自由地「玩」。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研究得特別起勁。學生不但輕松地掌握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親身經歷了科學探究過程。
[創「情景」入興,興致勃勃]
(上課一始,我就播放了一斷《藍貓淘氣三千問》動畫片,內容是根據指紋破獲案件的故事,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
師:看了剛才的動畫片你想說什麼?
(學生發言踴躍。)
生:可以用指紋來抓壞人!
生:藍貓用指紋來破案。
生:我知道指紋就是我們的手指印。
……
師:那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生:指紋有大小嗎?
生:指紋是不是都不一樣?那自己的一樣嗎?
生:雙胞胎的指紋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斷動畫片在不經意間就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大大小小的問題學生提了二十幾個,看來學生徹地來了興趣。)
[以「畫畫」激趣,趣味無窮]
(學生對研究指紋已經徹地來了興趣,接著就要取指紋了。在這里往往會陷入無趣無味的「機械勞動」中:學生一個一個的按部就班的取下指紋,剛剛激起的興趣就會盪然無存,何不讓學生來畫畫「指紋畫」。)
師:要研究指紋,咱們還得先把指紋取一來?老師在桌上給大家准備了一些東西,(邊說邊出示)看誰能用桌上的東西以最快的速度取一枚既清楚又完整的指紋?
(學生動手取指紋,師生交流各自的取指紋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的方法比老師多,也比老師的好!老師就按你們的方法也來試一試。(師邊說邊拿出印泥,用最簡單的方法取下自己的兩枚指紋,並在指紋旁邊用鉛筆隨意畫了幾筆,就變成一幅可愛的「指紋畫」。)
(不畫不要緊,一畫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有的在下面叫「啊!好可愛的小蟲子。」「咦!怎麼變成一幅畫了?」「這么有趣的!」,有的已經忍不住想動手了。我心裡暗暗得意,學生已經迫不及待,這時候讓他們動手效果一定不錯。)
師:同學們想不想試一試?
生:想!!!(喊聲差點沒把我「震聾」。)
師:好!同學們可以用自己想用的方法來畫一幅自己想畫的「指紋畫」,老師想提醒大家的是要把指紋取清楚取完整,開始吧!
(「嘩」的一聲,教室里一下子就熱鬧開了!不一會兒,一幅可愛又略帶童趣的「指紋畫」就創作完成了!同學們都踴躍地把自己創作的「指紋畫」拿上來給大家欣賞,一個個都顯得興味盎然。)
(一個簡單的創作「指紋畫」就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取指紋活動中解脫出來了,不但讓學生輕輕鬆鬆取好了指紋,更讓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拿「探究」為樂,樂在其中]
(學生通過畫「指紋畫」取下了指紋,學習的興致也更加高漲了,再讓他們來探究,當然是「樂在其中」了。)
師:看了這么可愛的指紋畫,你現在最想研究什麼?
生:指紋都一樣嗎?
生:指紋有多少種?
生:指紋還有些什麼特點?
……
師:用你們自己想到的辦法,來研究你想研究的問題,並把研究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研究問題,並作記錄。)
師:有結果了嗎?那個組先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一樣嗎?通過把我們的小組的指紋比較,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
生:我們研究的問題是:指紋有多少種?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的指紋是圓圓的,我們叫它「圓形」;有的像小山,我們叫它「山形」;有的有點像波浪,我們就叫它「波浪形」。
……
(多麼有趣的名字,多麼細致的觀察。正是有了學習的熱情,正是有了探究的興趣,才會樂於探究,才會樂在其中。)
[讓「拓展」促學,學無止境]
(學習無止境,探究亦無止境。探究不僅僅是讓學生得出結論,更應該是讓學生能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師:學到這里,你還有其它的問題嗎?
生:指紋除了這幾種,其它還有沒有?
生:指紋還有其它的作用嗎?
生:指紋還有沒有其它的特點?
……
[反思]
科學探究是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的研究活動。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是對「科學研究」的一種「模擬」。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我們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科學探究活動成功開展的關鍵。但從字面上看來那麼枯燥、繁瑣的「探究方法」,如果以教條的形式灌輸給學生,肯定是無益的。劉默耕老師曾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八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我們在科學方法啟蒙教育上應把握的度。如何做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呢?我的「一字秘訣」就是「玩」中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把科學教學與「玩」結合起來,讓他們在樂此不彼的「玩」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讓他們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出真知!我們大人總誤認為孩子們的玩就是「胡鬧」「瞎搞」,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上,孩子們能從「玩」中學到許多我們用「教」所無法給予的東西。只要我們引導得當,就能使他們的「胡鬧」 「瞎搞」變得有目的、有計劃、講方法。那麼,它就是一種「科學探究」!盡管有時這些「探究」活動還不規范、不嚴密、不完整,但只要我們能精心引導,耐心扶持,相信在他們中間正一點一滴地孕育著未來的科學家。在科學啟蒙教育中,我們必要克服把「科學」和 「科學探究」神秘化、「聖賢」化、「經典」化的思想。在「玩」中學,我們的科學教育的時空和資源將是無限的,它的潛力也是無量的…
<<<12>>>
Ⅶ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Ⅷ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教育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痴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後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像,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於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願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於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徵,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於他們日後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麼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於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於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准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並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於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
Ⅸ 小學科學教育課到底要講些什麼內容
十分有價值,人的世界觀一般就是在上小學這個年齡段萌發出來的,而科學教育版課又正是權這方面的啟蒙
所以說
小學科學教育課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是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作為家長,不只要督促孩子學好課本知識,還要在適當的提升孩子對這一門課程的興趣
Ⅹ 怎樣提高科學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成果如雨後春筍般被研究出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論是認識事物還是解決困惑,科學無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門學科,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初級的科學思維,並利用科學思維解釋和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一、當前小學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階段,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其中,能力培養是素質教育強調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學習科學,則是促進能力提升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實際上,我國的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在學前就開始學習英語,但學前學習科學的,無論是家教還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我們卻鮮有聽聞。
二、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總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並應用於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簡單地說,科學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小學科學教學就是要讓小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並培養科學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一,在科學課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進而形成創新思維。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科學課又是一門需要小學生勤動手、勤動腦的課程。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善於引導小學生的這種行為,讓他們的積極性、好奇心和注意力轉移到科學實踐操作中。教師應通過在課堂上多設提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斷思考。
第二,增強學生的自主操控能力。對於一些動手的實驗,教師可以略作提示,由學生開動大腦探索如何進行實驗。我們看到,在得出成功的實驗結果後,他們每個人的實驗過程都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可能沒有獲得實驗的成功,但是他們在實驗失敗後吸取經驗,並發現了一些現象。在科學課上,通過這樣反復不斷地實驗與思考,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小學科學課有助於培養小學生的「質疑」精神。小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他們往往是「敢做敢言」,從而更加容易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所謂質疑,就是不輕信,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地附和。一個科學成果的產生,就是經歷過多方人士的數不盡的質疑。在科學課上,引導小學生多問「為什麼」,質疑精神就是意味著要讓學生不斷思考,「為什麼對?」「為什麼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巴爾扎克曾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是問號。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快速成長過程,這比解決問題更加可貴。在科學課堂上,小學生應該是相對輕松的,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教師易於引導學生不斷質疑,幫助小學生樹立理性科學的處世態度。
第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真理」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前,社會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存在一些不良現象。比如,我們看到一些小學生,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便「求神拜佛」。迷信的思想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嚴重阻礙。小學科學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摒棄陳舊落後的迷信思想,凡事要用科學的思維解決。我們看到,一些以迷信為代表的思想在農村等不發達的區域比較「盛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農村學生的發展。加上一些農村學校缺乏科學教育。因此,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加大重視。
三、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1.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
利用多媒體,可將科學實驗的過程直觀地展示給小學生。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能夠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能夠利用多媒體放映一些科學題材的影片,讓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後,通過感官刺激,將科學知識印在腦海中。此外,通過觀看這些影片,教師要讓學生積極發言,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樣互動的師生關系,一方面能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能鍛煉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
2.科學理論指導科學的實驗
一些教師在講科學課時,只是單純地講理論,而忽視學生的動手實踐。在課上,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陽台,怎樣照鏡子才能更加清楚?
A.人面對著窗戶照鏡子?搖?搖 B.人背對著窗戶照鏡子
當然我們很明白,人應該是面對著窗戶照鏡子更加明亮。但是一些學生怎麼也弄不明白。即使是老師講了之後,學生還是不能理解。於是,我便讓學生模擬場景,直接在現場感受這兩個不同的動作,當學生親自嘗試完之後,就很容易理解為何選擇答案「B」。學生對於能夠實踐得出的答案要比教師教給他的答案記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
3.「多元評價」造就思想自由的課堂
對於某一個科學問題,學生會產生各種想法。筆者聽過一些教師的科學課,發現,一些學生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而教師給這些不能准確回答的學生的評價卻是直接評判對錯。科學課堂上,本應該是「意見的自由市場」,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回答,運用「多元的評價」體系,對認識存在較大偏差的學生要善於引導,太過直接的「對與錯」評價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更重視學生的科學教育。科學教師也應不斷實踐探索,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讓科學課和其他科目相得益彰,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