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強小學生思想教育
」小學生的年齡小,社會經驗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但他們模仿能力強,好奇心也大,對於社會上的事情不論好壞都會全盤吸收,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所以要對小學生開展思想教育是多麼重要呀!,可以使從以下幾方面去入手:
一.課堂上要滲透思想教育。
課堂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每一門學科都有其挖掘的地方,就語文來說,教材中含有許多行為習慣以及思想品德等素材的課,教師根據學生特點結合課堂進行滲透,將語文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比如說:二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憫農》這一首詩時,在理解詩意的情況下,要讓學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培養學生懂得珍惜糧食,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再例如結合四年級語文《黃河魂》這一課,我們就要教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就這樣在語文課中滲透思想教育,還可以抓住小學生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二.利用少隊組織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重視社會實踐,讓學生不斷自我體會,感悟。
少先隊工作也是學校工作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著重組織學校實踐體驗。在少先隊中,學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讓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不斷體會,不斷感悟,不斷積累,從而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可以讓學生自發組織「手拉手活動」「學習雷鋒好榜樣」「獻愛心」等等,培養學生責任感,根據「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四方面聯系的圍繞,培養學生自我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四個系列,組織學生多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鼓勵學生與人交往中做到禮貌大方,真誠,與學生要和睦相處。使學生養成團隊互助、奮發向上、守紀律、有禮貌的好習慣。
2.在校還要多組織學生課外活動。
在少隊活動時,讓學生觀看一些生動形象的人物、故事、法理的光碟,引起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這「情境相生」的氛圍內不斷升華、強化。這種深化的感染力也可以決定一人的人生道路。比如說觀看一些老一輩革命家的故事,像黃繼光摧毀火力點而犧牲,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等人物故事,進行思想教育,激發學生愛國的激情。還可以讓學生看一些寓言故事,例如:《守株待兔》就可以教育學生對意外收獲不要存僥幸心理,成果要靠真實的勞動獲取,教育學生做個踏實、勤快的人,而不是一天到晚想著不勞而獲。
三.教育學生,要講技巧。
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還要講究技巧,對於小學生我們可以利用語言故事教育學生,例如:小孩打鬧時經常的事,兩個小孩在打鬧時,你不能直接問他們打人對不對,他們嘴上說不對,但是心裡沒有這樣想,心裡可能想不關老師的事,老師就不要管,這時你就可以給他們講《陶罐和鐵罐》的故事,讓他們從中明白裡面的道理從而吸取教訓。
四.以身作則,以情感人。
在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所以教師本身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處處有禮貌、有愛心,那麼學生也會受到你的影響做一個有禮貌、有愛心的孩子。記得上學期,天連下大雨,早上放學後,我去灶房吃飯路過教室門口時看見我們班二年級學生王毅在干吃方便麵,我問其原因,他說家離得比較遠,路不好走,媽媽給他帶包方便麵讓他當中午飯吃,我看這么小的孩子,餓了一早上光吃方便麵怎麼行呢?何況連口水都沒有,正是長身體怎麼能受得了?於是我把它交到我房間去廚房給他打了一份飯讓他吃,學生很感激得說:「謝謝老師!謝謝老師!」從那以後我發現王毅比以前樂於助人了。在平時教師更要重視你的語言,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說不定他就會在無意中將你的那一句模仿去,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文明的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而健康成長,最終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五.利用班會時間開展思想教育。
『貳』 小學班主任是怎樣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
一、小學生思想教育要堅持「愛」字當前
著名教育家捷樂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愛是學生的一種需要,對於學生來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希望老師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愛護自己。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便會對老師產生依戀感、信任感、把老師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當對他進行教育時,他們從心裡感到老師是在關心他、愛護他、幫助他,才會很好地與老師配合,甚至做到「言聽計從」。有很多家長都會這樣說: 「這孩子就聽老師的。」如果這種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學生就會叛亂,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更不會相信老師。所以很多學生言行不一,校內、校外判若兩人,把老師的話當做耳邊風,甚至個別學生敢於唱「對台戲」。因此,我們要對學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給予和藹的微笑或一句關心鼓勵的話語,拔動學生心靈深處的弦。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相信老師的每一句話,樂於接受老師的教育。
二、用平等的交流來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交流是人類群體活動中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是真誠的傳遞。長期以來,師道尊嚴一直被許多老師所遵從。不少老師總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居高臨下,導致學生與之格格不入。有經驗的班主任總是彎下腰或蹲下來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感到平等、民主,有親切感,從而願意接近老師,與老師交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裡感受。用商量的口吻交流,學生會覺得老師信任他;能徵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會覺得老師尊他。學生只有在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才能有效地和老師進行情感的交流。平等交流體驗在許多地方,如師生見面時,通常是學生先向老師問好,老師要麼點點頭,要麼「嗯」一聲,這對學生來說很不平等。若老師先向學生問好,學生會從心底里敬佩老師,從而放下戒心,敢於向老師吐露心聲,坦露真言,這種平等的流,可以架起師生溝通的橋梁,讓老師更易捕捉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創建感恩平台,引導學生發現美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在當今的小學生群體中,缺少的正是這種「發現美的眼睛」。常常聽到、看到學生之間因為某種小事而發生矛盾。那些小事不過是在走廊上被人撞了;在教室里被人把學慣用品弄到了地上;有人在背後說了自己的壞話;因為長相等原因被人起了綽號;有人弄臟了自己的 書桌……這些實屬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被部分學生看成了天大的事情, 非要討個對錯或懲罰 一下對方不可。於是輕則口出臟話,重則施以拳腳。究其原因,根子在於現今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百依百順中成長,他們關注自己多,關注別人少,從小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習慣,容不得別人對自己有任何的指劃。他們覺得若不那樣「表示」一下,自己便是儒夫,別人會更加 「欺侮」自己。
我們可以原諒他們的年幼無知,但不能任其發展,必須給他們以正面的教育。為此,可通過開展「誇誇我身邊的人」、「我要感謝……」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向學生傳遞學會感恩與寬容的思想;也可在班中設立樂於助人、待人有禮、關心集體等表揚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細心觀察,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並把表現出色的同學名字寫在上面,漸漸地,他們學會了發現別人身上的美,也就不會對別人有過多的責難。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遵循基本的相處之道:一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學會欣賞別人,為別人的進步而高興,並且及時地送上最誠摯的祝賀;二決不能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比,目中無人。三要學會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過失。
四、掌握批評的尺度,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它的意義在於使教育對象知美醜、辨善惡,明是非,其中批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在批評學生的時候,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明確批評的目的,這樣才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而面對學生長出的「斜枝,」恨不得一下子「剪掉」這種情況下所進行的批評,則極有可能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其實使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閃光點,老師批評他是為了讓他改下錯誤,使他進步,而不是「落井下石」。要讓學生知道,只要他改正了,同學們仍然歡迎他,老師也仍舊喜歡他,另外,對於一些看似不大的「小事」認為可提事不提,於是漫不經心地進行批評,這樣的批評缺乏力度,學生不會裝進心裡,自然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怎麼會改正呢?所以批評重在掌握尺度,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物與地點、不同的事件,批評的的力度也就不一樣。要想得到學生的敬重,我們心中得有一把心子,在衡量學生時做到「榮辱皆忘」。只有掌握好了尺度,才能使批評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使犯錯誤的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和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
五、換個角度,在 「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
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學生真不少,他們自卑、失落,他們懵懂無知,他們隨心所欲。如果一味地教訓、批評、教育收效甚微,且有時取到反作用。不如換個角度,改變一下思維定勢在他們的「雜草叢生」的心靈里播種希望的種子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即使是很一般的學生,在老師充滿信心與深情的關懷、鼓舞下,也會變得自信、開朗,進步神速。老師要用愛心為孩子播種希望。教育是一門藝術,所以光有愛心還不行,還要有一雙「火眼金睛」,一雙善於發現孩子長處的「火眼金睛」。老師要做播種希望的人,多給孩子表揚、鼓勵,讓他們看到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有學習的動力。
六、發揮同伴群體的作用,引導共同進步
一般的孩子從小便生活在一個同伴群體當中,然而同伴的群體關系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也很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社會性的逐漸發展,其對人際交往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一方面青少年對家庭與父母的擺脫,需要到同伴中去尋找歸屬和依託,同時,同伴關系也是他們尋求自我成長參照、獲得各種新信息和習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徑。 同伴們所公認的規范和標准在某些方面比長輩們的規范和標准在心理上變得更為重要,他們希望得到同伴的承認、理解和贊賞,開始建立自己的固定同伴網路關系,朋友在兒童生活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 角色。有的班集體,沒有形成健康向上的集體輿論,為一小團體的不正確言論和意識所左右,由於從眾心理的影響,導致一些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和發展。在此方面,我們要多做引導的工作,讓學生中的同伴群體正向發展。對於後進生,還可以發揮同伴群體的監督作用,從他們身上採集更多關於後進生的個人信息,為實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據,促使群體中的成員共同進步。
七、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區」
俗語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因此,與家庭積極配合,有助於加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但現今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盲區」。如其中一個「盲區」——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不聽。據有關調查,在七成以上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的父母太嘮叨,難免會產生反感,可見「嘮叨」成為了當今父母的通病,其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太在意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缺乏信任或擔心孩子不理解他們所說的話,於是反復說、反復叮囑、 反復強調, 而實際上有很多的話,家長只說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反復說只會令孩子感到反感, 教育結果適得其反。當發現有此現象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家長多克制自己,並鼓勵家長多採用互動式的談話與孩子溝通, 使孩子有了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所以教師除了在加強學校的教育工作外,還要密切聯系家長,溝通家校之間的信息,使教育工作得到學生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使家長成為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力量。雙管齊下,共同管教,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得到健康的成長。
小學生思想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教育成果不可能一朝一夕得到實現。但小學生的可塑性十分強,我們不要總是堅持「朽木不可雕」,要用希望的眼光、熱情的雙手、期待的心情、巧妙的方法去雕刻他們這一顆顆稚嫩的心靈。
『叄』 如何做好小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小學生的思想工作最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孩子一內般都好動,特點加缺點也不容少,在心中始終要有一種理念孩子信任我,我愛孩子,更愛我要教育的孩子,不偏不歪,多做表揚,少點批評,真正有點大毛病也要用足夠的耐心去說服,切不可簡單粗暴,不要動不動就叫孩子的家長,這是最無能的表現。不過要經常去家訪,隨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及其一些存在的家庭實際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肆』 小學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 面向全體學生;
2、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3、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1、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2、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3、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4、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 鼓勵想像、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1、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2、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3、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4、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5、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4)小學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是一項規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點外,還有它自身獨具的基本特徵。
(一)全民性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從廣義上說,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人民。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徹底掃除文盲,從整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從狹義上講,是指小學教育必須面向全體適齡兒童。
小學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幾乎所有國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創造條件,確保每個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權利。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屆大會確定「爭取全民基礎教育」計劃,要求最大限度地掃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的小學教育是全民教育,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使全國各民族的所有兒童都接受社會主義教育的需要。為了保證這一全民性質,國家特別對女童的教育、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兒童的教育給予特別的關心,採取了特殊政策;對於殘疾兒童的教育也給予了特殊的關注,專門加以保障。
(二)義務性
小學教育面向全體適齡兒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論其種族、民族、性別、膚色、語言、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智能及身體狀況不允許的例外),只要達到一定的年齡(6~7歲),都必須接受小學教育。因此,小學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對於每個公民來說,教育機會是均等的,是應當享有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強迫的、免費的學校教育。這里的「義務」一詞包括:
(1)國家有設立學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義務;
(2)父母或監護人有使學齡的子女或被監護者就學的義務;
(3)全社會有排除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入學受教育的種種不良影響和障礙的義務。因此,義務教育要求國家、家庭、社會必須給予保障。對受教育者來講,既是應享受的權利,又是應盡的義務。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它又是強制的和免費的:「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國家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學生就學。」「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或被監護人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由於小學教育是依國家法律而實施的基礎教育,因而它具有強制性。
(三)全面性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小學教育既不是就業定向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專業教育。它是面對全體兒童實施普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提高他們的身體心理素質,使他們具備國民應有的一些基本素質,為他們進一步深造創造條件。
小學教育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前提。小學教育是向全體兒童進行的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教育,幫助他們學會如何做人,奠定學習、生活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講,全面性是專業性的預備。只有保證小學教育的質量,才能確保高一級學校的教育質量。
兒童接受小學教育的年齡階段,是人生歷程的巨大變化時期,是人的智力、能力和良好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小學教育的每一個方面都不可偏廢。
『伍』 哪些教育理論適合小學教師使用
1.孔子、《禮記》:
教學方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德以育人、啟發誘導、誨人不倦、言行一致;學習方法:學思結合、學行結合、溫故知新、虛心好學、實事求是、以學為樂、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2.誇美紐斯:
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被譽為「教育學上的哥白尼」。《大教學論》重點闡釋了教學理論問題。他說,教學論是教學的藝術,「大教學論」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普遍的藝術」,這是一種「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教得徹底」的藝術。這本書明確提出並詳細論證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教學規則,提出並論述了各種教學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學方法和分科的教學方法),擬訂了各級學校的課程設置,確立了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制訂了編寫教科書的原則要求,甚至對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課也都作了具體的規定。同時提出教育者本身也應當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以便更好地教育別人。
3.盧梭:
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愛彌兒》,副標題是《論教育》。這本書,通過虛構一個出身名門的孤兒「愛彌兒」和他未來的妻子「蘇菲」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其核心是以自然教育的原則培養適應未來理想社會的新人。這個理論被稱為自然教育理論,其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他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即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同時還要尊重兒童的個性特點。盧梭將教育分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後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礎上實現三者的協調一致。這本書也觸及到一些遺傳、環境、教育對人發展的作用問題。
4、杜威:
美國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代表。
他倡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他認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他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還有著名的兒童中心論。由於傳統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師和教科書上面,而不是放在兒童的本能和活動中,於是,兒童只能受到「訓練」、「指導和控制」以及「殘暴的專制壓制」。去除這種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實現重心的轉移,即有教師和教材轉移到兒童(也就是學生)。有人把這種變革和哥白尼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的意義相提並論。好比說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兒童(學生)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兒童中心論很像現在的以學生為本。
5.陶行知:
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曾師承杜威,但並不是全盤吸收、簡單照搬。他創立「生活教育」學說,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倡導「創造教育」和「終身教育」。毛澤東同志曾給予他「人民教育家」的光榮稱號,郭沫若先生把他與孔子並稱為「中國最偉大的兩位教育家」。
生活即教育。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礎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形成「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體系。陶行知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他說:「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由此可見,陶行知所說的「教育」是一種終生教育,他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課本。
社會即學校。「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
教學做合一。
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說,這是對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陶行知的「做」與杜威的「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6.維果茨基:
維果茨基是蘇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被稱為「心理學界的莫扎特」。他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幾乎無人不曉。維果茨基理論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原理:
人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社會實體,是社會歷史產物。
人滿足各種需要的手段是在後天通過不斷學習掌握的。
教育與教學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形式。
人的心理發展是在掌握人類滿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過程中進行的。
人與人的交往最初表現為外部形式,以後內化為內部心理形式。
最近發展區概念:
最近發展區概念是維果茨基在1931-1932年將總的發生學規律應用於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問題時提出來的。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實際的發展水平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潛在的發展水平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維果茨基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成了三種類別:學生能獨立進行的、即使藉助幫助也不能表現出來的、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藉助他人幫助可以表現出來的。它所體現的教學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教學促進發展,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當然,他彰顯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者;同時,他明確了同伴影響與合作學習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啟發了對兒童學習潛能的動態評估。
7. 傑羅姆·布魯納: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運用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構築了以認知心理學研究為基礎的教學理論。在布魯納看來,學生的心智發展,受環境影響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環境,但主要是獨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認識程序的。教學是要幫助或形成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他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要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學生的形式並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由此,他提倡使用發現學習的方法。他認為發現學習有以下特徵:
一是強調學習過程。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的探究者。
二是強調直覺思維。除了注重學習過程之外,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還強調學生直覺思維在學習上的重要性。他認為,直覺思維與分析思維不同,它不根據仔細規定好了的步驟,而是採取躍進、越級和走捷徑的方式來思維的。直覺思維的形成過程一般不是靠言語信息,尤其不靠教師指示性的語言文字。直覺思維的本質是映象或圖象性的。所以,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要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像,防止過早語言化。與其指示學生如何做,不如讓學生自己試著做,即邊做邊想。
三是強調內在動機。在布魯納看來,學生在一般教學條件下,學習的動機往往很混亂。有些學生謀求好成績,是為了一些外來的動機,如為了得到或避免教師和家長的獎勵或懲罰,或為了與同學競爭。而布魯納更重視的是形成學生的內部動機,或把外部動機轉化成內部動機。而發現活動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興趣。所以,布魯納把好奇心稱之為「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當然布魯納在強調學生內部動機時,並沒有完全否認教師的作用。他認為,學生學習的效果,有時取決於教師何時、按何種步調給予學生矯正性反饋,即要適時地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結果,如果錯了,還要讓他們知道錯在哪裡以及如何糾正。
四是強調信息提取。布魯納對記憶過程持比較激進的觀點。他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提取。盡管這從生物學上來講未必可能,但現實生活要求學生這樣。因為學生在貯存信息的同時,必須能在沒有外來幫助的情況下提取信息。提取信息的關鍵在於如何組織信息,知道信息貯存在哪裡和怎樣才能提取信息。
布魯納的教學論思想:布魯納認為,一個教學的理論應包括五個主要的方面:
一是事先為學習者安排學習的最佳經驗。布魯納認為,教學要著重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意向和目標針對性,要把學生的技能轉變成他們自己的智力活動的安排。這就是說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的求知慾望相關聯,要把所教的東西轉變成學生所求的東西,把教學的過程轉變成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把所教的知識轉換成與學生的思想規律有關聯的知識,變被動的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並且按照學生自己選擇的方法去學習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
二是為學生的最佳理解提供一種知識結構。布魯納指出,教任何一個學科,或者教任何一組有關聯的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題材的結構。每門知識都具有一種層次的結構,它通過每個人的編碼系統而被接納,又可以通過相應的再現模式表現出來。所以他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採用一定的編碼方式掌握知識的結構。
三是提示所學材料的最佳順序的詳細說明。布魯納曾經「任何思想、或任何問題、或任何一種知識都能夠用足夠簡單的形式描述,使任何特殊的學習者都能用一種可辨認的形式去理解它」。因此,簡單地說,任何學科都可以用某種正確的和有用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根據這種思想,學校和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知識轉變成各種年齡的學生都能夠理解的結構,並以一種最佳的呈現順序去安排這些結構。
四是成功與失敗的作用及獎勵與懲罰的性質。布魯納承認強化手段對學習的作用,但他更重視學習的內部動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並「大量降低『外在的』獎勵和懲罰作為學校中學習的因素的重要性」。布魯納認真分析了當一個人企圖認識某事物或精通某項工作之後所出現的兩種極端狀態,即成功與失敗和獎勵與懲罰。他認為成功與失敗是眼前工作本身內部存在的。因此,它們構成內在動機;而獎勵與懲罰是由父母和教師控制的,它們構成外部動機。他認為成功與失敗所構成的內部動機足以保證學習或工作的動力需要。如果這時再給子獎勵和懲罰往往會產生消極作用。
五是在學校環境中激發思想的程序。布魯納把知識獲得的一切過程都看成是問題解決過程的例子。並將這個過程劃分為兩個步驟:一是根據所得到的感性材料到提出試驗性的假設,這需要把新來的信息和以過去經驗為基礎的內在世界模式相聯系而完成的。二是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對試驗性假設作進一步的檢驗。如果兩者一致,這個假設就得以保持;如果不一致,就要改變假設使之與感知的事實相一致。布魯納提倡在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充滿自信地去進行發現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有價值的「頓悟」。有利的家庭情況和學校氛圍將會使一些兒童比其他兒童成為更大的「發現者」,「教師們應當力爭教導學生堅實地掌握他們的學科,從而促使他們成為自主的和自己開動腦筋的思考者,當他們的正規的學校教育結束時,他們將會獨立地繼續進行學習。」
8.蘇霍姆林斯基
蘇氏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實踐家、理論家,在蘇聯被譽為「教育思想的泰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農村教育事業。他把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帕夫雷什中學轉化成了蘇聯的優秀學校,被視為當代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的教育理論被公認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而培養這種人需要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即應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在一起,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現個統一的完整的過程」。
論教育
關於德育,他明確指出,「和諧全面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認為「精神空虛是人的最可怕的災難」。要求教師和家長尊重兒童的人格,全面關心兒童。他提出了「要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的主張,並努力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學校的牆壁也說話」。關於智育,他認為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傳授,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並發展他們的智力。他提出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觀、智力發展、知識的鞏固和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們是否樂觀愉快,朝氣蓬勃。」並響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個還是健康」的口號。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個受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抓緊美育的實施。他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們美的心靈,並提出了進行美育的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手段,如通過觀賞大自然感受美,通過文學藝術作品鑒賞美,通過動手勞動創造美等,甚至要求兒童重視衣著美和儀表美。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出:「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進行十年制教育,僅僅教給他科學基礎知識,從不讓他接受勞動訓練,而在他畢業時把一把鏟子交給他開始勞動,那麼這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悲劇」。
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五育任務。
論教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關於教學基本理論的論述,又有各個教學環節的體經驗介紹和建議,基本上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學論。他從智育的基本任務出發,要求正確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兩對矛盾,即教學——教育、教學——發展,要求在促進矛盾的辯證統一過程中,完成目的,實現和諧發展的總任務。
關於教學——教育的統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指出這一原則不僅要求世界觀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須在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來進行。反對把教育看成與學習和教養相隔絕的東西,認為教學、教育和教養是統一的。
關於教學——發展的統一。首先他強調師生通過教學有效地傳授和獲取知識認為只有掌握知識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堅決反對那種只給知識,不重視發展智力的教學。他說:「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種種原理、結論和推理一古腦塞進兒童的腦子,往往不讓兒童有可能哪怕接觸一下思維和活的言語的源泉,這就捆住了他們的幻想、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翅膀。孩子時常有富有朝氣的、積極的、活躍的人變成了彷彿專門用於背誦的機器。」因此,他要求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講課力求生動、形象、有趣、反對「滿堂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並用分數去鼓勵他們,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取得成績的快樂。
9.巴班斯基
巴班斯基是蘇聯著名的教育家、教學論專家,曾任蘇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20世紀60年代起,他就以羅斯托夫地區的普通中學為實驗基地,潛心進行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理論的研究,並撰寫《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系列著作,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教育學派。
巴班斯基從理論上論證了一條新的教學論原則,即教學最優化原則,闡述了現代普通學校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的實質、准則和研究方法,並較為系統地指明了將最優化思想貫徹到學校實踐工作中去的途徑。
研究最優化的方法論前提。巴班斯基認為,在有規律的相互聯系中詳細研究教育過程所有組成部分的教學系統論方法,是制訂、選擇最優教育決定理論的方法論前提。只有採用系統的方法,教師才能考慮到全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即過程的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實現這一過程的條件。要想找到適合一切條件的萬能教學法、教學手段或教學形式是不可能的,必須在每一具體情況下評價受教育者的可能性、教學物質條件、學校衛生條件、道德心理條件、進行美育和其他的條件,必須選擇正是該情境下最好的教育與教學過程的方案。
將最優化思想貫徹到學校工作實踐中去的心理學基礎。巴班斯基認為,最優化是教育學發展中的一個邏輯階段;它直接依據教育學過去所取得的成就,同時,心理學所取得的成就也促進了最優化思想的發展。從心理學觀點來看,教育過程最優化就是最合理地完成某種教育任務所採取的理智和意志的行動。選擇最優化方案要求教師具有特別善於從教育角度思考問題的本領,即要進行問題探索思維,而不是復現思維。只有在創造性思維的條件下,教師才會從一系列可能的方案中挑選最接近該情境的一種方案。
最優化的實質和准則。巴班斯基認為,在現代學校中,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就是指選擇這樣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最好的效果。他是在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基礎上,教師對教育過程的一種目標明確的安排,是教師有意識的、有科學根據的一種選擇,是最好的、最適合於該具體條件的課堂教學和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方案。用這種觀點來考慮教學方案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從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案中選出一種進行試驗,而是信心十足、深信不疑地選擇最恰當的課堂教學方案或課堂教學方法。巴班斯基提出最優化的四個准則:一是在現代條件下,在形成知識、技能、技巧和形成某種個性特點方面,在提高學生教養水平方面,取得最大限度可能的結果。二是為達到一定的效果,師生花費的必要時間最少。三是為達到一定的結果,師生花費必要的精力最少。四是為在限定時間內取得一定的結果,花費的經費最少。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條件、取得同樣效果的情況下,哪種方案最能節省教學經費,那種方案就是該情況下最優化的方案。
衡量教學過程是否最優化的兩條標准:一是教學過程的內容、結構和活動邏輯能保障有效地和高質量地完成對學生的教養、教育和一般發展的任務,使之符合國家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達到最大學習可能性的水平;二是在不超出學校和勞動衛生學規定的家庭作業時間標準的情況下,達到預定目的。
最優化的基本方法:課堂教學最優化要求教師在備每一節課時都必須依靠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必須創造性地選擇最好的方案來講新課,課堂教學的設計切忌公式化、陳規舊套和千篇一律,既不可誇大某些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也不可平均使用這些方法和形式,而要根據具體情況把它們最好地結合起來。選擇最優化的教學方案,就是選擇最優化的教學任務、內容、方法、手段、形式和必要的速度,保證良好的教學條件。因此,講最優化不能只談個別方法,而必須談現實最優化的方法系統,把一整套方法合在一起才能包括教學過程的全部特徵。最優化的方畫法系統是教學論上的新概念。教學最優化要求把教(教師的活動)的最優化和學(學生的活動)的最優化結合起來。巴班斯基從兩個方面來闡述最優化的方法:
教的最優化方法:一是綜合擬定教養、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任務並根據學生的特點使其具體化。二是使課堂教學內容最優化,突出其中主要的、實質性的內容。三是有意識地選擇最優化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最成功的課堂教學結構來完成一定的教學、教育任務。四是對學生因材施教。五是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物質條件、學校衛生條件、精神心理條件和審美條件。六是採取專門措施來節省教師和學生的時間,選擇教學的最優速度。
學的最優化:一是在教師影響下,學生應當了解他們面臨的基本任務的全部范圍,把基本任務作為自己行動的准則;二是經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課題的主要問題上,努力尋找最好、最合理的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案;三是通過有效地自我檢查,努力逐漸調整自己的活動;四是發揮實際學習可能性的長處,克服短處;五是合理支配時間,在保證學習的高質量的同時,堅持提高自己的學習速度;六是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時間消耗進行自我分析。這種在教師巧妙地指導下的學習活動的自我組織是符合最優化標準的,它保障不會使學生感到負擔過重而又達到可能的最佳效果。
10.加德納:
加德納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發展心理學教授,國際聯運上享有盛譽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在《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已被各國教育學、心理學界稱作「哥白尼式的革命」。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准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具體包含如下涵義:
一是每一個體的智能各具特點。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個體,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每個人身上的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絕對孤立、毫不相乾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正是這八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組合,使得每一個人的智能各具特點。
二是個體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在多元智能理論看來,個體智能的發展受到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教育條件的極大影響與制約,其發展方向和程度因環境和教育條件不同而表現出差異。盡管各種環境和教育條件下的人們身上都存在著八種智能,但不同環境和教育條件下人們智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
三是智能強調的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創造出社會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看來,智能應該強調兩個方面的能力,一個方面的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個方面的能力是生產及創造出社會需要的有效產品的能力。根據加德納的分析,傳統的智能理論產生於重視言語—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的現代工業社會,智能被解釋為一種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四是多元智能理論重視的是多維地看待智能問題的視角。在加德納看來,承認智能是由同樣重要的多種能力而不是由一兩種核心能力構成,承認各種智能是多維度地、相對獨立地表現出來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現出來,應該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本質之所在。
多元智能的理論結構:加德納認為,支撐多元智能理論的是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和知識領域相聯系的八種智能:語言智能、節奏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
言語—語言智能:指聽、說、讀和寫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認交流的能力。
音樂—節奏智能:指感受、辨別、記憶、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包括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
邏輯—數理智能:指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對事物間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
視覺—空間智能:指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並藉此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
身體—動覺智能:指運用四肢和軀乾的能力,表現為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事件能夠做出恰當的身體反應以及善於利用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指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能夠正確地意識和評價自身的情緒、動機、慾望、個性、意志,並在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製的能力。
交往—交流智能:指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並據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
自然觀察智能:指個體辨別環境(不僅是自然環境,還包括人造環境)的特徵並加以分類和利用的能力
『陸』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從前「老師」是一種權威的化身,尤其在小學時代,學生更是唯師命是從;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師 的師生關系,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呢?下面對此進行初步探索。 一、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有效進行思想教育。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老師做法不當,也要敢於承認錯誤。因為新時代的學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願做個聽眾,不敢表達。因此,尊重學生自由意志,成為現代老師必須接受的新觀念。當然,尊重學生並不表示老師得一味順從學生意見而放棄管教責任。 如今的學生活潑有餘,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抱負水準提高,受挫能力、忍耐力、包 容力均降低。管教學生是老師的責任。老師不妨多關心他們,多用兒童般的語言與之交談,盡量使學生願意與老師親近。其實學生是很願意向老師傾吐心聲的。我們教師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 去傾聽他們、理解他們。否則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將會越來越遠。我們教育工作的成效取決於是否可以走進被教育者的內心世界,選擇最適合其接受和認可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 二、加強多元文化學習,樹立全新偶像形象。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學生所生活的環境豐富多彩,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老師再也不是他們唯一的資訊來源了,他們的視野在不斷開闊,知識面在與日俱寬。老師要想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全新的偶像形象,只有不斷地學習充電,跟著知識的發展腳步而自我成長。作為教育者的教師還應當注意和學生同步接受新鮮事物,學會體驗新鮮事物帶來的快樂,這 樣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這樣,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立於不墜之地。 三、仔細琢磨教育方法,針對學生因材施教。 每個孩子多有自己的特質,特長。在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我們老師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有的放矢。 對於特長生,我們要充分發揮其特長,根據其學習態度來提出具體的要求標准。在幫助其認清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讓其接受認同,並幫助其克服困難達到評價的標准,以形成習慣的前提條件下,可以適當降低無效作業。 對於個別學困生,從確立最低最基本的要求開始,採用循序漸進的螺旋上升的教育方法,制定好特定的習慣培養計劃和目標,選擇適宜的方式來由低到高地逐步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扶著學生沿著既定的教育路線走,直至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在這漫長的幫扶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朋友的身份幫助他,以教育者的方式指點他,從而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融洽的、和 諧的師生關系。 四、練就火眼金睛本領,幫助學生去偽存真。 我們的社會,尤其媒體及商業活動,處處充滿了不良示範,對於一個涉世未深、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學生而言,容易受到蠱惑;而他們更多的是喜歡新鮮和刺激的事物,因此也造成了源源不斷的問題。在學生們有人生疑惑的時候, 除此之外,老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學會發現學生思想中有時代感的有價值的全新思想。心理輔導中講:對於對方不正確的觀點和想法不要認同,但是要理解,這樣就會拉近談話雙方的距離,使對方樂於和你傾訴心裡真實的感受。在我們的教育中缺乏的就是這樣的理解,其實如果你站在孩子的心理角度和立場來審視孩子的世界,你會發現原來很復雜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原來你認為很不能接受的事情其實原因很淺顯,自己可以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犯錯,然後再把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和觀點介紹給他,供他對比和參考,這樣比起生硬的要求效果更好,因為當他自我認識到問題後,會從心裡產生糾正的主動性,比起老師要我做,學生發自內心的我要自己做的自我教育更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我將會就此問題作進一步探討。
『柒』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7)小學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朱熹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的《北辰辨》是專門討論天球北極星座的論文;在《堯典》注中,朱熹討論了當時天文學的歲差、置閏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討論了早期的渾天說、渾天儀的結構,並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渾天儀結構。
朱熹文學成就: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捌』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過程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和教師的課余教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並教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付諸行動,提高思想認識。由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認識意識還比較模糊﹑不穩定,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握幾個基本准則。 首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如:五年級的××同學受手工商業意識的影響,認為成績只要及格,不用那麼刻苦,課外找點工作多賺點錢,這樣也會使父母感到滿意。了解到這一情況,在教育中我講事實﹑擺道理,使她懂得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只求考個及格是不上進的表現,只有專心致志讀好書,才是正確的,至於寒暑假做手工積錢解決學費,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導下,終於擺正該生思想中讀書與賺錢的位置,也解決了這類學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針對學生中存在不團結﹑相互妒忌﹑關系緊張的情況,我及時進行解決﹑引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徹底化解矛盾。體育課上,××和××兩位同學因玩羽毛球產生爭吵,相互貶辱,甚至動起手腳來。解決這類學生的矛盾,首先要針對事情的嚴重程度和來龍去脈來教育他們。在這一點上,我列舉了村上曾經發生的一宗因學生矛盾而造成雙方家長動手打架的惡性事件來教育。通過事例引導他們吸取教訓,認識自己的過錯和魯莽。經過教育,他們都作了自我批評和檢討,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對方道歉的決心。他們的行動,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團結的同學,使這些同學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團結。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堅持多樣化。 所謂多樣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樣: 課堂講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據教材,並聯系實際補充豐富德育資料向學生講授,著重抓住德育目的,講清人物實際,讓學生感受德育道理。 課堂討論——在講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專題班會——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專題班會,使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悟,有收獲。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堅持示範性。 所謂示範性,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中,要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模範和表率。小學生有著模仿的習慣這一特點,相反地說,教師的言行舉止將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模式。如:教師道德修養中有「為人師表」的要求,然而,教師對學生提出了「講究衛生」﹑「愛護公物」﹑「講文明」等德育要求時,教師本身的品德將影響著學生,學生會產生比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堅持示範性,不然對學生的教育便會削弱力量。 第四,加強學生教育工作,首先要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所謂優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另外,課外要設計練習,留置作業。練習題要從實際出發,緊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思想品德課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讓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學習一個品德形象,接受一個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樣的。如:《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一課,我讓學生進行有關調查,了解校園里勤奮學習﹑在各次知識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教學《助人為樂》一課,我布置學生調查周圍「學生學賴寧」的好人好事。實踐證明,在調查了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會默默地受到周圍的先進人物事跡所感染﹑受到啟迪,其教師效果往往比說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課上完以後,我都布置適當的作業,讓學生行為得到訓練,認識得到印證,並注意定時總結匯報,表揚鼓勵。《孝敬父母》一課,我要求學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滿意的事。結果,有的學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醫問葯,照料父親;有的學生母親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飯。他們在校能夠做個好學生,在家能夠做個好孩子。
『玖』 怎樣加強對小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 是加強基本的思想政治培養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小學教師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與體會淺談如下看法:
1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施行, 獨生子女越來越普遍, 社會、家庭、
學校等多方面也對當今小學生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 這些因素促使新時期的小學生思想教育面臨著許多新的課題,因此,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1.1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對於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 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1.2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不僅直接關系現階段中華民族的素質,而且直接關系未來中華民族的素質。不斷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1.3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堅持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小學生的成長, 牽動億萬家長的心, 涉及億萬家庭的幸福,
關繫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建設, 既是開創國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來的戰略工程, 也是實現億萬家庭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2 加強小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的策略
2.1 對於學生的思想品德, 應從小抓起。任何事物的起始階段都具有定性、 定向和奠基的意義, 特別是小學階段,
正是兒童長身體、學知識和形成良好品質的最佳時期, 他們的思想純潔、 可塑性強。教育的基礎是在兒童時期, 良好的習慣、
遠大的志向多半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一旦養成了, 是不容易改變的。俗話 「江山易改, 稟性難移」 便是這個道理。因此, 我們小學教育工作者,
必須不誤時機, 根據兒童的特點, 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進而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2 對於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應起模範帶頭作用。教師是教育的主導者, 是學生最願意接近的榜樣, 教師的人品、 素質、
能力對於思想品德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言行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 為此, 我校經常對教師進行師德教育。 通過擺、 排、 查,
使教師找出自身的缺點和不足。通過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和自身責任的重大, 從而時時嚴格要求自己,
處處以自己良好的模範行為作學生的表率。 2.3 實施精品戰略,為小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
2.3.1 製作播出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影視節目。如今的電視台 (包括少兒電視台、 電視台少兒節目) 播放的節目,
有一部分思想性、 教育性還是相當好的, 既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又具有教育意義, 但還有相當一部分節目, 只是利用先進的動畫效果吸引孩子,
一點兒教育意義也沒有, 並且整個畫面充斥著暴力, 整個內容貫穿著復仇, 這些對正處於思想、 道德、 世界觀、 價值觀等方面打基礎時期,
此時應播放一些宣傳中國乃至世界優良傳統、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或動畫片, 起到媒體的作用。
2.3.2 加強互聯網站的建設和管理,引導健康上網。互聯網站應充分認識肩負的社會責任, 積極傳播先進文化, 倡導文明健康的網路風氣。應加大監管力度, 積極推進網吧連鎖經營進程, 培植 「綠色網吧」 。讓小學生在文明健康網站上汲取有益的營養。
2.4
在教學中開展有關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的討論。課堂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每一門學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數學的計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優良習慣,
體育在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 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等等。就語文學科來說,
在教材中有許多含有行為習慣、 以及思想品質等德育素材的課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 結合課堂教育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目前,
小學生所使用的語文教材為語文與思想品德合科教學, 這就要求將語文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融為一體在教學中,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教學目標,
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 使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同時受到熏陶感染, 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有關行為習慣、 思想品質的討論, 從而提高認識。
2.5 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應常抓不懈首先, 教師要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小學階段, 每個學生都配有思想品德課本,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編排了合適的、 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有個地方、 個別學校、 個別教師視品德課為副課, 可上可下, 所以有時不備課,
只照課本讀讀書, 甚至一堂念好幾課, 完成任務了事。對於書中編排的教育內容, 究竟學生理解、 掌握了多少也無從知曉針對這種現象,
學校領導要加以重視, 採取措施督促其上好思想品德課。其次, 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各種規則、 守則等。可以經常開展各種知識競賽, 通過這些比賽活動,
使學生受到教育, 從而提高自身修養。最後, 要充分利用好 《小學生思想品德平定表》, 對學生的日常行為, 給予公平的評價,
使之經常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 從而找到缺點, 改正錯誤, 提高思想水平。
『拾』 小學生教育
環境熏陶
父母應該有意識地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這樣可以讓孩子受到感染與熏陶。因為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創造好生活環境,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系,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准則,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孩子的美好情操。
樹立榜樣
榜樣是從別人的良好思想與行為來影響與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比如像鄰居、老師、同學、模範人物、革命領袖等優秀品質都是孩子的學習對像,有時候家長的言行正確與否,對孩子都會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所以說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
表揚獎勵
用表揚獎勵的方式來對孩子的思想行為給予好評與肯定。這樣的好評與肯定會加強孩子進取心與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表揚獎勵也要做到實事求是、要及時、要說明原因, 還要應以精神獎賞為主,物質獎賞為輔。
批評懲罰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孩子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後者對來生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在批評與懲罰時,必須要做到全面的了解情況,要掌握好不良思想的行為的具體情節與嚴重程序,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
生活秩序
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生活秩序是會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最好方法,是提導孩子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孩子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家長可以在旁邊指點。
說服教育
談話,父母根據孩子的思想實際,講道理,擺事實,這樣使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談話必須要有針對性,靈活性,態度要和氣,不要板著面孔。討論,有時候父母要與孩子共同討論,介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如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這樣使孩子明辨是非。
課外閱讀
在課余時間家長可以指導孩子閱讀書報雜志,讓孩子從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家長要掌握好孩子閱讀的內容,和孩子一起討論,引導孩子通過閱讀增長知識。
接觸社會
平時帶孩子到公園、商店、風景區、農村或者是去訪問同學、親友、進行社會交往,使孩子開擴眼界,接觸社會、認識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