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應該如何加快我國的教育改革
教育要發展,關鍵還是在 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 。 綱要把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作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個人覺得素質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的問題,這也涉及到全體公民的素質問題。我們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說到底就是人的素質的問題。之所以把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的主題,這個主題包含著方方面面,不光包含著基礎教育,我們國家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一個提高學生的素質問題,但是在這裡面基礎教育更重要,因為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在規劃綱要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對於廣大的小學教師來說,提高基礎教育水平不僅體現為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更體現在教育質量的提高上,把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戰略主題,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強調通過更新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評價制度、改革教育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著重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國家的責任感,勇於探索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麼推進素質教育?綱要提出:素質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德育為先,一個是能力為重,一個是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我覺得主要就是給學生「減負」,減輕學生負擔就是為了把時間留給學生、留給老師,留給學生思考問題,留給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留給學生所喜歡的一些活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培養他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創新型的有實踐經驗的人才。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就必須大力推行啟發式、互動式、愉快式教學,以真正打開學生思維;另外,多開展第二課堂(興趣小組),在第二課堂中,設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小組、科技發明小組等,並在場地、設施、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並形成一種制度,使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科研能力成為學校常規性工作。使學生在愉悅、輕松、和諧、健康的環境條件下成長為具有創造性靈活思維、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修養的人才。 推進素質教育還體現在我們考試制度改革,還體現在我們一些規定上,比如規定不以各種競賽的成績作為入學的依據,這都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能夠自由的學習,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得以推行。推進素質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課上好了,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自然他的負擔就會減輕下來。學校減輕了負擔家長不能再增加負擔,家長不要再讓孩子上輔導班,拿很多輔導材料讓學生去做,所以推進素質教育有一個解放思想、改變觀念的問題,要樹立一種人人都能成才,但是才有不同,要根據不同的學生施加最適合於他的教育,使他能夠最好的成長,這樣素質教育才能推進下去。 當然,除了注重「減負」和考試制度改革上,學校培養的學生除了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創造力外,還應該注重以下幾方面素質的培養:一是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知識、能力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那他對社會大眾就不可能有多大貢獻,甚至起負作用!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我認為最重要的包括兩方面,一是品德教育,二是公民意識教育,前者使他們認識到什麼是良好品德,什麼是不好品德,應該如何做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後者使學生認識到作為全體國民的一分子,自己的責任、義務,學習、工作、生活中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進而良好的公民。 使 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良好的公民,才是我們推進素質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才是制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根本目的。
『貳』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改革的主要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統籌內設計教容師職業准入制度和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制度,在部分地區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2、因地制宜,分區指導。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標准和考試大綱,試點省份結合實際組織實施,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以人為本,公平擇優。以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為宗旨,為考生提供專業化的考試服務,提供多次機會和便利條件。堅持考試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公正性,擇優選拔樂教適教的人員取得教師資格。
『叄』 中國教育改革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規范中小學校作息時間表
1、全國各個省/直轄市的教育廳根據自己省/直轄市所在的時區,制定統一的中小學校,在校作息時間最高上限,作息時間上限定在7--8小時之間為宜。同時明確規定上午課間操和中午午休時間最低下限,並且制定每周體育課和體活課程數最低下限。
高中上午課間操時間建議不應少於30分鍾,午休應不少於1小時30分鍾,每周體育課應不少於兩節,體活課應不少於一節。
2、根據作息上限,制定學校作息時間法規和公約,並組織各所學校的領導統一簽署。有聯網電腦的學校通過網上簽署,若沒有聯網電腦的學校則可以採用學校校長去教育部門簽署或教育部門郵寄公約文件至學校,校長簽署的方式進行。
二、使用技術性方案監督中小學減負落實情況
1、虹膜檢測方法+視頻在線抽查
如果學校無視減負政策和規定,仍然經常向學生布置過多的作業,會導致學生經常晚上熬夜學習,眼部會因此長期處於充血疲勞狀態。
教育局可安排檢測人員每隔50天到各個學校突擊檢測一次,將檢查結果和錄像視頻匯集到市教育局。
對發現問題的學校,將進行進一步調查,對確認違規的學校將給予處罰和通報批評。
2、校園攝像記錄系統
若學校給學生的負擔過重,習題冊過多,將大幅加重書包的重量,有條件的省區,校園門口可以在各個學校安裝攝像記錄系統通過網路鏈接區教育局,各省教育廳和各市教育局可以通過該網路系統網上查看各個學校的減負情況,該系統不但可知道減負情況,更大的優點是可隨時了解校門口安全與秩序狀況,起到保護校園安全的作用。
三、使用政策性措施對中小學減負落實情況的監督與評比
1、各個教育局設立網站,在網站上建立自己管區內學校信譽排行榜,並對每所自己管轄區域內的學校建立一套電子檔案,電子檔案設20分為原積分。用於記錄學校遵守教育法規的執行情況。
開設受理對違規學校進行投訴的電話和電子信箱,受理對違反減負規定的學校的投訴。
發現違規的學校除進行通報批評等,將對電子檔案的原積分給予扣分。
每一學年結束,根據各校分數,進行排榜。榜單通過網路等媒體公布一次。
2、增強性的措施(若以上措施收效不大,建議採用)
(1)體質評定,醫療體檢部門將各所校各個年級的,人均體質變化狀況;視力狀況提交本市教育局,教育局根據學校人均體質、視力變化情況進行排榜。
排榜使用評分制,評分的原則是:各個學校內學生的人均體質、視力的保健情況越好,越靠前排名,保健情況越差越靠後排名。
(2)每所學校操場上,設一台可轉向攝像頭,鏈接教育局,教育局由專人負責實施監控,監督各個學校減負落實情況,防範亂補課,剝奪佔用學生課間操、體育課時間等行為。
五、中小學教科書刪除低價值和無價值內容,向實用化教學內容改革
中小學教科書應盡快刪除繁、難、偏、舊等各類無價值內容。
例如小學應刪除罕見、難以應用的幾何,難懂、難以應用的語文文言文。
嚴禁小學開設奧數等補習班。
中學應刪除語文中70%的文言文,其餘的文言文內容應列為選學課文。
並刪除老舊課文,增加新課文。刪除數學中過偏、過舊的內容。
思想政治刪除繁瑣無用、空洞的概念性內容
建議加入1思想道德、禮儀修養的教育性內容。向學生講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
2法律、法規常識。教育學生懂法、知法、並遵紀守法。
3政治、經濟學常識。
4加入優秀時代楷模先進事跡。
六、教輔書籍管理措施
1、制定質量認證和難度級別認證制度,設定教輔書最高難度、習題數、字數上限,明確教輔書籍的使用者適用年齡、年級;明確表明教輔書頁數、字數、習題數。所有教輔書籍必須經認證後,貼認證標識後方可銷售。
2、制定對未經許可認證的教輔書籍的投訴者的有獎舉報制度
具體措施為:對未經許可認證的教輔書籍的出版商、銷售商及對其進行銷售的學校處以(1)教輔書籍全部沒收。(2)進行高額罰款,並將罰金的一半獎勵給舉報人(3)通過網站通報批評。
七、提高學校素質教育活動的舉辦水平和質量。
1、體育方面:
體育課不屬於升學考試科目,不受校方和教師的重視,很多學校體育課沒有組織學生運動,如同虛設,學生或在操場上散步或進教室休息。體育課成為了自由活動課。
而運動會也只有少數學生參與其中。
提高中小學生體質需從多方面下功夫。
我提出以下建議:
每座城市內各區的教育局自己管轄區域內,每4所學校規劃為一組,
各個學校校園運動會舉辦完之後,各學校派出代表統一參加組運動會。(組運動會項目不必多,應追求簡單高效)
優勝的學校和參賽學生將獲得教育局頒發的榮譽獎狀和證書。
2、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
(1)各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科技創新競賽
這對於培養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此措施大大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實地研究。培養科學創新思維。
(2)各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一次藝術節等形式的才藝表演
這尤其是對報考藝術類高校的學生是重要的激勵和培養措施。藝術節可有繪畫、動漫、文學寫作、音樂演奏、演唱、舞蹈、歌曲創作等。
(3)各學校應在日常組織學生的優秀報刊、圖書閱讀活動。
3、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1)建議明確規章,要求各學校必須定期舉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
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應包括,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培養文明禮儀和進行法制意識教育。教育方式可以是傳統的升旗儀式演講、報告、班會教育,也可是組織學生閱讀教育刊物、觀看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短片等。
(2)建議明確規章,完善各學校年級和班級的優秀學生、優秀幹部的評選活動
以往的評選優秀學生的活動常常不受重視,當班級幹部是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好機會,但大多數學生怕當班級幹部增加自己負擔,影響學習成績,往往拒絕當班幹部。
所以建議採取更有效的鼓勵措施
方法為,所有學校發放學生校名簽,並要求學生在每周周一(升旗儀式當天)佩戴,平時自願。
所有獲得優秀學生、優秀幹部的將獲得榮譽證書,和一個小型獎章貼。
學生可將小型獎章貼貼在校名簽上。作為個人榮譽平時佩戴在身上。
高中生參加自主面試招生時可將校名簽和榮譽證書也帶到面試現場給面試老師看。
請給分哈!
『肆』 新中國教育改革從哪年開始
新中國教育改革是在1949年開始的。
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現狀所發生的任何有意義的轉變」。教育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包括各級各類教育。各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使是「以人為本」,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要求。嬰幼兒與少兒,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規律。
(4)中小學教育改革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改革的目的:
1、提供更加豐富的優質教育。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滿足。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各類人才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2、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
3、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體制。進一步提高教育開放水平,全面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辦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育改革
『伍』 當代中國教育政策改革的熱點問題是什麼
熱點一 如何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問題
我國現行高考招生制度的突出問題是不利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具體體現在:高考導致中小學教育的唯「分數」現象,不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不利於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也不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高考太重知識基礎,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高考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僵化,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勢在必行。
第一,必須堅持統一高考。高考是人才選拔質量、公平選拔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關乎著國家的長遠發展與社會的持續穩定。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項基本制度,我們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看待我國的高考,堅持統一高考不動搖,絕不能盲目廢止或變動高考。
第二,改革高考管理體制,實行「教、考、錄」三者相對分離。為了理順高考與教育的關系,提高高考在選拔人才和造就人才方面的效能,有必要改革高考管理體制,明晰政府、高校、考試機構和中學等各自的責權關系,實現「教、考、錄」三者分離、各司其職,從而實現良性互動。
第三,高考改革要穩步推進。因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關繫到社會和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要避免急風驟雨式的激進改革,否則會造成更多矛盾、更大混亂。此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還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考慮到考生、教師的適應性以及多部門的協調性,要避免否定式的改革方式,更不能是推倒重來。
熱點二 如何解決農村教師問題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農村中小學教師待遇低,教師津貼補貼拖欠嚴重;農村中小學教師縣鎮超編和鄉村缺編(包括結構性短缺)現象並存,邊遠地區教師嚴重短缺且補充困難;農村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與師范院校畢業生無法入編並存;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職稱有待提高;農村中小學骨幹教師流失現象突出,邊遠農村地區教師流失更為嚴重;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缺乏保障,教師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清退農村代課教師難度大、遺留問題多。
解決農村教師問題的目的在於建設一支以解決農村教育症結為出發點、以促進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隊伍。農村教師問題涉及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與教師個體等諸要素的關系。農村教師問題的解決依賴政府、市場、教師教育機構、中小學校和教師個體等要素的共同參與,並通過退出規則、吸入規則、價值規則和提高規則四個基本規則維持其運轉,達到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目標。
解決我國農村教師問題可以採取八大舉措:一是制定適合農村學校情況的教師編制標准、職稱名額。二是設立具有切實獎勵作用的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三是中央、省級財政統籌農村教師工資。四是師范院校和地方政府雙管齊下,確保農村教師培養質量和入編上崗。五是建立政府教師培訓經費支付制度,建立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六是改革農村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和方法。七是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和縣域內交流制度。八是與代課教師簽訂勞動合同,妥善解決代課教師問題。
熱點三 如何發展職業教育問題
我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一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對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影響:我國主流文化教育思想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求學,求的是聖人之道,講求的是「大道不器」、雄才大略。「技」、「藝」都屬於雕蟲小技,這似乎是在教育領域之外的。這從深層心理上影響著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看法。二是社會現實勞動分工中存在的勞動環境、工資待遇等問題的影響:職業教育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勞動者,而我國一線勞動者的就業穩定性差、勞動環境差、工資待遇低直接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三是職業教育有關管理與政策的不完善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辦學體制、招生政策等所導致的重職前教育輕在職培訓、中職與高職的脫節等問題使職業教育沒有吸引到有潛在需求的人群。四是職業教育本身存在種種問題所導致的質量不高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工學結合模式推行困難等問題導致一些職業教育質量不高,也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的七大政策建議:一是真正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二是切實提高技能崗位的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三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四是提高質量,滿足學生與社會的需要。五是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等利益相關者對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六是改善職業教育的形象,讓全社會都了解職業教育。七是滿足各類人群尤其是處境不利人群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熱點四 如何解決擇校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大中城市中擇校現象的逐漸顯現和擴大,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對擇校問題進行規范治理。在政策的總體思路上,概括來說經歷了一個從禁止擇校,到「堵」、「疏」結合,再到以均衡發展破解擇校問題的轉變過程。
最初,擇校及其收費問題被認為是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的表現,政策上要求學校不得搞「計劃外」招生,向學生收取高額費用。從1995年開始,政府強調對擇校生高收費問題進行綜合治理,並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亂收費和「擇校生」問題,不單純是收費行為不規范的問題,進而提出繼續採取措施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逐步縮小學校間辦學水平上的差距,是解決「擇校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依法開辦民辦學校,以滿足一些家長的擇校要求。然而,在隨後出台的政策中,既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不得招收「擇校生」和變相「擇校生」,又提出在一些大中城市經審批可允許少數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近期內招收「擇校生」,擇校費等收入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管理使用。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使得治理擇校的初衷無法實現,將社會上擇校需求向民辦學校引導的設想在現實中也嚴重走樣。21世紀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展的呼聲日高。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貫徹了教育公平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精神,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效治理擇校難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以均衡發展化解擇校問題成為政府和社會的共識。
我們應當對義務教育階段公眾的擇校需求與公眾對現實中擇校的不滿有一個理性的認識,應當反思公眾究竟是反對擇校,還是反對目前失控、無序以及越來越遠離教育本義的擇校?二者不應混為一談。治理擇校的政策不應以消除擇校為目標。注重優質教育的生成而非單純擴充,提供可選擇的優質特色教育,使人人各得其所,各擇其校,才是真正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熱點五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高校功能的拓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國外高等教育改革建議的不斷引進,以及中國在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高校的沖擊,傳統的高校教學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與挑戰,傳統的教學在異化和改變,行政化的問題和政績觀的影響使得高校教學更加關注表面現象,而使受教育者的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漠視。對此,需要教育界和全社會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清醒的認識,嚴重的偏向需要及時加以調整和改善。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政策建議:一是應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樹立正確的高校質量觀,強調「以人為本」,增強教育服務的意識,最核心目標的確立要指向提高大學畢業生的水平和質量,既有學術學習的維度,又有社會適應性、創造力、社會服務能力和意識等。二是應關注專業設置、課程改革與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對教學質量提高的影響。三是調整對教師「雙肩挑」等要求的政策導向,使高校教師能用心教學,通過高質量的教學發揮重要的作用。四是要從思想轉變到制度完善,再到文化建設,使教學質量的提高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五是改善和優化高校本科教學的質量評價,增加學生、教師、社會和行業的參與,使教學評價工作的服務性、專業性、系統性、參與性、互動性、診斷性、建設性、可信性等均得到保證。六是鼓勵高校因校制宜的教學創新探索,加強相關成功案例的研究與推廣,特別應在提供經費、政策支持、培訓教師、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更新內容、探索教學方法、完善學籍管理、優化實習和就業指導、健全教學組織、改善評價、進行畢業生追蹤調查等方面給予導向性的支持,使高校的教學質量提高有更開闊的探索和發展空間。
熱點六 如何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問題
我國教師評價制度大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確立而不規范到制度化,再從制度化到不斷完善的三個歷史階段。現階段,由於我國存在行政化與應試弊端,教師評價制度不利於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嚴重。高等教育階段教師學術腐敗現象頻出,改革現行教師評價制度十分必要。
在教師隊伍中推行績效評價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績效評價的價值取向不被業界人士接受。二是評價量化標准難以確定,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人的發展是不能夠或者不完全可以量化的。三是績效工資改革中,教師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難以解決。四是難以保證教師最低收入不低於公務員,並不斷提高。五是難以保證績效評價不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升學率為依據。六是績效評價不能減輕教師負擔,反倒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對於改善和根治教師職業倦怠無益。七是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對於自身評價制度的設計以及是否應該實施績效評價往往沒有發言權,利益訴求沒有表達的途徑。這些均不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國推行教師績效評價,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已成定勢。如何使這一評價制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服務於教師隊伍建設,服務於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我國實施績效工資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首先,要有可為廣大一線教師接受並認同的標准。這一標準的產生和實施都要有能夠真正代表教師利益的群體組織監督和參與。在教師績效評價制度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主體不能缺位。第二,要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保障教師評價的主體地位。因此,要發展並培養教師行會,賦予其一定的政策空間,使得教師這一教育評價中現實的弱勢群體有自己利益訴求的代表。第三,對教師進行績效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的,而不僅僅是教育系統中的權力部門。已有的研究表明,提高教師工資起點,保證客觀,不設上限,這些是對教師實施績效工資制度的必要條件。
熱點七 如何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問題
我國的教育投入一直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較低。這是制約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公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是:政府收入多頭管理,支出重經濟輕民生;教育財政責任過多下放到基層政府,中央和省級政府負擔過低。
建立政府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的理念和思路是:一是保障教育投入須有法可依。為保障教育投入的穩定來源和增長,還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法律法規,使法律責任具體化、規范化,增強可操作性。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的另一方面是要有標准可依。如制定義務教育財政支出標准要遵循保障基本支出的原則、承認地區差別的原則、通用和簡便的原則。二是政府行為必須到位。要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根據現行財政體制,按照各級政府財力水平的具體情況,從建立公共財政的基本要求出發,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政府履行自身責任,行為必須到位。三是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應依法加強和改善對同級政府教育投入情況的監督。既要對預算進行監督,又要對預算執行過程和決算進行監督。要在明晰教育法律責任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細化教育行政處罰辦法,增強可操作性,加大處罰力度。可以考慮通過建立教育法庭等,保證司法尊嚴,維護教育權益。
熱點八 如何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前者主要是:自我認識不足;知識結構單一,實際能力欠缺,人文精神缺失;就業觀不科學,就業心理脆弱;創業意願和意志薄弱,創業准備不足。後者主要包括: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和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促進就業的社會政策有待於進一步完善;高校的教育體制不完善和教育體系不合理,存在著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方面;大學生缺乏系統的就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教育的主要問題:部分高等學校對就業指導教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就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就業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就業教育方法手段比較單調;就業教育的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有待提高;就業指導教育的個性化指導不夠;就業指導教育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就業指導觀念存在誤區;創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後。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就業教育對策與措施建議的指導思想,要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探討建立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具體建議有:政府積極引導,加強宏觀調控;大膽創新,轉變教育思想,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人才;完善就業教育;加強宣傳,促進用人單位樹立良好的用人觀;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優化市場結構,協調其與政府、高校的信息溝通;完善創業教育,鼓勵和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熱點九 如何發展學前教育問題
目前,我國兒童接受學前教育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率遠低於經濟發達地區與城鎮地區。當前我國農村學前教育主要問題有:農村學前教育的普及率低,中西部貧困地區的學前教育迄今沒有改變「一窮二白」的面貌;農村學前教育資源配置欠缺,普惠性優質資源少;政府對於農村學前教育的責權不清,管理不力;農村學前教育、教學「小學化」傾向嚴重;農村學前教師隊伍素質低且穩定性差;農村幼兒園保教質量的評估監控力度不夠。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弱勢拉大了城鄉教育差距;精神貧困與家長教育消費理念欠缺;政府責任未落實,規劃、督導等制度性偏差等。
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建議對策:第一,把學前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探索建立「縣鄉結合,以縣為主」的農村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發展和管理學前教育的具體責任。健全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建立學前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大對農村學前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第二,完善政府、社會和家庭共同分擔學前教育和托幼服務成本的機制,建立補償救助制度。合理調整布局,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實施鄉(鎮)中心幼兒園標准化建設工程。第三,加強農村幼兒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幼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制訂幼兒教師的資格標准和工資標准,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第四,深化學前教育改革,推進素質啟蒙教育,提高農村學前教育質量。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加強對農村學前教育的督導評估。加快學前教育立法進程,促進農村學前教育發展與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熱點十 如何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主要有:課業負擔、活動負擔、心理負擔、身心負擔、多重負擔等。形成這些負擔的根本症結在於體制障礙,即由巨大的就業壓力造成的一種不良的社會、學校、家庭聯動競爭與博弈機制的存在,這種競爭與博弈機制就是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它成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學校教育的走向,引發惡性競爭。教育系統內的學業負擔只是這種不良機制的產物,其發生的機理是競爭與博弈過度;其根本動因是人們想通過競爭與博弈獲得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實現向社會上層的流動,而人才選拔與考試制度是實現社會分層的「過濾器」,只要社會分層存在,這種「過濾器」就有存在的可能。這正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考制度不斷改革而依然無法改變現狀的根本症結所在。
減負是一個復雜的教育、社會問題,不是單一的教育系統可以解決的問題,它需要對社會、學校和家庭進行綜合治理。人力資本競爭與博弈、用人制度缺陷、社會評價誤導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社會歷史根源;傳統人才觀、功利主義教育價值取向是產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思想基礎;教育質量低是產生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教育內部原因。
真正實現減負,要認真研究並處理好減負與就業、減負與升學、減負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減負與擇校、減負與學生自主發展等問題之間的關系。具體對策主要有:正確認識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制定完善的減負政策,減小政策代價;繼續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提高高中入學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道德素養;課程改革應積極穩妥地進行;建立現代教育評價體系;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等。
『陸』 中國教育制度何時改革
其實中國教育在慢慢轉變,現在實行新高考政策就是很好的證明。的確,目前的狀況確實令人堪憂,我都不知道我的高三是怎麼熬過來的,歸根結底還是中國每年的考生太多了,如果每年全國只有五萬人參加高考,我想高考制服應該會取消,中小學12年絕對是輕松的,大學直接申請不用考了。
『柒』 高考改革,如何影響初中小學教育
高考改革,對基礎教育領域來說,意味著「指揮棒」變了,高中教育也必須順勢而變。不少教育界專家認為,改革為高中教育轉型落下重子,很多過去被視為在應試背景下難以解決的瓶頸、困難,現在有了新出路。
新改革解開教育界「死結」
長久以來,有一個重要問題一直躲在高考「指揮棒」背後,即高中的定位。高中教育究竟是為大學招生、選拔人才服務,還是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公民?即便在教育界,對此也有不同看法。
雖然大多數專家認為,高中的主要任務顯然應該是後者,但事實上,在實行多年的高考政策下,很多高中的使命已經簡化成為大學招生服務——整個高中三年,就為一次高考而忙碌。
華東師范大學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相關負責人稱,過去每次召集中學的校長和老師們開會,一旦談到高中教育,大家無不牢騷滿腹,認為「應試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一旦談到具體的改革,大多數中學校長的意願都不夠強烈。一位示範中學校長坦言:「雖然大家都有美好的願望,但畢竟高考分數會成為衡量各個高中辦學水平的標准,乃至會影響到中考時的招生質量。」
這個「死結」怎麼解?新高考方案有了破題之舉:這項將穩步推進的改革,嘗試把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納入高校招生、作為對考生的評價依據之一。顯然,僅這一條,就會給中學教育帶來不小的「沖擊波」。
實際上,今年以來,滬上部分高中已經先行一步,在人才培養方案以及評價體繫上有「新動作」。比如,復旦附中嘗試實行「走班制」,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以後,今年又提出從新高一學生開始,將綜合素質評價體現在學校設置的每個活動中。學生在學校內外參加的所有活動都必須有記錄,並且對老師進行培訓,明確如何將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落實到學生平日里的評價體系中。上海交大附中、市西中學和曹楊二中等中學則從今年開始將加大對學生生涯教育所佔的課時比例,希望能夠通過生涯教育培養學生的選擇能力,使學生未來能夠更適應新的人才選拔標准。
大小學科都將迎來「春天」
在分析上海的改革方案時,不少學者認為,中學長期形成的教學慣性,會在新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出現變局。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這兩天,很多高中老師都在認真研究高考新政對自己任教學科可能產生的影響。在采訪一位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語文老師時,記者聽到了這樣的答案——不管是主課老師還是教小學科的老師,都在這輪改革中看到了「利好」。這位有十餘年教齡的老師以語文為例作分析,由於今後高考成績計分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語數外三門統考成績,二是學業考三門選考成績。假設一名考生今後要考比較好的大學,學業考3門科目實行等級性評分,3門加起來的區分度一共只有90分,從選拔來看,辨識度較過去有所降低,而語數外則按實際考分計入高考。所謂「主課」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自明。
根據上海高考的方案,三門選考的學業考科目折算入高考總分時,每門滿分70分,即A+級,而學生只要完成一定題量,每門最低也可以獲得40分,即E級。
有專家認為,語文過去一直被認為是一門不抓分的科目,臨時抱佛腳難有突破。改革後,語文的重要性得到凸顯,如果今後出台的課標對這門學科的人文性有更多要求,毫無疑問將促進語文學科的教學。
『捌』 教育改革中中小學教師每年必考一次的規定取消了嗎
這個規定取消了,我們現在進行的是在網上進行遠程直播研修,代替原來參加的面對面的考試。現在的這種形式非常的人性化,只要有網路就可以進行學習和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