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2. 求小學教育本科畢業論文一篇
建議您去看下(創新教育研究),學習參考下
3. 求一篇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畢業論文
4.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4000字左右 急用!!
你可以到網上去搜搜這方面的材料。最好能夠結合實際寫寫這方面的案例。完全從網上照抄是萬萬不可的,如果發現多處是網上搜集來的,你還得重新費事。所以最好擬定一個提綱,然後參考一下所收集的資料,再自行整理比較合適。
5. [求助]急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一篇,字數不少於5000字
年來,在小學階段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成事實。培養自尊、自強、自立的有獨特個性、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成了當前教育變革的一項新課題。新大綱也要求:閱讀教學要著眼於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指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提問題也正體現了大綱的精神。在義務教材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我結合教材訓練重點嘗試把閱讀課上成學法指導課,把教學重點由「使學生讀懂文章」轉移到「使學生學會讀懂文章」的方法上來,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收到較好效果。下面就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做以下簡要闡述。一.讀文題時提問題。文題,猶如人的眉眼,是文章最精采、最醒目之處,它那精練的文字有著無比深刻的蘊含。課文的題目是作者對全文思想內容最精煉的概括,有些題目每字每詞都有它的作用。如《飛奪瀘定橋》,就抓住「飛奪」這兩個詞,指導學生提問。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選擇最有價值的幾個問題:為什麼在「奪」的前面加上「飛」這個詞?為什麼不用「強奪」或「搶奪」而用「飛奪」呢?我認為這個「飛」一定有它的作用等。這樣仔細推敲之後,再要學生帶著問題去反復讀課文,學生對「飛奪」真實生動的寫照體會得淋漓盡致,使學生掌握看課題提問的方法。再在其它課文的學習中不斷訓練、鞏固,逐步養成審題提問的習慣,並使這種本領不斷地有所提高。二.圍繞重點段中的重點詞句提問題。所謂重點詞句,指的是那些能夠直接反映文章中心內容的詞語、句子,它於課文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能。抓住它,對於把握全篇課文十分重要。像《草船借箭》中的「神機妙算」一詞,《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一句,《海底世界》中的「海底真是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均屬此類詞句。《草船借箭》通篇都是圍繞諸葛亮「神機妙算」展開的,理解了一個「諸葛亮是怎樣『神機妙算』」,也就是把握了理解全篇課文的關鍵。同樣,《詹天佑》的全篇文字都是圍繞「傑出的工程師」展開的。「接受任務、勘測線路、開鑿隧道、人字形線路」等文字是對「傑出」、「愛國」的最好詮釋。從這些重點詞句提問題,也就是把握全篇的線路。三.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中心句提問題。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的「例子」,無疑這二類文章佔多,一類以事情發展寫的文章,一類按事物的幾個方面或說明的問題寫的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寫,具體說就是按照「起因 經過 結果」這個順序寫的。所以,我們指導學生掌握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文章提問題的學法是:1.弄懂文章的起因 經過 結果。2.問一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怎樣做?做了後果如何?3.思一思:重點部分有幾層意思?具體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內容是什麼?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學生提出了:董存瑞為什麼要捨身炸暗堡?他是怎樣捨身的?捨身結果怎樣?在「怎樣捨身」重點部分,學生根據已有的寫人文章的知識對董存瑞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進行刨根問底的提問。第二類文章我們是指導學生圍繞中心句提問題,學法是:1.找出一段話的中心句。2.根據中心句的意思提問題。如《太陽》第二段,第一句話:太陽雖然離我們這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學生發問:太陽為什麼和我們關系密切?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四.回讀課文時提問題。本著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我們在回讀課文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再提問。如是記事的文章,學生可提:作者著重寫了哪幾方面的事;反映(或說明)了什麼問題等。寫人文章,學生可問:寫的什麼人;寫了這個人物哪些表現;怎麼會有這些表現;說明(或反映)了什麼。將這些問題歸納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就一目瞭然了。這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學「一邊讀書,一邊提問題」的實驗,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經歷了:教師示範指導 優秀生帶路 中下游學生逐步上路。提問也經歷了:多而雜 有價值 一一創造性。根據實驗,一般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都能不同程度地做到邊讀邊提問。問題的質量逐步趨向有價值、有深度、有創意。學生逐步學到一套思維提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習慣,提高了學習能力。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論及教師的「教」時曾說過:「知識是教不盡的,工具拿在手裡,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因此,教師要朝著促進「反三」這個目標精練地講。由此可知「一邊讀書,一邊提問」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是一種創造,也不是一成不變,只要「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教師也就成了「善教者也」
6.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範文4000~5000字
可以抄參襲考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link?url=tZSg--4iJSGv0W-7sHXggo9S8GhZl9Qcs_jvwDy5nOPZVa00_I5G9jlwQosy4ejj80Ztq602TQ_7h8Synu0lKQkufU-2ttCBg5QqmY7kchy
7. 小學教育專業的畢業論文,高分求。一萬字。
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服務於社會,教學創新……一個個有關創新的話題被提起,在碰撞之間,創新教育這一概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漸清晰起來。筆者作為一名高級職業學校的教師深知:社會綜合實力越來越體現在民眾素質的高低和創新人才的數量與質量上,越來越體現在這一群體的創新能力上。惟有創造,惟有個體的創造力,才是他全面發展的最好顯現;惟有創造性教學才能適應目前新教育模式的考核,才更有利於青年發展,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才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社會對人的要求。因此,在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要求下,我們從事教學必須開展創新教育。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是夯實知識基礎,煉鑄學生的創新人格。
當前很多專家擔心:學校教育把學生的創新能力扼殺了,畢業後再要求他創新,為時已晚!因此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學校教育至關重要。學生創造力和全面素質是相輔相成的,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是基礎,而創新是核心,實際上創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個性,培養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的實踐能力,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對待,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引導他們創新,缺乏創新前提的學生還是要從基本功抓起,促使學生把基礎知識學扎實,進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理性的評價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品質,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社會的心質。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後,對某一領域產生興趣,並為之努力,才有可能激發出創新火花。從而水到渠成形成完美的創新人格。
二是活躍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創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和服從者。尤其一些教師高高在上,脫離學生實際,學生當然不喜歡,學習的積極性就低。怎麼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因此,教師應以真誠的愛心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一方面把學生當成孩子去交往,寬容他們反復地犯錯誤,相信並幫助他們在不斷地犯錯與糾錯中逐漸成長,走向成熟;一方面與學生作為朋友去交往,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不拘時空,不拘形式地與學生打成一片,力求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一方面把學生作為同道者去交往,和他們一同去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矛盾。從而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三是巧構教學模式,拓寬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力,就應從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社會、分析社會現實的能力入手。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於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而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要靈活巧妙的運用教學模式,把教學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在文史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所關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聞片斷、時事材料、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等,教會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構建知識、材料間的聯系,同時,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慾望,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於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有形象生動的比喻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並在教學過程中應多運用錄音、錄像、幻燈片等多媒體直觀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教學更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大大增加。在新穎的教學方式下,給學生一片自由的思想天空,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與「灌輸教育」中解脫,在主動學習的自由探索中尋覓到創新思維的靈感。
四是輕松課堂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能使學生熱愛知識,樂於接受知識,而且能使學生主動地追求知識,能吸取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像力,驅使學生在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喚起學生的創造熱情和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造性教育必須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尤其要創設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新精神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積極營造課堂師生互動、相互愉悅的教學環境,並實行民主的平等的教學管理,創設寬松民主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大膽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應歡迎學生提出與自己或書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個互相討論、互相促進的教學相長的良好環境和氣氛。使學生在這種教學氛圍中,勇於發現自我,勇於發表獨特見解,逐漸成長為具有大膽探索精神的人。
五是提升教學基礎,營造學生的創新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指出:「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後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學校做為培養學生主體精神的創新能力的搖籃,要為每個學生的一生做好准備,就要努力的去營造和維護創新教育的保障,構建良好的創新環境,保持教學基礎的永久創新活力。創新能力不是僅靠教出來的,學校所做的,應當為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創造創新的環境與氛圍。筆者以為一是要在學生中形成「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自然有收獲」的忍耐心理;二是要在教學上,形成教師、學生自己支配創造思維的自由境界;三是要在教學工作中,形成遇障礙齊化解的溝通渠道;四是要在校園里形成遏制研究、學術中造假的誠信風氣;五是要在學校中,形成各類觀點交織並容的寬容胸懷。營造出符合學校實際、貼近教學雙方的創新環境。
8. 急求一篇學前教育5000字以上的畢業論文 最好能一次通過 謝謝
幼兒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的幼兒園教育愈來愈受到家長們的重視。可是,由於人們認識的片面性,很多家長普遍存在重智輕德、倚技弱情的錯誤觀點。於是就有幼兒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前的幼兒園教育愈來愈受到家長們的重視。可是,由於人們認識的片面性,很多家長普遍存在重智輕德、倚技弱情的錯誤觀點。於是就有了很多不負責任的幼兒園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長口味,在教育過程中隨意進行珠心算、早期識字及雙語等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造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超前教育現象嚴重存在。幼兒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人,培養具有良好情感素質的人。所以,我們必須對這種現象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轉變觀念,注重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只有這樣,我們的幼兒教育才是負責任的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教育內容與要求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從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國家教育部在世紀之交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程,也將學生的情感目標放在了綜合評價的第一位,從此更不難看出情感培養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占據的主導地位。可綜觀當前幼兒園的教育現狀,可以發現,在教育過程中與現代兒童觀、教育觀背道而馳,重智輕德、倚技弱情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這些做法長期堅持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幼兒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因此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當前幼兒情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家長對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雖然幼兒教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社會上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幼兒教育存在錯誤的理解和認識,特別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長仍舊過多的注重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種輔導班,對孩子進行著知識的灌輸,以為自己的孩子在學前就能認幾千個字,能算加減法,英語說得朗朗上口就是聰明有為的表現。如果與這些家長溝通一下便不難發覺,家長都有一套自以為頗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上不了好中學、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怕別人都學,自己的孩子不學就落後;怕社會競爭激烈,孩子長大後沒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龍乃人之常情,我們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認多少字、會算多少加減法、會多少英語單詞為榮耀的做法我們卻著實不能認同。幼兒教育應該適當,應該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這樣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識強加給他們,剝奪他們快樂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個我們想要的人才嗎?2、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超前教育現象嚴重存在不可置否,我國幼兒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已取得豐碩成果,但是,幼兒園在情感教育的具體開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壓力和問題,最主要的,便是幼兒園為迎合家長口味或進行市場炒作,隨意進行的珠心算、早期識字及雙語等違背幼兒發展規律的教育活動。如今走在大街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帶有「雙語」、「藝術」、「實驗」等字樣的幼兒園招牌,彷彿見證了當前幼兒園的高水平辦學和超前的質量意識。然而,如果我們能蹲下來問一問那裡的孩子:「你快樂嗎?」得出的結果往往令我們心痛。這些幼兒園的超前教育,也許能教會孩子唱歌、跳舞、畫畫,也許能使孩子們學會不少知識和技能,但他們卻無法給孩子們良好的習慣、感知美的眼睛、充滿愛的心靈以及快樂的心態。已有調查顯示,接受過「超前教育」的幼兒因為在入小學前就掌握了小學的知識,造成他們對小學的重復學習不感興趣,上課時老師講的課根本聽不進去,常常開小差、做小動作。這些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對其以後的學習和將來的發展肯定會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學前教育首先注重的應該是孩子全面和諧的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其社會適應力。當前這些幼兒園忽視孩子情感、社會性以及長遠發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3、幼兒園開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參差不齊 對於負責任的幼兒園來說,對幼兒的情感教育始終是實施貫徹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卻是參差不齊,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兒年齡小、認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應該是教師自身的差距。強調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因為教師的素質是影響幼兒情感發展的直接因素。幼兒的情感不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本身必須有積極健康的情感,並且懂得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師的狀況卻不能令人滿意。 曾有研究對部分幼兒園的教師作了這樣一次專項調查,要求教師對實例進行分析。提供的實例是:某幼兒園小班的一位家長向帶班教師反映說,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午餐)沒吃飽。教師聽到反映後不高興,便在以後進餐時故意給這個孩子盛超過其飯量的飯菜,並要求孩子必須吃完,請分析這位教師的行為。調查結果一致認為這位教師的行為是錯誤的,在說明其錯誤時包含有這樣幾種觀點:①使幼兒消化不良,影響幼兒身體健康;②影響情緒,使幼兒對教師或幼兒園產生逆反心理;③產生不良社會效果,影響幼兒園聲譽;④影響教師的自身形象和發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後果提出的人數順序是:①③②④。從強調早期情感教育這一高度出發,這個分析排列的順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師在加強情感教育這一問題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師缺乏情感教育意識。由於教師沒有把情感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給予重視,因而在對實例中教師錯誤行為的分析時,便更多看重對生理上的直接影響,而忽略了錯誤行為給幼兒情感上造成的傷害。其次是缺乏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點,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動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後還反映出教師本身情感素質較差。實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飽到吃不了這是一種明顯的變化,如果說前者是教師無意的,那麼後者則是教師存心的,這是職業道德所不允許的。而這一點在調查分析中沒有反映出來。在實際觀察中,我們身邊也可以發現有實例中類似的情況。例如家長反映孩子在幼兒園不常喝水,於是在個別教師中就會出現給孩子倒滿一大杯水,「讓你喝個夠」的現象,結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問題既反映在調查中,也反映在實際工作中,這樣肯定不利於幼兒園情感教育的實施,即使勉強在開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轉變觀念,注重幼兒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兒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發展幼兒的情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行為,對於提高其社會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義以後,要改變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現的這種種現狀,最根本的解決途徑就是通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的情感發展。 (一)教師的摯愛和真誠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基礎 高爾基說:「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愛學生是教師之本,沒有真誠的愛,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因此,可以說,無論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論多深的幼兒教師,都不可能離開這一個「愛」字而孤身試教。尤其是對於小班的幼兒,由於他們年齡小,認知有限,對成人的依賴更加強烈,離開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幼兒園時,內心都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表現為恐懼、哭鬧等排斥現象。這時,老師就成了他們唯一的依靠,能夠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個幼兒最起碼的心理需求。盡管他們可能不會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卻能夠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程度。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將直接影響他們對幼兒園的情感體驗。因此,熱愛幼兒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要先去溫暖孩子的心田,打動他們幼小的心靈,引導孩子的情感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然後才能要求他們學會去關愛別人。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首先從認識、情感、行為等方面走進孩子的心靈,分析他們的語言行動,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使他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愛就是用心靈去體會別人最細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剛入園時,老師面帶微笑地去迎接、擁抱每一個孩子,並主動向孩子們問好,當班裡小朋友因病請假時,主動打電話或家訪了解其病情……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無、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幼兒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愛絕不等於溺愛、遷就和縱容。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愛」、有「度」,絕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緊,要前後一貫,始終如一。這樣才能培養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 (二)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兒,他們剛剛邁出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從熟悉、自由、寬松的家庭生活來到陌生的幼兒園環境,要適應陌生的同伴和老師以及具有約束力的集體生活,這些對於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對幼兒進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須首先讓幼兒明辨是非,培養孩子善良的意識,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如何做是錯的?為什麼?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時要讓幼兒懂得這樣做的好處,即對於幼兒的積極表現要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哪怕是極其微弱的閃光點,而對於幼兒的不良行為則要及時地批評糾正。以求通過這樣的正負強化,讓幼兒逐漸形成是非標准,增強戰勝缺點的信心和勇氣,促使幼兒的道德認識轉化為行動,逐漸學會懂得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同情別人,最終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三)利用各種生活資源隨機向幼兒滲透情感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可見,生活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育的途徑。作為幼兒學習的引領者,教師要學會觀察幼兒的需要,切實根據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選取活動資源,從生活中創編教育活動,引導孩子的情感積極、健康的發展。 具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一方面,在情感目標思想指導下,舉辦一些以情感教育為目的的日常常規性活動,進行有計劃的培養。例如:舉辦幼兒自願報名,主動參與的「小百靈」歌唱表演活動以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和自我肯定意識;定時開啟共同探索的「小問號」信箱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索意識等等。另一方面可結合偶發事件,加強情感的隨機培養。比如:剛入園時大部分小班幼兒的自理能力比較差,但其中有個別能力強一點的幼兒主動幫助了能力弱的幼兒穿脫衣服,扣紐扣、系鞋帶;游戲時有幼兒將玩具或頭飾主動讓給了別人;有的幼兒偶爾說出了一些禮貌的話語等等,抓住這些事例進行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便是最好的隨即培養。而對於那些搶別人東西,動輒打罵的孩子則隨時用建議的方式引導、教育,以使幼兒養成明辨是非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孩子的心靈。另外,節日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利用「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母親節、教師節等節日,讓幼兒通過繪畫、歌曲、游戲等活動,送上祝福來表達幼兒熱愛和感恩的情感;還可以鼓勵幼兒幫助父母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收拾玩具、擺放碗筷、掃地、洗碗等,培養幼兒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關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種趣味形式激發幼兒情感共鳴 學前期的兒童在認識上具有具體形象化的特點,他們的認識活動對行動具有直接依賴性,只能理解具體的事情,不會作復雜的分析綜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會進行邏輯推理。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種趣味形式,生動、形象的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話故事培養幼兒的情感。幼兒時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另外,童話故事還有口語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易於幼兒接受和模仿的特點,所以學前期的孩子總是特別喜歡聽童話故事。在聽故事時,故事中的情景、角色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栩栩如生,此時幼兒的情感也最鮮明,對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動物,容易產生同情心。因此,我們若能注意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他們聽,利用童話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動他們的心靈,讓他們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什麼是勤勞,什麼是懶惰,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邪惡,應該學什麼,不應該學什麼,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記得,有一次我給我們班小朋友講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區域活動時,我就看到我們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畫各種各樣的火柴,於是我就問她,「你畫這么多火柴幹嘛」?她說:「我要畫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她永遠也用不完」!看著她那稚嫩的小臉上露出的堅定的表情,我感動地說:「好!老師也幫你畫。」其實,像這樣的很多童話故事對幼兒善良情感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2、在游戲過程中培養幼兒的情感。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學前期兒童對於模仿成人活動、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圍生活的濃厚興趣,使游戲成為了他們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所以,游戲也完全可以是學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過課上和課間的游戲活動,可以讓幼兒的好奇心得到滿足,發展幼兒的感知、思維和創造等能力,還可以培養幼兒細心、耐心、獨立性、堅持性、與夥伴合作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比如:我們用歌表演的形式來演繹《好朋友》,讓孩子們相互結伴邊唱邊給對方梳梳頭、扣扣紐扣等等;為《迷路的小花鴨》、《對不起,沒關系》等創設友愛情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角色,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3、利用電影和動畫片中正面而具體的人物形象,影響幼兒。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他們最初認識世界的手段,也是他們掌握實際生活知識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為過程中,兒童才從「生物人」發展成為「社會人」。因為年齡和認知的關系,他們尤其喜歡模仿電影和動畫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於幼兒的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斷標准還很模糊,模仿往往還只局限於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對人物所表現的品質和精神的領會與學習。所以,具體操作中,教師首先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行為准則,為幼兒樹一個可供模仿的正確榜樣。第二,教育者應針對電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經常和幼兒一起討論研究,正確引導幼兒分析人物,不停留於表面情節和人物的直觀形象,教育幼兒學習英雄人物的勇敢頑強,憎恨敵人的卑鄙兇殘。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經常給孩子講雷鋒、葫蘆娃、孫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觀看有關的電影、電視,向幼兒展示他們的事跡,激發孩子向他們學習的願望,從而學會自覺地關心他人、富有正義感等優秀品質。(五)家園一致是鞏固幼兒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環節 幼兒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統一。知是基礎,行是關鍵,習慣是歸宿,如何使幼兒的情感認識變為行為進而成為道德習慣,就需要通過鞏固這個重要的環節。幼兒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和家人一起度過的,家庭環境和家人的態度對幼兒道德認識的鞏固有直接的影響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假如兒童在家裡沒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靈認識世界和接受老師的話,他所了解的是他聽到和談到東西的邏輯意義,而情感上、心靈上的潛台詞他是不會明白的。」可見,家庭教育在孩子啟蒙教育活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會事倍功半。但是,當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孩子們個個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長輩對他們的要求向來是有求必應,說一不二。如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形成教育共識呢? 1、開展主題活動時,邀請家長一同前來進行親子活動,將我們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滲透到家庭,為家園配合,協調一致地培養和鞏固幼兒的情感做好鋪墊。 2、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園聯系欄」等,向家長宣傳關於家庭對幼兒情感形成的重要性,並有選擇地介紹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識,從而使得大部分家長能主動地與教師相互配合,互相探討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優勢,使情感教育真正獲得成效。 3、開展家長助教活動。通過教師與家長的直接溝通將我們的情感教育理念滲透給家長,使家長既有機會充分的實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們在了解相關行業知識,了解爸爸媽媽工作辛苦的同時,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勞動者及尊重勞動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兒教育最根本的目標和任務就是培養身心健全的人,培養具有良好情感素質的人。因為這不僅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會文明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只要我們做有心人,用愛作為紐帶連接我們和幼兒、家長的關系,多溝通、多協調,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標指引下,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健康心理,肯定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們的幼兒教育才是負責任的教育。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兒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凈土,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心理壓力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盡量減少孩子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提早察覺孩子是否正承受著心理壓力;一旦孩子已經處於壓力之中,我們還可以盡量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壓力。為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規范教育行為,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有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則有可能給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使孩子向著不正確的方向發展。 我認為教師在一日活動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給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以真誠關懷理解尊重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幼兒使他們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兒童,首先必須理解兒童。我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探索與表達。教師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是愛的關系,只有透過愛,教師才能以真誠關懷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幼兒,耐心細致地觀察、分析、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接受並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將自己愛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與幼兒的情感緊緊聯系在一起,幼兒就會逐漸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進而熱愛、信任老師,與老師心心相印,相融無間。教師的愛心應當是理智的愛。由於先天素質和家庭環境的具體差異,每個幼兒都有著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們應了解其產生的根源,平等地對他們親切、關懷,並提出嚴格的要求。不管孩子們的性格、長相、能力、背景如何,我們都應一視同仁、公平地關愛每個幼兒,把愛撒向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在愛的雨露下健康成長。例如,要從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兒傳遞愛的信息,要給安全感受到威脅的幼兒以特殊的關懷,要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對待幼兒的挑釁和不服從行為等等。師幼之間只有建立了和諧、親切、友好尊重、充滿社會情感的關系,才能使幼兒樂意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指導,敞開心扉地自然表達心理動態和全部智能,並且擴展為良好的同伴關系。 二、用規范的教育行為創設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於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 我們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千萬不要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進幼兒園。同時,還要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都應該作深刻的反思,極力避免不經意中使幼兒稚嫩的心靈受到創傷。 三、用積極的評價發展幼兒的自尊感。教師在兒童的心目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師關注與稱贊自己,要求教師關心與重視他。我們要用贊賞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注意避免用單一的標准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向比較。教師在活動中要隨時注意幼兒的表現,發現閃光點及時表揚。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時機,引導幼兒快樂積極地活動。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通過積極的帶鼓勵性的語言,對幼兒的注視、微笑、點頭、肯定性手勢以及身體接觸,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接納感,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
9. 8000字 小學教育論文!本科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10. 求一篇小學教育類的畢業論文5000字左右
小學教育類的畢業論文5000字左右原創的沒人用過(13677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