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術課應採用哪些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
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學生,只消教一到兩遍,動作便能有聲有色,有的學生,你教給他十遍八遍的,再做還會出錯,好苗子要重點培養
❷ 武術的教育與社會意義
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是同根同源的共生關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雙碧,堪稱雙子星座,同樣輝煌,同樣燦爛。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濫觴,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軔;文事與武備至少在兩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攜手而行;舞槍弄棒與吟詩作賦,很早就是被我們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養的兩個方面。歷史中,有無數的武術家本身就是文學家,而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也洋溢著武術的風采。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無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
一般來說,人們很少把武術與古典文學拿到一塊兒來談論,尤其是在學術討論會上;而我們也很少在各種出版物上,看到武術與古典文學兩者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探討與論述。尤其在武術與古典文學聯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兩個鐵匠一樣,經過了數千年的加溫、淬火,共同鍛造了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這一點上,還沒有人發現、至少是沒有人明確地加以闡釋。當我驚奇地發現這一點時,我對武術與古典文學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歲的時候,開始聞雞起舞,鑿壁偷光。
《易經》誕生最早的武術觀念
先秦時代的四書五經,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當作文學讀本來欣賞。《易經》開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翻成白話文,是"天體的運行剛健不輟,君子也應自強不息。"這句話,怎麼看怎麼像是一位武術家對一位習武之人說的話。如果一個對中國武術情有獨鍾的外國人,問什麼是中華武術的精神,我們完全可以告訴他《易經》第一頁第一段的這個結句。"健",是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剛強",另一個是"康強",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堅強,後者指身體和體質的健康。加上個"兒"字---健兒,就成了軍卒、壯士和劍客,劍客就是武術家。古樂府中有"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的詩句。
《易經》中,明確地談到武術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說的是"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這和現代人習武為健身、防身的觀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貞"中的"武人"---則是武術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剛健中正"說的是做人,也是練武。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以及對宇宙與人生規律的論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確立,都對後世的武術發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一陰一陽之謂道。知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固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你把《易經》中的這些理念,說給現在八卦太極拳和八卦掌拳師,都像是在說他們行內的話。
❸ 如何在武術教學中進行武德教育
封閉式管理。
宣傳所謂文武學校的很多都是打廣告!少林寺自己也不收學徒都是掛著少林寺牌內子的武校容在收!絕對不要讓自己或者孩子跳火坑!
武校並沒有相應的排名,這個和文化系院校是不一樣的!也沒有什麼所謂公辦的武校,只要自身身體健康沒問題,去武校唯一的條件是你交多少學費!
非必要情況下,個人建議絕對不要去上武校!
❹ 中華武術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第一:增強體質、促進生長
武術套路運動其動作包括平衡、屈伸等動作,人體的各個器官和神經都要參與運動。合理正確的進行武術訓練,不僅可以使人體在速度、力量、耐力、柔韌性、靈活性等身體素質方面得到大的提升,還可以調節身體內環境的平衡,調養氣血,改善人體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防止孩子很容易形成的含胸、駝背等不良體態。所以說武術運動使人的身心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和鍛煉。
第二:鍛煉意志、培養道德
練習武術對道德品質有著多方面的考驗。通過練武,能夠培養孩子從小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樹立遠大人生目標,鍛煉其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的品質,遇到困難不逃避,能積極的去面對,想辦法自行解決。不僅如此,還能夠培養兒童勤奮、刻苦、果斷、頑強、虛心好學、勇於進取的良好生活習性和品德。
❺ 為什麼在武術教學中要注意武德教育
習武法則:武德內容是保證習武者在身心兩方面、技藝訓練的順利進行和提高。少林戒說中提出:「習此術者,以強體魄為要旨,宜朝夕從事,不可隨意作輟」。還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拳諺及「吾輩研習武事,其在深造
❻ 武術文化的教育意義有哪些
前面兩篇文章提到了武術教育可以讓人認識自我進而自我定位,並簡單分析了武術教育對心態的改善。這篇文章我們主要講愛國,因為熱愛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是我們自我定位的前提,也決定著我們的社會觀、世界觀、人生觀健康與否。
愛國、自我定位、武術教育,這三個事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通過太極拳,可以很好地串起來。為什麼呢?
因為太極拳是文化拳,也是哲理拳,其陰陽辯證思想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練拳的過程,就是一個文化紮根的過程。
太極拳本來就是在中國道家思想學說厚土上誕生的,並且結合了中醫理論,所以太極拳歷代習練者特別是習練有成者多為文化素養很高的人,千百年的累積下來,太極拳與傳統文化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紛紛留下文學著作練拳心得,不僅指導著後人的太極拳技術,還從哲學層次上指導著後人的生活。
可以說,傳統文化與生活有多麼密切,太極拳與生活就有多麼密切,坐卧行站都是在練太極拳,以太極拳的功態進行日常學習、工作、生活。
平常心見道,舉手投足就是拳。
文化紮根才能愛國。
一提起愛國二字,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茫然的。即便是有那麼一小眾口頭乃至行為愛果的人,也多少有些盲目。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我認為,源於對傳統文化的陌生。換言之,空洞的愛國感源於傳統文化沒有紮根。
至少我就是這樣的經歷和感受。我從25歲開始接觸太極拳,在練拳過程中,拳理拳法越來越清晰,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煩惱以及解決方法與拳里拳外滲透出的哲學隱隱相應。隨著對太極拳的進一步練習和了解,也開始能夠較深理解《道德經》《黃帝內經》《論語》等傳統文化,越來越感嘆古人留給我們的財富是多麼寶貴,古人也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因此,熱愛太極拳、熱愛傳統文化、熱愛先賢、熱愛長輩、真正意義上的熱愛這個國度。真正到了民族危急的時刻,我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的。
也正是有了這種感情,我覺得自己對社會生活融入越來越好,人際關系都能得到改善,家庭、工作、生活、朋友定位,感覺越來越找到自己的角色。
就是這樣,練太極拳,文化紮根,愛國,自我定位,幸福感。
其實,在中國古代的說法,太極拳的修煉,就是積累了上等風水。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多讀書,這是決定人生的五個因素,太極拳全部都有,尤其是從生理結構上改變,進而改變用力習慣,進而改變觀念,進而改變性格,最後改變命運。
這個年代,誰都希望好,只不過沒有明確清晰的思路,傳統文化有,太極拳有。
科技的進步,解放了勞動力,人不應該越來越累,應該越來越輕松才對。
如果感覺越來越累,一定是觀念思路有問題。
末尾跑題啦~
總之,武術教育、太極拳(文化拳、哲理拳)、傳統文化、民族、國家,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實現自身價值,找到自己的歸屬。
這是靈魂的歸宿,也是生命的港灣,甚至是生命的搖籃。
❼ 武術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列入教育部小學體育教育大綱是在1956年嗎
1956 年, 教育部 將武術作為教學內容編入教學大綱,並在大綱中詳細列出 了各級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數。 武術, 作為中華民族最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 是我國傳 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它融合了儒家思想、 形體美學、 醫療 保健、 教育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的思想, 內容之豐富, 令世 界為之贊嘆.對於青少年來說, 武術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存 在不但能夠強身健體、 修身育德、 塑造品格同時對我國民族 傳統文化的發揚、民族精神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鑒於武術運動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 教育部門將武術列入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同時促進武術 的傳播和發展.
❽ 武術教育的前景如何
武術與武術教育
弘揚武術文化需要依靠教育的滲透,要從娃娃抓起,世代學習。因而武術教育是中華武術之樹常青的重要保證,是一項全社會關注的系統工程。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它是中國武學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武學文化的代表作如《孫子兵法》,它從用兵之道到天時、地理,對將帥的要求、將帥的作用及軍隊建制、軍事法制、戰略戰術、後勤外交等均有深刻的論述。總體上講,它論述的是集團作戰法則。而武術則是單兵作戰技術的延續和發展,它在發展中吸收了大量民間的技藝,如醫家的「五禽戲」、道家的「易筋經」等等。武術史上,以少林、武當兩大派為最。其原因就在於民間習武者必具有穩定的生活來源,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時間。所謂「窮文富武」,這「富」不單指飲食、衣著上的富有,同時還包括時間上的富有。僧、道確是此項的優越者,在誦經之餘用大量時間習武,不僅可以健身,而且無暇滋生妄念,這對修道參佛極為重要。僧、道均提倡習武,而僧、道之寺、觀又提供了相宜的場地和人員來源,有一定水準之僧、道還有雲游之舉,其武技傳播之廣,對形成門派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經過上千年的歷練與發展,就形成了一種內容極其豐富、形式多種多樣、門類眾多且極具中國傳統哲學堅實思想基礎的武術文化。因此,其發展就更有生命力,其內涵也就遠遠超出了武術技能本身。所以,不能把武術看成是簡單的競技體育,應當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一種具有多種內涵的教育課題。如對武術進行全面整理,它完全可以形成德、智、體、美等教育學術體系。現簡單分述如下:
1、德育
武術本身是有武德相約束的,武林各門派均強調重武尚德。武德並非為單純的武術本身的道德規范,它的核心是一個「義」字。「義」的實質就是代表整體社會利益的要求,既要有熱愛整個社會之心,反過來也要有自尊、自愛、愛人之心。具體來說,就是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熱愛人民;要講禮儀,講正義,講氣節,尊師重道,敢於為維護正義而犧牲。在教學與訓練中,在與人們的交往中,均應將這種道德精神融入其中。
2、體育教育
通過武術訓練,不僅可以使人身體健康,增加力量,更能使人體反應靈敏、動作快速活躍,這就使人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盡顯旺盛的生命活力,而且在某種危險的環境中更有機智勇敢的優秀表現。在力量鍛煉的功效上,已不是單純的負重、持重和耐力的增強,而是可以訓練出多種發力形式,如剛力、柔力等。在力的應用中更靈活、善機動,其爆發力尤為突出。它可適應各種工作需要,這是一般體育運動難以全面概括的。
3、武術技巧
武術技巧的訓練,實際上也是智慧的訓練和培養。具體地講,武術技巧的訓練除前面講的體育健身之外,主要是技擊和表演藝術。技擊是武術之本,也是中國武學中單兵作戰能力的反映,它將力量、速度、技巧和心理戰術綜合為一體,最終完成其技擊目的。
⑴.力量的發出,要求「發力要整」
一拳擊出,全身所有肌肉收縮之力均以有效的同步支持這一拳的擊出,也就是說,擊出的這一拳成了發拳者整體力量的集中點。然而,發力形式要根據情景而變。力型是多樣的,使用時既要根據拳技本身而動,也要根據敵情而變。除此之外,還應具備抗擊打能力,即通過操手、操臂、操肋等內、外功的訓練而具備可發出和抗擊重擊打的能力,亦可使人少受外傷。拳術家均有「內力」之說(但無法測試)。所謂「內力」,多指通過樁功和意識的引發訓練而形成的一種強大的、常常為瞬間的爆發力。
⑵.速度
速度是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孫子兵法·勢篇》中 「動如弓廣弩」,即形容動作之快。快為取勝之道。速度除通過訓練而取得外,還有個使用問題,如通過技巧應用而形成就近擊敵、攻防一體等等,這就在速度訓練的基礎上又憑技巧縮短了攻擊距離,減少了攻擊程序,從而達到以技巧加快速度之目的。
⑶.武術技巧
武術技巧的使用尤重攻守變換及一、二次攻擊的配合,這些技藝實際上就是兵法中「奇正」的應用。孫子在論奇正中說:「……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武術散手的技擊藝術就是本著這種精神和原則,簡捷而神奇並巧妙地攻防轉換,利用敵方之攻勢守勢而施我之攻守,因時因勢,有機相融,從而演變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能,出奇制勝。這一技巧的形成,無疑是高智慧的結晶。在訓練和實戰中,提高練習者的思維能力、活力,也是激活練習者智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
⑷.心理因素的應用
武術訓練中的樁功,一是訓練內力,二是訓練心理素質。樁功的訓練,體現在心理方面,就是要求習練者要「沉靜」,即能冷靜地判斷敵情並果斷處置,進而在精神上威懾敵方,使對手覺得我高深莫測不知所攻,我再施之技巧,快速近敵而擊之。正如孫子所雲「其勢險,其節短」,這也是古代兵家所說的「造勢」。如:敵進我進,出其不意;攻其必救,誘而擊敵,在態勢上給對手造成險峻形勢,使對手在心理上產生怯陣、緊張而疏忽技術或動作過當;同時,我在技術動作的節奏、配合上做到短促有力、變化快捷,更使對手手足無措,不知所守。如此,對手必然處處為我所制,這也是高智慧高素質的體現。
現代武術技巧體現在表演藝術上,則是力量、速度、節奏、柔韌、造型等諸元素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表演技藝。傳統武術多突出其節奏、發力、速度的技藝而形成令人難忘的威勢,使人內心產生強烈震撼,這也是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4、精神素質教育
武術本主動,但它在主觀精神上則要求術者「沉靜」、「自然」。國術大師「鷹爪王」陳子正先生說過:「練拳本粗事,然非精細者不能極其粗;練拳本主動,然非沉靜者不能用其動。」武術訓練,就是要使習練者具有冷靜的頭腦、細微的心思和精確的動作。如鷹手拳法中的散手,常常是2~5個動作組成,看似簡單,但一旦角度稍偏、發力時間稍差、動作配合稍有欠缺,則其結果常常不是勝利而是敗北。所以,在看似粗獷的動作中,必須精心細作方能正確完成,這樣,既可培養人的宏觀觀察能力,又可培養出人的細致周到的工作作風。
武術本為技擊之術,在訓練中必須使受訓者具有頑強不屈的競爭精神——散打的應變能力,較技格鬥時的勇猛善戰,以及經得起挫折和失敗等,這些基本精神素質的訓練和培養,對青少年尤為重要,而這又是其他諸多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綜上所述,武術的訓練與應用已遠遠超出了體育運動的局限,我們要把它提高到武術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應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內容來抓。
❾ 武術教練教育孩子的心得簡短的
把錢全掏出來, 要不你們的孩子就別想好受。 聽見沒? 不聽就讓坐老虎凳, 做飛機,撞油蹲。。 什麼? 你不答應。 那好。 你等著。
❿ 武術進校園紅頭文件
武術進校園提倡了很多年了,國家武術研究院和武管中心也開展了試點實驗,創編了一系列適合不同階段學生練習的武術內容,然而,武術進校園似乎有些武術界一廂情願的感覺,這是不同部門和領域共同才能完成的事情,教育上層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模式的選擇、改革力度不足,使得基層很多學校喊著素質教育,實則還是推行著應試教育,學校追求成績與升學率,大多忽視體育活動,甚至沒有專業體育老師,青少年體質下降幅度有目共睹。近幾年隨著中招考試體育成績比重加大,才在中學引起一些學校重視,盡管體育考試內容單一,欠缺合理,但還是起到快速重視與推進執行的程度。
第二,積極思考開展武術進校園的宣傳。中小學大課間的內容設置以及夏令營、冬令營武術體驗活動都是可以組織的武術宣傳形式。有了比較好的環境氛圍,能成為校園特色自然也就贏得學生喜愛和家長們支持了。在陝西關中一些紅拳傳承人在周邊小學義務開班教學,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從周至縣紅拳十三勢比賽和西安蓮湖區萬人紅拳表演以及陝西紅拳文化研究會組織的青少年紅拳比賽可以看出紅拳受到青少年熱捧,2016年暑假臨近結束組織的青少年紅拳比賽參加人數達到1860餘人,體現了宣傳氛圍和環境的重要,這為我們樹立了很多好的榜樣。如今,好酒也怕巷子深,武術都當寶貝壓箱底就真成精神文物了,很快就會消失了。所以,武術宣傳極為關鍵,大家都參與了也就不神秘了,也將逐漸規范了。武術再怎麼文化深、價值功能大,從市場宣傳來看,已經落後跆拳道了。
中國教育有「以考選才」的傳統,武術能在升學考試中佔有重要位置,至於以什麼內容進校園都不重要,可以是國家創編的武術操、武術段位內容,也可以是地方特色拳種。進校園成為考試內容和校園教育的主體結構之後,武術校園的方方面面的研究才會變得實際可行,從全國兩會中陳寶生部長提出,武術、太極可以進校園來看,應該會有推進,我們都積極響應教育決策,做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