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加強對小學生環保教育,增強小學生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需要。因此,加強對小學生環保的教育很重要。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引導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缺乏實踐經驗,如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只講道理,就無法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參觀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例如,教給學生環保知識,同時帶學生到公園等美化環境好的地方參觀,讓學生體驗美化環境帶來的美好享受,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保護環境,然後指導學生怎樣保護環境,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環境意識提高了,就要將意識轉化為環保行為,這才是進行環保教育的目的。環保教育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來提高其對保護環境的能力。因此,要通過具體的環保行為影響學生。如教師可倡導學生撿廢紙,給校園內的小樹澆水,收集廢舊物品,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模型製作……這些看似芝麻綠豆的小事,卻能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增強環保的意識。 讓學生參與有關環保的活動。小學生喜歡參加活動,教師可以把環保教育精心組織設計到各種活動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這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育學生為家鄉環保作貢獻時,開展這樣的隊日活動: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家鄉環境的美麗、家鄉的特產,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可愛和動人,從而激發學生對家鄉環保的興趣,讓學生感到環保就在我身邊,我是家鄉環保的一員;然後,組織學生表演一些不環保的行為,讓學生對照、參考,進行比較;最後,讓學生針對家鄉環保的現狀,說說自己對家鄉環保的建議,准備為家鄉的環保做哪些事。在這樣一個輕松、和諧、自主、參與的氛圍中,學生受到了良好的環保教育。
Ⅱ 如何滲透小學階段環保教育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生活習慣和技能,3歲前形成50%,6歲時形成30%,其餘20%是在20歲前形成的。少年兒童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強,如果從小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並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做什麼工作,自覺調整自身環保行為的意識就強一些。因此在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是每個人自身存在的需要,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目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許多國家在中小學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環保教育活動,以期培養出懂得環保知識、具有環保意識、能採取適當行為保護環境的未來公民。我國義務教育大綱中也明確提出要重視環境教育。我國實施環保教育的主模式,是在學校各科教學中融進環境教育。中小學的各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不同的學科內容與環境教育主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涉及各地的風景名勝、珍奇動植物等,目的是讓學生對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產生喜愛之情,從而能自覺地對造成這些破壞或傷害的人和行為加以防範和抵制,以保護環境和美化環境為己任。
我認為,在中小學各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家園被污染的嚴重性。
現代工業文明造就了人類輝煌的物質現實,但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環保意識的淡薄、對大自然過度的
開發和利用,造成了一系列問題,諸如水和大氣污染,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繁,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大城市酸雨日益增多,珍稀動物數量減少,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質惡化並長期斷流,長江下游江面上漂浮物長達幾公里,生態已經嚴重失衡。面對如此多的惡化現象,有識之士在高聲吶喊:「我們的眼淚將是地球上最後一滴水!」「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還我一片潔凈的藍天!」「把綠色還給大地!」這是當代社會對於眼前生態現實的深切關注。面對此情此景,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如何使生態環保教育由口頭上的道理轉化為生活中的實踐,如何使被動性知識轉化為主動性的意識,實在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其次,在中小學各學科中要滲透環保教育。
1.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目前小學的語文教材編進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有贊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古代山水田園詩,如《山行》、《絕句》《游園不值》等,那和煦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那峻峭的山峰、激流的江水,無一不流動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旋律。還有現代寫景散文如《北大荒的秋天》、《九寨溝》等,人與自然組成了一幅和諧完美的畫卷,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優美的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改變人的思想,進一步說,能改變人的行動。換個角度講,這正是語文課程的實用功能的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吸引學生參與環境教育活動,思考環境問題。根據學生所在地的實際環境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
2. 在思想品德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在小學五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有《長江,黃河――我們的母親河》內容。教師可收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施為學生講述有關環保方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和《黃河頌》,進入美的意境,激發他們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感情。然後出示一幅幅黃河長江被污染的圖片,設疑置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討論,得出長江黃河被污染的原因。最後分組讓學生討論治理污染的措施,從而增強環保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大自然,明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樹立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 在其它學科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中小學的各門學科中都有有關環保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對各學科(數學、英語、科學、美術、音樂)的內容進行分析、歸類,選出有關環境保護的篇目,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張。精心設計教案,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環保教育。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滲透環保教育的目的。
最後,學校要因地制宜,營造校園的環保氛圍。
1. 利用《學生守則》培養學生的環保習慣。
通過對《中小學生守則》背誦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在校園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節約用紙,愛護花草樹木,研究節水措施,自覺抵制不愛護花草樹木的行為,自覺地回收垃圾,並鼓勵學生出謀獻策,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行全員參與,做好環保工作。
2. 利用主題節日,開展環保教育。
學校可結合少先隊活動,利用各種主題節日,如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督促學生發倡議,出計劃,定措施。在校內開辟環保專題宣傳欄,讓孩子們從感性的認識和自身活動中積極、輕松、自然地接受環境教育,使全校師生養成不亂扔雜物、不大聲喧嘩、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的行為習慣,激發師生的環保熱情。
總之,環保教育任重道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凈化美化校園,為營造和諧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而努力。
Ⅲ 小學生環保標語
1、地球的命運掌握在人們的股掌之間,稍不留神,將會被毀滅。
2、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3、愛護綠色光榮,破壞綠色可恥。
4、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5、樹木擁有綠色,地球才有脈搏。
6、心繫人類命運,營造生命綠洲。
7、團結一條心,石頭變成金。
8、保護環境,人人戒煙。
9、完善環保制度,落實環保責任。
10、人類若不能與其它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11、共植萬頃綠地,同撐一片藍天。
12、用好你的手,垃圾無處溜。
13、人人參與環境保護,個個爭當綠色天使。
14、綠色校園,綠色生活。
15、貫徹環保教育,宣導環保資訊。
Ⅳ 小學生環保應該做到哪幾點
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近幾年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斷遭受破壞,全球氣溫升高,白色垃圾,水資源被污染。。。。。。這些問題的作始俑者還是我們人類。面對這么多的問題,我在心中問:難道我們就這樣坐視不管么?
在中國,我們隨處都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大街小巷,總有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樹上,可以清晰可看見有人在上面塗塗畫換;甚至,在一些場所,有人還會隨地大小便。這些人根本不具備作為一個人所蓋有的自製力和道德,但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依舊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做這些事情。作為一個小學生,國家的未來,我認為,環保應該從自身做起,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例如,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把廢紙收集起來等等。我們應該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攜手保護我們的生存家園。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保護環境吧!
具體的:
一、美「話」環境
環境這個概念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們通過電教媒體播放優美風景區的景色,向孩子們介紹世界各地的怡人風光,轉播中央電視台「地球故事」、「動物世界」等節目,使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步了解。然後帶領學生去田野參觀,去公路上體驗,對比講述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產生注意周邊環境的興趣。我們還通過有趣的實驗刺激學生的感官。如「種子的生長」這一實驗,將種子分別放置在五種不同的生長環境中(缺水、缺陽光、缺土壤、缺空氣、正確生長環境),讓學生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親眼看看環境對生命的影響,了解環境的主要成分: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廣闊的大氣、肥沃的土壤等。在一系列活動後,讓孩子們自由地描述自己所見的環境,表達自己對美好環境的嚮往。美「話」環境只是解決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問題。
二、美「畫」環境
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機莫過於受教育者興趣盎然之際。認識了環境,了解了它的重要性,並在語言上有所描述,這還不夠。我們還通過畫廊、科普動畫片等手段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地球的形成與環境的變化過程:在大約46億年前的大爆炸產生的氣體和塵埃艱難地凝集成地球,隨之有了地球環境。那時的地球是熾熱的,沒有江河湖海,更沒有生命,一片寂寞荒涼。隨著溫度逐步降低,水汽凝成雨水,水流匯成海洋,還有陽光的紫外線、宇宙射線、閃電化合了大氣中的無機物,生成了有機物,並最終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進而進化成繽紛的生物界。環境為這些生物提供了氧氣、二氧化碳、水,還有生活空間。每一片環境、每一個細節都是充滿美感的。所以,我們還讓孩子親筆描畫自己所愛的環境,並初步融入自己的設想。
三、美「劃」環境
語言是美的,圖畫是美的。而我們不能迴避自己身邊的臟、亂、差:路邊無盡的垃圾,空中飛揚的「白色旗幟」,花草樹木的枝傷葉損,更有那藍天中烏黑的「煙筆」,河流中酸臭的泡沫……它們就像一個個惡魔,侵害著我們美麗的地球,破壞著我們原本美好的環境。它們一天不消失,地球就一天不能脫離真正的危險。面對如此惡境,孩子們一個個像動畫片中的「地球防衛隊員」,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們組織學生針對某一具體問題談談自己的計劃設想,進行藍圖規劃,並動員他們積極投身於環境保護的實踐中去。
四、美化環境
認識和設計的真正意義在於付諸美化環境的行動,尤其是從身邊不起眼的瑣碎小事做起。習慣的養成是實施環境教育最關鍵的一步。我們教導學生正確處理好「三個一」:「一滴水、一張紙、一口痰」。配合勤儉節約、動員廢物回收等等,使學生能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
保護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是人類自救的工程。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必須提高環保意識,加強環保教育,使學校成為保護環境的重要基地。我們學校認真奏好「四步曲」,環保教育上台階。同學們由「要我保護環境」變為「我要保護環境」,積極為地球的綠色播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Ⅳ 小學生環保知識
1、燒菜做飯少用煤爐,改用液化氣,炒菜時不要等油熱得冒煙時才放菜,盡量減少空氣污染。
2、家中的陽台上多種花草盆景,經常打掃房間,經常曬被,保持家庭環境空氣清新怡人。
3、減少噪音污染,盡量減低說話或錄音機播放時的音量。
4、正確處理廢棄物,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吃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平衡。
6、奉勸家人、親友不吸煙,不隨意焚燒垃圾,維護家人身體健康,保持潔凈環境。
7、塑料瓶、廢紙等收集起來賣給收廢站,減少垃圾排放。
8、家中養的寵物要看管好,防止影響鄰居休息及糞便污染,維護和諧的生活社區和環境。
9、洗米水可澆花或洗菜、沖廁所。
10、將廢電池投入回收箱或收集送往回收站。
節約用電,保護資源,減少污染。
電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也是我們每天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的,但是現在消耗驚人。所以用電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從節約出發。
在我國,發電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按現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將在250年內消耗。到那之後,我們將無任何煤留給我們的後代。
節約用電,就是節約煤,也更是直接為減少大氣污染做貢獻。因為酸雨是因煤炭燃燒形成的,它能強烈的腐蝕建築物,並能使土壤和水質酸化,導致糧食減產,草木魚蝦死亡。據計算,我國僅西南,華南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140億萬元。
節約用電,能夠減緩地球變暖。由於煤炭燃燒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個罩子一樣阻隔地面的熱量向天空外散發,產生了溫室效應,如果地球溫度升高,會引起乾旱或洪水,還會使冰山融化。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較低的國家和島嶼就會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肯定要邁入下一個世紀的,他們很多都為全球日益變暖而脆弱。德國192所學校的13.5萬兒童發誓要讓自己所居住的社區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減少10%。他們換上節能燈,拒絕用空調,放棄用汽車,選用自行車。經過7個月的努力,他們已達到了目標。
轉眼間,我們又進入了美麗的六月,這是植樹造林,綠化國家的大好時機,為了創造良好的綠色家園,保護好生態環境,我建議同學們:
熱愛大自然,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珍惜動物。
開展植樹護綠活動。
積極宣傳環保,把環保意識帶給千家萬戶
如今,通過各種媒體,每個人都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存在。許多人都聽說過熱帶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貧困、難民潮、食物危機等問題。但對許多人而言,這些事都發生在遙遠的地方,不會發生在本地的環境中。
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有許多就發生在當地,甚至在校園里。學校的學生和教師都是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作為社區的成員和現在的或未來的公民,教師和學生同時又是社區發展的負責人,有責任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如果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作一條跑道的話,那麼在這條跑道之外是沒有觀眾的,所有的人都是運動員。環境和發展問題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個人的事,。
環保知識是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為了使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根據國家環保局、國家教委、中央宣傳部下發的《關於環境教育行動綱要》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指示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近幾年,開發區中學全面開展了創建綠色學校的活動。把環保教育列入學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將對環境教育的認識融入到師生們的心中。
在創建綠色學校的活動中,學校始終重視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工作,在學校、家庭中倡導綠色文明,落實環保行動。在抓好普及的同時,更加註重內涵,堅持在德育、科技活動、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等各領域對學生灌輸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積累了一些值得推廣的經驗。
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使學生切實掌握各科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注重「綠色」宣傳
目前,環境教育的當務之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使他們具有"綠色頭腦"。為使學生盡快具備「綠色」意識,學校積極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組織學生自覺參與有計劃的環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盡快實現環境意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學校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圖書館、閱覽室每年都訂閱大量環境保護宣傳內容的圖書、報刊,學校的電教中心有專門的環境保護錄象資料,每個班的計算機里都裝有環境保護的資料軟體,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使學生了解環境現狀、學習環保知識,從而用自己的行動保護環境。另外,學校還設有專門的環保櫥窗,定期向學生們宣傳環保知識,配合學校的環保教育工作;校團委將黑板報作為宣傳環保的前沿陣地,經常組織各年級之間開展以環保知識為主題的板報評比,通過評比促使讓「綠色」走進班級;「校園之聲」廣播站開設了「你我他地球村」專欄,每當有關環境的活動日:如植樹節、愛鳥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環境日等來臨,就積極進行環保宣傳,並號召各班針對節日主題認真撰寫環保廣播稿;並且,學校還在校園內設立有關環保標語牌,如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綠色消費、環保購物,改善環境、拯救地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事事處處把環境放在心上。
環保紀念日
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 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 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 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 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並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遊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後影響日漸擴大並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並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由於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採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義大利傳教士聖·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於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酸雨的危害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
我國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鹼度指數的 PH 值低於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勢,是繼歐洲、北美之後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區。80 年代,我國的酸雨主要發生在以重慶、貴陽和柳州為代表的川貴兩廣地區,酸雨區面積為 170 萬平方公里。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發展到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及四川盆地的廣大地區,酸雨面積擴大了 100 多萬平方公里。以長沙、贛州、南昌、懷化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現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其中心區年降酸雨頻率高於 90%,幾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島和廈門為代表的華東沿海地區也成為我國主要的酸雨區。華北、東北的局部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1998 年,全國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銅川,圖們和青島都下了酸雨。酸雨在我國已呈燎原之勢,覆蓋面積已佔國土面積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和建築設施都有直接和潛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兒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病率增加,同時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還可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酸雨對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葉子枯黃、病蟲害加重,最終造成大面積死亡。
在中國的大氣污染中,酸雨和浮塵是最主要的污染。十多年來,由於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地區是長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貴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省。在華北,很少觀測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氣濕度低,土壤酸度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馬、京津、丹東、圖們等地區現在也出現了酸性降水。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根據國內對 105 種木本植物影響的模擬實驗,當降水 pH 值小於 3.0 時,可對植物葉片造成直接的損害,使葉片失綠變黃並開始脫落。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野外調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於 4.5 的地區,馬尾松林、華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現大量黃葉並脫落,森林成片地衰亡。例如重慶奉節縣的降水 PH 值小於 4.3 的地段,20 年生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長量降低 50%。
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營養元素鉀、鈉、鈣、鎂會釋放出來,並隨著雨水被淋溶掉。所以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鋁從穩定態中釋放出來,使活性鋁的增加而有機絡合態鋁減少。土壤中活性鋁的增加能嚴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長。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酸雨還可使森林的病蟲害明顯增加。在四川,重酸雨區的馬尾松林的病情指數為無酸雨區的 2.5 倍。
酸雨對中國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長江以南的省份。根據初步的調查統計,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最大,約為 28 萬公頃,佔有林地面積的 32%。貴州受害森林面積約為 14 萬公頃。根據某些研究結果,僅西南地區由於酸雨造成森林生產力下降,共損失木材 630 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 30 億元(按 1988 年市場價計算)。對南方 11 個省的估計,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 44 億元。 現在大多數專家認為,森林的生態價值遠遠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雖然對森林的生態價值的計算方法還有一些爭議,計算出來的數字還不能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但森林的生態價值超過它的經濟價值,這幾乎是一致的。根據這些計算結果,森林的生態價值是它經濟價值的 2-8 倍。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酸雨對森林危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巨大的。
什麼是哈龍?
所謂哈龍 (Halon 的音譯 ),就是我們平常說的 1211 和 1301 的商品名稱,它屬於一類稱為鹵代烷的化學品,主要用於滅火葯劑。它通過破壞燃燒或爆炸的復雜的化學鏈式反應來達到滅火的目的。消防行業廣泛使用的哈龍滅火劑是損耗臭氧的物質。人們用哈龍滅火器救火或訓練時,哈龍氣體就自然排放到大氣中。哈龍含有氯和溴,在大氣中受到太陽光輻射後,分解出氯、溴的自由基,這些化學活性基團與臭氧結合奪去臭氧分子中的一個氧原子,引發一個破壞性鏈式反應,使臭氧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臭氧濃度,產生臭氧洞。哈龍在大氣中的存活壽命長達數十年,它在平流層中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將持續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因此哈龍對臭氧層的破壞作用是巨大的。科學研究證明,哈龍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元兇之一。
Ⅵ 如何在小學生中開展環境保護教育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目前全球最受關注的熱點。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小學階段是環保教育最關鍵的時期。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也是未來環境的主人,他們的環境意識和行為,決定著今後環境狀況的好壞。因此,加強小學生的環保教育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親身體驗,樹立學生環保意識
小學生年齡小,環保意識比較模糊,如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只講道理,無法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要帶學生親身參與,讓學生在美好的環境中去參觀,感受好的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快樂,知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是一種幸福。如在《我們的校園》這一活動中,我先讓學生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進行參觀,找找美好的感覺,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到自己學習的環境狀況;然後談談參觀後的感受;最後帶學生在校園周邊環境較差的地方去看一看,學生通過對比,明白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環保意識逐步增強,變被動為主動。此外,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注意在與環保有關的紀念日中組織一些活動,如在「植樹節」時給學生介紹森林資源及其作用,森林與人類的關系及人為破壞森林引起的地震、台風、大氣污染等惡果,了解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在「愛鳥日」則給學生講述大量捕捉鳥類會出現的惡果;在「世界環境日」則組織學生進行「我最喜歡的環境」美術創作活動等,既豐富了學生的環保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積極參與,形成正確環保行為
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就要形成正確的環保行為,這才是環保教育的最終目的。小學生喜歡參加活動,教師可將環保教育精心組織設計到各種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正確的環保行為。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我校多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環保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並開設了環保教育活動課,讓學生接觸到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如在《垃圾》這一活動中,我先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放學途中留意路邊的幾個垃圾池。然後在課堂中談談自己在經過垃圾池時的感受,有的說:垃圾池是個擺設,好多垃圾根本就在池子外面;有的說:池子裡面各種各樣的垃圾混在一起,臭氣沖天;還有的說:垃圾池已經被破壞,完全不能使用……之後,幾個同學自發地對垃圾的去向也進行了調查,了解到垃圾產生得越多,對環境的污染就越大。最後,學生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環保方案,並付諸於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在輕松、自主、和諧的氛圍中,受到了良好的環保教育,形成了正確的環保行為。
三、付諸行動,養成良好環保習慣
環保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書面的東西顯得較為枯燥,而在實踐活動中去貫穿這些知識,學生就能快速地變意識為行為習慣。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收集廢舊物品,做精美的小製作;給校園的小樹澆水,給它們掛上警示牌……學生在這些平凡的小事中,自然地就養成了良好的環保習慣。
環保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小學的環保教育要在各門學科里、各種活動中長期進行。教師在教育學生要注意保護環境時,也不要忘了自身的行為,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將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
Ⅶ 進小學進行環保教育
環保意識是一種重要的公民意識,不僅我們自己要意識到,更重要的是要在我們的小公民——小學生頭大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樹立保護綠色地球的信念!
首先,在小學生教育中滲透環保意識,進行環保知識教育。
環境保護包括保護大氣、水源、森林、野生動植物和土壤等多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在日常教育的基礎上注意滲透有關的環保知識,激發幼兒初步的環保意識。如我們可以在平常談話時與幼兒共同討論一些環保問題,在小學內提供廢電池箱,在班上評選環保小衛士,讓小學生以環境小主人的身份自覺參與環境保護中。
其次,帶領小學生親身體驗,強化小學生的環保意識,積極進行環保教育。
可以組織小學生實地參觀和感受學校附近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如青山綠水的優美自然環境和垃圾遍地、濃煙滾滾的受污染環境,讓小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還可以進行一些小實驗,如:准備兩條同樣的金魚,分別養在兩個裝有清水和污水的魚缸里,用簡單的詞語或圖案記錄金魚的生長情況,從實驗中喚起幼兒的環保意識。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小學生年齡的游戲進行環保教育。如「呼吸的大樹」,在游戲中用椅子代替樹木,只有在 「樹」下才能呼吸,隨著「樹」的減少,小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會感到呼吸越來越困難,讓他們通過這個游戲明白植樹造林和保護樹木資源的重要性,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再次,家庭和學校共同合作。
對兒童的環保教育不僅要在學校中進行,家長也要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工作。由於幼兒的模仿性極強,具有無意識、自發性的特點。在學校中,教師是兒童的模仿者,在家庭中,父母自然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也同樣要求家長應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家長還可通過各種方式將幼兒在家中的環保行為告知老師,並給予一定的表揚,能讓小學生有成功感和喜悅感,讓他們的環保行動持續下去。
Ⅷ 如何增強小學科學活動中的環保教育
科學課是新課程體系中橫跨學科最多(物理、化學、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會關注的一門綜合課程,也是一門滲透環保教育的重要學科。因為現行的小學科學教材中更多地體現了環保教育的內容,二者之間的天然聯系,使得科學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一、多層次挖掘科學教材中環境教育的滲透點
滲透點可以是知識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價值觀、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一個科學課教師要善於充分挖掘科學課程與環境教育之間緊密聯系的一切因素。教科書的編排中主要選擇了兩大層次:一是保護環境不受污染。如《家鄉的水資源》、《空氣和我們》、《空氣的污染和保護》等知識。二是保持生態平衡。如《食物鏈》、《我國珍稀動植物》等知識。對於比較簡單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的知識,教材強調從實地調查入手,如讓學生調查一下自己家的窗檯上一天之內落下的灰塵,這些灰塵顆粒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廠等。讓學生在調查中獲得知識,從而了解到水體和空氣被污染的現狀及其原因,從而制定出保護環境的相應措施。對於比較復雜的關於生態平衡的知識,則應從了解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入手。如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蚯蚓的生存環境、黃豆發芽所需要的環境因素等,最後得出結論:任何生物之間都必須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接著,再討論失去這種環境後生物會怎樣。為了認識生物和生物之間的關系,教材先安排學生認識生物間的食物聯系,然後再認識生物間的其他關系。為了認識人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教師可先介紹破壞森林群落環境將產生的後果,然後再了解破壞其他環境帶來的後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實科學教學中環境教育的集合點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1.討論。
討論是小學科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各自依據自己的感知和水平發表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式。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集思廣益,共同提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認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學《空氣的污染和保護》一課時,就提出了這樣的中心問題:空氣的污染主要來自哪些方面?圍繞這一問題,學生們開始激烈地討論起來,有的說來自汽車的尾氣,有的說來自家庭的生活廢氣,有的說來自工廠的煙囪,這時教師進一步提出:「在這諸多的現象當中,哪些是我們小學生可以制止的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我們可以動員我們的家長不吸煙,盡量少騎機動車,盡量用煤氣做飯……」這樣的激烈討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環保教育。2.考察。
考察活動是指教師要把學生帶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學家那樣,親自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綜合使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收集事實資料的方法,進行認知活動。如帶領學生考察學校附近的水域情況,當觀察到河面上有許多漂浮物、水色變黑、水質變臭時,學生自然會深思:「長此以往,將會怎樣?二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3.放映。
放映活動是教師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將一些聲、光、色俱全的環保信息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的一種教育形式。運用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再現一些生活中不常見到的特例,或者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例,讓學生親眼目睹,就更能說明問題,更有說服力,可收到化古為今、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小為大的效果。如《食物鏈》這課,可利用錄像等媒體,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本概念,使學生清醒地認識到動、植物之間極其復雜的聯系,其中包括極為重要的食物聯系,若一條食物鏈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損害,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使整條食物鏈甚至整個食物網都受到損害,最終導致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危及人類的生活和生存。4.上網。
網路是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一個新陣地。學生樂意在資源豐富的網上沖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確地搜索到關於環境問題的資料、鮮活的圖片和動畫。上文所提到的討論、考察等都離不開網路信息的支持。正是學生在網路上獲得大量有關環境的資料才使得他們的討論有章可循、有話可說。同時藉助網路,指導學生們把環境考察後撰寫的報告公開發表,以便結交更多的環境保護愛好者,更大范圍地宣傳環境保護教育,形成環境保護的合力。
三、全方位開發課外活動中環保教育的拓展點
1.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
開展環保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起到很好地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有利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其次可以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良好學習動機和志向;再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愛好的發展。例如,針對當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們進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學生可利用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網上查找資料,制訂方案,著手進行實驗研究。
2.結合科普活動,進行環保教育。
社會是個大學校,我們要在社會這個大學校中讓學生得到更多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