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考研小學教育學917如何復習
考研小學教育學917的復習方法,可以到網上買一套答題做一做。
『貳』 !緊急求福建省教師資格證(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總結清晰的復習資料,能讓我復習效率更高
教育學復習資料
.為什麼說教育實體的出現,意味著教育形態已趨於定型?
(1)教育主體確定;(2)教育對象相當穩定(3)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4)形成習了的文化傳播活動;(5)由以上因素結合人形成的獨立的社會活動形態。
2.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家在智育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觀點?
(1)擴大教學內容的范圍,增加新的學科內容(2)改變經院主義的學風,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3)恢復古希臘重視美育的傳統,將美育善結合起來
3.簡述《學記》中的教學思想。
(1)主張啟發式教學:主張開到學生,但不要牽者學生走;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失去自信;向學生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2)強調教學要循序漸進。
4.筒述誇美紐斯關於「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應受到同樣的教育;(2)強調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規律;(3)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僅強調宗教教育。
5.簡述1939年凱洛夫《教育學》的主要特點。
.(1)重視智育在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肯定課堂教學是學校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 強調教師在教育和教學中的主導作用。(3)系統 論述了教學原則與教學。
6.近代教育與古代教育相比較,出現了哪些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3)教 育的世俗化;(4)重視教育立法,強調以法治教
7.誇美紐斯對教育學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1)構建了教育學的學科基本框架,和確定了教育學的基本研究內容;(2)論證了普及義務教育 的天然合理性;(3)從理論上論證了教育適應自 然的思想;(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並論證了一 系列教學原則;(5)從理論上論證了「學年制」 及「班級授課制」。
8.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 展;(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與國際交流。
9.凱洛夫教育學的主要缺陷及對我國教育的負面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1)忽視了學校的自主性;(2)忽視了教師的自主性;(3)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4)過於強調了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統一性、嚴肅性,忽視了課程、教學大綱、教材的靈活性和不斷變革的必要性。
10.為什麼說赫爾巴持對科學教育學體系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1806年出版了《教育學講授綱要》,主張將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論理學基礎上,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11、20世紀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終身教育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運動:』這一運動對發展中國家有特別重要的意義:(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指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並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變化等。
12.聯系實際談談赫爾巴特教學理論與杜威教學理論的差異。
(1)赫爾巴特是傳統教學理論的代表:(1)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2)強調教材的重要性,主張學生以學習間接知識為主;(3)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及權威地位。
(2)杜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學思想與赫爾巴特針鋒相對:(1)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從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2)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教學的任務不僅在於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並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3)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論述題 未聯系實際者酌情扣分)
13.簡述近現代中國小學教育的發展特徵。
(1)逐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為普通教育、義務教 育的性質;(2)學制改革
『叄』 《小學管理學》復習題要點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 )
A.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B. 目標導向
25. 過程導向
C. 工作分析
D. 關注情境階段
B. 關注學生階段
C,圖書角布置等屬於( )
A、 教育是有意識,我國教育發展的工作方針包括,這種抽樣方法屬於( )
A. 系統抽樣
B. 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
D. 學校的非正規文化
19、 ( )是對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的要求。這種教育研究方法被稱為( )
A. 單一式
B。這種教材編寫的方式屬於( )
A,3. 復雜性
B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復習總結(一)
整理. 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
26、 學校文化的核心是( )
A. 學校的物質文化
B. 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
C,採用「課描」寫作手法,以講故事方式呈現研究結果. 螺旋式
D、 研究者關注事件,提示教育現象:是由教育的系統性和人的身心發展的連續性決定的
5、 小學教師的特點
(1) 復雜性. 關注生存階段
D. 關注自我感受階段
27、 按小學生的年齡. 直線式
C. 斯賓塞的《教育論》
C. 初生嬰兒吸奶
C. 成人學開車
D. 木匠教徒弟手藝
16:1、 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始於( )
A. 實驗研究
B. 調查研究
C,父母有義務讓孩子上學,全社會有義務)
(4)小學教育的全面性(體現在、 一位新老師把大量時間花在維持自己與同事、領導的關繫上、 小學教師的素質,體現在:
(1) 職業道德素養、 學校管理的三要素. 活動課程
B. 綜合課程
C. 黨支部領導制
D. 教工管理制
13、家長提高升學率的需求
D、 下列不屬於教育現象的是( )
A. 媽媽教孩子洗衣服
B、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
15. 總務工作管理
11. 壬寅學制
B. 癸卯學制
C. 示範性
B. 壬子癸卯學制
D. 壬戌學制
3. 顯性課程
D. 隱性課程
22、 布魯納認為、 學校管理的過程包括:計劃. 更好地提高學生成績
C:優先發展、育人為本、組織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性別隨機抽樣取調查樣本、健康的心理. 復雜性
C. 主體性
D. 長期性
31、 教育學生就必須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這是對教師( )方面提出的要求
A. 馬列主義修養
B. 教育科學知識
C. 文化科學知識
D. 專業知識
32、 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條體現了教師的( )素養。
A. 教育理論知識
B. 崇高的職業道德
C. 文化科學知識
D. 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33、 新課改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 )
A. 以綜合課程為主
B. 以分科課程為主
C. 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 分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補充
34、 學校管理是由( )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
A. 管理者、管理內容、管理對象
B. 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對象
C. 管理者、管理措施、被管理者
D. 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對象
35、 王老師是負責管理學生學籍的老師,每年新生入學和畢業生畢業時都是他最忙的時候,王老師隸屬於學校組織機構中的哪一個( )
A. 總務處
B. 教務處
C. 教研組
D. 校長辦公室
36、 《國家中長期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今後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 )
A. 促進公平
B. 育人為本
C. 改革創新
D. 提高質量
37、 ( )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力量
A. 教師
B. 學生
C. 校長
D. 社區人員
38、 貫徹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應該做到( )
A. 充分地傳授知識
B. 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
C. 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D. 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課程
39、 20世紀50年代末以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為代表提出來的課程理論是( )
A. 學科課程理論
B.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C. 實用主義課程論
D. 綜合課程論
40、 編寫教科書的直接依據和國家衡量各科教學的主要標準是( )
A. 課程
B. 課程標准
C. 課程計劃
D. 課程目標
41、 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和不同需要,並考慮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等問題。這表明該教師處於專業成長的( )
A. 關注生存階段
B. 關注情境階段
C. 關注學生階段
D. 關注發展階段
42、 提出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的是( )
A. 加涅
B. 羅森塔爾
C. 戴爾
D. 波斯納
43、 語文教師所具有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屬於( )
A. 本體性知識
B. 條件性知識
C. 實踐性知識
D. 文化知識
44、 前蘇聯凱洛夫主編的,力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系統研究教育問題,總結前蘇聯20世紀20~30年代教育正反兩方面經驗,並對我國有著廣泛影響的教育專著是( )
A. 《普通教育學》
B. 《大教學論》
C. 《民主主義與教育》
D. 《教育學》
45、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誇美紐斯
C. 赫爾巴特
D. 贊科夫
46、 教師圍繞某一教育現象,採用問卷、談話、座談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並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的研究方法屬於( )
A. 調查法
B. 觀察法
C. 實驗法
D. 個案研究法
47、 簡述小學教育的特點
答:教育對象具有特殊性、小學教育具有基礎性、小學教育具有義務性、小學教育具有全面性
48、 簡述小學教師的勞動特點
答: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長期性、系統性
49、 簡述課程計劃的含義和內容
答: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計劃的內容: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學周安排
50、 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答:(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勻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指的是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
51、 簡述教育的三要素及其關系
答: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實踐的工具,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由易到難的方式編排、教育目的的全面性,2、教育任務的多樣性、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愉悅的情感、 在教育過程中,「統計與概率」這一內容按照由淺入深. 教育方針
B. 教育政策
C、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調控與反思能力、教育機智
(4) 心理素養: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個體發展的基礎. 全面性
C,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
A. 網路全書式課程理論
B. 綜合課程理論
C,是教育的核心問題
A,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學上不斷更新、實施、檢查. 政治素養
B. 職業道德素養
C、 從課程論的視角來看,教室座位安排、教師的「教育機智」
(3) 示範性
(4) 勞動時間的延續性和勞動空間的廣延性
(5) 長期性
(6) 系統性. 創造性
D. 滿足社會.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標
20、 《國家中長期的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使關鍵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復出現,逐步擴展. 壬子癸卯學制
2、 以美國學制為藍本,一直沿用到全國解放初期的現代學制是
A:德智體美勞)
4:圖書館六樓
1、 我國實行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是
A. 壬寅學制
B. 長期性
6. 癸卯學制
C. 壬戌學制
D、 發揮教育合力必做注意三種教育形態的有機結合,這三種教育形態是( )
①家庭教育 ②學校教育 ③社會教育 ④自我教育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4、總結
12、 我國現階段中小學的管理體制是( )
A. 校長負責制
B. 校務委員會制
C. 封建社會
D. 資本主義社會
17、 一般認為,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是( )
A. 盧梭的《愛彌兒》
B. 全民性
D:管理者,這表明其成長階段處於美國學者福勒與布朗提出的生涯關注理論中的( )
A:思想品德管理、教學工作管理. 有意抽樣
28、提高質量。
21、良好的人際關系
7、 關愛學生是教師應具有()
A.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
D. 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18:對待事業要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對待學生要關愛學生、對待集體要團結協作、對待自己要做到為人師表
(2) 知識素養: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知識)
(3) 綜合能力素養:語言表達能力,小學課程內容具有基礎性)
(3)小學教育的義務性(體現在. 義務性
B、 教學管理工作的核心是
A. 教務行政管理
B,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例如化學實驗事故)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C. 教學工作管理
D:體力+腦力(體現在. 敘事研究
D. 行動研究
29、 「小學教育是向兒童實施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指的是小學教育的( )
A、教務行政管理、總務工作管理
10. 實用主義課程理論
D. 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23、 在小學教課書中. 分層抽樣
C. 目的抽樣
D. 原始社會
B. 奴隸社會
C. 活動式
24、 美國課程專家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提出的課程開發模式為( )
A. 任務分析模式
B. 示範性
C、勞動對象的差異性)
(2) 創造性:體現在:因材施教:國家有設立學校使人民享受教育的義務、管理手段、管理對象
9、 小學管理的基本內容. 知識素養
D. 能力素養
8:優良的個性品質,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 )特點
A、 小學教育的基本特點:
(1)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2)小學教育的基礎性(體現在. 法制性
30、 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徵決定了老師的勞動具有( )
A
『肆』 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八章教育法
一、教育的國家化和教育法的產生
19世紀下半葉,由於教育向世俗化的過渡和公共的國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開始成為對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意義的社會性事業,這就要求擴大國家直接干預和調整文化教育發展的職能,更有效地發揮國家管理教育事業的作用。因此,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把教育納入國家活動之中,用行政手段發展公立學校體制,用法律的手段確立義務性的國民教育制度。這樣一種趨勢,在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的國家化。
教育管理的國家化和國家教育權力的產生標志著教育權結構的一次歷史性轉換。在這之前,教育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父母的一種自然權利。學校產生以後,父母的教育權就委託給了學校和教師,從而構成了學校、教師、父母和子女之間的具有私事性質的社會關系。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教育的國家責任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通過法律的手段確立國家的教育權力,加強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統一性和權威性,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行政系統,是有效地實現教育的國家責任的客觀需要。
另一方面,在現代社會中,復雜的教育運行過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學化,僅僅依靠教師的個人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須依准 ,體現國家的整體利益。
教育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國家的一個重要立法領域。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它不僅表現為法律數量的大規模的增長,而且表現為法律地位的增強,法律調整的擴大,以及法律向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進行的愈來愈大規模的功能擴張。
二、國外教育法發展的歷史及其特點
西方國家教育法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零星立法階段
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的某些國家,特別是德意志的某些公國,就已頒布關於強迫教育的法令。而在現代工廠制度的推動下,才產生了教育向現代化的過渡,並產生了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廠法之中。從19世紀初葉起,英、法、瑞士等國都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工廠法規,其中重要的條款幾乎都涉及童工問題。
2.專門對普及義務教育進行立法階段
大工業生產發展為教育的普及創造了客觀條件,並促成各國紛紛開始進行義務教育的立法活動。最初的普及義務教育立法主要是圍繞初等教育的強制性、免費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題展開的。
3.廣泛進行教育立法的階段
廣泛地進行教育立法是隨著資產階級加強對行政控制的過程而出現的。這個轉變從19世紀中期開始醞釀,20世紀初開始,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達到高潮。
4.教育的綜合立法階段
第二次大戰以來把教育看作是一個整體和社會子系統,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項綜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強教育立法的同時注重教育法治工程與整個社會工程的協調。教育法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從廣度上看,教育已日益為各國立法所重視,教育法規在所有法規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從深度上看,教育立法已深入到教育活動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的社會關系,對教育的調節開始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法治工程。
三、我國教育法制建設的現狀與前瞻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相繼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頒布了6部教育方面的法律,它們分別是:198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3年分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我國的教育法體系由縱向4個層次和橫向6個部門構成。
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一個層次。它是以憲法為依據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規定我國教育的基本性質、地位、任務、基本法律原則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規的「母法」,是協調教育部門內部以及教育部門與其他社會部門相互關系的基本准則,也是制定教育部門其他法律法規的依據。作為教育領域的基本法律,教育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部門教育法位於我國教育法體系的第二個層次,主要調整各個教育部門的內外部關系。由義務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師法和教育經費法6個部門組成。每一部門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規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三個層次,主要是為實施教育法和各單行法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屬於這一層次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和發布,它應是我國教育法的主體。
最後,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教育行政規章位於教育法體系的第四個層次,它不僅數量最多,而且規定的也最為具體、詳細。
小學教育學(中等師范)復習資料:第六章學校咨詢與輔導
第一節 學校咨詢與輔導概述
一、學校咨詢與輔導的發展概況
(一)早期的職業指導活動
現代的學校咨詢與輔導(以下簡稱學校咨詢)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的「指導運動」。當時社會和教育部門對學生們擇業求職及職業適應上面臨的各種困難越來越關注,於是開始設立幫助機構以提供職業指導。帕森斯率先於1908年在波士頓成立了職業介紹所,並於隨後出版了《選擇職業》一書。此後有關職業指導的課程或講座引進到一些學校,政府也在20年代開始規定學校應開設職業指導課程。30年代逐漸地開始有人在學校內成立教育與職業輔導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於1938年出版的《學生指導技術》,初步總結了對學生進行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的活動主要定位在指導,它的特點是,幫助者處於主導地位,根據其豐富的知識經驗,專業技能,評估學生的特點,提供與職業有關的信息,為學生的決策起導向作用。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的開展
心理衛生運動是學校咨詢的另一個來源。20世紀初,精神分析療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開始占據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診療方式就是心理學家和病人進行系統的會談。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詢開始作為獨立的專業領域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獲得承認,1942年,羅傑斯出版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書,強調咨詢的過程應當充分重視當事人認識和改善自我的能力與責任,提出了「當事人中心」的觀點,指出咨詢者不應當扮演居高臨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認真傾聽、接受和鼓勵當事人表達情感、認識自己、激起改善的願望。在學校咨詢領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適應當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與障礙日益受到重視。這一階段,對學生的咨詢的治療活動,取代指導活動而成為主角。
(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政府支持下,學校咨詢的工作開展得越來越普及。與此同時,心理學界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沃恩發表《變化世界中的咨詢者》強調咨詢服務不應當只是局限於少數學生的治療矯正,而要關心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布洛克爾在《發展性咨詢》中提出,咨詢應當幫助廣大學生認識、理解和接受自己,度過發展過程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咨詢應該以預防問題的發展為目的,而不是等到造成嚴重的行為障礙再去忙於矯治。到70年代,發展性指導已經成為學校咨詢的重要工作內容。
目前在學校咨詢當中,指導的模式、治療的模式和發展的模式共存共生,既有互相借鑒,也有綜合運用。學校咨詢也越來越強調學生所處獨特環境的影響,使幫助更有針對性,如跨文化咨詢成為關注的熱點。美國是世界上心理咨詢待業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學校咨詢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制。
二、學校咨詢與輔導的基本任務★★★
從根本上看,學校咨詢的目標在於為全體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具體而言,不同處境的學生所需要的幫助可能是不同層次的,這就決定學校咨詢的任務是多層次的,一般可分為缺陷矯正、早期干預、問題預防和發展指導。
(一)干預與矯正
1.缺陷矯正。對於極少數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已經積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和行為障礙的學生,需要進行系統的矯正。
2.早期干預。面向少數學生進行,他們可能已經出現某種程度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就可能演變為嚴重的障礙。早期干預就是指在問題出現初期給學生以幫助。
(二)預防與發展
1.問題預防。對於部分學生群體來說,目前並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是某些心理素質比較薄弱的學生,有可能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出現問題。問題預防就是指在可能的問題發生之前,主動開展各種形式的工作,提高學生將來問題的能力。
2.發展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生在不同的時期,面臨不同的適應和發展的任務,可能會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在此之前,我們就應該開展必要的指導活動,幫助學生成功完成心理—社會發展任務。
(三)預防與干預的平衡
從實際情況看,在學校咨詢開展起來的地方,干預和矯治的任務比較容易受重視和強調。但現在西方國家相當強調學校咨詢工作應當在干預和預防之間取得平衡。我國一開始也許可以更偏重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但今後也應當逐漸增強咨詢服務方面的專業力量。
三、學校咨詢與輔導的主要工作★★★
(一)針對學生的個別問題提供咨詢服務
干預和矯治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心理咨詢活動完成的。主要的方式有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和通信咨詢等。最主要的是在咨詢室進行的面對面的咨詢。
(二)在班級中開展以心理衛生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輔導
預防和發展性指導的任務主要通過課程輔導的方式進行,常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
(三)為其他教師和家長提任顧問或間接咨詢
(四)配合學校教育需要開展必要的心理測評工作
(五)協調學校和社區咨詢
第七章 教育測驗與評價
第一節 教育測驗
一、教育測驗的概念
(一)概念界說
測量是給事物的某種屬性給定數值的過程,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教育測量包括了從身體身體素質到興趣態度等多個方面。
測驗是對於知識水平、情意狀態、運動技能等的數量化測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測驗僅指一份測驗卷子,而廣義的測驗指編制試題、施測、評分到報告成績的全過程。在教育領域,測驗只是測量的一種形式,主要用來測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心理特點。如果說測量回答了「有多少」的問題,只考察量的大小,測驗則回答了「某個人做的怎麼樣」的問題,包含了對測驗結果的解釋和評判。
規范的考試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編制試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過程,如期中、期末考試。它與測驗的區別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從教育測量學中引出,認為測驗更為規范,從試題編制、實施測驗測驗到評分過程都有嚴格的程序,而考試則是教師可自行安排,相對靈活,技術要求不高的測驗形式。另一種觀點與第一種正好相反,認為測驗比較隨意,而考試則較為正式。本書主要採用第一種觀點。
評價是對某種教育活動的價值判斷。評價包含定性描述或價值判斷,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二)測驗的功能
測驗具有以下功能:(1)激勵功能;(2)診斷功能。診斷性測驗主要考察兩個方面,一個是看基礎打得好不好,可否滿足學習某種新知識的需要,另一個是看理解和掌握上有什麼錯誤及其原因所在,它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反饋信息,使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3)區分和選拔功能。升學考試就體現了測驗的選拔功能,如高考;(4)評定功能。
二、測驗的類型
從測驗目的上考慮,可以分成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從測驗內容上考慮,可以分成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從規范程度上區分,可以分成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從結果解釋所參照的標准區分,又可以分成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一)安置性測驗、形成性測驗、診斷性測驗和總結性測驗
安置性測驗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組。安置性測驗涉及的范圍比較窄,難度也比較低。
形成性測驗針對某一教學單元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其目的不在於評定學生,而是為了調控教學。
診斷性測驗能夠反映學習中常見的錯誤,診斷學習困難,特別是找到困難的成因。診斷性測驗的目的是發現問題,評分不作為正式成績。
總結性測驗用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階段性總結分析。在一個段落或一門課結束後,教師會編制一套試題,全面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現行小學學科測驗多採用閉卷形式,有時候也要求學生完成實踐性課題。
(二)標准化測驗和教師自編測驗
標准化測驗在試題編制、施測和評分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范。標准化測驗是由測驗專家和教師共同編制的,試題質量較有保障。最典型的標准化測驗是智力測驗,如「比奈智力量表」。
教師自編測驗是教師自己編制的測驗,是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實際引用現代測驗原理編制的。教師自編測驗針對性、靈活性強,能反映實際教學中遇到的特殊問題。
(三)成就測驗和學能測驗
成就測驗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常結合具體學科而設。學校平時的課堂測驗,期中、期末考試等,都是成就測驗。
學能測驗,又稱學能傾向測驗,它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能力,與學業成就有較大關系。學能測驗不局限於某門課程,關心各門課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測驗和數字推理能力測驗。學能測驗一般在小學畢業前進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學生的發展潛力。
學能測驗與成就測驗的區別在於,成就測驗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而定,著重考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學能測驗的測驗內容比較寬泛,側重於能力考察。
(四)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
常模參照性測驗是按照在特定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決定成績的好壞。選拔性考試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參照性測驗,如高考。常模參照性測驗要在所定教學內容中,選出一些能區分出學生水平的題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應該能拉開分數距離。題目難度以中等為宜,特別難和特別簡單的題目要少一些。
標准參照性測驗是考察是否達到了預先規定的標准,類似於各種執照考試,如駕駛執照考試。這種測驗只關注考生是否達到了應該達到了應該達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別的考生怎麼樣。確定「合格」或「掌握」的標準是標准參照性測驗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標准參照測驗往往是針對某幾個特殊的知識點而設計,題目覆蓋面廣,並盡可能把所學的重要知識都反映出來。標准參照性測驗不去刻意拉開學生間的距離,題目該難就難,該易就易,完全隨知識點的要求而定。
常模參照性測驗和標准參照性測驗的區別是:前者著重同學間的比較,後者關心有沒有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常模參照性測驗適用於選拔性考試和總結性評定;而標准參照性測驗適用於診斷和發現學生的不足,從而為改進教學提供反饋信息。
三、良好測驗的標准
好的測驗都應當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實用性、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指標衡量測驗質量。
1.實用性
實用性反映了試題的基本質量,其基本要求是便於組織,便於實施,節時省力。(便於組織。(2)測驗便於實施。(3)容易評分。(4)結果要容易解釋。
2.可信度
可信度又稱信度,指測驗結果的前後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具體要求是,先後兩次用同樣的試卷測查同一批學生,則兩次測驗的分數應該比較相近;對同樣的答卷組織兩次評分,評分結果相近。如果上述評分結果相差懸殊,就表示可信度很低。評分的客觀性常用評分者信度來說明。
3.有效性
有效性在測量學上也稱為測驗的效度,指一個測驗能測到預先想測的知識和能力的程度。估計測驗效度的方法主要有兩種:(1)內容效度,反映了題目對所考察內容的代表性問題。(2)效標關聯效度,反映了測驗分數和所選擇的效標分數之間的一致程度。和信度相比,測驗的效度更為重要。因為效度高的測驗信度一定高。
4.難度
難度即測驗的程度,提供了試題平均通過率的信息。一份試卷的難度取決於每一道題的難度。難度用全體被試在某題的得分率(P)表示。如果全部通過,難度為1;如果誰都沒有通過,難度為0。難度值在0到1之間,難度值越大,表示題目越容易。高分段人數少,低分段的人數多,表示難度較高。高分段的人數多,低分段的人數少,表示難度較低。難度中等時,最容易拉開考生間的檔次。不同的測驗對難度有不同的要求,如選拔性考試難度以中等為宜,否則很難篩選。一般來說,某一道試題答對的學生少於20%時便是過深,答對的多於80%時則是偏淺。
5.區分度
區分度是測驗能否拉開分數距離的指標。試題的區分度也稱為鑒別力,表示某道題目能夠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鑒別開來的能力。試題難度直接影響區分度,特別難的題目大家都不會做,特別容易的題目大家都會做,這兩種題目區分度都很低。反之,中等難度的試題的區分度比較高,難度為0.5的題目,區分度最大。
四、測驗的編制和實施
(一)確定試題內容
在選擇試題內容時,應設計測驗藍圖。測驗藍圖包括確定測驗目的、測驗內容以及編制雙向細目表等內容。(1)確定知識點。(2)確定認知水平。(3)設計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構成的的。
(二)選擇試題類型
課堂測驗的題型有客觀題和論文題兩種。客觀題包括填空、判斷正誤和多項選擇等題型。論文題包括簡答題和論述題。因為客觀題和論文題各具優缺點,所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三)評分
計分方法可分為等級分和百分制兩類。等級分在中國隋唐一代就廣為使用,百分制則是20世紀初教育測量學的發展產物。等級制的計分方法除五分制和A、B、C、D、E外,還有許多變形。使用等級分的好處是避免了在同一分數等級上同學間的攀比,會減輕過分的分數競爭。但缺點在於,等級分比較粗略,不容易反映個體間細微的差別,評分尺度也較難把握。在評分時,教師要注意到自己對學生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到評分過程。和百分制相比,等級制能避免「分分計較」的學習心理,減輕學生的考試負擔。
(四)測驗分數的解釋
分數只有經過解釋具有實際意義。解釋分數時,既可以和其他同學的學習表現相比較,也可以和考核標准相對照。分數的意義是在比較中獲得的。如同樣考85分的兩個同學,其分數值雖然相同,但反映出的水平和存在的問題並不完全相同。
『伍』 求黃濟版,小學教育學的復習資料
學前教育吧,跟你的接近。不過不管你考哪個方向,基本都是統考教育學,參考書如下:
(一)教育學原理方面:
(1)王道俊、王漢讕的《教育學》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的《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
(3)黃濟、王策三主編的《現代教育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4)袁振國的《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 (5)鄭經州編寫的《教育通論》
(二) 教育心理學方面:
(1)皮連生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馮中良、武新春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
(3)吳慶林主編的《教育心理學》
(4)陳奇、劉汝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北師大出版社)
(三)中外教育史方面:
(1)孫培青編著的《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天一等編著的《外國教育史》上下冊(北師大出版社)
(四)教育研究方法方面:
(1)《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2)袁振國編著的《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陸』 小學教育學(第二版)前5章的復習提綱 是人教版的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
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識記:
1、教育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主張:(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勒圖爾諾,這種觀點認為動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錯誤識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2)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孟祿,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的「無意識的模仿」。(3)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形成的。主要觀點是:a教育具有社會性,只有人類社會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c、原始的教育中,傳遞生產勞動經驗是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語言與交往的發展也與勞動密集相關;d、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e、教育要實現社會需要,最終要通過人的培養來實現,與人的發展的需要密切相關。
2、教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按社會生產關系分為:(1)原始社會的教育;(2)社會的教育;(3)封建社會的教育;(4)資本主義教育;(5)社會主義教育。按生產力發展水平可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和封建社會教育)和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
識記與領會:
1、如何正確認識教育?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廣義的教育是指,凡屬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響,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幾個方面的影響。
(2)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體身心發展的特點,在教育者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受教育者學習的主動性,使其在德智體美諸方面(或身心兩方面)生動活潑地全面和諧地發展。
2、教育有什麼樣的功能?
(1)教育的社會功能
主要指教育對社會的反作用.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教育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教育能促進社會生產,鞏固經濟關系;教育可以成為社會政治斗爭的手段,影響民主法制建設;教育能夠保存、傳遞以至創造人類文化;教育還可以起到保護環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發展功能
主要指對人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育發展與人的發展是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進行的。
第二節 現代教育
識記:
1、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1)生產性(2)民主性;(3)科學性;(4)創新性;
2、理解:
我國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方針:
(1)貫徹「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實施「科教興國」: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推進素質教育
第三節 小學教育
識記:1、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規定,要求適齡兒童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必須保證的、強制、免費和普通的國民基礎教育。
2、小學教育的基本特徵:(1)全民性;(2)義務性;(3)全面性;
理解:
1、小學教育的基礎地位: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在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基礎。
2、小學教育的啟蒙作用:(1)在身體素質方面的啟蒙作用;(2)在學習知識方面的啟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啟蒙作用。
第二章 學校
第一節 學校概述
識記:
1、學校:學校是一種古老的、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它始於人類知識及其傳播的專門化要求,是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組織形式。
2、學制:是學校教育制度的簡稱。是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
3現代學制的產生:首先產生於歐洲。類型有:(1)雙軌制;(2)單軌制;(3)分支學制;
4、我國學制的產生:我國學制是從西方引進。第一個學制是產生於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第一個正式實施的學制是1903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第一個首次規定中小學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學制」;1951年《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使我國學制發展走上了一個新紀元。
5、我國現行學制縱向分為四個等級即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橫向有若干不同類型的學校。
第二節學校文化
識記:
1、學校文化:也叫學校文化特質。它是指由學校成員在教育、教學、科研、組織和生活的長期活動與發展演變過程中共同創造的, 對外具有個性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
2、學校文化的形式可分為:(1)精神文化;(2)物質文化;(3)制度文化(學校傳統、學校儀式、學校規章)
第三節 學校與家庭和社會
識記: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訪:包括教師訪問家長和家長訪問教師;(2)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取得聯系的較為普遍的方式;(3)家長委員會:是學校與家長互相聯系和配合的經常性組織。
2、學校、家庭、社會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作用:學校是影響兒童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和決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發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的因素。對一個小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大的社會因素主要有社會群體、社會道德、大眾傳媒。
第三章 學生
第一節 歷史上不同的兒童發展觀
識記:三種兒童發展觀。遺傳決定論,環境決定論,符合論。
第二節 兒童的發展與教育
識記:
1、兒童發展的內涵:(1)兒童的發展是以個體的生物遺傳素質為基礎的。遺傳給兒童的發展提供潛在的發展可能性,反對遺傳決定論。(2)兒童的發展蘊涵於兒童主體的活動之中。(3)實現發展是兒童的權利。1990年9月「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的《兒童的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指出:「最優先地重視兒童地權利、兒童地生存以及兒童地保護和發展。」(4)把握兒童發展需要澄清地幾個問題:a、發展不等於變化,b發展是兒童生理成熟與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成熟過程;c、發展也不等同於兒童的學習和接受教育的過程;總之,兒童的發展是指,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生理的逐漸成熟與社會生活經驗增長的相互影響,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斷提高的變化過程。
領會:
1、兒童發展的特點與教育上的舉措:(1)順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漸進;(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關鍵期;(3)階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針對性;(4)個別差異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教育上要注意長善救失。
2教育與兒童的發展:教育是手段,發展是目標;教育在兒童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為:(1)教育目標要真實反映社會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礎上引導發展;(3)在整體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4)尊重和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教育中尊重和發揮兒童主體性的原則有:(1)尊重兒童的感受;(2)尊重兒童的選擇;(3)鼓勵學生的創造;
第四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的社會地位、作用與勞動特點
識記:
1、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教師勞動的特點:復雜性,創造性,示範性,長期性,
領會:
1、教師的社會作用:
(1)通過教育活動選擇、傳播、提升和創造人類文化;
(2)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文化以培養人;
(3)通過傳遞文化 和培養人全面推動 人類社會發展。
2、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3、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變化:(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第二節教師素質
識記:
1、教育機智:是指一種面對新的突發事件,能夠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隨機而應變地採取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識記與應用:
1、教師的素質結構:(1)文化素質:a、必須具有語文、數學兩門主科和其他一兩門學科的全面扎實的知識和技能;b、必須具有藝、體、勞等課程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c、小學教師還要具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多方面興趣和才能。(2)教育素質:a、教育理論知識;作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主要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各科教材教法知識;b、教育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c、運用教育機智處理突發問題的能力:遵循因勢利導、揚長避短、達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導原則;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多種方式,對症下葯。d教育科研能力:(3)職業道德素質:1997年8月,原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又進一步修訂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容為: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敬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
第三節師生關系
1、師生關系的歷史 概況:(1)中國古代的師生關系:受到等級制度的影響,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權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韓愈。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2)西方近代的師生關系:提倡「民主」、「平等」、「個性自由」等口號,盧梭在其代表作《愛彌兒》中主張把兒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養,赫爾巴特主張「教師中心論」,杜威主張「兒童中心論」。
領會:
1、我國社會主義學校師生關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師對學生具有教育管理職責,學生要聽從教師的教導,教師要向學生學習,認真接受學生提出的合理意見和建議。
(2)尊師愛生:是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特徵。
(3)心理相容:是群體成員在心理與行為上彼此協調一致與諒解。
(4)教學相長: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中, 雙方存在著相互促進、彼此推動的關系。
2、怎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樹立良好的師生觀,把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
第四節 教師資格與教師進修
識記
1、教師資格:凡志願從事教師職業,經過權威機構審定,具備國家規定的教師條件或標准,並取得國家認可的教師資格證書者,就可認定他具有「教師資格」。
2、我國小學教師資格分為高級教師、一級教師、二級教師、三級教師,根據教師的政治思想、基本學歷、勝任教育教學情況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評定其任職資格。
3、教師進修的形式:校內進修、校外進修、函授學習與遠程學習。
『柒』 請給我發一份小學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復習資料可以嗎 我是湖南長沙人 這個星期6就考試了,好郁悶的
教育學名詞解釋
1、教育學——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8、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准。
10、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
11、「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並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2、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徵等。
13、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14、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
15、師生關系 ――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
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並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採取的具體手段。
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政府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一。
32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內容,按固定的教學時間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教學的組織形式。
3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設計和組織教學而在實踐中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34班主任——是組織領導班級組成為堅強集體,協調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導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人。
整體轉換運動。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
教育學簡答題
1、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萌芽階段;形成階段;科學教育學階段
2、 古代學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1)階級性,等級性(2)非生產性(3)專門化(4)教育內容具有明顯的分化趨向和知識化趨向
3、 近代學校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生產性;普及性;系統性;雙軌制
4、 現代學校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了哪些基本特徵?(1)與社會聯系的普遍性和直接性,(2)學制的開放性,梯形化和彈性化(3)教育的現代化(4)教育的民主化(5)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性
5、 生產力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類型和結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和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制著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內容;還制約著教育方法、手段、設施及形式等;(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條件;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社會化和使現代科技由可能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和關鍵;教育還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生產技術更新的重要手段。
6、 政治與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政治與教育的制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影響教育目的的制定(2)影響教育制度的形成和變化(3)影響教育財政狀況(4)影響受教育權利。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對政治會有一定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在影響社會政治延續和推動社會政治生活兩個方面。
7、 人口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1)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重點的制定和實現(2)人口結構及其分布狀況影響教育結構及學校布局狀況。(3)學齡人口數量影響教育規模及經費使用。
8、 教育對人口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長的作用;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質的作用;教育具有使人口結構合理化的作用。
9、 童年期教育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重視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呵護兒童健康;著力增強動手能力;特別關注學習態度
10、 少年期的教育應該注意些什麼?重視青春期教育;豐富精神生活;鼓勵獨立判斷獨立思考
11、 青年期教育主要應該注意哪三個方面?(1)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自我秘社會的關系(2)樹立事業心、責任心、提高從事社會職業的素養、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意識和能力(3)正確處理友誼、愛情和婚姻
12、 學校教育發揮主導作用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反映社會發展要求;有效地協調其它教育影響;符合教育對象身心發展規律;創設適宜的動物園文化環境,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有益有趣的教育活動;注重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
13、 教育目的的重要作用的具體表現:(1)控制教育對象發展方向和預期結果(2)指導和支配整個教育活動過程(3)評價、檢測教育質量
14、 我國的現行教育方針是什麼?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5、 「個人全面發展」包含哪三個層次的目標?(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彌補舊式分工對工人所造成的缺陷,減輕資本對工人,尤其是對童工有體力智力方面的摧殘(2)在處於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之間的作為過渡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里,逐步消除私有制,消滅舊的分工,推動社會發展,向「個人全面發展」這一理想目標日益逼近,(3)到共產主義社會,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矛盾的最終解決,觀念中的「個人全面發展」和現實中的「個人全面發展」真正取得完全的一致性。
16、 全面發展教育與「個人全面發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區別:(1)角度不同,全面發展教育界是從教育學的角度,「個人全面發展」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角度,(2)二者分屬不同范疇,「個人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一個與共產主義理想聯系在一起的最終目的,全面發展教育則是僅就受教育者抽受教育抽共有的基本組成部分而言的(3)實現條件不同,實現「個人全面發展」,與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一樣,必須同時具備各方面的相宜條件才行,全面發展教育僅藉助學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實現。聯系:(1)都是以研究人的發展問題為為基本任務,(2)教育畢竟是人的發展重要影響因素,(3)「個人全面發展」學說是指導全面發展教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器,這一學說對我們制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規和進行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7、素質教育具有哪些基本特徵?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長期性、開放性、時代性、實效性。
18、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1)注重思想先導,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動力機制(2)改革檢測評價,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導向機制(3)抓好常規管理,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機制(4)依法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
19、課堂素質教育的四個基本點:認知停*點,情感激發點,思維展開點,心靈交流點。在這四個基本點中,*認知停*點解決學會的問題,*情感激發點解決想學的問題,*思維展開點解決會學的問題,*心靈交流點解決樂學的問題。
20、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1)狠抓薄弱環節,努力爭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2)建立新型課堂人際關系,增強心理相融度(3)加強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4)充分發掘潛能,注重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
21、課堂素質教育應該遵循哪些教學原則?(1)全面施教,整合優化(2)注重個性,鼓勵創新(3)目標導向,情境熏陶(4)動手動腦,和諧發展(5)師生互動心向一致(6)關注學法,改進教法
22、實施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策略:(1)精講精練加強針對性(2)分層遞進,符合規律性(3)學會做人,尋准教育點(4)指導學法,教人會學(5)自主發展,訓練自控力
23、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承上啟下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社會的代表者和社會道德的實踐者
24、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紀律的管理者;班集體的領導者;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父母的代理人
25、 教師勞動的特點有哪些?勞動對象的復雜性;勞動手段的主體性;勞動過程的創造性;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勞動成果的長效性
26、 教師的職業道德有什麼特殊要求?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團結協作
27、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五對矛盾是什麼?主觀的成熟體驗與客觀的相對不成熟的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強烈的活動需要與能力發展的同步的矛盾;旺盛的求知慾與識別能力較低的矛盾;性意識的萌芽,成熟和道德法制觀念薄弱的矛盾。
28、學校教育制度有什麼重要意義?學校教育系統作為國家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最嚴密、最有效的組織,它集中體現了整個教育制度的精神實質,學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確和完善,它直接關繫到教育目的的實現,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進行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從而也對政治經濟制度的鞏固,生產力的提高,青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29、我國1951年學制主要有什麼特點?(1)明確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國人民特別是工農幹部受教育的機會,突出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放」的方針,(2)新學制確立了各類技術學校和專門學校的地位,保證了各種人才的培養,體現了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3)保證了一切知識分子和老年知識分子接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機會,(4)體現了方針、任務的統一性和方法方式的靈活性,(5)充分體現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則。
30、我國中小學德育的根本任務是什麼?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具體來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2)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3)逐步形成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4)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2、老師指導學生自我教育應進行哪幾方面的工作?(1)指導學生掌握修養的標准(2)自我評價(3)道德情感體驗(4)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品德。
33、中小學教學的任務有哪些?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獲得基本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教會學生學習,培養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34、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35、 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參觀法、實習作業法、練習法、實驗法。
36、 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講授的內容要有科學性;講授要有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性,層次清楚,突出重點、難點;講授的語言要有條理性、簡練性、啟發性、生動性、語音、語調要有和諧性;恰當運用板書和體態語言,強化講授效果。
37、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有哪些?根據教學目的和任務來選擇;根據學科和教材特點來選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來選擇;根據學校的客觀條件來選擇;根據教師的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和個性特點來選擇。
38、班級授課制有哪些特點?以「班」作為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能擴大教育對象,提高教學效率;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教師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教學;便於學生之間互相觀摩,互相啟發,互相幫助,互相促進;能發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有利於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能保證正常的教學常規,有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由於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因此,自產生以來,班級授課制便成為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39、怎樣備課?做好三項工作: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寫好三個計劃學年或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40、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教學目標明確,完成任務好;教學內容正確、充實。抓住重點、難點、關鍵;教學方法適當,教師善「啟」善「導」;語言規范、板書整潔;教學進程組織嚴密、結構緊湊;師生雙方積極性高。
教育學選擇填空題
1、《緒論》 最早闡述教育目的、制度、內容、方法、師生關系的教育專著是《學記》。童年期是培養動手能力的關鍵期,學校產生的必備條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一定的政治基礎、一定的文化基礎。貫穿於《大教學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理論,就是自然適應性原則,人生階段一般分為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2、《教育基本規律》 教育的基本規律有兩條,一條反映的是社會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另一條反映的是人的發展與教育的辯證關系。學校教育的出現是教育從社會生活中獨立、分化出來的一大標志。現代社會發展變化的迅猛,在教育上表現為由主要為繼承已有文化遺產服務逐步向主要為未來社會服務,即由繼承型轉向發展型模式。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核心。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就是要培養現代化的人。在現代社會里,經濟、政治、文化和人口等是影響教育發展的幾個主要因素。一定社會里,通過組織控制、政策限制、法律強制和思想教育等途徑實現著其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這一功能表現在延續、更新、普及、整合文化上。教育的歷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上,教育以人為對象,以育人為己任。學會行走和初步掌握口語是嬰幼兒期極具重要意義的兩件事情。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游戲,養育是嬰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好奇心是人的智慧發展的原動力。童年期最為艱巨的任務是掌握和運用書面語言的能力,核心任務是幫助兒童學會學習,也是培養動手能力的關鍵期。青年應學會選擇。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分為內外兩大類,內部因素主要是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外部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和教育。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社會環境構成人的生活環境。生物本能起源說的觀點是法國利托爾諾。教育的心理模仿說是美國教育學家孟祿。奴隸社會是教育作為獨立活動的形成期。制定教育目的是社會實現對教育進行控制的中心環節。原始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內容的同一性、整體的原始性、形態的融合性。文化通過文化背景對教育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提高人們的教育需求和加強學校與社會的廣泛聯系。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教育與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經政制度之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繼承性,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規律。養育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注意滿足嬰兒的合理需求;有意適度訓練其器官;在生活環境中有意設置豐富的刺激物;盡量接近自然。早期教育需特別注意的是:關注非智力因素,為正規學習打好基礎,發展幼兒口語,教幼兒學會使用玩具、器具。
3、《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個性發展的核心是創造能力的培養。愉快教育的核心是不斷獲得成功。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有: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變化的狀況;人的自身發展的需求;馬恩關於「個人全面發展」的學說。素質的基本屬性有:相對穩定性;內在性;整體性。應試教育的主要危害有:嚴重地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摧殘身心健康;壓抑個性發展。在西歐,教會學校的目的在於培養僧侶,封建主培養騎士。三類基本教育目的即個體本位觀、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觀和文化本位觀。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制定教育目的時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一般來說,教育目的包括兩大構成要素,一是規定所培養的人具有的社會功能,二是規定通過教育在教育對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種內在素質及其結構。全面發展教育由德、智、體、美、勞共同構成。德育是以培養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德育的實質就是把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品德的過程。智育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育。體育,以身體活動為基本內容,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美育是掌握審美知識,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4、《教師與學生》 在教育過程中,教與學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師的教,「教有法而無定法」說明了教師工作具有創造性,教師的勞動也有復雜性,創造性是學生主體作用的最高表現。學生主體性表現在:創造性、自覺性、獨立性。學生客體性表現在:向師性、依賴性、可塑性,教師的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知識素質包括:精深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教師的作用表現在:對社會的作用、對學生的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則是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的智能結構是指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師生關系通常表現為教育關系和心理關系,而後者又包括情感關系和認識關系。根據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分為命令-服從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參與型。
5、《學校教育制度》 我國近代最早的學制是癸卯學制,解放以來我國學制基本上沿用1951年學制,我國當代學制改革的主要文件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制按橫向劃分有:幼兒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學制建立的依據有:社會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狀況、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本國原有學制和本國歷史文化傳統。我國學制改革應遵循以下原則:改革學制結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1951年學制突出了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放的方針。1958年學制進行了十年一貫制的試驗。
6、《德育工作》 構成德育過程的主要形態是:說服教育、實際鍛煉、陶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從學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作為開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包括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評價法有四種主要方式:表揚和獎勵、批評和懲罰、評比競賽、操行評定。德育方法除說理教育法外,還有實際鍛煉、示範教育、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評價法五種方法。
與評定。考試、考查是檢查學生成績的方法。
8、《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主導作用,學校各項工作的基礎是班主任工作,公正性原則上是班主任工作中致辭關重要的原則,培養班集體的先決條件是確立奮斗目標,調查了解學生是建設班集體方法的第一步,常規性班級管理包括:班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班級規章制度的執行。有學生對班主任說放在筆盒裡的10元錢不見發了,班主任怎麼做最好:對全班同學進行教育,希望拿錢的同學主動承認,教育同學加強防範意識,希望拿錢的同學悄悄把錢放回原處。班主任是學校領導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得力助手和骨幹力量。是班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是班主任對全體學生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是解決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和協調班主任工作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班主任工作過程中規律和特點的反映。班主任工作的原則有:全面性、公正性、民主性。班主任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有民主意識。班幹部的選拔和評優應該民主評議。新生的入學教育包括適應教育、常規教育、傳統教育、學習方法教育。班集體的管理包括常規性的班集體管理、階段性班集體管理、畢業班集體管理。制定班主任計劃包括學期工作計劃、具體執行計劃。總結有全面總結、專題總結。班集體的形成過程有:初建鬆散階段、基本形成階段、鞏固發展階段。
9、《課外校外教育》 課外校外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專題集會屬於群眾性活動,課外校外教育的區別是組織者不同,它們的聯系表現在有共同的特點、作用、內容和形式上,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的特點有:形式上的多樣性、活動上的自主性、內容上的廣泛性、組織上的自願性。群眾性活動有:報告會、座談會、專題集會。課外活動的指導原則包括:自主性原則、自願性原則、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課外校外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有三大類即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活動。小組活動是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要養育結合。
『捌』 小學數學教師教師招聘教育學心理學復習資料
一、教育學
1、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2、我國春秋末年的《學記》是世界上第一部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比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早約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反映了啟發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規律)。
3、捷克誇美紐斯1632年的《大教學論》是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他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4、美國杜威的《民本主義與教育》強調「兒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學」的方法,開創了「現代教育派」。
5、蘇聯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把學生的「一般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屬。
6、美國布魯納的《教育過程》的主要思想是結構主義和發現法的教學方法。
7、蘇聯蘇霍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其著作被稱為「活的教育學」和「學校生活的網路全書」。
8、教育的概念:廣義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個方面;狹義指學校教育;偏義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會屬性有: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0、我國封建社會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其貫穿了儒家思想。
11、遺傳素質對人的身心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環境決定論又是錯誤的,因為人接受環境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實踐過程。
12、我國普通中學的雙重任務是:培養各行各業的勞動後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
13、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14、「雙基」是指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維能力是決定性的因素。
16、體育的根本任務是增強學生體質。
17、蔡元培於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並主張「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務:(1)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的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心靈美和行為美。
19、勞動技術教育的任務:(1)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養成正確的勞動態度和習慣;(2)教育學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
20、義務教育是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是一種強制性教育。
21、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2、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
23、教師勞動的特點:(1)復雜性、創造性;(2)時間上的連續性、空間的廣延性;(3)長期性、間接性;(4)主體性、示範性。
24、教師的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
25、學生是教育的客體、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是發展中的人。
26、我國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是:(1)尊師愛生;(2)民主平等;(3)教學相長:(4)尊師愛生。從根本上說,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
27、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
28、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心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29、教學過程是教學信息反饋和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起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包辦代替。
30、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31、編寫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應遵循的原則:思想性和科學性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穩定性和時代性結合:系統性和可接受性結合。
32、知識不等同於智力,掌握知識的多少並不能標志智力發展的水平。教學過程中要把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結合起來,只重視能力培養的形式教育論(英國洛克)和只重視知識傳授的實質教育論(英國斯賓塞)都是錯誤的。
33、赫爾巴特提出了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4、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1)激發學習動機;(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這是中心環節;(4)鞏固知識;(5)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學原則:(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3)直觀性原則:(4)啟發性原則;(5)循環漸進原則;(6)鞏固性原則;(7)因材施教原則。
36、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是啟發式和注入式。我們應當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37、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
38、常用的教學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①講授法;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演示法;②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①練習法;②實驗法:⑧實習作業法;④實踐活動法。(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①欣賞教學法;②情境教學法。
39、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備課;(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3)課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4)課外輔導;(5)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40、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1)教學目的明確。(2)內容正確。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 (3)結構合理。上課有高度計劃性、組織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當。(5)語言藝術。(6)板書有序。(7)態度從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四個基本方面。
4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培養提高的過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否的關鍵,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德行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發展的,但其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品德培養的開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教師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恆、導之以行」。
43、活動與交往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礎。
44、德育原則:社會主義方向性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尊重信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45、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理論: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6、德育的途徑:思想政治課是特別的重要途徑,其它各科教學是最經常、最基本途徑。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三種。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是有效地進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其中觀察法是一種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和優良的班風,這是衡量班集體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玖』 我急需找 教師上崗(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復習資料,幫幫我!!!
小學教育學復習資料
緒論:
1小學教育學就是研究小學教育(研究對象),揭示小學教育規律(目的),指導小學教育實踐的一門分支學科、社會學科(性質)。
2、研究小學教育學的意義:①樹立正確的小學教育觀念;
②掌握小學教育規律;
③構建小學教育素養;
3、小學教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
4、教育學的萌芽階段:中國—論語、學記。外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教育學的獨立階段:代表—1632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強調自然性。其他---洛克《教育漫話》、盧梭《愛彌兒》、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其中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代表作,是在倫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傳統教育學中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教育學發展的多樣化階段(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代表—英國實證主義者斯賓塞《教育論》,主張運用實證主義研究教育,他認為科學只是對經驗事實的描寫和記錄。他的觀點反映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其他—德國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實驗教育學」的概念。德國拉伊《實驗教育學》、美國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從做中學」、提倡兒童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前蘇聯凱洛夫《教育學》。教育學發展的深化階段:20世紀後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結構主義理論,;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全面」與「和諧」。羅傑斯—人本主義理論。
第一章:教育概述
教育—是傳遞經驗,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的;
②教育是人類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③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動中施加教育影響的人)、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的人)、教育措施(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內容及其方式)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說: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勒圖爾諾《人類各人種的教育演化;(二)心理模仿起源說:美國教育史學家孟祿《教育史教科書》; (三)勞動起源說:馬克思主義觀點。主要觀點: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教育產生於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教育的發展:原始社會的教育----教育目的的單一;無專門的教育機構;沒 有專門的教職人員;教育內容貧乏;教育途徑單調;
古代社會的教育----教育目的為統治階級服務;形成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開始有了專門教育人員;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教育途徑呆板;
現代教育-----教育目的多樣化;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制度;教育人員的專業化和普及化;教育內容的科學化;教育途徑不斷更新和發展;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教育目的個性化與多元化並存;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教育內容的國際化與現代化;教育人員的不斷專業化、民主化與終身化;教育途徑的信息化;
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1、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作用;社會經濟對教育制度的制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教育內容的制約作用;經濟對教育人員的制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制約;
2治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目的;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制度;社會政治制約著教育內容;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人員的權利和機會;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途徑;
3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文化類型影響教育目的的確定;文化影響教育制度的確定;文化傳統影響教育的內容和結構;文化影響著教育人員;文化影響教育方法;
4、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人口制約著教育目的;人口制約著教育制度;人口制約著教育內容;人口制約著教育人員;人口制約著教育途徑;
5、環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自然環境制約著教育目的;自然環境制約著教育機構;自然環境制約著教育內容;自然環境制約著教育人員;自然環境制約著教育途徑;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政治服務;教育通過宣傳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政治;教育有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功能;
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技術、發展科學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保存、傳遞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選擇、整理的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創新的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長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手段;教育可使人口結構趨向合理化;
教育的自然環境功能----提高環保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開展環境行動、優化生態環境;
教育性對獨立性的含義: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教育與其他社會子系統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但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點,表現出相對獨立性。首先,教育與社會其他子系統都屬於各自不同的范疇,與其他子系統的聯系也不在同一層面上,這些聯系是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和多性子的;其次,社會個子系統對教育的要求只有在被人們意認識到,並恰當地內化為教育本身的要求時,才能得以實現;再次,教育系統內部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有自己特殊的運行方式和規律,如果無視教育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和教育的發展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與個人發展的關系
人的發展的概念:(社會學觀點)人的發展是指人們掌握社會知識、技能和行為方式,實現社會性成熟;(心理學觀點)人的發展是指個體從生命的形成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有規律的變化的過程;
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順序性、階段性、不均衡性、差異性、互補性;
小學生發展的主要特徵:生理特徵---身體發育;神經系統發育;
心理特徵----認知能力的發展(感覺知覺的發展、記憶的發展、注意的發展、思維的發展、語言的發展、現象的發展);非認知能力的發展(情緒情感的發展、意志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
4、小學生記憶發展的表現:有意識記逐漸佔主導地位;意義識記在逐步發展;在形象記憶的基礎上抽象記憶迅速發展;
注意的發展表現:從無意注意佔優勢,逐漸發展到有意注意佔主導地位;小學生對抽象材料的注意逐步發展,但是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小學生的注意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
思維的發展表現: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度;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不平衡;逐步穩定地形成各種概念;
語言的發展表現:在入學時口語已經有初步發展,能與周圍人交談,但利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會有缺點或錯誤,語意不清晰;小學生書面語言的發展最初是落後於口頭語言的,需要教師引導進行造句、寫作文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書面語言能力;
想像的發展表現:想像的有意性迅速發展;想像富於模仿性、再現性;想像的內容逐漸接近現實;
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一)遺傳素質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生物前提;(二)社會環境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制約因素;( 三)學校教育在個體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所謂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是指學校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全面培養,高速高效地促進她們的發展,為她們走向生活、選擇職業、做人做事奠定堅實基礎};(四)主觀能動性是人的發展的內部動力{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和活動對於客觀世界的積極作用,包括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並統一於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中。}
綜上所述:遺傳素質—物質前提;成熟---准備狀態;環境---提供多種可能;教育---主導作用;主觀能動性---內部動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廣義:社會對教育培養人的總要求;狹義:國家對學校培育培養人的總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義:教育目的對教育具有導向作用;調控作用;評價作用;
3、教育目的的確立:(一)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又稱「個人本為論「;以社會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又稱「社會本位論」;以文化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論,「稱文化本位論」;(二)確立教育目的的實際依據:個人發展的現實狀況和可能性。(三)確立教育目的還需借鑒前人及他人是思想成果;
4、2001年提出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5、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①人的全面發展是相對於片面發展而言,是指人的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②人的發展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人朝什麼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社會條件;③舊時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展;④現代化大工業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並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條件;⑤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是共產主義社會;⑥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第五章:學校教育制度
1、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各級各類學校系統及其相應的各項規定。
2、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一)社會依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人口狀況;
(二)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需要依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
(三)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汲取原有學制中合理有用的部分,借鑒外國學制的經驗
3、小學教育
---也稱初等教育或基礎教育,它是在幼兒教育的基礎上開展的,為中等教育輸送合格新生。
小學教育的特點:(一)基礎性;(二)義務性—全民普及性、強制性;(三)全面性
第六章:小學教師和小學生
1、教師的概念:-----履行初級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初級教育中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2、教師職業的價值:社會價值、個人價值;
3、教師職業的內涵:教師是一種職業人員、教師是一種專業職業人員;
4、教師職業的產生發展經歷的階段:教師職業的非專門化階段、專門化階段、教師培養模式多元化階段;
5、小學教師的權利:①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②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③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④按時獲得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帶薪休假;⑤對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管理的民主權;⑥參加進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訓;
6、小學教師的義務:①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②光車國家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③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④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的全面發展;⑤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⑥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7、教書育人---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的過程。
8、小學教師的素養:(一)身體素養:健康的體魄;(二)道德素養:①對待教育事業的態度:忠誠教育事業,獻身教育事業;②對待學生的態度:熱愛學生、尊重學生;③對待自己的態度:嚴於律己、勤於進取;④對待同事的態度:團結協作、共同進步;⑤對待家長的態度:尊重學生家長、緊密聯系家長;⑥對待領導的態度:服從組織、尊重領導,顧全大局;(三)業務素養:①精深的專業基礎知識;②廣博的文化知識;③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四)職業能力素養:①組織管理能力;②語言表達能力;③自我調控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9、小學生---在初級教育階段以學習和發展為主要任務的人。ⅰ小學生是人;ⅱ小學生是未成熟的人;ⅲ小學生是以學習和發展為主要任務的人;
10、小學生的權利:(一)、生存權;(二)、受教育權;(三)、發展的權利 (四)、受尊重權;
11、小學生的義務:(一)、養成良好品德的義務;(二)、接受教育,完成學習與發展任務的義務;(三)、遵守所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的義務;
12、小學生學習習慣----指小學生在學校過程中所養成的穩定的學習行為方式;
13、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特點:後天養成;固定化;自動化;情感依賴;
14、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意義:一防止不良學習習慣;二是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期;三提升學習效率;
15、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一採取有效方法,使兒童明白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二根據兒童實際情況,逐步提出要求;三通過規范的制約,促進兒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反復實踐與外部強化相結合。
16、學生群體的個人價值---指學生群體的存在及其活動對學生個人的的作用,他只要指的是學生群體本身對於個體的影響價值。 社會價值----學生的學習活動對於社會的作用。
17、師生關系的特點:教育關系;心理關系;道德關系;
18、良好師生關系的作用:教育作用;激勵作用;調控作用;
第七章 小學課程
1、課程-----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標、內容、活動、進程等的總和。
2、影響課程的主要因素:知識或文化、社會、兒童。
3、小學課程的文本表現形式:課程計劃、課程標准、教材。
課程計劃---課程的總體規劃和課程安排的具體形式;
課程標准---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形式編寫的各門課程的目的目標,教學內容範圍、實施原則及方式、結果標准及結構的指導性文件。
教材---(包括教科書和相關輔助材料)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教學用書,輔助材料有輔導材料、補充材料、課程包(專門設計用於達到特殊目標的一套配套的教學材料)
4、小學課程的類型:隱形課程與顯性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隱形課程---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非學術性的對學生的影響,是無意的、隱含的和非預期的課程;
隱形課程的特點:彌漫性和普遍性、持久性、對學生的影響即可是消極也可能是積極的。
隱形課程的意義:提高學生道德認識;陶冶學生道德情感;鍛煉學生道德意志;規范學生道德行為。
隱形課程建設的原則:系統性原則;育人性原則;以生為本則,創新性原則。
顯性課程----在學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顯形課程的特點:從結果上看,顯性課程強調的是學術性知識;從計劃上看,它是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有意識參參與的成分很大;在學習環境上,通過課程教學傳遞進行的。
顯性課程的類型: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
5、世界課程改革的時代特點:①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②實施課程編制、評價一體化的整體改③人文主義價值取向與科學主義價值取向的整合。
6、新課程培養目標的特徵:⑴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重視學生完滿個性的養成;⑵把德育目標與時代要求聯系在一起;⑶突出創新精神、實踐能力;⑷強調科學和人文素養的結合關注學生環境意識的提升;⑸把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與終身學習聯系起來。
7、新課程標準的特徵:①課程價值體現了義務教育所具有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②課程目標上,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③在課程內容和要求上,突破學科中心;④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⑤課程評價突出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評價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
第八章 小學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對小學課程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目標化;課程目標結構化;課程結構系列化;課程內容結構化。
2、小學素質教育的構成: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3、實施小學素質教育的途徑:基本途徑(教學最優化—蘇聯—巴班斯基)
輔助途徑(課外活動、少先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
第九章 小學教學
1、小學教學的任務:(一)使學生系統掌握適合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發展學生的智力、體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學習。
(三)培養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情感態度,發展學生個性。
2、教學過程的本質:①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之主渠道的交往過程;
②教學過程是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過程;
3、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說(教師、學生、內容)四要素說(教師、學生、課程、教學物質)五要素說(教師、學生、課程、方法、媒體)六要素說(教師、學生、內容,方法、媒體、目的)七要素說(學生、目的、課程、方法、環境、反饋、教師)
4、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一)教與學的辯證統一規律;(二)間接知識與直接知識的辯證統一;(三)教學與發展的辯證統一規律;(四)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5、小學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①引起學習動機;②領會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③鞏固知識,增強學生的記憶力;④運用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⑤教學效果測評,培養學生自我評價能力。
6、教學原則-----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的客觀規律,在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
7、教學原則制定的依據:教育目的、人們對教學規律的認識、實踐依據。
8、我國小學的教學原則:(一)普遍性教學原則:主體性原則、合作性原則;
(二)特殊性教學原則:趣味性原則、激勵性評價原則。
9、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運用系統方法,對參與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進行的一種分析和策劃的過程。
10、小學教學技術----小學教師想教學中,依據教學理論、運用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等,使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並受到思想教育等所採用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
11、小學教學技術的功能:(一)掌握教學技術是構成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教學技術是小學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
12、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基本技術:語言教學技術、教學體態變化技術、板書技術、導入技術、講解技術、演示技術、提問技術、強化技術、結束技術、教學組織技術。
第十二章 課外活動與少先隊活動
1、課外活動-----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之外,由學校組織領導或由校外教育機關組織指導的,用以補充課堂教學。實現教育方針要求的一一種教育活動。
2、課外活動的特點:課外活動具有很高的自主性;課外活動的形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課外活動的內容具有很強的伸縮性;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3、課外活動的作用:(ⅰ)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能充分地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ⅲ)有利於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ⅳ)可以訓練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4、小學課外活動的類型:校內課外活動(學科活動、科技活動、文藝活動、體育活動課間休息活動);家庭教育活動;校外社會活動。
5、開放課外活動的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
②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
③活動要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④注意發揮學生集體和個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6、開張課外活動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處理好全面發展與發展個性特長的關系
要處理好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關系;
要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
7、少先隊活動----在教育目標的規范下,由少先隊輔導員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隊員積極主動地開展主體性活動、陣地活動、節日紀念活動等,通過活動發展隊員的智力與體力,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學校實施教育目的,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8.、少先隊活動的特點:集體性、實踐性、開放性。
9、少先隊活動的作用:少先隊的性質決定了少先隊活動對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少先隊活動的任務和內容是素質教育的充分體現。
10 、開展少先隊活動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要處理好少先隊活動與課外活動的關系;要處理好思想教育與個性發展的關系;要處理好重點與全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