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保護視力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保護視力

發布時間:2021-03-15 19:46:27

人教版 蘇教版 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各有什麼優缺點要詳細哦

人教版:

優點:

  1. 以同學的交流來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簡短答案

  2. 問題回答得很詳細

  3. 考試中木有不會的題

缺點:

  1. 沒有復習材料,不能在復習中快速地記好每一個答案

  2. 有些資料袋中的的材料太多

  3. 沒有一些課下實踐活動

  4. 應該在每一課時發布相關的作業

    蘇教版我沒有,對不起了

    可不可以採納呢???

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案

http://www.060s.com/upload/keben/pinde.php 你自己抄看看吧 這里很多!

㈢ 求人教版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第六冊教學計劃 2007.3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學科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主要內容: 1、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加深對共產黨的熱愛。 2、了解交通發展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關注交通發展帶來的問題。 3、要學生明白,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以及它所帶來的生活的變化,這些雖然學生並不注意,但是確確實實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國的經濟開放的政策、歷程,以及現在世界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一些國際組織。 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逐步擴大學生的生活領域,結合社會生活、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組織教學內容。它的綜合性非常強。涉及的教學內容的要素是綜合的,涉及的社會領域是復雜的,交叉的。同樣的內容後續年段重復出現,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學生情況分析 高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措施: (一)、將社會中的知識轉化為生活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背景」大部分是指實際生活或者模擬的實際生活。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好奇。教師就要緊緊抓住這種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二)大膽想像,解決生活問題。 品社課不應局限於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把社會生活化,把社會知識實際化,不僅使學生體會到社會與生活緊密聯系,還使學生應用社會中學到得知識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進度: 周次 課文 課時 備注 1 從四大發明說起 2 2、 圓明園在哭泣 2 3、 悲憤的吼聲 2 4、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2 5、 春天的故事 2 6、 期中檢查,檢查反饋 2 7、 走進新時代 2 8 高峽出平湖 2 9 西部大開發 2 10 日新月異的交通 2 11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 12 國際組織 2 13 期末復習 2 14 期末檢查 2 15 檢查反饋 2 16 2

採納哦

㈣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是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是使用《品德與社會》教材。

㈤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案

課前准備:

請同學們課前向周圍的人了解眼睛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若家中有近視的人,觀察近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不便。教師課前准備社會為盲人提供的有關設施,如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等圖片資料。

教學設計:

一、引入:

1、屏幕出示謎語: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顆黑葡萄,有它可以看書報,有它可以看世界。

師念生猜。謎底(葡萄)

2、教師提問:眼睛在人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體會以及在家中的小調查在班內分組交流。各組選出代表匯報本組意見。

3、體驗活動:每個學生用事先准備好的圍巾蒙住眼睛。在老師發的臉形圖片上畫上眼睛、鼻子、嘴。然後打開圍巾看看畫的結果如何?找10位同學,兩兩一組,蒙上眼睛由不蒙眼睛的拉著他在教師里走一走,看看有何感受?其他同學蒙上眼睛在書包里找出一張紙寫上自己的名字,看看結果如何?體驗一下沒有眼睛有什麼不方便。全班舉手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4、教師小結:眼睛在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非常重要。眼睛近視、受傷、或失明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二、新授:

1、師:同學們剛才已經體驗到沒有眼睛的不方便了。不過你們才體會了幾分鍾,卻有一種人要一輩子體驗眼睛看不見東西的痛苦。你們能猜出來他們是誰嗎?(猜:盲人)

2、師:猜猜盲人沒有眼睛是什麼心情?你們能幫助他們嗎?出示盲道,殘疾人專用廁所、人民幣上的圖案等圖片資料。(讓學生同情盲人及眼部有疾病的人,並願意幫助他們。)

3、出示課件動畫:「眼睛的哭訴」學生觀看動畫後談談我們該怎樣保護眼睛?

4、出示課件:「這樣做對嗎?」以小組為單位,邊看課件,邊試著研討,什麼光線、什麼距離下看書,眼睛最舒服。(教師可作一些錯誤的看書舉動,請學生判斷)

5、教師在學生充分研討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說明看書的正確方法。

教兒歌:一尺一寸一拳遠,不得駝背近視眼。

6、出示課件:「眼睛對我說」請學生根據課件所出圖片,聯系個人實際,以眼睛為主人公,對眼睛的主人說幾句話,並演示如何改正壞毛病。

7、教師示範:(播放眼保健操音樂)全體學生做眼保健操。談感受。

8、請學生看P63圖片,討論這樣做,對眼睛會造成那些傷害?應該怎樣做?

9、教師補充有關造成兒童意外傷害的案例。讓兒童進一步提高眼睛自我保護的意識。

三、拓展活動:

1、出示課件:「美麗的風景」意在讓學生感受眼睛可以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也可以看到危險而躲開,從而保護自己。

2、屏幕出示護眼歌:

人體眼睛是件寶,

生活學習離不了,

保護視力我牢記,

眼鏡不會把我找,

手不揉眼講衛生,

紅眼沙眼得不了。

3、宣傳愛護眼睛及用眼衛生。

四、結束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從現在起養成愛護眼睛的好習慣,讓每一個人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

五、作業:發給每個人一張卡片,你能看明白上面的內容嗎?請你把它貼在寫字台前,每天做到哪項,就在哪個格中獎勵自己一隻漂亮的眼睛。下個星期請你自己畫一個表格(見表一)提醒自己,一直堅持到期末,看看誰的成果多了。

表一:

星期

項目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認真做眼保健操

不用手揉眼睛

經常看綠色植物

小心,別傷著

教學目標:

1、體驗如果遭遇意外傷害,自己和家人經歷的痛苦和煩惱。

2、學習防範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發展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

3、受傷後,在成人不在的時候,學會處理簡單的意外傷害事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習防範意外傷害的基本方法。

2、進一步發展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

3、思考哪些同學的表現可能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

教育目標:

1、體驗遭遇意外傷害時,自己和家人經歷的痛苦和煩惱。

2、創設情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對情境中的小夥伴提供幫助。

3、受傷後一定要告訴家長或長輩。

教學方法:

1、為學生創造幾個模擬場景。

2、通過體驗遭遇意外傷害時,自己和家人經歷的痛苦和煩惱,認識到要學會自我保護。

3、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師評,了解受傷後,如何處理簡單的意外傷害情況。

課前准備:

1、學生課前准備:

(1)請學生利用課間時間觀察同學們在教室內外的活動,思考哪些同學的表現可能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

(2)學生自帶一些處理常見小傷口的葯品(如創可貼、葯棉、紗布、紅葯水)

2、教師准備:就相關問題向校醫請教或查閱資料。

3、教學器材:常見葯品、宣傳卡片、判斷分析表格。

4、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經驗交流

1、教師出示討論題目:課件一

(1)是否曾經因為不小心而受傷?

(2)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受的傷?

(3)受傷的經過是怎樣的?

(4)當時自己有什麼感覺?

2、學生小組自由交流經驗

3、請幾個同學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的相關經歷。

二、觀察分析

1、看一看:觀察同學們的課間活動。

2、說一說:在學校生活中哪些行為與表現容易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1)課間猛跑;

(2)踢球不注意;

(3)上下樓梯奔跑;

(4)教師里追跑;

3、想一想:居家生活中容易發生的傷害。

三、情境表演

1、師提供情境:當自己受到意外傷害時,家人……

2、學生模擬表演:鼓勵學生創設多種情景

3、嘗試總結意外傷害對自己和家人帶來的痛苦和煩惱。

4、說一說導致意外傷害的原因。

5、教師小結:意外傷害是指由於我們疏忽大意或缺乏安全意識而引起的身體傷害,如磕傷、撞傷、燙傷等,傷害無論大小都會給他人帶來痛苦,還會給家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我們要多加註意,盡量避免傷害。

四、判斷分析

1、課件二,教師出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容易受到傷害的情境。

(1)學生在馬路上踢球;

(2)互相爭搶玩具;

(3)用掃帚和傘打鬧;

2、小組討論:以上情況怎樣避免傷害?

3、學生判斷,並提醒小朋友要注意什麼?

4、引導學生分析下列情況下如何做:課件三

(1)乘車時(車上車下)……

(2)課間活動時……

(3)看見剪刀放在沙發上……

(4)插電源時……

(5)學生自己說出幾種情境

五、實踐操作

1、了解一些常見的醫葯常識

(1)學生自由介紹;

(2)教師介紹;

(3)教師小結:雖然我們受傷時要及時向家長或老師說明情況,以獲得及時的治療。但是,如果我們能了解一些常見的醫葯知識,學習一些小傷口的處理辦法,當家長和老師不在身邊的時候,先對傷口進行一下處理,對日後的治療有積極的作用。

2、分組展示自帶葯品

(1)小組互相介紹自帶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全班介紹

3、教師補充:選出常見的幾種葯品,介紹其作用並模擬演示使用方法。

4、學生模擬:小傷口的處理方法

(1)擦傷

(2)劃傷

(3)流鼻血

六、討論分析

1、課件四,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57頁圖)?

2、討論:能不能因為害怕家長的責備而隱瞞情況?

3、教師小結:當我們受到傷害的時候,無論輕重都要注意及時向家長或老師說明情況,這樣才會使我們更加安全。

七、積累資料,強化自我保護意識

1、介紹救護小常識

(1)受傷後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

(2)傷口要及時處理;

(3)在工地受傷要及時去醫院;

(4)燙傷後要用冷水沖洗、降溫;

(5)流血要馬上包紮(因為人的血量有限);

2、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宣傳救護知識。

3、教師小結:鼓勵在生活中學習救護常識,通過上網、向家長請教、詢問老師等其他途徑掌握救護知識。

4、辦一期《自我保護》宣傳板報。

5、與家長共同編寫《自我保護》詩歌。

夏天,我們注意什麼?

教學目標:

1、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好。體驗夏天生活的快樂!

2、能表現對夏天常見疾病與傷痛的關注,能在家長或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初步探究。

3、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護的基本策略與方法,學習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教學重點:

能表現對夏天常見疾病與傷痛的關注,初步懂得夏季自我保護的基本策略與方法。

教學難點:

夏季自我保護的本策略與方法在生活中加以運

德育目標:

熱愛夏天,熱愛大自然,關注自身健康。

教學用具:

課件、VCD光碟、《小青蛙,你唱吧!》音樂磁帶、獎勵品小笑臉30-40個、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殺蟲劑、蚊香等。

教學准備:

請學生各自從家中帶來預防蚊蟲叮咬的葯品(如: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殺蟲劑)若干,向家長了解這些葯品的作用或功能以及安全的使用方法。

教學設計:

新授:

一、導入: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夏季)夏天你有什麼感覺嗎?(炎熱、穿裙子、蚊蠅多、游泳的人多……)

2、結合課件圖片(即課本58頁圖)以及近期的生活體驗,交流對夏天的感受,請你說說喜歡夏天或不喜歡夏天的理由。

3、同學們,你們在夏天出去遊玩兒,活動時有什麼感受啊!說一段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告訴大家,好嗎?

(1)註:如果有被蚊蟲叮咬的例子,可引導學生交流夏天什麼地方蚊蟲多,以及怎樣防止蚊蟲叮咬。

(2)補充愛護青蛙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播放《小青蛙,你唱吧!》歌曲。

(3)師:青蛙是益蟲,它幫助我們消滅蒼蠅和蚊子,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呢?(愛護、保護,和青蛙做朋友)

二、活動:我們是保健小能手

1、在自然界有蜻蜓、青蛙等益蟲幫助我們消滅蚊蠅,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怎樣對待這些

蚊子呢?請同學們先看幾個動畫片,再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好嗎?播放《十萬個為什麼?》動畫:

(1)為什麼蚊子在黑暗處也知道有人?

(2)為什麼夏天蚊子多,冬天看不見蚊子?

(3)夏天的傍晚為什麼蚊子愛追著人跑?

(4)為什麼被蚊子叮後塗點肥皂水就不癢了?

2、出示課件:「夏天活動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學生邊看課件圖片邊回答。

3、開展「我是小醫師」活動。創設情景,讓學生利用手裡的葯品現場解決蚊蟲叮咬的情況,並介紹這些葯品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4、夏天為什麼有時會有頭暈、惡心的情況呢?(天氣炎熱,中暑了)

5、教師講解中暑: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氣溫過高。因此,在炎熱的夏天長時間行走或進行教劇烈的體育活動時,都可能發生中暑。

三、辨析與討論:夏天怎樣涼快好?

1、教師提問:夏天炎熱,那我們怎樣涼快好呢?

學生回答:……(教師及時鼓勵及總結)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小朋友,看看他們告訴我們什麼秘密?播放《十萬個為什麼?》動畫:

(1)人的皮膚有什麼用處?

(2)為什麼會長痱子?

(3)為什麼夏天用溫水洗澡?

3、學生討論、發言,有什麼感受?

4、出示課件:《這樣做好嗎?》P60頁圖,引導學生辨析這樣讓自己涼快好不好?為什麼?

5、教師小結:學習和掌握防暑的正確方法,能幫助大家在夏季更好的進行自我保護,從而讓自己身體更健康,讓家人更省心。

四、討論與辨析:夏天怎樣預防腹瀉 2、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回憶、體會,談一談自己因為不注意飲食衛生,或者貪涼而導致腹瀉時,自己和家人的感受。並討論: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為了減少家人的煩惱,怎樣做才能預防腹瀉?

3、提示要作個勇敢的孩子,有病就治,吃葯、打針,不怕苦和痛。

兒歌

夏天美,天氣熱,

吃冷飲,多喝水。

蚊蠅多,傳疾病,

生吃瓜果要洗凈。

防疾病,保健康,

病從口入要知道。

勤洗手,講衛生,

小朋友們牢牢記

㈥ 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應該學到什麼

小學生猶如一張白紙,但正在被成人世界不好的、負面的現象污染版著。《品德與社會》、權《品德與生活》是讓學生知道人活著基本的要求是什麼:是道德,講道德。學生學到的不應該是填鴨式的說教,而是一個個生活小故事、小例子,通過正面引導,而不是灌輸,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善良、純真、富有同情心正義感,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塑造孩子們完整、健康的人格與精神世界。

㈦ 求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或《品德與生活》論文,3000字左右,郵箱[email protected],

摘要: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為了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以德育人,教育學生做一個有用的人,有價值的人,作者結合本地和本校的實際,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在學生德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得出一些結論和方法,如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活動,即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對青少年(包括學齡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為青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糧、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以德育人 《若干意見》 文體活動
《若干意見》指出:「思想道德建設是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要按照實踐育人的要求,以體驗教育為基本途徑,區分不同層次未成年人的特點,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道德實踐活動。各種道德實踐活動都要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並與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和文體活動結合起來,注意寓教於樂,滿足興趣愛好,使未成年人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 」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 一.當前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症結有:
1.目前,大部分在校學生是獨生子女,在家過著「小皇帝」 「小公主」的生活缺乏自主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 ,勞動能力和吃苦精神,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嚴重。
2.少年兒童上網缺乏引導,缺乏目的性。
3.玩具攤點出售一些帶有恐怖性、色情性的玩具,不少兒童照樣子製造恐怖性的活動。
4.一些農民進城做生意較多,其中大多數人為了生意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
5.各校以分數評人,家長和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輕社會實踐的現象與日俱增。
6.少數學生精神空虛,行為失范,缺乏前途理想,甚至有輕生的念頭,誠信缺失,有的走上犯罪道路。
二.針對以上問題,結合《若干意見》精神我們應採取的措施是:
§2.1 整合各種德育資源,把愛國的教育、革命的傳統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主法制教育相統一於德育課中。
§2.2 積極改進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
§2.3 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鞏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文體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性勞動。
§2.4積極開展少年兒童心理咨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積極開展 「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的教育,注意交通安全等安全系列教育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和邪教教育。
§2.5規范小學生基本言行,深化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 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6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熱愛學生,教書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7重視家庭教育,學校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家長會,每學期發放1-xxxx家長通知書並由家長填寫反饋意見,每周的星期五一天為學校開放的家長接待日,力求把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聯系起來。
§2.8 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革命領袖,傑出名人等歷史人物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九一八」 「南京大屠殺」等國恥日以及學生入學,入隊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使學生在參與中思想得到熏陶。
§2.9 精心組織夏令營活動。
§2.10 運用《雛鷹報》、 校園電視台 「紅領巾廣播台」 「雛鷹藝術團」及校園名人名言名畫等媒體和陣地向廣大學生宣傳古今中外傑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進典型。
§2.11 積極挖掘身邊的好人好事,通過評選 三好學生,表彰優秀少先隊員等活動,為未成年人樹立可靠、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
文體活動是教育活動的載體,運用文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活動形式,寓教於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的初衷和目的,精心策劃、周密安排將會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我們各級各類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要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參考文獻: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2. 《運城科研報》2004年
3. 遼教發[2004]86號

㈧ 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1年版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修訂)中,對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作了如下描述——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 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因此,《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3~6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上,並與初中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課銜接的過渡的課程.它的.課程基本理念(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2)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3)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 3.設計思路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社區)、祖國、世界是他們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等是存在於這些領域中的幾個主要因素.兒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是在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各種社會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 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階段,學生的認識范圍不同,因而《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在設置時按照兒童社會生活圈的擴大,以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祖國——世界為線索來進行內容設置.又因為地理是兒童真實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兒童形成與世界聯系的重要智力紐帶.從根本上說,學習地理是為了了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利用環境和改造環境的同時,協調環境與「我」的關系,達到「天人合一」.地理教學中引入的一系列地理符號、地理概念以及地理規律都是對真實生活的抽象和概括,兒童通過由淺入深地接觸這一系列的知識,逐漸建立起自身的空間感和存在感,從而在空間維度上還原和體驗真實的生活.同時,地理打開了兒童接觸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拓展了兒童的生活空間,在兒童和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智力的橋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從生活中學習地理,重視地理和生活的關系,讓地理知識服務於生活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歷史」從時間角度來看人類事物不同.「地理」是從空間角度出發來看人類事物的.地理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是兒童現實生活的需要,是兒童整體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小學德育課中地理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而並非傳授給他們非常專業的、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個任務自有中學的「地理」等專門課程來承擔).總之,小學品德課程中的地理教學旨在幫助兒童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而不是要把兒童培養成地理學家.
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難題,要求德育教師能牢牢把握住「兒童的社會生活」這條主線,通過兒童的社會生活來引導兒童學習生活地理、社會地理.「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地理教學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緊密兒童的現實生活進行地理教學 首先,教學過程必須以兒童自己(而不是教師或他人)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重視利用兒童的現實經驗和親身體驗.例如,在教育兒童節約用水、愛護環境時,不能僅僅利用別人(別的地方)缺水或環境破壞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的事例,更重要的是激起兒童自己的親身體驗,如,自己口渴的經歷,家裡停水、居住地附近的環境污染給自己帶來的不便等.在講到祖國或家鄉的美景和壯麗山河時,不僅是用到書本、資料上的圖片、描述介紹等「外在資源」,更要重視利用兒童自己已有的外出旅遊經驗等「內在資源」 . 其次,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著力於將地理教學同兒童的現實生活建立聯系.如根據兒童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

㈨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哪些

一、概說「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1、什麼是「品德與生活(社會)」「品德與生活(社會)」是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綜合課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會等幾門分科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主旨是使學生參與自己身邊的生活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在活動中學習有關知識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對人、對社會的意義與作用,感受「我」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作用,幫助兒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行新課程後,小學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自然課和社會課等三門分科課程。1-2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3-6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2、為什麼要開設「品德與生活(社會)」綜合課程呢?(1)現行的分科課程輕視學生的需要、經驗和生活;忽略當代社會生活的現實需要;將學科與學科彼此之間割裂,這種割裂限制了學生的視野,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廣度。(2)綜合課程是將具有內在邏輯或價值關聯的分科課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課程內容統整在一起的課程,它有利於消除各類知識之間界限,利於學生完整地認識世界,養成整體意識,形成運用知識信息綜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3)「品德與生活(社會)」是高度綜合的課程,它是對原有思品、自然、社會和活動等課程進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綜合課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與價值。(4)教育改革是社會變革、社會發展前進的重要內容,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課程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不同歷史社會時期的需要而發生改變。21世紀是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要求教育為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養、能力的人才,這就相應地要求要從小學起開設綜合課程,以適應教育的需要,適應社會的需要。(5)這門綜合課程的設置,充分體現了第八次課程改革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徹底性。第八次基礎教育課改是在深入分析當前社會的特徵,充分借鑒國外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家課改和課程設置的現狀和經驗,結合我國各實驗地區的實驗成果,廣泛聽取多方經驗、意見等基礎上,對現有基礎教育課程來一次全面、徹底的改革。「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將原有的課程換個名稱或概念而已,而是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方式、教學觀念、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進行較為全面的改革與創新。二、什麼是「品德與生活」1、什麼是「品德與生活」。是小學1-2年級開設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動課的基礎上經整合生成的綜合課程,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2、它具有如下特徵:一是其內容主要源自於兒童的現實生活。羅素說:教育要使兒童過美好的生活。杜威說: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傳統的教育是要孩子受教育,而不要孩子們生活,使得受教育者要麼厭倦接受教育,要麼不覺得所受到的種種教育的確是人生所必須的,是人在生活實際中應該做的。教育研究表明,使學生通過組織和參加與其自身生活有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生活活動,學生所受的教育感受才能深刻,才能真正領悟到人在生活實際中該怎樣做才是對的,才能使他們把在學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轉化為他們生活實際中需要的實際行為,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二是本課程是活動型的綜合課程過去的思想品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其內容偏空、大、虛,其教學方式是說教式的,其教學效果是學生道理都知道,是非也能辨,但實際生活中做不出來,或者是與學校教育相去甚遠,正是「學歸學、做歸做」。本次課程改革,其重點是著眼於如何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方面,不但對教學內容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根本性的改革,而且對教學方法方式同時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強調和確定了要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各種課堂實踐活動與課外實踐活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活動中去觀察、了解、感受、認知、發展、形成,讓社會為他們提供接受教育的實際內容和實踐陣地,反過來也讓他們去呼籲,倡導、促進社會,使得對兒童的教育喚起社會的重視,轉變家長對兒童的教育觀念,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師——家長——政府教育網路。通過這樣的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多維動態教育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是非,真正感受到這樣做是人生的必需,從而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能自覺地做一個公民所該做的,而不至於使得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學校是一個樣,走出學校後又是一個樣,好象「變色人」一樣。三是本課程是開放型的綜合課程以往的思品課程在內容上陷入教條化,在方式上強調說教式,這無形中給品德教育帶上桎梏與枷鎖,一方面是學校、老師只能以說教式的教學方式去對學生灌輸那些教條化的表面上很好看,但卻無多大實效的既定教育內容,在內容、形式、評價及時空等方面,學校和老師均失去合理的教育選擇與處理的權利,另一方面是學生象羔羊、象鴨子一樣,在失去自主性、失去興趣的前提下,懷著厭煩、甚至是恐懼的心理,無奈地、不知覺地去接受那些說教式的教育。「品德與生活」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其開放性具體表現在:(一)課程內容是開放的:從教科書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己開發、選擇、整合教學內容,所採用的內容,只要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就行,而不是象以前那樣,只守著那一本既定的書本。(二)教學渠道是開放的: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本課程一改過去那以課堂(教室)教學為主渠道的陣地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渠道立體式的教育網路,教學中,學校、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選擇、確定教育渠道,以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三)教學時間具有開放性:教學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本課程在教學時間的設置及其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安排方面是允許「規定與靈活」相結合的。課程設置中每周為三課時,學校根據三課時數具體安排於功課表裡,但在實際教學中,可根據需要,或是把三節集中起來上,或是移動日期上,或是把教材與學校、班隊等活動相關的結合在一起上。這樣的教學時間設置,就比以往的靈活、開放得多了。(四)教學評價是開放的:新課程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與表現,其評價具有過程性、多樣性及重視質性評價等特點。改變了過去那隻關注結果的、單一化的評價方式。新的評價方法不僅能更科學合理地反映教與學的過程與結果,同時也更有利於促進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四是本課程是過渡性課程:品德與生活在課程目標、內容、形態、實施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課程相銜接,同時又為小學中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科學、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打下基礎。低年級的兒童剛從學前教育進入學校教育,他們雖然身在學校,但在他們身上尚留有許多學前教育的痕跡及心理特徵,此時的教育是不能完全採用正規化教育方式。本課程意在幫助兒童完成由幼兒學前教育向正規教育轉化與過渡方面做出有效的努力。3、「品德與生活」的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道德存在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來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來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2)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在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核心。應當通過深入淺出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打下基礎。以往的思品課程設計往往從成人對兒童的需要出發,以成人化的方式設計課程,設計的課課與兒童的興趣和認知特點及生活實際相去甚遠,這種課程對兒童來說是沒有生氣的、僵硬的、呆板的課程,它不僅會消褪兒童的認知興趣,更會打擊兒童的學習情感,尤其會對思品教育產生相反的促退作用。3)新課程強調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於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因此,在對兒童實施思品教育時,必須充分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童年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學校集體學習生活、社區生活等方面,教學中應善於從這些童年生活中對兒童進行家庭倫理、團結友愛、公共道德和環境意識等教育,引導他們熱愛生活,懂得生活。童年生活是兒童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兒童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有價值的童年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奪兒童的這些生活權利,品德與生活十分強調尊重兒童的這一權利。教學中,我們必須堅持尊重兒童的權利這一原則、理念,在尊重兒童的權利的前提下,組織、引導兒童參與並享受童年生活,使他們在愉快、充滿自信和尊嚴的童年生活中接受教育。三、什麼是「品德與社會」1、什麼是「品德與社會」。本課程是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小學思品、自然、社會等分科課程進行高度整合生成的,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小學3-6年級使用的綜合課程。2、「品德與社會」具有社會生活性、交叉綜合性、教育基礎性和延續發展性等特性。(1)社會生活性: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以及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確定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與兒童的社會生活有關的與自我、與家庭、與家鄉(社區)、與祖國、與世界等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構成教學內容,使兒童通過參與這些社會生活活動,學習有關的社會生活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2)交叉綜合性:本課程在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前提下,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所涉及的社會領域、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如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知識、能力等)是交叉綜合的,這樣的交叉綜合,意在打破原來思品、地理、歷史、自然等學科界限,實現相關邊緣學科之間的縱橫內在聯系,形成學科之間的有機統一,實現既使學生學知識,發展綜合能力,又接受品德教育。(3)教育基礎性: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在教育目標上以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為基礎,在教育方法方式上以兒童積極愉快地、自信地、自主地參與社會生活活動,在活動中觀察、感受、研究社會,形成道德觀和價值觀及良好行為習慣為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思品教育中存在大而空的教條化的教育內容、目標、方法與方式。(4)延續發展性:世界萬事萬物無不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兒童的品德行為也不例外。因此,對兒童的教育,應該用運動的、發展的觀點來對待。品德與社會課程充分關注兒童當前與未來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內容選擇有利於學生能力的發展,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行為習慣的養成等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內容;二是教學內容編排,同樣的內容在後續年段可重復出現,具有延續性;三是教學方法方式,強調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組織設計,讓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自主地了解、觀察、感受、研究社會,使學生在組織設計和參與活動中得到真正的發展;四是評價,由過去較單一的量化評價轉變為動態的、過程性的、情感方面的評價,由過去以老師評價為主轉變為師評、自評、生生互評的,描述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有利於增強兒童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有利於客觀地反映個體的品德風貌與特點。3、「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組織、指導學生設計社會活動具體內容、方法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不但要關注學生活動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行為習慣的生成狀態、認識水平能力的個性差異特徵、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的構成動態、能力發展的水平與發展動態,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指導學生有個性地參與活動,獲得個性化的收獲與發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與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群體和睦相處,共同合作,共享苦樂,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當代小學生所面臨的重要學習任務。在品德與社會教育中,教師要善於與學生共同設計組織有利於幫助小學生學習怎樣做人的活動,善於指導他們圍繞怎樣做人這一主題開展活動、參與活動,指導他們在活動中認識學會做人的重要性,形成怎樣做人的知識與技能,養成尊重他人,與人合作,關愛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在參與社會生活活動中學習做人,這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也是新課程的核心,必須牢牢把握,不折不扣地實施好。(2)以教育的基礎性和實效性為課程的追求。以往的思品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與兒童的品德認知和養成規律不相符的問題,因此,也給思品教育的成效造成一定的影響,新課程品德與社會針對思品課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大膽的改革,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方式的選用上,十分注意努力做到教育的基礎性與實效性的有效統一,在充分尊重兒童的認知和養成規律,講求品德教育的實效上精選教育內容和方法方式。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必須牢記這一理念,精心選擇組織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讓兒童在充分自主的活動參與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感受與體驗活動內容中所昭示的道理與情感,人生價值觀與道德觀等,使品德教育切實、有效。(3)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組織和活動過程為課程重要的教育方式。品德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的價值觀、道德觀、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否真正形成,關鍵在於兒童,兒童本身是內因,教育是外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起變化。品德與社會十分強調要讓學生參與教育活動,這種參與,不僅要讓學生參與所設計的活動,也要讓學生參與活動內容、方法方式的選擇和設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使他們在自覺、自願的樂學活動中主動地接受教育、認知與明理,形成各種好品德、好習慣。教學中,我們必須牢記學生主體性,擺正師生地位,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方式,切莫穿新鞋走老路。(4)以師生共同創生和開發課程為教學方案的開發者。以往的思品教學,是老師以書為本,照本宣科,全國眾多兒童,不論地區與兒童的個性差異如何,讀的是同一本書,這種單一的課程內容,單純的照本宣科式的教育,顯然是沒有顧及到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差異性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十分注意全國不同地區、不同兒童的差異性,明確提出在教育實踐中,學校、老師和兒童應根據實際,在教育內容方面,進行大膽、有效的創新與整合,而不要照搬教材,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這種創新與整合,不僅是老師來完成,更要師生共同來完成,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正確意願和內在潛能,引導學生參與教育內容的創新與整合。教學中,我們一要科學地使用教材及其他教育資源,二要大膽地創新與整合,切不可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四、如何應對小學新課程「品德與生活(社會)」(一)轉變舊的教育觀念,用新的教育觀念武裝自己。省教委主任指出:課改的最根本問題是觀念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的「走進新課程」中指出:「本次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新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一切教學改革的嘗試都是新舊教育觀念斗爭的結果。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教育觀念不轉變,教育改革無從談起;教育觀念一轉變,許多困難迎刃而解。」本次課改,把改革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作為改革的首要任務,可見,觀念問題是何等重要。作為新課程實施者的教師,同樣地應當首先轉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念,這是實施新課程的前提,舊的教育觀不改變,實施新課程也無從談起。那麼,要樹立哪些新的教育觀念呢?1、樹立新的教師觀,在思想上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新課程要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研究者、促進者,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而不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在實施新課程中教師的上述各「者」作用,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應有位置,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順利完成新課程所賦予我們應盡的任務。2、樹立新的學生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新課程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認為:一、學生是發展的人。其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必須依據其規律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每個學生都是可以積極成長的,可以獲得成功的,教學中應對每個學生充滿信心;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學生能否學得好,能否健康成長,是否幸福快樂,和他們所在的學校與任教老師有極大的關系。二、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有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教學中要還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給學生全面展現個性力量的時間和空間;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學生的這種個性差異不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他們發展的前提,我們應把這種差異視為一種財富而加以珍惜和開發,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三、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的有機體,是不依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不是可以讓教師自由宰割的羔羊,教學中,教師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手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積極、自主的探索、體驗活動中去認知、發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的頭腦、感官、性格、意願,自己的知識與思想基礎,思想和行動規律,即他們有自己的學習的物質基礎,他們能以自己的學習物質基礎去進行有自己特色的學習活動,去發展自己,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可以自己的教替代學生的學,而應指導學生積極自主地讀書、感受事物,觀察、分析、思考問題與探究問題的解決法和結果,不要輕視學生的能動作用,不要扼殺學生的能動作用;學生是責權的主體,從法律、倫理角度看,在法制的現代社會里,學生是權利的主體,他們享有充分的學習、生活的權利,他們又是責任的主體,他們負有對學習、對生活、對他人負責的責任,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保護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學會承擔責任,強化這一觀念,是時代的要求。3、樹立新的課程觀,努力實現師生共同創造與開發課程。在教學與課程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過去,傳統的教學論概念把「課程」片面地理解為「規范性的內容」,把「課程」當作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課程」是專制的一方,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對立,二者只是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而不是多維地)發生關系,而使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繁、難、偏、舊。本次課改,從根本上打破「課程專制」局面,建立「課程民主」新體系(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本次課改在課程管理及課程觀方面的重大轉變,充分認識到師生在教學中,創生和開發課程是歷史賦予的權利與義務,教師不能再僅僅是照搬教材、學生也不再僅僅是機械地接受和吸收教材,教師和學生應大膽地根據課程給定的內容,結合實際不斷地行變革與創新,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即符合當地、本校、教師與學生等實際的課程)。4、樹立新的教育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小學教學是分學科進行的,而學科教學的重心是關注學習,還關注是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學科本位論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人之上。其具體表現一是重認知、輕情感;二是重教書、輕育人,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學科本位也即知識本位,這種指導思想只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忽視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是以學科為本的教學的最大的失職。新課程在注意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能力、遵循學科發展規律的同時,十分重視關注每一位學生,尊重、關心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必須牢記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價值觀,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保護視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