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每個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深刻認識到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切忌教學時實施一個標准,搞一刀切,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個性差異、實行因材施教。因為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而分層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在一個班內,學生的個性是各種各樣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差異也較大,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首要任務是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從學生的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基礎知識等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進而實行區別對待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同一課時對各組學生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傳統授課模式下,容易產生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層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實施教學有導向作用。教師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及時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評價,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鼓勵優等生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提問分層,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活動,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例如,教學「數位表上的游戲」時,教師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設問:第一層:(1)在數位順序表上,右邊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個位上放上1個小圓片表示幾?在百位上放上2個小圓片表示幾?(3)205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4)你能用小圓片在數位表上擺出這個數嗎?第二層:(1)還是205,某同學想在數位表上加上一個小圓片可以怎樣放?(2)放在個位上這個數是幾?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3)放在十位上呢? 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4)放在百位上呢?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最後一層:(1)還是205,移動一個小圓片,可以得到哪些數?(2)觀察所得到的幾個數,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這樣分層提問,逐步增加了問題的難度,能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願望,使學生的探究慾望更濃,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
分層練習有利於因材施教。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練習「一刀切」,過難或過容易,缺少層次,不利於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差生與優生的發展。練習是強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的必要環節。因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用一個標准來評價,很顯然是不科學也是不平等的。這種評價方式會讓基礎差的學困生永遠抬不起頭,也讓成績優秀的學生高高在上,產生優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層評價。我把班上成績接近的學生按4人或5人分為一組,小組內的同學從作業、平時測驗、上課回答問題等方面來進行競爭。因為同組的同學實力相當,所以競爭也非常激烈。一個月評選一次,加以獎勵。這樣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擁有同樣獲勝的機會,也能得到獎品,他們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極大的提高。成績非常好的學生,由於同組的實力都很大,也會失敗,更加激起他們的鬥志,讓他們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時刻都有緊迫感。
② 淺談小學數學如何因材施教
王鳳雲(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大營鎮西楊庄小學,河北 棗強053100)
摘要:由於先天及後天等多方面原因,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在課堂教學計劃中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採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主動和生動活潑的發展。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學習借鑒其教育思想。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和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倡導樂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教育目標。教無定法,本人結合實際,淺談一下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1-8755(2012)11125
一.從實際出發,堅持面向全體學生
當今,受教育的少年兒童,由於社會的、歷史的、家庭的、生理的種種原因,情況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就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目標。在對他們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有基本的統一要求,也要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各自的最佳發展。可見,因材施教是實現教育面向全體,培養出不同層次人才的保證。
1.提問要有層次性。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問題不僅要問在點子上,問在著急處,提得明白准確,便於學生思考。還要因教學內容和因學生實際而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都能回答問題。一是要設計全體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如什麼叫正方形?什麼叫平行線?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怎樣表示?二是設計中下等生回答的問題。在新授課中的復習鋪墊部分和練習中的的問題多數適宜中下等生回答。如應用題教學中的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這題直接告訴我們哪幾個條件?要我們求什麼?當然對於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教師啟發就能回答的問題,我也讓他們進行回答,並適時地對他們進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三是設計中上等生回答的問題。在教學中,盡可能設計出通過比較、分析、綜合後才能判斷、推理的問題讓中上等生進行回答,這樣可以發展這這些學生的思維:如:你能找出其中的奧秘嗎?還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還有更巧妙的解法嗎?
2.練習要有層次性。一是同一練習不同要求 。比如課本上的習題都是要求全體學生掌握的,做這類習題時,中上等生應該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對於學困生而言有的他們不一定會完全掌握,這時候,要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完成。二是練習數量不同要求。要課堂練習中,設計一些思考性較強的題目,以滿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慾,對於中下等生就只要完成基本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3.指導要有針對性。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對於優等生,引導他們做一些思維難度大的題目,如課本中的選作題、思考題,並組織他們積極參加數學活動課、興趣小組,擴大他們的視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對於中等生,指導他們去做稍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取得進步。對於學困生,他們缺乏自信心,知識欠帳多,並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於學困生,對他們的指導注意做到全面,並有耐心,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指導。
二.認真分析學情,注重教學方式
教師要細心觀察每一位學生的行為表現,聽取學生的發言,也可以通過其它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生學習數學不僅是在數學課堂上。因此,只有盡可能地全面了解學生,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因材施教。
1.引入課要多採用自學模式,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引入課大多以概念定義為主,一般來說學生對此都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對於重點知識應用討論式。對重點內容起碼應達到掌握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通過加深印象響來實現。因此,建議此類課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提煉而成的東西,所以印象一定深刻,又能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交流、總結能力。
3.對於難點知識應採用講授式。對於難點知識學生一般來無法攻克,為了不使學生失望,有效利用時間,應採用傳統的精講多練模式,使學生學會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以簡捷的方式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
4.識圖課應採用發現式。圖形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為了讓學生在認識圖形時能把模糊影響轉變為清晰認識,不妨讓學生自己逐步發現,把未知的找出來,然後經過推理得出未知的。這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認識圖形的方法。
5.復習課多採用歸納記憶法。任何知識都需要積累總結,聰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知識積累的多少。所以對復習課,可啟發學生自己討論總結。盡管能得出的復習提綱不系統,甚至次序顛倒,但他們肯定能歸納全面,在此基礎上,教師旁敲側擊,引導學生整理、記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歸類能力,使學生逐步由學會變成會學。
三.創設和諧課堂情境,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一句老話: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管不住他的心。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建立自主學習活動教學結構,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巧妙疏導,讓他們積極投入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比如,在教學「比的應用」時,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數應用題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數)進行求解的應用題,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學生習作完畢,再從實際出發,講究實效,把評價權教給學生,鼓勵學生互相評價,指出別人方法中的優點及不足,從而認識到像這樣的題可以靈活處理。接著在學生練習時,他們發現有的題不能用分數應用題的思路進行求解,該怎麼辦?讓學生們再一次展開討論,通過實驗讓學生總結出,不能用分數應用題思路進行求解,也可從別的思路進行分析與解答,只要自己覺得能解得巧妙即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領會到自主獲取知識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中領悟、提高認識獲取最佳的思維方式。
③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落實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達爾文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生命體之間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同樣作為生命個體的學生,也毫不例外的存在著差異。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學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師應該對每個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有清醒的認識,即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可達到的發展水平,可達到的發展水平是指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只有把握「最近發展區」,才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布魯姆通過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指出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有一定差異。但是,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特別是為中等生和學困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條件,90%以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變得十分相似。在一個班內,個性的差異是各種各樣的,教師應該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二、分層教學是實現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要做好因材施教,首要任務是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從學生的智力因素、學習習慣、基礎知識等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進而實行區別對待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同一課時對各組學生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傳統授課模式下,容易產生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層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一)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實施教學有導向作用。教師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及時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讓他們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評價,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鼓勵優等生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培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年月日的認識》時,教師可把學習目標分成兩個層次,即知識目標:初步認識一年中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哪一年二月是28天,哪一年二月是29天;能力目標:能動手製作2008年的日歷,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自製的工具去驗證猜想二月份的天數。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我們確定其知識目標為: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力目標:會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課堂教學的分層可作如下設計:
1.創設情境:(1)思考: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需要看什麼?(2)出示一個由12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拼成的長方體積木,問:怎樣求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能否不切開物體,找出一個計算其體積的方法呢?並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再問:我們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呢?
然後,根據學生回答歸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方法,(板書:方法)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什麼用?(板書:應用)。
(三)提問分層
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提問分層,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活動,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例如,教學「數位表上的游戲」時,教師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設問:第一層:(1)在數位順序表上,右邊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個位上放上1個小圓片表示幾?在百位上放上2個小圓片表示幾?(3)205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4)你能用小圓片在數位表上擺出這個數嗎?第二層:(1)還是205,某同學想在數位表上加上一個小圓片可以怎樣放?(2)放在個位上這個數是幾?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3)放在十位上呢? 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4)放在百位上呢? 比205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最後一層:(1)還是205,移動一個小圓片,可以得到哪些數?(2)觀察所得到的幾個數,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這樣分層提問,逐步增加了問題的難度,能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願望,使學生的探究慾望更濃,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
(四)練習分層次
分層練習有利於因材施教。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練習「一刀切」,過難或過容易,缺少層次,不利於不同類型的學生,尤其是差生與優生的發展。練習是強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的必要環節。因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例如:在學生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內容後,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漸進性的練習題,包括三種練習。
1.模仿性練習。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大小為:長3分米,寬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發展性練習。一個長方體木箱,長1.2米,寬0.8米,高0.6米。做這個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這個木箱不做上蓋呢?
3.綜合性練習。把第一題的木塊平均分成三塊後,木塊的表面積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此種設計可以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通過分層次練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提高,學得扎實而牢固。
(五)作業分層
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准備了三套作業。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當天新授的內容必需鞏固的知識。一套是思考題,每日一題,給班上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做,帶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據實際情況對班上部分成績落後的學生出的基礎題,多數是計算類,文字題或近段時間內他們掌握不太好的知識點,等等。因為每套題目的量都不大,學生是選擇性的做,所以並沒有加重學生的作業負擔。知識本是一種積累,一個學期下來,做思考題的同學可以做到60道左右,見多識廣了,思維自然也開闊了。有時我忘記出題目,學生還追著要做,而且做思考題的同學還越來越多。
(六)評價分層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用一個標准來評價,很顯然是不科學也是不平等的。這種評價方式會讓基礎差的學困生永遠抬不起頭,也讓成績優秀的學生高高在上,產生優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層評價。我把班上成績接近的學生按4人或5人分為一組,小組內的同學從作業、平時測驗、上課回答問題等方面來進行競爭。因為同組的同學實力相當,所以競爭也非常激烈。一個月評選一次,加以獎勵。這樣成績中下等的學生擁有同樣獲勝的機會,也能得到獎品,他們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極大的提高。成績非常好的學生,由於同組的實力都很大,也會失敗,更加激起他們的鬥志,讓他們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時刻都有緊迫感。
總之,小學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發展觀,正確看待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學習心理,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在廣度和深度上更加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充分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使全體學生在「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目標體系中,每個人都能得到對他們是最大可能的發展,以此實現素質教育關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客觀要求,真正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均衡發展。
④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調動學生興趣,培養習慣,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老師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因材施教,就是從課堂教學入手,讓學生喜歡聽你講課,對你的課堂有興趣,願意做你的作業對個別學生聽不懂,喜歡問你你能對學生一一講解,慢慢學生對你的課興趣,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就能因財施教。
⑤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因材施教麻煩告訴我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數學課程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說明數學教學必須要以人為本,充分發展學生的潛能。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都不盡相同,所以根據我們多年的數學教學實踐,注重因材施教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較快地提高教學效果。
一、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
在六十年代,J卡羅爾提出過一個假設:人們傳統上所認為的「學得好的學生」和「學得差的學生」之間的差別並不像想的那樣是由於智力上或遺傳上的原因,而更多地是由於學習速度的不同。隨後布魯姆組織的一系列的實驗都表明:大多數學得慢的學生是可能達到與學得快的學生一樣的學業成績水平,盡管學得慢的學生所花費的時間與需要的幫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魯姆綜合考慮了掌握學習的全過程,肯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機和情感的意義的作用。布魯姆的理論研究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1、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並不像我們原來認為的那樣大,也不是原來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性質(智商上或遺傳上的差異),而主要是一種學習速度上的差異。
2、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變數之一是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時的背景知識的儲備的數量與質量。「學困生」之所以經常感到學習困難,主要是由於背景知識的貧乏,為他們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顯然是應給予重視的;所謂「學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學習效果不好,學習成績差,且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教學大綱要求的學生。
3、由於個體上的差異,學生掌握同樣的教學內容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是不同的,這恰恰是過去在以班級為單位的集體教學中容易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教學能採用某種適當的組織形式給予不同的學生以足夠的且適合他們的個體差異的學習時間以及情感上的關懷,那麼,我們就可以改善他們的學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益。
二、因材施教的實施過程
因材施教的實踐主要從分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作業布置、評價四方面來展開,進行探索。
1.分析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工作,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盡力了解學生的生活、思想背景情況,再與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其知識背景。在此基礎上參照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因素,將學生大致分為三類,A類:數學基礎較好,思維能力也較好。B類:數學基礎一般,思維能力一般或較好。C類:數學基礎中下,思維能力一般,或思維能力較好但數學基礎較差,學習品質不夠好。並將三類學生交叉編入學習互助小組,以後的學習目標要求、作業布置、課外輔導、評價都依據這次的分組情況進行布置。
2.根據「因材施教」的理論,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適合他們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關鍵。
課堂教學目標是支配課堂教學進行的主線,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省編義務教材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如教科書中的正文、練習題、復習題A組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而「想一想」選做題、復習題B組屬於較高要求是為程度較好的學生或學有餘力的學生設置的。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以學生裝實際出發,同時要體現大綱基本要求,可以分基本要求和較高要求兩類。如在「直角三角形習題課」時制訂的教學目標如下: 基本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夠看著圖形正確敘述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重要性質;(2)使學生能夠直接應用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重要性質求解一步的計算題。較高教學目標:(1)使學生能夠熟練地解典型的直角三角形的問題;(2)使學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問題的一些常用技巧,會添加輔助線和用分析法去尋求難題的解法。要求A類學生達到「較高教學目標」,做相應練習,C類學生達到「基本教學目標」,B類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較高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3、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在教學中的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中最難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師最富創造性的部分。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教師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個學生達到盡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採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為了能鼓勵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充滿生機,教師應將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A類的學生回答,簡單的問題優待C類的學生,適中的問題回答的機會讓給B類學生,這樣,每個學生均等參與課堂活動,便於激活課堂。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再給他們以適當的引導。對B、C類的學生要深入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幫助他們解答疑難問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讓他們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慾。對於A類的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探索,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並歸納出一般的規律與結論,再引導學生變更問題幫助學生進行變式探求。對A類學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師的導,貴在指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進而向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
4.作業布置中的因材施教
作業能及時反饋不同層次學生所掌握知識的情況,能反映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作業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題型應由易到難成階梯形。C類做基礎性作業;B類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A類做基礎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使得作業的量和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蘋果」。從而調動各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作業批改上,對C類學生盡可能面改,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集中的問題可利用放學後組織講評,反復訓練,真正掌握;成績較好的學生的作業可以採取抽查、互改等處理。
三、因材施教的教學效果
使用因材施教法比使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效果要好。差生減少了,而優生增多了。其中原因是什麼呢?由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因材施教的實踐使我體會到其中的原因是:在班級教學中,傳統教學法主要照顧全面,往往沒有強調個別,其實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法雖然也是班級教學,但要求老師強調個別(至少是一個層面上的部分學生),也就是在某個層面上做到因材施教,體現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提高了數學的教學效果。
⑥ 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因材施教
一、從實際出發,堅持面向全體學生
實施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就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從而實現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培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各自的最佳發展。可見,因材施教是實現教育面向全體,培養出不同層次人才的保證。
1.提問要有層次性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問題不僅要問在點子上,問在著急處,提得明白准確,便於學生思考。還要因教學內容和因學生實際而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都能回答問題。一是要設計全體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
2.練習要有層次性
一是同一練習不同要求。比如課本上的習題都是要求全體學生掌握的,做這類習題時,中上等生應該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對於學困生而言有的他們不一定會完全掌握,這時候,要進行個別輔導,使他們通過努力也能完成。二是練習數量不同要求。在課堂練習中,設計一些思考性較強的題目,以滿足中上等生的求知慾,對於中下等生就只要完成基本題。
3.指導要有針對性
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指導。對於優等生,引導他們做一些思維難度大的題目,如課本中的選擇題、思考題,並組織他們積極參加數學活動課、興趣小組,擴大他們的視野,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對於中等生,指導他們去做稍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激勵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取得進步。對於學困生,指導要注意做到全面,並有耐心,結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指導。
二、認真分析學情,注重教學方式
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聽取學生的發言,並通過其它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學生學習數學不僅是在數學課堂上,在生活中,他們也在不斷積累數學知識和經驗,因此,只有盡可能全面了解學生,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因材施教。
1.引入課要多採用自學模式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引入課大多以概念定義為主,一般來說學生對此都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對於重點知識應用討論式
對重點內容應達到掌握的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通過加深印象來實現。因此,建議此類課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因為這是學生自己學習提煉而成的東西,所以印象一定深刻,又能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交流、總結能力。
3.對於難點知識應採用講授式
對於難點知識學生一般無法攻克,為了不使學生失望,應採用傳統的精講多練模式,使學生學會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以簡捷的方式獲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
4.識圖課應採用發現式
圖形都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為了讓學生在認識圖形時能把模糊影響轉變為清晰認識,不妨讓學生自己逐步發現,把未知的找出來,然後經過推理得出未知。以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性,有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及認識圖形的方法。
5.習題課應採用合作交流式
一般來說習題課教師總嫌時間少、講解慢、覆蓋面不廣,其實,這種想法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忽視了教學效果。教師講的多,學生學的如何,值得深思。如果效果不佳,不如退一步處事,先讓學生自主探索,然後合作交流、自己講解,最後歸納整理,這樣雖慢一點,但因為學生參與的多,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習題課與其多而濫,不如少而精,採用此模式,更利於學生的發展。
⑦ 試析小學數學教育怎樣因材施教
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能夠實現對其思維能力的鍛煉,並且使學生能夠運用其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實現對現實中一些數學問題的解決。對於小學教育而言,通過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學習,能為學生日後的高階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可以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必須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對數學基礎知識實現扎實地掌握,並在此基礎上能夠做到靈活運用。
⑧ 淺議小學數學教學怎樣因材施教
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能夠實現對其思維能力的鍛煉,並且使學生能夠回運用其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實答現對現實中一些數學問題的解決。對於小學教育而言,通過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學習,能為學生日後的高階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可以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必須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對數學基礎知識實現扎實地掌握,並在此基礎上能夠做到靈活運用。
⑨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初探
摘要: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質量和效益倍受世人的關注,具體到小學數學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質量和效益的保證,因材施教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關鍵詞:小學數學 因材施教 朱熹在其《四書集注》中總結了孔子與孟子的教育方法,明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他說:「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聖賢施教,各因其材」。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身心的發展,既有共同的特徵,又有個人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是怎樣做到因材施教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訪談了華師附小的一些數學老師,綜合老師們的意見,我總結如下: 首先老師自己要有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平時多觀察,課前要考慮知識點應該怎樣呈現給學生才更有利她們理解。分層設置教學目標:A等生進一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B等生能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獨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跟解決問題的能力。C等生掌握教材最基礎的知識,具有初步的技能基本完成課堂教學的學習任務。 課中:通過課堂提問,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先叫誰提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先叫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學生回答依據那節課內容的難於程度而定,最好一節課中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被叫到。或者通過課堂練習時巡視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堂練習一般都是從易到難設計,這樣就可以知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程度如何,這樣就知道接下來的練習鞏固課應該怎樣上來應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大多老師都認為課堂中,對班裡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不一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只要掌握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就行了,不同的學生學不同的數學。新授課要把焦點多放在比較差的學生身上,如果她們都掌握了,一般情況下,中上的同學也已經掌握,練習巡視時,要多給以他關注,通過簡單的提問及時了解他掌握情況。 對於一些優等生,不要覺得他成績好就行了,更要注重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有些學生覺得自己懂了就不聽課,甚至擾亂課堂,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即使他都懂了,但是課堂上並不是他想怎樣就怎樣,即使懂了,也要認真聽講,更要尊重老師,尊重別的同學,而且很多時候他嚷著題目好簡單並不見得他就真正完全懂了,可能是一知半解,細節可能不清楚,知道怎樣做題,但是格式不會寫,或者會寫但是不會口頭表達。這時可以出一些有挑戰性的題目,給他一點打擊,讓他意識到自己知道的知識根本不算什麼,要虛心學習的還有很多,不能知道一點就太囂張。如果他學習態度端正了就可以讓他自己做練習(前提是不能幹擾到別的同學)或者私下跟他商定,如果他書上的練習題都會做了,別的同學在做練習的時候,他就思考一題多解,或者題目變式等,課後拿給老師看看,然後再由他自己介紹給全班同學。有些老師反映學生成績好的,一般情況下都是那些學習習慣跟學習態度都比較好的的學生。課後:通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掌握情況,然後再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中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加以鞏固。 從一線老師們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們都承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並努力做到承認差異、尊重差異、關注差異和正視差異。但是一線老師一般只是依據學生成績的好壞把學生分成優、中、下三種學生,而因材施教是指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佳發展。這里的「財」是指學生的個性特點或個別差異,既包括智力、性格、興趣和動機等個性方面的不同,也包括學生方式及學習風格的不同。 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先了解班裡學生有些怎樣的差異,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學生的性格,通過性格測試來了解學生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內向型的學生一般比較抑鬱寡歡不敢表現自己,課堂中老師就要多給機會並鼓勵這部分學生大膽表現自己。小組合作時不僅要考慮學生成績的搭配,還要考慮學生的性格,同一小組要有不同性格的學生,這樣才更有利不同學生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二、判定學生左右腦功能優勢:可以根據手型判定圖來直接判定,也可以採用量表法判定。右腦主管感性直觀思維,這種思維不需要語言的參加,比如掌管「音樂」、「美術」、「立體感覺」等。而左腦則是抽象概括思維,這種思維必須藉助於語言和其他符號系統,主管「說話」、「寫字」、「計算」、「分析」等。而傳統數學教學偏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於右腦優勢的同學。數學教育應該怎樣幫助右腦優勢的學生學習呢?可以通過1、大聲法:大聲誦讀概念公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因為對聲音和韻律的加工主要是右腦的功能,大聲的言語刺激可強化右腦對言語的活動的參與。2、音樂入靜冥想法。在學生做練習題時,利用輕音樂,心理暗示或冥想可使身心入靜,從而誘導右腦活躍。3,直觀表象聯想法:通過直觀的教具,圖片,或者思維導圖的方式可使需要通過左腦才進入右腦的信息從一開始就直接記憶在右腦里。4,情境教學 三、大致了解學生信息通道偏好:通向大腦的7個主要信息通道: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動覺和內視,而學習方式主要可以概括為如下三種:1動覺學習。2視覺學習。3聽覺學習。研究表明大多數中小學生在運動時學習效率高,而大多數成年人學習則有視覺偏愛。但這不是絕對的,老師可以通過三個主信息通道測評量表測班裡同學來了解班裡大多數學生的的偏愛。比如班裡動覺偏愛的學生佔大多數,老師上數學課的時候就要多給動手操作的機會,,「做中學」。而視覺偏愛的佔多數,則可以側重用圖片,影視的方式來教學。而聽覺型的學習者喜歡通過挺他人教授,師生討論、聽磁帶錄音等口頭言語的方式接受信息。但是這種學習方式是按照繼時加工的方式接受信息的,不能像視覺型學習者那樣直接地把握學習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應設法讓所接受的內容在頭腦中不段復述,才能達到長期記憶的效果。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在做到一種方式為主,多種方式為鋪的基礎上盡量把7個主要通道都調動起來,其效率會提高數倍。 四、了解學生多元智能的強弱項。多元智能包括,言語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肢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可以通過多元智能測試跟觀察結合的方法來判定學生智能的強項跟弱項,利用學生的強項帶動其他領域的學習,對於學生的某種弱項要加強訓練反復練習。比如有些學生很喜歡畫畫,有較強的「視覺/空間智能,但是數學成績卻不理想,這時老師就要充分利用他的強項,在學習幾何圖形時鼓勵他繪畫出立體感強而又精美的圖形,然後在全班展示。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優勢,以此來激發他對數學的興趣,幫助成績提高。 五、了解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風格是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一般來說學習風格有以下四類:1.沖動型與沉思型。2.長依存型與長獨立型。3聚合型與發散型。4.多元型。比如,沖動型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可能反應快、靈活、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也容易出錯,而且在課堂中往往在別人還在思考的時候就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影響別的同學的思考進程。這時老師在肯定其反應靈敏外還要引導這類型的學生向沉思型的學生學習,在相處答案後再好好反復推敲,保證准確性,反之則要鼓勵沉思型的學生要敢於表達自己。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這就要求老師們在課前准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作業布置,學習檢測,學習評價等方面只有結合學生智力、性格、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風格來進行,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僅僅是依據學生成績的不同層次給以不同學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