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小學教師怎樣聽講座
一、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1、課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
2、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3、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二、聽課前的准備
1、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2、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聽課時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看出教師教學的完成情況。
3、針對這節課在頭腦中設計出課堂教學初步方案。粗線條地勾勒出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
4、聽課前要回憶自己是否教過這節課內容,有什麼困惑與問題。再回憶是否聽過這節課。
三、聽課時的觀察與記錄
1、關注教師的「教」
(1)課堂教學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學到什麼程度?情感如何?)。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
(2)新課如何導入,包括導入時引導學生參與哪些活動;
(3)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結合了哪些生活實際?
(4)採用哪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5)設計了哪些教學活動步驟?如:設計了怎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樣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操練,使所學知識得以遷移鞏固;設計怎樣的問題或情景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和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等。
(6)使哪些知識系統化?鞏固哪些知識?補充哪些知識?
(7)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技能?達到什麼地步?
(8)滲透哪些教學思想?
(9)課堂教學氛圍如何?
2、關注學生的「學」
(1)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3)學生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
(4)學生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等等。
3、聽課者應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聽課者要有「備」而聽、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和授課教師一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是指聽課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輔導、答疑和交流),並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模擬學生的思路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獲取第一手的材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礎。
四、聽課後的思考與整理
1、整理好聽課筆記。記錄聽課內容,按先後程序提綱挈領地記錄下來。記錄時間分配,即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用的時間,學生學用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與應用,記錄情境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組織活動的方式。記錄教師挖掘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情況,記錄靈活處理偶發事件。記錄練習狀況、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等。
2、做好課後分析。聽過一節課後就應及時進行綜合分析,找出這節特點和閃光處,總結出一些有規律性的認識。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有哪幾個方面。並針對這節課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性的修改建議,與執教教師進行交流切磋,以達到互助互學的目的。
五、相關注意點
1、聽課者最好提前進入教室,了解班級學生情況,觀察教師如何作課前准備。
2、聽課過程中不得私下交流,以免影響上課教師的情緒和有損教師的形象。
3、要以學習者的身份聽課,以欣賞者的眼光品課,以研究者的心態評課。作業:下次同課異構活動聽課後,整理一份聽課記錄交教科室。
『貳』 《中小學感恩教育》於丹專題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根本找不到
『叄』 聽教育講座有什麼收獲
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學會更好地和子女溝通,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通過教育講座,可以直接咨詢教育權威人士自己的問題,對症下葯,效果更為顯著。
可以讓家長提升自身素質,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受教育的時候能夠不產生叛逆心理。
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度,讓家長把更多時間放在孩子身上。
(3)中小學教育講座擴展閱讀:
一關於家庭中的集體主義教育及威信的確立
集體主義教育觀是馬卡連柯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如何組織和培養兒童集體是馬卡連柯全部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中心問題。在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上馬卡連柯同樣強調了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馬卡連柯認為,舊式的家庭是一種父權的家庭,孩子的生活完全服從父親的意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家庭首先是一個蘇維埃的集體,它與舊家庭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此。每個蘇維埃家庭,「都是由享有平等權利的社會成員構成的集體,家長與兒童的區別在於家長領導著家庭,兒童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兒童將成長為怎樣一個人,取決於兒童本人的能力和所受的教育。為了使家庭教育得以順利地進行,馬卡連柯要求家長們懂得,第一,在家中他們「不是絕對的、不受任何約束的主人,家長必須從孩子幼年起,在孩子的一舉一動中,在孩子的游戲中培養他集體生活的習慣,不可讓孩子成為「利己主義者」。
第二,家長要為自己的家庭,為自己的孩子對「蘇維埃的法律承擔責任」。每個做父母的都應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活,任何移情別戀造成的家庭的破裂都會病態地反映到兒童的教育上。第三,家長應通過自己的心靈、自己的思想,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產生興趣,讓孩子為家長對社會作出的成就感到自豪,從而把孩子從小就融入社會的大集體中。第四,家長是家庭集體的領導成員,他必須以身作則,這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第五,家庭教育工作的實質不在於家長對孩子的直接影響,而在於家長是如何組織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如何組織孩子的生活。
沒有威信就不可能進行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威信就是父母的價值與力量所在。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聽話就說明家長有威信,於是為了達到聽話的目的而去追逐自己的威信,從而培養出了懦弱的孩子。馬卡連柯在《兒童教育講座》中分析了幾種建立在這種錯誤基礎上的威信。虛假的威信盡管有著形形色色的表現,但都是「以故意做作為原則,力圖用任何手段製造『聽話』的假象」。馬卡連柯指出,真正的威信應該是以了解、以幫助、以責任心獲得的威信。
二、關於百分之百成功的教育
馬卡連柯的以下兩個觀點是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予以充分重視的。
第一,馬卡連柯強調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 「孩子將成為怎樣的人,主要取決於家長在他5歲前把他造就成什麼樣子。如果孩子在5歲前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那麼以後就不得不進行再教育。」馬卡連柯認為,「這種再教育工作,並非每個家長都能做到。」因此,馬卡連柯忠告每位家長「要始終做好教育工作,力爭將來不必再做任何改造工作,力爭在一開始就把一切都做對。」
第二,馬卡連柯堅定地認為,在兒童的教育中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不合格品,不使任何一個兒童由於不良的教育而成為廢品。
三、關於教育中的尺度和分寸
馬卡連柯強調進行教育工作並不是什麼很困難的事情,只要具有健全的理智就可以了,健全的理智表現為善於掌握尺度與分寸。一方面家長本人要善於掌握尺度與分寸,另一方面要從小培養孩子學會掌握尺度與分寸。馬卡連柯直截了當地說,對孩子的愛「需要有尺度,有分寸」。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但是,愛超過了限度就成了溺愛,成為 「造就拙劣的人」的原因。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去追求為父母帶來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應首先有權享受幸福。馬卡連柯說:「必須教育孩子關心父母,培養孩子產生一種純朴的自然的願望,讓他們在父親或母親的願望沒得到滿足之前自願放棄自己的慾望。」
具有分寸感,善於掌握尺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家長要善於掌握對孩子的慈愛與嚴厲的尺度;在干預孩子的生活的程度上家長既要放手,給予孩子必要的自由,但這種自由又必須有一定的限度。家長既要發展孩子的主動性,又不可以放任不管,必須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堅強的意志不僅僅是想什麼就得到什麼的本事,還是一種迫使自己拒絕不需要的東西的能力。
四、關於紀律與制度
馬卡連柯認為,紀律是教育的結果,而制度是教育的手段。
為了培養出守紀律的人,必須做許多工作,其中包括建立合理的制度。家長在制定家庭的生活制度時首先要考慮制度的合理性和目的性,還必須具有確定性。馬卡連柯提請家長們注意,「沒有正確的制度,懲罰本身不能帶來任何好處。而如果有了好的制度,即使沒有懲罰也能如魚得水,只是需要更多的耐心。」
馬卡連柯在自己的關於家庭教育的論著和講話中,還對兒童的游戲,對兒童的勞動教育、經濟教育、性教育和文化修養的培養等重要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有獨到見解的觀點。這些觀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肆』 聽張教授講座《中小學教師如何做教科研》有感
張教授給我的印象是親和、幽默,極具學者風范。整個演講精彩紛呈,讓我至今還回味無窮。 感受一:導入新穎 張教授在開場白里先做自我介紹,介紹完畢,觀眾鼓掌,但掌聲七零八落,張教授調侃說掌聲不夠熱烈。講自己在德國參加教師培訓的故事,說人家德國人的掌聲熱烈,而且有節奏。「掌」字,上面是一個「尚」,下面是一個「手」,意思是大家要舉起高尚的手。他提議,讓台下的人為他再來一次鼓掌,要求掌聲再熱烈些,時間再長些。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 演講開始,張教授先出示了兩個字:忙(盲,茫)與覺悟。忙,從字面上看是心亡的意思,他說:「如果別人問我忙嗎?為了忌諱死亡,我都說,還可以。」忙的時候要捫心自問:「我為什麼這么忙?我能不能不這樣忙?我該如何忙?」要學會梳理自己的工作,合理地安排事務、統籌地安排時間,要學會智慧地「忙」。覺,學字頭,底下見,悟,我心。張教授說:「如果生活中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忙,那麼就要停下來給自己思考的時間,想一想怎樣改變這種現狀,而人的一生是一個長長的修為過程,終其一生,了解世界,了解別人,但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是覺悟。」忙的時候要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能做點什麼?」 感受二:平易近人 張教授的演講至始至終都是站著講的,完全沒有想像中的大師慣有的架子,特平易近人。演講中肢體語言運用的也非常好,不時與台下的觀眾互動。 演講的思路很清晰,內容充實。 一談教師要不要做教科研? 張教授舉了一個案例:在一所當地很有名氣的學校里,一位參加工作才四年的教師有事請假,學校臨時請回一位有四十年教齡職稱是中學高級的退休教師來代課。誰知老教師上課不到四天,聽其課的學生及其家長就有意見了,學生說聽不懂老教師的課,還希望讓原來的老師來上課。家長要求學校立即換老師。這件事在當地的網路上引發關於教師工作是否專業化的熱議。 張教授說:教師的專業化不會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自動產生,如果老教師不注重教科研,跟新教師比,他教育教學水平不會比新教師的強到哪裡去。只是幾年的經驗被重復若干次而已。敬業但不專業的教師不是好教師,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 二談教師如何做教科研? 張教授通過一個圖像來說明教學時間、教科研時間與教師工作年限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新教師工作的頭五年特別重要。頭五年工作環境好,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少走彎路。 張教授推薦「三輪備課」方法很適用,尤其適合剛畢業的師范生。所謂三輪備課,大意是:在第一個三年內,教師要嚴格按照備課的要求扎實備課,並且要寫教學反思,記下學生做作業時犯的錯誤,學生在單元測試中出現的問題也要記在備課筆記中。此謂第一輪備課。在第二個三年中,教師只需在第一輪備課的旁邊修修改改二度備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等無需重新抄寫,但是要將當年中考出現的與本課時相關的題目寫在原教案的旁邊。此謂第二輪備課。在第三個三年中,教師要反思前兩輪備課,做一些理論性的思考和研究,從第五年或第六年開始,就可以動筆寫論文了。那麼我們的教學才會是真正有效的,我們寫出的論文和研究的課題才不會是紙上談兵。此謂第三輪備課。 論文怎麼寫?張教授講了很多。一是寫論文要基於應試。作為應試教育的最前沿,教師寫論文不能迴避應試。二是寫論文要基於學生,要研究自己所教的學生。三是寫論文要基於教材。四是寫論文要基於閱讀。「若要教的好,只有讀的好。」「無讀不丈夫。」建議教師今後要多訂專業類雜志。重視平時資料收集,嘗試建立檔案袋。 講演過程中,張教授總是把教師搞教科研比喻成武俠小說的武林高手修煉武林神功。「真正高水準的老師就是一支粉筆、一支香煙。」 「做老師不是靠苦勁,而是由許多智慧的東西。」…… 晚上回家,打開電腦,整理學習筆記,白天的場景再次在腦海中呈現。短短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張教授妙語連珠,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教科研的向陽窗,也更加堅定我今後繼續走教科研之路的信心!
『伍』 經過該專題講座的學習,請結合講座談談你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的實踐探索案例。
人低碳環保共同話題更好鋼鐵
『陸』 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講座內容有哪些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3、小學生心理潛
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迎面而來的信息社會,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當前學校中、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教育問題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人的創造力、理性選擇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長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途徑、一種教育技術,同時也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 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小學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佔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小學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
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 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 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這一問題在小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3、小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小學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為提高民族素質,應從小加強重視小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創造力培養。因此,心理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創造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作為一種新的素質教育途徑,學校心理輔導可通過三條途徑實施:一是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履行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成長;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的協同努力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隊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使團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使團體的每個人在團體成長的過程中成長;三是在以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衛生工作系統中,針對學生一般傾向性心理問題和個別、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診斷、設計和幫助。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標上以發展性輔導為主、治療性輔導為輔,方式上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心理結構上知行結合,以行為主。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途徑的初探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
開設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輔導有關知識,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有必要的。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初期,這種方式也比較易於為教師所掌握。但從解決學生身上存在著的實際問題來說,其作用還是有限的。因為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要改善學生情緒狀態、轉變態度、養成必要的社會技能等,所有這些單靠知識傳授是難以奏效的。
2、 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小學生養成教育講座稿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范圍內更加激烈的人才競爭,面對迎面而來的信息社會,面對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當前學校中、社會上出現的種種教育問題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人的創造力、理性選擇能力、責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戰。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長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途徑、一種教育技術,同時也作為促進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 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應有的內涵之一。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當前小學教育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心理健康教育佔有重要地位。健康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身體健康,還包含良好的精神狀態、健全的社會適應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小學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初探
1、小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 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設計的訓練活動等; 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以及學習習慣的訓練、學習方法的指導等; 情感教育,即教學生學會體察和表達自己的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疏泄消極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表訓練、放鬆訓練等等; 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等互動技巧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對社會生存壓力及要求所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的培養,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各方面人格素質的培養; 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即通過訓練和教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建立科學的認識,並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始終能做到較好地悅納自己,如悅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及自信培養、良好自我形象建立等; 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對性別認同,以及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和掌握異***往的有關知識與技巧,如異性同學交往指導、早戀心理及調適等。
2、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適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特徵,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如神經衰弱、失眠、疑病症、神經性強迫症、癔病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性行為問題,主要指由於性心理障礙而產生的各種性變態行為等的矯正與治療,這一問題在小學生中出現的比例較少。
3、小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潛能,小學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時期。為提高民族素質,應從小加強重視小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創造力培養。因此,心理潛能開發和創造力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通過特殊的教育訓練活動對學生進行判斷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創造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作為一種新的素質教育途徑,學校心理輔導可通過三條途徑實施:一是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履行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和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因素,促進學生成長;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和各科教師的協同努力中,通過班級活動、團隊活動、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使團體成長為學習型組織,使團體的每個人在團體成長的過程中成長;三是在以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衛生工作系統中,針對學生一般傾向性心理問題和個別、特殊的心理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診斷、設計和幫助。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校心理輔導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標上以發展性輔導為主、治療性輔導為輔,方式上以團體輔導為主、個別輔導為輔,心理結構上知行結合,以行為主。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輔導途徑的初探
1、開設以講授為主的有關課程開設心理學課、心理衛生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舉辦有關的知識講座,向學生傳授、普及心理輔導有關知識,對於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有效地調控自己心理和行為無疑是有必要的。在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初期,這種方式也比較易於為教師所掌握。但從解決學生身上存在著的實際問題來說,其作用還是有限的。因為心理輔導的作用不是要擴展學生的知識,而且還要改善學生情緒狀態、轉變態度、養成必要的社會技能等,所有這些單靠知識傳授是難以奏效的。
2、 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這是為開展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這一途徑開展心理輔導的好處是:在專門組織的活動中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以教學班為活動單位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班級全體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因此比較正規。只是如何在班級活動中考慮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實行個別化對待,則是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3、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
學習輔導是輔導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結合學科教學來進行的。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學生大量的心理困擾都產生於學習過程中,理應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滿意地解決。實際上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於心理輔導的內容素材,教學過程中還會經常出現在有利於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近年來,已有中學小學教師在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社會等科目中嘗試滲透心理輔導,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4、個別輔導
個別輔導是輔導教師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互動來實現的專業助人活動,比較常用的方式有個交談、電話咨詢、信函咨詢、個案研究等。有些小學開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動,就是信函咨詢的一種形式。個案研究是針對個別學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學生包括資質優異學生、情緒困擾學生、行為偏差學生、家庭處境不利的學生等所實施的一種比較深入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個別輔導方式。它要求廣泛地收集資料,客觀地分析問題的性質與成因,依據診斷的結果,擬定輔導方案,以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由於心理輔導的精髓在於個別化對待,因此可以說個別輔導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輔導方式。一所學校在開展心理輔導時無論以什麼途徑為主,如果不以個別輔導相配合,則其輔導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當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外界生存環境相適應、相和諧時,學生的德、智、體、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以此為背景來展開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歸宿。
這是為開展心理輔導而專門設計的一種活動課程,一般都列入教學計劃之中。其特點在於:形式上以學生活動為主,內容選取上充分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活動組織上以教學班為單位,活動課的目的、內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計劃、有系統地安排設計的。通過這一途徑開展心理輔導的好處是:在專門組織的活動中可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積極的影響;學生活動,有利於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以教學班為活動單位便於組織管理,且能使班級全體學生在輔導活動中受益;將心理輔導列入課程,也使這項工作的開展在人員、時間上有了保證,因此比較正規。只是如何在班級活動中考慮每個學生具體情況,實行個別化對待,則是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柒』 中小學感恩教育於丹講座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自立自強自信.有沒有視頻
沒有,是需要購買的,
於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演講,其中「走別樣的路」可以開拓思想。
於丹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她說:「有三個煮著沸水的鍋,第一個鍋,放入一個生雞蛋;第二個鍋,放入一個生胡蘿卜;第三個鍋,放入一把干茶葉。水煮開了,第一個鍋了的生雞蛋,變成了心硬皮薄的雞蛋;第二個鍋里的的生胡蘿卜,變成了軟軟的一塊;第三個鍋里的干茶葉,他放進鍋里前是最輕最丑的,但是,在沸水裡,他舒展看來了,不改變了自己,還把這鍋沸水變成一鍋香茶。」
這鍋沸水就是一個社會,社會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他不可能因為自己喜歡某一個人就把這鍋沸水變成溫潤的溫泉。
第一個鍋里的生雞蛋,他比喻著在社會里浮沉久了,連心腸都變硬的人;第二個鍋里的生胡蘿卜,他比喻著社會中的老好人,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以領導為先的人;第三個鍋里的生茶葉,他比喻那些學會改變自己從而改變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人。
我們的思維態度決定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決定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的行為方式往往就決定了我們的事業、生活甚至命運。有時候在社會的舞台里我們不一定能改變這個社會適應自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我們的觀念。 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怎樣的方式走進社會,這需要我們抓住機遇,發現世界,當我們的知識閱歷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人格就會決定我們的成敗。態度決定一切,人格決定態度,讓我們學會走別樣的路,擁有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