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計劃

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計劃

發布時間:2021-03-14 02:59:34

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什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1)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計劃擴展閱讀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

1、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理念的、開放兼容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在總結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課程設置方案,給學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2、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堅持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宗旨,把指導和規范學校全面落實課程方案,突破課程實施的薄弱環節作為重要任務。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

3、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要以各學科課程標准為依據組織教學。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4、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科學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強誠信機制建設,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加強對中考改革的評估和指導,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

❷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的意見內容

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
教師〔2011〕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師范大學:
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現就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提出如下意見。
一、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教師教育課程在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要圍繞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的目標,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的理念,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創新教師培養模式,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德修養和教育教學能力訓練,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構建體現先進教育思想、開放兼容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遵循教師成長規律,科學設置師范教育類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學科理論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課程不少於一個學期。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的學習領域、建議模塊和學分要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教育課程方案,保證新入職教師基本適應基礎教育新課程的需要。
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融入課程教材中,精選對培養優秀教師有重要價值的課程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特別應及時吸收兒童研究、學習科學、心理科學、信息技術的新成果。要將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加強信息技術課程建設,提升師范生信息素養和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的能力。
四、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通過科研立項、遴選評優和海外引進等途徑,構建豐富多彩、高質量的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庫。大力推廣和使用「國家精品課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
五、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學改革作為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落實到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在學科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師范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學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擬課堂、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師范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著力提高師范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開發和應用,將現代教育技術滲透、運用到教學中。
六、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於一個學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長期穩定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習基地。高校和中小學要選派工作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師范生實習指導教師。大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農村中小學,引導和教育師范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開展師范生實習支教和置換培訓,服務農村教育。
七、加強教師養成教育。注重未來教師氣質的培養,營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圍,激發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興趣,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邀請優秀中小學校長、教師對師范生言傳身教,感受名師人生追求和教師職業精神。開展豐富多彩師范生素質培養和競賽活動,重視塑造未來教師人格魅力。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將《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列為教師教育必修課程。
八、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採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勵高水平教師承擔教育類課程教學任務。支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試驗,擔任教育類課程的教師要有中小學教育服務工作經歷。聘任中小學和幼兒園名師為兼職教師,占教育類課程教學教師人數不少於20%。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機制,實行雙導師制。
九、建立課程管理和質量評估制度。開展師范教育類專業評估,確保教師培養質量。將師范生培養質量情況作為衡量有關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要將師范生培養情況納入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年度統計和公布制度。加強教師教育課程和教材管理。
十、加強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積極支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高校把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列入學校發展整體計劃,集中精力,精心組織,抓緊抓好。要建立和完善強有力的師范生培養教學管理組織體系。加大教師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確保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項經費。
附件:教師教育課程標准(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❸ 為什麼說推進高中課改,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改革的歸宿是素質教育

——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陳益偉談課程改革

今年秋季,義烏市基礎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統一執行新的課程計劃。婺城區、金東區、市開發區及蘭溪、東陽、永康等市同時成為省級新課程改革實驗區,這標志著我市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改革將全面啟動。
課程改革是事關一個地區教育事業的大事, 應該說,金華基礎教育的優勢是明顯的,基礎是扎實的,但是,薄弱環節也不少。比如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尤其是文科教學質量差距較大,高中段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如何狠抓提高;面對著來勢迅猛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面對著兄弟市地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我們該如何應對,如何去迎接這嚴峻的挑戰?記者日前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長陳益偉。
陳益偉說,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歸宿是素質教育。今後基礎教育的工作重點要放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課程教材改革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為主攻方向,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揚長避短,採取措施,扎扎實實地抓好基礎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
第三次全教會以來,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進一步加快,2000年以來又啟動了新一輪的減負,在這個推進過程中,雖然素質教育的實施比以往任何時候力度都大,但實事求是地講,它的成效也只在部分地區、點上開花,並沒有在面上結果,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抓住推進素質教育對全局產生影響的關鍵環節。去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確定在基礎教育的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上,計劃在5年的時間內確保改革基本到位,通過課程改革,使素質教育能夠取得全面、明顯的成效。這次課程改革意義十分重大,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換一種教材、改一套計劃,而是整個基礎教育的核心內容,它將帶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手段和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的變革。它將對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基礎教育比較有影響的金華市,應當奮勇爭先、抓住機遇、搶占制高點。
實施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任務也十分艱巨,如何確保順利進行,陳益偉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及時調整規劃,提前介入。根據國家的課程改革進程計劃,2001年秋季,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及其實驗教材在38個國家課程改革實驗區開展試驗;2002年擴大實驗范圍,啟動省級實驗區的工作,義務教育新課程體系全面進入實驗階段,全國實驗規模達到同年級學生的10-15%;2003年秋季,全國起始年級使用新課程的學生數達到同年級學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全國起始年級使用新課程的學生數達到同年級學生的65-70%左右;2005年秋季,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的學生原則上都將使用新課程。
從我省的情況看,紹興、嘉興、湖州等市已決定在2002年所有縣(市、區)一步到位,全部進入課改實驗,2003年秋季開始,小學、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全面使用新課程。杭州、寧波、溫州、衢州、台州等地都積極應對,工作力度大,課改的氣氛相當濃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既然國家目標已定,而且下大決心,志在必奪,我們更加應該與時俱進。若一味徘徊觀望,將會坐失良機,落後一步將很難迎頭趕上。金華過去在義務教育階段學制改革的滯後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苦果。
因此他認為,我市的課改進程應作相應的調整,原來計劃在2004、2005年進入課改實驗的縣(市、區),要在今年下半年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計劃,經過一年的准備,爭取在明年全部進入省級課改實驗。
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驗工作。
縣(市、區)要成立課程改革實驗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明確職責,分工負責,對實驗工作進行指導和規范,以確保課改工作的順利發展,要制定本地推進新課程的具體工作計劃,落實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組織、培訓、經費以及有關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三、抓緊課程改革的師資培訓工作,這是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敗的關鍵。市及縣(市、區)要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建立起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網路,共同做好新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確保新課程師資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並適當超前。
建立培訓、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實驗工作方式,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新課程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探索與實施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為新課程的推廣積累經驗。
四、認真貫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省教育廳《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意見》,制定好我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意見,構建一個體現時代要求、符合金華實際的課程體系,促使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五、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識。要廣泛深入地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利用各種形式和媒體向全社會宣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和要求,引導全社會參與並支持新課程實驗推廣工作,形成課程改革的良好社會環境。
編後
教育改革是永恆的主題,社會在不斷變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斷改革。縱觀世界上幾次大規模的教育改革,我們不難發現,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處於改革的核心地位。為什麼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課程改革為核心?道理很簡單,任何教育目標都是要依靠課程來實現的。當然,每一次課程改革總是以某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為指導的,通過課程改革,促使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調整和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實現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應對未來挑戰的戰略目標。這是國家、民族和歷史對基礎教育的要求。 (本報記者 陳建群)

第二篇:
按照教育部關於實施課程改革實驗的工作部署,我市從2001年進入課改實驗,至今已8年,小學到今年已完成1至6年級一輪的課改實驗。8年來,小學課程改革實驗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經驗,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效果是顯著的。一是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新課程、新理念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思想深入人心,用課改理念指導學校教育教學已成為廣大幹部教師的自覺行動。二是課堂教學發生顯著變化。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有了根本的變革,聚焦課堂,深化改革,倡導高效課堂教學等,收到很好的效果,「人才培養模式」有了認識上變化。三是教師隊伍素質有了顯著提高。校本培訓、校本教研製度普遍建立起來,特別是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四是初步建立了學生綜合評價體系。評價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師德的提高和教學的改進,提高了教育評價的有效性。五是優化教育資源,推進了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加強信息技術建設,全市基本完成規范化學校建設,現代化教學手段得到廣泛運用,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為下一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准奠定了良好基礎。

目前,我市小學課改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育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特別是一些校長的教育思想觀念還跟不上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你說你的,我干我的」,一邊是課程改革,一邊是應試教育現象在一些學校較為突出。二是重知識,輕能力,教學內容的繁、難、偏、舊和注重知識的問題仍較為嚴重。一些幹部、教師最為關注的仍然是知識掌握得多與少,技能訓練得快與慢,而探究能力、創造性、責任感與合作態度被邊緣化。三是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依然普遍存在,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仍十分嚴重。四是有的學校,特別是高年級課程不能開足開齊,注重語數外學科,其他學科不開或被擠占現象時有發生,地方課程得不到落實。五是學生綜合評價制度流於形式。注重學科成績,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評價學校、校長、教師的教育質量觀還沒有實質性改變。六是有的學校亂辦班,有些教師違背職業道德,舉辦有償家教,社會、家長反映強烈,人民群眾不滿意。這些問題,有的需要我們教育行政部門採取措施,予以改變和完善;有的是我們學校應該做,而沒有做或沒做好。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下力量加以改變。

下面,我就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小學教育發展,同時,針對目前小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講幾點意見。

第一,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切實推進素質教育。一是要進一步轉變觀念。今天,我們說的轉變觀念,是一種更高水平的要求,是站在已有成果的制高點上的新境界。轉變觀念,關鍵在校長,校長的觀念如何影響和決定著學校發展。校長要抓教育教學。要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扎實推進課改,扎實抓好課堂教學上來。校長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深入課堂,研究、落實新課程理念,廣大教師才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每一堂課。二是要全面實施小學高效課堂教學。今年,市教委提出在小學全面實施高效課堂教學,這意味著高效教學不應僅停留在典型經驗層面,而應成為全市小學校長、教師的共同認識和行為,成為全市小學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杜絕落實高效教學說、做「兩張皮」的現象,改變常態課老一套、觀摩課貼標簽的現象。校長、教師要打消逆反、指摘的情緒,克服虛妄、浮躁的行為,要能潛下心來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要把校本教研和解決教學實際需要緊密結合。三是要著力推進評價制度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學生多元評價機制,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改變當前學生的培養現狀,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進一步完善發展性評價制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使其更有利於推進教學方式的改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更有利於激發教師和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第二,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近幾年,市教委就「減負」問題多次做出規定,曾經專門進行過督導檢查,召開過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現場會,推廣過塘沽區的有關經驗,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時有反彈。市教委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今年將從四個方面入手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減輕中小學過重課業負擔。一是要全面實施高效課堂教學,加大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落實高效教學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二是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為重點,加大對學生作業形式和方法的改革,消除死記硬背、機械化重復訓練作業。三是對小學一年級新生試行幼小銜接的快樂教育教學方式,首先在小學低年級實行輕負擔的快樂教育。四是進一步落實市教委有關「減負」的各項規定要求,依法規范辦學行為,強化校長責任,建立學校違規違紀通報制度,堅決查處學校亂辦班、亂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各種違紀違規行為。

第三,加快發展,努力推進小學教育現代化進程。在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准中,各區縣、各小學要認真對照《標准》,查找差距,改進工作,提高辦學水平。關於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建設標准,我想對小學提出幾點要求:

一要組織學校幹部教師認真學習《標准》,提高認識,把落實《標准》的各項要求作為一項自覺行動。

二要落實《標准》須在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上下功夫。規范化就是要反思學校在辦學行為上與法律法規以及上級有關要求有無不相符的地方,依法規范我們的辦學行為。沒有規范的辦學行為,就沒有良好的教學秩序。制度化就是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使學校各項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科學化就是要思考我們工作的有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研究學校科學發展的思路和工作措施,使各項工作基本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

三要著力加強軟體建設,注重內涵發展。學校在落實《標准》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軟體建設方面,硬體靠政府,軟體靠自己。抓好學校的管理,搞好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素質教育要求,構建和諧校園,建設學校文化,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❹ 中國一共進行了幾次課程改革

一、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及特點

課程政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變化。基 礎教育的課程政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化也在不斷地發展 變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此變化會形成不 同的歷史時期。 但不管如何劃分,它所經歷 的幾個大的歷史階段是不可跳過的,它在形成過程中幾個標志性的政策文件是不容忽略 的。本文僅從課程權力主體這個角度來進行 審視,把我國墓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 分為三個階段:「國家」模式階段、「 國家十地 方」模式階段和「國家十地方十學校」模式階段。

(一)「國家」模式階段

此階段的大致時間是從1977年「文革」 結束到1985年,是恢復正常的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時 期,也可以說是我國實行素質教育的醞釀期 或准備期。十年動亂期間,全國的教育事業 遭到了嚴重破壞,幾乎處於癱瘓狀態,各地學制混亂,中小學教材被全盤否定,盲目上馬的 教材質量低劣且十分混亂。「文革」結束後, 我國教育就面臨著恢復和重建的問題。其主 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的素質。在這種情況下,全國重新編寫和使 用通用的教材,採用統一的學制和教學大綱。 1977年,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科學教育工作 會議,幾次提出要編寫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並要求1978年秋季新生入學時能夠使用 新教材。根據會議精神,教育部採取了相應 的措施:一是成立「教材編寫領導小組」,領導 教材編寫工作;二是加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編寫中小學教 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是確定中小學 十年制為基本學制,制定統一的教學大綱。 1978年1月,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十 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統一規定全日制中小學學制為十年,同時教育部組織各 學科專家、學者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共 200多人,組織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會議,集 中編寫全國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這套教材從1977年9月開始編寫,1980年基本完成,這是建國以來國家委託人教社統一編寫 的第五套中小學教材。其顯著的特點是所有 課程均為必修課程,沒有選修課程。從歷史 發展的觀點看,這套教材對當時教育戰線完成撥亂反正,汲取歷史經驗教訓,以及進行教 學內容現代化改革,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做出 了突出貢獻。

因此,此時期的課程政策採取的是「國家」權力模式,課程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課程幾乎完全由國家決定,地方和學校都沒有課程決策的權力,只能執行國家的決定。這 是由當時的歷史背景決定的,這種帶有過渡 性的課程政策對盡快結束課程教材的混亂局 面,恢復和重建教育,保證全國教育的基本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生素質,為建設新 時期的課程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里需 要補充說明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 (包括這一時期),中小學教材實行國定製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選擇,也是同我國當時的 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別是對維 護國家的統一穩定、民族團結起到了重要作 用。不能因為現在實行了審定製。就對過去的國定製以及在國定製條件下編輯出版的部 編教材、統編教材、通用教材橫加指責,任意 貶低、甚至全盤否定。對中小學教材國定製 的利弊得失,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辯證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

(二)「國家十地方」模式階段

此階段的大致時間是從1985年到1999 年,這個時期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政治體制改革也不 斷走向深入,國家在實行政府機構改革的伺 時,不斷地下放權力,主要到地方層次,學校 層次仍然沒有多少課程權力。當時在全國絕大部分省市區范圍內,都有一小部分權力安 排地方課程或者說鄉土課程,以適應不同地 區的需要。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針對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活力的現象,規定了簡政放 權、分級管理的原則,這就逐步形成了「國家 十地方」課程權力模式。《決定》中強調:教育 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 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九 年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 管理的原則,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九年義務 教育,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 利,更進一步深化了課程改革,並把全國的中 小學教材由以前的國定製改為審定製,在課程管理上進一步強化了「地方負責、分級管 理」的思想,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上海 和浙江進行以地方層次課程決策為主的課程 改革試點;1989年,國家教委批准,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實際,編寫多種不同的教材,並在 不同的地區進行實驗,然後正式推廣。另外, 還設計了「五四」和「六三」兩種學制的課程計 劃,以增強課程的彈性和可選擇性,這樣逐漸形成了「一綱多本」的局面。進入20世紀90 年代之後,我國政治、經濟改革跨人了一個新 的歷史時期,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進一 步提高,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規定了地方 課程,由地方政府規定統一的課程計劃與教 學大綱,教材實行「一綱多本」,1993年2 月,我國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工程, 必須大力加強,中小學教育要由「 應試教育」 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全面提高學 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 的特色,1996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 學課程計劃(試驗)》中規定;學校應該「合理 設置本學校的任選課和活動課」,「普通高中課程由中央、地方、學校三級管理」,這是我國 課程改革的又一次轉機,它可以說是校本課程的雛形,為後來校本課程的出台打下了基礎。
此時期課程政策的最大特點就是實行了課程的多樣化。無論從課程的管理、課程的 結構,還是從教材制度來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課程教材的彈性和靈活性,以適應不同 地區、不同學校與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這種多樣化的課程政策體現在以下幾點。首 先,表現在課程理念上的變化。把以前的「教 學計劃」更名為「課程計劃」,把中小學的全部 課程分為學科類與活動類兩大類,把普通高 中學科類課程分為必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 修三種方式。上海則確立了必修、選修與活動三大課程板塊。這種名稱上的改變實則是 課程理念的變化,它從強調「教學」到強調「課 程」,從強調知識到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進 而強調學生要學會學習。其次,是課程結構上的變化,在課程中不僅增加選修課程與活 動課程的比例,還給地方課程留有一定的發 展空間,以便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編寫鄉土教 材。再次,就是實行一綱多本或多綱多本,根據不同地區發展狀況,確立了面向經濟發達 地區、中等發展地區與經濟落後地區三類不 同要求程度的教材,根據學制的不同,確立了 。「 六三制」和「五四制」兩類教材,另外上海與浙江可以根據各自地區特點,制定大綱、編寫 教材。

此時期課程政策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教 材由「國定製」改為「審定製」,並實行編審分開制度。從世界范圍來看,教科書制度大體 上可以分為國定製、審定製、認定製、選定製 和自由制五大類,國定製是指由政府統一規 定使用何種教科書,而所規定的教科書往往是政府組織編寫的。審定製是指由國家或地 方教育行政部門對民間編寫的教科書進行審 核,審核通過者才可作為教科書給以出版發 行。由國定製向審定製的轉變,可以反映出課程政策權力重心的下移,1986年9月,我 國對現行的教材編寫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 實行編審分開,並成立了建國以來第一個權 威性的教材審定機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各學科教材審查委員 會」 ,並設立了常設辦事機構「國家教委中小 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履行對教材的審 查與審定職能。同時,頒布了一系列課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 會工作章程》《中小學教材審定標准》《中小 學教材送審辦法》等,規范了教材的編寫與審 定工作。這種下放權力、引入競爭機制的課程政策對於提高教材質量,激發地方和民間 團體開發課程的積極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國家十地方十學校」模式階段

20世紀末、21世紀初,我國不失時機地 抓住歷史機遇,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在「擴大學校自主權」「 教育松綁」的呼聲下, 我國課程的部分權力進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學 校,學校(校本)課程的實施就是一個標志。 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確定了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三級課程 模式,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規定要「調 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 學校課程」。 實行三級課程政策是為了進一 步地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的調控與指導,轉變 政府的職能,適當擴大地方尤其是學校的課程權力,改變「坐等上級指示精神」的被動局 面,讓不同的權力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 程決策、課程開發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去。 其實質是課程權力的再分配,意味著基礎教育的課程要採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 結合的雙向政策機制。

學校課程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是我們對國家課程反思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國都 是以國家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致力於全國性課程方案的制定,以國家力量進行課程開 發,課程的決策權也基本集中於國家教育部。 因此,國家課程一直是我國的唯一課程,在各級各類學校中教什麼內容、教多少時間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課程內容都是由國家統 一編寫,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與強制性。 所以從教育行政領導到學校的教師以及教育 研究工作者,都只需要關注怎樣教好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而不關心也不需要關心教什 么、內容。課程由學科專家主導,學校、教師與 學生乃至家長失去了參與課程的機會。對教 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現了「學校靠教科書,教師教教科書,學生背 教科書」的局面。教師只是一個執行者的角 色,而不是一個開發者,積極性、主動性與創 造性受到壓制,學校也變成了知識加工的工廠,教師就成了沒有靈魂的機器,學生就自然 而然地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如果說統一的國家課程在當時的歷史條 件下對集中教育的資源和保證教育的質量還 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話,那麼隨著我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這種統一的課程政策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凸顯:它無 法顧及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不利於適應 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具體實際,不利於充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自主性、積極性,不利於 教師與學生參與課程過程。而三級課程政策 對學校課程的強調,正好彌補了以上的缺陷, 它能以多樣性來滿足不同學校與不伺學生的不同需要,能很好地發揮學校的特色與培養 學生的個性,有利於發揮教師在課程開發中 的積極作用,有利於貼近學生與社區的生活, 便於生動活潑地開展課程活動,最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使課程真 正發生場所的「學校」在課程開發中占據其應 當佔有的地位。

新課程政策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 面。第一,民主性。課程政策的民主化,意味 著課程權力的合理合法的分享,也意味著課程權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統一走向多樣。 新一輪的課程政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 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優勢,建立起 教育行政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出版部門和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 界廣泛參與課程開發的有效機制,以保障不 同人、不同集團、不同社會力量的利益,最大 限度地反映各種利益團體的合理要求。同時,要增加課程決策的透明度。本次課程改 革不僅逐步地下放了權力,而且引人了競爭 機制,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實行招 標制度,使課程教材建設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第二,發展性。從這次課程政策的指 導思想和具體目標來看,確實體現了「以學生 的發展為本」的思想,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這 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將走出目標 單一、結構僵化、方式機械的灌輸模式,走向 強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探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 展。第三,開放性。從封閉走向開放,可以說 是此次課程政策的顯著特徵。一方面,它強 調課程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強調課程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增強課程的社會性,培養學生的 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與關心社會生活的現 實態度,走向課程的生活化、社會化與實用 化。另一方面,它要實現課程的綜合化,打破學科的人為壁壘,確立開放的課程體系。不 僅要加強文科之間、理科之間,更要加強文理 之間,科學與人文之間的綜合,使不同的學習 領域和學科之間能夠互相滲透,向對方開放。我國正在積極實行的綜合文科、綜合理科和 綜合實踐活動等新課程,就是為了拆除學科 之間的壁壘,使學生在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的 關系中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並謀求學生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我國墓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趨勢

從世界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趨勢來看,屬於中央集權型課程權力模式的國家,開始逐漸實行權力的部分下放;屬於地方分權型課程權力模式的國家,則開始逐漸採取權 力的部分集中。無論是下放還是集中,實質是一樣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國家、地方、 學校三者之間的權力分配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三者的作用,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配 合,共同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化。同世界上其 他國家類似,我國對國家、地方和學校的課程 權力也在不斷地進行調整,總的趨勢是國家不斷地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的調控與指導,轉 變政府的職能,適當擴大地方與學校的課程 權力,讓它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決策、課 程開發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去。我們可以從前面第一部分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歷史 了解到,我國的課程改革曾經走過一段不平 凡的道路,實現了幾次大的轉變,但不管怎樣 改革,似乎都離不開對國家、地方與學校三者之間的權力進行再分配這個核心。

因此,從國際的大氣候與我國的課程實 際來看,我國未來的基礎教育課程政策將更 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策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從課程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上來看,我 國多年強調的是社會本位的課程政策理念。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和官方頒布的一系列課程文件中得到證實。 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 決定》中指出,「教育要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1993年中共 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 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 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 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 課程計劃的指導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現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思想,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 服務,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要對學 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以 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同時「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礎」。從這些 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這些課程政策基本上 是一種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在21世紀的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我國 不失時機地把素質教育引向深入,課程政策的理念也在發生變化,「以學生發展為本,培 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和地 方共同選擇的課程政策理念,形成了一種比 較明顯的兒童發展本位的價值取向。上海在進行面向新世紀的第二期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方案中提出了三個基本的課程理念:以學生 的發展為本,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 重點,構建新的學力觀。 在一個具有一直強調社會需求取向的傳統社會里,將兒童發展 本位與社會本位聯系起來考慮是非常必要 的。上海課程設計方案提出「以學生發展為 本」,是基礎教育本質的體現,是學生發展與社會進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價值體繫上的統 一。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兒童、學科、社會 是對學校課程起制約作用的三個主要因素, 三大要素相互密切關聯,不可或缺。無論忽視哪一個要素,或者偏重哪個要素,都會使學 校、課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實 現教育的培養目標。從這種價值取向出發, 我國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將朝著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方向努力。未來課程政策著 重強調以下三個方面:改革過分注重智育和 傳承知識的偏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 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 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加強課 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與選擇性;改革在課 程內容方面過分強調學科體系嚴密性、過分注重經典內容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 社會、科技發展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體現 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適應性。總之,要從學 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 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尊重學生 人格和個性,鼓勵發現、探究與質疑,以培養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

(二)課程決策:走向均衡化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課程決策模式與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政治體制上大體存在兩種傾向:集權化與分權化。相應地,在課程決策上也存在著兩種傾向:法國、前蘇聯以及我 國等國家在課程決策上具有集權化的傳統, 強調中央對課程的開發、管理與控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課程決策上具有分 權化的傳統,強調地方和學校在課程過程中 的自主權。這兩種決策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弊端。當今課程決策的發展趨勢是:集權化的課程決策開始重視地方和學校在課程中的自主權,分權化國家開始加強國家對課程 的干預力度。盡管在方式上存在不同,但殊 途同歸,目的是為了課程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同時,隨著人們課程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個人、團體和集團以及其他的民間組織 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程決策中去,以使課程知識能夠最大程度地體現最廣大人民的利 益。在課程決策的過程中,除了行政部門、政府官員、課程專家的作用之外,一些科研機構、利益團體、高等院校、出版部門、社會團體 以及媒體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課程的決策 過程,教師、家長和學生在課程決策中的地位 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這說明,參與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主體 開始多元化,這里所說的政策主體可以被簡 單地界定為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政策制定過程的個人、團體或組織,一般分為官方的和非官 方的兩大類,官方的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權威 去制定課程政策的人們(當然,他們中的一些 人事實上可能會受制於非官方的政治黨派或壓力集團),包括政府首腦、立法者、行政人員 等等;非官方的是指利益集團、政治黨派和作 為個人的公民等,它們的廣泛參與是課程決 策走向均衡化的重要一步。

(三)政策制定:走向科學化

課程政策不僅是一個靜態的文本,它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二過程包括四個最主要的環節:政策議題、政策決定(決策)、政策執行和政策評估。從這個過程來看,素質教育的課程政策的制定盡管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與以前的經驗型政策相比,在政策制定的 科學性方面還是大大地向前邁進了一步。就 政策議題而言,素質教育的課程問題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涉及面廣,影響巨大,帶有全 國性問題的性質,是政府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就政策決策而言,這項課程政策在理念上不 僅與世界先進的課程理念相適應,而且政策目標明確,這對於政策的評估也起到很好的 作用。就政策執行來看,盡管在不同的地區 也存在政策失真的問題,但實踐的效果與影 響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值得肯走的, 就政策評估而言,我們改變了過去只頒布與 執行政策,缺乏政策評估的局面,加強了對課 程政策的更新;修訂、補充和完善,這種反饋系統的完善使政策過程始終處於良性的循環 狀態,以利於課程政策走向科學化。由此來 看,無論從政策的透明度、適切性、可行性和 政策的延續性來看,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正在由「經驗型」 向「科學型」轉變。

❺ 如何扎扎實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大幅度大面積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鎮中心學校的核心任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回顧過去,我鎮教學工作的主要成績 一、抓住一個中心: 長期以來,全鎮中小學始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不放鬆,堅持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上好課程」。盡管教師學科不配套,教學設施不健全,但始終本著「因地制宜、盡力而為」的原則以兼職代替專職,以演示實驗代替分組實驗,以校內活動代替社會實踐,確保低層次的課程標准不落空。堅持強化常規教學的過程管理。加強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檢查與督導,加強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全程管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真正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二、實現兩個轉變: 一是實現教學思想的轉變。絕大多數教師通過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過去的圍繞考試打轉轉轉變到今天的圍繞素質搞教學,由過去的一門心思講知識轉變到今天的千方百計促發展。 二是實現教學行為的轉變。通過課改,教師有了學生意識和服務意識,由過去的只重視少數轉變到今天的面向全體,由過去的拚命灌輸轉變到今天的啟發誘導,由過去的冷麵訓斥轉變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三、建設三支隊伍: 首先是幹部隊伍的建設。通過上級黨委和主管部門的選拔和培養,年輕的校長和主任正在不斷成長,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我鎮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通過加強校本培訓、組織繼續教育、鼓勵在職進修和選派外出觀摩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業務素養,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隊伍的建設。以選拔和培養教研組長為切入點,以打造骨幹教師群體為著重點,以課題研究為落腳點,全力編織鎮、校兩級教研中國,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組織保障。 四、推進四項改革: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變粗放為集約,重在一個「實」字。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的規范化要求與教學實情、實效的統一;變壓力為動力,堅持一個「恆」字。課堂教學改革最忌時冷時熱、虎頭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目標專一,靠的是目標專一後的持之以恆。有了這個「恆」,所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將變為教師在自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強大動力;變僵化為優化,追求一個「新」字。盡管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一套嚴格、統一的具體要求,但在管理和執行的具體過程當中還是盡可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情有別。變高耗為高效,落實一個「質」字。實實在在地向每一節課要質量。 ○推進課程資源改革。積極主動地開發各種本土課程資源,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地方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例如利用自然條件,開發小種植、小養殖等校本課程。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科實踐結合起來。把校本課程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拓展與延伸,緊密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生的特長發展結合起來。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手工等興趣類課程的開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卓有成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推進師生評價改革。細化教師評價條款,變復雜為簡單,客觀、公正、簡單明了地對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期的所有工作進行定量描述,減少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公正性、科學性、准確性和權威性。積極推行學生評價的等級制度,淡化分數壁壘,強化等級進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推進教師配備改革。從二005年開始,鎮中心學校每年都從鎮初中本部和分部選派了青年教師到邊遠的村小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同時將新分配的初中教師安排到小學工作,這樣不僅有力地加強了邊遠小學的教學力量,更重要的是給邊遠小學帶去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無窮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動了邊遠小學課堂教學的全方位改革。 5、取得五項突破: ○取得省內知名品牌的突破。自「名師、名刊、名校、名校長」的「四名工程」實施以來,先後有一名教師參加參加省骨幹教師的培訓和學習,一名校長參加省首屆骨幹初中校長高級研修班的培訓和學習,校刊《花季》在安徽省首屆中學校報校刊評比中榮獲一等獎,中心小學被市文明委推薦參加省級文明單位的角逐,並有望獲此殊榮。中心校中國站《地平線教育中國》自推出以來一直備受師生和中國友的熱捧。 ○取得中考升學總量的突破。隨著教學質量和高中招生總量的不斷提高,我鎮初中學生每年升入省、市示範高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民辦高中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以及五年制高職的人數逐年提高。五年來,僅鎮初中本部每年中考升學率(特指升入公辦高中計劃類的學生)就以年均二5%的幅度遞增,從而獲得社會各界普遍一致的好評。 ○取得競技、競賽、論文評比質的突破。在每兩年一屆的金牛地區區域性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我鎮初中代表隊蟬聯三屆女子團體第一、男子團體第三和多個單項冠軍的好成績。三年來全鎮小學生共有四0人在鎮級以上各種競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在校中學生共有一二人在市級以上學科競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小學教師共有四四人次、初中教師共有三0人次在縣級以上教學園地發表文章或在縣、市、省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學論文評比中分獲一、二、三等獎。 ○取得師生評價方式方法的突破。在教師評價指標體系中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和教學實績,三項權重達到0.吧。在二級評價指標的定性描述上准確、精細、簡單、明了,好界定,易操作,便於賦分。在學生評價方面全面推行等級制,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成長和發展空間。讓每一個學生無論是在學校、班級、家庭,還是在老師、同學、親友面前都能挺起胸膛做人。保證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天都是陽光燦爛、笑容滿面。 二、思考當前,我鎮教學工作的主要症結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並不顯著的成績,但絲毫掩蓋不了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宏觀上的「牌子不亮,質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艷」。微觀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靈,點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教育經費短缺、幹部素質不高、教師素質偏低、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三級課程滯後、大眾傳媒渲染和不良風氣影響等。 盡管影響教學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結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隊伍以及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一、職業倦怠,漠視問題的存在。在農村絕大多數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遠的學校,幾乎從來沒有走出去觀摩過、學習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復存在。長期偏安一隅,使得他們的思維逐漸遲鈍,激情逐漸冷卻,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得熟視無睹。 二、功利之心,泯滅創新的激情。要檢查,就突擊備課、改作業。要統考,就加班加點、滿堂灌。要職評,就拼湊材料,忙突擊。甚至有人戲言:「堂堂課我都到,提到考績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曉,吃吃喝喝不能少」。 三、自我封閉,扼殺碰撞的智慧。許多農村教師早已習慣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學問題與同行展開交流。總覺得與比自己小的討論「沒面子」,與比自己老的討論「沒興趣」,與自己差不多大的討論「沒底氣」。 四、體制滯後,制約質量的提升。由於農村小學七八個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處抹不開情面,誰也不願去和別人爭那三0%的浮工資,校長也因為學校拿不出富裕的經費補充進去,而將浮動放在一邊,導致所謂的工資浮動制名存實亡。教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質量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三、著眼未來,我鎮教學工作的初步設想 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學就沒有學校。切實做好教學工作是各級各類學校永恆的主題。在未來永無止境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始終如一地突出一個核心,千方百計地降低一個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持續穩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地有效途徑。 一、堅持「一個中心」——教學 不管教育怎樣發展,如何改革,教學始終都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今後,我們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積極推行「主動參與教學、合作學習教學、聯系生活教學和三二一開放性教學」等策略。抓緊、抓細、抓實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做到「計劃制訂嚴實,領導示範落實,骨幹培養扎實,執行方案求實,督查指導務實」。徹底杜絕在督查指導過程中「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虛假現象。堅信成功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嚴格督導、真誠指導、熱情引導、耐心輔導」。使絕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六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方法為中介,以能力為目標。實現「六突六不」——突出重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精練,不以講代練;突出思維訓練,不滿堂灌、滿堂問;突出學法指導,不加重課業負擔;突出教學效益,不搞全面補課;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課堂教學少一點「預設」的剛性,多一點「生成」的彈性。 二、突出「一個核心」——質量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滿意與否的「晴雨表」,事關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將嘗試建立「生死存亡的風險機制」——加大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實行以崗定人,競爭上崗,以崗定責,以績定薪。適當拉大分配距離,以激勵教師竟崗敬業,自覺提高教學質量,以不負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託,不負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逼師成材的投資機制」——明確規定學校每年必須拿出雜費收入的一0%用於安排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四5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到二0一0年必須全部達到本、專科學歷,拿到畢業證後學校給予每人一000元的獎勵。所有在職教師每年必須自費訂閱一份教學刊物,每學期必須撰寫不少於一萬字的讀書筆記,向鎮中心校遞交一篇不少於三000字的教學行動研究報告。「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鎮中心校將盡快恢復設立「金牛鎮人民教育獎勵基金」,分設「課程改革成果獎、教學評比新星獎、教學質量進步獎、關愛學困園丁獎、自學成才鼓勵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獎」,以表揚先進,激勵後進,激發教師的專業激情,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三、降低「一個重心」——教研 教學研究重在教學反思,重在教師群體,重在問題解決。過去我們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過於追求標新立異、只圖花哨好看,很少考慮問題的解決。往往勞命傷財,最終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償失。今後我們將切實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本著「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求真務實精神,在教研課題的選項上就著手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課題選項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把問題當課題。把校本教研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賦予教學研究強大的生命力。二是階段性研究與成果及時轉化相結合,以細節決定成敗。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嫁接、教學研究成果向教學實際移植的問題,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課題選項與學校資源相結合,逐漸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努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完整體系。在課例研究方面,本著「以課例展示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的思想,推行「兩段六環」的教研活動方式,即第一階段:備課——說課——議課,第二階段:上課——聽課——評課。使校本教研既植根於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又服務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從而引領教師專業水平得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推進課程改革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