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品德與社會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與教案
建議你去教育資源網找教案下載看看,具體不太清楚,偶爾看到過。
2. 小學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准
新 課 程 標 准 解 讀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段話首先給課程定位,它開設的學段是中高年級,是在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的基礎之上,並與6-9年級的《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科相銜接。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分兩部分,一是總目標,二是分目標。
《品德與社會》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它表明了課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
分目標有三個方面:1、情感、態度、價值觀 2、能力 3、知識
從以上的分目標看出,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標准相比,兩課的共同點是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首位,強調了德育的功能。
三、課程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養回歸生活。現在課程設置是把道德存在於人的整個生活中,把品德課與生活課的綜合,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這樣做就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人們是為了生活(社會生活)而改善、提升社會的道德,培養、發展個體的品德,並不是為了道德而道德,同樣,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也只有通過他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要回歸生活,我們重視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兩門課程標准共同追求的一個基本理念。只有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才能做到有實效性、有針對性。另外要注意,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的「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要從兒童生活中提取。
3、積極引導兒童的發展。以兒童自己的生活為課程基礎,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不僅是有效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但是,尊重兒童也決不是對兒童聽之任之。而是需要通過正確引導而達到對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准確理解、對自我的合理把握。為此,課程所追求的不僅是針對性、有效性,而且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
4、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當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完整生命表現的人,面對他們參與的生活世界,他們的表現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種因素也總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時發生、同時作用於生活。當一個兒童遭遇到生活中某個事件、某個人時,他不僅在感知認知:這是一件什麼事?這是一個什麼人?同時也會產生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這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隨之而萌發響應的情意、態度,然後是一定的行為。
5、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也不排斥接受性學習,兩種學習方式應當相互滲透,面對不同的教學主題做出合理選擇。
五、實施建議
按照課時安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每周兩課時,已經不是基礎教育階段所謂的「副科」了。並且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它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高。要上好這門課程,應該要樹立以下新的觀念:
1、教材觀。新的教材觀應該是:教科書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重要的功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借的話題、範例。教材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材是開放的,給教學留下空間,使教師能夠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2、教師觀。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師首先要為人師表。「我是你的一個旅伴,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倆的前方」。教師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發展,身心健康地成長。
3、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只有作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從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個人的發展,構建起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品質,修煉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健康人格。
4、教學觀。教與學的新觀念是:首先要注重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不是強調知識的灌輸。要善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態度和能力。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與人相處。教學不是偏重單純的學術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體性發展。第三,教學要有開放性和活動性。知識的來源並不限於課本,學生周圍的人,學生身邊的事物都是學習的資源。要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好各種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效果。總之,新的教學觀念,新就新在,不是為了教而教,是為了學而教,是以學為中心的教。
小學品德新課堂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內容包括:確立教學課題、進行學情分析、教材課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要點分析、教學准備、教學過程主要環節、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主要環節
教學過程是新課堂教學教學設計最核心的內容,它是由具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前後步驟或順序的各個主要活動環節構成的。也稱教學程序。一般情況分為導入、新授、總結、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又分別包含了不同的、具有一定程序安排的活動內容。從總體上說,新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必須要體現出以下幾點一要教學過程活動化。(即體現師生互動交往,把過去那種講解提問式教學,靈活的設計為學生的多種活動。)二要學習方式多樣化。(即既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三要過程設計粗線條化。(這里所說的粗線條,不是指環節語言籠統、簡單,而是環節語言要抓關鍵、抓重點,嚴格遵循新課堂教學課例提倡或強調的 「大環節要清,小環節要精」。 )
每個課例的教學過程主要環節要完整,思路清晰,概括到位。做到了一方面以兒童為主體,以各種活動為媒介,充分體現三維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兒童現實生活中各個方面的不同事件進行綜合,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充分體現出品德課程的綜合性。
3.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標准和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有什麼區別
品德與社會抄課程是在襲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綜合性 本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品德和規則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去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並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
實踐性 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開放性 本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課程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態度,不以單一指標評價學生的發展,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重視學習過程和日常行為。
4. 小學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一、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原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
5.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怎麼制定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是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的。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品德素養的提高。《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我們要做好三維目標的整合,而不是把三個維度簡單地疊加,要以「知識與能力」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充分地體現在過程和方法中。新課程《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技能領域,因此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也必須體現這三個維度,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不能單獨分列出「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哪些」、「情感態度目標有哪些」。此外,工具性是多方面的,人文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主題不同,學生學習的重點也不同。一般地說,一篇主題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有一個主目標或基本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要服從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標體系。教師要根據課程標准及學生的實際把文本的意義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經驗中去,制定出明確、具體、可操作、易檢測的主題教學目標。從總目標到學段目標再到課時目標。
把握好思品課教改方向和准確把握教學尺度,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明確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思品課程的目標理念,是「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對於這一目標理念,思品教師要高度重視。課標要求「本課程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思品教師要圍繞這一目標理念開展好教學活動。怎樣理解做負責任的公民?它主要包括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第一,是對自己責任。教材中諸如珍愛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悅納青春、自尊自強、磨礪意志、刻苦學習等內容,都屬於對自己負責的范疇。第二,是對他人負責。教材中諸如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熱愛集體、誠實守信等內容,都屬於對他人責任的范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享有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享有的合法權益,履行自己應該承擔的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是對他人負責的重要表現。對此,教材從法律角度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第三,是對國家和社會負責。教材中諸如熱愛祖國、承擔振興中華的歷史重任、培養親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等內容,都屬於對國家負責的范疇。第四,是對自然責任。教材中諸如親近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續發展等內容,都屬於對自然負責的范疇。上述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是課堂教學的幾個重要維度。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作為價值觀它強調和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價值取向的有機統一。它既強調個人價值,又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它既強調科學價值,又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既強調人類價值,又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無論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哪課教學內容,都要站在上述目標理念的高度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四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和價值引導。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和引導。
第二、正確認識和對待教材。現行思品課教材屬於課程資源中的文本資源,教師必須明確:教材它不是教本,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本,它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它與教師、學生的關系是平等對話關系。基於上述認識,對於教材應持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第一,要依據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第二,要活化教材;第三,要用最鮮活的信息充實教材;第四,可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師擁有的知識,在師生互動中形成新知識,不斷地完善、充實和建構教材。
由於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編寫的,所以必須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深入領會編者意圖,注重發揮教材功能,著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教材提供的知識、簡明的道理。但依據教材並不是照本宣科,並不是局限在教材框定的知識范圍內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整合教材內容,對教學內容可以進行重新設計,創設新的教學情境,提出新的探究問題,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思考形成新理念,對教材不斷的超越和創新。。
第三要合理、恰當使用課件等音像資源。課件等音像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形象、直觀等特點,它對於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實現教學的立體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課件的使用數量和次數並非越多越好,或者節節課都自始至終地利用媒體進行教學。如果過量使用、頻繁使用課件,會導致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課件的視聽上,而忽視學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另外,製作和演示課件,包括演示復制他人製作的課件,都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展示的課件只圖紅花熱鬧,教學效果不佳,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時間的浪費。教學實踐和成功課件告訴我們,使課件等音像資源應該符合三項要求。即:必要性、創新性、實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件等音像資源的使用上,要堅持適度原則,防止出現泛化的現象。
總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品德與社會》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也是《品德與社會》教師的共同追求。只要深刻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准確把握教材、制定明確目標、精心設計問題等,一定會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6. 小學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思品教學計劃
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三、總目標要求
四、教學措施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