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育計劃 > 各國的小學教育

各國的小學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12 02:52:59

㈠ 中西方學校教育差別

談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別,我有一些感受。我沒有去過國外,對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從書中和各種媒體中獲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顯著差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因材施教。雖然在我國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並沒有幾個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諦。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這方面體現的較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

二. 賞識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賞識教育,中國的賞識教育比較模糊籠統,對孩子做的比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贊賞,而西方是把棒在哪裡告訴孩子。中國家長有耐心的少,光心裡著急是不夠的。

三. 懲罰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懲罰教育,在中國孩子受到懲罰都是以大人的眼光來判斷,比如孩子把東西拆壞了,家長往往要打罵孩子,而在西方家長認為孩子並沒有錯,反而鼓勵孩子多動手。

四. 愛心教育。我在書中了解的和我親眼看到的西方人的愛心有勝於我們。

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優缺點,如能取長補短,也許會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點,這幾年國外也在借鑒我們的教育方法。

一、學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質區別: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經驗,最後,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國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已有成功經驗去操作(並非所謂的真學習)按部就班,在經驗的指導下學習實踐,同樣,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結論,但是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兩者的最大差異就在於西方教育以人為本,從人的學習的本能出發,符合學習論,而中國教育是一種消除錯誤的「生產」教育,將學生當作產品,希望在生產線上生產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視「學習是可以犯錯的」這一規律,使得學生缺乏應有的創新思維。

2、從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於人文思想展開的,從小開始培養人的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學生一起去探討問題,對於學生的疑問,經常一指圖書館,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自己做出判斷,盡可能的不去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護了人類創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堂積極發言,學以致用。

在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台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記筆記,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緊密溝通,造成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牢而不固。

3、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個顯著差異:
在西方學生成績的計算方式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余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

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復制。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4、從知識層面來說,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
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點到為止;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國教育要求數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 西方家長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顧。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因為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

而中國家長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煉。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

●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和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裝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外國家長重視的恰恰是中國家長忽視的。西方家長教導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來,做錯事自己糾正,自尊並尊重別人,全身心鍛煉,按興趣學習。他們鼓勵孩子成為夢想家,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國的家長們,您不妨借鑒一下。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中國最缺的,是責任教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社會、民族負責!教育不是只在學校,還在家裡,在周圍環境,在社會氛圍。而現在,常見到家長,學校,周圍環境在推卸責任:

家長說:「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好他就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說:「他逃學都是因為周圍的網吧,歌房太多了」;
網吧老闆說:「我只是開一家店掙點錢養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學來玩的」。

來看看美國,經常可以見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個小孩並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麼教師。為什麼?就是因為:「美國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在英國,每一個歐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們總是在自覺的監督年青人的行為,好像警察一般。這兩個國家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交給了每個公民,每個公民也在為國家的未來負責。

㈡ 中美對比:美國中小學都學些什麼

美國小學共設有八門課程,它們分別是:語言藝術(language arts),數學(mathmatics), 科學(science), 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健康衛生(health), 藝術(art),音樂(music), 體育(physical ecation)。

美國小學生在藝術課上學畫畫,在語言藝術課上學英文(相當於中國的語文課),在音樂課上學音樂常識和樂器。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小學里的音樂教育。無論是高才生還是低等生,到了小學三年級,美國小學生都要選學一門樂器,然後這些孩子們要參加學校的樂隊。

美國初中的主課和中國一樣是數學,英文,科學,社會學研究四大重點課,美國初中不開設化學和物理課,這些課程要到高中去學。初二的時候,美國學生才開始學外語。外語並不是初中的必修課,如果孩子不想修外語課,可以選修其他課程。

中美中小學教學對比:

  1. 美國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中國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認知能力。

  2. 美國並不特別提倡孩子學習外語,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可能就要開始背英文字母。

  3. 美國學校重視音樂教育。自小學三年級開始,孩子們就離不開樂器了。即使孩子將來不想當音樂家,也能在學校里收到系統和全面的音樂教育。而中國大多是將這些作為業余愛好,有的可能還會覺得這些是不務正業。

綜上所言,美國學校和中國學校有共性,也有一定的不同。除了應付英文數學等主課,有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創造力,讓孩子敢於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值得家長們特別需要注意之處。

(2)各國的小學教育擴展閱讀

中美教育有何差異?聽學生怎麼說

北京8月12日電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8月5日晚,BBC2播出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第一集,在中國國內引發熱議,中國老師和英國中學生之間的「較量」似乎火葯味兒十足,的確讓這部紀錄片奪人眼球。

談教育不能離開國情。看過這集記錄片的英國網友評論說,中國老師的教育方式適合中國這樣資源有限、機會有限,但卻擁有龐大人口的發展中國家。

除了英國,中美教育又有何差異?我們聽聽在美讀書的華人學生怎麼說。

在高一下學期離開北京,到紐約讀高中的曲漪藍現在已經是紐約大學石溪分校大三的學生。她說:「國內讀高中是老師拿鞭子趕著學,有時都不知道在為誰學習。在美國是放羊,不學習、不交作業也沒人管。學校不會為你組織高考復習,學習是自己的事情。」

曲漪藍認為,中國式教育有利於約束自覺性差的孩子,美國教育有利於培養精英。「很難說哪一種教育更好,要看個人吧。」

范思捷與曲漪藍感覺相似。她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在美國讀了三年高中。她認為,國內更重視基礎教育,每個學生在初、高中都會接受系統、全面的基礎教育,文、理各科基礎功扎實。「美國教育更注重發揮學生個人特長,因材施教,給了學生更多適合個人的學習機會。」

曾就讀於曼哈頓上東區公立高中、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的凱迪則認為,美國高中生看起來很輕松,不像中國學生那麼多考試壓力,但實則不然。

「這真的取決於各人,想要進名校的學生也很累。除了保持學習成績排名年級前列、大學入學標准考試(SAT)拿高分,還得參加各種樂器、體育和藝術活動,在各種社團中擔任領導職位,平時還要積極參加義工活動,如果能在各種競賽上獲得好名次,才能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

參考資料新華網——中美教育有何差異?聽學生怎麼說

㈢ 世界各國中小學中小學教育評價的共同特點有哪些

不會做。

㈣ 英國的小學教育

在英國,年滿4歲的小朋友就要正式上小學啦!從9月開始上Reception(相當於學前班),從早上9點上到下午點多,中午在學校吃午餐,要遵守學校各項規則了,所以家長和小朋友們都要提前做好准備哦!今天就總結一篇入學准備的干貨,供大家參考。

作息時間

上學之前一兩個月開始倒「時差」,讓小朋友養成習慣,准時起床、吃飯、睡覺等,將來上學時適應起來就容易許多。比如:

8點起床,自己去洗手間,刷牙、洗臉,穿好衣服褲子襪子等;

8點15分吃早餐(將來上學的時候要保證8點55分之前到校);

12點吃午餐,自己用刀叉吃飯;

不午睡(將來上學的時候沒有午睡的,上到下午3點多放學),玩耍,吃水果、喝水;

17-18點吃晚餐;

20點左右洗澡、刷牙、讀書、睡覺。

為了讓小朋友有時間觀念,老師推薦用沙漏,可以讓寶寶對時間的流逝有個直觀的感覺,起到督促的作用。比如寶寶一直看電視或者ipad,不想按時睡覺,就用這個,說「沙子都流下來(也就是五分鍾)後,我們就去睡覺好不好?」有個緩沖,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些。每次做到了「按時」,就及時誇獎下,獎勵個小貼紙或者下圖這種獎狀記錄(Reward Chart),堅持幾天養成了習慣就好。

家長需要了解

1。仔細閱讀學校發的介紹資料,新生開學前會有學校開放日(Open Day),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參觀,見老師,在教室里玩一會兒,適應新環境。有些學校還會安排主管老師和助教家訪(Home Visit),大概20分鍾,讓孩子對老師有個熟臉的印象,也讓家長和老師有近距離交流。

2。開始兩天是上半天,適應期。然後全天。

3。大多數學校還有早餐俱樂部(Breakfast Club),從8點開始,有的收費,有的免費,提供各種麥片、麵包、牛奶、水等,吃完會有老師照看著玩耍,直到9點上課。

4。家長要准時接送孩子上下學,晚了要打電話給學校,誰接孩子要告訴老師,老師認識的確認是孩子父母或者親友才可以接。

5。學校要保證出勤率,所以不能隨便請假。病假要打電話告知,事假要提前一個月書面跟校長請假,獲得批准才行。不允許請holiday(旅遊)假。

6。孩子如果過敏、哮喘或者有其它健康方面的問題都要事先告訴老師,上學期間要用什麼葯提前說明。

7。中午孩子在學校免費吃午餐(Reception至2年級免費),營養配餐,課間休息會有水果、牛奶、水提供。

8。孩子生日時可以帶蛋糕去學校,和小朋友們一起慶祝。

9。家庭地址、電話要留給學校,以便孩子生病不舒服時,或者其它狀況,緊急聯系家長。

10。每年會有兩次正式的家長會,老師一對一和家長談話,講述孩子情況。平時放學後家長也可以找老師問情況。

小朋友需要了解

1。分享(share)。會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分享玩具,輪流玩(take turns),友好相處。

2。上廁所。自己會脫褲子,去上廁所,擦屁屁,穿褲子,洗手(要在上學前訓練完畢)。

3。聽說交流(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小朋友要會說些簡單的英文,能和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尤其是母語是中文的小朋友,要學一些英文,以保證需要得到滿足。

4。會拿筆,鉛筆,蠟筆,彩筆,開始用手指握筆,而不是大把抓了。

5。會用剪刀(圓頭),做手工。

6。知道簡單數字、顏色的英文表達,認識字母,知道自己的名字,學寫名字。

7。讀書。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上學後有讀書記錄(book record),老師發書每天讀,要保護好書,讀完一本換一本。

8。會數數1-20,比較大小多少,知道簡單形狀。

9。會用刀叉,在學校自己吃飯,不要帶fizzy drink(碳酸飲料)。學校有水和奶。

校服

溫馨提示:所有的校服都要寫上孩子的名字,避免搞混。

短袖衫(polo shirt),外套絨衣(jumper),長褲,短褲,裙子,褲襪,襯衫,領帶,黑皮鞋,各大超市均有銷售,一般來講John Lewis和Marks & Spencer的質量更好些,價錢也稍貴些。黑皮鞋質優價平的可以選Clarks。絨衣一般要求印有學校徽章,可在校服專賣商店購買。上學的日子幾乎每天都要穿校服,除非特別活動日,所以一般需要兩套至五套,替換著穿。

貼士:學校的summer fair一般可以買到比較新的二手校服;夏季打折和開學前(back to school)一般超市和商場有8折左右的校服促銷活動。

保暖防風雨外套

薄厚各一件,各大超市均有銷售。

體育課:需要球鞋(pumps)、短衣、短褲、小包,各大超市均有銷售。英國無論冬天夏天,體育課都是短打扮。

書包

小學一般都用這種(見下圖),學校有的賣,一兩鎊即可買到。一般裡面就放薄薄的一本課外書(學校借閱的),記錄讀書目錄的小冊子,老師給家長的通知,有時有一兩頁作業紙。所以說英國小學生的書包很輕很輕!

其它必備用品:

太陽帽,防曬霜,預防曬傷和皮膚癌。雖然英國的陽光不多,但是學校為了孩子的安全,夏天會要求准備。

熒光背心(fluorescent vest),安全第一。英國的冬天一般下午4點就天黑,所以放學走路回家的同學需要准備。

奇裝異服,學校會有各種活動,學生可以當天不穿校服。比如世界圖書日(world book day),建議學生扮成書中的人物。還有各個國家日,學生可以穿各國國旗顏色的衣服,或者各個國家的民族服裝。講到歷史課,學生可以穿歷史傳統服裝,比如維多利亞時期的等等。男生一般喜歡扮各種英雄,女生一般喜歡扮各種公主,這些服裝可以網購。

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學校都有各種舞會、聚會、表演等,需要准備相應的表演服裝,各大超市均有銷售,也可網購。

雨鞋,雨天上下學走路的話需要,學校組織去菜園(allotment)活動或者去公園玩需要。有各種卡通人物圖案的雨鞋,各大超市有售。

午餐盒(lunch box)

如果孩子不在學校食堂吃午餐的話,要准備一個,有各種卡通形象的,各大超市均有銷售。那就要辛苦媽媽們每天早上給娃們准備要帶去學校的午餐了。

音樂活動類

英國小學都有音樂課,普及音樂知識,聽各種音樂,學唱兒歌,教孩子們學習各種樂器,一年級有吉他、電子琴、鋼琴、小提琴等課後興趣班(After School Club),四年級音樂課開始學豎笛(recorder),巴西桑巴鼓等,之後如果學生有潛質,老師會教薩克斯風(saxophone)、橫笛(flute)等。各學校學的樂器可能各有不同。有的學校提供樂器,有的需要家長購置。

體育活動類

足球(包括球衣、球襪、足球鞋等)

英國小學的體育活動是以足球為主的,一般都有一大片草地供孩子們踢球,體育課很多時候玩足球,課後興趣班(After School Club)一般都有足球課。英國各城市的足球俱樂部(football club)都有培養苗子的兒童足球俱樂部,所以家有男寶,喜歡足球的就要入全套裝備了。

網球,高爾夫球

比較高大上了,喜歡學的需要入全套裝備。

游泳

小學一般都開設游泳課,需要准備游泳衣褲,長發女生還需泳帽。注意不是在沙灘穿的沙灘褲/比基尼。

舞蹈活動類

課後興趣班(After School Club)學各種舞蹈的話,要入全套服裝和鞋等。

手工活動類

做手工的工具箱

英國小學很鼓勵孩子自己創作,很多手工的課堂活動,課後作業也有很多DIY,比如自己設計製作復活節的帽子,聖誕節的聖誕綵球等。學校還倡導環保理念,鼓勵用各種廢棄物做東西。

推薦看英國BBC的cBeebies兒童頻道節目《Mister Maker》,專門教小朋友做各種創意手工的,還有配套的手工工具箱可以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㈤ ¥●●急求、求、求、求:各國的教育體制!

當今世界各國教育體制比較

吳昊 編譯

教育對一個國家的繁榮與富強起著重要作用,當今世界各國間的經濟激烈競爭也在教育方面得以體現。如何提高國民教育水平、不斷改進教育體制弊端成了社會各界日益關注的問題。
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

某個班級有28名學生,女生與男生的比例為4∶3,那麼該班級女生人數是多少?酸乳酪、肥皂、食用油三種物品中,哪一種是使用了細菌才生產出來的?上述2個問題,無論用何種語言來提問似乎都十分簡單。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當今世界近50萬小學生被問及類似問題時,不同國家小學生的表現竟大相徑庭,有些答得很好,有些則相當糟糕。上述問題的考試是由一家名為「第三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TIMSS)的國際教育研究機構進行的。在該機構第一階段的考試中,共有41個國家的學生參加了考試活動。新加坡在活動中奪得了榜首地位,該國學生平均考試分數是位於墊底地位的南非學生平均考試分數的2倍。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遠遠勝於很早就推廣教育普及制的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美國在自然科學、數學項目分別位列17位、28位,英國在數學項目上僅列第25位。而東亞地區最發達的4個國家及地區占據了數學項目的前4名位置。

像捷克、斯洛維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盡管政府在教育方面投資低於西方的一些富國,但是這些國家學生的考試成績完全勝過那些富國的孩子。自然科學、數學項目的前15國家中,東歐國家占據了6個席位。這樣看來,一個國家對教育投資的多少與該國學生受到更好教育之間存在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所想像的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美國學生享受到的教育投資費用比韓國學生多出了2倍,可是在考試中韓國學生卻輕而易舉地擊敗了美國學生。

類似於TIMSS機構組織的此類國際教育水平比較活動,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既引起了學術界愈來愈大的熱情,也招致了越來越多的批評聲。特別是各國教師對此類活動幾乎完全採取敵視的態度,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雖採取超脫的、不參與爭論的態度,可是心裡卻有說不出的擔心:怕本國的孩子在考試中因成績不佳而丟人現眼,甚至會招來政治對手的強烈攻擊。因為預測結果的差勁表現要麼會使對手譴責現政府在教育政策方面的無能,要麼會使對手抓住把柄攻擊現政府在教育事業上亂花納稅人的錢。

現在,這些態度正在發生轉變,至少在政客中是這樣的。在過去10年間,各國政府已經逐步傾向於更多地了解、掌握本國教育水平與它國比較的結果,並希望從比較中獲取一些經驗教訓。這種轉變和期望已經超過了過去那種擔心出醜的心理。與以前相比,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樂於參加TIMSS的考試活動,同時各國主要教育專家和新聞媒體對考試結果及從中獲得的研究成果也較以往投以更多的關注。

政府忙於「補課」

綜觀那些在考試活動中表現出色的國家,它們無不採用全國統一的課程設置及入學考試標准。因此,在此次考試中成績居後的一些發達國家也逐漸認識到了本國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某些不足。特別是政治家們紛紛發出話來,表達對本國教育體系改革的願望。法國總統希拉克在接受電視采訪時曾提到,法國教育部因擔心法國成年人的差勁表現而決定退出一項針對此類考試的國際研究項目是相當丟人的。英國政府則要求本國教育與就業部門開展一項研究工作,對英國的一些主要經濟競爭國如法國、美國、新加坡、德國等國的工人素質狀況與英國工人的狀況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德國政府對此次TIMSS考試中德國小學生處於中間位置的表現也十分不滿。德國小學生只是在數學方面略好於英國小學生,而在自然科學知識方面則落後於英國、俄羅斯和美國。為此,德國一家電視台專門製作了一則名為「德國教育危機」的特別報道,該國的一批有識人士紛紛指責政府長期忽略學校教育質量及教學標准下降等問題。

情況還遠不止此。由全球29個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相繼發表了有關各國教育方面一系列年度報告。經合組織收集了各國政府如何花費總共1萬億美元的教育預算費用的具體數據及每個國家人口達到一定教育水平的比例。該項新研究還將進一步深入下去,將研究范圍擴展到對各國小學、中學、大學具體運作的比較,並分析政策制定者在運作中所扮的角色等。

在某些國家,教育水平的國際比較已經成為推動該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催化劑。在20世紀80年代的考試中,瑞典小學生在數學方面的糟糕表現曾引起瑞典國民的震驚,由此在瑞典國內掀起了一股呼籲教育改革的熱潮,政府特地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方案,對在職的教師進行全面的崗位培訓。最近一次的TIMSS考試結果表明,瑞典政府的這一措施收效明顯,此次瑞典小學生的考試成績已在平均水平之上。

盡管日本的孩子們在歷次TIMSS考試中都有良好表明,尤其是在數學課目中更是屢拿高分,但是,他們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比如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方面就比進行簡單的四則運算差許多。目前,日本政府已經著手改革小學統一的教學課程。在早期的一些考試中,研究人員發現保加利亞的小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方面表現較為出色,可是在文學閱讀方面就明顯落後,因此保加利亞政府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花些時間指導小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教育推動經濟發展如果暫且不考慮那些考試結果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那麼還有哪些因素會促使各國政府自覺參與國際教育水平比較研究呢?目前,至少存在兩大刺激因素。第一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眾所周知,教育已經成為國家、個人「發家致富」的決定性因素。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為什麼能夠在短短數年內就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呢?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的政府能夠狠下決心、積極努力,成功地提高了本國整體教育水平。這一點已經為全球普遍認可。第二個因素則是資金的使用價值。現在,世界各國政府都已經醒悟到教育水平的提高對國家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政府公共開支方面對教育的投資也不像以前那樣摳門。經合組織國家已經將國民收入的6%用於教育事業。然而,政府在增加教育投資的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因為至今沒有任何精確的儀器可以檢驗出教育水平得到了多大的提高,投入教育事業的資金是否都用到了刀刃上、發揮了最大的利用效率。究竟該拿出什麼證據才能說服公眾、消除壓力呢?於是,各國政府自然而然地想到教育水平的國際間比較,以此作為衡量標准。因此,各國政府對這種考試活動的參與熱情與日俱增。

那麼,這種考試比較真的就這么管用嗎?它並沒有提出一整套保證教育成功的方案,比如在學校硬體上該投入多少資金才是恰當的、學校該如何管理、每門課程該如何教授等。不管怎麼樣,考試活動已經證明了其積極效應,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一種觀點認為「學習的機會」是通向教育成功的關鍵之路,即孩子們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越多,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會越好。然而,現在有許多事實證明上述看似千真萬確的觀點實際上存在著偏差。亞合組織進行的一項有關學校教學時間支配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在某項課程上所花的時間與該學生這門功課上取得的成績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奧地利的小學生確實在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方面花費了大量時間,其考試成績也十分高;但是,紐西蘭的孩子在這兩門課程上花了同樣的時間,可考試成績卻比那些很少將功夫用在這兩門課程上的挪威孩子好不了多少。

國情不同結果不一

對於上述令人費解的現象,誰也解釋不清楚。來自教師工會組織方面的意見認為,造成教育水平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門缺乏資金。然而,實際上政府對教育事業投入不算多的韓國及捷克在TIMSS考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教育投資較大的美國、丹麥的排名卻並不理想。顯而易見,造成某些國家教育水平高,而另一些國家教育水平低的內在原因不僅僅是經費問題。韓國、捷克的例子足以說明在教育上大把花錢並不是提高本國教育水平的首要條件。

此外,教育界一直認為班級人數越少學生成績就越好的信條,現在經研究證明並非靈驗。綜合其它一些教育方面的研究結果,TIMSS發現在法國、美國、英國等推行「小班化」教育模式(即班級人數一般控制在20名以內)的國家,其學生成績遠遠不如東亞國家「大班化」教育模式(即班級人數在40名左右)培養下的學生。當然,各個國家自身的社會因素不同。然而,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通過國際間教育水平的比較研究,完全可以否定「大班必然導致學生成績差」的論點。

有人對考試結果持懷疑態度的一個原因在於考試將東亞國家教育的成功歸功於這些國家的文化因素。在亞洲,其家庭的權威及濃厚的社會價值觀都促使孩子努力學習,易於接受老師的教誨。但持客觀觀點的人認為將東亞教育模式重搬硬套到西方國家未必適用。TIMSS有關文化因素的作用顯然是誇大了。如果真的是「文化」因素使美國的孩子在數學課程落後了,那麼為什麼這些孩子在自然科學課程卻表現得出色呢?還有,英國學生自然科學課程成績比日本、韓國差不了多少,如果是文化在「搗鬼」,那麼為什麼英國學生自然科學成績優秀、數學成績糟糕,而法國卻剛好相反呢?最簡單、最通俗的解釋就是:英國學校自然科學教得好,數學教得差;法國學校的數學課比自然科學課出色;東亞國家學校則兩門課都教得很好。

盡管教育水平國際比較研究成果是否沖擊傳統教育觀念的討論尚無定論,但是這種對比研究畢竟具有一些建設性成果。雖目前得出的結論也僅僅是嘗試性的,可至少有些答案已經浮出水面。

共性經驗值得借鑒

為獲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TIMSS的研究人員曾在多個考試國與參加考試的小學生同堂聽課,參加考試。盡管一些研究數據仍在分析之中而無法得出結論,但是最終的結論會指明哪種教育方式可能會取得最大的成功。同時,另一些研究人員則對那些考試成績優秀的國家在教學方式上有何共性特徵開展了研究。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的朱麗葉?威特伯恩研究了日本和瑞士兩個國家在數學課程傳授方面的異同之處。雖然日本和瑞士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諸多不同,但是這兩個國家小學生的數學成績卻都一直名列前茅。威特伯恩女士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兩個國家盡管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差異,可有一些因素卻是十分相似。

一是在數學四則運算等的基礎知識方面花費了大量教學時間。

二是在教小學生進行筆算前,先教會他們心算的方法,計算器一般是禁止使用的。

三、標准化的教材在公開發行前,一般需經過大范圍的試用並得到檢驗認可。

四、全面推廣一種名為「全班面對面交流」的教學方式。即老師授課後馬上向學生提問,讓孩子們依次回答以確保他們上課認真聽講,並理解上課的內容。而英國、美國的學校則喜歡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學習,老師則在幾個小組之間來回奔跑了解學生到底學會了多少,這種方式正遭到越來越多的譴責。威特伯恩女士指出,在日本和瑞士的學校,分小組學習的方法僅在藝術、手工課時才採用。

五、盡最大努力確保每位學生跟上學習進度。如果有學生落伍了,那就採取加班補習、輔導的方法,保證他與其他同學一同進步。

當然,學習之路不可能是「單行道」。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學校忙於模仿日本學校教學模式之時,日本的中小學及大學都受到了來自日本國內用人單位的巨大壓力。僱主認為:與西方國家相比,日本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員工在創造力、個性化方面比西方國家的員工遜色許多。同時,正當美國、英國的政治家大聲疾呼要求英美學校仿效東方國家的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給學生們布置更多的家庭作業之時,韓國政府卻要求學校每周有幾天不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這些孩子像西方國家的孩子一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其實,在教育上各種體制間都有值得相互借鑒、學習的方面。

㈥ 簡述目前各國在中小學教育改革中主要採取的共同措施

產出目前各國在中小學教育改革總主要採取的共同措施,主要採取共同措施,主要是對學生要求要嚴格,要認真管理學生

㈦ 各國小學課表對比: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

1美國小學生
一切都是科學:美國基礎教育中的科學課理念
在紐約市一所小學的校長Frederick C. Wright和科學課教師Lori Berkowitz和Chris Tang向記者提供的美國五年級課表中,美國小學階段的科學素養培育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美國小學五年級具體課表(Class Schele)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孩子學習的科目有MATH(數學)、ELA(英語)、S. S.(社會科學)、Sci(科學)、Com(計算機)、Art(藝術)。
和國內相比,美國S.S(社會科學)和Sci(科學)占的比例要大得多,一周35節課里,竟然有6節社會科學和科學課,和國內一周一節的社會課和科學課比起來,確實是有誠意多了。
知名的兒童教育專家,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陳丁鴻女士也曾曬出過一張自家兒子在美國學校的課程表,從周一到周六,每天都會有Science(科學)和Social Studies(社會科學)的內容,和數學、英語的比例甚至不相上下。

美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孩子的佔比是40%,中國只有6%,在美國,男孩女孩的夢想已經不再是成為王子公主,而是成為科學家、程序員和藝術家,去改變世界。
2英國小學生
再來看看英國小學生的課表。
下面這張課程表由一位英國的小學老師分享。英國小學一共開設英語、數學、科學三門主科(國家考試科目)和藝術、歷史、地理、計算機等輔課。
英國的小學更看重孩子的綜合能力,他們希望孩子在和別人交流時能落落大方,歷史、地理讓孩子胸中有干貨有談資,而數學、計算機和科學則幫助孩子鍛煉起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做到井井有條。

在英國著名的St John's School的官網上,也有這所學校的孩子們的課程表,它分為A周和B周,交替使用課表。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地理、科學、技術等科目幾乎占據了孩子們課程的半壁江山,這一點和上面所提的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理念也不謀而合。

㈧ 各國教育投資是多少

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用於培養後備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素質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 表現。教育投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

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數量反映國家對教育投資的規模。教育投資在財政支出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支出的比例反 映了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反映了教育投資的水平。國家教育投資的數量和比例受該國歷史文化傳統、 政治、經濟、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那麼根據中國的國情,中國教育投入呈現哪些特點同時又面臨哪些問 題呢?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投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但仍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教育規模龐大,1994年全國各級各類學生達到2.77億人(普通學校在校生數2. 166億),教職工隊伍有1300多萬人。盡管用相對少的資金支撐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但教育經費需要的 數額也是巨大的。

建國以後,一直到1978年,國家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從沒有 超過8%。國家預算內教育基建投資占國家基建投資總額的比例,也一直在20%以下。由於長時間教育經費基數太 低,辦學資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質基礎十分薄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發展教育確定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投資的絕對 量比較快的速度增長。若不考慮物價影響,199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總支出達到1174.7億元〔1〕,比1989年的5 03.9億元增長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長26.6%。1994年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達到884.0億元,比1980年的10 8.2億元增長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億元增長了2.22倍,平均每年增長24.4%。預算內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 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的12.64%(見附表一)。

附表一: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

單位:億元

(附圖 {圖})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國家教委編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994年數據見 《中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1994P2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9月

盡管1980年三中全會以來,教育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仍屬世界上最低的國家 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5.1%,其 中發達國家比例為5.3%,發展中國家比例為4.1%,最不發達國家的比例為3.3%,中國僅為2.3%(見附表二)。 如果將廠礦企業辦學開支的教育經費、城鄉教育費附加以及社會集資、教育基金、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等其他非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都計算在內,也不過3%左右,仍屬世界最低水平。

附表二:1980—1991年公共教育經費

美元(十億) 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附圖 {圖})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3 p94

另外需要指出:近些年來我國各級教育生均經費雖然在逐年增加,但由於物價上漲幅度增加過快,使增加 的有限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建投資實際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實增長率增長不多,有的出現負增長。例如 從1990年到1994年,我國地方所屬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各年度依次為3101.78、3429.87、3874.98、3 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 貨膨脹率(物價上漲幅度)分別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價上漲指數,1993年1994年公 用費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產生了尖銳矛盾。突出表現在各級各類學校校舍不足,必備的 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短缺、學校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公務和業務費短缺、全國范圍的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等方面。 這些矛盾越是在貧困地區,表現越尖銳。

二、從教育投資結構來看,中國財政教育撥款三級教育配置同國際相比基本類似,但大中小學生生均投入相差過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0年我國學前和小學教育投入占日常經費總投入的32.7%,中學占 34.4%,高等教育佔18.6%,這個數字與世界部分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見表三)。然而,從我 國預算內實教育事業費各級教育分配比例來看,高等教育撥款的份額要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

附表三:部分國家各級教育所佔日常經費的百分比

(附圖 {圖})

選自教科文《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1-154

從教育內部結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遠遠小於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規模。從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 生均費用之比來看,1990年我國小學、中學、大學的年生均費用之比為1:2.28:29.34;1993年為1:1.73:17.93 (見附表四),其變化較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大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減少,部分費用轉由學生家庭分擔。此外,中 小學經費投資增長速度也略高於高等學校。

附表四:地方所屬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

單位:元

小學 普通中學 職業中學 中師 大學 1990年 105.40 240.11 444.44 1344.15 3101.78 1991年 114.79 254.63 464.49 1411.63 3429.87 1992年 139.35 300.96 526.01 1585.91 3874.98 1993年 217.22 375.16 608.65 1723.05 3894.63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p3 國家教育委員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1990年我國三級學校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為0.05:0.15: 1.93(或1:3:38.6),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見表五),是所有國家中相差最懸殊的。雖然生均經費大學生要 高於中、小學生,但差距之大,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和其它發展中國家。

附表五:一些國家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GNP的比例(1990) 國家 學前、小學 中學 大學 美國 0.13 0.35 0.21 巴西 0.11 0.13 1.10 印度 0.11 0.15 0.83 日本 0.14 0.16 0.49 韓國 0.12 0.11 0.06 法國 0.19 0.27 0.41 英國 0.15 0.27 0.42 義大利 0.14 0.23 0.45

資料來源:選自《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5—159

一般來說,國際間教育投資結構比例的變化是與教育、經濟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較低 的國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學生數在三級教育學生總數中比例遠遠大於其他兩個階段。此時教育投資的重點是初 等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轉向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資的比例也會發 生調整。隨著人均GNP水平的不斷提高,三級教育投資比例的差距會縮小,三級教育生均經費差距也會縮小。北 京師范大學王善邁、孫玉萍曾對人均GNP不同的國家進行過統計分析,亦得出了如上的結論。

三、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教育經費投資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至1993年,東部地區在國民 生產中的比重已達60.1%,西部才佔13.1%。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東部地區4580元,西部為1408元,東部 是西部的3.25倍〔4〕。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也存在懸殊的差異,從義務教育階段預算內生均事業費支出看,1 993年北京為628.68元,上海704.77元,天津為401.66元,而廣西為181.70元,寧夏為205.65元,甘肅為176.1 7元,貴州僅為129.56元〔5〕。就是沿海發達地區對義務教育投資無論是總量還是平均水平卻遠遠高於貧困後 進省份。中國本世紀末實現「兩基」的難點在農村貧困地區,而對義務教育投資強度差距的擴大更加重了貧困 地區實現普及義務教育的難度。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近幾年明 顯擴大。

四、教育經費來源從渠道較為單一變為逐漸形成多渠道辦學新格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十餘年來的改革與發展,促使多渠 道籌措資金辦學局面逐漸形成。1986年預算外教育投資總額占教育投資的比例不到24%,到1994年已經超過了4 0%。從1989年到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6.88%下降 至1994年的59.38%。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為59.38%,個人交納學雜費占教育總 支出份額由93年的8.22%上升為9.87%;社會捐集資辦學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6.55%,企業辦學經費為5 .99%,校辦企業、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4.08%;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占教 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0.72%,較1993年的0.31%增長了一倍多;各級政府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包括城市教育費 附加、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8.92%,其它教育經費為3.96%〔6〕。上述統計數字說明,我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渠道、輔之以稅、費、產、社、基的多渠道籌措經費體系已經形成。從國家財政統 一撥款到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轉變,是我國現階段解決教育經費來源短缺的客觀形成的必然途徑。

五、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在擴大地方教育決策統籌權和經費籌措多元化方面收到顯著成效,但經費分配和使用仍明顯脫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的分配是由中央財政切塊戴帽下達,地方財政部門管理,教育部門安排使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體制於80年代初期、中期和後期進行了以「分灶吃飯」、「分級包干」、「大包干」為主要標志的三次逐步深入的改革,教育系統與此大致相應地推進了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實 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體制,教育經費相應由各級政府籌措,財務管理分級負責。目前,基礎教 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政府投資責任,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和省級通過轉移專項基金形式進 行補助。高等教育實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國家撥款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國家教委直 屬高校和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屬高校的撥款由財政部劃撥給國家教委和中央其他各部委,再分別由他們分配給高 等學校,地方所屬高校撥款由省級財政部門劃撥,其中少數高校由地區或縣級財政劃撥。高等教育經費目前實 行「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分配方式,並執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節余留用」的原則。

這種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財權和事權分離,政府教育投資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使 教育管理部門計劃、預算、分配、監督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充分行使。教育經費「層層包干」「層層下放」, 使得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對教育投資的宏觀調控職能削弱,學校間、地區間的餘缺難以調劑,地區間教育投入水 平差異日趨擴大。

連鎖加盟網 http://jp.u69.cn
手機卡沖值 http://www.fu088.cn

㈨ 各國義務教育的情況

對於你來的問題我無法全源面的回答,但我可以為你提供有關義大利的教育情況,供你參考。

義大利 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國家。對於教育是非常的重視,凡年滿5周歲就近入當地的小學。在升級初中的時候要通過考試才能升學, 個別無法升級的卻也上初中的例外。而到初中升學的時候也是一樣。
在小學和初中,其教育和我們中國也差不多,不過到了高中的時候更多的人會選擇上職業高中,因為這和義大利的就業問題有關系。上大學不一定會有好的工作,而不上大學未必就沒有好的工作。因此,義大利人有很多是高中水平的。
當然義大利的教育也是相當不錯。
如果要說義大利的義務教育質量如何,我只能這么回答:義大利的學生個個都很活波,但他們的學習卻沒有我們中國的那些好 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的相像,不能說義大利的所有學生都是不好的 而說我們中國的所有學生的是好的 。
以上是我個人對義大利義務教育的認識 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對 但我居住的這個地方就是如此。至於其他國家我也不了解。對不起啊
希望有更多人來解決你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各國的小學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