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去極端化"教育宣傳工作
一
一、思想的問題用思想的方式去解決,加強全村幹部群眾的宣傳
教育,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是強化黨員幹部的培訓,提高「認知」水平。闊納色納甫村「兩委」與住村工作組配合,利用每周一的「宣講日」、每周三的「學習日」,對全村黨員、村級幹部、治安中心戶長、返鄉大學生、村民代表分層分批進行了14次專題學習培訓。利用每周一「升國旗、向國旗宣誓」全村群眾聚集的機會,向廣大群眾進行宣講,講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極端思想的危害。同時,針對黨員幹部深入開展「四不承諾」活動,採取「自己查、組織點、群眾幫」的方式,讓全村黨員幹部認真踐行「四不承諾」並進行自查自評發言,走出「三個認識誤區」,劃清「三個界限」,統一了思想認識。
二是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教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群眾思想。闊納色納甫村以烏恰鄉逐村大宣講工作為契機,在全村深入開展大宣講工作,分別對5個村民小組共1023人進行了宣講,覆蓋率100%。宣講由村幹部和住村工作組的5名幹部組成,一天一個小組進行培訓,做到組不漏戶、戶不漏人。宣講圍繞「認清宗教極端思想的邪惡本質和嚴重危害」「做合格母親」「覺醒吧!維吾爾族兒女」和「維吾爾族同胞,我們要走向何方?」「美麗家園不容破壞」「法治喀什」、嚴打期間本縣市鄉鎮被判人員案例等主題,採取與文藝表演、群眾提問等相結合的方式,受到了全村群眾的熱烈歡迎。為配合宣講工作,村裡還將英吉沙縣組織編印的《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及英吉沙縣35年的巨大變化》《英吉沙縣抵制宗教極端思想宣傳手冊》《英吉沙縣民族宗教政策法制基礎知識讀本》等學習宣傳材料,分別發放到了全村「十戶長」手中,每周三由「十戶長」組織周圍群眾學習討論,對宗教極端思想的本質和危害進行大揭批,全面提升了群眾自覺抵制非法宗教活動的思想覺悟。
二、文化的問題用文化的方式去解決,大力開展文體活動,不斷淡化宗教氛圍
大力實施文化興村戰略。縣鄉兩級積極籌措資金450餘萬元,新建街景長廊250米,打造出5萬平方米的木雕特色街區,增加了村民收入,把廣大群眾注意力集中到增收致富、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上來,使村民抵禦宗教極端思想滲透能力不斷增強。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數」,闊納色納甫村投入2萬元建造了群眾大舞台,積極組建了一支由80後、90後青年隊員參加的文藝隊,自編、自導、自演反映民族團結、歌唱偉大祖國、揭露宗教極端思想等一批充滿鄉土氣息的「去極端化」節目。同時,每周組織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2014年,闊納色納甫村共開展大型麥西熱甫活動5次,開展籃球、拔河等各類文體活動50餘場次,開展文藝演出20餘場次,參加人數為4000人次。
依託木雕村的資源優勢,還舉辦了木雕技能大賽、泥瓦匠砌牆大賽、刺綉大賽、果樹修剪大賽、婦女靚麗工程形象展示。2014年,村裡評選出「好媳婦好婆婆」40名、「十星級文明戶」153戶,樹立了群眾身邊的能人巧手典型、好人好事典型,弘揚了現代文化,形成了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風貌。
三、習俗的問題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在全村大力實施「暖民心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使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一是貫徹落實英吉沙縣「暖民心」工程實施方案。2014年,闊納色納甫村共落實「暖民心」工程項目金額17200元,積極引導村民在便民活動中心舉辦婚禮、葬禮12場,並由村黨支部為其送上形式多樣的文藝祝福活動,解決了婚禮不許笑、葬禮不許哭的問題。同時,嚴格落實英吉沙縣政府的規定,所有涉農收費由鄉幹部收取,村黨支部只負責向群眾發錢(各項惠農補助資金),使村幹部從以前的收錢、得罪群眾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和精力謀劃村裡更多的工作,切實將「好事讓基層黨組織去辦、好人讓基層幹部去當」的決策落到實處,更多地爭取到了民心。
二是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闊納色納甫村建成「好庭院」30戶、「好居民點」3處183戶,修建「好道路」1860米、好林帶3800米、好渠道1400米。「美麗鄉村」工程的實施,使全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宗教的問題用宗教的規律去做好工作,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確保宗教領域和諧穩定
一是強化宗教人士的教育,提高政治素質和宗教素養。闊納色納甫村定期舉辦宗教人士培訓班,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揭批」活動。以規范解經講經入手,「居滿」清真寺嚴格按縣統戰部下發的《新編卧爾茲選編》進行講經解經,切實將伊斯蘭教中和平、團結、寬容、向善思想傳播給廣大信教群眾,戳穿「六功」「聖戰殉教進天堂」荒唐謬論。
二是加強宗教人士的管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居瑪寺寺管會主任,由治保主任任晨禮寺寺管會主任,村組織每月對宗教人士進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綜合評定達到「雙五好」的宗教(含場所)人士每月增加補貼50%,由村黨支部實施宗教人士生活補貼差別化發放。
三是以「兩項制度」為抓手,加強宗教活動的管理。按照「七查、三禁、四個一」工作要求,細化了聯系幹部六項職責、「十五必報」和與宗教人士「五必談」的內容,對宗教人士提出了「十必報」要求,明確了瞞報、遲報、漏報責任追究,確保了闊納色納甫村宗教領域的和諧穩定。
五、暴恐的問題用法治和嚴打的方式去解決,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
一是認真開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打擊宗教極端違法犯罪暨治理婚姻領域違法行為專項行動。
二是認真採取以科技、法律、養殖、種植等書籍換非法宗教書籍的形式,宣傳引導群眾主動上交非法宗教書籍150餘本。
三是抓依法打擊,對涉嫌輕度參與非法宗教活動、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婚姻違法行為人員,按照村規民約處理,教育了群眾,使全村宗教氛圍逐步淡化,社會風氣逐漸好轉。
望採納,謝謝
2. 如何在學生中開展好去極端化教育發言稿
一、思想的問題用思想的方式去解決,加強全村幹部群眾的宣傳
教育,不斷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一是強化黨員幹部的培訓,提高「認知」水平。闊納色納甫村「兩委」與住村工作組配合,利用每周一的「宣講日」、每周三的「學習日」,對全村黨員、村級幹部、治安中心戶長、返鄉大學生、村民代表分層分批進行了14次專題學習培訓。利用每周一「升國旗、向國旗宣誓」全村群眾聚集的機會,向廣大群眾進行宣講,講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極端思想的危害。同時,針對黨員幹部深入開展「四不承諾」活動,採取「自己查、組織點、群眾幫」的方式,讓全村黨員幹部認真踐行「四不承諾」並進行自查自評發言,走出「三個認識誤區」,劃清「三個界限」,統一了思想認識。
二是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教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和群眾思想。闊納色納甫村以烏恰鄉逐村大宣講工作為契機,在全村深入開展大宣講工作,分別對5個村民小組共1023人進行了宣講,覆蓋率100%。宣講由村幹部和住村工作組的5名幹部組成,一天一個小組進行培訓,做到組不漏戶、戶不漏人。宣講圍繞「認清宗教極端思想的邪惡本質和嚴重危害」「做合格母親」「覺醒吧!維吾爾族兒女」和「維吾爾族同胞,我們要走向何方?」「美麗家園不容破壞」「法治喀什」、嚴打期間本縣市鄉鎮被判人員案例等主題,採取與文藝表演、群眾提問等相結合的方式,受到了全村群眾的熱烈歡迎。為配合宣講工作,村裡還將英吉沙縣組織編印的《暴力恐怖分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及英吉沙縣35年的巨大變化》《英吉沙縣抵制宗教極端思想宣傳手冊》《英吉沙縣民族宗教政策法制基礎知識讀本》等學習宣傳材料,分別發放到了全村「十戶長」手中,每周三由「十戶長」組織周圍群眾學習討論,對宗教極端思想的本質和危害進行大揭批,全面提升了群眾自覺抵制非法宗教活動的思想覺悟。
二、文化的問題用文化的方式去解決,大力開展文體活動,不斷淡化宗教氛圍
大力實施文化興村戰略。縣鄉兩級積極籌措資金450餘萬元,新建街景長廊250米,打造出5萬平方米的木雕特色街區,增加了村民收入,把廣大群眾注意力集中到增收致富、改善家庭生活條件上來,使村民抵禦宗教極端思想滲透能力不斷增強。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數」,闊納色納甫村投入2萬元建造了群眾大舞台,積極組建了一支由80後、90後青年隊員參加的文藝隊,自編、自導、自演反映民族團結、歌唱偉大祖國、揭露宗教極端思想等一批充滿鄉土氣息的「去極端化」節目。同時,每周組織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2014年,闊納色納甫村共開展大型麥西熱甫活動5次,開展籃球、拔河等各類文體活動50餘場次,開展文藝演出20餘場次,參加人數為4000人次。
依託木雕村的資源優勢,還舉辦了木雕技能大賽、泥瓦匠砌牆大賽、刺綉大賽、果樹修剪大賽、婦女靚麗工程形象展示。2014年,村裡評選出「好媳婦好婆婆」40名、「十星級文明戶」153戶,樹立了群眾身邊的能人巧手典型、好人好事典型,弘揚了現代文化,形成了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風貌。
三、習俗的問題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在全村大力實施「暖民心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使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一是貫徹落實英吉沙縣「暖民心」工程實施方案。2014年,闊納色納甫村共落實「暖民心」工程項目金額17200元,積極引導村民在便民活動中心舉辦婚禮、葬禮12場,並由村黨支部為其送上形式多樣的文藝祝福活動,解決了婚禮不許笑、葬禮不許哭的問題。同時,嚴格落實英吉沙縣政府的規定,所有涉農收費由鄉幹部收取,村黨支部只負責向群眾發錢(各項惠農補助資金),使村幹部從以前的收錢、得罪群眾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有時間和精力謀劃村裡更多的工作,切實將「好事讓基層黨組織去辦、好人讓基層幹部去當」的決策落到實處,更多地爭取到了民心。
二是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工程。闊納色納甫村建成「好庭院」30戶、「好居民點」3處183戶,修建「好道路」1860米、好林帶3800米、好渠道1400米。「美麗鄉村」工程的實施,使全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宗教的問題用宗教的規律去做好工作,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確保宗教領域和諧穩定
一是強化宗教人士的教育,提高政治素質和宗教素養。闊納色納甫村定期舉辦宗教人士培訓班,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揭批」活動。以規范解經講經入手,「居滿」清真寺嚴格按縣統戰部下發的《新編卧爾茲選編》進行講經解經,切實將伊斯蘭教中和平、團結、寬容、向善思想傳播給廣大信教群眾,戳穿「六功」「聖戰殉教進天堂」荒唐謬論。
二是加強宗教人士的管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居瑪寺寺管會主任,由治保主任任晨禮寺寺管會主任,村組織每月對宗教人士進行一次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綜合評定達到「雙五好」的宗教(含場所)人士每月增加補貼50%,由村黨支部實施宗教人士生活補貼差別化發放。
三是以「兩項制度」為抓手,加強宗教活動的管理。按照「七查、三禁、四個一」工作要求,細化了聯系幹部六項職責、「十五必報」和與宗教人士「五必談」的內容,對宗教人士提出了「十必報」要求,明確了瞞報、遲報、漏報責任追究,確保了闊納色納甫村宗教領域的和諧穩定。
五、暴恐的問題用法治和嚴打的方式去解決,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
一是認真開展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動,打擊宗教極端違法犯罪暨治理婚姻領域違法行為專項行動。
二是認真採取以科技、法律、養殖、種植等書籍換非法宗教書籍的形式,宣傳引導群眾主動上交非法宗教書籍150餘本。
三是抓依法打擊,對涉嫌輕度參與非法宗教活動、傳播宗教極端思想、婚姻違法行為人員,按照村規民約處理,教育了群眾,使全村宗教氛圍逐步淡化,社會風氣逐漸好轉。
3. 如何對青少年群體加強去極端化教育
平時多培養孩子的平和心態,培養孩子整體性的思維方法,培養孩子平時就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習慣,有助於去孩子的極端化教育。
4. 教培中心為什麼將去極端化貫穿教育培訓全過程
首先,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是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限於教室,所以學生僅僅只知道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才符合小學生的身份,但還是不能很有效的落實在行為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讓人滿意。進行教育,基本的德育方法也不能少,比如學校應該安排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實踐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與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問題為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為主要目的一類新型課程。
其次,德育應該從小事做起。要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應該從小事做起,比如教育小學生不隨地扔垃圾,看到紙屑順手撿起來,看到老師同學問聲好,助人為樂。這些都是細節,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百尺高台起於壘土」。從小做起,就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加強平時的訓練,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通過不懈的訓練形成的。所以,老師在平時的德育教育下應該對小學生多鼓舞,幫助他們,對學生要有耐心。
第三,學生學習需要一個正確的時期,老師應該抓住合適的時期給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當小學生不良習慣還沒根深蒂固時,老師及時發現及時讓他們改正,不要到不良習慣已定型了就很難改過來了,所以老師在這方面要切實做到抓緊、抓實。同時,要考慮學生年齡的大小,因為學生年齡不同,思維發展水平也不一樣,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正處於早期階段,是進行德育的最好時期,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就像小樹一樣,要長大成材,就要在很小時候進行約束,做到抓小,抓早。
小學生是我們教育德才兼備人才的希望,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急需品學兼優的人才,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竭力投身於小學教育事業中去,而且要正確意識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選擇正確的、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合適的引導。總之,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地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
5. 如何在學生中開展好去極端化教育
,堅持疏堵結合、分類施教、多方參與、綜合施策的原則,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治理「三非」為主要內容,以,以肅清「聖戰殉教進天堂」等宗教極端思想為主要目標,堅持打擊的一手要硬、教育疏導的一手也要硬;用好「五把鑰匙」,正信擠壓、文化對沖、法治約束「三管齊下」,以治理宗教極端表現為切入點,深入推進「去極端化」工作,在地市堅強領導下,通過各級努力取得明顯成效。
6. 學習去極端化條例作為一名學生以後要這樣做
這個嗎不一定也會跟著那樣的條例學生各有各的看法和學法當然是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做了不會影響別人人格有字就用自己的方法吧
7. 去極端化 小學作文 簡短
昨天,本報刊出《如此個性化寫作令人哭笑不得》這一報道後,引起不少老師、家長的共鳴,紛紛對當前小學生的個性化寫作說了自己的看法。就此話題,記者昨天又在全省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討會現場,采訪了一些多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老師,他們和記者聊起了小學生寫作的變遷。
內容:時代縮影
「記憶里的小學生作文內容還蠻豐富的,農忙時上田裡拾稻穗,參加紅小兵的一系列活動。」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董老師談起自己上小學時寫的作文還記憶猶新。
70年代出生的人小學作文里則出現了推鐵圈、吃幾分錢的冰棍、看五分錢一場的電影、集煙紙、用鐵絲、皮筋做彈弓、拿報紙做風箏。
「記得當初我剛參加工作,教的是一批80年代出生的孩子,獨生子女很多。」來自溫州的李老師對記者說,那時孩子們的作文里出現頻率較高的字眼是大掃除、學雷鋒做好事、春遊爬山等等。現在的孩子沒幾個知道救火英雄賴寧的吧,那時候可是孩子們作文里的明星人物。
李老師說,現在的孩子見多識廣,簡直是個小大人。比如說讓他們以「最想變成什麼」為題寫作文,以前的孩子會寫變小鳥、蝴蝶等,現在的孩子不說則已,一出口要嚇你一跳,有孩子就說:「我要變成一隻會下金幣的金鳳凰,這下子不就發財了!」
形式:亦文亦詩
一位老師說,以前我們教學生寫記敘文,首先叮囑學生記住記敘六要素,然後拿些範文解釋結構,比如這篇是「總—分—總」啊,那篇是「先分後總」之類的,導致學生的作文都成了「三段論」。文章最後總不會忘記加上一句類似於「這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啊」之類的話。
現在翻開學生的作文本,很少能找到兩篇結構相同的文章。只要把事件敘述清楚,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表現形式可以很自由。一些小學高年級的同學把記敘文寫成詩歌的形式,增加了美感。
語言:兩個極端
研討會上記者聽到不少老師抱怨,以前的孩子寫作文,語言基本上中規中矩,現在出現了兩個極端,要麼很成人化,要麼用詞相當匱乏。
一位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對記者說,看她班裡幾個學生的作文,其用語的老練程度令你絕對不會相信出自二年級學生之手。「完全失去了這個年紀應該擁有的天真可愛的言語,都說童言無忌,我們寧願看到一些可愛的錯誤,也不願意他們過早變得老成。」
一些老師則認為小學生作文語言的另一個極端是用詞匱乏。有老師舉了個例子,說一篇500字的作文竟出現41個「死了」。父親讓五年級的女兒寫暑假生活的感想和收獲,女兒寫完後給他看,令他大跌眼鏡,一篇500字的文章里,居然有41個「死了」,如氣死了、好玩死了、熱死了、疼死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