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品德與社會小學六年級浙教版 科技是把雙刃劍
科技給人類帶來了什麼壞處
科技的反面鋒如刃,利如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雙刃劍。然而假如您以為人類已經清醒意識到雙刃劍的存在,那您就有些過分天真了。當人類一次次自豪地表示,新科技正以最快速度加以應用,而表現出我們人類是多麼的高效率時,您可曾想過,這同時也意味著對科技負面效應的來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正是災難的發端,科技的毀滅性正體現這種趨勢的無以逆轉。
首先科技在為人類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埋下了毀滅的種子,現在什麼人都敢講科技以人為本,難道為人服務就叫做以人為本嗎?其次,科技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一切以科技優先,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周圍世界比比皆是啊,科技本來只是一種工具,然而當它被神化,人卻被工具化時,這樣的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毀滅。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著人類的命運,科技發展的獨立性早已超出了人類的控制,而反過來主導著人類。科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只有敢於承認這個毀滅性的趨勢存在之後,我們才能再對大家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網路:信息快捷,包羅萬象,但真假難辨。在這個抄襲的時代,只要上一次網,一篇作文就產生了。電腦上的文字處理,在鍵盤上跳躍的十指,拿起筆來會忘了字怎麼寫。不知大家眾所周知的「網癮」,是拜誰所賜?還不是那網路?
空調:長期在空調環境下,容易得空調病;長期在空調環境下,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會變差;長期在空調環境下,對孩子的發育不好;由於空調把熱量散發到空氣中,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形成熱污染。
現代科技發展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這把雙刃劍,變成了達摩克里斯之劍。人類對科技的使用早已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經年累月的堆積,使得科技的負作用正隨時在全球范圍內爆發,這是科技毀滅性趨勢的更深層次危機。
對科技的高度依賴,使得達摩克里斯之劍蠢蠢欲動。人類對科技高度信任而產生的主觀依賴更使利劍能夠任意施威,一觸即發,這第三種趨勢直接導致了科技是有毀滅人類的力量,當人類為科技高奏凱歌的同時,請不要忘記,科技也同樣可以給邪惡的心靈以魔鬼般的力量。
人類將毀於科技,還基於現代科技對人類發展的全方位扭曲,這集中表現在社會關系、精神領域和倫理道德三個層面。首先,科技的發展趨勢是有毀滅人類社會生活的潛在威力。其次,科技的毀滅性威力,還表現在它對人類生活的不斷沖擊與毀滅,這集中表現在人類的兩個科技新寵,互聯網和基因技術。互聯網的勇士們早就宣布,要將網路變成一種生活,可是,當虛擬替代了真實,作為社會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再看基因技術,生命科技治療疾病,但另一方面卻是在干預自然,製造更完美的人類,但是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類還是高科技產品呢?今天基因技術對人類內在自然的改變更直接沖擊人類精神家園的最後一道防線——倫理道德,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全方位扭曲,正毀滅著我們的社會基礎和精神世界。
科技的發展,讓人類對於自己的能量更加自信,天生的不滿足,讓人類的慾望更加永無止境。在這樣的慾望的推動下,人們活的會更累。這個是很顯而易見的道理,古代人在農閑的時候幾乎無事可做。當然,這個壞處往高了說就是人類的命,整個人類就是越活越累的命, 累並苦惱著。
我們班搞的時候,我是反方主辯手,沒太留意正方的,這點你就將就著吧
『貳』 小學品德與社會如何進行有效教學講座稿
首先要先去調研講座的對象是教師抑或成人還是學生,以此來調整講座的內容。切忌內容太過空泛,以免引起講座對象的疲勞。建議可以引用名言警句,多增加實例來解決。
望採納哦。
『叄』 誰有浙教版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上)問號之歌的評課稿
《快樂的小問號》說課稿
一、說教材
《快樂的小問號》選自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第一課《問號之歌》,屬於「我與學校」中的學習主題。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本冊的學習重點,也是整個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課文,分別是「『問號』」之歌,「做學習的有心人」和「寸金難買寸光陰」。
《快樂的小問號》是《問號之歌》主題活動的第1課時,旨在讓學生感受到「問號」的魅力,認識到樂問、善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與第2課時的「勤學」、「惜學」教學內容既緊密聯系又各有側重。
二、說設計意圖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因此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對於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對周圍的一切更加充滿好奇,他們的雙眼裡不但閃爍著求知的渴望,小腦袋中更是是跳躍著無數「為什麼」,而他們本身也蘊藏著豐富的發展 內涵與無限的發展潛質。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能提上許多的問題,但對怎樣問問題、到哪兒尋找答案,則處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境地。興趣的提升,提問及解決問題 能力的提高要以知識作後盾。所以,本課教學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指導補充到裡面,而且把它當作一個教學要點。「快樂」是本堂課的主基調,在探尋、交流、分享中明白「疑問」的價值,享受「解決問題」帶來的快樂是本課教學的核心。
三、說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為了引導孩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世界真奇妙」、「問題大分享」等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小問號,能積極主動參與發現——發問——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好奇、好問、好探索的良好學習品質。
2.逐步培養學生主動留意觀察生活,善於發現問題及嘗試解決問題的行為與習慣。
3.鼓勵學生樂於動腦,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嘗試通過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通過「問題大分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提問帶來的快樂,感受解決問題的歡愉。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活動中明白一些提問的方法與解決問題的途徑。
難點:提問方法與解決問題途徑的多維思考,明白問號帶來的價值。
五、說活動過程
根據課程生活性強,資源性、拓展性廣而多等特點,課前安排了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的答案的活動,讓孩子們經歷了一個原生態的發現、探究過程,這是本堂課的鋪墊和前提。
課堂教學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按照「尋找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繼續探究」的思路進行。
(一)世界真奇妙
上課伊始,學生交流自己心中的小問號。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繼而觀看「世界真奇妙」短片,使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知道生活中有好多小問號,要我們去發現,激發學生好奇、好問、好探索的品質。
(二)問題大分享
上課一開始學生所交流的小問號,可能其他學生已經通過看書、問老師家長等找到了答案。這是適時讓學生交流自己尋找到的「小問號」答案。既是對知識的互補,又能讓學生讓學生體驗提問帶來的快樂,感受解決問題的歡愉。而同時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對問號進行歸類:板塊一:大自然中的問號;板塊二:日常生活中的問號。讓學生明白問題來自於生活,來自於細心的觀察,來自於用心的思考和大膽的實踐。同時在問題歸類中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方法。
(三)問號真有用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青少年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孩子的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其最初形成的行為習慣幾乎都是模仿而來的。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馬可連柯曾經講過:「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行為舉止的注重,就是對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將以孩子喜聞樂見的講故事的形式為孩子樹立榜樣。教師以「瓦特與蒸汽機」的故事為引子,在學生中開展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會。
講故事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故事情節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思維和想像。故事情節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思維和想像。正如柳斌所講:「情境教育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搞活了,……」 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進行講故事比賽的形式,有助於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裡,以感人的故事感化學生。 在故事會的結尾教師適時小結:小問號里有大學問。
(四)探究無極限
要使教學向學生的領域拓展、延伸,讓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進行推理、判斷,必須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 因此在課的最後安排學生交流學習收獲:你的小問號解決了?以後小問號出現了,你會怎麼樣去解決它呢?使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哪些。並布置任務:製作問號卡,把平時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並在解決問題後記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結果。讓學生把探索的精神延續下去做生活、學習的有心人。
『肆』 浙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教科書 誰有啊 給個地址 我自己去下載
http://..com/question/516468059.html?push=cookie&group=1
『伍』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題教學研究需要哪些材料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首先,《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准》中提出: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游戲與活動是人類本能和動機之一,兒童的學習應該是從游戲和活動開始。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模仿,好奇心強。其次,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方式,兒童只有在現實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再由直接經驗和體驗改變自身認知狀態。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改變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動成為必要的手段。《品德與生活(社會)》相比於傳統《思品》教材最大的變化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雖然品德與生活課程實施多年,但是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仍存在實施不到位的情況,很多家長還認為,在小學,孩子只要學好語、數、外就行了,其它課程可有可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本課程的實施。其次,學校教育資源背景:我們的教師,大都是師范專業培養出來的,對專業以外的知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們的教師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對於學科教學十分在行,而對於「品德與生活(社會)」功能性認識不足,缺乏對課程的構成因素的理解與重組技能,缺乏開發課程的意識。再次,生源背景:我校地處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相對落後,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山村小學,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的阻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學生家長居住農村,生活較艱苦等方面條件使學生信息來源窄,知識面小,思想涵養較差;②家庭生活環境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封建思想和歪風邪氣;③學生學習意識弱,性格較野。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活動中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索。《課程標准》指出:課程主題的確定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的,但是必須是來自兒童實際生活的,必須是有實際意義的。但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部分主題活動,我校由於地域原因,與兒童的生活實際有所差異,這時應如何將教材與兒童實際相結合。本課題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廣價值的,它可以適用於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與概念界定
(一)理論依據
1.本課題理論基礎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及《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中的有關學科的教學理論。
2.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認為,促進教學的四個條件是主體、情境、協作、資源。
3.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力包括這樣七種智力:音樂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邏輯—數學智力、語言智力、空間智力、人際智力和個人內省智力。
4.有效教學理論: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它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
(二)概念界定:
1、「品德與生活(社會)」的課堂教學: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在「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課內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體驗,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體驗情感,規范行為。
2、有效的活動:有效的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在活動中,教師的適時參與與引導對於達成高質量的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味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而放任自流,那麼學生的活動最終只會流於形式,探究水平、思維水平、表達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指導除了活動前要精心准備好活動的情境、活動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體現在活動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與反應,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對話與交流,要有意識地對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質疑,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研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著一個主題開展的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各種知識,經受種種磨練,實現多方面的發展。活動本身和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都是綜合性的。
三、課題的研究目標
1、本體目標:
通過研究,初步形成「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活動研究的方式。主要從「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中入手,進行個性化課堂教學活動內容的探索。
2、發展目標:
(1)通過研究,從根本上轉變教師對「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開發意識,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
(2)讓學生在課堂的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有較強的動手意識;學生的優良品質和生活習慣,教育學生自己設計實踐活動,以培養他們搜索資料,解決問題能力及實踐和創新能力,從而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四、課題的實驗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1.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目標針對性的研究。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活動要清晰,落腳點很明確。
2.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內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縛,研究學生生活、學校生活、周圍生活、社會環境和品德與生活(社會)大背景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改革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的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有效的學習。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
4.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教學評價研究。評價的目標變單一的結論性目標為過程性、體驗性、發展性與結論性的綜合目標。評價的形式為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的成員變單一的教師為教師、家長、同學全面的組成。評價的方法是平時考查與期終考核相結合,以書面形式與綜合實踐相結合。評價注重學生的參與、注重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標准指出:「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因此,教學評價時,應把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與社會發展性評價放在社會生活大背景中進行。對學生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更要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
5.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有效性的教學中教師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變教師的主講者為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要求教師具有廣泛的品德與生活(社會)生活、地理知識、歷史知識和法律知識,以便很好地組織指導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知識。
(二)本課題主要採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獻法: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相關理論,更新教學觀念,以現代的科學理論指導課題的實驗。
2.行為研究法: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大量的備課、上課、研討等活動,在教學研究中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
3.實驗法:引導師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與學進行廣泛的實驗,總結出自主探究學習的教與學的方法。
4.調查法:引導師生對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和品德與生活(社會)環境進行廣泛的調查,開發利用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教學資源。
5.分析比較法:針對課題實驗中的情況,進行不斷的分析、比較,積累實踐研究的經驗。
6.總結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對課題進行不斷的修改與完善,總結出課題研究的經驗。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1、准備階段( 2010年1月~2010年4月):調查實施該課題研究的客觀條件,制訂較為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10年4月~2013年9月):定期學習教科研理論、課題相關專著、新課程解讀等。利用問卷調查,通過統計分析,形成有針對性的教學原則和策略。在教學工作中,採取有效措施進行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組織若干次專題研討,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課件、教具、圖片、案例、學生《品德與生活(社會)》成長檔案袋等的資料積累工作,提煉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檢查和總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提煉出有效的快樂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寫結題報告並進行應用與經驗推廣。
六、預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學生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習產生積極情感,自主的參與學習活動,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
2、促使學生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課題研究結束時,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報告,將參加課題研究的專題總結、活動內容匯編成冊,匯編相關的論文。
『陸』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
我認為。其一與小孩的學習環境有關,家裡經常吵架的小孩就會學習,學校校風版不好的也是。其二就權是交友了,如果交友不慎。也許就會那樣。
所以要提升的話就應從小培養,在家講文明。不爆粗。但社會教學在我看來沒有多大作用……學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如果跟他們混熟了,會變成什麼樣也說不定
『柒』 小學品德與社會如何評課
首先從總的方面來評,如課堂是否實現了學生學習的目標,也就是說學生有什麼收獲,其次評價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如教師用什麼手段或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性怎樣,參與度怎樣,找其中的優點來評,最後談一下你認為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捌』 讀完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感
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 新課標, 加深了 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 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學習過程中, 我也收獲頗多, 倍受鼓舞。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 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於探究、 熱愛生活的培養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 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 以生為主」的發展性戰略計劃; 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 密切聯系兒童生活,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 在發展中生活。 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 這本教科書時, 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 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 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 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 科學的、 生活的啟蒙教育, 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 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 體驗和感悟, 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
我們的《品德與社會》 教學不應該局限於課堂, 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 局限於書本的世界, 迴避紛雜的現實生活, 只 是沒有生活的空談, 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 口是心非, 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品德與社會》 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 回歸生活的世界, 回歸現實的世界。 唯有如此, 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 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 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 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 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 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 尊重兒童的權利, 引導兒童熱愛生活、 學習做人; 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 體驗、領悟, 突出活動, 讓學生自主地、 能動創造性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玖』 浙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家鄉特產知多少》課堂實錄及設計思想
《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有哪些特產,感受祖國物產豐富。
2、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家鄉的發展,激起愛家鄉的豪情。
3、培養搜集資料,處理材料的能力。
教學重點:多種渠道地搜集家鄉特產的宣傳資料,廣泛地知道各地特產的名稱。
教學難點:能夠找到家鄉的特產和自然環境有關,與當地經濟發展有關。
教師准備:課件
學生准備:
1、調查家鄉的特產的知名度。
2、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家鄉的特產。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了解特產特點
1、出示圖片,圖上的產品你認識嗎?吃過嗎?
2、這些產品有什麼特點?
3、這些產品都是一個地方所特有的,因為頗具特色,所以聞名全國,這些產品就是我們日常說的————特產。(特產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產品,他不為其他地方所有,也指一個地方的著名產品。)
二、了解各地特產
1、你知道我國各地有哪些特產嗎?學習課文後匯報交流。根據學生說的隨機課件出示特產的圖片或資料。
2、你還知道全國各地的哪些特產?
3智力小問答:看誰的知識面最廣!(把特產與地名用線連起來。)
海南水稻
福建武夷山花蟹
台灣大鵬灣鐵觀音茶
江蘇泰州市橡膠
三、探究特產成因
1、思考:為什麼各地會有不同的特產?和各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有什麼關系嗎?(四人小組討論)調查表
特產名稱
吐魯番葡萄
調查途徑
詢問家長、上網、查閱網路全書
產地
新疆吐魯番
原因分析
絲綢之路將葡萄種子引入了中國。新疆氣候乾燥,陽光充足,適合葡萄的生長。
我的收獲
特產的形成與當地的地理環境與歷史原因有著密切的關系。
2、集體交流,交流調查表。
3、小結:特產的形成和發展,往往和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歷史發展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交流各地特產
1、以小組為單位拿出搜集到的各地特產的圖片、包裝、宣傳畫、實物以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各地特產的特點。
2、總結全文。
第二課時
一、介紹家鄉特產
1、課前,我們分小組了解了家鄉的特產,下面分小組交流,將自己家鄉的特產向同學作一個詳細的介紹。
2、小組派代表上台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上台介紹一種特產的產地、特點、加工、歷史等。(如龍井茶、杭州絲綢、王星記扇子……)教師可以穿插著介紹相關的文字資料或播放放一些相關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3、小結。
二、宣傳家鄉特產
1、家鄉的特產是我們引以為榮的。但是現在家鄉的特產知名度如何呢?
2、課前我們的同學走上街頭進行了「家鄉特產知名度」的調查,我們來看看結果如何?
3、出示調查表。
特產名稱
了解人數
知名度(%)
龍井茶
絲綢
西湖藕粉
張小泉剪刀
王星記扇子
……
共調查了()人
1、看了這組數據,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2、怎樣使家鄉的特產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為家鄉的經濟帶來更大的發展?讓我們來為家鄉的特產設計一種較為合適的宣傳方式。(小組選擇最喜歡的一種特產。老師提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
a)創造性寫作:怎樣做廣告,寫創意廣告詞,宣傳優質產品,樹立品牌意識。
b)美術:為特產設計外包裝。
……
3、各小組分頭討論、准備。
三、推廣家鄉特產
1、分小組交流。
2、教師點評並小結。
四、課後延伸:課後了解更多的家鄉特產。
附板書:3、家鄉特產知多少
海南橡膠
福建武夷山鐵觀音茶
台灣大鵬灣花蟹
江蘇泰州市水稻
以上就是《家鄉特產知多少》教案全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