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科學課標小學科學的課標到底是什麼內
小學科學的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在小學課程設置中與其他主要學科一樣,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質一般包括: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能力,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
B. 求小學科學課程課標,謝謝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前 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及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並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社會,而社會的發展又對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科學不僅作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驅動力,也代表著一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態度,一種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公民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教育承擔著培養公民科學素質的重任。早期科學教育對每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科學對人們認識世界起著關鍵的作用。兒童自小就會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而這些看法經常是不符合科學原理的。因此,及早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有利於幫助他們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必須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 1~6 年級設置科學課程。《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1~6 年級)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是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標准》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是每一位小學生在該階段應該達到的基本要求。《標准》是小學科學教材編寫的依據、教學的依據以及教學評價的依據。
一、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探究式科學教育,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自收集數據,參與實證、討論和辯論,建構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人類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並了解科學知識是相對穩定並不斷發展進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運用科學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親身體驗,也有利於他們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培養,學會尊重事實,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意見,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並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學科學課程還應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部分學生在成年以後,會從事與科學技術直接相關的工作。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能夠保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這對他們今後進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習,以及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實踐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學生要在探究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在活動中學習科學,既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小學科學課程的活動性表現在強調通過兒童親身經歷科學活動學習科學知識,促進科學態度的發展。
科學探究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階段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盡量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系。小學科學課程還包括設計與技術的內容,學生可以在理解科學概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嘗試。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首先表現在學科內容的綜合上。小學科學課程中,將自然科學各主要領域的基礎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知識,綜合在一門課程中,能夠更好地體現自然科學共同的學科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性還表現在學習內容與學習經驗的綜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以及科學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的課程。進入 21 世紀,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文化也對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中包含了許多與科學有關的內容以及科學家的故事。科學課程也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對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
科學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詞彙,培養他們語言的准確和精煉,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科學和數學學科有著天然的聯系,科學課程特點之一就是定量表達和使用邏輯推理。數學可以在科學探究中作為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學課程又為數學的應用提供了實例。
因此,小學科學課程不僅可以為 7~9 年級理科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對小學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也具有促進作用。
二、課程基本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
科學課程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民族、性別、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個體條件的不同,科學課程都應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小學科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宗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發展科學思維和語言能力,獲得科學探究的有關技能和方法,培養熱愛科學、善於思考、求真務實、互助合作、保護環境和呵護健康的生活態度,是科學課程的主要任務。
科學課程還要著眼於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應用必須考慮科學道德和倫理的選擇。
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探究式學習不是一種單一的、刻板的教學過程,而是一組具有自己獨特特點的有效教育方法,不僅在科學教育里能夠運用,而且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也能發揮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科學課程有著天然的聯系,探究是科學家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以實證為基礎,運用數據分析和邏輯推理,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學研究的特點。
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作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聽講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
小學科學課程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也需要採用其他形式的教學方法,如講述、示範、觀摩,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中,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揭示了兒童發展和學習過程的許多規律。研究表明,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包括概念的擴展和建構以及錯誤概念的抑制和轉變。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並逐漸意識到自身的思維過程和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尊重他們的經驗差異和學習特點,為他們設置合適的學習途徑和評測方法,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並不意味著學生自發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著降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的發展潛能,還證明了學生的學習環境,包括家庭、學校、教師、同伴和社區文化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學生進入學校以後,教師成為他們學習環境的重要提供者。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作用,讓學生主動而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示範和與學生的互動,以及組織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辯論,將學習引向深入。
小學科學課程採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和科學素質形成的評測體系。
對學生學習的評測,為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評測應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有利於課程各項目標的實現;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評測內容應該是全面的,包括科學素質的各個方面。評測包括對學習的形成性評測和總結性評測,應以形成性評測為主;並考慮採用多種方式和多個主體的評測方法。
三、課程設計思路
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和標准制定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力求體現科學性、先進性、繼承性和實用性。本標准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和實施建議,分別闡述了小學科學課程的作用、性質、理念、目標、學習內容、實施建議等方面,體現了整個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前言部分,首先闡述了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國家對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十年來,學習科學研究不僅揭示了兒童學習科學的強大潛力,還強調了從小培養兒童科學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都是小學科學課程設置的依據。
小學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質的責任,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決定了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應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是具有實踐性、活動性和綜合性的課程;並與小學階段的其他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
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實現教育普遍性和公平性的要求;體現了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將近幾十年來有關學習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探究式教育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運用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方式等新的教育理論,體現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還強調了探究式科學教育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進行,教師的引導和支持對探究式科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程目標部分,以簡潔的語言表明課程的總目標和四個方面的分目標。目標設置的依據和解釋,已經在前言部分闡述。
內容標准部分是說明課程要求學生學什麼以及達到的程度,共分三個部分:
科學知識、設計與技術、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主要部分,在標准中以概念的形式系統呈現。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主要的自然科學領域中選取了 21 個主要概念,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把主要概念分解成 125 個比較小的、和實際生活聯系較緊密的概念,在標准中稱之為"分解概念"。對每一個"分解概念"舉例加以說明,並給出學習內容的目標,以便《標准》使用者較容易地理解和實施。概念的陳述以敘述內容為主,即說明"這是什麼",盡量減少過於抽象的名詞定義。希望學生了解科學並不是空泛的定義,科學來源於生活實際,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服務,以保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設計與技術領域代表了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將其包括在本標準的學習內容之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設計與技術部分包括了 3 個主要概念,並分解為 15 個比較小的"分解概念",也給出了相應的舉例和學習內容目標。
內容標準的第三部分是關於科學探究的學習內容。科學不僅包括知識,還包括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獲取新的科學知識的方法,它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多種實現方式的、不斷循環和上升的過程。在學習內容中列出了科學探究的五個要素,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實踐來體驗和了解。
實施建議部分是對如何進行教學實踐的建議。教材和有關教學資源的建設是很重要的,它是標准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中國國土廣闊,各地區情況差別較大,各地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將標准具體運用於教學實踐,這就需要通過教材的編寫者來實現。教師的培訓和發展也要依靠教學資源的建設。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面對中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的現狀,普遍提高教師的科學素質,重點保證科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保證其科學教育工作條件又是當務之急。實施建議中還對教學、評價和其他與教學過程有關的支持條件提出了建議。
附錄一給出了科學知識內容標准中學習內容目標欄一項所涉及動詞的說明。
附錄二是兩個從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優選出來的案例。一個案例採用觀察的方法,
另一個案例採用單變數實驗的方法收集實證。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並應為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能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概念,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實、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發展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
二、分目標
(一)科學知識
1.通過對物質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一些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
2.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體的主要特徵,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命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3.通過對地球與空間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環境,知道太陽系的基本概況;了解地球的運動及地球的圈層結構;認識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珍惜的家園。
(二)科學探究
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方法,它是科學家通過實證、邏輯推理、創造性思維及交流形成共識的過程。
2.知道通過科學探究形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的增加,會不斷完善、深入和發展。
3.知道科學探究大體包括的要素: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認識到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線性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相互交叉的過程。
4.能將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運用於力所能及的探索活動。
(三)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參加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科學活動,並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認真完成預定的任務。
2.依據實際證據,勇於發表和說明自己的見解,樂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觀點,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3.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地參與交流和討論。對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具有敏感性。
4.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1.將學到的科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工具、器具、設備相聯系,識別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應用;了解人們如何運用設計與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以改善人們的生活,並使社會的生產和文化生活方式發生變化。
2.了解人類活動對所在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條件以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技術在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力量。
3.利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開始考慮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的倫理問題,知道從事科學技術研究和對科學技術的運用,都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取向,認識到自己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上的責任。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一、科學知識
內容標准中的科學知識選自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是自然科學中的主要領域。從這三個領域中選擇一些適合於兒童學習的主要概念,可以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便於使用者了解標准中所選概念的依據,在表一中列出了三個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但它們並不是要求學生在小學階段理解的概念層次。
表一、科學知識領域的主題和核心概念
在表二中,列出了要求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的內容標准,包括的主要概念共21 個,每個序號後的說明是這21 個主要概念的表述,要求學生認識和理解。其中,物質科學領域的主要概念有10個,生命科學領域有7個,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有4個。
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主要概念,需要從他們周圍熟悉的事實、現象和已有的經驗開始,先建構一些較為具體的概念。標准中對每個主要概念進行了分解,共分解成125個「分解概念」。在這些表格中的第一列是對這125個分解概念的表述;第二列是舉例說明與該概念有關的事實和現象;第三列是學習內容的目標,給出對該概念學習程度的簡要說明,供教學、教材編寫和評測時使用。
三、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過程和方法。在小學階段運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學概念的同時,體驗探究過程,了解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施探究式科學教育,科學教師必須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科學中認為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和規律;科學家通過觀察、實驗、邏輯推理和創造性想像來獲取當時認為最正確的解釋——科學知識。然而,在尋求因果關系時並不存在單一的科學方法,科學研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總是在不斷修正中進步。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設備和手段來進行觀察和測量,以獲取實證;即使是得到同樣精確的數據,科學家運用邏輯思維也會建立不同的模型,並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科學家需要發表他們的研究結果,進行交流,接受同行評議和實踐檢驗,形成共識。
科學探究並不是一個固定模式的順序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多樣的、多層面的、循環發展的過程。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和聚焦問題,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獲取證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五個重要的要素。
表四列出了科學探究的內容標准,包括5 個基本要素,並對這些要素進行分解和舉例說明。學生認識和理解這些要素,需要將其融入豐富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實踐,動手動腦,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學會靈活地運用,逐步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表四、科學探究內容標准
25.提出和聚焦問題
第四部分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圍繞主要科學概念來組織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物出發,逐步建構概念,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有效地組織和理解知識,而且有助於他們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發展。
概念是兒童建構復雜能力的基石,學生可以運用掌握的主要概念,擴大到探究其他的問題上,觸類旁通地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主要科學概念組織教學,應始終貫徹「小學科學課程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等基本課程理念。只有將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度、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四個方面的教學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質。
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和分析教材時,需要根據內容標準的要求,圍繞《標准》中確定的主要科學概念以及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考慮學生對科學概念掌握的發展途徑來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教學環節和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次探究活動宜集中探討一個可以通過實證研究解決的明確問題,不宜向學生提出涉及復雜系統、超出兒童探究能力的問題;
在探究活動中,應盡可能包含定量測量和表達的內容;不宜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對社會科學問題進行探究,但是可以聯系科學對他們周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討論和實踐,如建立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等。
(二)設置教學情境,從學生前概念出發,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
有效的探究式科學學習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看法和經驗為起點,以學生通過自己努力,或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可以達到的發展程度為階段目標。在教學時需要設置與學生生活經驗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境,關注學生的前概念,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以及畫圖(網狀圖、KWLH 圖、概念圖)、回答選擇題、情境設置的預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並以此為依據調整教學的內容和策略,引導學生聚焦到合適的探究問題上。探究式學習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程序,而是一個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確保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三)重視證據的收集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為證實假設、回答問題而設法收集證據時,教師需要給予指導。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指導學生確定收集信息的方法和呈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來源主要包括親身的觀察和實驗所得,有時也包括別人已經觀察和證實的實驗數據等第二手資料。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及時地把有關的數據收集起來,要求做到所獲得的數據盡可能准確;要讓學生明白實驗數據需要經過多次測試得出;要求學生尊重事實,不人為更改數據;同時引導學生把數據用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便於經過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釋。
(四)重視引導學生從證據中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關注學生的討論和交流科學探究必須基於實證,信息和數據的收集非常重要。但在獲得信息和數據之後必須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對探究問題的回答。將從直覺中獲得的日常概念上升為科學概念是科學研究的關鍵,也是探究式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時,教師要注意學生探究內容與所學概念的關聯,注意使用科學分類和模型等工具,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科學概念,發展元認知。
討論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重要的互動過程,貫穿探究式學習的全過程。尤其在學生進行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討論和交流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討論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時,要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和交流他們的想法,發現認知沖突,鼓勵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不要急於誘導學生解答,急於給出答案,更不要簡單地給予肯定和否定,而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充分展開討論和交流。討論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討論中可以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評價和接納不同觀點等開放的科學態度,促使學生學會尊重事實、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並從他人意見中得到啟發和幫助。
(五)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測,關注學生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形成性評測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進行形成性評測的一個有效手段是關注學生各種形式的科學記錄和表達。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語言,採用多種符合兒童發展階段的方式記錄和表達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展示探究過程,如繪畫、日記、圖表、報告、小報、故事、匯報、小講座等。
科學記錄和表達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回顧、分析和總結,同時幫助教師從中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水平等,從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測,找到適合不同學生的教學策略,促進所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六)利用多種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的實施需要得到廣泛的教育資源支持,包括社會科技力量、校外科技活動資源和網路信息資源。教師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與教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教學策略,學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學習科學必須的信息和材料。在實施科學教育時教師應利用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源,如各類科學教育文獻和書籍、各類科學教育網站等。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或當地的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資源開展探究活動。在一切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盡可能地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各種音像資源、計算機軟體、網路等。現代教育技術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科學信息;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學習效率;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基礎。
字數限制,未完,詳見參考資料:http://www.xxjys.com/xkkm/kx/2011-11-11/684.html
C. 什麼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科學探究內容:科學探究是科學研究過程的本質特徵,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於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多樣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與策略,讓學生將探究式的學習與其他方式的學習充分結合起來,以獲得最佳的學習結果。
D. 求2001版小學科學課標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3-6年級)
(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第一部分 前 言
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都加大了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這些都為科學課程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可以借鑒和參照的新思想和新觀念。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 課程性質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二、 基本理念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著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 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應選擇貼近兒童生 活的、符合現代科 學技術發展趨勢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和有利於為他們的人生建造知識大廈永久基礎最必需的內容。這些內容需加強科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系,強調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 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應該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新的空間,使得課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學習科學的需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為,要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將學生的科學學習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並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評價指標應該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學素養的各個方面;評價方法應該是多樣的;評價主體則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三、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敘述科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理念。第二 部分為課程目標,敘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三個分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以及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第三部分為科學課程的內容標准,描述科學探究、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五個方面的內容標准及活動建議。第四部分為實施建議,由教學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編寫建議、教師隊 伍建設建議、關於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的配置等六個部分組成。第五部分為附錄,含具體目標中行為動詞的定義、教學活動的類型與設計、案例三個部分。
內容標準是《標准》的核心部分,它是總目標和分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本《標准》把三個 領域(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內容分成五個方面(科學探究、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展開。每一方面開頭用一段文字說明該 部分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實施要點,然後用框圖給出各層次教學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具體內容標准展開的邏輯線索,便於讀者從總體上認識與把握 。
本《標准》將3~6年級的科學課程作為整個基礎教育科學課程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階段,具 體內容標准所表述的是6年級結束時絕大多數學生應達到的程度,不再劃分年級或年段,這樣可以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以更大的創造空間。
考慮到科學探究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達成需要較長的時間,並應伴隨著科學知識的 學習過程,因此在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准中,對它們作了有機的結合。
每一條具體內容標准不一定代表一個課題,也不一定佔用一個課時。一個好的教學活動可以同時達到多個目標,如學生在以"土壤"為主題的探究活動中,可以同時習得有關土壤的性質、土壤和動植物生長、生活的關系等知識以及相關的探究方法,形成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
《標准》中的"活動建議"僅僅作為理解具體內容標准、設計教材和教案時的參考,並不是 硬性規定。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或重新設計。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 總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 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 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二、分目標
(一) 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秘,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 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 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 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
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 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
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了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 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
三、各部分目標的相互關系
上述科學課程的總目標和分目標,勾畫了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大致輪廓。為了使 總目標能夠落實到科學課程的教學組織、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及課程資源配置之中,《標准》將總目標 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個領域進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標,但這絕不 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各分目標的達成是單獨進行的。好的教學活動,往往能達到多個教學目標。因此,在實踐中,各分目標必須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加以把握。
(太長了,發不全)
E. 最新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最新抄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是2011版
義務襲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准(2011版)
本次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F. 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有哪些新變化
精彩速讀復
1.根據「新課標」從今制年起,小學1-2年級也有科學課啦!科學課將成為小學階段與語文、數學一樣重要的重點科目。
2.明確新增了技術與工程內容。
3.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了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
關於新課標不得不知的幾點變化
1
兩個新增
1.明確新增技術與工程學。
讓學生體會到「動手」的成功和樂趣,養成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
明確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術與工程
2.明確新增對社會與環境的責任
不僅僅是科學技術在現實上的應用,還在新增了科學技術對倫理、環境、生活影響的思考。讓學生關注周圍技術世界的發展,體驗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
兩個變化
1.劃分了三個學段。
學習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更加詳細化
對於低年級開設科學課,通過小實驗、小游戲的體驗對科學知識有感性的認識
2.學習評價方式更多元。
舊版本:
行為表現評價
紙筆測驗評價
綜合評價
新版本:
課堂教學評價
學生的自評和互評
終結性評價
1)紙筆測驗
2)表現性評價
3)真實性評價
4)檔案袋
G.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的教學活動建議有哪幾條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根據立德樹人工作總體部署,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小學科學課程標准進行修訂完善印發的實施標准。由教育部於2017年2月15日印發,於2017年秋季開始執行。[1] 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在教育部組織修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前,小學一、二年級要按照每周不少於1課時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