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德育教育故事有哪些
暑假的一天,我上完課回家時,有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
路上有一大群人圍在一起回,還穿來一陣喊叫:「給我答,是我的,給我,是我的……」我出於好奇便跑了過去。人真多呀!我使勁往裡擠,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只見一個約七八歲的男孩,手背在後面,像是手裡有什麼東西似的,嘴裡還說:「誰丟錢了?誰丟錢了?」一個小夥子指著男孩說:「給我,是我的,我丟了錢,快把錢給我!」
「你丟了多少錢?」
「500!」
「不是500。」
「那就是200,200對了吧。」
「不對,錢不是你的。」
「你這小孩兒,老師怎麼教你的。快把錢給我。」
這時,有人指著男孩說:「把錢給他吧」
「他說的不對,不是200,太多了不能夠給他!」男孩眼裡含著淚,像受了委屈似的。
「那就是50。」那小夥子說。
可那男孩還搖搖頭。我想:「到底有多少錢啊?」這時,男孩把手伸出來,我一看,原來只有5角錢。圍觀的人驚呆了,小夥子看了,就罵了那小男孩幾句,然後長揚而去了。那小男孩還在喊:「誰丟錢了?誰丟錢了?」
人群不歡而散,而我卻站在那,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B. 我要小學德育課程案例
創新德育方法,實施「德育導師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
一、產生背景:
學校在成立之初,教師和學生都是由幾個不同的學校聚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校園面積大,在校生和住校生人數多,學生素質差距較大,發展不平衡,各項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德育工作,更是困難重重。面對部分教師重教不重導,學生受外部影響難以管理,班主任工作難度加大,已明顯感到力不從心,導致部分教師不願承擔班主任工作等困難,怎樣才能形成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呢?學校領導在苦苦地思索。經過反復討論,學校決定引入「德育導師制」。由班級任課教師擔任學生的德育導師,與班主任一起組成班級「德育小組」,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以及疏導學生心理,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將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任務分解到任課教師身上,著力改變班主任孤軍奮戰的單一德育模式,努力形成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同心協力、全員育人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1、建立實施「德育導師制」的組織機構。為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進行,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在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政教處負責具體落實這項工作。並且,學校還成立了德育導師考核小組,負責對德育導師的監督、考核、評估工作。
2、完善「德育導師制」的制度建設。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學校加強了制度建設,建立了學生成長檔案制度、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家校聯絡制度、個案分析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范。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導師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記錄受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對症下葯,制訂學生的改進和發展目標並指導其完成。
(2)建立談心輔導與匯報制度。導師每周至少與受導學生談心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受導學生每半月向導師匯報一次思想、行為、生活、學習情況;必要時可隨時匯報和咨詢。
(3)建立家校聯絡制度。導師必須對受導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密切與家長聯系。每月至少與學生家長聯系一次,指導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
(4)建立個案分析制度。學校定期集中組織導師進行個案分析,必要時對重點案例進行集體會診,提出解決辦法。
3、建立德育導師的選聘和培訓機制。德育導師的選聘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學校初步確定,徵求學生意向,師生雙向選擇,學校適當協調。學校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4、明確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以身作則、人格熏陶。導師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為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通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對學生傾注自己的愛心,對學生真心一片,與學生傾心交流,平等對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通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5、形成相對固定的工作流程。德育導師制工作程序圖如下:
宣傳發動
教師動員 學生動員
選聘導師 選擇受導學生
導師與受導學生雙向選擇
師生互動
檔案制度 家訪聯絡 談心匯報 導師會診
考核評估
6、建立德育導師的考核和獎勵機制。學校根據德育導師的工作職責,制定相應的考核標准和辦法,通過德育導師自評(10%)、互評(10%)、班主任評價(10%)、學生及家長評價(10%)、考核小組綜合量化評價(檢查德育導師工作記錄本、檢查受導學生的行為表現等60%)等多種形式,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對德育導師的工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考核。德育導師每年的考核成績作為年度評優、晉職的重要依據。對於優秀導師學校將給予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獎勵。
三、推廣普及:
2004年新學期初,「德育導師制」 開始在我校全面施行。按照實施方案中的實施步驟和工作流程,我們先是召開師生動員培訓會,確定各班的德育導師,然後由班主任根據本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全班學生均衡分組,分配給各任課教師,或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擔任「導師」。受導關系確定後,德育導師們開始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幫助班主任管理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紀律,對學生進行長期全面的觀察,確定問題,思考對策,施行心理疏導,或談話,或暗示,或傾聽……導師們感受著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各自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德育的新途徑、新方法,注重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尋求突破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學生自我調節,加強紀律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明確人生目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除了對學生從思想上、生活上、學習上全面關心外,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實際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如:掌握不良行為學生的思想和表現,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督促鼓勵,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學習態度、方法上的指導,幫助其樹立學習自信心,提高其獲取知識的能力;針對個別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開展合理的心理輔導;對缺乏家庭教育和貧困家庭的學生,進行思想上、生活上、經濟上必要的幫助等。比如我校的歷史教師楊耀升,針對受導學生的實際,提出了「轉化角色」、「對症下葯」、「鼓勵到底」的育人思路,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再如,語文教師畢紅波,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和雙休日對受導學生進行無償的學習輔導,並經常在雙休日將不能回家的住讀生組織起來出去郊遊,或領回家中,為他們做一些可口的飯菜,改善他們的生活,深受學生愛戴。
另外,我校德育導師對學生進行導育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我們將每月第一周星期五下午第四節課,定為專門的德育導師與學生座談交流時間,在這一時間,所有的德育導師都同時與自己所承包的學生進行交流談心,地點的選擇可以是教室、辦公室,也可以是操場、文化長廊,每到這個時候,整個校園都會呈現出一幅師生共話衷腸的獨特景象。其次,導師們還利用其他時間,或在辦公室,或在教室內外,或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或在學生宿舍等不同的場合,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等。現在在我校,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導師與學生並肩交流、促膝相談的動人畫面。
四、基本成效: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德育導師制在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德育工作的壓力也慢慢得到緩解,德育導師工作初見成效。
一是德育的實效性得到了增強。德育導師制在我校實施以來,在全體德育導師的精心導育下,許多在學習等方面有不同程度困難的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得到健康成長,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轉變了學習方式,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成績提高了。
二是教書育人得以真正落實。教師擔任德育導師後,明確了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承擔德育工作具體的任務,工作中不僅關注自己所導學生的思想品德狀況,更是在自己的教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德育。並且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還能體驗到一種為人師的快樂和責任。
三是拉近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實施德育導師制後,師生通過雙向結對選擇、平等對話交流,許多學生更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告訴自己的導師,「有心事找導師」已被學生普遍接受。
四是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正人先正己。德育導師制使每一位教師都負有對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習指導、心理輔導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以身作則,加強對學生個體心理、行為及指導的研究,從而也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經過全體德育導師和學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到目前為止,德育導師制已經成為我校一條重要的德育途徑,而且在德育導師制度的帶動下,全校業已形成「全員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局面,極大地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等方方面面工作。
C. 小學生德育教育故事
暑假的一天,我上完課回家時,有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
路上有一大群人圍回在一起,還穿來答一陣喊叫:「給我,是我的,給我,是我的……」我出於好奇便跑了過去。人真多呀!我使勁往裡擠,好不容易才擠進去。只見一個約七八歲的男孩,手背在後面,像是手裡有什麼東西似的,嘴裡還說:「誰丟錢了?誰丟錢了?」一個小夥子指著男孩說:「給我,是我的,我丟了錢,快把錢給我!」
「你丟了多少錢?」
「500!」
「不是500。」
「那就是200,200對了吧。」
「不對,錢不是你的。」
「你這小孩兒,老師怎麼教你的。快把錢給我。」
這時,有人指著男孩說:「把錢給他吧」
「他說的不對,不是200,太多了不能夠給他!」男孩眼裡含著淚,像受了委屈似的。
「那就是50。」那小夥子說。
可那男孩還搖搖頭。我想:「到底有多少錢啊?」這時,男孩把手伸出來,我一看,原來只有5角錢。圍觀的人驚呆了,小夥子看了,就罵了那小男孩幾句,然後長揚而去了。那小男孩還在喊:「誰丟錢了?誰丟錢了?」
人群不歡而散,而我卻站在那,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D. 小學生德育教育案例
一、學生情況簡單介紹
姓名:劉某
性別:男
年齡:十歲
三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擁有一定的主動性。能完成作業。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製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特別受不了別人說它,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冤枉。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這位同學今年十歲了,家裡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罵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對待他媽媽也是如此,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他的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於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長大,種種情況都情有可原,還是得用愛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澆灌。
2、在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
2. 他犯錯誤,他不能冷靜,教師應該絕對地冷靜。每次對於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讓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
3.以強項來淡化弱項,早就發現,他對於勞動還是能實實在在地干好,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
4、他對於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無,這一點也需要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給他講一些寬容的小故事,讀讀關於寬容的名言,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結合他本人的事例來感受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的美好感覺。講講生氣對於身體,心理的傷害。
5、讓它感受到同學們對他的愛,感受到集體成員就像家人一樣,有些小摩擦很正常,但是不能讓小摩擦影響了感情。
六、教育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學期的了解及教育,這位同學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他對老師信任了,他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
E. 小學生德育教育案例有哪些
案例(一)師生共同成長
也許在你激情洋溢的課堂上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當你正用雙眼尋找著學生的共鳴,卻突然在某位學生那裡瞬間凍結,他看著你,眼神卻很迷茫。五.二班劉XX就是這樣的學生,當其他孩子們已經能用英語簡單對話的時候,他還讀不準26個字母,每每留學生單獨輔導,一定會有他,從此他成為我特別「關注」的學生之一。我嘗試各種方法提高他的英語成績,提問、溝通、輔導……甚至批評,但始終沒有成效,讓我頭痛極了。
一次,在與班主任李老師溝通之後,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除了知道劉XX在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以外,其它我一無所知道……作為教師的我犯了最大的錯誤--只重視學生的學習,一個孩子的成長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通過多次與家長、班主任溝通,了解到許多劉XX在家中的生活及其在學校的其它情況;並且隨時對其進行觀察,使我了解到劉XX是個單純、懂事的孩子,但是自理能力極差,在家中一切瑣事都有父母打理。五年級的學生了,剛學系鞋帶,早晨還要媽媽幫忙穿衣服……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症結:父母的過度呵護使孩子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我對症下葯,在李老師的配合下,首先與孩子的父母進行了溝通並且達成共識,從劉XX的生活、學習兩方面入手,培養其自理、自立、自主能力。果然,劉XX有了變化,上課時眼睛明亮了,下課後桌面總是整整齊齊,成績也不斷提高,我為學生的轉變感到欣慰。
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教育著自己!
案例(二)不但要有愛心,更要有恆心
在我所執教的五.二班有一個特別的孩子,並不因為他做了什麼奇怪的事,而是他別於其他孩子的懂事和成熟,從第一天上課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閆XX,每天負責督促同學打掃室外分擔區的衛生,平時話不多,老師安排的事,總能做得有模有樣;數學語文成績不錯,但英語卻是年組倒數的。從小父母離異,要強的媽媽獨自撫養他,兩個人租房子住,他經常自己一個人在家,甚至有的時候吃不上早飯,餓著肚子上學。通過多方了解和平時對他的觀察,他英語成績不好主要是因為:早期學英語時,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死記硬背;課後不注重預習、復習,沒有人輔導;後期隨著學習內容加深,失去信心興趣,放任自流。
大家都知道,單親家庭對孩子心理上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因此,在找到原因之後我並沒有急於對他進行輔導,而是通過日常交流溝通,建立彼此的信任,小到家庭瑣事、所見所聞,大到學校社會。慢慢的他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關心,對他的重視,更了解到媽媽辛苦。在此基礎上,從本學期我開始對他進行有計劃的英語輔導,效果良好,仍在堅持中……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是貫穿一生的形成教育。這一過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每一個人,只有把握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別,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的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成為有用於社會的人。
F. 怎樣讓一個孩子發生改變 小學生德育案例 博客
一、學生情況簡單介紹 姓名:劉某 性別:男 年齡:十歲 三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擁有一定的主動性。能完成作業。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製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特別受不了別人說它,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冤枉。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這位同學今年十歲了,家裡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罵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對待他媽媽也是如此,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他的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於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長大,種種情況都情有可原,還是得用愛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澆灌。 2、在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 2. 他犯錯誤,他不能冷靜,教師應該絕對地冷靜。每次對於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讓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 3.以強項來淡化弱項,早就發現,他對於勞動還是能實實在在地干好,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 4、他對於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無,這一點也需要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以給他講一些寬容的小故事,讀讀關於寬容的名言,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結合他本人的事例來感受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的美好感覺。講講生氣對於身體,心理的傷害。 5、讓它感受到同學們對他的愛,感受到集體成員就像家人一樣,有些小摩擦很正常,但是不能讓小摩擦影響了感情。 六、教育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學期的了解及教育,這位同學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他對老師信任了,他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 請採納
G. 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案例
案例:學校的虛假
在品德上,老師常常飽含深情地講述一位鄉村女教師為了確保山裡的孩子能夠上學,每天一個個地背著學生過河到學校,放學再一個個把他
們背過河送回家的故事。
老師說:「你們看,老師是多麼愛他的學生啊。那說說看,我們應該怎樣愛老師呢?」
一個小女孩站起來極認真地回答:「我長大了也背老師過河!」
剖析:學校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稱為「隱蔽課程」,包括學校風貌、宿舍、教室、圖書館、教學和生活設施、校風校紀、學校的歷史傳統、名譽、師資水平、規章制度、課堂教學、教師和職工的思想品行、學校里舉辦的各種活動等。他們相信,學生在隱蔽課程中獲得的經驗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因此,學校應重視校風建設,並將之作為一門隱蔽課程,具體做法包括加強學校的民主
化管理,制定嚴格的校規校紀,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學校工作和活動等。學校也都強調各種學生德育的潛在途徑,比如教師的表率作用、學生之間的關系、班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隱蔽課程所能產生的教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就道德教育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正規課程。
中小學通常採用的方法有:講故事、模擬和角色扮演、討論、個案學習、專題教學、課外閱讀和教師評語等。而學校道德教育,應根據兒童在不同階段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不僅靈活運用文化傳遞法、設身處地考慮法、價值澄清法和認知發展法等各種現有的教育方法,還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資訊處理模式。在這種方式中,教師策劃、布置、引導和督促學生的活動,如小組活動、座談會、辯論會、審判、角色扮演、游戲等,使學生有機會主動參與富有心智刺激和團體活動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覺得道德教學是富有挑戰、滿足感和趣味的學習,從而使這些活動能夠滿足學生心智上、社會上及道德上的需求。
師生關系的和諧首先體現的是心靈的和諧。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學生對教師給予他們的好感,反應是很靈敏的,他們是會用愛來報答教師的愛的。」教師對學生的好感和愛,可以說是構築師生和諧心靈世界的兩個重要的支點。教師的好感,猶如吹向學生心靈的種子使其復甦的春風,而愛則是讓他們能獲得足夠成長能量的溫暖的陽光。在我看來,要能夠完成這兩個支點的最佳途徑就是教師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應講究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教學中,教師
熱愛學生,受到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轉移到他所教的學科上,並努力學好。
案例2:社會的影子
7月15日,《大河報》以《夏令營里的「三種人」》為題報道了河南少年先鋒學校依據學生表現,劃分「上士"、「中士"、「下士」三個等級,「下士"需服侍「上士」吃飯。舉辦者的初衷是想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殘酷的競爭和社會的現實等。此報道刊發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贊成者認為體驗挫折,有益孩子成長;反對者認為,做法過激;等級觀念嚴重,有傷孩子自尊。一時間,許多家長不知何去何從.
剖析: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質是體驗。德育教育的過程是由知、情、意、行等環節結合而成的,體驗貫穿於各個環節。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實踐體驗中培養習慣。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要推行體驗教育就必須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兩個課堂、兩個陣地,既重視課堂教育又重視實踐教育,既進行認知教育又進行實踐教育,使未成年人在社會實踐中向人民學習,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悟道德,磨煉意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的統一。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創業教育,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通過實踐體驗,把創業的意識和道德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思想道德素質,轉化為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准則,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社會教育,當前,首要的是把優化社會軟環境和搭建社區教育平台,作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性工作抓緊、抓好。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重視在實踐體驗中培養道德習慣。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德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並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於少年兒童的體驗。就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城鄉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電視、網路、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老師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講衛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老師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里講得好聽,沒有網友們講得到位。這樣,習慣對孩子來說,仍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而對於農村少年兒童而言,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他們的信息依舊閉塞,對生活的理解依舊僅僅停留在鄉土上。一些現代生活准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好品德,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
加強德育工作,實效性是根本。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自身感受,並進行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目的和途徑。
案例3:家庭的放任
在鄭州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15歲的孩子在鄭州機場帶著兩個三陪小姐被警方盤問,後得知,其父母是西安的一個電腦商,家境富裕,但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就帶著15萬元現金,周遊各地。當孩子的母親到鄭州領人時,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抱怨,對警方也沒有一句感謝的話。
剖析: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對於孩子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家庭教育是其德育體系的主渠道,應提出「親職教育」的概念,明確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不僅包括撫養子女,而且還要教養,力求盡早、及時地向他們灌輸傳統的倫理道德。社會應特別強調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家長的作用。在近年來的學校教育重建活動中,家長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學校決策中去。具體而言,通過雙方的合作可以給孩子提供榜樣,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習動力,密切師生和親子之間的關系,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並促進家庭與學校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合作。
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所養、所育,家庭是每個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從現實看,家庭教育不僅是一切教育的起點,也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相對於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從小養成良好習慣、文明行為、高尚品德的影響和作用更大。
案例4:指導的誤區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問媽媽怎麼辦。媽媽答:告訴老師。
結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師的懲罰,不再繼續;二是老師不當回事,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誤。
孩子再問媽媽:怎麼辦?有的媽媽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剖析: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成人們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往往很少顧及少年兒童的真實想法,不考慮他們的興趣、能力、個體差異,這樣少年兒童成了被動的受教育者。德育內容也常常成了需要掌握的知識,他們會背會寫會說,卻不會做。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會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據少年兒童的天性來進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品德培養很容易走彎路,走錯路。兒童的個性不同、年齡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智能組合等都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要採取易於未成年人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