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部規定小學一年級每星期的總課節量是多少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規定,小學一年級周課時數26節,其中語文7節,數學4節,音樂2節,美術2節,體育4節,品德與生活2節,地方課4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主管教育事業和語言文字工作的國務院組成部門。截至2017年7月,教育部設有19個內設司、局,「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也設在其中。另外,教育部還直接管理15個教育類社會團體和組織。
主要職責
一、 研究擬定教育工作的方針、政策;起草有關教育的法律、法規草案。
二、 研究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和全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擬定教育體制改革的政策以及教育發展的重點、結構、速度,指導並協調實施工作。
三、 統籌管理本部門教育經費;參與擬定籌措教育經費、教育撥款、教育基建投資的方針、政策;監測全國教育經費的籌措和使用情況。
四、 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類學校的設置標准、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基本文件;組織審定中等和初等學校的統編教材;指導中等及中等以下各類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
五、 統籌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和繼續教育等工作。
⑵ 如今的小學一年級應該有怎樣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家庭教育謝謝
一年級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地走過這個轉折點呢。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就算家長工作再忙,也要關注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天天最少也要抽出十分鍾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作為一個老師,我有如下建議。
1、關注學習情緒。
之所以,將關注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覺得,只有孩子在學校開心了,他才會喜歡學習,漸漸也就有了學習的愛好,漸漸才善於學習。家長與孩子之間養成平等交流的習慣,也便於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有利於對症下葯。這樣經常交流,養成習慣後,教育孩子的問題也就化難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麼事情跟誰都不說,出了什麼事情,家長什麼都不知道,後悔晚矣。所以,每當孩子放學回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開心嗎?因為什麼事情開心呢?」。假如他不開心,你要要詢問他為何不開心,進而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開導,讓他變得快樂起來,假如需要老師幫助的話,可以及時跟老師交流一下。也可以開始是家長主動詢問,以後最好養成孩子主動與家長交流的習慣。
2、關注學習夥伴。
朋友,是傾訴的對象;朋友,是進步的動力。人是最怕寂寞的動物,小孩子更加需要朋友,而且需要在某個方面比他強的朋友。我沒有強調一定要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交朋友。因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多方面的,不僅僅表現在學習方面。一個孩子的成績好不好,並不是給他帶來朋友的唯一因素,還涉及到性格、為人等因素。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在新的集體交更多的好朋友。要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有幾個玩得好的夥伴,那些夥伴的學習、性格、為人等又是怎樣的呢。並且可以與這些夥伴的家長聯系一下,這樣你會更加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就算孩子偶然撒謊了,你很快就會知道的;你還可以從別的家長那裡了解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假如你的孩子沒有夥伴,你更要創造機會讓他多交朋友。
3、關注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至少需要21天。家長要注重養成孩子良好的看書、讀書、寫字的學習方面的習慣;還要養成書寫整潔、學習專注、用眼衛生、勞動習慣等行為方面的習慣。如:天天保持看書最少半個小時,讀書要大聲,有感情,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握筆姿勢正確,學習時不開小差,書寫盡量做到不用橡皮擦,天天能幫家裡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掃地、抹飯桌、端碗等)。
4、關注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完成學校的作業就好比家長的工作一樣,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建議孩子一放學回家,先喝點水,吃點水果,就要開始完成家庭作業了。做作業的時候,一個人單獨在一個專門的書桌旁學習,不要打攪他。每學習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鍾。當孩子碰到不懂的問題,家長千萬不要馬上回答他,要等作業做到最後,實在不會的時候,家長才去幫助他。不光是要讓他養成思考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學習的效率。假如,一會兒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寫啊?」一會兒又問:「爸爸,這道題怎樣做呢?」以後孩子做作業就會很慢,也不會獨立去完成。不過,一年級有的題目中很多字不熟悉,家長也可以採取先把題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題。值得注重的是:有的家長總認為作業太少了,或者有時候作業少了,就給孩子多布置作業,弄得有的孩子想:早點完成作業也沒有用,不如慢點做,進而養成慢慢吞吞完成作業的習慣。在作業少的時候,何不讓孩子放鬆一下呢。順便說一下,上學了,天天最多看電視1小時。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沒時間管孩子,但是,我要告訴這些家長,在入學的一個學期,或者一學年,甚至是2年,不同的孩子需要關注的時間就不同。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一切進入正軌的時候,你就可以漸漸放手了。
思考:很多年輕的父母由於種種原因,將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卸給了年邁的長輩。姑且不談這樣做的利與弊,我只想告訴年輕的父母,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你沒有關注他,沒能和他溝通;轉眼孩子就長大了,不再需要你的時候,你會感到失落的。更別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了。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教育引導
--結合家庭日常生活經驗談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
內容提要:小學一年級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學習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要作好孩子入學的物質准備和心理准備;預防一年級學生中常見的「厭學症」,針對兒童社會情緒的發展,採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減少小學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的沖突數量。
關鍵詞:一年級 家庭教育 理論與實踐
我國心理學家通常按照個體在一段時期內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點和主導活動,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即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歲-11、12歲);少年期(11、12歲-14、15歲);青年期(14、15歲-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後)。
童年期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小學一年級是一個人學習的起始階段,這一階段學習質量的好壞,對孩子的一生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一年級的小學生,這是人生道路上一個大的轉折。幼兒園以保教為主,老師阿姨細心周到的照顧,讓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孩子的許多知識是通過游戲和接觸實物等方式,輕輕鬆鬆地學到的。而進入一年級後,每天要上六、七節課,且上課要求思想集中,此外,還得遵守校紀校規,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獨立完成。作為家長,做好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導,讓孩子更快適應新的環境,十分重要。
(一) 孩子入學前的准備。
1、 心理准備。
張阿姨這幾天心神不定,她的兒子剛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還沒幾天,似乎有點悶悶不樂。「媽媽,小學沒有幼兒園好玩,上課的時間那麼長,還有作業要做,小朋友們也不大和我說話。」兒子委屈地撅著嘴向媽媽訴苦。
這個九月,對於那些離開幼兒園踏進小學課堂的孩子們來說,多少帶著新奇與興奮。而當新奇感逐漸褪去,新環境帶給這些六七歲的孩子的,或許更多的是不適與失落。
雖然早已度過生理斷奶期,但是對於剛踏進一年級新環境的孩子來說,如何完成心理上的真正「斷奶」?家長和老師應該給孩子們什麼樣的幫助呢?
家長要在孩子心靈上創造一種新鮮感和好奇感,讓他們渴望上學這一天早些到來,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入學前,家長可對孩子說,你長大了,要背著書包上學了,上學後你可加入少先隊,戴上紅領巾,那是十分光榮的;你可以學到知識、掌握本領,成為有用的人。如家長有時間,還可抽空帶孩子到他將上學的學校看看,通過參觀校園以及目睹一些學生在這里讀書上課,讓他對這所學校有初步的了解。若家長曾在這所學校學習過,可向孩子介紹你坐過的教室,入隊宣誓的地方,打乒乓、打籃球、踢足球及做其它游戲的場地,告訴他學校里還發生了哪些變化……
另外,可以帶孩子走訪正在這所個學校上學的鄰居或親友的孩子,請他們講講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情況,特別可以走訪學習較好的學生,使孩子非常羨慕他們。總之,家長要在孩子心靈上創造一種新鮮感和好奇感,讓他們渴望上學這一天早些到來,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2)習慣教育本是第一職能
「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是美國作家傑克·霍吉說過的一句話;
盡管上小學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轉折期,但由於當前幼兒園和小學銜接脫節,孩子學前缺少相關的適應性培訓,進入小學後往往會出現心理緊張、注意力難以集中、對學習缺乏興趣等情況。一年級新生對小學生活的不適應是造成今後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統計過,一個拿筆姿勢不正確的孩子,功課一定不會好到哪去!」
習慣教育本該是教育的第一職能,但恰恰是最容易給疏忽和遺漏的。眼下的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關注的是雙語教育、藝術教育這些所謂的特長教育和英才教育,恨不得讓孩子們一夜成才。
許多一年級新生習慣於幼兒園以游戲為主的授課方式,不適應小學以知識為主的授課方式;習慣於自由自在的活動,不適應課堂紀律的約束及較多的學習要求;習慣在保育員阿姨悉心照顧下的感覺,不適應相對要自主、獨立的小學生活,所以他們在上學一段時間後,仍然會留戀幼兒園的生活。
德國的哈克教授的觀點更為詳盡,他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他根據觀察和研究指出,處於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存在著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社會結構等六個方面的斷層問題。孩子入學後,離開了幼兒園教師這個「第二母親」角色,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讓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制。這些斷層使得德國30%的小學生有不適應現象,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話同樣強調了習慣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地就是養成習慣。」
孩子經歷成長的過渡期,對家長們來說也是一個教育的過渡期。李女士的女兒已經上三年級了,可是說起當初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對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經驗還津津樂道。「每個孩子都要面臨成長,而每位家長也都要為孩子的成長做好准備。」
1、時間自己安排
在很多朋友眼中,李女士算得上是個「超級媽媽」,一個懂得如何幫助女兒培養好習慣的超級媽媽。和其他小孩子一樣,李女士的女兒也有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壞毛病,寫著寫著就會到冰箱里找零食吃,或者跑到客廳看看電視;即使是看見她安安靜靜地坐著寫作業,仔細觀察才發現孩子正在發呆。
以前,李女士也啰嗦過:「還不快去寫作業?」催促、責罵是家長們自然而慣常的做法。孩子缺乏自覺性,家長需要督促,督促就需要催促和責罵,這就是大多數家長的邏輯。
這個邏輯並沒有錯,但李女士不想罵孩子,她想催促與責罵應該不是最佳的辦法。於是,有一天,她找了一張小紙條,用筆把它劃成24等分,然後告訴女兒,每個等份代表一個小時,把吃飯、睡覺的時間除去之後,還有游泳、彈琴,剩下的時間是有限的,做作業也就那麼一兩個小時;如果不能在這一兩個小時完成作業,那就必然擠占其他的游樂時間。
女兒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第一個晚上,女兒開始比較專心地做作業,雖然偶爾也會耐不住起來「活動活動」,做點小動作,但李女士沒有吱聲。到了晚上10點,該是上床休息的時候了,孩子皺了皺眉頭,想繼續把作業做完。李女士卻沒理女兒的要求,命令她上床睡覺:「已經給你時間了,沒做完就是你的效率問題了。去睡覺了,作業沒做完,明天上學,該怎麼挨老師批評就挨吧。」
李女士不想讓女兒因為趕作業而影響了第二天的學習狀態,而更大的意義是,她要讓女兒明白,時間的長度是有限的,要學會安排時間,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拖拖拉拉而導致的後果只能由自己承擔。
挨批評是逃避不了的。有了壓力,女兒從此自己心裡綳緊了根弦,寫作業再也不磨磨蹭蹭了。到了後來,放學後她先到圖書館自己把作業完成了再回家。
2、作業自己把關
讓孩子抓緊時間、加快做作業的速度是一方面,但同時是不是也會出現很多錯誤呢?學校里老師要求孩子的作業完成之後要讓家長簽名。一開始,李女士也會認真地幫女兒看看作業完成得怎麼樣,還會很細心地幫助她把錯誤一道道糾正過來。那陣子,女兒的作業本都是A、A+。到了後來,李女士對女兒說,媽媽以後的簽名只負責檢查你有沒有完成,至於作業有沒有出錯,由你自己來把關吧!
沒有了媽媽的監督,女兒的作業本逐漸出現了B、甚至是C,對於這些成績,女兒一開始覺得挺委屈的。但是媽媽認為,這就是對學校教學情況的真實反映;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培養責任心,不要把作業當成任務,而且是別人的任務。慢慢地,女兒也學會了自己完成作業、自己檢查、糾錯。
3、書包自己整理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們的書包一下子鼓了起來:語文、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輔導資料,這么多課本讓孩子們每天都得為該帶哪些課本發愁。而一旦把課本落在家裡,孩子們就會打電話給家裡的保姆:「阿姨,我忘了拿××課本,幫我拿到學校來吧!」……
李女士不願讓保姆阿姨為孩子跑腿。頭兩天,她幫著女兒一起整理書包;後來,她就讓女兒自己收拾,該拿什麼拿什麼,落了東西不準打電話回家讓阿姨帶。沒有可以依賴的「跑腿」,女兒責任心也強了許多。「孩子在學校里是怕挨老師批評的,沒有了『靠山』,孩子不自立也不行。」
對於「超級媽媽」的稱號,李女士一笑而過。「誰都可以當自己孩子的「超級媽媽」,每個人都要成長,我只不過是和孩子一起去面對過渡期的困難罷了。」很多家長往往都會朝孩子們吼「為什麼做得這么差?」「為什麼不那樣做」之類的話,但是究竟如何幫孩子去糾正,去做得更好,卻沒有拿出有效的教育方法。而從李女士的教育實踐個例來看,從收拾書包到做作業,她所採取的就是「先幫手、再放手」。「孩子們其實都是很聰明,領悟性很高。」
(二) 克服「厭學症」。
在某個家長課堂上,教育心理專家給在座的家長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發現孩子總寫錯字,或對某個公式運用不熟練時你會怎樣做?回答這個問題的大多數家長表示,要給孩子增加練習題,在重復的練習中增加孩子的記憶力。
專家對家長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孩子寫錯字、不會運用公式不是機械記憶不足的錯誤,而是對所學內容缺乏理解。當錯誤重復千百次之後它依然是錯誤,錯誤的強化會干擾正確認識的構建。並且讓孩子在無休止的練習中,體驗到學習的被動、枯燥、無奈。學習成績低迷,與耗費的時間不能形成正比,在持續的挫折情境中產生學習能力低下的自我負性評價。誰願意麵對這樣的評價?孩子直接採取的行動是逃避學習,逃避學習就可以擺脫這種評價。「不想上學了!」是此時此刻孩子心裡喊出的聲音。為什麼家長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加大練習量作為強化學習的手段?一是與家長對學習的理解有關。許多家長認為知識是陳述性的,學習就是把課本上陳述出來的知識記住。因此要求孩子一遍遍地加強記憶學習,以求在考試時能夠記取已學過的知識,得到高分。二是強化記憶對家長來說比意義學習容易得多。意義學習要求家長要對孩子的學習理解程度進行探究,找出孩子沒有理解的知識點,啟發引導孩子理解所學知識,有意識的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能做到這一點,要求家長具備更高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還要有耐心和責任感,才能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與孩子探討問題。在自身工作生活壓力較大的客觀條件下,多數家長也容易在孩子教育上選擇較容易的一種方法,可是這種方法客觀上將學習的個體特殊性抹殺了,簡單地看成學習的好壞只是時間投入和孩子的主觀因素在起作用,忽略了客觀因素影響學習的現實性。孩子一方面體驗學習的枯燥和疲勞,另一方面還要背負不好好學習的罪名,久之,喪失了學習興趣,真的產生了厭學情緒。
人在學習適齡階段的任務就是學習,每天所處的主要社會環境是學校,交往的人員是老師和同學,誰不願意在這個主要生活場所中去體驗成功?誰不願意在同伴面前受到注目體現自尊?學習成績下滑對每一個學生都不是心甘情願的,他們都會為此而著急。他們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和有效的幫助,在同學面前重新樹立起自尊。如果家長此時此刻能夠幫助學生細心地分析學習難點,幫助他們從不理解到理解,提出學習上的合理化建議,並幫助他們付諸實施,從心理上給予他們支持,就可以穩定他們的學習情緒,克服學習困難,逐步走向成功。學習成就帶來的自我價值實現,會讓個體不斷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努力奮爭。哪裡還有「厭學」的土壤和溫床。
此時再把開頭的問題重提一遍,作為家長您還會只選擇加大練習量嗎?
(三) 社會情緒發展
一、 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概念和自尊
進入小學之後,因為考試的壓力,兒童第一次真正有機會與別人比較,成人必須給兒童提供機會,使其體驗成功,充滿自信,並保持熱情和創造性。但是,能力確實有高低強弱之別,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從輕信成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判性正在迅速發展。當學習差的學生永遠不可能成為班級明星時,他們怎樣看待學習的價值,除了教師之外,家長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管教孩子易犯的幾種錯誤中,「用刻薄羞辱的話責罵孩子」首當其沖。例:「你總是如此」、「你簡直沒救了!」這些貼標簽式的不當言語很有可能造成學生自尊受損。
⑶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哪些
小學一年級 學生特點:
對小學生活既新鮮,又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好奇、好動、喜回歡模仿,但很難做答到專心聽講,特別信任老師,並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溝通:首先看看家長是不是沒有時間管孩子,我們主要從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習特徵:以適應為主,告訴孩子什麼是學習。知識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培養學習興趣。
⑷ 關於小學一年級的教育指導有哪些
一年級教育指導
首先、生理特點:1、對小學生活既新鮮,又不習慣,因而一時難以適應,
2、好奇、好動、喜歡模仿,但很難做到專心聽講,
3、特別信任老師,並且有直觀、具體、形象等思維特點。
其次注意溝通交流:
1、首先看看家長是不是沒有時間管孩子,
2我們主要從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和孩子相處,
3、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再其次孩子的學習特徵:
以適應為主,告訴孩子什麼是學習。知識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培養學習興趣。
了解了這三方面,你的孩子一定會全面發展,品學兼優。
⑸ 小學一年級剛入學想制一份每天和每周的學習、娛樂等計劃安排表
一、在校計劃表
在學校:有禮貌,見到老師時要問好,放學時要對老師說再見
上課時:
1、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
2、老師沒有讓討論的時候不能和同桌說悄悄話,打亂課堂秩序
3、在操場上玩耍
下課時
1、教室里安靜地看課外書
2、與同學交流老師上節課所講內容
3、放學後計劃表
二、離校後計劃表
1、寫作業,寫完作業後可以適當地出去放鬆一下
2、預習新課,老師第二天要講的內容
3、作業質量計劃表
寫作業時
1、正確的握筆姿勢
2、字寫得工工整整,不能毛毛糙糙
3、作息時間計劃表
6:50
4、起床,做一做簡單的運動
7:30
上學
20:30
開始洗漱,九點准時上床睡覺
5、游戲時間計劃表
周一到周四
不能玩電腦
周五到周日
可以玩電腦四十分鍾
(5)小學一年級每周教育擴展閱讀
做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早睡早起,生活規律。買個小鬧鍾,不用媽媽叫醒。
禮貌待人。溫習幼兒園學過的禮貌語言,八禮四儀,懂得向老師問好,向新同學問好,向在學校的叔叔阿姨問好,向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問好,引導孩子學會禮貌待人、團結互助。
學習興趣。小學的學習方式與幼兒園是截然不同的,家長要通過有趣的故事、身邊的例子等,傳遞小學學習形式與幼兒園的不同,同時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學習規矩。小學教室的布置與幼兒園不同,要教他們正確的坐姿,作息時間,學習需要的文具,而且上課聽講等一些簡單的學習規矩,為今後學習習慣的養成做啟蒙教育。
安全教育。讓孩子牢記安全第一。比如,交通安全、水火電的安全、不要帶尖銳物品、不要在校園里追逐打鬧等。
⑹ 小學一年級作息時間表
起床:7點 (8點上課,老師要求7點45到)
第一學期,冬天真的是好睡覺的時節啊,讓孩子7點起真的很不容易,也很不忍心。我曾經7點15叫孩子起床,但是後面的早飯真的很慌亂,最後得不償失,還是7點就去拉開窗簾,7點05叫一次。
第二學期,夏天了日出比較早,孩子起床就順利多了,有時候窗簾沒拉好,經常不到7點自己就爬起來了。
7點15孩子也洗漱收拾好,坐在餐桌前了。我6點40起床做好的早飯也早早涼好擺在餐桌前了(有時候是西紅柿牛肉麵條,有時候是雞蛋羹+花捲)。
7點30孩子早飯吃完開始喝牛奶的時候我給她紮好頭發就可以出發了。
離學校不遠,許多時候是爸爸上班順路送,在車上會和她聊聊天,叮囑下上學記得喝水上廁所之類的;有時候會讓她背下古詩。
放學:3點 (有兩天是3點30,有課外一小時和託管到五點,上學期報了覺得效果不好,下學期就沒報了)
在外面瘋玩半小時,到家也快4點了,吃點水果點心,自己看會書,4點30開始寫作業。
聽說海淀的父母都很厲害,海淀的娃娃獨領風騷。無奈我真是一個奉行自由成長的媽媽,所以學習方面不是很上心,但是爸爸很焦慮經常要求這要求那,我也只好轉而去要求孩子。
小雨是沒辦法做到收放自如的,所以我先要求她計算,把心思收回到作業上來。
先是計算題2頁(自己列印題也可以,買計算小本也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娃已經可以10分鍾完成;不過已經有點厭倦簡單的計算了,現在會要求做有趣的應用題。
然後是語文課內復習和預習;小雨識字量比較少,但是因為從小聽繪本聽故事所以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很好。大概30分鍾左右就能完成。
休息一會就是重頭戲英語了,孩子現在是英語機構的G1B階段,聽說讀寫的作業都加大了許多。大概得花1個小時吧。
小雨的課外班都是安排在6點以後,吃完晚飯,送她去上自己喜歡的畫畫,以前很喜歡現在打退堂鼓的舞蹈,堅持了許多年的英語,老師很嚴厲但是孩子願意上的硬筆書法。
課外班一般8點左右也就結束了,在小區花園瘋玩瘋跑一下就回家洗澡睡覺了。
睡覺:9點
⑺ 一年級班主任每星期工作要點
春華秋實,又是播種的季節。站在初中三年學習、工作、生活的起點,我們對未來的三年充滿了美好的期待。為了能高效的管理班級,在教育教學上取得最大的收獲,我們初一年級的年級主任和各位班主任們共同商定了這三年的階段計劃及本學期的具體工作安排。
初中三年的階段工作重點:
1、德育工作方面:
初一年級帶領學生深入學習中學生行為規范,主抓學生的行為,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
初二年級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這一時期學生正處於青春期時期的特點,並給予科學的教育和疏導。
初三年級注重學生的理想教育,並做好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和心理調試工作。
2、常規管理方面:
初一年級使學生的各項行為習慣納入正軌;初二年級使學生良好的行為成為常態;初三階段學生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能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3、學習管理方面:
初一年級:完成小學到初中的過渡,掌握中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夯實語數英三科的基礎,保持各科均衡發展。
初二年級:注重培優補差,防止學生的兩極分化。
初三年級:對中考學科進行強化、提高,加強臨界生的管理。
初一年級上學期各周班主任工作要點:
第一周:入學教育、適應性學習;
第二周:入學考試,常規教育,各項常規的逐步落實,組建班委會;
第三周:進一步落實常規管理,豐富學生生活,舉行拔河比賽;
第四周:檢查教學常規、作業規范情況;
第五周:放假;
第六周:語文活動周(由語文備課組長負責)
第七周:英語活動周(由英語備課組長負責)
第八周:數學活動周(由數學備課組長負責)
第九周:校運會;
第十周:期中考試;
第十一周:期中學情分析及教學調查;
第十二周:球類比賽;
第十三周:政史地生周
第十四周:科技周
第十五周:復習迎考
第十六周:期末考試
我們將依據計劃,將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並根據具體情況不斷的充實、優化我們的班級管理。祝願我們的班主任工作在領導的指導下,在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能做的有板有眼,有聲有色。
⑻ 小學一年級的教育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是剛從學前班來的,天真、活潑、可愛。教育時多採取激勵的方式,多鼓勵、多表揚。
⑼ 小學一年級新生怎麼教育
如何教育一年級新生
對於小學一年級新生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地走過這個轉折點呢。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就算家長工作再忙,也要關注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天天最少也要抽出十分鍾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作為一個老師,我有如下建議。
1、關注學習情緒。
之所以,將關注孩子的情緒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我覺得,只有孩子在學校開心了,他才會喜歡學習,漸漸也就有了學習的愛好,漸漸才善於學習。三年前,我教一年級時,就要求學生天天回去給父母講講自己在學校一天的學習、生活情況,說出自己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這樣讓家長與孩子之間養成平等交流的習慣,也便於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有利於對症下葯。這樣經常交流,養成習慣後,教育孩子的問題也就化難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麼事情跟誰都不說,出了什麼事情,家長什麼都不知道,後悔晚矣。所以,每當孩子放學回來的時候,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今天,你在學校開心嗎?因為什麼事情開心呢?」。假如他不開心,你要要詢問他為何不開心,進而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開導,讓他變得快樂起來,假如需要老師幫助的話,可以及時跟老師交流一下。也可以開始是家長主動詢問,以後最好養成孩子主動與家長交流的習慣。
2、關注學習夥伴。
朋友,是傾訴的對象;朋友,是進步的動力。人是最
的動物,小孩子更加需要朋友,而且需要在某個方面比他強的朋友。我沒有強調一定要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交朋友。因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多方面的,不僅僅表現在學習方面。一個孩子的成績好不好,並不是給他帶來朋友的唯一因素,還涉及到性格、為人等因素。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在新的集體交更多的好朋友。要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有幾個玩得好的夥伴,那些夥伴的學習、性格、為人等又是怎樣的呢。並且可以與這些夥伴的家長聯系一下,這樣你會更加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就算孩子偶然撒謊了,你很快就會知道的;你還可以從別的家長那裡了解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假如你的孩子沒有夥伴,你更要創造機會讓他多交朋友。
3、關注
。
良好的
會使孩子受益終生。要培養一個好的習慣至少需要21天。家長要注重養成孩子良好的看書、讀書、寫字的學習方面的習慣;還要養成書寫整潔、學習專注、用眼衛生、勞動習慣等行為方面的習慣。如:天天保持看書最少半個小時,讀書要大聲,有感情,眼睛離書本一尺遠,握筆姿勢正確,學習時不開小差,書寫盡量做到不用橡皮擦,天天能幫家裡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掃地、抹飯桌、端碗等)。
4、關注作業完成情況。
學生完成學校的作業就好比家長的工作一樣,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建議孩子一放學回家,先喝點水,吃點水果,就要開始完成
了。做作業的時候,一個人單獨在一個專門的書桌旁學習,不要打攪他。每學習半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鍾。當孩子碰到不懂的問題,家長千萬不要馬上回答他,要等作業做到最後,實在不會的時候,家長才去幫助他。不光是要讓他養成思考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學習的效率。假如,一會兒問:「媽媽這個字怎麼寫啊?」一會兒又問:「爸爸,這道題怎樣做呢?」以後孩子做作業就會很慢,也不會獨立去完成。不過,一年級有的題目中很多字不熟悉,家長也可以採取先把題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題。值得注重的是:有的家長總認為作業太少了,或者有時候作業少了,就給孩子多布置作業,弄得有的孩子想:早點完成作業也沒有用,不如慢點做,進而養成慢慢吞吞完成作業的習慣。在作業少的時候,何不讓孩子放鬆一下呢。順便說一下,上學了,天天最多看電視1小時。
⑽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怎麼教育
家長的角度
1
我國傳統的家長總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一旦成績不好,就是孩子不努力,於是一個棍子就上來了。我認為家長應當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孩子在初學習的時候,會有學習困難,特別是上學期離開了家不習慣。所以孩子剛入學的兩個月,家長應該幫孩子快速適應學校氛圍,不能過分看重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