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理解幼兒園去小學化
幼兒園去小學化的意思就是說在幼兒園裡面不應該教小學生學習的東西不要讓幼兒的孩子過早的去接受那些紙面上的數學語文之類的東西要讓孩子輕松愉快的成長aqui te amo。
Ⅱ 造成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尤其是一些私立園所為了自己的生源,不得不以滿足家長需求來達到盈利目的。某幼兒園的一塊小黑板上,作業:背誦古詩《春曉》;家長出題20以內的加減混合運算;拼音聽寫聲母……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取消學前班、杜絕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但是一些私立幼兒園仍然我行我素,幼兒園的孩子過早背起了沉甸甸的書包。普遍來說,幼兒的就是幼兒,有其幼兒的智力思維等發展規律,目前很多幼兒園以及家長把幼兒園傳授小學的語文算數知識和技能,作為評價這個幼兒園好壞的標准。不教這些,反而是不合格幼兒園,不學東西等。這對於普遍的幼兒而言是拔苗助長。給幼兒幼小的心靈中就潛意識地產生了學習累的意識,很容易造成孩子厭學的心理。我認幼兒園就是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2、幼兒園上課形式小學化。 由於幼兒教師的幼教理念落後,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覺得孩子年齡小,不懂事,需要教師教師管教的傳統觀念,習慣向幼兒發出指令式、約束式或控制式等強制性的要求。並習慣讓孩子被動的接受。所以可堂上扔是孩子小手背後做好,教師按自己的計劃灌輸知識。如果有孩子沒有聽或者做小動作,就會被訓斥。孩子完全沒有了自由,沒有了主動權。另外,在一些學前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地方,雖然教師的專業合格,但由於班級規模過大,如有些班級達到50—70人甚至更多,也必然導致「小學化」現象。 幼兒教育「小學化」原因: 1、家長要沒有正確的教育觀。「別人的孩子提前學了小學知識,我們的孩子不早學上學就會跟上。」「決不能讓孩子輸到起跑線上。」有的家長表示了這種擔心。是啊,孩子入小學要參加考試,而且小學老師把一年級上學期的內容幾乎一帶而過,所以不讓孩子在幼兒園接受小學知識就落後了。 2、教師的專業思想及專業能力有待提高。當務之急是要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學前教育機構的物質條件,提高教師素質。幼兒園應該成為孩子們的樂園,「玩」應該是他們在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在玩中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具備堅韌的品質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以後才不會懼怕上學。
Ⅲ 幼兒園可以使用哪些去小學化的課程安排
可以使用簡單識字卡片,47個拼音字母,讓孩子們利用拼音認識漢字,平時常聽的一些兒歌回等,再給孩子答們滲透一些故事書。總之從多方面開發孩子的智力,再者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園里也是非常重要的,請家長慎重考慮好這一環節。
Ⅳ 幼兒園「去小學化」究竟難在哪兒
何謂「幼小銜接」?何謂「小學化」?蘇城學前教育這方面狀況如何?幼兒園娃娃到底該不該學拼音做算術題?記者進行了多方調查和采訪。
A
幼兒園大班娃娃也做「功課」
約一半「一年級」入學前學過拼音
王女士最近到處打聽「幼小銜接」的培訓班。「兒子現在幼兒園大班,最近和幾位家長交流了才知道,他們家娃都已經開始每周一次上幼小銜接課了,拼音和加減法都開始做功課了。」上網搜索了一番後,她又在一些論壇中看到了諸如「幼小銜接沒重視,一年級學生飽受作業折磨」、「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後悔沒上幼小銜接班」等帖子,心情更焦慮了,「我打了好些電話了,一般機構的春季班已經上過四五次課了,插班也不行,說只能等暑假了。」她告訴記者說。
記者以「幼小銜接班」為關鍵詞進行網上搜索,發現蘇城類似的培訓項目還不少。幾乎所有的「幼小銜接班」的課程設置里都有「拼音基礎、數學思維(口算速算)、識字啟蒙」等內容。隨後,記者又來到蘇州文化市場,在幾家專營兒童讀物的店鋪里,也都能找到幼小銜接、小學入學用的輔導書,包括數學加減法速算的練習冊,拼音以及漢字描紅練習冊等等。據店主介紹,銷得都還挺不錯。
在市區一所知名實驗小學的一年級某班,記者委託班主任做了一次調查。全班41個同學,有22位同學表示在上小學前已學習過漢語拼音。有個別小朋友在上小學前,「每天要做20題20以內加減法速算題。」一名一年級小學生家長回憶說:大班下學期起,兒子就每周日到一位小學退休教師那裡上「家教」,主要學拼音,「據我所知,我們那個幼兒園班裡的小朋友80%都有學。」
B
「拔苗助長」評優質園一票否決 蘇城幼兒園基本實現「去小學化」
大家都在做的事,就一定合理正確科學嗎?事實上,諸如拼音和加減法速算題之類明顯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提前到幼兒園階段來學習,是教育部明令禁止的。
「2012年,教育部就專門出文要求糾正和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去小學化『是我們學前教育一個基本原則,一條底線,以我們蘇州幼兒園為例,評省級市級優質幼兒園,如果發現有小學化現象,肯定是一票否決。」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負責學前教育的陳萍老師介紹說。
據市教育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秋季,蘇州大市共有幼兒園560所(建制園),其中已創建省優園327所,佔60.6%,市優園105所,省市級優質園共419所,優質園比例達到74.8%。「所以絕大多數幼兒園是實現『去小學化』了,尤其是公辦園。」陳萍說,「八小時幼兒園教學時間內,就是安排一日生活,游戲為主,是肯定沒有專門的拼音、英語、識字、數學之類小學教科書知識內容。當然也不排除極個別的民辦幼兒園,或看護點,為了迎合家長,引入一些相關的興趣班。」
陳老師解釋說,所謂「小學化」,除了教學內容,還包括創設的環境、教學形式方式、老師的講解和理念等等。「比如說給森林裡的小動物分果果,那是游戲的形式認識數學概念,但直接背口訣,做數學速算練習題,就是小學化了。之所以明令禁止幼兒園教學『小學化』,那是因為這種教育行為違背了兒童認知發展的科學規律。」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我們幼兒園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忽視幼兒學習品質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學習的做法是短視而有害的。」陳萍老師說。
C
家長糾結:擔心「起跑線」上落後
小學老師:白紙一張」入學其實沒問題「
遵循孩子認知發展的科學規律,幼兒園不再開設拼音、識字、速算等課程內容了;那為啥仍有那麼多家長糾結著要花錢在外面報班給孩子提前學呢?
記者調查發現大體有幾種情況。一是擔心小學入學考試。「聽說升小學時要面試,一些好的、知名的小學面試還要孩子用英語自我介紹,做些智力小測試,所以還是有個准備比較好。」一位家長這樣說。
二是擔心小學進度快,孩子一旦跟不上,會出現厭學、不自信等問題。「幼兒園太松,小學太快,同事的女兒就在幼兒園什麼都沒學,上了小學後拼音字母不會寫,放學後老是被老師留課堂,每天過關,要默寫,節奏沒跟上,一開始就搞得很累,孩子現在很怕上學。」一位媽媽告訴記者。
三是擔心和別人家的孩子「有差距」。「本來我也很淡定的,覺得不用去學拼音數學這種,但後來看到別人都在學,特別是有孩子連加連減都很熟練了,還有識字幾百個了,就擔心了。還有朋友就說,現在小學班上別的孩子基本都上過銜接班,自家孩子『白紙一張』,因為識字少,有時連題目都看不懂,做題特別慢。」
對於第一種擔心,記者從市教育部門了解到,小學屬於國家九年義務制教育,我市所有的公辦小學都是免試就近入學,根本不存在「考試」一說。
至於第二、第三種擔心,記者也專訪采訪了小學老師。全國優秀教師、滄浪實驗小學的陳敏老師從教20多年,一直擔任小學低年級班主任、語文老師,「幾乎沒有遇到過因為沒有提前學拼音而跟不上進度的孩子;」她說,「一年級學拼音約有兩個月的時間,然後小學中低年級還會反復鞏固,跟著老師的節奏,完全不會有問題。」陳老師說,「零基礎」的孩子可能一開始確實學得慢一些,但兩三周內就能適應,「其實不是孩子學得慢,是家長太著急,一般到了小學三年級左右再看,小學前學過沒學過就都差不多了,目光放長遠,家長不用過分焦慮。」
D
「幼小銜接」並非提前「搶跑」
「去小學化」家長、小學都要「給力」
幼兒園孩子學拼音、做算術要不得,那麼是不是「幼小銜接」沒必要呢?陳萍老師說,這是家長和部分教師誤解了「幼小銜接」的意思。「幼小銜接其實特別重要。事實上,這個時候家長確實應該有意識做些『銜接』的准備了。」具體的准備內容,陳老師說「最主要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如作息時間的調整,「睡眠時間的保證,早晨定點起床,晚上准時睡覺」;如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孩子試著自己整理文具和小書包」;還有傾聽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每天可安排親子互動閱讀的時間,閱讀培養專注力,互動讓孩子學會主動表達和思考」……「這些好習慣的養成,比所謂學科知識的積累重要得多。」
全國優秀教師陳敏也給出了相同的觀點:「學習上遇到問題的孩子,多數根子還在於行為習慣方面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的規則意識等等,『幼小銜接』最該關注的東西就是培養興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而不是家長們認為的拼音、口算、識字和唐詩之類。」
2012年,我國教育部就發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至4歲、4至5歲、5至6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時,針對當前學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誤區,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指導、建議。」陳萍老師建議幼兒家長們不妨也來認真學習一下,「這個指南不應該局限於幼兒園老師。家長們就不會感嘆:孩子在幼兒園只是『玩』,沒學到啥了。幼兒園的課程以游戲為主,但都是有教育價值的。」
此外,她也提到,幼兒園和小學之間的「銜接」,幼兒園實施的比較多一些,「其實小學一年級也應該增強銜接意識,比如在上課的時間、上課方式以及作業方式等方面充分遵循孩子的身心特點,有一個過渡。」
Ⅳ 幼兒園去小學化做法
幼兒教育「小學化」,是指幼兒園在教育教學中,忽視了幼兒的年齡、身心發育、學習等特點,在教育過程中從內容、方式、環境等方面照搬小學教育模式,將幼兒當作小學生來要求。幼兒教育「小學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展。根據多年從事幼教的經驗,筆者認為幼兒園「去小學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管理工作
轉變辦園指導思想。要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保教活動中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載體,寓教育於游戲之中。不能片面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生搬硬套地進行「填鴨式」教學。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創設環境。明確活動區角的設立數量、幼兒讀物的投放數量、桌椅的擺放方式、一日活動的安排等,避免出現小學化的投放方式和擺放位置。不違規要求家長額外訂購各種幼兒教材、讀物和教輔資料。
將「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納入幼兒園常規工作。學校應充分認識到開展學前教育宣傳的重要性,建立長效機制,把宣傳月活動納入常規工作中。圍繞學前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宣傳實效,切實把科學保教的先進理念、成功做法和成熟經驗變成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把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要求落實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之中。
二、教師工作
幼兒教師要樹立以下觀念,並切實加以實施:
首先,教學機制上要突出幼兒在認知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幼兒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以及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認知結構的變化,教師的作用是觀察、幫助、指導等。
其次,課程設置要以最大限度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幼兒主動發展為宗旨。注重「課程統籌化」 「教材生動化」 「教學活動化」的特點。
最後,孩子的能力是在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真正會「玩」的孩子,都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專注力一般比較好,不用特別擔心他的學習,哪怕成績暫時落後一點也無妨。所以在上小學之前,先培養孩子學會玩。
三、家長工作
首先,多舉行一些能體現幼兒教育目的意義的活動,吸引家長參加,讓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每位幼兒在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逐步提高,更堅信幼兒園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權威性,從而能更主動地配合幼兒園以正確的教育觀對孩子實施教育。
其次,利用家長學校,定期組織一些「幼小銜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以及科學的幼兒教育理念等講座,提高家長的認識和科學育兒水平。
最後,不定期地針對一些家長感興趣的熱門話題、教育難點問題,舉辦家長論壇等活動,為大家提供交流平台,以便達成教育共識,同時也促使家長樹立科學教育觀,理智地看待學前幼兒教育,主動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
四、幼兒工作
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裡,父母會幫孩子料理些細小的生活瑣事,但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就該學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他們要學會用水杯接水喝,午睡前要自己脫衣服鞋子,要學會獨立上廁所、飯前便後洗手、每次玩玩具後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等。老師有意識引導幼兒做這些事,不僅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讓孩子學會怎樣交朋友。怎樣和小朋友們相處是現在獨生子女面臨的難題。幼兒園能夠提供給孩子更多機會去學會怎樣和別人相處。孩子們會在集體中學著如何接近其他小朋友,並找到交流的話題。他們也會從中無意識或有意識地領悟一些社會交往的技巧。這些與人相處的經歷,對他們將來上學乃至在集體中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違反教育規律的,我們必須積極行動,有效預防和杜絕幼兒教育「小學化」,讓孩子的發展循序漸進,幸福、快樂地成長。
Ⅵ 幼兒園教學如何去小學化
幼兒園教學去小學化,不是教什麼的問題,而是怎麼教。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以來,家長們就開始了關於幼兒園教什麼話題的討論。今天我們來談談應該怎麼教的問題吧。
把教學生活化,讓教學服務於生活。當下大多數人乃至教育者的認知里,學校教學的最大目的是為了「考高分」,忽略這些技能如何運用到生活中去,使學校教育脫離了日常生活的應用。說白了就是現在大多數孩子就是單純為了學習成績而去學,追求學習成績成為孩子的生活主調,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指導我們要做的是教育生活化,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學校。」
所以,該如何讓教育服務於生活?首先我們要確定為什麼要學習?很明顯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例如:思思四歲的時候就對寫字特別感興趣,思思管這叫「畫字」。爺爺奶奶覺得思思在這方面很有天賦,於是帶著孩子上了輔導班。不知怎麼,思思慢慢的開始討厭寫字,排斥上輔導班,她再也不玩「畫字」的游戲。案例中的思思由原來的喜歡「畫字」到後來的討厭「字」,明顯是學習由之前的生活化主動學習轉化成了機械學習,由自身內在需求轉化成外界需求。這是思思對待寫字這件事態度的轉變。
所以嗚帕幼兒概念館認為,幼兒園教學去小學化,是為了避免使用小學化的教育手段來教育幼兒,應該讓教育生活化,讓孩子感受與自身最為密切相關的生活,從而更好的了解世界,在生活孩子才能發現無限樂趣,真正把孩子的樂趣放在第一位,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Ⅶ 幼兒園小班去小學化傾向計劃
1、遵循幼教規律,體現幼兒教育的特點 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一切都是為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了幼兒教育的特點。 第 一,確立啟蒙教育的目標。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其教育求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為主,幼兒所學習的只能是其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技能,這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原則。 第 二,合理安排一日活動,體現幼兒發展特點。在國家規定的幼教法規中沒有「課程」的概念,這是由幼兒教育的規律所規定的,因此幼兒園的一日活動要給幼兒以充分活動的自由,以幼兒的班集體活動為主,以幼兒的自主活動為主,以幼兒的趣味性活動為主。 第 三,開展好幼兒的游戲活動,寓教育於游戲之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主要學習活動。
Ⅷ 幼兒園去小學化應該怎麼教
可以抄使用簡單識字卡片,襲47個拼音字母,讓孩子們利用拼音認識漢字,平時常聽的一些兒歌等,再給孩子們滲透一些故事書。總之從多方面開發孩子的智力,再者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幼兒園里也是非常重要的,請家長慎重考慮好這一環節。
Ⅸ 幼兒園如何「去小學化」該給孩子教些啥
小學一年級從零開始教學,以避免學前階段孩子「搶跑」造成負擔。新學期上海的這一減負「新政」,引起幼兒園家長和教師的討論:幼兒園如何「去小學化」? 幼兒園不適合學科學習 不少家長擔心,如果幼兒園純粹玩游戲,不學不教語數外學科知識,「白紙一張」進小學,既要適應嚴格的班級統一授課方式,又要突擊學習新知識技能,孩子難免吃力,其實負擔依然難輕。 虹口區第三中心幼兒園特級園長秦若於說,「取消學科化學習是尊重幼兒成長規律的科學安排。」著名教育學家皮亞傑曾提出,7歲前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這一時期的多數孩子尚未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很難進行運算。 不過,幼兒園取消學科學習,並不等於取消學科知識學習,而是用更適合幼兒的方式進行科學啟蒙。延吉幼兒園一位老師介紹,大班常用「色子」點數教孩子認識、了解數字,引導孩子學會在圖形和數字之間建立起對應關系。再如春遊,引導孩子觀察花木的顏色,屬於美術啟蒙;認識形狀和數量,屬於數學啟蒙;練慣用形容詞來描述春遊的過程,屬於作文啟蒙…… 孩子適應社會才重要 幼兒園不能以學科為主體,那每天孩子學什麼? 市教研室副主任譚軼斌透露,目前全市超過九成的幼兒園都使用上海二期課改學前教育教材安排活動,分為生活活動、運動、游戲活動和學習活動四大板塊,幫助幼兒在身體、情緒、行為習慣、認知思維、同伴關系、自我表達等諸多方面獲得發展。 不少幼兒園開設出「娃娃家」,孩子扮演爸爸、媽媽「過家家」,不少家長認為這太「小兒科」。但秦若於說,小班階段的孩子缺乏合作能力,往往各玩各的,老師會引導他們在游戲中關注他人、分工配合;到了中班,強勢的孩子扮媽媽、弱勢的孩子扮寶寶,爭吵不開心,老師會引導他們尊重別人,大家輪流坐莊;到了大班,孩子可以通過扮演法官,討論和制訂班級的游戲規則,學會「公平」。「模擬社會情景的『過家家』游戲,對於培養孩子的社會化素養有著獨特的價值。」 「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走向學校和社會的過渡期,因此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孩子的社會化能力。」不少園長提出,學科知識進小學後可以很快補上,而社會適應能力欠缺,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長期的困難和障礙。「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能為孩子順利融入班級集體、快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