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年來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提高了嗎
據報道,日前相關復部門公布的數據制顯示,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較高,是教育總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家庭教育一年的支出近兩萬億元。
到了2016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了31396億多元,佔GDP比例為4.22%,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0.7%。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非財政性教育經費2016年為7492億元,佔GDP比例為1%,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9.3%。
希望教育的支出可以持續提升!
②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目前我國教育經費統計存在偏重於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問題,缺乏對私人教回育投入的統計。以2016年非財答政性教育經費的構成為例,其中事業收入佔83.8%,民辦學校舉辦者投入佔2.7%,捐贈收入佔1.1%,其他佔12.4%[2]。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對全球200多個國家近10年的教育經費數據所做的一項研究,其中超過60%的國家因缺少私人部門教育支出的數據,尤其是家庭教育支出數據,而低估了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和教育總投入[3]。
③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來自「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調查」課題組的數據
為了客觀、全面地解答公眾對於義務教育階段上學到底貴不貴的疑問,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調查與數據中心「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調查」課題組,在全國開展了一次抽樣調查。
調查方法
從2006年6月到2007年6月,課題組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在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寧夏、陝西、山東、安徽、浙江、廣東、貴州、雲南、河南、湖北、四川等18個省、自治區,通過分層比例抽樣,對兩萬多個家庭進行了大面積的訪談和問卷調查。
抽樣情況
課題組共發出問卷20338份,經淘汰無效、不佳問卷,有效問卷共計18645份。所有樣本中,城市樣本共9380個,縣鎮和鄉村樣本合並為縣鄉村樣本共計9265個。(所有數據額均為2006年7月-12月的半年支出,研究中,對城市和縣鄉村兩個獨立樣本作1∶4的加權處理。)
調查結論
課題組在調研的基礎上,得出了如下這些結論:
●被調查省區家庭教育支出半年的平均值是2622元,其中,城市家庭為3633.9元,縣鄉村家庭為2364.5元。城市家庭的支出是縣鄉村家庭的1.54倍。家庭教育總支出占家庭年總收入的平均比例在城市為24%,在縣鄉村為20%;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在城市為28%,縣鄉村為23%。
●校內支出平均為615.6元,校外支出為2027.6元。校內支出約佔全部家庭教育支出的23%,校外支出約佔全部家庭教育支出的77%。
●城市和縣鄉村家庭教育校外支出排前五位的是:購買電腦費、為孩子上學租房或購房的額外花費、特長學習班費、擇校費、培養孩子各類興趣費。
●校內支出排在前五位的是:擇校費、學雜費、學慣用品費、非住校生餐費、住校生活費;排在後五位的分別是:擇班費、考試費、取暖冷氣費、班費、校車費。
●影響家庭教育支出的內部因素主要有:子女性別、單親家庭結構、家庭總人口數、子女數、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支出狀況、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家長對子女成績的滿意度;外部因素主要有:教育階段、所處地域(家庭所在地區)。
●比較城市和縣鄉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響因素可知,城市家庭支出總額不受子女性別、單親家庭結構、子女數等變數的影響,而縣鄉村家庭大多受其影響。這可能說明非城市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受到更多內外環境的制約和約束。
④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知多少
揭開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的「蓋子」
□城鄉之間差異顯著: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對教育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力量的發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對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家庭校內外支出結構是怎樣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負擔率是多少?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有何差異?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的參與率和花費是多少?
前不久,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調查——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以下簡稱「調查」)。這項調查是2017年由北大財政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第一輪調查,調查包括0~3歲幼兒早教、3~6歲幼兒入園情況、6~16歲以及16歲以上在校生的在讀情況、入學選擇、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補貼。調查范圍覆蓋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區外的29個省份,363個縣,共涉及40011戶的127012個家庭成員,其中農村12732戶,城鎮27279戶,0~6歲及16歲以上在校生2.1萬人,中小學在校生1.4萬人。
北大財政所希望藉助這項研究將我國家庭在學校之外的教育支出的「蓋子」揭開,分析在公共教育資源和市場教育資源的雙重配置機制下不同家庭所面臨的機會和選擇,以及市場化的教育供給主體對體制內學校的影響,並進一步推動相關的學術討論與研究。
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家庭教育一年的支出近兩萬億元
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較高,是教育總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本次調查數據估算,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元,佔2016年GDP比重達2.48%,遠高於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中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1.01%的結果,總量上相當於財政性教育經費的60%。
2005年以來,我國教育財政體制機制經歷了一系列顯著的改變。從教育投入佔GDP比重來看,公共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加,2012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達到了4.3%,實現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到了2016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經達到了31396億多元,佔GDP比例為4.22%,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80.7%。另一方面,根據官方統計數據,非財政性教育經費2016年為7492億元,佔GDP比例為1%,佔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9.3%。
北大財政所所長王蓉教授認為,由於我國教育經費統計沒有統計家庭在學校之外的支出,過去根據全國教育經費統計中非財政性教育經費GDP的佔比,得出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和非財政性教育經費「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的判斷,是值得商榷的。
一線城市和東北地區的家庭教育支出最多
調查顯示,我國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存在較大的城鄉和地區差異,其中,一線城市和東北地區最高,三四線城市僅為一線城市的一半。
根據調查數據,全國學前和中小學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為8143元,其中農村3936元,城鎮1.01萬元。分學段來看,學前階段全國平均為6556元,農村為3155元,城鎮為8105元;小學階段全國平均為6583元,農村為2758元,城鎮為8573元;初中階段全國平均為8991元,農村為4466元,城鎮為1.1萬元;普通高中全國平均為1.69萬元,農村為1.22萬元,城鎮為1.82萬元;中職全國平均為1.07萬元,農村為9061元,城鎮為1.14萬元。
調查顯示,生均家庭教育支出不僅在城鄉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不同地區和城鎮內部也存在差異。以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為例,按照東中西地區劃分,東北部地區最高,為1.1萬元;西部5567元,為東北部的一半左右;東部地區為8657元,中部地區為6382元。在城鎮內部,按照一二三線城市劃分,一線城市為1.68萬元,二線城市為1.12萬元,其他城市為7037元,佔一線城市的不到一半左右。
義務教育階段公共財政的投入減少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
家庭生均教育負擔率(指每生每年教育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支出的比例——編者注)不僅在城鄉之間存在差異,不同家庭條件也存在差異。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家庭對教育的需求在經濟條件允許范圍內開始分化,而普通高中階段不同家庭對教育需求則相對趨同。
學前和基礎教育階段全國家庭生均教育支出負擔率為13.2%,其中農村10.6%,城鎮為14.3%。分學段來看,學前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7%,農村為8.4%,城鎮為11.7%;小學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0.4%,農村為7.5%,城鎮為11.9%;初中階段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5.2%,農村為13.6%,城鎮為16%;高中階段,普通高中生均家庭教育負擔率為26.7%,農村為30.9%,城鎮為25.6%。
在義務教育階段,根據家庭一年的消費總支出水平將家庭從低到高分為4組,消費水平最低的一組家庭教育負擔率為14.7%,接近全國平均的城鎮家庭教育負擔率。按照孩子母親的受教育水平將家庭分為5組,家庭教育負擔率根據母親受教育水平從10.2%到16.1%不等,總體上隨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同樣根據家庭一年的消費總支出水平將家庭分為4組,最低的一組家庭生均學前教育負擔率為16.6%,最高的一組為8.8%;按照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從沒有上過學到大學及以上,學前教育負擔率從8.1%到12.9%不等。再來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費水平從低到高分為4組,負擔率從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長受教育水平從低到高,負擔率依次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率差距拉大,學前階段最低和最高兩組家庭之間相差7.8%,高中階段相差達20%。而這一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相對較小,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財政投入確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減少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
另一方面,家庭對教育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隨之增加。學前階段也存在著相似的趨勢。與學前和義務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負擔率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水平的影響,經濟水平和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佔比越低。
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較高,達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支出結構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
此次調查重點關注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為校內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兩部分。校內支出主要包括學費、雜費和其他選擇性、擴展性收費。家庭在校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線上線下向機構或者個人購買的教育類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學科類、興趣類校外培訓。
在學前階段,家庭生均校內支出占生均教育總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佔11.2%;小學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佔38.3%;初中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佔32.5%;普高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佔26.7%。可以看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較高,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鄉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以小學階段為例,校內支出平均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為2957元,佔38.3%。分城鄉來看,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分東中西地區來看,校外支出佔比差距不大。最高的東部地區為42.1%,最低的中部地區為34.1%。東北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37.2%和36.3%。從城鎮內部來看,差異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線城市分別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為38.8%。
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與過校外教育
調查顯示,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教育總體參與率為47.2%,參與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5616元。根據各學段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教育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580多億元。在小學階段,學科類和興趣類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階段佔81.3%,普高階段佔87.3%。可以說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在了校外教育上面。
就學科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其中農村為21.8%,城鎮為44.8%。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超過60%,而最低的地區不到2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5.4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7小時,時間最短的省份每周低於3小時。暑假期間每周平均參加14.8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25小時,最低的每周低於10小時。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就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費用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平均為5021元。小學階段費用為4139元,初中為5426元,高中為6288元。農村費用為1580元,城鎮為5762元。就興趣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21.7%;農村為5.4%,城鎮為29%。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接近50%,最低的地區低於1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3.5小時,暑假期間平均每周參加7.4小時。參與興趣類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3554元,農村為1692元,城鎮為3694元。
無論是從參與率、參與時間還是費用,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選擇校外教育方面,主要以學科和應試為主。此外,從家庭背景來看,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參與率均不斷提高。同樣,隨著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不同導致校內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開始減少並趨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趨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教育需求的差異就越大。
當公立教育系統的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一部分收入較高的家庭會轉而到私人教育市場上尋求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當免費政策實施之後,公立學校更加偏向於提供標准化、規范化的教育,導致一些家庭對教育的差異化需求無法在公立教育系統內部得到滿足。如果當地的私立學校較為發達,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轉而選擇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從而導致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服務人群的日漸分化。如果可選擇的私立學校有限,這些家庭也有可能選擇將子女送到課外補習班,從而導致不同家庭在學校教育之外獲得的市場教育資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由此造成新的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市場化的教育提供者是否對傳統的體制內學校產生影響?這又會給學生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⑤ 請問專家中國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是多少
7月3日,中國高校錄取最緊張的時期。各地考生正在填報志願,而各高校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招生工作。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填志願,還是招生人員的一個小小選擇,決定的卻是一個人的一生。
就在這種近乎窒息的緊張氣氛中,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報告,讓有關人員更加不敢輕松。這份名為《中國貧困生調查報告》的公益調查結論顯示,2006年,有6成
貧困高考生湊不齊學費。
報告稱,包括生活費在內,平均每年每個貧困高考學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於他們的平均家庭總收入4756元,超過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總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達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內。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一位官員尖銳地指出:「如果說高考是進入大學校門不可迴避的門檻,那麼對於那些貧困家庭而言,大學學費則是另一道難以逾越的隱形門檻。籌措學費的困難,甚至遠遠高於通過高考的困難,現在,6成順利通過高考的學生正面臨這道比高考更難跨越的隱形門檻。大學新生的貧困問題,已經成為一個超越教育范疇的社會問題。」
178萬貧困學生未取得助學貸款
針對高考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從2006年5月10日至2006年6月20日,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託北京銳智陽光信息咨詢公司實施了這項歷時40天的調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調查遍及北京、河北、安徽、湖南、廣西、寧夏、重慶、雲南、山西、湖北和四川等11省(市、區),在其中16所高級中學取樣調查了近500人,其中包括322名考生和89位中學教師。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稱,這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解相關問題,探討有效的資助計劃,為決策和項目推展提供信息支持」,並「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圓夢大學公益活動提供支持並為其他社會資助工作及研究提供依據」。
和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本次調查的內容除了經濟事務,還包括貧困大學生的「非物化需求、對社會關愛的心理需求等綜合性需求」,此外,「貧困大學生如果接受資助可能發生的影響」也是本次調查關注的重點。
在獲得調查數據並根據既有資料的分析基礎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研究認為,在目前的貧困學生中,民族院校的貧困生比例最高,國家補貼院校貧困生比例較高。
報告顯示,12.7%的貧困生因交不起學費可能放棄大學;6成貧困高考生不能湊齊大學第一年學費,大量考生高考前最擔憂大學期間的學費來源。 (新華網-中國經濟網)
⑥ 孩子的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百分之多少,是比較合理的
子女教育支出約占普通家庭總收入三分之一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吳慶才)中國知名調查機構零點調查與指標數據二十一日發布的一項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八個大中城的調查顯示,中國家庭子女教育的支出比重占家庭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家裡有正在上學或上幼兒園子女的家庭在二00四年十月至二00五年十月一年期間用於子女的教育總費用平均為三千五百二十二點一元人民幣,佔全家年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相比於城市和小城鎮地區,中國農村家庭每年用於子女的教育花費不到城市家庭的二分之一,但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卻是最高的。此外,農村家庭單個子女教育支出年增長率已連續兩年超過兩成。
調查還顯示,目前在中國,約八成五中國居民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上學,僅有約一成三居民的孩子在民辦學校里求學。「政府辦學正規放心」和「便宜」是居民眼中公立學校的兩大優勢。而對於選擇民辦學校的居民來說,方便、能夠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創造力則是民辦學校的優勢。
盡管目前中國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比較高,但可喜的是,中國居民對目前中國整體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有較高認同。調查顯示,約六成四中國居民認為當前教育水平比十年前有「很大提高」。但如何在提升整體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的過程中,不「提升」甚至是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是當前民眾一致關心的問題。
⑦ 中國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
揭開中國家庭教育支出的「蓋子」
□城鄉之間差異顯著: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
□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對教育需求的增長和市場力量的發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收入差距拉大以及家庭對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的追求,不同家庭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家庭校內外支出結構是怎樣的?不同家庭的教育負擔率是多少?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有何差異?中小學生校外教育的參與率和花費是多少?
前不久,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簡稱「北大財政所」)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專門針對家庭教育支出的大型調查——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結果(以下簡稱「調查」)。這項調查是2017年由北大財政所與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第一輪調查,調查包括0~3歲幼兒早教、3~6歲幼兒入園情況、6~16歲以及16歲以上在校生的在讀情況、入學選擇、家庭教育支出和政府補貼。調查范圍覆蓋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區外的29個省份,363個縣,共涉及40011戶的127012個家庭成員,其中農村12732戶,城鎮27279戶,0~6歲及16歲以上在校生2.1萬人,中小學在校生1.4萬人。
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同樣根據家庭一年的消費總支出水平將家庭分為4組,最低的一組家庭生均學前教育負擔率為16.6%,最高的一組為8.8%;按照孩子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從沒有上過學到大學及以上,學前教育負擔率從8.1%到12.9%不等。再來看普通高中,按照家庭消費水平從低到高分為4組,負擔率從42.1%到22.1%不等。按照孩子家長受教育水平從低到高,負擔率依次為33.5%到24.6%不等。
可以看出,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同經濟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的負擔率差距拉大,學前階段最低和最高兩組家庭之間相差7.8%,高中階段相差達20%。而這一差異在義務教育階段相對較小,說明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共財政投入確實減輕了家庭的負擔,減少了不同家庭之間的差異。
另一方面,家庭對教育也存在差異化需求。在義務教育階段,隨著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支出隨之增加。學前階段也存在著相似的趨勢。與學前和義務教育不同,普通高中階段的家庭教育負擔率主要受到家庭經濟水平的影響,經濟水平和家長受教育水平越高,教育支出佔比越低。
義務教育階段校外教育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3
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比例較高,達到家庭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家庭教育支出結構存在較大的城鄉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
此次調查重點關注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分為校內教育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兩部分。校內支出主要包括學費、雜費和其他選擇性、擴展性收費。家庭在校外的支出主要包括家庭在線上線下向機構或者個人購買的教育類產品和服務,其中包括學科類、興趣類校外培訓。
在學前階段,家庭生均校內支出占生均教育總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佔11.2%;小學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佔38.3%;初中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佔32.5%;普高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佔26.7%。可以看出,在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在校外的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例較高,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其次,城鄉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而地區之間和城鎮內部差異不大。以小學階段為例,校內支出平均為4761元,占家庭生均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為2957元,佔38.3%。分城鄉來看,農村地區校外支出佔比為16.6%,而城鎮地區校外支出佔比達42.2%。分東中西地區來看,校外支出佔比差距不大。最高的東部地區為42.1%,最低的中部地區為34.1%。東北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37.2%和36.3%。從城鎮內部來看,差異也不大。最高的一二線城市分別為44.2%和44.4%,其他城市平均為38.8%。
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與過校外教育
調查顯示,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教育總體參與率為47.2%,參與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5616元。根據各學段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教育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580多億元。在小學階段,學科類和興趣類校外教育占家庭校外支出的86.9%,初中階段佔81.3%,普高階段佔87.3%。可以說家庭很大一部分校外支出都投入在了校外教育上面。
就學科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學科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37.8%,其中農村為21.8%,城鎮為44.8%。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超過60%,而最低的地區不到2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5.4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7小時,時間最短的省份每周低於3小時。暑假期間每周平均參加14.8小時,時間最長的省份超過每周25小時,最低的每周低於10小時。雖然平時農村和城鎮的差異不大,但是暑假期間,農村地區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時間平均為19.7小時,高於城鎮地區的13.7小時。
就參與學科類校外教育的費用來看,全國中小學生平均為5021元。小學階段費用為4139元,初中為5426元,高中為6288元。農村費用為1580元,城鎮為5762元。就興趣類校外教育來看,全國中小學生興趣類校外教育參與率為21.7%;農村為5.4%,城鎮為29%。分省份來看,參與率最高的地區接近50%,最低的地區低於10%。上學期間每周平均參加3.5小時,暑假期間平均每周參加7.4小時。參與興趣類校外教育的學生平均費用約為3554元,農村為1692元,城鎮為3694元。
無論是從參與率、參與時間還是費用,都可以看出家庭在選擇校外教育方面,主要以學科和應試為主。此外,從家庭背景來看,不管是學科補習還是興趣班,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提高,參與率均不斷提高。同樣,隨著父母學歷的提高,校外教育參與率也在提高。
家庭背景不同導致校內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
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家庭在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尤其是公立教育系統內部的支出開始減少並趨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同家庭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趨同。收入差距越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對教育需求的差異就越大。
當公立教育系統的質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一部分收入較高的家庭會轉而到私人教育市場上尋求更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當免費政策實施之後,公立學校更加偏向於提供標准化、規范化的教育,導致一些家庭對教育的差異化需求無法在公立教育系統內部得到滿足。如果當地的私立學校較為發達,這一部分家庭很可能轉而選擇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就讀,從而導致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服務人群的日漸分化。如果可選擇的私立學校有限,這些家庭也有可能選擇將子女送到課外補習班,從而導致不同家庭在學校教育之外獲得的市場教育資源的分化。
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享受到的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開始分化,由此造成新的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市場化的教育提供者是否對傳統的體制內學校產生影響?這又會給學生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⑧ 2017年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達1900億嗎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日前公布的「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內CIEFR-HS)」中的數容據顯示,2016年下學期和2017年上學期,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總體規模約19042.6億,佔2016年GDP比重達2.48%。
從校內外家庭教育支出來看,學前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88.8%,校外支出佔11.2%;小學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1.7%,校外支出佔38.3%;初中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67.5%,校外支出佔32.5%;普高階段校內支出占教育支出的73.3%,校外支出佔26.7%。
希望教育的支出不要成為家庭的負擔!